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1日

人生的意義 (purposeToLive)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purposeToLive觀看原來的格式

人生的意義


人生的意義?

這算是我從寫日記以來導出最大的結論了,為了引證,過程太過複雜,況且如今也無啥餘力再重打一次,所以往後斷斷續續再加增吧。這…沒錯,是意識型態的灌輸,尤其因為我相當的偏激,所以不同意的人十有八九,不想聽的當我廢話;相信我,您不用我說,讀到一半就會自動轉到下一個網站。
到底人生,或是說生命的存在有何意義?這是我們身為能思考的個體所幾乎不會錯過的問題。雖然有的人還在思索中,有的自以為找到了答案;無論如何,這問題的解答就和心智的個數一樣多,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答案;所以我在這最多也不過是統整一下比較廣泛而出名的說法。假如參考當下坊間一些積極正面的相關小品書籍,很容易得到這樣一個答案:生命就是要追求幸福。這「幸福」並不只是狹義的「對當下以及可能的未來感到滿足」那種的,而是包括物質、生理方面的,如創造美好的生活、滿足於自己的生活、事業家庭上的成功;有心理上的,如愛、無後悔、永生與來生;除此之外也包含精神智慧層面的(道、崇高的價值和目標),如自我實現、「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使全人類幸福)、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 命」。當然,以我的角度來看,這些不過都是「人會作最『好』的選擇」這基本條件延伸,不論是追求真理、求功名財富或滿足生理心理欲求、享受平靜的生活,都是當事人覺得「最佳」的抉擇。以這個角度來說,人生的目標是成為富翁或救世主並沒有差別。
所以在這裡簡單的簡單的說明結論。只要能自圓其說,又不違背事實(這裡面還包括符合已知的現實),並且能讓人們都同意的說法、理論、你說什麼就是什麼,都是人生的意義,都是「好」人生觀,以及好的主義、思想。而事實上自圓其說是很容易的,依照 Gödel's incompleteness theorems,我們的體系(思想)要具有自完備性與一致性並不是能以自身證明的,而需要其他系統來 cover。你問我,不是「真理」才是我們所應推崇的嗎?哼哼,這就是癥結所在了,因為我們總是只能自認為已經掌握真理。OK.所以,讓人死就是爛意義嗎?但當死能成為解脫,能解放當事人以至家屬時,這時讓他痛痛快快的離開不是更能讓人鬆一口氣?所以有是否能容許安樂死之爭。而對某些人來說,人生的意義則不在於生死。生也好,死也罷,只� ��他心目中的目的達成就夠了。戰爭呢?為什麼偶爾只能以戰爭來換取和平?是該從頭到尾支持和平,或是逼不得已以衝突之後的勝者為王來換取平靜?因此,更「好」更「正確」的意義固然是全人類都認同的人生觀念,但很可惜的,這就像宗教一樣,你奉為寶的別人當屎看。以這種想法,就算全人類都信佛信基督,我還是只有表面順從。因為,不同的意見太多了;像是佛教也很好,不過不是每個人從小到大生活環境都能過得像佛陀或活佛一樣,具共同的成長歷程,悟到相同的事。
而在這個表面之下,隱藏的是更為黑暗的基礎。(套句普通人的話是這樣。但其實在我來說是光明喔。)為何只要說得通,阿公阿媽都是對的?這表示了只要能夠達成妥協,不存在標準答案。人文世界中,符合所需的答案太多了,不像自然科學或人腦中概念的數學。而另一方面,考慮到究竟是什麼基底能讓人如此隨心所欲建造時,令人不太想承認的現實就浮上檯面。C++OOP 中有種虛擬函數,只是宣告了個形式,接下來的內容愛怎麼發揮就怎麼發揮。只有這種函數能讓人如此自由。基本上,假如基底本身就有些東西,亦即有些先天的限制,是不能讓人愛怎麼建就怎麼建的。更好的例子,則是 Gödel's incompleteness theorems。也就是說,如同亞里士多德所言,我們所能作的並不是掌握自然界背後那終極的「道」,而只能藉由排除法,求得個看起來最合乎道理的規則。人當然能相信自己具有神性,但「相信」並不能帶來真實,因為當一切合乎常「理」時,我們唯一能作的,還是抉擇。而這已經被證實受到我們的過去以及環境太多的影響。從上一段我們發現這些最基本的限制的確存在,但也不過是能自圓其說,又不違背已知的事實,並且能讓人們都同意;而這到底表示什麼?這些東西完全沒回答我們對人生的需求及探求。假如濾掉毫無關係部分,剩下的就是空無。因為啥都沒有,所以隨人說。那就像建房子,只要建起來能遮風避雨,遇到地震不會倒的就叫「好」房子。
讓我們再說得清楚一點。的確,世界上存有多采多姿的事物,(美妙不美妙是另一回事,因為這是需要藉由「心」去論定的。)但若是說到我們所追求的那種意義,卻是不存在的。因為,存在本身不需要意義。所以論到我們所追求的那種意義,我們所得到的只是空無,因為我們連基準點都沒有辦法抓住。沒有立足點,自然無法再去說有沒有、存不存在。只是,我們的思維卻會冀求著存在的意義,並且將所有行為合理化:因為我們就是這麼認識世界的。
