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18日

The Essential 55 (TheEssential55)=?UTF-8?B?IOODrOODk+ODpeODvA==?=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TheEssential55觀看原來的格式

The Essential 55


The Essential 55: An Award-Winning Educator's Rules for Discovering the Successful Student in Every Child(優秀是教出來的)

這是由「全美最佳教師獎」得主,「唯一被美國總統接見過三次的小學老師」Ron Clark 所傳授,教育小朋友的心法,或是說對付孩子的兵法(笑:我知道很多人在看到這句話之後第一個感覺是「這人根本沒有愛心」);Kathleen Ferrick 7th grade Social Studies and Language Arts TeacherWeb Teacher有份原文的 list。網路上已經有不少讚言了,我想我說再多也不過是錦上添花。但是� ��實我並不想說好聽話。
很明顯的,此書所提的方法盡是對孩子教養以及生活常規的管理。裡面一點也沒提到對孩子本性與資質、興趣的開發,而是希望他們能彬彬有禮,如此而已。所以僅僅遵照他在書中的作法,並不能知道要開發孩子的潛力以什麼方法最有效,也不會知道到底該以什麼手段最能讓彆扭的孩子敞開心胸。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些都是「為人的基礎」,也就是連成人之間進退應對都會遵循的道理。所以在博客來網路書店本作的書評頁就出現了 yuyu 這麼則有趣的評論。的確,看過之後我也覺得他這些條例中與普通教師相較之下最特別,並使他最有機會出名的就是第Rule 11以及其他附帶的對外作秀條例(例如Rule 25Rule 42)。當然教師們多多少少都有這種作秀的傾向,但做到這種程度的真的不多。先別說有沒有決心以及敢不敢實行,能不能抓住機會就是個很大的問題了。當然我不否認就是有些人能作到,(例子之一,我們老闆。)但一點都不感到羞愧,甚至將之視作理所當然,有時想想也滿恐怖的。當然不用說我的部分。我是懶人,況且又很討厭表現自己。就算知道有反掌就能得到「全公司最佳職員獎」的機會,我說不定反而不想去作。之所以沒進一步進修,想留在這種他人眼中的荒郊野外的部門,得過且過,基本上都只因為這種鴕鳥心態。而且,對我來說追求榮譽以至得手並不值得驕傲,所以也沒這麼作的驅力。你可以說「你就是因為這樣才不能出人頭地」,但出人頭地又怎麼 了呢?
對於完全照此書實際實施下的後果,我倒是滿懷疑,這作品中所述幾乎都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教條;以序文中的說法,是他小時候由奶奶身に課せられた躾。可惜的是他在書中並未描述他是不是已經體認到為何需要這麼作。也就是說,這部書使人以為他不過是將被管教的經驗轉移在自己的學生身上。當然以廣大讀者的立場,絕大多數人都不會察覺到這點,所以這種手法說不定是正確的─因為這些讀者不需要知道這件事,他們只要有條例,說一是一,說二是二就夠了。但沒有根據的準則如同風中失根的蘭花,是不能持久耐用的。假如他其實知道這一層道理,而想要寫出一部教育教師及家長們的書,我希望他能順便對這層道理作出暗示,而不是單單解釋「該怎麼作」。我還看到有趣的評論:有人竟然認為我們的未來不能期望從政治等方面改變,而應該從教育著手。甚至認為把這部書照著做下去就能救國家了。そりゃ一寸違うんだと思うが…
從另一方面來看。本作品中大部分的手段還是重壓。獎勵這一方面大部分都還停留在幼稚的獎品(文具以及食物等)以及口頭獎勵。在小學的階段這大部分不成問題,因為對小學生來說,老師多數時候都還是處於權威地位。但對於國中生來說,這就不一定行得通了。前幾天我還在思索對於國中生,到底又該用什麼方法比較恰當?有些人給出不錯的方案:抓住他們的心,甚至讓他們信服(敬佩)你。不過,這就是困難的地方了:有辦法不做到GTO的程度,又能對付任何牛頭馬面的嗎?需要去研究一下心理學嗎?對人性的研究說不定也是助益之一,畢竟大人與國中生已經差不多了(不用懷疑這句話兩個主詞的次序)。
最近悟到了個道理。雖然你盡力的要表現出某種美德,但也別明白對下屬說明;因為他們非但不會感激你,反而不會領情。事實上,他們不時時監視你有沒有做到,並提出抗議,或是以此來當武器威脅你就很好了。所以不如打一開始就完全不提自己想要達成此德性,反而嚴厲的對待他們,只要別過頭就好。漸漸放鬆,下屬也會比較快活。相似情境在此作最後附錄也有提到。これは確かに人間に於ける朝三暮四と言うことだろう。總覺得這是人性的體現,以人的角度,應該加一句「真是悲哀」。

接下來提提私の本音。雖然說來可恥,但我向來對教養問題,正如同我看待道德一樣,可說是不屑一顧。原因我在其他文章中已經說得很明白了,不再贅言。但我也不得不承認,這種想法只能存在於有一定的覺悟之下;這裡的覺悟包括雖然知道這些法則的基本不過是「同理心」,卻不能直接向孩子(甚至是大人)以理論的方式解釋之:這樣不會有所原先期望的現象產生,甚至可能造成反效果。人是愚蠢的,要說明理論而要求其理解,不如訂出條例使他們不得不以身試之,或乾脆讓他們在遍歷風霜後從慘痛的教訓習得經驗。更進一步,還得了解「同理心」在人與人價值間的真正意義,這層就很少人能體會了。至於「對付」初入人世的小朋友們,若是想要讓他們達到我們所期盼的效果:能好好聽話、遵守紀律、將來出人頭地,甚至作大� �、賺大錢,或僅僅是成為「堂堂正正」的好國民,相較之下還是這套會來得好用。(抱歉,我反諷的太明顯了嗎?請原諒我現在的覺悟還不夠深。)

聽說最近還出了給教師與家長的The Excellent 11,有機會再說吧。
2005/3/19 23:17-20 1:1

難以置信 (unbelievable)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unbelievable觀看原來的格式

