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22日

还吾庄子 (Give_me_the_real_Zhuangzi)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Give_me_the_real_Zhuangzi觀看原來的格式

还吾庄子


还吾庄子

翻閱這本書花了很長時間啊。看不很順的原因,主要大概是之前也提過,我對文言文理解力不夠,得費點功夫思考字義注疏問題。(其實我還得了 Computer ADHD…啊、不知能不能這麼說就是了。不過既然有Internet ADD,說 Computer ADHD 也不為過吧。很多現代人可能都得了某種這類形式的心理病症,例如Mobile Phone Phobiamixi 依存症博癮等。Work ADHD 說不定是其中最正當的一種吧?)可以的話別光是「注」,附一下白話翻譯會更好。也就是說,最好重新編排,將其中「且将这句话译如下」、「我的译文如下」之類的段落全部集結,再描述一下其意涵(與佛教的類比就可以放這邊。當然,解釋很有可能會因為個人 因素而產生偏差。)。這之後才加上與其他版本的比較與釋疑,我相信會讓本書更通俗易讀。事實上後來確實也採用了這種「先译后解」的方法,惟那已經是最後一小段了。(普通人如我,重點不在這些抓錯工程,而是要了解莊子真正的意思可能如何,雖然並不是不能理解他用了大量篇幅,要讓有疑問之學者們認同的苦心。)自然,我的能力不足,無損本書價值就是了。
本書對老學究、掉書袋等有這很嚴厲的批評,從作者沈善增「中国治学有个很不好的传统,"代圣人立言"」這段就聽得出來。此外尚對一些有名無實的狀況提出不滿,還引莊子為注。例如形容沒真才實學的「只是倚老卖老,"是非先也"」。當然我也同意他的說法,只不過充斥著對莊子無謂讚揚的反面,有些地方貶損各大注釋卻不留情面,一寸きつ過ぎるではないか,甚至說得像是這些注釋者明知故犯,有意扭曲莊子原意一般。即便有不甚了解而搞錯的,但還不至於刻意吧。ま、我自己也有這種傾向,所以不好說別人。而我不能接受的也有一些,像是从《我注庄子》到《还吾庄子》代序這段,不會過分強調西方不重本體嗎?把很多錯誤都歸罪到造物意識,但堅持這麼極端思想的(如今)也僅佔少數啊(就算再早一點,還是有很多人沒有這種妄想吧。)。總是會變的嘛,見到不通的,只好改思想了。
本書也提及莊子寫這書的方法,看到其中「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我不禁想到,我自己也常常這麼做:用另外的例子印證主題,提出權威說法,總結與表述結論等。不過人的偏見還是很深,自以為是卮言的,不見得真的能在任何情境下都適用。

