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21日

潜规则 (Unspoken_rules)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Unspoken_rules觀看原來的格式

潜规则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官場陋規,或作人情)

雖然沒聽過作者吴思,但這是一本相當令我感興趣的書,其書名也頗為響亮。萬曆十五年那時就提過,我對歷史分析歸納這種題材相當感興趣。有人是為了習得歷史教訓(經驗)而去讀歷史系,我想自己就有點那樣的感覺。話說的好,歷史是會重演的。
新官上任,有時就算自己清白,但若陋習沿襲,加上這種投懷送抱行的好處,相信很少人能拒絕。(前一篇夢で逢えたら才提過啊。)畢竟,不管是不是想當官管人的,人總是好趨利。若是自己甚至沒辦法把陋習去除,且受害者可眼不見為淨;同「身怀利器」所云,又有哪為君子能不順從,雖然心虛卻還是在百般不願嘀嘀咕咕下接受呢?更甚者,則會將對方是為不同族群,產生社會心理學中所述,就算虐殺之都可認知作不過像在鬥雞或鬥牛一般的心情。
所以作者於文中不斷強調,不能怪沒有忠誠正義之士,實在因為成本太高了。甚至依「当贪官的理由」,不接受就活不下去。而只要收那麼個一次,就終身不得不同流合污。事實上會想當官的,絕大多數也不是為了拯救廣大民胞。同「恶政是一面筛子」所云,清官作不得,有能者寧可退位,自然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果。
權力總是使人腐敗(本書中叫「新官堕落定律」),落ちるところまで落ちた。所以會有「帝國制度很善於把常人難免的弱點和毛病培育為全國性的災難」這樣的說法。西方重制度,其意就在杜絕這種人治產生的弊病。中國泛用人治,總會出亂子。
「皇上也是冤大头」提到,對於這官吏制度衍生的文武官組織,連皇帝也沒輒。這在萬曆十五年也提過。雖然我們為了方便統馭整個國家,需要制定出這樣的一套制度,不過一旦組織變大,加上下有既得利益掌權者,最高位的也無奈何。民主相對說來是比較好的,權力就算集中於單一主體,底層的人依然有機會申訴。尤其在媒體的助力下,不公比較容易被展現。但這卻也不是絕對的。在制定一個新制度前,不得不深思可能會造的弊病。過去實行的共產制度如此� ��現在這邊的民主亦復如是。順帶一提,在「皇上」這章中同樣有些地方利用了萬曆十五年中「大歷史」的觀點。
潛規則其實現在依舊存在。說明白的,賄賂調職算。說不清的,當官逢節送禮、遇喜慶包紅包包固定金額都是一種。雖然這一方面可以說也是人情,不過畢竟不是拿得出檯面的。簡單的講,說一套、做一套就是這麼回事。

在「笑话天道」一章作者提到了奇妙的說法。在之前我就覺得他有點限於當下的環境。真要說,也只能拍拍馬屁。大概說來寫史的人都不敢寫當下的朝事。一是因為尚未蓋棺論定。二是何時起文字獄沒人能拿個準。實在說來,光是引當代的人物就已經可以令人捏把冷汗了。雖然吴思本身可能以為大部分符合了寫文當時的國家政治意識,但政治人物向來是言詞反覆的(我這句倒全罵了),所以引當代人物還能全身而退,� �不是自己有勢有手腕,就只能祈禱思想箝制不發生了。他之後卻也說了許多批判國家的話,幸好現代社會開明得多。話扯遠了。我基本上(容後述)同意他所說的第一點。不過,說到第二點就怪怪的,甚至有點前面說過拍馬屁的感覺。從他一至三的討論應該歸結到「皇帝不代表天道」這樣的結論才對。但第四節引了朱棣的例子,卻話鋒一轉,站在統治者的角度了。當然,他其實在之前第三節最後就極力澄清過了,只是我無論如何不得不為他擔心,今天假如文革再起,他想必是過不了這一關的。OK.那就純粹以他說的論點為主。若他的意思是「統治者該聽民或是聽天」的話,我想他� ��「我努力想证明的其实就两句话」就怪怪的了,因為這表示為他自己的意見。但雖然第一點的確是他的意見,第二點實際上要說的卻應是皇帝的立場較合理。若他指的是「應是聽(代表/象徵天道的)皇帝抑或聽民」的話,我是覺得沒語病。本來個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就有自己的立場。雖然第五節首表示的是第二種,但我有些懷疑這句會不會是指前一種說法。至於我的立場,我想說的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誰說天道就是人的天道了呢?人類的利益(或說是短視近利)和整個地球的存續沒有絕對的關係。更甚者,何謂天道?天道只是個道理,像是自然科學, 這可和利益是沾不上邊的啊。若他所言的「天道」是指「真正能讓眾人幸福的選擇」,這也得考慮人民能不能接受當下看似並非最佳須選擇的決策而不造反啊。至於這章最後對三民主義的批判我就跳過了。雖然我不是很同意現行民主,但我對現行共產敗給人性的成見也是很深的。我想現在大陸那邊用錢可以打通關節的程度不比我們這邊好多少(本書最後也有提及)。當然,人民的素養也是個問題,我們都還無法跟美國人比(在接著的一章「造化的报应」起頭就提到了這現象)。這正是「中國文化黑洞」(高中國文老師提過)的一部分。北歐有人打算實行「沒紅綠燈的路口」,我想我們這邊就算要越級也來試驗,不是沒效果,只恐怕不會有我們想要的現象發生(最起碼不會有預期的程度)吧。再度重申,我並不是為著他批評而不服氣,而是� �了這邊突然冒出這段嚴苛的批評感到怪異罷了。
「造化的报应」還提到「中国人自我约束意识弱,道德水准低」,我想這是不錯的。畢竟我們潛規則實行習慣了,表裡不一、空口說白話不當什麼,滿口仁義道德也是胡謅一番就算。吴思說我們被管慣了,所以比較沒有尊嚴,所以應該先讓人民有「公家是為人民服務」的確切認知;這我也很同意,雖然我覺得這可能不會真正產生效用。只是這麼說來,立院搞那麼多手段(選舉至上不說,這次總預算案總夠扯了。)、總統「出巡」警察站滿路口也是反常的了。但誰敢直言?我想,真正有效的是他另外提到的重點:美國人也不是生下來就自己變成有公德的人。主要因「公正高效」的報應機制加上大家都會在意個人信用,使得大家「不得不」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我又想起梁小民那篇「制度比人性和政府更重要� �提到,「哈耶克曾经说过,一种坏的制度会使好人做坏事,而一种好的制度会使坏人也做好事。」所以大家都會鑽漏洞、循陋規的。不同只在這制度能讓人怎麼鑽。
無論如何,我想比起我常說我的表面是在一次次受傷中跌出來的,是種「不作就會有懲罰」的被動心態(雖然會說「我在做該做的事」),改成「我是為了成就我自己」這種主動的態度總是正當些。另外這章也提到善惡報應「造化把这报应的工作交给了人类自己」,我也相當同意。甚至連「天网恢恢」那段我亦可接受(見說佛)。

