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4日

A Message to Garcia (AMessagetoGarcia)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AMessagetoGarcia觀看原來的格式

A Message to Garcia


致加西亞的信

這本書譯自A Message to Garcia有史以來全球最暢銷圖書第六名。(雖然名單上的有不少和思想控制沾上邊。話說回來,這份list尚需要更新,看來本書已經被擠下去了。)關於書中人物的精神對現實生活所能產生的影響爭議頗大,一方面有太多的人翻閱過,在強迫或是真心有感之下寫過正面的讀後感;而另一方面正如書中所述,有許多人認為這本書有種古怪的目的,並不是純粹為著人們的精神層面的成長而作。我想,他們都沒有錯。要解讀這這本書,需要少一點偏見, 以及不同方向的解讀。
這本書表面上的內容其實很簡單,美國總統William McKinley需要個人隻身送信給戰區的GarcíaWagner上校推薦Rowan中尉。他接下任務二話不說克服萬難達成任務凱旋歸來。就這麼簡單,本文部份可以不用讀了;其實真的要看的話,書中所附的評論還較為有趣些。那麼,這本書到底有什麼值得推崇的?一部光是教人家要聽話、當愚民的書(應該說是文章的評論)被說成灌輸之作不是應該的嗎?下面讓我們站在雙方立場來看看:
這本書是為管理者而作的嗎?YES!
對他們來說,利益以及前途至上;他們的確要不擇手段求得最有利、忠誠度最高的人。說他們勢利,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所以這根本不算什麼。可惜的是,說到最後這本書也沒告訴我們要「怎麼」去找,或是要改變自己使這種人自動聚集到身邊,甚至使原先不是的人各個都變成Rowan第二?只知道要求別人,卻不知道反省己身(不知道要作專案管理以及其他),不但因此造成許多人誤會(或者不只是誤會?)本書只是管理者用來強暴底下人的工具,也讓這本書的整個歷史聽起來就像個騙局。
這本書是為個人而作的嗎?YES!
搞清楚,這裡不是贊揚忠誠。這本書之所以有價值,也不是因為Rowan呆版的敬業或深深感受到的榮耀為人所稱頌。我們看重的並不是他送信的過程,而僅僅是上面所提到的那幾句話以及其體現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這本書之所以有用,主要是因為白金律:不只是同理心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是人所欲者施於人。這麼做的時候他們就會高興,有可能回饋於你(但請別當作「一定」),甚至信任你(雖然得花上一大把時間,經歷許許多多的事件。),將你視作in-group(視同己出),以至將重要事項託付予你,和你同享歡樂(…與苦難)。第二個則是因不移的恆心毅力以及盡全力皆可幫助人升遷。注意,這裡一點也沒提到忠誠或是道德操守、責任心等。會有那樣的表徵大多只是結果,而非原因。因為上司不喜歡被問東問� ��,所以就別問。他喜歡自主性的完成任務,所以依白金律你就這麼做,同時還可以吸取做事的經驗。上司要成果而不是作白工,那…同時,請別忘了大家都喜歡有責任感的人。而你給人的印象,主動積極、遇事先試了再說(相對於推諉或因不能滿足而埋怨、由懶散的天性而推託或找藉口,因而不能成事。)等都在為未來鋪路。記住:人在作,人在看。因此,所謂「你能不能送信給García?」其實就是指有沒有這些特質(以現在這個時代,倒不如說成覺悟。)了。
當然你可以說這邊連責任心也拖下水很不好,人本來就該自發性的對自己所作過的事,對自己的工作有負責之心。但是本書被討論的焦點根本都集中到「服從」上了,這才是大家所爭議的。那麼以我的看法需不需要有自發性的責任感呢?當然要!不過這東西是怎麼來的?沒有足夠的覺悟(教訓或是同理心等等)怎麼會生出這樣的東西呢?你難不成會期待每個六歲娃兒都知道要對自己所作的每件事負責嗎?
所以,這是洗腦?YES!
有沒有用?有!
但是,這本書的價值並不端賴本書作者的意思。如同Elbert Hubbard所言,他一開始根本不知道自己寫這篇文章有什麼引人注目的,或許他的本意只是要稱讚Rowan這個人。不說其他,僅僅提出內涵的話,這篇故事本身對我一文不值。其這百年來之所以會如此的流通,幾乎都拜那些看了以後極為興奮的主子所賜。(這也就是會造成誤會最大的原因。或者說,十九世紀前半是思想鉗制的時代?)而今藉著廣泛的討論,更重要的是大家看他的態度:很遺憾的大家並不是如此看他的。而,若真的有人抱持上面的觀念而依舊說本書寫的好,我只能請他注意本書用詞不當使人誤會,(例如這句:「文明,就是為了焦心地尋找這種人才的一段長遠過程。」言過矣。我倒覺得真正開創時代的,是那些有著不同凡響頭腦� ��人。他們有著不一樣的真知灼見,繼而創造出下一代凡人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技術。書中這種說法於此可謂一種…褻瀆。這種人頂多只能維持住和平的型態罷了,無法創新,甚至很多時候會因為只知固守不知變通或只會服從不能擇善而誤事。又像是說長官很辛苦這段,我很想問:你們真的以為這樣的述說方式可以打動滿腔怨懟的員工?要下屬心甘情願執行這些空洞標語無異要牛彈琴。)又不解釋原因;光是要人照著作,這只是另類的愚弄人罷了。請別說不需要知道太多,或是因為說太多也沒用,反正作了就是好。現在的我們已不能光以愚忠取勝。假如甚至還說出「環境和條件都是均等的」這種話,那我只能說欺負人也要有個限度;你以為人真的是生而平等,甚至生後也是平等的嗎?那我們就不會時時尋找命理與風水師了(當然這不是重點) 。另外,其中沒提到若盡了力卻沒成果的下場以及國家方面應有的後備方案,(例如Rowan壯烈成仁的情況下該如何解決。另外,若真的發生這種事,類似的勵志書籍主角恐怕就不會是他了。這倒可參考地政季刊,顯然這對許多新的勢利Rowan將是一大冷水。)也沒說明Rowan一行實際產生的影響,(我知道,這些人想說的不是成果,而是「你就給我做就對了!」是吧?!但我的重點是「假如明知有更好的方法,難道也不允許提出?」)再加上對McKinley帝國主義思想的背景造成Rowan需要幹這項工作隻字未提;(好吧,我承認有點離題了。這句刪掉。)所以這種洗腦的傾向又更明顯了。
不過,也正如上面所言,這樣的作法的確有其成效。沒有人不歡迎會自我犧牲(付出)的人。這就像看到郵箱中被塞入百萬元卻能不為所動一般。因此,只要搔對癢處,不管是戴高帽或是口蜜腹劍,都一樣有效果。
所以,以我的角度看來,這本書就算有用,也不是表面上大家所說的那樣吧。而那些說本書是另類思想控制的人恐怕是說對了,因為有太多利用本書的上級,使得這真的變成本嫌疑很大的書。
這次有許多話是要說給我自己聽的(雖然自己也提出了許多反辯),不但措辭強硬,而且有些地方強詞奪理。(苦笑)
2006/6/29 16:45