難以置信


難以置信–科學家探尋神祕信息場

書在Roman eines Schicksallosen隔天看的。有幸看到這本書,早點開啟我對這個領域的探索(?應該說是資料參照吧。),也算是個緣分吧。到最近幾天才寫心得,並不是因為我需要時間來沉澱啥的,雖然這本書帶給我的影響可能的確需要這麼做。However,只不過是因為例の事件,這些日子來不是沒時間或心情寫心得,就是沒辦法寫。總之,相關資料也看了一些,終於能著手打些東西了。寫這本書的心得,老實說比彼女の願うこと。僕の思うこと。那時更頭痛。看起來我終於得正視那方面的問題了。這次要整合的東西之多,不只是基督教或是佛教,還包括我的整個思想體系和最近的宇宙學、物理學等。當然我文中不會涉及那麼廣泛。有讀到就是。
難以置信書中最大的衝擊在其中揭露了現代科學於過去所未曾面對,或應說是一般科學家普遍不願接觸,甚至可說是不屑的領域。聽說歐美在這方面研究已久,只是以出現頻率來說,他們要不是被打壓,要不就被忽略了吧;浮上檯面的不多。大家已熟習的現代科學被批評為「物化了世界與人心」,而這本書(假如要認真看待的話)卻已是顆過於強烈的猛藥,將許多人過去的價值觀打ち壊した。當然,或許有的人正等著看戲,期待這樣的發展能引領我們到達彼方。在觀看了一些相關資料後,我發現我寫出來的心得可能會類似中央大學物理學系兼任教授陳滌清科學家遇上「特異功能」,這篇文章裡面提過的我就盡量不再贅述了。當然,說到頭我恐怕還無法達到這篇文章的廣度,而裡面所提到科學家的天職「多疑而不輕信」─他們沒有選擇迷信的權利,與展望中將對「特異功能」的態度,分成迷不信、騎牆派與熱心宣揚三種,並且還提出這門科學的未來是否有發展(依靠它是否能能發展出適當的儀器以得到科學界之接納與是否「有用」以成為「顯學」)也讓我多了種見識:假如是我的話,恐怕不過對內容本身下手;但陳教授卻能著眼於我們這些爭辯的人的方法,並展望未來,不愧是科學工作者。
這系列還出了第二本「難以置信 II–尋訪諸神的網站」(2004張老師文化出版社),稍微看了一下裡面(目錄及簡介)所提的,有許多第一集的延續,但這本對我的打擊更大:因為不論是與「那個世界」對話還是遠距通訊,都是我還不能解釋的。尤其是前者,和我的美學觀相衝突(笑)。仔細看下去可能會發現我這句話會說很多次,因為要接受那樣的觀念對我實在有點不情願啊;這從人生的意義一文「有意識的神」之前就開始了。
先來說說我的立場好了。在看此書之前,我的看法正如人生的意義中所提到的,並不怎麼相信那門子事。雖然說,我唯一的認知,也不過是從Discovery得來的,認同宇宙中的確存有我們所尚未研究透徹的東西(能量或力場等),而這或許和如雷貫耳的氣功有所牽連。但我仍然相信這些東西和電磁能、重力等等是同一性質的:他們不具有我們這種程度的自由意志。所以他們就算能由我們所影響,但不會「自己」幹出什麼事。我依照這個假設推論出後來的幾篇文章,包括說佛彼女の願うこと。僕の思うこと。等。而在這種思考邏輯下,當然不允許作出更多的揣測。但另一方面,接手這本書時,我尚且不至於「迷不信」,所以看完、經過衝擊後,一聽到最近出了第二集,我第一個想法是回家趕快翻翻相關資料。說來我對此書� �持的應該是大部分接受的態度,也就是「反應良好」吧(笑)。

讓我們來大略看看,李教授這兩本書(…的第一本)到底揭櫫了些什麼東西。從第一集中,發現「手指識字」是他研究最深刻的主題之一,光是這部分就佔了一大部分。相關資料尚可參照石朝霖:人體潛能專題課程,或是找找「手指識字」;因為那次集體測試的報告在 BBS 上有公布(1999/08 by csddd),在 tw.bbs.sci.physics 等論壇找找「手指識字」、「高橋舞」也能查得到。比較引起我注意的是,若是識別到一些「神聖」的字,例如「佛」或「Samuel」(撒母耳:希伯萊文「上達天聽」,或有一說是神的名字。)、「耶穌」等,竟會有看見人影、發光環等異象。其中有些趣味,像是手溫一定要低於34� ��才有可能成功;而「上帝」、「God」、「Jesus Christ」、「Buddha」、藏文的「佛」均不能引發異象,SAM(Samuel 的縮寫)與 Samuel 卻行;「老子」行,「莊子」就沒辦法了。他們自己說,沒辦法想到什麼理由來解釋這種現象,但識得的意象經由大腦整合後才讓受測者理解這點倒是沒多大爭論(假如是受測者認識的標的,可能會由受測者補完。);或許這些字出了特殊狀況,正是整合部分出的問題。只是,縱使可解釋成經過高橋舞等受測者的大腦二次詮釋,假如以連測試者與受測者都不曉得的語言來寫這些詞或字,而還是能造成相同結果,那我們還能用什麼方法來解釋?感覺上這似乎和集體意識有關,不自覺就令人想到Fate/stay night中的英霊系統:只有為人所敬畏、景仰等的對象才有能力。但從光看「佛」這字看不到人影,辨識某些法號時� �能看到,似乎也有可能是因為所指物的「本質」(本身的能力,例如「道行」的高低)而致。某些人說可能是當時在附近的一些「小鬼」的惡作劇,或許受測者看到的不過是那些東西的幻影。我的話,因為不喜歡「那世界」還存有意識啥的,所以可能會以(世上所有人的)集體意識來解釋;但這當然不是我喜不喜歡就能解決的問題。因此,我還在觀望中。
這本書提到實驗結果,說是九、十歲時的靈感會「好很多」,而一過十四歲還能表現出能力的就極少;在國外的研究也得到類似結果。這令我想起嬰兒的能力:出生十個月後,語言模式就定型了,在這之後學語言,困難度自然比較高。或許孩子也是一樣。另外,「大腦的入靜顯然是瞭解這個現象的一個關鍵,…」。啊…想當年,我在那時期幾乎都沒啥感覺(「八字太重」?!)。已經超過十四歲的現在,加上平常就沒怎麼訓練以本能或感性來認識世界,恐怕只能說我的靈感很低、沒有慧根了吧。因為平常就沒有「讓腦筋空下來」的習慣,練起來說不定甭說入定態,連共振態都達不到啊。那我尚能補強的,應該是盡量由現有的資訊搞通這些道理才是。記得有次爸媽帶妹與我到某佛寺,裡面的住持對妹說「很有因緣」,但對我卻沒說什麼,說不定� ��也是其中的一種表現吧?
「道」可能真的和「氣」有點關係,而且那是可以練得的。但我不認為孔子的「朝聞道」指的是這一回事,孔子教學的內容是比較理性的,只在理解之後才承認;所以才說「不語怪力亂神」。老子是否真的有講到玄奇我不清楚(印象中是沒有??…),不過用「氣」來解釋他所謂的「道」似乎也有那麼幾分真切?(氣也是不可說、說不清的。)說到「慧根」,書中提到有的人天生比較容易進入「入定態」。不知道有沒有正在發功的人的腦波圖以及對其現象的假說。我想那應該不是入定態吧?看了那麼多,若是假設入定態使人的意識比較安寧,能接收外在訊息的話,是否他們的身體就已是特殊天線(電波系~←笑),不需入定即可使用?這些還真令人滿好奇的,只是和解開宇宙之謎到底有多少牽連就不知道了。假如以「無風不起浪」來解釋史上� ��一些奇特現象,那我們也許可以蒐集曾出現過的 type,確認一下真偽後,分類出常見的能力有哪些,然後依此來立假說解釋看看。說不定有些幫助吧?
以上面的說法看來,「人死後具有靈魂」說不定真有其事,而從「除了眷戀塵世,或不能接受死後世界之外,都能到達彼岸、天人合一。」「似乎沒有天堂地獄」,看來輪迴之說似乎有待商榷?倒是基督教沒輪迴觀哪…But,經過這幾天稍微看過,我總覺得假如真的連在那世界也能保有意識的話,那生前作過的事說不定也會一一累積,並造成影響。換句話說,還真的是「因緣不滅」了(這裡的業就不僅僅限定於善惡了)。所以,也不能就這麼放心的說「反正都會到那兒去的」。只是這樣又出了個問題:文化(包括語言等)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是否也會影響到那去之後的意識形態?那兒是否也還存有固執己見與偏見或爭端?那兒真的是樂園嗎?However,果真如此的話是怎麼個機制,該怎麼去理解等,I still have no ide a now.當下我唯一能作的,就是別留下遺憾。
李教授的研究,在他的個人網頁中華超心理學會有些介紹,建議去看一下(雖然與書中有些重複)。另外,還可以參考了解李嗣涔老師的研究與大師對談(1999年7月17日之「與大師對談」節目內容,台北市氣功文化學會記錄整理)、在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宗教、靈異、科學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議程的氣功與人體特異功能的科學觀論科學the Future Science & Culture Conference探尋宇宙深層奧秘(89版)新客星站的李嗣涔三篇文章人體特異功能:真或假氣功科學研究的回顧誠心正意摸索「怪力亂神」張展源:超心理學研究的哲學涵義(這看看就好)。
接著是撓場,又稱自旋場扭場的話題。在Jessypub: 天上.人間看到了自旋場這東西,隨後在尋找諸� ��的網站得到自覺的人的能量場的物理基礎再次得到這種場傳播的速率最起碼有光速的10^9倍的資訊,加上是數十年前因為作用過小被忽略(可參照爱因斯坦之后物理学的状况及其革命性因素,不過我從來沒聽過因為自旋場作用過小而被忽視的說法就是了。再怎麼說,假如有重力場的幾千分之一那麼大的作用,已經不可忽視了吧?!),被前蘇聯「秘密研究」,聽起來煞有其事的(笑)。是不是真的那麼神秘還有待証實就是。假如那能成真的話,說不定傳遞訊息到過去或未來就不是夢想了。

