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30日

还吾庄子 (Give_me_the_real_Zhuangzi)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Give_me_the_real_Zhuangzi觀看原來的格式

还吾庄子


还吾庄子——《逍遥游》、《齐物论》新解

翻閱這本書花了很長時間啊。看不很順的原因,主要大概是之前也提過,我對文言文理解力不夠,得費點功夫思考字義注疏問題。(其實我還得了 Computer ADHD…啊、不知能不能這麼說就是了。不過既然有Internet ADD,說 Computer ADHD 也不為過吧。很多現代人可能都得了某種這類形式的心理病症,例如Mobile Phone Phobiamixi 依存症博癮等。Work ADHD 說不定是其中最正當的一種吧?)可以的話別光是「注」,附一下白話翻譯會更好。也就是說,最好重新編排,將其中「且将这句话译如下」、「我的译文如下」之類的段落全部集結,再描述一下其意涵(與佛教的類比就可以放這邊。當然,解釋很有可能會因為個人 因素而產生偏差。)。這之後才加上與其他版本的比較與釋疑,我相信會讓本書更通俗易讀。事實上後來確實也採用了這種「先译后解」的方法,惟那已經是最後一小段了。(普通人如我,重點不在這些抓錯工程,而是要了解莊子真正的意思可能如何,雖然並不是不能理解他用了大量篇幅,要讓有疑問之學者們認同的苦心。)自然,我的能力不足,無損本書價值就是了。
本書對老學究、掉書袋等有這很嚴厲的批評,從作者沈善增「中国治学有个很不好的传统,"代圣人立言"」這段就聽得出來。此外尚對一些有名無實的狀況提出不滿,還引莊子為注。例如形容沒真才實學的「只是倚老卖老,"是非先也"」。當然我也同意他的說法,只不過充斥著對莊子無謂讚揚的反面,有些地方貶損各大注釋卻不留情面,一寸きつ過ぎるではないか,甚至說得像是這些注釋者明知故犯,有意扭曲莊子原意一般。即便有不甚了解而搞錯的,但還不至於刻意吧。ま、我自己也有這種傾向,所以不好說別人。而我不能接受的也有一些,像是从《我注庄子》到《还吾庄子》代序這段,不會過分強調西方不重本體嗎?把很多錯誤都歸罪到造物意識,但堅持這麼極端思想的(如今)也僅佔少數啊(就算再早一點,還是有很多人沒有這種妄想吧。)。總是會變的嘛,見到不通的,只好改思想了。
本書也提及莊子寫這書的方法,看到其中「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我不禁想到,我自己也常常這麼做:用另外的例子印證主題,提出權威說法,總結與表述結論等。不過人的偏見還是很深,自以為是卮言的,不見得真的能在任何情境下都適用。

