2007年8月6日

プラネテス (PLANETES)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PLANETES觀看原來的格式

プラネテス


ΠΛΑΝΗΤΕΣ(プラネテス/PLANETES)

當初是因為某個滿嚴肅(?)的介紹「2002年の星雲賞を受賞した幸村誠のコミックを原作にした TV アニメシリーズ。」,加上此作在 NHK 播出,(雖然 NHK 不能保證內涵的品質,最起碼還能避免地雷。←哀?)所以本來準備找個比較閒的時間好好的來看一下。不過,此作竟然越看越糟糕,尤其到描述主角ハチマキタナベ那蹩腳戀情的時候,我幾乎快看不下去了(笑)。說原因倒很簡單,主要是因為之前也提過的,我對那種形容主角「成長」的劇情實在難以下嚥。主角的不夠成熟、衝動,以及所造成的空留餘恨,都會因為性格與我差太多了(倒不是說我就成熟了啥的),使得我不能夠「入戲」。假如是Война и мир…不說那麼遠。以 ACG 來說,就算是Forest妄想代理人那種沒有固定主角(或不太明顯)的也就算了,但此作偏偏那習氣重得很,也不能輕易忽視;所以當然就變得有點棘手了。
僅僅不能「入戲」,若是有些吸引人的要素,那也不至看得這麼痛苦。此作打一開始就開出現實與夢想(「人道」)的主題,由主角兩人在作者手上起舞,卻又有些部分太感性了。現実を甘く見たね。這情況直到最後才翻轉過來,但那又有那的問題:還是太過感性了。第十三畫還真是難以忍受,我對那種女孩子…不論是在造型與個性都不是我的守備範圍啊(笑),雖然知道日久生情,不過那實在是太難堪了。老實說家母在某方面就有那種性質,所以我頗為知道和那樣子的人結婚後的生活。不過不可否認,這應該就是大部分人眼中可以接受的「媽媽」形象了吧。無論如何,我不能掩飾我對那種個性的近乎恐懼的逃避感,因為我不太喜歡被人管,而且也不怎麼在乎「愛」。
這個作品最值得看的應該是在第18話到最後吧,也就是木星往還船『フォン・ブラウン』号的ネタ開始後。最重要的主題與對人性的刻畫都濃縮在這幾話中了。這部令我回味的東西好像也不多,後面主要該稱讚的是劇情的高潮起伏,其餘部分則沒啥好提的。作品的中心思想其一,套個比較容易思考的問題就是「應該為了讓人類在生理上進步,而不顧一切的發展優生學嗎?」,也就是人道問題。舉片中的例子,有些人的解決方法是「人類應該先利用一切資源,讓地球上每個人都求得溫飽後,行有餘力再求發展即可。」但世界不是,也不會是這樣子的。人道再怎麼發展,就如同クレア・ロンド提出的質問,「愛能救幾個人?」,既然世界本來就不是公平的,當然要以人類的力量去維持公平的世� �就會很困難,因為我們要作的就像是將散布宇宙的能源集中成一顆恆星一樣。我們非但不能作到裏子的完全公正,甚至不足以維持表面上的公平。故事在約木星往還船中段前都還維持「我們應該維持絕對公平」的調調,但最後兩三話卻峰迴路轉,把焦點轉向了。我不知道這是因為原作(講談社『モーニング』連載)幸村誠就這麼安排還是動畫編劇的構思,總之最後就在把另一個問題解決下結束。
其二是人的孤獨。最後的解釋是「雖然人們就像宇宙中孤獨的恆星,但宇宙是相互連結的。」…總覺得改成「我們卻都可以遙望到對方,甚至感受到對方的熱度。」會比較詩情畫意(?)。關於這個主題我就不再贅述,有關人的孤獨性與社會性,我之前已經發表過很多論點來描述了。簡單的說,縱使我們是孤獨的來、孤獨的去,生活中確實也是孤獨的過,但我們是社會性的動物,我們的天性就傾向於需要與他人的交流。所以我們不是不能像成年公獅一樣單獨生活,而是我們的「人性」不建議我們這麼作。想這麼過活,沒有相當覺悟是不行的,而且,這樣一來,也就違反了「人性」,恐怕會被當作「心理不正常」吧。這的確有些例外,例如佛教的閉關等就能以大眾能接受的方法達到離群索居卻不被認為不健康� ��但那已經脫離「普通」的生活了。
回到主題一。我想我已經說明過,其實假如以人類這個種族全體的長久利益來說,我比較傾向於贊同優生學等「不人道」的手段。雖然這會犧牲小我,不能夠維持平等與救贖每一個個體,但的確可以造成種族本身的存續能力增加。劇中引用的例子「為了一些尖端的已開發國家而犧牲落後頻窮的地區」也是相同的。的確,若要發展些較不人道的手段,也應該顧顧人性,不能作到希特勒那種程度,但片中的人道標準也太高了。我倒想問問,說要將發展外太空科技的精力擺到營救貧窮地區,那些「精力」的來源不也是已發展國家在過去至今以「不人道」手段所得的?假如要大家極端公平的發展,那我們可能連開採石油的科技都沒有,更甭提要(如片中的例子)使用 H3來當做替代能源。進一步說,假如為了大家都吃 保穿暖,結果人類在用光石油後沒有能力利用其他種類的能源,造成人類的滅亡,這該怪誰呢?
說到「公平」。當然世上有貧富差距,而且我們最看不慣的,就是不靠自己努力而得來的優勢。但在銀色~完全版~那時說過,努力本來就不保證收穫。假如把眼界放寬到包括先天資源呢?假如要實現片中(前段)的理想,恐怕需要營造個全世界都屬於單一國家的局勢,(這本來就是不太適合人性的處置,也因此制度總是無解啊。)但住在海邊的人民不會抗議偏遠地區的人民消耗過多資源,而希望大家都住在適合居住的地方嗎?舉現在台灣為例,假如為了大家的利益,要讓山地禁止住人,原住民全部遷徙下山呢?是不是也要對衣索匹亞的人說「你們住那裡是自己的自由,但是就不能要求我們的資助。」?這樣衣索匹亞勢必就被孤立了。我們還沒 討論到天份呢。對十二歲讀完大學的人,你是要怪罪他破壞行情,還是將全人類的能力都提升到完全一樣的水準?不說「完全一樣」會不會造成問題,光是「能不能下手」就夠頭痛了,因為,這與優生學的問題有何不同呢?
最後劇本規避了這個問題,以ハキム「的確,從這裡一點也看不到(祖國)。但我還是…」來作結。…總覺得沒解釋清楚,是種逃避啊…ま、不這麼做就沒有好的方法解決倒也是不能否認。
因みに、我會一直將「應該讓世界公平、資源平均分配」當作劇本的傾向,是因為這種說法不但在ハキム等宇宙防衛戦線成員的言論,連在タナベ口中都能聽到這樣子的說法,雖然這一切都在第24話 「愛」最後逆轉。原本我來以為兩人都死了,不過這樣畢竟會被觀眾抗議吧,他們接受了編劇的神蹟,又活了過來。(現實才沒那麼好運。)即使タナベ沒有動手拆クレア的氧氣筒,但他的人道理論終究被證明沒那麼好用。
所以,以論理來說,此作不是有瑕疵,就是說明得不夠深刻透徹。以劇情來說,18話前大多是廢物,之後才比較有看頭(應該說是因為比較熱血)。ま、こんなもんかな。(厳し過ぎるぜ!)