話就點到而止。再看上面的條件。「符合事實」,還包括一些必然的準則,例如生物及自然都朝向自以為「好」、「有利」的方向發展。不說大自然,光生物界就很明顯,尤其是能自由思考,具有「我只做自己以為好的事」CPU 的人類,只希望過更好的生活。你以為行善有多偉大?假如沒有「行善是好的」先入為主,誰行善啊?同樣的,假如不是「為惡有利」的想法,壞人也都不見了。這也點到而止即可。
來批批假佛教—假如那些人一如我所想像的那麼膚淺的話:就算今日世界不「空」,永恆存在;就算大家終能成佛或是享極樂,那對我仍是無意義。舉個小例:有一天,鄰居中了一億,他很高興,但那又與我何干?我還是活下去,就這麼活下去。想法較為簡單的:鄰居中了一億對我無意義。同理可推鄰居得到 Nobel Price,自我實現,當了總統等。假如鄰居給了我五千萬,這就有意義了嗎?不,給就給吧,生活過得更好?更好就更好吧。那又如何了?OK.角度放寬點,置生死為度外的人:鄰居的將軍下令殺我?那就殺啊,我就死了罷了,這整件事仍是無意義。將眼界加寬,就算有佛在享即樂度眾生,有個全能的神閒來無事捏泥巴,我們及神又算什麼?這一切都不構成意義。除非,除非將眼界縮小,開始計較一些東西:「永恆對我很重要」,永恆成 了意義。「生命很重要」,具有精神價值;人命成了重要意義。自我實現很重要,於是那成了人生追尋的意義。錢…懶得說了。當眼界放寬一切都不計較時,永恆、極樂、靈魂及神佛都已不具意義。當然,假如這種狀態就叫「佛」那我是無話可說,(應該不可能…以我所知極為表面的佛教。)不過事實上就是:這一切都是無意義,即使無因果無善惡,空還是空。(上次在火車上聽一位法師講,佛教必不能無因果,據我所知也是如此。)
有些人相信有位公正的裁判,會讓人的一生吃的苦與享的樂(耳に障るなら、「幸せを感じてる程度」に変えても良いぞ。)相同,所以他們人生的意義就寓於「先受苦,後享樂」。姑且不論這到底是對是錯,我們先來看看有關「有意識」的神是否存在的議題:雖然對「意識」的定義可能千差萬別,但以「我們所希望」的神來說,這大部分是指「具理性與人性」。而現在科學已經證明,人之所以能作出判斷,具有「理性」,其實和我們這副臭皮囊脫不了關係。也就是說,沒有絕對的、且是我們所熟知的「理性」這回事,我們都受制於過去的經驗與現時的生理狀態。很顯然,以這個角度來說,如希臘雅典神話中具愛恨情感的神不過是人們想像中的造物。以另一個角度來說,姑且不論某些無神論者「假如神真的存在,為何他們都只存在於� �說經典內,而不顯現在現在的我們眼前?」的言論,讓我們來想想,果真有一個「絕對理性的神」存在,那他應該如何作抉擇?例如,天堂與地獄,或是輪迴轉生真的有必要存在嗎?而他又應該如何應付看似純真,其實不過是為生物性所侷限的祈禱?以這個角度來說,假如神真的有辦法 deal 這些事件,他絕對不是我們所想像的,一個具有「人性」的神;也就是說,他的抉擇方法不會依照我們的「常識」。因為,以人的做法來說,有太多問題無法自圓其說。例如,大家都知道有時候善意的謊言對於處理事件來說是比較「人道」的作法。但,一個不能撒謊的神,是否能達到「善意的謊言」這個結論?人性是由生物性加上人格特質而成的,對人來說,這是無解的。也許有人說,「只要心懷善意就好了」,そ� �そも、絕對的「善」到底存不存在?那又會是什麼?我們至今都無法說明。要找出解答,除非褪去人性。另外,我們現在已經有好幾個版本的神了。包括佛、道、基督、天主、回(伊斯蘭)教等等雜七雜八一堆。哪個版本才是真實?假如我們有辦法將各大教(神、佛的部分)精神層面統一,那真的就能說是「真理」了嗎?岐異將會不斷,因為這本來就是公說公有理的東西。所以,一個具有「意識」的神,其存在不能自圓其說,起碼在「我們所希望」的神這個範疇內。那不同解釋方法的神呢?我想,這就得要看到底把「意識」作何解釋;這問題就和問「神」到底存不存在是一樣的。
那麼既然我們不能冀求一個祈願能「上達天聽」的神,甚至於無法確定來生或天堂地獄的存在,「先苦後甘」的行誼到底還有沒有意義?假如我說「那完全不能達到『後甘』的預期」,使大家產生「這樣的話,我不如來當個享樂主義者吧。」似乎也是個罪過。以較為達觀的看法,「先苦」雖不能期望「後甘」(本來就不能這麼條件交換了),但還是有其價值存在;這就像「假如世界上大家都是善人」的情況一樣。只是,有效果歸有效果,千萬別期望那有多明顯。
就因為事實是這種狀態,所以想如何自我設限,如何創出種「自我的意義」,只要符合基礎遊戲規格,都是可行的。人生也才這麼數十百年,不這麼做,活著還有啥意義?而這基礎遊戲規格,我叫他做「天道」,(反正神已經成為空殼,這個性質相近,借來用。)亦即「神」或「(假佛教的)佛」,你愛稱啥就是啥。這觀念有點像「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因之,我的解答就出來了。這種情況下,就算真的有靈魂,真的有具意識的神,稍加修改理論仍是能成立。雖然這問題到我離世大概都不會有個了結,但最起碼現有理論及所知現實強烈指向永恆的靈魂及具意識的神不存在。
同樣的,以現實面來說這也只是個可能(我用詞一項不喜歡專斷)符合遊戲規格的說法,想聽就聽,(應該是不會有才對,現在人們大多具有自己的思想了…吧。)只是部分聽不進也請參考一下,我非常歡迎有興趣的人來信討論。
2001/9/22 11:25PM(~1700字) - 11/8 11:07PM,2004/6/20 9:6「有意識的神」,2005/5/18 22:46生命就是要追求幸福(間斷加增修改中)