無間道 (InfernalAffairs)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InfernalAffairs觀看原來的格式

無間道


無間道

一応、可以算是把這部近來的大作看完了吧。第二、三部是在軍中結束的,來這後一直沒注意,結果到今天才將這部清掉。
對這一系列,我印象最深的是對劇情、人心的刻畫,以及二、三部中劇情分節的手法。因為一開始就先從後面下手,老實說光是看第二集還真不容易理解。但第一集卻很容易入戲,而這集的劇情也相當好。我不是說內涵的部份。雖然不像推理小說一般情節懸疑,但高潮迭起、步調緊湊卻別有風味。主角,尤其是對劉建民心理層次的描述;自第一集從臥底到「想要做個好人」,以至於第三及最後終究還是難逃無間地獄,(或者說,就因為這樣,他才終於能夠解脫。)我想這就是此部最令人激賞之處。不同於美國商業電影,這部著重主角心理錯綜複雜轉變的片子,在在令人感受到在那種狀態下無奈的人心。
一心想趕快回到「正途」警察的陳永仁,在上司黃的死亡後,頓時失去了回去的路。雖然後來因為劉的気紛れ使得事情出現轉機,但無法原諒臥底的他,又是一個意外,親手斷送了自己的路。人世的虛無飄渺、善惡的是非莫辨,就這麼赤裸裸的展現在那空虛的眼神中。而沒有辦法走出自己的路的劉,終於在徬徨於無間地獄的最後,於終極無間解脫了自己。
或許,我們都不知道自己在追尋什麼,也不知道到底我們「想要的」是不是就在那。我們不會知道什麼是對的,因為我們連「怎麼去知道」都不曉得。而在這樣的世界中,縱使我們建築起自以為堅固的體制,縱使我們仍舊存著「向上」的「善心」,但我們一手建立的制度卻不會原諒我們。縱使,我們在原罪中存有善心,縱使,我們在善心中依舊持有原罪。
所以,不要只是追尋外在的標準。「好人壞人」是不會有報償的,假如一切都任由他力本願,最後我們只會得到莫名的空虛無奈。好好的做自己,相信自己。縱使被否定,最起碼還保有自己。
ま、勿論、假如已經不在乎善惡或被肯定或否定,そりゃじゃどうでもいいんだ。只是,很少人達到那種程度吧。
第一集那個ED不錯,不論是在曲調,或是(中文版的)歌詞。連聽了好幾次。
2004/4/18 10:26