聽說第二集中李教授推論他所謂的「信息場」也就是氣功的場,或是靈界等,甚至於「あの世都是指撓場。宗教的神聖體驗等,並非空穴來風。也許,世上現存較大宗教的出現正如他所言,許多是有些具備能力的人帶來了神奇的體驗,再加上穿鑿附會、勸人為善以及教理宣揚。以這個角度看來,比較宗教學某些部分似乎並不是恰當的研究方法,真正要了解這些宗教,或許得先了解那個世界的事情。而且以當下狀況看來,就算是在這個世界中作實驗,還可以收到來自那裡的人回答問題,甚至於有人能隔空教學,傳授修行法則(第七章「師父找徒弟」)等等,這的確有些不可思議(傑克!這真是太神奇了!←笑)。如前 所述,對前者我不予置憑,反正除了「意識能存在那個世界」之外也想不出有什麼比較好的解釋方法,但對這一點我依舊存疑。
而遠距通訊的部分,我倒想到,我們到今天都沒發現外星生物體,或許是因為他們已發現更為便捷而能跨越時空的通訊方法,有鑑於我們現在發現的通訊方法過於不實際(比不實用還嚴重),他們認定科技或精神層次到達那個水準後才算是基礎的「高等文明」;所以宇宙間的「高等文明」其實都是用那種方式來溝通,而尚未到達那層次的我們自然完全無以知曉,甚至連他們正暗地觀察我們也不知道?(又是異想天開(-_-))
另一個打擊,則是說佛中提到的,對緣起的看法。記得當時我看一看似乎沒什麼問題,但現在再回去審視,就能發現這種說法需要依靠「沒有那個世界的存在」的前提。「人網恢恢」的新解是,說不定真有人能感受得到「那一層」,即使是最細微的牽連,都能感知到。對他們來說,世界是清明澄澈的,所以他們說「人在做、天在看」他們或許能看穿人的謊言、虛情假意,甚至是思想,以至一切事情的來龍去脈(這和我之前在構思的劇本內容相似)。佛陀所見到的,就是這番境地嗎?我和他的差別,會不會包括他有機會在靜坐中尋得與那裏的交流,而我卻是依靠現代科學才得以一窺皮毛?所以,他才提出因果論的嗎?我也許沒有機會知道。但這是個很迷人的想法。只可惜, 以當下的情況,大部分的人都沒辦法達到那境地,所以現在的「天網」並不嚴密,雖然說到真正的「天網」我並沒定見。
不知道為什麼(笑),最後也扯到了暗黑物質與能量的樣子。(第十二章:隱密世界?)談這個的背景知識可能要用到CLANNAD那時提過的 M 理論,也就是一直到現在都還沒完成的超弦理論進化版:解釋這個宇宙所有物質與能量的理論。假如「撓場」是真的的話,這個理論也有必要將之包含進去才行,但我至今閱讀過的介紹文章都沒提到兩者之間的關係就是了。另外,掛在香港太空館下的香港大學物理系天文學入門課程:宇宙的本質能夠的話也看看比較好。實際證實暗黑物質存在的是去年年初號稱科學上最大發現:2003年2月Wilkinson 微波異向性探測器測量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資料,獲得宇宙大爆炸後38萬年的宇宙微波背景全圖;WMAP 的觀測數據透露了宇宙的結構,也顯示了宇宙以71公里/秒/百萬秒差的速度向外膨脹,而且還在加速中;同時對宇宙的年齡也更進一步的估計為137億年±1%。NASA 的 Goddard website 有篇相關報導,不過 Goddard website 要移到 NASA Portal 去了,可能得搜尋一下。其他報導可在奇迹科学报道生物谷找到。這新聞被 Science 評選為2003年度十大科學新聞,從Science 日文版Sciscape宇宙のニュース2003年12月後半号也可找到相關報導。(我快變成資源搜尋機了(-_-))在What is the Universe Made Of?暗物质与暗能量中說到,WMAP 這次確定了「The contents of the Universe include 4% atoms (ordinary matter), 23% of cold dark matter, and 73% of a mysterious dark energy.」つまり、宇宙裡面得到的東西只佔4%而已,其他有很多雖然有質量,卻幾乎不與其他東西作用(包括光子)的暗物質,大部分則是能排斥重力,加速使宇宙擴張的暗能量。依 M 理論,世界還有許多次元包含在超弦裡面,而(某篇文章推論)這可能就是產生了暗物質等等,一些我們尚未瞭解現象的成因。有的推測這些暗物質是超對稱理論所預測的弱作用超重粒子。假如將物質抽出成為「真空」,但沒排除暗物質的話,真空也不能說是空的了吧。要因此就說這和撓場有關係是有點那個,不過也沒辦法舉出反證。

