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9日

人類手冊 (Handbook_for_Mankind)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Handbook_for_Mankind觀看原來的格式

人類手冊


คู่มือมนุษย์(人類手冊,Handbook for Mankind)

網路上有這部的電子書。雖然佛使比丘1993才逝世,不過因為這算是宣揚佛教的文章,況且就其本身及譯者的態度來說,毋寧說很期望將本作公開才是;因此並不曉得這樣做是否恰當。無論如何,這並不是我需要去擔心的,畢竟連公開的人自己可能都沒怎麼想過這問題了。我自己則是無意間發現本作,拿起來翻翻還滿中意的,就入手了。是的,我並不是因為要完整了解佛教的企圖,而僅僅因為看到其中某些段落與我的理念相合,這才看下去的。因此要說我也是那種「只看自己想看到的」之人亦無可非議。只是我相信本書的立場可以代表佛教,如此而已。
話說這本書已經碰了大半年了,這次因為停電沒事做才得以結束,其實是滿諷刺的。不然,可以說是機緣吧。本書為泰僧佛使尊者的演講紀錄,由曦比丘等翻譯。簡單說一下本書給我的啟示,可能是再度驗證信佛並不是代表給予人某種特權(就如同其他宗教或世間一般的佛教所宣示的),而不過是告訴大家既然能放棄,就別執著;訴說應該改變自己審視萬物的態度。除了這點,也請別期待其他任何外力的救贖。就算開悟,身體上的能力和一般人還是一樣的。所以打一開始就別期待有什麼神功啥的。ま、有很多已經是我自己的話了。下面的心得可能說成我流注釋比較恰當。

第一章提到「萬物皆是無常、苦、無我」,本來想找碴「要看心態」的。一直到很後面才了解到,這是一個定義,就像我定義「利」常常指的是「所有我們認為的事物」,這裡的「苦」也不單是苦痛等等。不過要看心態也沒錯。我執致苦。不執則不苦。執,則縱有常亦苦。或者說,僅是使心安理得無罣礙即可(這是「」吧)。
「三法印」一章提到戒條的五個共同原則,這令我想到「和」到底是天道或只是人的抉擇的問題,以及為何應行世間人所謂之「善」。通常這類問題我總是會降低層次,審視是否其他動物也有類似的制約。不過,當論到弱肉強食的自然界時,我只能悻悻然說根本沒有打心底的關懷存在。因為其他生物並不存在「同理心」這東西,而這才是人類慈悲的起源。他們所有的,只是動態平衡罷了,假若那是演化的話。因為在物競天擇下,並不一定就會招致滅絕的後果。不過這假如不是天理,當很難為人所接受吧。
接著他提到,輪迴不應理解為超自然的來世,而應解釋為「欲→行→果報」而果報再致生欲,如同一種永動機的loop,這實在太卓越(應說是合我意)了!也就是說,輪迴根本不是什麼神秘莫測的東西。而我之前也說過,人們之間的感情,如婚姻、親情友情等等,大致上都是這樣的(例如School Days就提到「永動機」)。這麼說來,「地獄」也應該識時務的理解為「身陷苦痛的焦灼心態」囉?やるね。不過,這自然是與現行佛教相悖的。例如,這種說法雖不必解釋中陰(參考Life After Life),卻也不能解釋中陰的機制。
於「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為」一節總結,我想到道德僅限制「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僅僅控制行為,的確不是治本之道。但要宣揚佛教也別那麼明目張膽嘛。恥ずかしいぜ。我想大家的目的都不過是要使人感到幸福,雖然有許多真的「感到」幸福了,不過有很多人窮其一生都無法得到所謂真知灼見就是。(如同其所言,「宗教有三種」。)只是,我們畢竟無法否認白癡,也算是種幸福。