有時,我也會想,既然我會得到這樣子的結論,世界上比我聰明的人那麼多,為什麼現在卻幾乎看不到這樣子的主義流傳?我只能簡單的猜測,那可能是因為幾種原因:知道的人覺得這太簡單了、覺得世間的人沒必要知道(知道了又能如何?對人來說,不如不知道。)、覺得人們還沒能力處理這樣的思想(要為所欲為,也得先有相當的認知與覺悟才行。像是地球少女アルジュナ中的「抉擇」說,假如被不清楚的人斷章取義,說不定會以為我是世紀大魔頭吧。)。也或許,就算有人說了,也沒人覺得這是真的。
當然還有種可能,這是只有我才會導出的結論。所以,沒其他人發現是應該的。你想的沒錯,我壓根兒就沒想過「結論是錯的」。因為,假如我真的錯了,也不應該是現在,而理應老早就發現了。(或是應該說我乳臭未乾。)另外,縱使我有錯,我也不是不會改變自己的立論的…吧。(最近連說這句話的自信都沒有了。)只是,我之所以還活著,除了因為活著與死去都不再有差別外,或許就只是為了賭上這些微的可能性罷了。…這樣說會不會過於矛盾呢?

2004/5/6 7:14,8 22:32
※有些人會覺得這根本是虛無主義的論調,但這裡並不認為生命是痛苦或結果是悲觀的;更不認為我們有權或應該以強力的行動實証。因為這樣的行為只會造成 Hebert Spencer 相對於 Darwin 適者生存理論所造成的後果。

血酬定律 (The_rule_of_blood_and_gains)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The_rule_of_blood_and_gains觀看原來的格式

血酬定律


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

這幾天讀書效率極差,竟費了兩三天才讀完一本書。上次看過吴思的潜规则,描述人與人交往有哪些不能浮上檯面的交易,這次看他進一步闡述這些潛規則發生的原理。本書主要解釋了會有陋規形成,其機制主要是因為相信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中國人以暴力強屈人的結果。我們偉大的老祖宗打一開始就不信任人人平等啥僗什子好聽話,相反的,有力量在手才是真的。無力的,乖乖屈服也是理所當然。不過我們相信的和西方不同,不是金錢,而是武力;所以值亂世打家劫舍、造反有理比起家財萬貫更有用。まあ…好像曲解過頭了。
總結一下本書的主要論點,(人身)安全是生存的最低需求,所以我們總是重武力,而保護費等暗規也因此而生。中華帝國自古以來都行君主專制,無出其外的,都需要一套中央集權的體制來管理人民。但這套體制卻可能戕害人民,甚至變本加厲利用對經濟或自由的控制使下位者活不下去。這種剝削的基礎在於,雖然我們期望人人平等,而維持人身安全是一個現實中好的制度可以作到的事(不只是夢想),但被欺壓到極點,也不過就人命一條。那麼在平等與人身安全的間隙,這我們稱之為自由的地帶,就是制度可伸可縮的範圍了:好的、寄望長治久安的制度趨向平等,而作威作福、短視近利的就利用制度之「合法傷害權」趨向人身安全這底限。其實能不能「合法」傷害人根本不是重點,因為原先不合法的,改一句話就合了。中國之所以會王朝循環,一個朝代換過一個,是因為初創之時大家對前朝之腐敗與緣由記憶猶新,任官者也都知道不能太過分。但漸漸地上位者越來越追求己身利益,也就開始侵蝕人民的生計。到最後山窮水盡,通常只要遇上點天災,(難怪民間總傳說一朝將盡,天災人禍頻仍。或許天災不是都沒有,只是在這種時候最是痛苦。)人民再也活不下去時就亂了。書中提到作亂的一段,使我聯想起中國上古史綱提過的章節,其實這不正是文明初創時期之景色?想想,一旦革命結束,制度確立,一切就回歸這循環,百姓只能再當冤大頭,未免也太可憐了。不過,不懂得要像西方人一樣創造價值,只知道從他人手中奪取價值的我們老祖宗更可悲。該說是我們地大物豐,使人懶得再自己創造,或是該說沒腦筋呢?中國歷史中,壓迫者考慮的是己身利益的最大化。