嚴格的論理批判下,此作似乎變得和十二国記體無完膚了。但假如別那麼嚴肅,其實很多人還是會覺得此作頗有深度吧。雖然,我怎的都不是很能認同。不過,當然此作還是有其可取之處,一件作品不可能只有缺點,所以評價也不能僅僅是負面的。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愛的相反不是恨,而是漠不關心。」…とっくに感じたよ。心理學就已經諭示過了,身為父母,對孩子所能作到最殘酷的,不是打罵他,而是完全忽視他。比起打罵(還是有交流),漠視對孩子的心理成長所造成的傷害更大,因為他會連交流的機制都有缺陷。
星野那種心を鬼にする的決心與毅力我就敬謝不敏了,雖然說那意外的能造成好成績,卻不是現在的我能達到的;事實上我也不贊同還沒有澈悟(尚抱持疑惑)就那麼作,因為這樣反而只會敗事。
和其他作品的相似情景比較:在 ISPV-7的生活與腳色之間的愛情關係總讓我回想起無限のリヴァイアス。而最後木星往還船的那些陰謀…ガンダムか、それ。好像ガンダム W 啊。

ああ、又やっちゃったね。しかしね、雖然我表面上看起來滿好戰的,但我所能作的,不過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如此而已。而且,當最後討論到「所以,這個行為假如當作成『不過是個人的慾望與企圖』,那我就無話可說。但可別為了合理化這行為而編出一套大道理啥的。」時我就會揮揮手放棄。因為,天道是「每個個體都能隨其慾望行事」(天從來沒限制誰做、或不做其能力範圍內之事。會制限人的,通常就是人。),所以討論到這還是天道的範圍;接下來就是道德的問題了,而人性是沒有絕對解答的。當然,說的更達觀些,爭論這些恐� �也無濟於事,因為合理化本來就是人性的特質之一。
最好聽的演唱曲應該是最終 ED「PLANETES」(唄:Hitomi)吧,有 yanni 與LAST EXILEED 的味道。不過這只收錄在 OST2 中喔。
2004/8/29 18:38

漫畫版中タナベ一直到第二集前1/3才出現,所以少了那噁心巴拉的戀情;但タナベ的身世地位卻被塑造得更為神秘與重要。不過以情節與說理的流暢度來說,動畫卻更勝一籌。相較之下,兩種版本除了劇情安排有相當大的差異外,也各有其特點。動畫對腳色的背景塑造比較完整,而漫畫版對心理刻畫(被認為)非常深入,甚至被拿來和 EVA 比擬(我覺得還好啦)。所以若有可能,兩種都看看吧。
動畫到漫畫第三集為止,漫畫第四集則說到他們到達木星,第一部結束。2080星野八郎太「愛し合うことだけはどうしてもやめられないんだ。」看來他果然是變了(笑)。

2004/9/1 22:13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