「古今中外的假货」這章很容易令我想起近幾年報導中不時耳聞的「大陸黑心商品」。原來我們不過是效法老祖宗啊…
「我们的人格理想」這章也頗怪的。不過裡面指出西方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之一為「人是理性自利的」,並質疑「这能算是理想吗?」這倒給我了個當頭棒喝。或許我本身就是中了西方餘毒過深?但我是這麼想的:人的確會做自己覺得好的事。因為我已將「利」引申為所有「好」的事,因� ��這是可以泛用的。若有一天你覺得行大道或是勤政愛民是好的,那這些就變成你的「利」,因此說「利」是沒錯的。至於「自利」的部分,則可不解釋為「自私自利」:我們確實是只做「自己覺得恰當」的事啊。有誰能說自己現在的任何決策在千百年後回頭來看絕對是最佳的策略呢?所以「行己覺得最有的路」其實也沒錯的。當然我知道這和作者原先所引用的意思有所出入。只不過,我覺得若以另一種說法來解釋這條,倒也說得通就是。至於第二項「等价交换」,我已經在鋼の錬金術師提過。和善惡報應一樣,正因為實際上並沒有這種機制,所以才需要以我們自己的手將這種制度建立起來。其原因是為了保護每個被認為具有自我意識的個體,本源則為大家都希望最起碼有「平等」與引申出的「正義」之存在。所以古代人對奴隸、大官對最底層的僕人或平民百姓就不容易有這種意識,因為他們並不將對方視為平等,甚至不認為具有相同的自我意識。
在接著的「理解迷信」作者感嘆世風日下,並於中段再度舉出黑木耳的事例說明天網恢恢,信用破產會套用在同族人的身上。但我們不得不認清的是,道德多是從慘痛的教訓而來―不論是自己的經驗或是借鏡他人。(好吧,如前述,最起碼我是這樣。)雖然我們大多期望同理心(與追求自我實現)(注意:不是聽從教導!光會聽話是脆弱的。)能造就道德,可惜大多數的人都是不見棺材不掉淚的傢伙。所以制定制度時,這是不可忽視的一大要素。
題外話。本書中舉了許多例子說明貪污等等事件的物價比,如「若以粮价折算」等等的。記得萬曆十五年也用過不少次這種對比的段落。我比較好奇的是,不知有沒有人介紹各朝代幣制,並對比貴金屬與糧價(或者包括其他如房地產、人命等。「命價」在血酬定律中有詳述。)與今日的差別以及換算。我想這應該是不錯的 project。其他的話,還有古代官吏與現代地位的對比,例如「這個官近似現在的…」等等。這或許有專門書籍,不過資訊並不是很好取得。
看完後學到最重要的恐怕是,最起碼在現在的中國人社會,這些人情還是不得不好好做到的。陋規於今依舊不可免,只是我們得知道規矩,不然也是白做。作主事的,則得把他控制在下面可接受的範圍內,別過頭了。當然,若你是制定制度的人…本文中已有許多提醒了。
預防萬一,還是說一下:雖然文中多批評,但我對本書實在是相當肯定的。
2007/2/1-2 13:10

1-2-3 Magic (1-2-3Magic)=?UTF-8?B?IOODrOODk+ODpeODvA==?=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1-2-3Magic觀看原來的格式