持續看下去,與我當下的思想大致上並沒有太多歧異。特別的感觸並不很多,大多懶得記下來了。接著雜七雜八提點還記得的。

  • 書中有許多地方將莊子與佛教思想類似處相互比照,這對我是不錯的學習。
    鹏飞南徙有段描述得道人精神境界的。我的想法有點出入:不是得道後就應拒絕名利,而是若得道則不需要名利。這時就算有名利,也會像是糞金龜滾著一球糞要來呈獻;這已不是拒不拒絕的問題,以常人的說法是根本用不著。即便硬要你收下,較糟的情況也只能苦笑著說「困りますね」。本來那些就不是得道之後會在乎的。
  • 鹏飞南徙還有段說「老師的作用,只是對你自己參悟所得加以印證」,我也有相同體會,在On Freedom就說過了。本來個人的人格就不是硬加強灌能夠累積的,內化的過程需要自己的體會,尤其是求道這種類型的。所以,自己沒體悟的話,再怎麼說也是鴨子聽雷。但自己有所覺悟時,就能藉他人的經歷來驗證了。
  • 雖然沈強調大乘,但藐姑射之山一節中提到「道與世人眼光無關」還是很有小乘的味道啊。或許應該這麼說:得道的確是個人的事,沒人能代替你修行成佛,而且也不應為外物所動。但既然大家同在一條舟上,又何必自我封閉呢?有好點子就該大家一起分享啊。(是的,這裡我認為大乘本不是「救贖」的意味。要說是「拯救」蒼生,不如講成拓展世界與個人的可能性。)
    「到了神人境界就可以不受到物的傷害」這點,很遺憾的我的理解是「體悟到這個層次,那外在的刺激就不再能影響內心的狀態。」現在要我相信修練到某個程度連火都燒不出傷還有點困難。
  • 齊物論的題解言「論」是描述事實,「議」則是(以價值觀)議論評斷。但對「道」,我們只能說「就是這麼一回事」,連描述其存在,歸納出條理都不可能。我的理解是,對於(他人的)價值觀,我們不能以自己的認知隨意批評,只 能同意其存在。這裡得搬出我之前說過的「選擇論」。舉例來說,有些人早餐喜歡吃漢堡,或許和我們習慣不同。但這並不代表自己覺得饅頭比較好,就有權力要求別人順從。我們能作的,頂多是檢查他人的價值觀是否圓滿完善。例如喜歡浪費能源的人,就以「假如把能源用完,致使子孫無法過舒適生活」問之。而對於道,那或許不是光就能明白的。
  • 荅焉似喪其耦」這段,因為我並沒得到體驗(連坐禪也沒有過),所以到底是怎麼個情形並不曉得。我甚至懷疑自己會不會有那天,以及這種「無餘涅槃」之感到底算不算真的解脫,或不過是另一種神靈體驗。佛道兩家的得道體驗是否又一樣呢?
  • 看到「借十二因缘来说明佛教的宇宙发生论」的部分,這次可是長篇大論說佛了。老實說還真看不怎麼懂,主要可能因為我沒有經驗,不能「印證」吧。到這我開始考慮現在似乎還沒有讀透這本書的功力,讀起來異常的慢,加上都已經一半了,依舊沒能有大心得,所以是不是先放棄呢?
  • 阿賴耶識概念的建立,是一定要以潛意識概念與輪迴觀念為前提的。」這段為我揭露了說佛中提過,佛教無法捨輪迴的另一種可能性。我想,輪迴大概已經滲入到佛教教義的每個細節了吧,雖然我還是覺得輪迴沒有因果上的必要性,但這恐怕已經是共識了。
  • 理性自我―「思我」,就是「真宰」。讀到這段,我忽然想起之前在彼女の願うこと。僕の思うこと。提過的,「信じるものは救われる」的題目。這議題以這邊的說法尚可用另一個方面來看待:光是以理性來認知世界是無用的。應該跳脫這層鑽牛角尖(「证"道"不可能是理性思辩的结果」),以純粹的心去感受。這讓我想到,這邊的「真君」很� ��是誠心誠意,完全信仰的感覺。或許,最後我們不能以極為完備的理性來圓滿解釋我們的世界,只要「信」就夠了;但問題是全世界不同的人會有一樣的「信」嗎?假如有的話,那不會是因為某些必然性致使我們如此的呢?感覺上沈已經不只是「以佛注莊」了,他似乎還極力想闡述佛道兩家以同樣的方法得道。
  • 齊物論篇中提到了進一步的理論,「齊物」在我看來是破「我」之執與欲,能達到萬物平等的程度。因此我相當同意他對齊物所作的言論。而他說「齊物」是見道後的自然狀態,而不是目的,我也同意。我的見解是,因為世上無值得執著者,故也就不會特別遷就某物。「真正做到与万物完全的融通、同一,这就得道了。」我想是同樣的意思。
    同樣描述應為見道後狀態,不是目標的,還有「吾喪我」,這我也同意。發現包括自己都沒有特殊性時,自然如此。從這兩段,可以發現與佛教的對照還頗多的。
    但與書中不同,我以為得道之人是可以「隱於市」的:在說佛提過,這不代表就得離群索居,翱翔九霄。以現代的說法,「得道」恐怕代表知道什麼狀態下「應該」有什麼作為,進退得宜。雖然有時可能只能說「無愧良心」,但總是最佳選擇。
  • 講朝三暮四的一段,說道「看了《列子.黃帝》中的這段話,讀者便可明白,這故事重點不在眾狙的愚惑,而在狙公的智慧。」原來我們都用錯了?但是,不論用哪一種 解釋,愚民們畢竟是很可悲的啊。
  • 無為是老莊思想的重點。看完此書的說明,我的體會是「不刻意、使適性發展,而非己為所欲為抑或揠苗助長」。不過在師文鼓琴這段,我倒想問,假如大家都無所偏,那就不會有痛苦嗎?在那樣的世界還是會有自然災害引起的家破人亡吧。是不是有人認真想過,假如真的每個人都去我執了,那會變成什麼樣的世界呢?或許,我們只能說,到那種狀態下,即便家破人亡,也不會感到憂慮悲傷。而,光這樣就夠了嗎?(最起碼,在那樣的世界中,我們還是得控制人口,還是要有人決定� ��什麼程度是縱欲,如何是可以接受的範圍。)
  • 沈非常強調「東方哲學以動力為本」在我看來有點怪。我覺得還是用「西方重實效,中國重人本」可能來的好些。原因?該不會是西方文化中,只要有實力的就能出頭,東方則重裙帶關係?なんてね。
若要簡單總結對此書的意見,那還是得重複:對我來說,莊子是怎麼被注釋錯的意義並不大。重要的是這本著作所要表現的是怎樣的內涵。雖然我之前就覺得老莊與佛教於精神上有相通處,但見到以佛教觀念解析莊子的這還是第一次。(聽說章太炎亦有以佛注莊,但看的書不多,自然不包括這本,慚愧。)可惜本書過於重視訓詁(我想這可能正是本書目的),對內涵之延伸與探討反而成為其次了。
2007/7/4-15 17:20