快腦學習法 (kainoukyouiku)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kainoukyouiku觀看原來的格式

快腦學習法


快腦學習法

這本書譯自快脳教育,本來以為是教人學習的書,沒想到還是本教育書籍。其主旨簡單來講就是闡明一個我到現在依然堅持的理念。書中說最佳學習法是本人具有強烈求知動機。假如完全沒有興趣,那麼就算再怎麼逼迫,也只能造成種反射動作罷了。所以,合適的學習,依照本書應該是依下面的程序來完成:
  • 提供適宜的環境。人很容易受到環境因素影響 。假如是要讀書,在放著輕柔古典樂,四周大家都在閱讀的情況下比較好。
  • 情願。自發向上才是學習事半功倍之道。一定要本人也有慾望去作,否則會沒太大效果。為了使之有這個意願,指導者可用褒獎→勉勵→指示(p44)的方法引導。不潑冷水,不使之覺得是為了別人而作,作了有回饋,久而久之興趣就被引起。p96提到指導者要信任、信賴學習者,學習者要信服指導者,都是導引以及維持這種狀態的要素。
  • 盡力於一事(p98)。當盡力單一事項時,能達到最大效果(不分心)。這裡可以引入藍海策略,鑽研一些他人較少涉獵的領域。
  • 抓住機運。人生平均每十年有個大轉折,而這些通常要倚賴我們所抓住的機會。
p188所提,簡單說來是要我們懂得做生涯規劃,這可能是在前期就應該注意到的事。
書中另外還有一些提高學習效率的技巧以有效閱讀,例如p130讓人作小抄,這種禁斷的感覺,假如多抄幾次就記起來了。另外還有像p136提到領導者應該要健康、有魅力與決策力。這令我想起昨天才在柚子雜貨鋪看到「領導」智慧都源自於怎麼做人這樣一篇文章。這些程序以及技巧當然也不只能利用在閱讀上,於其他方面亦可以利用。
作者山本光明自己是NESCOM的銷售者,為了提高業績,他學到服務業應該以顧客至上,(說大一點,就是「科技始於人性」,甚至是「使眾人幸福」。不過這已經可以當作某些人生活的意義了。)所以應該以誠心待客,懂得如何滿足、解決個別顧客需求。p167他說道現在教育欠缺競爭力,唯有將教育界轉成服務業,去掉「義務」兩字方能使其有所警覺。這點似乎也是世人對教育界漸漸有的共識。他並將這觀念擴大,展望未來,說上個世紀以競爭為主軸,所以強大才是「好」。下個世紀應該會轉成溫和、人本,為他人設想的時代。我想這應該只是新時代的現象之一,而像p168說2010AD啥的也不能說就是書中那樣子。而既 要「追求第一」(應該說清楚是要盡力到「別人能,我為何不能」的程度),卻又要「母性」也怪怪的。雖然我覺得這點有待商榷,講難聽點,大言不慚;不過正如一開始所述,本書主要所闡明的,是個我已經體會很久的道理。
2006/6/20 10:21

來生 (LifeAfterLife)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LifeAfterLife觀看原來的格式