若他們意識到某做法會比較有利,就會嘗試去作,無論那看起來多詭異(官變匪、匪變官)。尤其是沒有退路又不甘願放棄時。被剝削者的基礎則在衡量反抗與順從的利弊得失。這界線雖然不� ��定在人身安全,但在亂世中,卻常常就是。這邊我們所領悟到的是,大家都只會趨向對自己有利的一方。所以說 Adam Smith 所言「每個人都追求自身最大的利益」或許不會帶來最大利益,但這句話本身卻是真理:大家都不都這麼作?人是短視近利的生物,縱使有多短因人而異。別期望人能仁義道德。要人仁義道德,就得讓他們覺得這麼做有利。還是一句老話,這得靠制度。啊…當然,實際考量時,除了慾望,別忘記把人的情緒,例如自尊心與気持ち等也一起算計進去:對人來說,辦事爽快,讓人高興雖不一定能產生實利,卻也算是「利」的一種啊。除此之外,還得好好設計,別出現集權或官逼民反的現象。狗急跳牆時,制度法律或道德啥的就沒効了,還是得回歸利益面。
吴思闡述這些「血本家」統治範圍越大的,越寄望永續經營的,通常就對人民越鬆,這段令我想到黑洞的密度。越小的黑洞密度越大,而大到像把宇宙當黑洞時,密度就很小了。或許,每個基本粒子都是個極小黑洞?ま、関係ないことだが。這是有點異想天開了。由此我還想到,「統治」這兩個字本身就代表了一種不夠理想化的制度。舉例來說,若人民與政府的關係是人民出錢向政府購買自由、安全、公正的制度以及方便的社會建設等等,那麼人們應該也有權力隨時彈劾不滿意處,甚至換商家。以這角度看來,現存的體制� ��乎都不及格,可以說政府稅收也不過是另一種土匪。(从《血酬定律》看教育现象這裡有篇富趣味的推論。)我想,理想應該是沒有上下位者之分。倒不是指大家都作一樣的事,而是有辦法互相制衡。但這畢竟無法作到,所以我們必須找出可行的的解決法因應:下位者需要有合理的方法影響上位者的利益。例子之一是讓小口變大,俗稱人民開化,讓媒體等熱絡活動,使損害他們的風險變得很大。至於申訴對象,也不應該是更高位的管理者。過去只要對上負責,今亦要對下。只要我們可以將上位者的行為都摸清楚,自然就比較容易挑出那偷機摸狗的行為。法院是一種,最起碼也該使用輿論,讓人民擁有光是用輿論就能伸張權力的能力,並使任何意見都能自由發表。當然,還得讓人消除偏見,例如不因為「我不喜歡他」或「他之前騙過大家」就不再相信發言者的話。總之不是簡單工作。
評金庸一章和我在天地無用!提過的那些規則滿像的。我們都會做一些不切實的白日夢。以書中所述來推論,我想歐洲之所以會會想富翁而不是「王」、 武林高手,主要是因為我們的有能者都跑去作官了,沒心思搞人文思想以及歐洲一般的文藝復興。(書中的理由是「不能形成衝出農業文明的力量」。)再探討下去,本源之一可能是他們沒有大一統,因此權威者需要瞻前顧後,不能過於獨裁。這麼一來他對人民的約束力就變薄。人民有選擇權,他們的眼睛就會變雪亮,就會注意自己的權益,於是奠定以個人為重的人文主義的基柢。大一統的本源則可能是因為中原的人有同文同種的認知(民族意識當道),且自認優秀,為了抵禦(北方)外侮不得不團結這些「優秀的人」,於是漸漸就成習慣了。歐洲不能大一統,可能原因除了「王」眾多外,還因為他們自希臘 羅馬時代就有合議的傳統,不實施極權政治以避免獨裁(雖然仍未能完全防杜)。其他,教會勢力也摻了一腳。到這我們可以為「一盤散沙」作解釋了:中國人因為大一統的制度下於承平期間沒有伸張權力的機會,所以平常就沒有眼睛放亮爭取自己權益的習慣,只知道別出頭。西方人有,所以他們知道隨時隨地要團結。這造成了雙方民族性的差異。陳舜臣的歷史小說小説十八史略在這部分也提出了他的說法:中國會維持一統,主要因為古代部族都有一種同出一源的認知,加上秦始皇空前的一統中國的前例,才能使得幅員遼闊的中國能不像是歐洲一樣長久分裂。這之中當然有其事實層面吧。
雖然血酬定律是建立在大家追求自身的利益上,但這邊還是要重提中國上古史綱提過的,人類族群會突然變衰弱,常常是無事人自擾。若能與民生息,不逼其上梁山,那財富自然會漸次累積。可惜人就是貪得無饜。