小説十八史略 (shousetujyuuhassiryaku)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shousetujyuuhassiryaku觀看原來的格式

小説十八史略


小説十八史略

陳舜臣這部小説十八史略寫得還滿精彩的,看起來不至枯燥無味。說來看歷史小說也不是第一次了,只不過比起純文學,比例的確少得可憐。之前所以克制這方面的涉獵,主要因為覺得真要了解歷史,還是不假他人之手較好。這些二次作可能因個人理解而有錯謬或於實情不符,所以不如讀正史。算來本作正可說如此:將各史料統合,包括稗官野史。有許多逸事皆為編入,如李廣射虎。虛虛實實假假真真。為了營造情境用的,如#124黃巾一章也就算了,卻還有不少是擅自塑造人格:覺得他們壞就打壞到底,亂謅小說。如對項羽就言其自私到底,不斷重複強調。此外感覺上過分注重某些時代(通常是戰亂),例如三國就佔了半本以上。主要或許� ��戰亂時代較精彩,承平沒啥好講的。
縱使有許多不真確處,但後來發現自己文言文能力不足,加上他人寫的固然可能加入了自己的私人見解,但考慮到他們可能參考了多方來源,以及近代才出土的證據,重要的是比較好理解(我也成軟派了),所以還是看了一下。其實想要讓歷史古籍「現代化」的大有人在,像是柏楊版資治通鑑,雖然被批評錯誤不少(如前面所提過的),但讚賞的也大有人在。前不久風光一時的(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当年明月更提到「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可見這漸漸已是種趨勢。
潜规则起我對歷史就有番新的認識:歷史中有許多對人性的描述,例如私慾、權力鬥爭,而其中許多就是推動歷史的動力。於是我讀史目的一是要借鏡歷史,學習什麼樣的環境下局勢會如何演變。二是了解前後源流,期能得到知其前因後果的認識。之後看中國上古史綱等基本上就是以此為基本,到這次才能清楚表現出來。接下來有機會的話,還準備看看柏楊的書。

本作一開始出現的幾名女性,如妲己、西施之輩盡被當成了被操作的工具,一切以國為重。書中第一個破除此魔咒的是中段才出現的貂蟬。但,仔細男人何嘗不是如此?大家都浮沉在歷史的巨浪中,千年後回首,宛若浮華春夢。一直看下去就會覺得很多歷史事件都充滿陰謀,感覺上本作將這些歷史「人性化」,使之躍然紙上,層次似乎提高了。之前讀史都沒想過內情可能如此複雜。一堆人裝傻明哲保身,還有一堆妄想禪讓、逼人傀儡化的。(原來中國朝代替換,以禪讓為宗。)
之前就想過古人常受疫病與體制所苦,很多人的生命可能不值一文,甚至草菅人命。看過以後,更覺得就算是富人,只要頂頭的不滿,還是隨時可能丟掉性命,或是去職流放。女性的貞節其實也差不多。雖聽說古代重貞潔,但男人說要,女人又怎麼敢違抗呢?出現女性被物化也就不足為奇了,連生存權都被輕視,不長眼就可能連親族一同被誅的那個時代,人們實在行無餘力談人權、女權這檔事啊。
對於介紹的主要腳色之一,皇族,有點我不怎麼了解:不知為何有部分皇帝喜扮家家酒?以及,後漢皇帝為何短命?是因為放縱嗎?後面的問題可能較容易找到答案,前面的…不如說是人性?因為在那種封閉環境下,人要不變「異常」都很困難?看過就想起萬曆十五年中所言,皇帝其實也很可憐,他們沒什麼自由,尤其是皇帝。部分還有點意外,像是本來以為元朝忽必烈全是草原風格,看過覺得他還滿漢化的。