來生


來生

這本恐怕在就翻過了,由信佛的母親所購置。不過我本來就很固執,那個時候也是偷偷的看(汗),對於這種書除非頗有感觸,否則都會故意忽略。本書也是其中之一,已經忘記有沒有留心得了(大概在日記裡)。無論如何,可能因為本書的影響,奠定我至今對死後景象的基礎認識。也就是說,說實在的對這本說我到現在唯一的印象就是「人死後可能沒有天堂地獄。除非死前有過於激烈的感情(困惑、悔恨等),那將使魂魄滯留於世;否則不論生前作過什麼,我們都將到達只有安詳的世界。」這麼一個觀念。至今我依舊不信任何神佛或是超自然價值觀,本書或許占有重要的地位。另一本地位相當的書,尚可舉出難以置信。有關說明死後程序的,像是第一個問題「是否已過了滿意的一生」等都已經不在腦子中了。
這是以科學角度探討超自然世界(?)的研究成果之一,原來是Raymond A. Moody的著作Life After Life。雖然對於死後的人生我至今依舊半信半疑,但假如要更深入的說法,應可參考(p152)西藏生死書(譯自The Tibetan Book of Living and Dying,後來甚至出現了像是「圖解西藏生死書:認識中陰聞教救度大法」這樣的書。)。這本裡面的說法是雖然剛離世時感覺非常平靜愉悅,但是接著就會遇到許多的試練。假如意志力(定力)不夠,不能自覺的選擇未來的道路,就會再度墮入輪迴。這些說法的本源是中陰聞教救度大法(又名西藏度亡經,可參考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1927年出版。不知此書對Life After Life的研究有無影響。),依書中的說法,我們平時對意志力不間斷的鍛鍊才能在死後的非常時期產生作用。妙的是《西藏度亡經》略究這篇卻認為「中陰度亡」密法應該是不宜弘揚的,以他們的理論「中有」聞不得教法,自然也不得借助生者之手得到解脫。甚至,連死前的心理狀態都不能影響死後的歸宿,因為一切都得靠生前的修行。我猜測會有這樣的差池,可能正因為對那世界的詳細情形,沒人能說的準。既然大家都不能提出準確的證據,描述詳細的情況(因為那非常時期下的感官狀態不明,或許有點類� ��是在醒來後描述夢境。),自然就容易出現各說各話。只是,在這狀況下若要口出斷見(說「這絕不是如此」之類的)恐怕就不是好的態度了。
無論如何,假如輪迴是真的,那麼其間機制實在耐人尋味。另外,現代人口越來越多,是不是表示人的陰謀可以將原先是花草蟲魚的魂魄都拖出來轉生成人,亦可將許多原先可成為人的擠出去,甚至無以轉生(如遇到大災難的時候)?還真是蠻神秘的。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書都宣稱普通人對生死與歸宿有著執著,「人性」太重,所以無法順順利利。…我似乎漸漸不在乎了?要是我的話,或許還是別有輪迴來的好(懶)。甚至,就算此身灰飛煙滅也沒什麼值得惋惜的。

擴充閱讀尚可參考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雖然性質不同,但都提到生死之事。

2006/6/27 9:54

CONTACT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CONTACT觀看原來的格式

CONTACT


CONTACT(近物影片觀賞心得)

這次觀賞的影片描述了個和外星人接觸的故事。依照至今估算的「地球型行星」分布之機率(我們總以為只有像地球一般的行星生物才有生存演化的可能),外星生物存在的機率是非常大的。但讓我們回頭再想想:為何我們能得到如此樂觀的結論?那是因為,最主要是「宇宙的廣闊」。換句話說,假如宇宙並沒那麼大,那我們的結論就會更保守些。並且,就算外星生物很可能存在,之間的接觸也非得穿過難以想像的廣大空間。而,這樣的距離,是連相對論中預言難以超越的「光速」都得耗上數萬以及數億年的程度。所以說,至今對宇宙中外星生物的探勘,還存在有相當技術性的困難。
不過,就在我們可行的範圍中,我們有了一些行動:之前古老的望遠鏡火星掃瞄不提,首先是發射先鋒號在探查了太陽系某些行星後,就朝距我們四光年,最近的恆星而去。猜測,這顆人造「衛星」很可能未能達到它的使命。除了它被發現的機率極低外,就算真的有外星生物能發現並解讀其資訊,人類已滅絕或早已發現新外星生物的機會還來的高些。
之後,藉助越來越發達的電波技術,我們嘗試分析外太空來的各種資訊:無線電波、分析各個恆星的成分「是否有當『太陽』的條件」等。「在廣大宇宙中,唯一能迅速跨越而不受阻攔的便是電波;而在宇宙各處不變又單純的是氫原子的波長。」所以有些人特別喜歡調準氫原子的波長來看看是否有那處傳來奇異的訊息。
因為沒有人能否定宇宙中毫無其他生物存在之可能,所以熱心的人們無不努力透過各種管道嘗試。即使如此,至今我們仍未有外星生物存在的確切證據。本片中,則是假設「我們終於找到了宇宙中的同伴」。
地球送出的電波在經過數十年後被外星生物接收到,這是假設外星生物也正像我們一樣搜索著天空中「不尋常」的訊息。如之前所提到的,電波是在宇宙中傳遞最簡便的工具。但假如只是無線電視首次轉播的微弱訊息,要傳遞到如此遙遠處並被清楚接收,(依片中的程度,那實在是相當清楚了。)這點還是令人質疑的。或許,刻意的發射強大無線電波至宇宙還比較有可能被收到。