最近突然想到,現代科學依靠的是一套可以驗證的程序。也就是說,我們需要一個可以在控制了一切變因下重複實驗都能產生固定結果的環境。當然可以說「真金不怕火煉」,所以以這手續得出的正是我們所要的「真理」。但我們並不總是能確保「觀察」這個動作不會是變因之一(Heisenberg: Uncertainty Principle),說不定有些「真理」是我們不能以這種手段得到的。另一方面,就算到最後我們靠其他的方法終於得到了這條「真理」,卻沒辦法產生實用性(因為我們無法落實在現實測量中);那在遇到這方面的狀況時,我們到底需要的是哪種樣子的真理呢?這種說法有點實用主義,但假如這條真理不能對我們產生實用性,那對我們來說的意義可能就沒那麼大了─這點是無可否認的 。除非我們能從其他的方面找到利用這條理論的方法,否則很多人可能就會忽視它了吧。ま、這是題外話。

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變革,可能就是必須重新審視過去的思想,對靈魂、「那個世界」中有意識的存在、「超自然」(也許他們並不怎麼超自然,而應該改成超科學。)等主題抱持更為中立的態度,甚至需要為他們也許存在而預留空間。(我不覺得我可以依靠自己的思辨就能推論出他們是否、又是如何存在的。畢竟,假如過去至今大部分的人類都可以的話,那也不至於到現在還有這麼多爭端了。所以,「預留空間」是必要的,雖然這會使理論看起來有個破洞。)我一直都以理性來看這個世界,用哲學與理論來解釋。但很多其他的人則將自己落實於生活中。不可否認,在剛讀完的那一兩天,我真的有點興奮,簡直將之前在 Discovery 聽到的那一套,以及對其所衍生的推測都當作真的了。而且,因為意識到過去所建立的價值觀或許需要作番大刀闊� ��的改變,而顯得有點混乱與焦躁,有種馬上將現在的生活捨棄的衝動。但時間一久,發現對這題材抱持如此積極態度的,畢竟也只有那屈指可數的小圈子,而且對這剛剛才萌芽的領域,一切都還處於混沌狀態,無法下任何定論,不知不覺就冷下來了。只是,正如那幾天我自己所說的,現在的我只能處於觀望狀態中,我甚至到死都不一定能看到這場變革的終局。我不確定我是否該更改我對人性以及其終末的裁斷。雖然這些東西看起來和人性不會有明顯的關係,但難保發展下去兩者會出現交集。暫時,我還是會保持過去的論點,畢竟那是經過十數年千錘百鍊的結果。
最後該做個總結了:我對這些零零總總的看法與判斷。在看過他們的說法後,我想我的確不能一言以蔽之,說「沒有」就沒有。這絕不是說我就這麼開始相信「有」,但是我也確實還不曉得「到底有沒有」;所以未來我的相關言論會趨於保守。另一方面,說實在,就算真的有那個世界,我想也不見得就是撓場,就算證實撓場的性質,也不見得那裡面能存在意識體啊。從大統一論這「理想」的提出以來,我們一直只發現到宇宙中有四種力。縱使今個兒再添上自旋力這東西,在假設暗物質與物質幾乎不產生交互作用下,難不成要假設暗物質(那些基本粒子?)就是那些意識體的構成物,而暗物質還有自己的作用力嗎?或是說那些意識體不過像是種資訊,以 dark energy 的形式存在呢?假如連我們這個世界的基礎架構(作用力等)都無法束縛那些「� �識體」的話,我們又有什麼把握能保證他們的「思考」就是我們想像中鬼神啊、佛等的思考?或是說我們能保證他們的「思考」投影在我們的世界中,會在我們所能想像的範圍內呢?我們又如何能保證死後就能以現在的意識進到那世界?或者,真的能進去嗎?如果我們所以為的(識字實驗中的法號與光),不過是我們集體意識的投影呢?這些問題有的問得有點愚蠢,有的最後將被證明不是問題;但無論如何,這些都不是現在的我能解答的,所以我只能遺憾的說,我還在等待。或許我也得試試以另類的方法來探究宇宙,那看起來有可能會比科學還來的快些。只是,對於我們發現的這些東西到底是不是就是我們所想像的,我想我們需抱持審慎樂觀的態度去開拓這領域。
至於我現在的看法,老實說我還是不太能相信「力場」等等的能夠容許意識的存在,也不了解假如真的能這麼存在,那其機制如何。而且,我還是相信,縱使我們對「神」的印象可能有其真確性,但也不能保證事實就是如我們想像一般:或許大部分會和我們想像的差很多也說不定。當然,我還不相信「命運」或是「鬼神」,甚至對靈魂到底是否存在,我也只是改成「姑且一聞」的程度。(不是「迷不信」,只是絕不輕信─套個陳滌清教授的說法。)但我唯一確信的是,(重申:)或許我得為這種可能性作更大的保留,(需要假設,就算是有意識的精神體,也有可能自然的存在宇宙中。甚至於場合によって、之前「有意識的神」之假設也可能是錯的。)並且對相關訊息投以更多的注目吧!

不知是機緣還是啥的,看完書後隔天(或隔兩天)Discovery就播出能透視人體以為人治病的俄國女孩娜塔莎與偶爾可以使路燈熄滅的人。當時我還處於讀完後的餘波中,已經不是過去那般激烈的懷疑論者。我感興趣的看著自己是怎麼改變態度,來認知這些事件的。
娜塔莎的故事,美國的機構因為自覺實驗的方法不當而作了兩次,後來的一次娜塔莎並未通過門閥,而被視作不真實。懷疑論者不能理解他們,除了因為我們不了解這個機制,為何會如此,也不能解釋為何有的人有、大多數人卻沒有之外;另一個障礙是「我們不是他們」,我們不曉得他們到底是怎麼感知的,感覺到什麼、又在想什麼。但我因為已經有「氣」的預設立場,先入為主的觀念懷疑「這其實可能發生」,因此就無法不以這種新的立場來審視一切。對他們這種「功能人」來說,透視、念力等等的能力,或許就和看到、聽到與感覺相似,只是他們的本能之一。所以我基本上是站在受測者娜塔莎的角度來評斷。節目播完我的感受是,測試者對娜塔莎的態度不是很友善,而娜塔莎的狀況可能也不是很好。我還不至於做出「其實娜塔莎有能力 」這樣的結論,但我覺得,在這種實驗當中,實驗最好以誠懇,甚至於表現出有點信任受測者的角度;當失敗時能為受測者找些台階下,那假如受測者真的有能力,也比較容易施展出來。畢竟,能力與身體、心理之狀況都有關係。況且,就算受測者無法通過測試,甚至發現作弊也不應當全盤否認:「我們認定你沒有能力」,只能說「並沒發現」、「無法認定你有能力」、「沒有足夠的數據證明」;說明「也許你有,但很抱歉我們無法確定;可能是我們的實驗方法不適合你的能力,也有可能是我們的能力尚且不足。(世辞)」因為能力不代表德性,這兩者並沒絕對的關係。受測者也是人,在那種狀況下(一時之間無法使出能力)不會為了「表現出來」而耍些手段嗎?我想這是人之常情。反之,假如激怒了受測者,那實驗不但不會成功,� ��而只會更難進行吧。當然,也不能因為一兩次的成功而信以為真。這樣子的態度或許是比較好的,而不是因為現代的理論無法解釋這些靈異現象,所以排斥他。
只是,實驗的方法好壞很難去定奪。以娜塔莎的情況,假如認為不能用測驗的方法(會影響到他的心境),而採用裝作病人來看病,提供錯誤資訊看看他能不能指正,並且說出正確的狀況,這樣也不一定就是可行的方法。