血酬定律提過天災不會特地挑昏君,重點在承平時代可以吸收衝擊,但時代一亂,小小乾旱就能使人作亂。這邊還要加上權力鬥爭也不會特地挑戰亂時代,但卻可能因為是非常時期而產生嚴重後果。舉例來說元固然強大,但宋自己不爭氣,危急存亡之秋還在內訌也是一大原因。其中還提到秦檜,高中時聽說已受平反,但現在查查似乎卻沒那回事。
本作各段都不長,各段間沒有緊密的結合;加上提到之前出現的人物會再做解釋,親切だね。因為我是利用工作之餘拿起來隨便翻翻,所以這種編排頗合適。假如是小說,可能會像CROWS那時一樣,到後面已經忘記前面說過啥了。就本作的價值來說,拋磚引玉可能是其最大效果吧。
2007/6/30 21:28-23:20

血酬定律 (The_rule_of_blood_and_gains)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The_rule_of_blood_and_gains觀看原來的格式

血酬定律


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

這幾天讀書效率極差,竟費了兩三天才讀完一本書。上次看過吴思的潜规则,描述人與人交往有哪些不能浮上檯面的交易,這次看他進一步闡述這些潛規則發生的原理。本書主要解釋了會有陋規形成,其機制主要是因為相信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中國人以暴力強屈人的結果。我們偉大的老祖宗打一開始就不信任人人平等啥撈什子好聽話,相反的,有力量在手才是真的。無力的,乖乖屈服也是理所當然。不過我們相信的和西方不同,不是金錢,而是武力;所以值亂世打家劫舍、造反有理比起家財萬貫更有用。まあ…好像曲解過頭了。
總結一下本書的主要論點,(人身)安全是生存的最低需求,所以我們總是重武力,而保護費等暗規也因此而生。中華帝國自古以來都行君主專制,無出其外的,都需要一套中央集權的體制來管理人民。但這套體制卻可能戕害人民,甚至變本加厲利用對經濟或自由的控制使下位者活不下去。這種剝削的基礎在於,雖然我們期望人人平等,而維持人身安全是一個現實中好的制度可以作到的事(不只是夢想),但被欺壓到極點,也不過就人命一條。那麼在平等與人身安全的間隙,這我們稱之為自由的地帶,就是制度可伸可縮的範圍了:好的、寄望長治久安的制度趨向平等,而作威作福、短視近利的就利用制度之「合法傷害權」趨向人身安全這底限。其實能不能「合法」傷害人根本不是重點,因為原先不合法的,改一句話就合了。中國之所以會王朝循環,一個朝代換過一個,是因為初創之時大家對前朝之腐敗與緣由記憶猶新,任官者也都知道不能太過分。但漸漸地上位者越來越追求己身利益,也就開始侵蝕人民的生計。到最後山窮水盡,通常只要遇上點天災,(難怪民間總傳說一朝將盡,天災人禍頻仍。或許天災不是都沒有,只是在這種時候最是痛苦。)人民再也活不下去時就亂了。書中提到作亂的一段,使我聯想起中國上古史綱提過的章節,其實這不正是文明初創時期之景色?想想,一旦革命結束,制度確立,一切就回歸這循環,百姓只能再當冤大頭,未免也太可憐了。不過,不懂得要像西方人一樣創造價值,只知道從他人手中奪取價值的我們老祖宗更可悲。該說是我們地大物豐,使人懶得再自己創造,或是該說沒腦筋呢?中國歷史中,壓迫者考慮的是己身利益的最大化。若他們意識到某做法會比較有利,就會嘗試去作,無論那看起來多詭異(官變匪、匪變官)。尤其是沒有退路又不甘願放棄時。被剝削者的基礎則在衡量反抗與順從的利弊得失。這界線雖然不� ��定在人身安全,但在亂世中,卻常常就是。