白役的情況我並不清楚,不過可想而知只要是集權統治,可欺上人民又沒聲音的,幾乎都會有。最起碼也會安插一下自己人或自己親戚吧。這大概就像最近的機要費一樣,已經變成見怪不怪,不這麼做反而會奇怪到遭人白眼的潛規則了。只是,應該不至於像過去那麼多吧。人民稍微開化了。
吴思說萬曆十五年中黃仁宇一直沒能說破潛規則,老實說,很令人汗顏的,我當時也沒意識到這點。大概我的歷練還不足吧。
「老虎为什么不长翅膀?」這段預言的結尾,吴思提到做人要有分寸。當然我們知道這有警惕人類的意思。另一方面卻亦可說我們自己是「血本家」,剝奪地球的生存權也得有限度:不只是上位者對下位者,像是我們對其他生物、對地球也一樣。過度了,就會自取滅亡(頗有道德經之意)。
對於最後他嘗試以本書的見地解釋共產黨統治大陸之後的歷史演變那段,因為我對大陸局勢不甚熟悉,也不好作批評。不過總想他多少還是受制於潜规则中說過的怕得罪人問題,非得在某些地方強加「偉大」之類的馬屁情緒性形容詞,基本上只能依照當下共產黨公認的是非觀,不能完全發揮,也因此蒙蔽了眼界。我這段感受聽聽就好,有可能是偏見。

連讀吴思兩本,發現他有許多引用史實部分重複引用,雖然令我懷疑是不是沒有更好的例子,但無論如何他能從所讀的古籍歸結出如此道理,已是非常不容易之事。本書中的觀念現在也已經變成顯學了。若是有時間及機會,可能看一下會比較好。最起碼與人論事較有墨水或題材吧!
2007/2/20-22 23:38