1-2-3 Magic


1-2-3 Magic: Effective Discipline for Children 2-12我數到3ㄛ!-三招讓你成功教出有規矩的孩子

同樣是同事的書(苦笑)。雖然知道看過這種書也不一定在對未來孩子的教養上有所助益,畢竟家家有本難唸的育兒經,不過還是解決掉了。
一樣,來作個大意統整。事實上好像也只剩下這一部分了,對於這種東西我幾乎沒啥心得好說。(哀)
對於可以馬上停止的行為,我們得用1-2-3 Magic,即是數1-2-3(間隔約五秒),然後還不聽就把他們丟到中場休息區,基本上幾歲就待幾分(這點在Children Are From Heaven也提過)。其中的「中場休息」和Children Are From Heaven可說同出一轍。但在本書中,這項手段已經被視為主要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其他就是更具懲罰意味的取消特權、沒收心愛東西等)。我其實很佩服兩本書的譯者對 time-out 竟都挑了同一個譯名,該不會是通過有無了?使用1-2-3 Magic 重點在心平氣和,並展示一種無可轉圜的態度。除非孩子真的不曉得(如第一次),否則連解釋都不必。否則會陷入「說理—規勸—理論—大吼—處罰症候群」中。
至於要孩子快去做的行為,我們得用讚美、鼓勵的方法。13章起說了許多在這情況下的策略:
正向增強作用
以口頭的讚美或正面的言語強化行為,讓孩子喜歡做那些事。但若孩子不喜歡,則應適可而止。因為我們常常對好事難以啟齒,所以得自我督促,盡量使負面:正面<1:2。(記得有其他的書也說過,雖然比例沒那麼低。)數123算負面的。
簡單的要求
以公事公辦、務實且平靜的語氣命令孩子,不要參雜情緒,這樣孩子也較少出現考驗與操縱行為。別用「我們是不是該一起來寫功課了」這種措辭,這只會引起負面情緒。
用和計時器競賽的方式
用激將法「我敢打賭,你會輸給計時器!」讓孩子在時間內完成某些事情。語氣仍得形同公事公辦。計時器的好處是孩子無法考驗他。不用說,這招不能太常用,不然會失效(「又來了~」)。
付費制度
若孩子有零用錢等自父母來的金錢來源,則沒做而由父母幫忙完成的,要付錢給父母(實際上是扣錢)。當然這只能用在父母可以幫忙的項目,例如餵寵物。另外,依照夏色の砂時計KURAU那時說過,停滯的人性總是走向腐敗,因此可能的話以絕對的制度規範為佳,但在制度無法成形之下,最起碼應該養隻自己也喜歡的寵物,以防最後腐敗了卻無法收拾。
自然的後果
如果孩子不做,就狠心的讓他嚐到不做的後果。例如:
沒做回家功課等作業
先靜觀其變,不行再插手,如利用家庭聯絡簿(作業單)搭配正負正法或粗略檢查法。正負正法是指第一句話先挑出其優點稱讚,接著作點批評(正文);最後再以正面的話總評。有時候時間已經來不及,或對有ADHD、學習障礙的孩子得用粗略檢查法,不要太過追求完美:這樣會孩子可能會叛逆、逃避以至中輟。
另外如計時器與做表格法,這時若孩子能自動自發完成、沒抱怨、沒拖太久記得加分。
在起床上學去時賴床遲到
對小小孩多用讚美,並可將行程寫作表格。大孩子就別為他們找藉口,讓他們真的面臨遲到的慘劇,例如錯過早餐就讓他們餓。但得注意安全問題,並且最好和老師溝通好。或許有些人會想到,若是孩子如同缺乏羞恥心,已經無視遲到所帶來的後果呢?當然就得採取其他方法了(像是扣錢吧)。
沒有收拾整理房間與亂丟東西
其實這不一定非得管。若孩子在自己房間外的公共場合能作得好,倒也可睜一眼、閉一眼。真要改,可用計時器(沒時間磨蹭)、垃圾袋法(規定期限,定期把亂丟的玩具裝到垃圾袋收在某個地方。)、鐵桶法(把看到的丟進固定的地方)、付費制度、做表格(需多加讚美)等法。
自然,這只能用在不做真的會自食惡果(且是對孩子有效果的)時。
做表格
透過公開簡單表格記錄「快去做」行為,可讓孩子受到正向回饋:紀錄的增益、父母讚美與完成任務本身的成就感。年紀小的可貼貼紙,並施以小惠(孩子最吃這套←哀…不過其實大人不例外,例如拍馬屁戴高帽。←哀2);大的可評分。獎勵不一定要物質的,像是一同看電影亦可。這種方法因為很累,久久一次就好。
數1-2-3(鼓勵短暫的「快去做」行為)
得注意時機:隨即可完成的。
其他還有以下狀況的應用:
做家事
多讚美,別期待他們做更多。六歲後可開家庭會議分派。還可用做表格、付費制度等。
晚餐時間
面對挑嘴的孩子可配計時器讓孩子先吃一點點沒吃過的新奇食物:二十分鐘內吃完才有甜點。分量少而不強迫,久而久之就會喜歡了。或用四選三法則,且沒吃完(不愛吃)的也得吃一小口,這樣才有甜點。