這邊我們所領悟到的是,大家都只會趨向對自己有利的一方。所以說 Adam Smith 所言「每個人都追求自身最大的利益」或許不會帶來最大利益,但這句話本身卻是真理:大家都不都這麼作?人是短視近利的生物,縱使有多短因人而異。別期望人能仁義道德。要人仁義道德,就得讓他們覺得這麼做有利。還是一句老話,這得靠制度。啊…當然,實際考量時,除了慾望,別忘記把人的情緒,例如自尊心與気持ち等也一起算計進去:對人來說,辦事爽快,讓人高興雖不一定能產生實利,卻也算是「利」的一種啊。除此之外,還得好好設計,別出現集權或官逼民反的現象。狗急跳牆時,制度法律或道德啥的就沒効了,還是得回歸利益面。
吴思闡述這些「血本家」統治範圍越大的,越寄望永續經營的,通常就對人民越鬆,這段令我想到黑洞的密度。越小的黑洞密度越大,而大到像把宇宙當黑洞時,密度就很小了。ま、関係ないことだが。由此我還想到,「統治」這兩個字本身就代表了一種不夠理想化的制度。舉例來說,若人民與政府的關係是人民出錢向政府購買自由、安全、公正的制度以及方便的社會建設等等,那麼人們應該也有權力隨時彈劾不滿意處,甚至換商家。以這角度看來,現存的體制幾乎都不及格,可以說政府稅收也不過是另一種土匪。(从《血酬定律》看教育现象這裡有篇富趣味的推論。)我想,理想應該是沒有上下位者之分。倒不是指大家都作一樣的事,而是有辦法互相制衡。但這畢竟無法作到,所以我們必須找出可行的的解決法因應:下位者需要有合理的方法影響上位者的利益。例子之一是讓小口變大,俗稱人民開化,讓媒體等熱絡活動,使損害他們的風險變得很大。至於申訴對象,也不應該是更高位的管理者。過去只要對上負責,今亦要對下。只要我們可以將上位者的行為都摸清楚,自然就比較容易挑出那偷機摸狗的行為。法院是一種,最起碼也該使用輿論,讓人民擁有光是用輿論就能伸張權力的能力,並使任何意見都能自由發表。當然,還得讓人消除偏見,例如不因為「我不喜歡他」或「他之前騙過大家」就不再相信發言者的話。總之不是簡單工作。
評金庸一章和我在天地無用!提過的那些規則滿像的。我們都會做一些不切實的白日夢。以書中所述來推論,我想歐洲之所以會會想富翁而不是「王」、 武林高手,主要是因為我們的有能者都跑去作官了,沒心思搞人文思想以及歐洲一般的文藝復興。(書中的理由是「不能形成衝出農業文明的力量」。)再探討下去,本源之一可能是他們沒有大一統,因此權威者需要瞻前顧後,不能過於獨裁。這麼一來他對人民的約束力就變薄。人民有選擇權,他們的眼睛就會變雪亮,就會注意自己的權益,於是奠定以個人為重的人文主義的基柢。大一統的本源則可能是因為中原的人有同文同種的認知(民族意識當道),且自認優秀,為了抵禦(北方)外侮不得不團結這些「優秀的人」,於是漸漸就成習慣了。歐洲不能大一統,可能原因除了「王」眾多外,還因為他們自希臘 羅馬時代就有合議的傳統,不實施極權政治以避免獨裁(雖然仍未能完全防杜)。其他,教會勢力也摻了一腳。到這我們可以為「一盤散沙」作解釋了:中國人因為大一統的制度下於承平期間沒有伸張權力的機會,所以平常就沒有眼睛放亮爭取自己權益的習慣,只知道別出頭。西方人有,所以他們知道隨時隨地要團結。這造成了雙方民族性的差異。陳舜臣的歷史小說小説十八史略在這部分也提出了他的說法:中國會維持一統,主要因為古代部族都有一種同出一源的認知,加上秦始皇空前的一統中國的前例,才能使得幅員遼闊的中國能不像是歐洲一樣長久分裂。這之中當然有其事實層面吧。
雖然血酬定律是建立在大家追求自身的利益上,但這邊還是要重提中國上古史綱提過的,人類族群會突然變衰弱,常常是無事人自擾。若能與民生息,不逼其上梁山,那財富自然會漸次累積。可惜人就是貪得無饜。