後一個節目提示電磁波與磁場都會影響到人,而人的意識也有可能能影響到電磁波與磁場,甚至是能量與其他生物等。「氣」與腦波不同。腦波只是表徵之一,但意念控制氣,而氣可影響身外之物。因此控制氣的能力才需要訓練。(除了第一句化之外,都是我瞎掰的。)

很顯然,在看完書後,我對事情的看法與處置就有些差別。這不是個好現象,因為這同時表示我觀念尚不成熟。我只能期待未來未來這種狀況能減少,程度能降低。
2004/11/24 21:37-28 22:22,29 17:39初步潤飾

足足耗了兩三個工作天在寫本篇心得上。其實,花在讀資料的時間還比較多。為了寫這些,我幾乎看了快和書本身一樣多的文字資料。但結果卻不盡理想:可能因為時間過太久,而本文又沒能一氣呵成,感覺起來有點支離破碎,還有許多重複的地方。等到有機會再潤飾一下好了。至於造成的變革,我也沒能好好的形容出來。残念。
關於本文的價值:這應該是一篇暫時性的文章,因為這還是個(對我來說)很新的觀念,所以若有可能,我希望能在未來理論成熟時再對我本身的意識形態做全盤(包括細節)的修正。但如同上面所述,我可能到撒手都不會看到理論完成,所以當然不會有機會再寫一遍。加上我並不是很勤奮的人,我懷疑自己是否有辦法從頭寫一篇;所以,這文章最後可能會被我塗塗改改個好些日子,最後終究還是給捨棄了。
李嗣涔在2005/6/22將接任台大校長,他這段研究特異功能的背景也被人質疑。我想這是無可厚非吧。但是,到底這些研究真偽如何,直到現在我都無法斷定。至於他研究這種有爭議題材的精神對台大校長這職位會有什麼影響,可能就需要深入探討過才能推測了。雖然以udn 校園博覽會 - 教育情報 - 大學校長風波 - 科學?騙局? Science 也關切這篇報導的討論也不無道理,但李嗣涔的態度到底夠不夠公正,我想就因為不是那麼好斷定的,所以才有機會被推上校長吧。無論如何,光是以「研究特異功能」為理由就要非議人,� �想是站不住腳的。
2005/6/18 14:26

殺×愛 (KillLove)=?UTF-8?B?IOODrOODk+ODpeODvA==?=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KillLove觀看原來的格式

殺×愛


殺×愛 -きるらぶ-

はい、いつものライトノベルです。會看到這作品,主要又是隨隨便便瀏覽的結果,被主角的性質與G ・むにょ那女主角的畫所吸引。作者風見周的名字在去年還沒聽說過,還滿新的。這部終究還是年輕人向的愛情故事,所以沒怎麼想要多言。但本作又有些特色,使我不得不提出的。
故事中,主角椎堂密身為人類の見届け人,唯有被所深愛之人殺死自己才能解救人類。但想拯救世界的イヴ在愛上他後卻因為要解救大家就得殺死密,但無法忍心殺了密的衝突心理下放棄。之後的女主角有栖川 咲夜條件更糟,他是在沒殺的話自己也活不下去,但殺了自己活下去也沒意義的二律背反中,最後選擇一起。密不擇手段利用他人,要達到與"あの人"相見的目的。但他卻因為這種言行不一而使良心不斷受到苛責。最後風見選擇大團圓來結束這絕望的故事,雖� ��我有點がっかり。
特殊之處在普通的愛情故事總是充滿心動場景,讀者也是一邊流口水一邊期待左擁右抱。但本作從頭就是一場沒有希望的戀情。主角一開始就視サクヤ為工具,期望不一定能實現的約定。因為風見在前一兩集一點都不給主角機會,讓他沉淪在哀傷中,這讓我能不用再期待任何救贖,也我看得很過癮。(別忘記我的棄てられ屬性。)
雖然知道為了迎合低年齡層的讀者,主角一定會漸漸愛上サクヤ(因此我只看了頭和尾,中間跳過。),但到最後發現密變得優柔不断,還是有點不滿啊。對於我所期待的結局…そうだな、應該讓密冷血到最後,失去一切,最好是連イヴ都不知道他的真意下,死在イヴ手中,然後造就大家的幸福才好。當然,在風見三言兩語都是主角內心戲的寫法下,主角會從苦痛轉成微笑みながら死を向かって。

本作在價值觀上比較令我意外的是,風見明白的宣示了愛情沒有永恆,甚至也不怎麼珍貴:讀到生徒会長高天原A僅僅為了兩天份的食糧就能奉獻處女那段,假如換作是サクヤ的話,就沒人要看下去了吧。所以說,高天原是被犧牲的腳色?或是說這是在隱喻愛情本來就沒我們想像的值得謳歌呢?不知有多少人看過以後特別注意到就是。イヴ愛上密之後就沒下文,最後大概和アダム一起了。密既愛上イヴ,之後又愛上サクヤ,然後還用過去式說「我曾愛過」。他會從イヴ轉而愛上サクヤ,根本就不是宿命,而是アダム的企み,而他竟在朝朝暮暮思念著"あの人"的生活中,漸漸棄イヴ而就サクヤ,這在某方面說來不是背叛嗎?但風見也很配合,讓主角為了サクヤ可以在エンド� ��ール耗費數年時間回復這段感情,最後還加個「おまえが……好きだっ!」サクヤ在最終處理上又沒比イヴ展現出更多的「愛」(我不了解殉情要怎麼說才會比下不了手來得高明),哪裡比得上イヴ的地位呢?結果卻搞得好像命運之戀一般。我就是想問他和イヴ之間到底算什麼。這情況下顯然他與サクヤ之間的愛也不是絕對的。無論如何,最後那段補得好像海枯石爛都要成全這段愛情一樣,這點相當矛盾。
另一個可能會引起爭議的是,全ては神の気まぐれってこと。通常這種文章最後都會伸張正義,打破不公平與沒道理。但本作很認命。重點在我並不覺得風見是有意這麼安排的。他只是在強大的(〆切)壓力下,不知不覺寫到這邊罷了。(整個過程才兩年多啊,大概很趕吧。)沒有人想跳出來說「神怎麼那麼過分!」的嗎?(啊、先說好,我沒這感覺。純粹是個人性的推理,無關感情。)