「三增上學」一章說明「定」的含義,這部分讓我有種當頭棒喝之感,可真是一語驚醒還在討伐佛教甜夢中的我了。是的,因為一直想「反」,所以就沒考慮到有其他的可能了。還真是糟糕啊。假如成佛悟道並不是代表離世索居,而是大道之隱隱於市,除了沉靜的心,還得了解一切應該怎麼應對;非出世,而是融於世俗的,那的確也是種很好的解釋法。這也讓我體會到,悟道是深切體驗而生看透之心,這需要過去以及制御心。只是,我還是相當懷疑,假如沒有歷練過,就算習得「慧學」了,像是商業上的know-how恐怕還不是我們能簡單看破的。� ��就是說,就算悟道,假如不是超自然的經驗,恐怕不會懂得宇宙學或是量子力學等等的知識吧。當然可以說在日常生活中不會用的這些東西,而商業上的know-how某些時候也可以用人際關係來cover;但光是能發揮自己所有的潛力,並且看破離合人間,我想對於工作上是不會有太大幫助的。較佳的可能性是能說服上司「這麼汲汲營營於爭權奪利到頭來還是場空」,不過總不可能總是那麼順利。換句話說,今天就算悟道了,依舊有可能被同時代大部分的人所憎恨,並且在歷史上被抹黑成罪人。唯一的慰藉(當然悟道就不會有這種心態了,我是指對同路人來說,例如親友。)不過是自己其實坦蕩蕩。而這在世人眼中和普通的惡人又有何不同?更糟的是,同樣是悟道的人,固然在最根基的,例如對世間為空的看法上互相認同,但在涉� ��世間的部分,假如還是要跟從世間的制度,那麼隨個人歷練不同,卻有可能產生不同的見解。畢竟悟道歸悟道,在日常中我們還是得以環境的規則來玩這遊戲;行有餘力再拖人下水。而對這人世來說,「正確」可不只一種啊(如同有人說人文科學沒有標準答案)。僅僅是悟道的我們,不知道所有的真實,不一定會曉得何者才能帶來最大「利益」。光是什麼才叫「利」(世界大同,或是生活方便進步?),是不是真的要依照世間的遊戲規則追求「利」(這恐怕要視情況而定),以及何者最有利都要爭論半天;更何況沒有超能力的我們不知道自己所做的是不是真的能達到目的(悟道後還是有可能缺乏know-how,也不能保證得到天時地利人和,沒有意外發生之類。);假� �衡量自己的能力,應該選擇別淌這貪混水,是否又不會被輿論攻擊(縱使心安理得)。悟道並不表示無所不能,僅是具有另一種態度,最多也就引出自己本身的潛能罷了。這對習佛的表面效度來說是種頗大的瑕疵。當然我不是說佛教就不好,只是如同我之前所言,人情本來就是個無解的題目,硬要去附和他,也不會得出在根基上有建設性的結果罷了。或者,當然大家都能在空地上建起自己的房子,但要議論「何者才是房子」,不過是種無謂之爭。(參考人生的意義
有關「慧」,這裡說到「厭倦離欲」,我想不如說是無所謂的心,即使被囚禁其中,亦不生波瀾。

行蘊一節提到「我思故我在」,乍看之下似乎否定了靈魂之存在,甚至在見清淨一節還更清楚的說明了一次。但這種說法不怕被攻擊「桌子也是誠意整體而存在的,分解到最後當然什麼都不剩啊!」或是有些人惱羞成怒「靈魂本來就是超自然的東西,切也切不開!其實根本切不到!」嗎?人總是需要希望的,就算是矇騙也好。まあ、反正我也頗為同意就是。

洞察真理一節要我們注意善亦不值得執取,假若時時刻刻被「要行善」所牽絆,那亦是種苦。這點也是長久以來我所喜歡拿來當藉口攻擊我們所認知的普通佛教的,不過很顯然悟道之後這都不是問題。這也和我之前的主張一樣,我甚至以為善惡只是人們自己畫地自限的遊戲規則。善或許可說成是自在,這和戒清淨一節提到戒的定義―平常很有關聯。什麼樣的行為叫做「平常」,這和身所處的世界有很大的關係。印度的「平常」就和我們這邊的「平常」有些許出入。
佛陀.阿羅漢一節中對悟道者的描述與我的想法頗類似。假如我沒認知錯誤的話,這有一點人間樂土的感覺,也釋種對「為何他們仍有作動」的解釋。悟道之後雖然仍就有作為(會賺錢維生等),但那(金錢)並非目的,因此也就不會汲汲追求。因為,對他們來說,人生的目的早就找到了。第六章「自然止觀法門」讓我覺得有部分態度我似乎也已經� ��有。不過,假如真的那麼簡單,又何必出家呢?我想是覺悟問題。因為入世真的太過繁忙了,假如不是對這套很有相關體驗,能非常容易感悟(俗稱具有慧根)的話,很容易為雜務所影響。出世的環境較清幽,也比較容易專注。