晚餐不夠溫馨愉快時,可試試各吃各的,或偶爾帶出去吃大餐。
晚上睡覺
規定上床時間並嚴格遵守。可以在完成該做的(洗澡刷牙上廁所,可列張清單。)後,守在床前(但別一同躺下:持たねえぜ。),待時間到道晚安。電風扇規律的背景噪音有時很有用。若孩子會跑下床,則採中途截斷法:孩子下床時間越久,得到正向回饋越大,所以最好在房門前就默默拉著他回床上。
萬一孩子半夜驚醒,然後跑來跑父母,也不說話,常常是為了上廁所。別開燈或說話動怒,直接摸黑帶孩子上個廁所回來睡,免得受光刺激而過於清醒(包括自己)。動作盡量緩和,讓孩子保持睡意。別讓孩子習慣與父母睡,除非狂風暴雨。
孩子說理無用,所以千萬別說太多。他們不是能好好理解的動物,除非當他們漸漸長大。不過,別忘記,連大人都不算理性的生物。也別要他們負責,他們就是不能。別過度管教,很多時候孩子對自己應該怎麼作清楚的很。
第六、七章說明了許多常見問題,而這些解答中最重要的是要堅定立場,別妥協或姑息養奸。孩子很會鑽漏洞的,所以別造成例外。所以,就算是連在公共場合丟臉也是一樣,不能寬貸。
第八章說到,孩子吵架時別問「怎麼了?」以及「是誰先開始的?」孩子可能從實招來嗎?結果只是各說各話罷了。其他還提到別要孩子道歉(有口無心只會造成欺瞞)、別袒護弱者,說「妹妹還小,就不能多讓他一點嗎?」(給了弱者免死金牌)等等,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示。不過,兩個人一起處理的話,假如有一個常常都是比較乖的,那麼他有可能會覺得正義無法得到伸張,「每次都不是我的錯,媽媽總是不罰他!」就是。
到第十章提到孩子常用來達成目的的手段
拚命哀求
「拜託嘛!」、「就這一次。」不是要鐵石心腸,但也得曉得這是在作戲。
耍脾氣(恐嚇)
孩子無法得逞時可能會趺坐(老實說這邊用這詞怪怪的,還是「跌」坐較為傳神。)地上、敲自己的頭、尖叫、用力捶踢、找父母理論、說髒話等等,尤其於有外人在,大人無法應付時。這類行為最好在五六歲前就修正,否則可能會更嚴重。
威脅
我要離家出走、我要去自殺、我不吃晚餐了、我寧可餓死、我要殺死你(的寵物等)。首先父母要先分析這些話的真實性,例如孩子最近是否有受挫招致想自殺;如果沒有危險就不用理會。
苦肉計
「家裡都沒有人喜歡我」、「你們都比較喜歡妹妹,不喜歡我!」等等的。有時也會併用一些自我懲罰,自我否定甚至傷害自己的招式,如不吃晚餐、躲進衣櫥和撞牆等。別真的產生罪惡感了,這行為只是在作樣子。常與拚命哀求一同使出。
諂媚
媽咪,和其他人比起來你最漂亮!別上賊船了。
暴力宣洩
這是最糟糕的情況,孩子可能會砸東西、摔踢門、攻擊父母等等。孩子年紀越大,使用的行為會越激烈。
解決法:善用1-2-3。而這些也常常是大人本身使用的。我還滿佩服他怎麼能分出這些…可能足以上心理學教本的假說?
12章說明了不是可以用123就解決的問題。這部分於Children Are From Heaven並沒說明,因此是較有價值的。對於這些更嚴重的行為,我們還是應該分出層次,施予相當程度的懲罰。方法如禁足(連續一段時間吃完晚飯就回房休息,不得看電視打電腦、電話等。)、罰錢(扣零用錢,並賠償造成損失)、作家事(清理房子 n 小時)、社區服務(到教會或其他機構作義工 n 小時)、研究(選某一主題寫 n 頁報告或參加團體諮商)等,依程度酌量。假如孩子習以為常的犯錯,以致犯錯為常態,就應該重獎勵,例如連續數日沒犯錯就大加讚揚。
若孩子生氣的箭頭不是指向父母時,該當個傾聽者以同理心傾聽(別滿口仁義道德)。但孩子將怒氣轉向父母時,該立即數123。(まあ、ずるい事。)
孩子故態復萌常是因為父母無法平心靜氣數123。這時該來場「行前說明會」,重新實行。
我在想世上這麼多教育父母的書,該不會表示現在有許多人其實都已經不知道要怎麼作個稱職的家長…或是說,因為時代不同了,我們不再能靠自己的本能(例如將孩子視為私有物)來管教,所以大家才有必要學習怎麼為人父母?不過,一邊教人要將孩子視為獨立的個體,一邊在文中卻又要人別期待孩子說理說得通,顯然現在的主義(人文?)還有其矛盾在。未來說不定很快的連父母都不能體罰孩子了,到時體罰假如變成公訴的話,又有部分人會感嘆父母難為了吧。ま、的確,要體罰不如還是在管不住時將之送到警察那邊比較乾脆(無責任だね)。
2006/12/4?-30 19:34, 2007/1/10 22:36改