白役的情況我並不清楚,不過可想而知只要是集權統治,可欺上人民又沒聲音的,幾乎都會有。最起碼也會安插一下自己人或自己親戚吧。這大概就像最近的機要費一樣,已經變成見怪不怪,不這麼做反而會奇怪到遭人白眼的潛規則了。只是,應該不至於像過去那麼多吧。人民稍微開化了。
吴思說萬曆十五年中黃仁宇一直沒能說破潛規則,老實說,很令人汗顏的,我當時也沒意識到這點。大概我的歷練還不足吧。
「老虎为什么不长翅膀?」這段預言的結尾,吴思提到做人要有分寸。當然我們知道這有警惕人類的意思。另一方面卻亦可說我們自己是「血本家」,剝奪地球的生存權也得有限度:不只是上位者對下位者,像是我們對其他生物、對地球也一樣。過度了,就會自取滅亡(頗有道德經之意)。
對於最後他嘗試以本書的見地解釋共產黨統治大陸之後的歷史演變那段,因為我對大陸局勢不甚熟悉,也不好作批評。不過總想他多少還是受制於潜规则中說過的怕得罪人問題,非得在某些地方強加「偉大」之類的馬屁情緒性形容詞,基本上只能依照當下共產黨公認的是非觀,不能完全發揮,也因此蒙蔽了眼界。我這段感受聽聽就好,有可能是偏見。

連讀吴思兩本,發現他有許多引用史實部分重複引用,雖然令我懷疑是不是沒有更好的例子,但無論如何他能從所讀的古籍歸結出如此道理,已是非常不容易之事。本書中的觀念現在也已經變成顯學了。若是有時間及機會,可能看一下會比較好。最起碼與人論事較有墨水或題材吧!
2007/2/20-22 23:38

看了胡平:讀吳思《潛規則》與《血酬定律》,裡面提到他不甚認同吴思這種把人性光輝抹滅,什麼都談利益的一元論說法,除了認為他的研究方法不夠嚴謹,並質疑這或許和六四「理性終於敗給了暴力」以來中國瀰漫的氣氛,以及「九十年代以來,經濟學成爲中國的顯學」有關。也就是說,他覺得吴思的理論是一時性的,禁不起時代考驗。的確,我想吴思的說法只是一家之言。但,不可否認的,這其中確實是有其道理在,否則不會引起那麼多人共鳴。我也了解很多人不希望關懷、利他等人性光明面被抹黑成利益衡量� ��的結果,而寧願那是種和原罪相同高度的初衷情感。但人性光輝這種東西對絕大部分人來說是在人的生活還留有餘地,也就是自己吃的飽,行有餘力才能表現出胡平所言其他行為。況且,我們的關懷也不可能指向一個我們覺得不好的對象,也就是說,姑且不論為何某些時候明明不必要卻會作出良心表現,以及「良心不安」這種愧疚,(這其實我也有解釋:可能是利害估量加同理心。)甚至是「正氣凜然」;即使在這情況下我們還是在做自己覺得「好」的事。所以我想人大部分情況下還是重利益考量的生物。
我比較在意的是他提到「一元論者很難改變觀念」。事實上我現在就是這樣。應該說,我這種觀念從十幾年前,甚至國高中時期一開始就是這樣了(沒改過)。把「利」擴張到「所有覺得好的事物」,並說大家都不過在行利,只是眼光遠近有所不同。…不過,這不是廢話嗎?也許我應該先研究一下同理心再來說話。或許,那是由平等所生。
2007/2/23 11:25

中國上古史綱 (Ancient_History_of_China)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Ancient_History_of_China觀看原來的格式