看了胡平:讀吳思《潛規則》與《血酬定律》,裡面提到他不甚認同吴思這種把人性光輝抹滅,什麼都談利益的一元論說法,除了認為他的研究方法不夠嚴謹,並質疑這或許和六四「理性終於敗給了暴力」以來中國瀰漫的氣氛,以及「九十年代以來,經濟學成爲中國的顯學」有關。也就是說,他覺得吴思的理論是一時性的,禁不起時代考驗。的確,我想吴思的說法只是一家之言。但,不可否認的,這其中確實是有其道理在,否則不會引起那麼多人共鳴。我也了解很多人不希望關懷、利他等人性光明面被抹黑� ��利益衡量下的結果,而寧願那是種和原罪相同高度的初衷情感。但人性光輝這種東西對絕大部分人來說是在人的生活還留有餘地,也就是自己吃的飽,行有餘力才能表現出胡平所言其他行為。況且,我們的關懷也不可能指向一個我們覺得不好的對象,也就是說,姑且不論為何某些時候明明不必要卻會作出良心表現,以及「良心不安」這種愧疚,(這其實我也有解釋:可能是利害估量加同理心。)甚至是「正氣凜然」;即使在這情況下我們還是在做自己覺得「好」的事。所以我想人大部分情況下還是重利益考量的生物。
我比較在意的是他提到「一元論者很難改變觀念」。事實上我現在就是這樣。應該說,我這種觀念從十幾年前,甚至國高中時期一開始就是這樣了(沒改過)。把「利」擴張到「所有覺得好的事物」,並說大家都不過在行利,只是眼光遠近有所不同。…不過,這不是廢話嗎?也許我應該先研究一下同理心再來說話。或許,那是由平等所生。
2007/2/23 11:25

陳怡魁論風水 (Chen_discusses_geomancy)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Chen_discusses_geomancy觀看原來的格式

陳怡魁論風水


陳怡魁論風水

這是2003陳怡魁講述,蘇逸平著的贈書,財團法人易學發展基金會上面也有整本書的內容。不可否認,這本書的商業息氣重了點。或許的確如某些人所云,這本書有其商業價值,出書多少是為了多賣點產品。但,這本書還是給了我們一種可能性:對於「風水」道理的一種解釋法。
以書中所言,風水其實是一門有關一些身體欠缺的「好」微量元素以及礦物的共振的學問,而其目的就是要藉由改變生活環境以達到「改運」的目的,而且說起來好似很有道理。
但無論如何,本書並沒有解釋為何將辦公桌移動五公分就能化解在劫難逃的槍擊等等玄妙的案例,而且將所有的道理都以「礦物共振」一語帶過,相信很多人也會出來抗議。光是對風水這樣的解說,還不足以令我為此書寫心得。之所以會心血來潮想到要吐一些字,主要是因為本書中提到生命的意義,「無論做什麼事,都要以最好的狀況來完成,以求得最好的結果。」對於人生的意義這個問題,雖然我已經做過相關討論,但至今依舊持續探索中。這本書使我在人生的意義一文中增加了被廣泛傳述的,正面說法的一段。
其實,對我來說,雖然在「求得好人緣」一項,說難聽點是能藉以蒙混世人,過更舒適、更容易的生活的部分有其一定的吸引力(畢竟我選擇入世)之外,對於金錢或是愛情,現在的我並沒太大的渴望或冀求,甚至於對愛情等,沒這些煩惱還比較好。只是,在人生的意義上面,我就不能別過眼了;例如所有的目的是不是以達成「好」為手段,就令我想了一陣子。
2005/5/18 23:56
啊…對本書的評價可能得大打折扣了。各大新聞26日報導陳怡魁是密醫,「招搖撞騙20多年」,也就是說書中種種「可能」的可能性大為降低。或許一開始隨便選書的我就不對了?但這也給我了個啟示,原來名銜這種東西,真的要搞的話,其實非常的不足信。まあ、這就跟三人成虎的原理是一樣的吧。
2007/11/29 17:22:38

結婚しようよ (kekkonsiyouyo)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kekkonsiyouyo觀看原來的格式

結婚しようよ


結婚しようよ(中譯:我們結婚吧)