第九章「佛教與人類」中佛教起因一節提到佛教有各種角度,這令我不禁想起自己也喜歡拿瞎子摸象來比喻真理(在彼女の願うこと。僕の思うこと。有提過一次)。我想不管是一座山或是大象,我們要說的都是同一件事。不過他提到「深淺不同」,這的確是角度之外另一個問題。
接著他在「佛教?非佛教?」一節又批判了一些我也察覺到的,現在佛教的怪現象。假如其所言為真,那我的理解(這些行為不正確)應該也是對的。
宏觀佛教一節說到由心理學的立場看佛教,阿毘達磨俱舍論「比起現今的心理學說更為深奧、更加精細。」很有比較、甚至自誇的味道嘛。關於佛教有關心理的部分,我只聽說過唯識(參考BAUS Newsletter - 佛教唯識學的對象理論),聽說分析到內心一絲一毫的思緒動轉。詳細並不知情,因此也不便置喙;例如說「這是唯心論」,或者「其源起應為合理化緣起論所謂萬般皆空」等。
哲學與科學觀的部分我倒是不甚認同,主要是在他的用詞方面。假如他能將「哲學」、「科學」換成像是「傳說」、「常識」等等的,我相信會更好。雖然知道他要表現的是一方依靠人們主觀判斷而無基準,另一方則可客觀反覆驗證而基礎穩固;不同於一般人,阿羅漢形同學過科學的人,見到日蝕也不致驚慌失措;但哲學與科學的地位這麼比喻並不怎麼恰當。另外,如同在說佛中也說明過的,假使宗教僅止於形而上或是人生態度等等的範疇也就算了,但若連自然科學的領域也要涉足,我覺得這會有自由心證的嫌疑,也就是黑卒仔吃過河了。科學演變至今除了實體上的應用外,甚至有打翻某些宗教領域假設的可能性(例如有朝一日我們或許能證實靈魂的存在與若存在其性� �)。

最後「佛教理想中的司法者」是我對本講稿評價最差的一章。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理想過於高遠又縹渺,這一章突然現實的起來,固執擁護佛教的言詞也しばしば。看到「…你們,應時常理性地觀察佛教的原則,才能…」這樣的句子,我還真想說,把「應」改成「可以」不是比較好嗎。世上解答不會只有一種的。
到用婆羅門來比喻法官,以及「婆羅門族不肯與其他種姓結婚,除了是同等的婆羅門族,有相同的美德而不會成為履行責任的障礙。」就真的怪怪的了。有些句子感覺上還真像是為了這些不太可能成佛或出家之人所定之便宜(希望他們未來依舊支持佛教)辦法。…或許是我想太多了。