中國上古史綱


中國上古史綱

這本書我基本上是用看歷史故事,而非研究的精神來看他的。我只是想一探那個時代發生了大概哪些事,而這恰好是本頗稱此意的書。本書成書甚早,有些資料於今雖須作修改(畢竟是1940年代的書了),但讀起來頗有條理。描述不說精彩,但來龍去脈大致了解了。說來這並不算是以大歷史的角度來論述的書,真的要寫應該環顧兩三千年的歷史來說。不過以整個朝代為單位也是相當不錯的了。看這種書常常會佩服他們讀了許多的資料,而古代文人們大概也是這樣的吧。正因如此,才能旁徵博引,書都不用翻就能引經據典,活像會走路的圖書館。
因為心態問題,加上斷斷續續的看,所以說感觸不是沒有,但總縹緲捉不住。以結論來說,我更為了解了人之會鑽制度漏洞,如何的不見棺材不掉淚(非親身經歷無以習得教訓),以及不論哪個朝代都一樣,沒有加以限制人就很容易出軌;只要一沒人監督查看(若制度上有的話),有能者就開始作威作福,搞出奴隸、不同社會階層等。人總是希望活得更好,也總是會為了鄰近的未來做些儲藏,因此而貪小利。人為財死,這才是正常的,當然闊達一點的還可以說短視近利、如同無頭蒼蠅亂飛就是人可愛的地方。此外還可以看出人命有多麼不值錢,人士多麼的因循苟且、容易屈就。當然這也是無可避免的,假如低聲下氣就能保住自己的命,又有多少人能當那出頭釘,還特別是和人起衝突,一定會被腰斬凌遲的那種。但反面說來,人權也從幾乎沒有、武力至上與弱肉強食一直到有制度的產生,人民也能保有某種程度的自由人權。
另一啟發,則是中國文化發展的趨勢。中國文明的發端,是從群落而漸漸統合,由中間漸漸朝向四周擴大。未來的世界是否也會如此演變呢?我想應該是沒錯的。若人們仍能如此維護自由意識,並融合各種文化種族,那世界應該可以合為一體。只是這可能發生在超過我們預期長久的未來,而我也還不確定到時候會採用何種政治體制。說「中國」而不是「世界」,主要是因為這很容易以偏蓋全,陷進 Marx 於歷史唯物主義那時就落入的窠臼:不是一個文明展現出這種特性,就表示所有文明皆如此,甚至說這是通論。
較引起我興趣的是說諸子百家的第六章,尤其是墨子那段;這使我想到是不是該認真研究一下百家之言了,裡面當有不少能為我借鏡的。如之前所述,各家總有其合理之處,但又不能完全。或許是因為我們所作的,一直以來都是解釋現實,但這種理論不是用來實踐的:一拿來用就會發覺現實不像我們所想像的那麼簡單。所以資本主義、共產主義都多少解釋了世界(的某部分)為何會這樣子,但要拿來實踐,就發覺不全是這樣子,因此得加以修正。但又不可能達到每個人都能滿足,因此總是有人會起怨言。真的要沒人講話,最快的方法或許還是改變人本身的思想(而非從制度面下手)吧,可惜這非長久之計,也不會達到我們所要的結果。
從本書的解釋,我還真的是第一次(或者說太久沒接觸,已經忘了。)了解到「兼愛」「非攻」的真意(為何他們要提出這樣的觀點):他們認為一切制度應是要達到天下之大利,而這必須消除人與人間的衝突,因為這會消耗天下之利。若人能不分你我兼相愛(重點應該是在去掉 in-group,終極的像是愛別人和愛自己一樣,所以不特別為著自己。也因此要事必躬親,縮衣節食。),衝突就能避免了。的確,春秋戰國,甚至和唐盛世都一樣,從來都是內亂自擾人。若能調養生息,減少內鬥(外戚宦官或大官大賈等)或出征,國力就會富強。難怪他們會克勤克儉,想避私鬥,去私利。
墨家的問題和共產一樣,在人就是會有私心。說更徹底點,如同 Bernard de Mandeville 於 The Fable of the Bees 中所言,沒私利則人不。雖然少數墨者可以不求賞賜與回報,但絕大部分的人都像狗一樣需要獎勵,否則就不會盡力。私利正是種很大的驅動力。像墨子那種無私奉獻,對自己又苛刻至極,還真不是普通人能幹得下去的。其實這也不只是人,對其他生物也是一樣的。只要所有個體尚未統合為一(這有點科幻了),又都具有自我意識,我們大概就不能談「絕對別為己」這種事。這與我們的生物性是相牴觸的。認清這種事實,所以才能有 Adam Smith「每個人都追求自身最大的利益」這種學說啊。雖然,這總為人詬病「追求自己利益而不顧及他人的結果,造成路有凍死骨,造成地球暖化與資源枯竭。」 但事實上是因為在人類這得提高到另一個層次:自然界中,各種生物因為勢力均衡,所以他們自有自的平衡條件。狼若是今年殺過火,把羊等時料全殺光了,接著就換他們自己族群數量大減。羊把草全吃光的情況也一樣。但人卻因為這顆罪惡的頭腦與雜食的天性,加上累積的文化,而跳脫這一層,進而行生物大屠殺而不自覺。但革命起義與環保不正是對人的制衡嗎?若人再這麼縱容自己放肆下去,人類的繁盛中有一天也會走到狹路。所以人對環保的自覺,或是制度的建立,其實正可謂是人類層次的勢力均衡啊。退一步說,若人間今天仍不知要環保,有朝一日因環境變化被滅種,不也是一種均衡嗎?當然,若人有能力利用全宇宙的資源,那又是另一個層次(甚至可能跳脫勢力均衡)的問題了。
2007/2/11-13 10:53

未來種子 (Fremtiden)=?UTF-8?B?IOODrOODk+ODpeODvA==?=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Fremtiden觀看原來的格式