猶太人的幽默智慧 (Words_of_Jewish_wisdom)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Words_of_Jewish_wisdom觀看原來的格式

猶太人的幽默智慧


猶太人的幽默智慧(Words of wisdom)

關於本書…其實我有太多想講的了!不過因為歷時過久,只剩下筆記上語無倫次的隻字片語。真的要說,恐怕又會變成Gospel of Thomas一般的注釋(事實上正是變成那樣了),所以就擇其中幾段來談吧。

本書的主題正是智慧,所以裡面有許多利用機智來解決問題的故事,像是 p31 利用人貪得無饜的本性把錢要回來等。像是巧智媳婦(巧女故事,關於這題目已有許多論文。)或是一休宗純都是這類型的。而我們往往在他們利用言語就擊敗蠻橫的對手時額手稱慶,因為我們不但往往沒有他們的機智,也沒有能力打倒現實中無理的社會規範。
p13 說道智慧比金錢重要,智者才知道金錢的價值。不過,我想這可以解釋成智者與富人各取所需。不必計較誰厲害或是重要等的,本來就因為對不同的人來說,價值觀也不一樣。當然,若要站在智者的角度來點警惕也是可以。重要的是要知道用錢的智慧,例如以投資來錢滾錢,而不是為金錢所奴役。本書中許多地方都提到這點,像是p21 末「金錢雖然像缺乏慈悲的主人,卻能成為有用的僕人。」我們不是要聽其命令,而是要享受他們。
p43「受人懷疑的時候,就什麼都別作。」這句令當時的我感觸良多,因為我正是這樣的處境。假如正被人所質疑,做什麼都被往壞處想,就得長眼些了。既然事情很容易越描越黑,不如別辯白,表現出改心或懺悔的誠意就好了。
p38 提到猶太人在對自己的親人,例如分遺產的時候好像常常耍些手段,雖然他們都說這當中暗藏玄機與智慧。或許他們的意思是「假如你沒這麼聰明的話,那也沒資格繼承我的遺產」?但故事歸故事,現實中這已能算是經典了。他們也不會直接告訴下一代該怎麼做,而寧可讓他們親身體會;像是 p42 就是這麼教育孩子的。我想這道是不錯,因為人總是不親身體會就沒身臨其境感。
p47「貪婪是唯一永遠不會衰老的激情。」這句話假如拿來與愛情作對照是相當有趣的。的確,就算不舉,我們還是有慾望,或者說「我執」。不論是對金錢或是權勢。所以說人活到七老八十,檯面上那些政治人物剩下的也只有這些東西了。
p70「猶太法典中記載,人一說謊就會圓到底。」這當然是為了體面的完整。「若有人說不利己的謊言較易為人所接受,且通常較有真實性。兩人對質時,撒謊程度將減輕。」這倒是滿令我深思的。心理學?p132 則提到「說實話的好處在不必記得曾說些什麼。」p213「撒謊必須要有超凡的記憶力才行」(為了圓和現實有出入的謊,自己造出另一個世界是必須的。)的確,人基本上是不喜歡說謊的,這也是為了合理化以及認知上健全的人格。所以說來說去,都是因為人那不善不惡的天性吧。在這方面,人既不是為了金錢利益,也不是為了行善,而只是要維持能很好理解的生活。
p120「共同的危險,易產生團結。」這在社會心理學中就有了,看多只是確認人的天性罷了。

p124 末那句和「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不是一樣嗎?果然這本書說了很多人性的至理名言啊。(其實已經是噁心的是陳腔濫調了。這種話多一句,可能就表示我們又多一種「可悲的人性」。)像是下面這些都很有趣:
p31「給的時候一個嫌多,拿的時候十個嫌少。」
人的貪婪與不公是有目共睹的。
p31「房地產絕不會因沒有繼承人而消失」
①因為房子和金錢不會平空消失又可久存,所以我們一有機會就要抓住他們。
②利益是不會因為你不爭取,別人也拱手的。你一讓出了位置,就是別人擠破頭的時候。
p34「別把錢借給比你有權勢的人」
這句就深了。要催人還錢也不是,不催自己又不好過。而人家真的不還時,你又能如何?
p193「當你窘迫時,朋友間會傳染一種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疾病。」
這是拿來令人發笑的。
p193「當小偷沒機會偷東西時,他自認是誠實正直的人。」
注意:這裡小偷可換成一般人。
p197「奉承你的人不是欺騙了你,就是想欺騙你。」
人會利他,或是突然變化,總是事出有因。
p209「漂亮的女人不是愚蠢就是虛榮。」
不過你總不能怪他們,因為讓他們常常能不勞而獲的正是這愛慕虛榮社會啊。
p209「女人結婚前哭,男人結婚後哭。」
可見男女大不同,女人的本錢只能在名花待價而沽時發揮,而男人的重擔則在婚後才降臨。
p211「情人眼中藏不住東西」
さて、これは何のことかな。是指人的嫉妒心嗎?
p213「忘恩負義的人不會做出感激的行動」
這還是 identity 的問題。人需要前後相符的人格。
p213「偷東西的不是小偷,被抓到的才是。」
問題在大家都是這樣。
p213「與其聰明過分,不如稍微有點愚蠢。」
老二哲學。
p218「閒事管得多,睡覺不安穩。」
別自找麻煩。
p221「想像的病比真正的病更可怕。」
想像是無盡的。當你相信一件事時,你很難看到不想看的。
p224「一個傻瓜弄壞的東西,十個聰明人也修不好。」
成事難、敗事易。所以千萬別用礙手礙腳的人。
p224「許多人在為他永遠等不到的那天而勞累。」
這不是要人及時行樂,主要是在感嘆人生與社會的價值觀吧。
p248「由於固執,許多人從天堂墮入了地獄。」
我執可使一切皆苦。
p248「有經驗的人就是個小先知。」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喔不是,我是要說經驗的重要。
p270「不輕易動怒的才是聰明人。」
p270「不先搞清楚就搶著回答,便是愚蠢。」
做人不能太輕浮。我有點這種傾向。
p270「貧窮而正直勝過富貴而狡詐。」
這是說交友與做人。相似的有「不會讀書卻誠實…」