純粹以熱血來說,本作我看得還滿痛快的,雖然主要是前面一兩集。不過這畢竟是因為壷に嵌ったんだ。是否具有普遍性則不得而知。(看了一下,多數還是要有這種才會被輕易勾引上的樣子。)雖然不一定人人皆適宜,不過,依照最近改編風氣之盛,說不定有改編動畫的機會。畢竟本作劇情沒那麼嚴,還可以改成大家都喜歡的樣式。
話說回來,我該不會是台灣這邊第一個看過然後寫出心得的吧?查了一下竟沒較深入的中文介紹,普通有提到劇情的也才一兩篇。
2007/7/13 16:18, 14 20:59:46

CROWS (Crows)=?UTF-8?B?IOODrOODk+ODpeODvA==?=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Crows觀看原來的格式

CROWS


CROWS(烏鴉)

Charles Dickinson的這本 Crows(1993)在本地似乎並不是很有名,或許其他更值得看的書太多了。無論如何,這可能是我在大學之後第一次讀到的純文學長篇小說書籍,甚至從高中算起,這種程度的也屈指可數。特別是在本書如此深沉,超越了之前才看的Roman eines Schicksallosen,好容易讓我有 touch 我心的感受。這幾年來在 ACG 打混太久了,就算看東西大多也只在網路上。原因之一自然是我不喜歡買書。別誤會,這不是說我不喜歡讀書,只是我喜歡順手讀―在一旁就有書可取用時我才會伸手。這雖是糟糕的習慣,多少也和我節儉成性的小氣個性有關。因為這些日子來身旁都沒有圖書館,工作又不是很閒(言い訳),自然就沒閒情逸致再碰這些東西了。
因為實在是太久了,遇到這麼熟悉的語句,著實令我老淚盈眶。之前說過,純文學與坊間的小說不同之點除了在寫作技巧與筆法之外,題材也是很大的相異點。舉例來說,ACG 中常常出現超自然的題材,但純文學小說中就很少會使用。就算真的有,幾乎也都只是手段,不會是重點。坊間常見的小說大多是以愛情及友情為主題的,這些在純文學中卻常常是被譏諷的對象。而 ACG 還有那種青年成長物語。雖然這一種在 ACG 的位階上算是比較高級的,但因為純文學中的主角們常常都已經是成年人,因此這種題材反而是小兒科。就算主角有改變,也沒那麼明顯以及熱血。在純文學的世界中,比較為人稱道的是特殊的文字表現手法,以及我比較欣賞的,對人性的刻畫。本作亦復如此。不過說這是描述人情,不如說本作在描繪人與人間的交 際,以及身為人的無奈還多些。另外,純文學和推理小說,以及其他 ACG 等不同的還在就算知道過程與結局也不見得會讓人失去閱讀的樂趣。因為這些作品重點不在題材,而是在更引人深思的部分。本作亦是如此。
說來本作的閱讀時間也太久了,我很難回想起有哪本小說讀來前後也那麼長的。關於本作細微部分的心理討論,諸如 Ben Ladysmith 在 Robert 內心所代表的意義,以及整部作品中 Robert 心理的細微變化;Robert 雖然漸漸想忘卻 Ben 的一切,卻又在最後找到 Ben 的屍體,而算不算是 Robert 已經自過去的人生獲得解放等,已經不是我所能回憶起的了。因此這邊僅就在最後一些部分我所感覺到的來作說明。
藉由本書的介紹,我體會到(本書中的)烏鴉其實就是人:他們無法離群索居,睡一覺醒來就什麼都忘了,只能依靠其他的烏鴉轉達。從這個角度下去看他所描述那些烏鴉的故事就很有趣了。當然腳色部分講的是另一個故事。或許他們真的只是要述說人就是無奈的生活在這麼個輪迴中,但很遺憾的我的記憶已支離破碎,已記不起(我以為)他們真正要說的話。
另一點讓我在意的是本書語境不太像美國(甚至是西方)另一些(我讀過的)傳統作家,像是Look Homeward, Angel。總覺得那重視心理描寫的程度已經可以比擬日本作家了。啊、上面這句話是胡言亂語,畢竟我沒修過比較文學,也沒閱讀過足夠的小說(就算夠也早忘了)。但本書除了心理層次外,確實也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算計得很清楚;例如「那顆薄荷糖能讓他問一、兩個問題。」之類的。
整體說來,我頗為喜歡本作的基調。或許是因為我本身也是缺乏熱血以及希望的人。
2006/12/2 12:46

Le Comte de Monte-Cristo (Monte-Cristo)=?UTF-8?B?IOODrOODk+ODpeODvA==?=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Monte-Cristo觀看原來的格式