未來種子


未來種子Fremtiden

這本書可以說是未來學的範疇吧,描述了不少對未來的展望。第三至七章提了樂觀以及悲觀預測與解析,但因為我過去涉獵這方面頗多,所以有很多都是看看帶過。對於他的樂觀估計,以高中時代的我或許會頗為贊同,以現在的我看來有些部分卻過於天方夜譚。或許是因為近來大滅絕論聽太多了吧。這一部分也對現在所謂「富國」的生活方式提出了異議。雖然他說了不少正負面的評價,但以我看過的感覺,總有種沒希望的感覺。現在的生活方式終究會崩解,最起碼人口也會降低。不過,還是有可能努力到最後依舊 timeout,間に合わない。
接下來10至12章提到了個有趣但老舊的主題:機器的影響以及機器心靈。這方面我已經在之前太多的文章中提過,甚至對第十章的結論我也已經有論述過(雖然我的態度與作者不甚相同),這邊不再想贅述。不過在裡面有許多部分實在使我頗想突っ込み。像是第十一章,延續第一段的討論,我們的奢侈生活很可能不能持續,生活品質可能不得不降低,也就不必有那種怕人們過懶的煩惱了。12章比起灑一堆毫微機(現在可能稱作奈米機械),照照能源就能建好房子,我想一定有更好的巨觀手段來完成這項工作。另外,我想作者對毫微機所設定的行為未免也過於複雜了。依文內對毫微機的描述,最接近的效果應該是催化劑才對。但若毫微機真的有這麼高級的行為,我想不太可能是幾十或幾百個原子可以達到的。最起碼也得要 mm 尺度吧。至於「全� �機」,我更是相當懷疑。真要有這種程度的機械,我相信其成本一定比用特殊手段製造出的東西更高。舉例來說,要一顆煎好的蛋,到底是拿生蛋下鍋,或是用這種全能機比較划算呢?所以我想這種機械終究不會普及吧。而以書中的情節,這種機器竟可拿來當作普遍的解決法,是有點異想天開了。
第十三章在我看來同樣也是過於樂觀了,我現在整個心都在對未來的悲觀預測中不可自拔。不過,到這邊我想我可能得先對人類的景況作個比較客觀的評估才能下結論,否則這篇心得最後的結論會淪為唱衰。問題在我現在手上擁有的資訊還不夠。所以我能推測的是,或許,我們未來還是會活在犧牲貧窮國家以飽足富國的局面,因此某些人還是會有相當優渥的生活。但以較實際的角度,對於像中國的興起對這局面會有什麼影響,確是我尚無法預估的。更甭提大滅絕這樣無法確定時程的大災難之可能性。
越看到後來,越可發現好像有許多題材在 ACG 中都用過。或許這就是那時期世界對未來印象的基調吧。除了前面許多機器人論題,13章 p219 還有鬼哭街提過的生化人。有趣的是,在鬼哭街中正巧討論到除了腦幹之外全部以機械取代的狀況,而本書也是。另外像是14章末 p234 提到「基因菁英」與「自然人」可能產生的衝突,其實就是Gundam SEED最基本的主題「コーディネイターとナチュラル」嘛!本書作者Eirik Newth35歲即著此書,雖然可謂年輕才俊,但其態度卻也有些自利不成熟,像是「我� ��身為自然人,總希望自然人能…」之類的(雖然人種很可能有無法預估的變遷)。但這確實是極為普通的態度。
說到本書的翻譯,我是有點意見。譯者對科學的常識似乎不怎麼夠,導致有些專有名詞(現在可能已經廣為人知了)譯得怪怪的。雖然無傷大體,讀來總是有些怪怪的。
雖然近來我對靈魂等的存在,態度已轉成語帶保留,但看完此書卻又冒出了些疑惑。若未來果真能使人在冷凍後又復甦,那人的靈魂到底在哪?在這段期間中該不會就無法解脫的禁錮在這軀體中?另外,在以億,甚至是1040年(質子崩解消滅)為單位的時間間隔來審視的歷史洪流中,在人,甚至是生物尚未出現的過往,以至除了輻射之外空無一物的宇宙中,又如何呢?
在五年前看到這本書時,我可能會如獲至寶。雖然在時過境遷的現在,有些知識已經過時,但這確實是本統合了許多現代科學對未來預測的好書。只是,若平時就常常接觸這方面資訊的,倒不一定需要看就是。畢竟其中對新時代可能對我們道德價值產生衝擊的討論還不夠深刻,並有許多部分感覺還是不太可能實現(應該會用更簡單的方法)。
2007/2/5-7 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