另外,書中也多次提到,比起人情,制度重要多了。p169「給兩個朋友裁判時,必失去其一。」其實我覺得雖然猶太人盡力要維護關係,但是他們也知道「關係」這種東西不過是狗屁,人很容易說翻臉就翻臉。而很遺憾的,這不只是對猶太人有效,因為這就是人情。畢竟人總是會變的,而且常常是為著利害關係。p243 下是另一個例證,假如神也與人一般見識(而不像法條般井然有序)的話,那就不值得尊敬了。

其他還有不少…已經忘了為什麼記了。再怎麼說,對本書不作註解式的報告是不行的,雖然有很多已經是老生常談,也有許多僅僅是處世術,和修為沒有太大關係。看過這些格言後,最大的感觸還是「有趣」。
2006/12/3 20:45

THE MESSAGE of a MASTER (The_Message_of_a_Master)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The_Message_of_a_Master觀看原來的格式

THE MESSAGE of a MASTER


THE MESSAGE of a MASTER先知的暗示

噱頭滿大的。應該說滿神秘的。事實上我也不算讀通,所以不能說什麼。但倒是有些地方得到了啟示。像是第七章說我們的心如同堆滿陳年物品的房間,要找東西就會為其他東西絆倒;唯有捨棄一切,只留下對達成目標有利的擺飾才能成功;這種譬喻我就用過。 說本書重點的話,我想可能是(只在)隨時鞭策自己,別抱怨或想設計陷害他人,吸收新知(技),專心致力於有力的事物,方可得成功。第十五章說到,抵抗只會成為絆腳石,這在MEETING THE SHADOW也有類似的闡述。但純粹的 desire 將成為驅力。社交方面,別讓人看透自己真正的目的,人總好阻礙他人。 所以,重點就在心無旁騖吧。不過,這對許多人來說,就像出家要有捨棄一切的覺悟一般,太難了。
2006/12/2 17:22

人類手冊 (Handbook_for_Mankind)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Handbook_for_Mankind觀看原來的格式

人類手冊


คู่มือมนุษย์(人類手冊,Handbook for Mankind)

網路上有這部的電子書。雖然佛使比丘1993才逝世,不過因為這算是宣揚佛教的文章,況且就其本身及譯者的態度來說,毋寧說很期望將本作公開才是;因此並不曉得這樣做是否恰當。無論如何,這並不是我需要去擔心的,畢竟連公開的人自己可能都沒怎麼想過這問題了。我自己則是無意間發現本作,拿起來翻翻還滿中意的,就入手了。是的,我並不是因為要完整了解佛教的企圖,而僅僅因為看到其中某些段落與我的理念相合,這才看下去的。因此要說我也是那種「只看自己想看到的」之人亦無可非議。只是我相信本書的立場可以代表佛教,如此而已。
話說這本書已經碰了大半年了,這次因為停電沒事做才得以結束,其實是滿諷刺的。不然,可以說是機緣吧。本書為泰僧佛使尊者的演講紀錄,由曦比丘等翻譯。簡單說一下本書給我的啟示,可能是再度驗證信佛並不是代表給予人某種特權(就如同其他宗教或世間一般的佛教所宣示的),而不過是告訴大家既然能放棄,就別執著;訴說應該改變自己審視萬物的態度。除了這點,也請別期待其他任何外力的救贖。就算開悟,身體上的能力和一般人還是一樣的。所以打一開始就別期待有什麼神功啥的。ま、有很多已經是我自己的話了。下面的心得可能說成我流注釋比較恰當。

第一章提到「萬物皆是無常、苦、無我」,本來想找碴「要看心態」的。一直到很後面才了解到,這是一個定義,就像我定義「利」常常指的是「所有我們認為的事物」,這裡的「苦」也不單是苦痛等等。不過要看心態也沒錯。我執致苦。不執則不苦。執,則縱有常亦苦。或者說,僅是使心安理得無罣礙即可(這是「」吧)。
「三法印」一章提到戒條的五個共同原則,這令我想到「和」到底是天道或只是人的抉擇的問題,以及為何應行世間人所謂之「善」。通常這類問題我總是會降低層次,審視是否其他動物也有類似的制約。不過,當論到弱肉強食的自然界時,我只能悻悻然說根本沒有打心底的關懷存在。因為其他生物並不存在「同理心」這東西,而這才是人類慈悲的起源。他們所有的,只是動態平衡罷了,假若那是演化的話。因為在物競天擇下,並不一定就會招致滅絕的後果。不過這假如不是天理,當很難為人所接受吧。
接著他提到,輪迴不應理解為超自然的來世,而應解釋為「欲→行→果報」而果報再致生欲,如同一種永動機的 loop,這實在太卓越(應說是合我意)了!也就是說,輪迴根本不是什麼神秘莫測的東西。而我之前也說過,人們之間的感情,如婚姻、親情友情等等,大致上都是這樣的(例如School Days就提到「永動機」)。這麼說來,「地獄」也應該識時務的理解為「身陷苦痛的焦灼心態」囉?やるね。不過,這自然是與現行佛教相悖的。例如,這種說法雖不必解釋中陰(參考Life After Life),卻也不能解釋中陰的機制。
於「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為」一節總結,我想到道德僅限制「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僅僅控制行為,的確不是治本之道。但要宣揚佛教也別那麼明目張膽嘛。恥ずかしいぜ。我想大家的目的都不過是要使人感到幸福,雖然有許多真的「感到」幸福了,不過有很多人窮其一生都無法得到所謂真知灼見就是。(如同其所言,「宗教有三種」。)只是,我們畢竟無法否認白痴,也算是種幸福。