Le Comte de Monte-Cristo


Le Comte de Monte-Cristo

Le Comte de Monte-Cristo大仲馬等人原著的小說。很遺憾的,我對通俗(流行的)小說沒興趣(例如 Harry Potter),因此之前一直沒接觸。(當然,這樣的說法用於此作並不洽當。只是,比起直木賞,我更喜歡芥川賞。)這次因為入手巌窟王,所以也一起找出來看了一下。
大仲馬原作中有時使用了說書的語氣,或是說當時那種在報紙上連載的風情(事實上本作正是1844年完成後開始連載)。有時候這種刻意的描述會表現得過於做作。幸好不是很濃,否則嚴重一點就會變成史詩一般;在Fate/stay night提過,我對這種手法感冒。
本作被認作 Dumas 最高傑作之一,當然這裡面少不了摻雜一些對人性的深刻描述,例如 Chapitre XXVI 中 Gaspard Caderousse 與妻子對「要不要說出來」的天人交戰。即使知道會有危險,他妻子也只能「倒在圈椅裡,像是已筋疲力盡了似的。」又如 Chapitre XXVII「"那麼,"教士(Dantès)帶著一個痛苦的微笑說道,"一共是十八個月了。即使感情最專一的情人,也不過只能如此了。"然後他輕聲地背出了一位英國詩人的詩句:"軟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指出人畢竟不可能完全不改變。(只是我懷疑假如把 Dantès 說的那句改成「人的忠貞,畢竟只能維持這麼久」,然後形同裁判書的 Caderousse 那番話別那麼稱讚 Mercédès 的話…暗い、暗過ぎる!(-_-))跳過中間一些如同莎士比亞劇中會出現的語句外,還有述說世間險惡的「"說真話,"唐太斯說,"你使我太寒心了。難道世界上真的遍地是老虎和鱷魚嗎?"」「"是的,但兩隻腳的老虎和鱷魚比四隻腳的更危險。"」以及最後:幸福與悲哀都是相對(性)的。因為有了痛苦,方知快樂的美好;相對的,久處闊綽生活中,則容易身在福中不知福。當然,最有名的或許是最後那句:直至上帝揭露人的未來圖景的那一天以前,人類的一切智慧就包含在這四個字裡面:' 等待 ' 和 ' 希望 '。這些都相當有趣,(雖然我不確定最後那句美歸美,有多少真實的成分在。我是指,我不懷疑有,但我覺得並不是全部。)不過,再好好的看一下,無論是莎士比亞或是他,大家好像都喜歡挖人性的黑暗面啊。不是說每個句子都是,只是,大部分逃不過描述這些東西的命運。更有甚者,令人印象深刻的總是這些描述人性弱點的智慧箴言。而本作又因主角性質的特殊,諷刺愛以及許多甚至是正面的情感之類的語句特別多。除此之外,還有像是「這就是我們向讀者們介紹過的當時巴黎社交界的情形。」這類型的(當然是說他們多麼的華而不實)。
不說劇情曲折集高潮起伏的安排(雖然這可能是對大多數人來說最重要的部分),本作可說是主角 Edmond Dantès 經因緣際會,化身為清らか、誇り高き復讐者、進行嚴密計算後的復仇活動之過程。Dantès 藉著有錢可使鬼推磨與利用社交工程到處打聽得來的人際資訊、結交對對方是「刎頸之交」,對他卻可能不過是用來復仇的工具、加上本身天賦等,表現出「我就是夠氣派、體面」的態度,循循誘使惡人走上絕路、借刀殺人。(說好聽一點是絕對不沾自己的手,讓惡人持續以惡行自找死路,甚至自相殘殺。)其論理基礎就在「善惡有報」,簡單的說就是報私仇。而事實上那些人會被 Dantès 抓住把柄,也不外他們除了陷害 Dantès 之外,還有許多過去的惡行或是當下的貪慾。也就是說,本作提醒了我們,「惡人不會只犯一次罪」。Dantès 自詡為如同� ��運一樣冷酷無情、執行報應的上帝使者;但到最後他也覺悟到為了他的報復,有些原先與他沒有太大冤仇的也被牽連後,他亦嘗試幫助那些似乎沒有得到足夠回饋的人(雖然那終究還是算做回報過去幫助過他的人)。這也是部古典的小說,讀者們與主角一同思考,立於主角的處境,而將陷其於不義的人視作壞蛋而不能多著墨與深究其內心,而且壞的就是壞到底,好的無論如何都剛正不阿;就算是較沒定力的 Caderousse 也不能例外。當然,我不是在指責,因為這沒什麼對錯,那時代還不那麼流行對人的心理剖析;而且,對反面人物著墨太多,讀者就不能很心平氣和,甚至興高采烈的迎接他們的破局了。以這點來說,本作多少蒙上了點商業氣息:有多少人不會在發現 Dantè矇騙過一個又一個過去陷害過他的人之 後,報以熱烈的痛快感呢?只是,貪圖利益好像本來就是生物性啊。差別只是將什麼樣的東西視作「」罷了。就算是「利益眾生」不也是「利」嗎?
在內涵部分,本作除了說明人網如何的如恢實密之外,還描述了一個「只要等待,別絕望,抱持不懈的堅決毅力並好好把握住機會,總有一天理想能實現」的好故事。Dantès 雖然蒙受不實之冤,但他有機運,有能力,靠著本身「代天執行者」的信念,最後他甚至―以他的說法可能是―得到了上天的原諒,而得以在完成復仇這罪惡後,還被承認積有福報的活下去。所以,作者其實是在代替他所以為的天道,承諾了這類復仇的合理性。當然,讀起來愉快的觀客也不例外。只是,這絕對沒必要自責。因為,不這麼想的人是不「健康」的。也就是說,是不正常的。本來,我們就是以眼還眼派的,而那是一開始,也是最簡單的處置法,如同 Villefort 與 Monte-Cristo 的第一場辯論。不知何時起,人們懂得以禮義掩飾並遮蔽自己的本性,為了要確定一切、減少 糾紛等等的理由,所以才出現了繁瑣的法律條則,雖然那又是另一些爭執的開始。Dantès 假如不以這種方式執行復仇,以他那些昔日友人的地位,他的確是不容易完成「天理的伸張」。但妙就妙在他不但以溫文儒雅的紳士手段達成了這項不可能的任務,並且過程高潮起伏,令人拍案叫絕。(…我是不是用太多不必要的成語了?(-_-)請原諒我這點矯情做作。)在這之前、之後都有許多「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作品,以及暗中「設計」他人的謀略故事。可以說,尋求公平公正以及「人網」的完滿早已是人類共通的基本信仰了。在這類作品中,有部分就像本作一樣,將復仇的烈焰置於愛情之上;他們的重點不在於這項小說中最最普遍的主題。對命運遭受作弄,人生已經不能重來的 Dantès,他早就失去包括親人的一切,所以在他眼中自然是沒有愛情� �雖然我總有點覺得 Haydée 的部分如同十年計畫,不過老實說原作中他的分量少的可憐。Dantès 結清了上一代的恩怨,而留下年輕的一代;他對下一代的安排總令我不禁憶起 Les Misérables(de Victor Hugo, 1862)。只是最後竟然又和 Haydée 在一起…其實我覺得最好的安排是 Les Misérables 中 Cosette 那種的:刪去那「上帝有允許我擁有愛情」的兩三段,然後使 Haydée 能愛上(或許是 Dantès 安排的)另一個有為青年,最後遺下財產的 Dantès 不知去向,這樣就太完美了;Les Misérables 在這點就作的好多了,人世間畢竟不是什麼東西都有回報的。我不否認 Dantès 的愛情令我有做作的噁心感。既然提到 Les Misérables,以「不復仇」這點來看,Jean Valjean 比 Dantès 似乎更具人道精神。But, however, Jean Valjean 本性善良但「原來就是有罪的」,因此也可以說是兩作的主題不一樣� ��:Les Misérables 重點在描述現實人性與良心、人道救贖,本作則在復仇與感恩、善惡報應等。
這部小說中到處都在算錢,所以對當時的幣制與其所代表的物價可能需要先研究一下比較容易理解。說來,那時代許多小說好像都是那樣。記得之前還因為如此,為了看小說而整理出換算表。
2005/8/12 19:20