無論如何,除了最後一章以及那脫線的附錄之外(這附錄在我看來跟本不及佛使比丘的境界),本書與我的見解非常契合。一部分的原因或許在佛使比丘表面上看來與我相同,不喜神怪之習行。本來會對本書有興趣就是因為對書中說法感到共鳴(通常其他會出手的狀態是雖然不同意,但是講起來似乎很有條理。),因此所看到的恐怕大多還是� �「我想看到的」為主。希望別因此導致太多誤讀才好。(話是這麼說,其實可想而知應該很多。)至於我過去對佛教的見解(應該說是誤解?)可見說佛。這次還是拖太久了,雖然有邊看邊作筆記,但因為都只有三言兩語,有很多根本就忘記要說什麼。索性就跳過了。
2006/11/19-20,22 22:51
經過了幾天,我想到「空」的真正意涵或許不在「無我」,而在「無差別」。重點不在那是我或不是我,而在認知上有差別知心,覺得「這和那不一樣」。而當認知上在判別時「有差異」,行動上就很可能會有不同的反應,以及不同的思惑,並造成業。只是因為除我是個捷徑,所以大家都說要「無我」,而其終極目標則是在認知上除去差別。這麼一來理論上也就不會起波瀾了。以這說法,佛教中心思想其實重點不在善惡,這也不是他們重視的。之所以有行善之類思想,是為了迎合世間規矩。
另外,看了以小乘為主的佛使比丘本書中「小乘?大乘?」一節,我想大小乘確實並不應以自解脫或助他解脫為分別,而是以融合時代精神或是追本溯源來區分。這也使我想到末法時代。在我的觀念中,� �所以會說是「末法」主要因為佛畢竟沒能將法完全表現,又有許多是必須面授、心傳的。在一代代的交替中,難免出現誤解佛法的人,而誤差逐漸累積,到最後法終於被扭曲。我常常把佛教的末法和西方的基督教拿來相較,兩者起源都是數千年前,而其本意至今也漸分歧。所以在我認為,「末法」不是代表式微,相反的,可能相當興盛,卻充斥著許多相對於原先教義來說為異端的思想。但無論是大乘小乘,我想真正悟道的人不會有分別心,得知這是種「選擇」:佛陀所作的並不是帶來福音,他不過是提供給人多一種選擇罷了(雖其恐不自知)。就算是輪迴,亦無誰高誰低,甚至何者與何者不同的問題。(無分別,亦無需要極力脫「苦」。)無論是人本身覺得幸福或痛苦,那都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就算要感到幸福,方法也不只一種。當悟� ��後,那已脫出大小乘了。
2006/12/2 14:23

快脳教育 (kainoukyouiku)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kainoukyouiku觀看原來的格式

快脳教育


快脳教育快腦學習法

這本書譯自日本人的著作,他們這方面的記得從我高中那時起就很多。本來以為是教人學習的書,沒想到還是本教育書籍。其主旨簡單來講就是闡明一個我到現在依然堅持的理念。書中說最佳學習法是本人具有強烈求知動機。假如完全沒有興趣,那麼就算再怎麼逼迫,也只能造成種反射動作罷了。所以,合適的學習,依照本書應該是依下面的程序來完成:
  • 提供適宜的環境。人很容易受到環境因素影響 。假如是要讀書,在放著輕柔古典樂,四周大家都在閱讀的情況下比較好。
  • 情願。自發向上才是學習事半功倍之道。一定要本人也有慾望去作,否則會沒太大效果。為了使之有這個意願,指導者可用褒獎→勉勵→指示(p44)的方法引導。不潑冷水,不使之覺得是為了別人而作,作了有回饋,久而久之興趣就被引起。p96提到指導者要信任、信賴學習者,學習者要信服指導者,都是導引以及維持這種狀態的要素。
  • 盡力於一事(p98)。當盡力單一事項時,能達到最大效果(不分心)。這裡可以引入藍海策略,鑽研一些他人較少涉獵的領域。
  • 抓住機運。人生平均每十年有個大轉折,而這些通常要倚賴我們所抓住的機會。
p188所提,簡單說來是要我們懂得做生涯規劃,這可能是在前期就應該注意到的事。
書中另外還有一些提高學習效率的技巧以有效閱讀,例如p130讓人作小抄,這種禁斷的感覺,假如多抄幾次就記起來了。另外還有像p136提到領導者應該要健康、有魅力與決策力。這令我想起昨天才在柚子雜貨鋪看到「領導」智慧都源自於怎麼做人這樣一篇文章。這些程序以及技巧當然也不只能利用在閱讀上,於其他方面亦可以利用。
作者山本光明自己是NESCOM的銷售者,為了提高業績,他學到服務業應該以顧客至上,(說大一點,就是「科技始於人性」,甚至是「使眾人幸福」。不過這已經可以當作某些人生活的意義了。)所以應該以誠心待客,懂得如何滿足、解決個別顧客需求。p167他說到現在教育欠缺競爭力,唯有將教育界轉成服務業,去掉「義務」兩字方能使其有所警覺。這點似乎也是世人對教育界漸漸有的共識。他並將這觀念擴大,展望未來,說上個世紀以競爭為主軸,所以強大才是「好」。下個世紀應該會轉成溫和、人本,為他人設想的時代。我想這應該只是新時代的現象之一,而像p168說2010AD啥的也不能說就是書中那樣子。而既 要「追求第一」(應該說清楚是要盡力到「別人能,我為何不能」的程度),卻又要「母性」也怪怪的。雖然我覺得這點有待商榷,講難聽點,大言不慚;不過正如一開始所述,本書主要所闡明的,是個我已經體會很久的道理。
2006/6/20 10:21