「三增上學」一章說明「定」的含義,這部分讓我有種當頭棒喝之感,可真是一語驚醒還在討伐佛教甜夢中的我了。是的,因為一直想「反」,所以就沒考慮到有其他的可能了。還真是糟糕啊。假如成佛悟道並不是代表離世索居,而是大道之隱隱於市,除了沉靜的心,還得了解一切應該怎麼應對;非出世,而是融於世俗的,那的確也是種很好的解釋法。這也讓我體會到,悟道是深切體驗而生看透之心,這需要過去以及制御心。只是,我還是相當懷疑,假如沒有歷練過,就算習得「慧學」了,像是商業上的 know-how 恐怕還不是我們能簡單看破的� �也就是說,就算悟道,假如不是超自然的經驗,恐怕不會懂得宇宙學或是量子力學等等的知識吧。當然可以說在日常生活中不會用的這些東西,而商業上的 know-how 某些時候也可以用人際關係來cover;但光是能發揮自己所有的潛力,並且看破離合人間,我想對於工作上是不會有太大幫助的。較佳的可能性是能說服上司「這麼汲汲營營於爭權奪利到頭來還是場空」,不過總不可能總是那麼順利。換句話說,今天就算悟道了,依舊有可能被同時代大部分的人所憎恨,並且在歷史上被抹黑成罪人。唯一的慰藉(當然悟道就不會有這種心態了,我是指對同路人來說,例如親友。)不過是自己其實坦蕩蕩。而這在世人眼中和普通的惡人又有何不同?更糟的是,同樣是悟道的人,固然在最根基的,例如對世間為空的看法上互相認同,但在 涉足世間的部分,假如還是要跟從世間的制度,那麼隨個人歷練不同,卻有可能產生不同的見解。畢竟悟道歸悟道,在日常中我們還是得以環境的規則來玩這遊戲;行有餘力再拖人下水。而對這人世來說,「正確」可不止一種啊(如同有人說人文科學沒有標準答案)。僅僅是悟道的我們,不知道所有的真實,不一定會曉得何者才能帶來最大「利益」。光是什麼才叫「利」(世界大同,或是生活方便進步?),是不是真的要依照世間的遊戲規則追求「利」(這恐怕要視情況而定),以及何者最有利都要爭論半天;更何況沒有超能力的我們不知道自己所做的是不是真的能達到目的(悟道後還是有可能缺乏 know-how,也不能保證得到天時地利人和,沒有意外發生之類。); 假若衡量自己的能力,應該選擇別蹚這灘渾水,是否又不會被輿論攻擊(縱使心安理得)。悟道並不表示無所不能,僅是具有另一種態度,最多也就引出自己本身的潛能罷了。這對習佛的表面效度來說是種頗大的瑕疵。當然我不是說佛教就不好,只是如同我之前所言,人情本來就是個無解的題目,硬要去附和他,也不會得出在根基上有建設性的結果罷了。或者,當然大家都能在空地上建起自己的房子,但要議論「何者才是房子」,不過是種無謂之爭。(參考人生的意義
有關「慧」,這裡說到「厭倦離欲」,我想不如說是無所謂的心,即使被囚禁其中,亦不生波瀾。

行蘊一節提到「我思故我在」,乍看之下似乎否定了靈魂之存在,甚至在見清淨一節還更清楚的說明了一次。但這種說法不怕被攻擊「桌子也是誠意整體而存在的,分解到最後當然什麼都不剩啊!」或是有些人惱羞成怒「靈魂本來就是超自然的東西,切也切不開!其實根本切不到!」嗎?人總是需要希望的,就算是矇騙也好。まあ、反正我也頗為同意就是。

洞察真理一節要我們注意善亦不值得執取,假若時時刻刻被「要行善」所牽絆,那亦是種苦。這點也是長久以來我所喜歡拿來當藉口攻擊我們所認知的普通佛教的,不過很顯然悟道之後這都不是問題。這也和我之前的主張一樣,我甚至以為善惡只是人們自己畫地自限的遊戲規則。善或許可說成是自在,這和戒清淨一節提到戒的定義―平常很有關聯。什麼樣的行為叫做「平常」,這和身所處的世界有很大的關係。印度的「平常」就和我們這邊的「平常」有些許出入。
佛陀.阿羅漢一節中對悟道者的描述與我的想法頗類似。假如我沒認知錯誤的話,這有一點人間樂土的感覺,也釋種對「為何他們仍有作動」的解釋。悟道之後雖然仍就有作為(會賺錢維生等),但那(金錢)並非目的,因此也就不會汲汲追求。因為,對他們來說,人生的目的早就找到了。第六章「自然止觀法門」讓我覺得有部分態度我似乎也已經� ��有。不過,假如真的那麼簡單,又何必出家呢?我想是覺悟問題。因為入世真的太過繁忙了,假如不是對這套很有相關體驗,能非常容易感悟(俗稱具有慧根)的話,很容易為雜務所影響。出世的環境較清幽,也比較容易專注。