持續看下去,與我當下的思想大致上並沒有太多歧異。特別的感觸並不很多,大多懶得記下來了。接著雜七雜八提點還記得的。

  • 書中有許多地方將莊子與佛教思想類似處相互比照,這對我是不錯的學習。
    鹏飞南徙有段描述得道人精神境界的。我的想法有點出入:不是得道後就應拒絕名利,而是若得道則不需要名利。這時就算有名利,也會像是糞金龜滾著一球糞要來呈獻;這已不是拒不拒絕的問題,以常人的說法是根本用不著。即便硬要你收下,較糟的情況也只能苦笑著說「困りますね」。本來那些就不是得道之後會在乎的。
  • 鹏飞南徙還有段說「老師的作用,只是對你自己參悟所得加以印證」,我也有相同體會,在On Freedom就說過了。本來個人的人格就不是硬加強灌能夠累積的,內化的過程需要自己的體會,尤其是求道這種類型的。所以,自己沒體悟的話,再怎麼說也是鴨子聽雷。但自己有所覺悟時,就能藉他人的經歷來驗證了。
  • 雖然沈強調大乘,但藐姑射之山一節中提到「道與世人眼光無關」還是很有小乘的味道啊。或許應該這麼說:得道的確是個人的事,沒人能代替你修行成佛,而且也不應為外物所動。但既然大家同在一條舟上,又何必自我封閉呢?有好點子就該大家一起分享啊。(是的,這裡我認為大乘本不是「救贖」的意味。要說是「拯救」蒼生,不如講成拓展世界與個人的可能性。)
    「到了神人境界就可以不受到物的傷害」這點,很遺憾的我的理解是「體悟到這個層次,那外在的刺激就不再能影響內心的狀態。」現在要我相信修練到某個程度連火都燒不出傷還有點困難。
  • 齊物論的題解言「論」是描述事實,「議」則是(以價值觀)議論評斷。但對「道」,我們只能說「就是這麼一回事」,連描述其存在,歸納出條理都不可能。我的理解是,對於(他人的)價值觀,我們不能以自己的認知隨意批評,只 能同意其存在。這裡得搬出我之前說過的「選擇論」。舉例來說,有些人早餐喜歡吃漢堡,或許和我們習慣不同。但這並不代表自己覺得饅頭比較好,就有權力要求別人順從。我們能作的,頂多是檢查他人的價值觀是否圓滿完善。例如喜歡浪費能源的人,就以「假如把能源用完,致使子孫無法過舒適生活」問之。而對於道,那或許不是光就能明白的。
  • 荅焉似喪其耦」這段,因為我並沒得到體驗(連坐禪也沒有過),所以到底是怎麼個情形並不曉得。我甚至懷疑自己會不會有那天,以及這種「無餘涅槃」之感到底算不算真的解脫,或不過是另一種神靈體驗。佛道兩家的得道體驗是否又一樣呢?
  • 看到「借十二因缘来说明佛教的宇宙发生论」的部分,這次可是長篇大論說佛了。老實說還真看不怎麼懂,主要可能因為我沒有經驗,不能「印證」吧。到這我開始考慮現在似乎還沒有讀透這本書的功力,讀起來異常的慢,加上都已經一半了,依舊沒能有大心得,所以是不是先放棄呢?
  • 阿賴耶識概念的建立,是一定要以潛意識概念與輪迴觀念為前提的。」這段為我揭露了說佛中提過,佛教無法捨輪迴的另一種可能性。我想,輪迴大概已經滲入到佛教教義的每個細節了吧,雖然我還是覺得輪迴沒有因果上的必要性,但這恐怕已經是共識了。
  • 理性自我―「思我」,就是「真宰」。讀到這段,我忽然想起之前在彼女の願うこと。僕の思うこと。提過的,「信じるものは救われる」的題目。這議題以這邊的說法尚可用另一個方面來看待:光是以理性來認知世界是無用的。應該跳脫這層鑽牛角尖(「证"道"不可能是理性思辩的结果」),以純粹的心去感受。這讓我想到,這邊的「真君」很� ��是誠心誠意,完全信仰的感覺。或許,最後我們不能以極為完備的理性來圓滿解釋我們的世界,只要「信」就夠了;但問題是全世界不同的人會有一樣的「信」嗎?假如有的話,那不會是因為某些必然性致使我們如此的呢?感覺上沈已經不只是「以佛注莊」了,他似乎還極力想闡述佛道兩家以同樣的方法得道。
  • 齊物論篇中提到了進一步的理論,「齊物」在我看來是破「我」之執與欲,能達到萬物平等的程度。因此我相當同意他對齊物所作的言論。而他說「齊物」是見道後的自然狀態,而不是目的,我也同意。我的見解是,因為世上無值得執著者,故也就不會特別遷就某物。「真正做到与万物完全的融通、同一,这就得道了。」我想是同樣的意思。
    同樣描述應為見道後狀態,不是目標的,還有「吾喪我」,這我也同意。發現包括自己都沒有特殊性時,自然如此。從這兩段,可以發現與佛教的對照還頗多的。
    但與書中不同,我以為得道之人是可以「隱於市」的:在說佛提過,這不代表就得離群索居,翱翔九霄。以現代的說法,「得道」恐怕代表知道什麼狀態下「應該」有什麼作為,進退得宜。雖然有時可能只能說「無愧良心」,但總是最佳選擇。
  • 講朝三暮四的一段,說道「看了《列子.黃帝》中的這段話,讀者便可明白,這故事重點不在眾狙的愚惑,而在狙公的智慧。」原來我們都用錯了?但是,不論用哪一種 解釋,愚民們畢竟是很可悲的啊。
  • 無為是老莊思想的重點。看完此書的說明,我的體會是「不刻意、使適性發展,而非己為所欲為抑或揠苗助長」。不過在師文鼓琴這段,我倒想問,假如大家都無所偏,那就不會有痛苦嗎?在那樣的世界還是會有自然災害引起的家破人亡吧。是不是有人認真想過,假如真的每個人都去我執了,那會變成什麼樣的世界呢?或許,我們只能說,到那種狀態下,即便家破人亡,也不會感到憂慮悲傷。而,光這樣就夠了嗎?(最起碼,在那樣的世界中,我們還是得控制人口,還是要有人決定� ��什麼程度是縱欲,如何是可以接受的範圍。)
  • 沈非常強調「東方哲學以動力為本」在我看來有點怪。我覺得還是用「西方重實效,中國重人本」可能來的好些。原因?該不會是西方文化中,只要有實力的就能出頭,東方則重裙帶關係?なんてね。
若要簡單總結對此書的意見,那還是得重複:對我來說,莊子是怎麼被注釋錯的意義並不大。重要的是這本著作所要表現的是怎樣的內涵。雖然我之前就覺得老莊與佛教於精神上有相通處,但見到以佛教觀念解析莊子的這還是第一次。(聽說章太炎亦有以佛注莊,但看的書不多,自然不包括這本,慚愧。)可惜本書過於重視訓詁(我想這可能正是本書目的),對內涵之延伸與探討反而成為其次了。
2007/7/4-15 17:2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