這本書的重點很顯然是要探討結婚這種現象,或是說制度。其中提到結婚的理由:「為何需要結婚?」開門見山就來句「結婚しよう」。甚至可以說,某些部分文以載道的味道相當強烈。為了討論結婚的意義,裡面就生出了個在科技公司中卻搞結婚會場的第九企画室ブライダル課如此的環境,以「要怎麼想出讓人同意結婚的方法(而不婚前臨時變調)」但「自己卻不同意結婚」來引入這主題。
關於為何要結婚這問題,高中時代我就曾提出過疑惑。當時還想探知「愛」到底是什麼,但並沒得出確切的答案。對很多人來說,這東西本來就不會有答案,甚至一開始就不應該問。主角紺野雅寿爲了回答交往大學以來的女友見城早苗這樣率直的問題,不得不仔細思考。部分的讀者(例如覺得星里的作品需要深思,或是本身正有相同經歷的人。)應該也相同。在我印象中,ACG 的主角通常配合オタク形象被設計成內向而不善交際,因此很多時候握有求婚主導權的反而是女性。雖然幻想世界中,通常是女方想結,現實中畢竟還是需要男性來說這句話吧。男追女,隔層山,所以才提得起勁啊。或者,先講先贏,光是呆在那邊裝溫文儒雅只會被當墊腳石?啊、當然,奉子成婚例外,因為光女性自身無法良好的生養孩子,只好結了。雖說是男女平等的現代,通常女性還是較為弱勢的。而男性還是得負較多的責任。另一方面,會問「どうして結婚したいの?」這種問題的也夠怪了,現實中大概不多見?無論如何,雅寿爲了解絕不能結婚的困擾,終於想出像「結婚是人生一大轉折,當然之後還會有許許多多」這樣的解釋。然後又說是「愛の形」、「契約」等等的。其實早苗這問題的核心在現代社會觀念的改變,人們不再以家庭為重,轉而追求自己生活的滿足。所以價值觀上,結婚這種有如束縛般的契約漸漸變得不重要;而本作最後也不是因為雅寿找到什麼好的理由,或是解釋了「愛到底是什麼」才讓早苗點� ��同意,而是當兩人具有一起度過的珍貴回憶,覺得都想要以這種形式結合,並互相扶持走下去時,自然就會結婚了。「一起度過」這種愛情長跑般的東西在沙耶の唄講愛是什麼時也提過,これこそ人間性だ。在表現雅寿內心戲時,將結婚之路比喻成賽跑的終點這種譬喻頗為有趣,但早苗想必會嗤之以鼻吧。而這在沒有與人具有共同回憶,一同度過相同時間的我來說,也不過就是個笑料。尤も私なら、「あんた、感情がなさすぎ!」を言われるだけ。
早苗爲達到務實的婚姻,列出了一堆結婚前需要先解決的問題串,爲尋求共識。これは…私もやったことある。有很多人或許會覺得這很龜毛,想結就結,還搞那麼一大(看似不想結婚的理由)作什麼?但婚前有些共識於今看來似乎是比較好的,說難聽一點是預防萬一,為了以後離異準備。畢竟家世或婆媳問題也就算了,沒有人希望僅僅為了牙膏與另一半大打出手,以致無法收拾的狀況。而雖然這感覺有點像為了離婚而結婚,但簽署婚前協議書的也越來越多了。Things to Consider Before You Get Married翻譯)還提示了其他一些。 只是更多人會說,將結婚視為畏途,列出三大張的問卷,抱持「沒有共識就免談!」的態度也不可取;兩人共同生活很多時候需要雙方面的讓步。況且,人與人的交往,許多情況下,只要有那個意思就能解決。有些人選擇同居、試婚來作模擬以求初步解決,大概就是這道理。但研究似乎說明這樣比較不容易長久,因為這爲雙方留下後路而容易三心兩意、談條件。我比較有興趣的是那樣的 list 到底列出了什麼。(即便恐怕用不上)