以現實情況來說,若要將相隔數千數萬光年(這可能是我們所能找到鄰居的最短距離)的兩地作實用性的連結,光是造出「接近光速」的太空載具是不夠的——這樣還是得透過生物技術(通常被認為是冬眠),而兩地之間的往來亦不甚方便。而以電波通訊,很顯然以現今所知的技術也無法達到即時交流。雖然有些科學家開始作「超光速」的研究,但在各種小說等創作媒體中,最多的情況還是利用蟲洞。至今的天文學已經證實白矮星、中子星以至黑洞的存在,至於似星體則有人猜測是白洞。一些人們樂觀的想像未來若能掌握製造蟲洞的方法,或者起碼是發現蟲洞;通過這種天體,我們就能瞬間到達遙遠的彼方。接近光速的太空載具及蟲洞在今日說來都未違背已知理論,如相對論。
在劇中,這趟外星之旅是透過一具旋轉的儀器,讓坐艙墜入其中,女主角便在這外界看來是「垂直下落」的過程中,開始並結束了旅程。以現在所知的科學,起碼我們知道光是如影片中的儀器無法達成那樣的能力。但是,不可否認,也有可能真的存在一種儀器能光是在地表上,藉著某種未知的機制便傳送物體至千萬光年外。那樣的東西,就像金字塔一樣神奇。
無論如何,片中那「坐艙外殼,四周都變透明化」、通過「一條條隧道」等都是順著一直以來人們所幻想的蟲洞之旅、時空隧道而作的設定。類似「星際大戰」,「企業號」以至各類動畫等,太多的媒體都是這麼撥的。
對於穿過蟲洞,現實中當然尚未有人做過。對於是否真能平安的的穿過(而不被重力作用壓垮)也曾經被討論過,現在的傾向是透過這種天體做旅行事有可能的。不過蟲洞是一端入、一端出,利用了蟲洞還得有回來的方法。

在通過了隧道般的旅程後,女主角到達了個夢幻般的境地。伸出手碰觸,上方星雲的景色就如同有彈性的透明膠體狀散開。基本上這部份和相對論比較沒什麼關連,倒比較像多媒體聲光效果;而女主角記憶的取出,這則該算是生化技術吧。不過對於第一次接觸的生物(人類)便有辦法做到這種地步,片中對此種生物的科技能力設定是非常高的。
回程也依循著和來時相同的方法。不過,詭異的是在其他人看來只是「單純的墜下至安全網」。依相對論我們知道孿生子的詭論,這是因為速度在接近光速時物體的時間會變慢之故。但在之前影片的設定,女主角似乎是透過蟲洞等方法才到達遙遠的天際,又依同樣方法返回地球。就算那一直旋轉的儀器能瞬間將坐艙送入某個已存在或造出的蟲洞,理論上說來也應該消失才對。很顯然女主角回地球時能絲毫不差造成「單純的墜下至安全網」的現象是「人為」的。亦即,假如不是彼方生物作了手腳,則無以能達到片中的效果。據推斷,外星生物應無理由做出這樣的決定,因為若他們真的以如此進步,應知道能留下證據對我們這些地球人來說會比無憑無據來的好;因此此部份應該是純為戲劇張力而作,就像女主角小時候觀星、乘坐坐艙人選的競爭 以及回來後除了女主角的記憶外連錄影帶都沒影像,卻白錄了十數小時等劇情一樣。錄影的部份,或許能以外星生物直接刺激女主角的腦來作解釋,就像女主角躺在手術台上可是卻經由刺激經歷過這一遭幻想的旅程一般。
至於動女主角「毫無脫離過地球的跡象」這種手腳的可能性,雖然不能說不可能(畢竟科學知道的是仍太少了),不過以他們直接對女主角的腦部作刺激還是比物理上的解釋來得容易的多。要說出個合理的物理上的解釋,學生仍想不透。

所以,總結說來,這一部影片是以過往一直不衰的「與外星人接觸」為主要題材,配合蟲洞理論作出。主題是人的努力與結果及人對於外星生物的應對法,而內容仍有不少現今科學仍未能解釋的現象。算是當普通的影片,就像當時出的「火星人」這部小說般。

2000.4.19

紀錄補完計畫增錄,近物影片觀賞心得。標題已經忘記了。那時為了硬和近物課程扯上關係,所以並沒從內涵方面探討。現在回想起來,真應那麼做才對。
2004/9/16 13:31
找到了片名:CONTACT(中譯:接觸未來),Carl Sagan(太空人、太空科學家,業餘寫作,~1996)原著(1986出版),Robert Zemeckis導演。
2004/10/16 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