巌窟王

動畫版的改編省略掉前言,從 AD5043, Chapitre XXXI(AD1838)開始進行;除此之外還縮減了許多情節。這部分起,原作大致和Война и мир一樣,從多人角度切入,但動畫版卻主要將主角設定在 Albert de Morcerf。除此之外,動畫改編與原作最大的不同,大概是在結尾部分,原作讓 Dantès 活了下來,而動畫卻在#23以不是很體面的方法終結掉他。或者,在我的看法,以另一個角度來說原來卻可以是相當心地よい的。
結束掉エドモン・ダンテス的存在這點我頗為在意。這次改編重新詮釋了腳色的地位與意義,包括許多重要的,甚至是主角。而這對內涵,亦即作品的意義部分也有影響;很大的影響。除了將善惡刻畫得更為分明,也特意強調了「救いなんてない」,或是「救いなんて要らない」。第一幕公開処刑中伯爵的「ただのゲーム」…對於這段,普通人的處置法應該會是「就算我們本身也為人所玩弄,甚至我們在不知不覺間就在玩弄他人,也不可恣意將之當作餘興。」重要的是,我相信原作的精神也是如此:原作在觀看處刑的一幕,Dantès 縱使詛咒人性的那分悲哀 ,卻並沒有要藐視生命的意思。動畫這麼搞,反而混淆了原作的精神,變得有點在諷刺人性與人生了。除此之外,還有太多的作為,使觀者有モンテ・クリスト伯爵根本就是無法自已、一心復仇的魔鬼這樣的感覺,搞到最後連屬下也看不過去,而想請アルベール解救主人。原作可不是這樣的啊!在這方面原作處理的方式好太多了。例如 Chapitre LXIII,中 Dantès 邀那幾家到 maison d'Auteuil 去晚宴,他除了使人有無以言喻(也說不出口)的不安外,一點也沒帶給這些人不愉快;但動畫改編後表面上就沒那麼平順了。相反的,動畫中他的處置使人有他不夠滑順的感覺。也就是說,有點失去了那種「紳士」的風度,而不時起齟齬。除了ダンテス與主角アルベール之外,像是當作主角另一半的ユージェニー在動畫中被過度美化以符合改編的劇情,被迫死� �的フランツ(原作中可沒提到他死),被美化的ドプレー、占有相當大戲份的ペッポ(名子是似乎是原創,原作中僅在狂歡節那段表示「農婦」,只是和原作兩相對照起來似乎反而是負面因子。)、比起原作更格好いい的ベルッチオ、剛開始登場時稍微被抹黑的ボーシャン等;假如改編的好倒也沒什麼,只是在原作之後再來觀賞,很容易察覺其中那些許的違和感。或許,原著的分量畢竟太多了,其精神沒辦法就在這麼幾集中完全表現。
只是,我總覺得真正的原因不是「沒辦法」,而是在 staff 為了迎合大部分都是青少年的觀眾群,所以才硬把主角改到同樣處在青年時期的 Albert,並且為了顧客取向,在這部劇中增加溫柔鄉甜蜜的分量,而加重了 Albert 與 Eugénie 兩人間愛情的比重,使主役の愛は実る。原作中,Eugénie 最後根本就逃到義大利的修道院去了,固然不知道他與家庭教師是否有同性戀,但他更為重視自己在藝術方面的發展是真的。所以,動畫中拿 Albert 來綁他,我覺得根本就是降低了這個劇本的層次。除此之外還有太多的要素;老實說,我覺得這是個不算好的改編。
…好吧,我想說,因為原作是以成熟的 Dantès 為主角,だから青二才の主役に共感出来ないな。どうしてもね、お前より、あの方は涙さえも出てこれないんだぜ。(或許正因這種感覺,我才有讓自己陷入不幸的癖好吧:我喜歡比別人不幸(-_-)。)但除了先入為主將 Dantès 認作投射對象,アルベール實在也太過衝動了。
也因此,ダンテス的死可能是被設計的:動畫版的主角不是ダンテス,他在裡面甚至變得有點像「指導者」一般的地位。是故讓他死去,可以達到 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Blood Prince 之中那種效果。そして、その肝心な死因は、正如#23極力表現的,ダンテス為アルベール的「大愛」所感化,(其實我看到這裡已經快吐血了。倒不是因為某些人所說的ボーイズラブ而起雞皮疙瘩,而是因為將原作都沒表現的東西硬是扯進來,結果就是四不像。)致使他從象徵「復仇」的巌窟王手中解放。用不著說,我自有自己身勝手的解釋,不這麼做的話實在難消那鬱悶之氣。這部分解釋將在後面提到。雖然動畫中的ダンテス變得有點像小丑一樣(會這麼想是因為我實在不能服氣),但從原作的內涵面來說,Dantès 因為並沒那麼的過分,(沒有� �自殺害仇人,對某些在懺悔之後留其生路。)並且後悔因自己而遭受波及的 Mme Héloïse de Villefort 與 Edouard,還盡力報答 Morrel 一家,所以他最後得到救贖,活下去接受 Haydée 的愛。動畫中這層意涵已經被破壞掉了。替代以アルベール向巌窟王強調「恨不能解決事情」。只是,原作中的 Dantès,正如上面所提,某些部分(縱使不多)有點脫離「愛恨」,而進入「人網」的範疇了。就算硬說起來,我也不覺得動畫要表現「巌窟王因為過分的復仇而失去救贖的機會」或是他最後得到救贖。事實上,本作的腳色們幾乎都沒有得到「救贖」這安慰獎;像是エデ,那個真的算嗎?對ダンテス來說,更是「あの日から止まった時間は、もう二度と動き出さない。」有的,大多也是因為受到 staff 的青睞,並且還都不是重點。ま、從一� ��始骷髏的月亮就應該要有心理準備了:這是個多麼殘酷的世間啊。話說回來,原作中對配角(人生導師)l'abbé Faria 的處置也差不多,都沒能得到應有的境遇。只是,比起 Dantès,Faria 沒有血海深仇罷了。這麼說來,因為原著這個不良示範,倒不能怪動畫了?
以我的角度―我不否認這樣是過於美化了。要不這麼說吧,「完美的動畫版」の場合…―アニメの中の巌窟王は一寸「宇宙の真理」のような存在になるよね。最後までは。活過千年的巌窟王其實已經是「天道」的一部分了,是故不滅矣。就算在那崩壞的地下,ダンテス似乎已死去,他都已經「昇華」。それは、独りきりでも、友はなくても。その真理は語らない、表すこともない。以這個角度來說,這個故事不過是一代換一代而已,而エデ的王國如何如何也不是重點。範圍放小點,頂多就是以好的一代換了差勁的上一代,而誰又能說下下代如何呢?歷史總是不斷重演的。如今,巌窟王可能已經以旁觀者的角度,審視著新接棒的人們,甚至已經將眼光放在還沒到來的未來了。
動畫勝過原著的部分倒也不是沒有。我最欣賞的是那句「……必然ですよ。この世に偶然などありません。全ては…『因果』なのです。」也就是說,一切都在巌窟王的算計之中。原作雖然有相似的意思,但沒出現這句。而原作到後來越來越明顯的描述 Dantès 一些(諷刺性)舉止的意涵,在我也有些反感。動畫在這部分並沒比較好,我一直希望能達到完全看不出モンテ・クリスト伯爵有什麼心理波動的程度。另外,DNA 那段在當下可謂幹得不錯。可惜原作那時候 Villefort 的罪還只能用他本身的不阿來定讞,這樣的證據過於薄弱了。在今天,就能像動畫一般,利用 DNA。雖然,假以時日,DNA 可能就會因為有辦法造假或是沒 DNA 可驗等而無效化。
OP「We Were Lovers」總令我想起 Chopin 的Études Op.10-3,離別曲。曲調還算不錯,不知是否有特殊涵義?相對其他動畫,本作對衣服花紋與色彩的處理相當特殊,聽說有點像是拼貼上的。ま、不是不能接受就是。只是,「待て、しかして希望せよ」的出現時機使我覺得很做作。原作中,這句話是最後,Dantès 嚐盡苦痛所得到的人生哲語,但在動畫中卻在二十五年前ダンテス寫給メルセデス的信中。…這根本就是破壞意境,連這句話到底有什麼價值都搞不清了。而這樣的作品,竟還贏得「東京国際アニメフェア2005 東京アニメアワード テレビ部門優秀作品賞」。(-_-)所以,這次的改編真的相當糟。無論如何一定要觀賞的話,別忘記原作也得一併看一下。
2005/8/13 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