Life After Life (LifeAfterLife)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LifeAfterLife觀看原來的格式

Life After Life


Life After Life來生

這本恐怕在就翻過了,由信佛的母親所購置。不過我本來就很固執,那個時候也是偷偷的看(汗),對於這種書除非頗有感觸,否則都會故意忽略。本書也是其中之一,已經忘記有沒有留心得了(大概在日記裡)。無論如何,可能因為本書的影響,奠定我至今對死後景象的基礎認識。也就是說,說實在的對這本說我到現在唯一的印象就是「人死後可能沒有天堂地獄。除非死前有過於激烈的感情(困惑、悔恨等),那將使魂魄滯留於世;否則不論生前作過什麼,我們都將到達只有安詳的世界。」這麼一個觀念。至今我依舊不信任何神佛或是超自然價值觀,本書或許占有重要的地位。另一本地位相當的書,尚可舉出難以置信。有關說明死後程序的,像是第一個問題「是否已過了滿意的一生」等都已經不在腦子中了。
這是以科學角度探討超自然世界(?)的研究成果之一,原來是Raymond A. Moody的著作。雖然對於死後的人生我至今依舊半信半疑,但假如要更深入的說法,應可參考(p152)西藏生死書(譯自The Tibetan Book of Living and Dying,後來甚至出現了像是「圖解西藏生死書:認識中陰聞教救度大法」這樣的書。)。這本裡面的說法是雖然剛離世時感覺非常平靜愉悅,但是接著就會遇到許多的試練。假如意志力(定力)不夠,不能自覺的選擇未來的道路,就會再度墮入輪迴。這些說法的本源是中陰聞教救度大法(又名西藏度亡經,可參考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1927年出版。不知此書對Life After Life的研究有無影響。),依書中的說法,我們平時對意志力不間斷的鍛鍊才能在死後的非常時期產生作用。妙的是《西藏度亡經》略究這篇卻認為「中陰度亡」密法應該是不宜弘揚的,以他們的理論「中有」聞不得教法,自然也不得借助生者之手得到解脫。甚至,連死前的心理狀態都不能影響死後的歸宿,因為一切都得靠生前的修行。我猜測會有這樣的差池,可能正因為對那世界的詳細情形,沒人能說的準。既然大家都不能提出準確的證據,描述詳細的情況(因為那非常時期下的感官狀態不明,或許有點類� ��是在醒來後描述夢境。),自然就容易出現各說各話。只是,在這狀況下若要口出斷見(說「這絕不是如此」之類的)恐怕就不是好的態度了。
無論如何,假如輪迴是真的,那麼其間機制實在耐人尋味。另外,現代人口越來越多,是不是表示人的陰謀可以將原先是花草蟲魚的魂魄都拖出來轉生成人,亦可將許多原先可成為人的擠出去,甚至無以轉生(如遇到大災難的時候)?還真是滿神秘的。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書都宣稱普通人對生死與歸宿有著執著,「人性」太重,所以無法順順利利。…我似乎漸漸不在乎了?要是我的話,或許還是別有輪迴來的好(懶)。甚至,就算此身灰飛煙滅也沒什麼值得惋惜的。

擴充閱讀尚可參考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雖然性質不同,但都提到生死之事。

2006/6/27 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