第九章「佛教與人類」中佛教起因一節提到佛教有各種角度,這令我不禁想起自己也喜歡拿瞎子摸象來比喻真理(在彼女の願うこと。僕の思うこと。有提過一次)。我想不管是一座山或是大象,我們要說的都是同一件事。不過他提到「深淺不同」,這的確是角度之外另一個問題。
接著他在「佛教?非佛教?」一節又批判了一些我也察覺到的,現在佛教的怪現象。假如其所言為真,那我的理解(這些行為不正確)應該也是對的。
宏觀佛教一節說到由心理學的立場看佛教,阿毘達磨俱舍論「比起現今的心理學說更為深奧、更加精細。」很有比較、甚至自誇的味道嘛。關於佛教有關心理的部分,我只聽說過唯識(參考BAUS Newsletter - 佛教唯識學的對象理論),聽說分析到內心一絲一毫的思緒動轉。詳細並不知情,因此也不便置喙;例如說「這是唯心論」,或者「其源起應為合理化緣起論所謂萬般皆空」等。
哲學與科學觀的部分我倒是不甚認同,主要是在他的用詞方面。假如他能將「哲學」、「科學」換成像是「傳說」、「常識」等等的,我相信會更好。雖然知道他要表現的是一方依靠人們主觀判斷而無基準,另一方則可客觀反覆驗證而基礎穩固;不同於一般人,阿羅漢形同學過科學的人,見到日蝕也不致驚慌失措;但哲學與科學的地位這麼比喻並不怎麼恰當。另外,如同在說佛中也說明過的,假使宗教僅止於形而上或是人生態度等等的範疇也就算了,但若連自然科學的領域也要涉足,我覺得這會有自由心證的嫌疑,也就是黑卒仔吃過河了。科學演變至今除了實體上的應用外,甚至有打翻某些宗教領域假設的可能性(例如有朝一日我們或許能證實靈魂的存在與若存在其性� �)。

最後「佛教理想中的司法者」是我對本講稿評價最差的一章。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理想過於高遠又縹渺,這一章突然現實的起來,固執擁護佛教的言詞也しばしば。看到「…你們,應時常理性地觀察佛教的原則,才能…」這樣的句子,我還真想說,把「應」改成「可以」不是比較好嗎。世上解答不會只有一種的。
到用婆羅門來比喻法官,以及「婆羅門族不肯與其他種姓結婚,除了是同等的婆羅門族,有相同的美德而不會成為履行責任的障礙。」就真的怪怪的了。有些句子感覺上還真像是為了這些不太可能成佛或出家之人所定之便宜(希望他們未來依舊支持佛教)辦法。…或許是我想太多了。

無論如何,除了最後一章以及那脫線的附錄之外(這附錄在我看來跟本不及佛使比丘的境界),本書與我的見解非常契合。一部分的原因或許在佛使比丘表面上看來與我相同,不喜神怪之習行。本來會對本書有興趣就是因為對書中說法感到共鳴(通常其他會出手的狀態是雖然不同意,但是講起來似乎很有條理。),因此所看到的恐怕大多還是� �「我想看到的」為主。希望別因此導致太多誤讀才好。(話是這麼說,其實可想而知應該很多。)至於我過去對佛教的見解(應該說是誤解?)可見說佛。這次還是拖太久了,雖然有邊看邊作筆記,但因為都只有三言兩語,有很多根本就忘記要說什麼。索性就跳過了。
2006/11/19-20,22 22:51
經過了幾天,我想到「空」的真正意涵或許不在「無我」,而在「無差別」。重點不在那是我或不是我,而在認知上有差別知心,覺得「這和那不一樣」。而當認知上在判別時「有差異」,行動上就很可能會有不同的反應,以及不同的思惑,並造成業。只是因為除我是個捷徑,所以大家都說要「無我」,而其終極目標則是在認知上除去差別。這麼一來理論上也就不會起波瀾了。以這說法,佛教中心思想其實重點不在善惡,這也不是他們重視的。之所以有行善之類思想,是為了迎合世間規矩。
另外,看了以小乘為主的佛使比丘本書中「小乘?大乘?」一節,我想大小乘確實並不應以自解脫或助他解脫為分別,而是以融合時代精神或是追本溯源來區分。「大乘甚至教理的原� ��都有所修改」也使我想到末法時代,雖然掌握精神後好好的利用確實能有更好的效果,但恐怕還沒理解精髓就照自己意思任意改編的也不少吧。而且,有誰能保證改到最後與最初的還能完全一致呢?或許只能說「我相信我們進步中,現在的比過去的好。」吧。在我的觀念中,之所以會說是「末法」主要因為佛畢竟沒能將法完全表現,又有許多是必須面授、心傳的。在一代代的交替中,難免出現誤解佛法的人,而誤差逐漸累積,到最後法終於被扭曲。我常常把佛教的末法和西方的基督教拿來相較,兩者起源都是數千年前,而其本意至今也漸分歧。所以在我認為,「末法」不是代表式微,相反的,可能相當興盛,卻充斥著許多相對於原先教義來說為異端的思想。但無論是大乘小乘,我想真正悟道的人不會有分別心,得知這是種「選擇」:佛陀 所作的並不是帶來福音,他不過是提供給人多一種選擇罷了(雖其恐不自知)。就算是輪迴,亦無誰高誰低,甚至何者與何者不同的問題。(無分別,亦無需要極力脫「苦」。)無論是人本身覺得幸福或痛苦,那都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就算要感到幸福,方法也不止一種。當悟道後,那已脫出大小乘了。
2006/12/2 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