裡面的一大高潮是對於面對兩個在許多方面截然不同的女性,到底該選哪一個以及用情不專的問題。最後的解決法如上面所提到的結婚條件,因為男女主角心中始終有對方的身影(早苗甚至因此不能接受柿枝一樹的求愛),所以在性格以及共同度過的時間之因素下還是這樣處理。祥子的部分不但隨便找個男人配了,還被冠上「誰都可以上」之名(可哀相),讓讀者心甘情願的離開這位可人兒。(要不我想有些人兩相比較後說不定還是選擇祥子,甚至說「這種犧牲奉獻的決心才是理想」。)至於出軌的部分,我看過的星里もちる作品,幾乎都對男方特別優待。這次也不例外,雖然雅寿後悔輕易的就上了祥子,卻一樣讓他 出軌然後教諭「這樣不好喔!」最後則來個Happy end:早苗保住了貞節,祥子有了歸宿,男主角愛情也圓滿了。雖然讓人覺得想的美,不過自然還是很高興的接受了,完全將早苗對雅寿一夜情時的疑懼拋諸腦後。男人比較怕戴綠帽可能是有道理的?所以才讓雅寿成為常規,早苗卻沒出牆嗎?是不是怕若連早苗都獻身了,會導致決定性的破局,暴露出男女愛情虛無的一面,而無法回歸到愉快的結局?以我的看法,早苗那晚沒出事情根本就是男人的自慰,這方面君が望む永遠的水月表現還現實多了。講白一點,一百個「正常的現代」女孩子在那種情況下,能不能找到一個不會出「意外」(當事人可不會覺得是「意外」啊。)的都有問題,而這樣的女孩是不是真的值得我們謳歌呢?男女之間的交合並沒有宿命性,大多是數次關鍵巧合的累積,或者死纏爛打下的成果。更多的可能是努力追求卻終究無能貫徹始終,以及連行動都盡付闕如的。
一樹以身為過來人的身分所說的話頗令我有所感觸:「都是心情問題。感覺不對了,在激辯的階段還算是好的,等到就連無關緊要的小事都能成為導火線,雙方打起冷戰,那就難受了。」「你不會因為與他交往很久,所以太過天真嗎?」「交往需要相互容忍,不能自我意識過高。」人與人之間不也一樣嗎?不喜歡的話,總是會莫須有的生出些嫌隙。冠冕堂皇的背後,其實不過就是一顆單純厭惡之心。重點根本不在那些後來附加、找來的理由上。所以就算移除了那些口實,關係還是不會變好。
另外,#6p44 提到「結婚は二人の問題だけど、二人だけの問題じゃないんだ。」的確,對於這種事情,需要對所有被影響到的人有所交代。同要的道理,「要自殺是個人的,卻不只是個人的事。」所以,象安樂死這種東西,最起碼得取得所有被影響到的人之共識。但換一面說,若大家都能欣然接受,那又何嘗不能這麼做呢?
2007/6/18 17:16
這部漫畫在我看來還是滿好看的。深思的話,或許因為久未撰文且江郎才盡,對於這個應該多發表意見的題材卻依舊沒啥感覺。However,等某天我不幸碰上問題再說吧。前面提到我高中就和早苗一樣,列出一堆要結婚前得解決的問題,也想過果真哪天不幸碰上告白時(由我主動似乎比較難以想像…)應該問的問題:「你到底喜歡的是我的哪一點?」這裡包含著內在、外表以及隨之而來的選擇行為:愛情本來就不是種對象獨特的現象,我們無法說「在這世界上我只愛你一個」、「(就算你不在,)這一生只愛你一個」(連一生的長度通常都嫌太長了…)。或許因為在小說中看過過多的悲歡離合(主要指背棄),那時我就曾脫口「只有音樂不會背叛我」。結婚典禮上「你願此生…」的盟約在我看來無異於飲鴆止� �、作一項苦惱自己「此生」的交易罷了,我們並沒有3×3EYES一般絕對性的契り。這種態度直接導致我對這種制度的不信任。雖然一直到現在我都沒遇上這方面的問題,但卻不斷被雙親追問「不結婚的理由」;說來這也滿尷尬的,我很難去解釋自己不信任這種制度(或是說怕被背叛,不只是暗夜行路那種,還包括更現實方面的:人很容易因為「你光顧著賺錢,根本就沒想到我,有什麼理由指責我找尋更美好的生活?」這樣的理由而離異。),並覺得結婚不過是種不負責任的契約之心理(大多數現代人都沒有足夠的覺悟。其實古代中國人也差不多,只是那時契約的力量強多了。為何如此的強則是個謎―尚待研究。)。雖然我後來發現,沒有必要這麼擇善(?)固執� ��人本來就是這麼隨波逐流:就算自以為「音樂不會背叛」,那也只是天真的以音樂沒有思想與自主性來說。事實上不論是音樂或是另一半還不都是自己當下的趣味,所以才能定下「我想…」的決心?只是我們聽煩了某種音樂時,泰半不會覺得年輕時聽太多流行音樂,過於蹉跎人生;但一遇到另一半在外面有女人或紅杏出牆,就歸罪對方而無法忍受而已。到頭來都不過是人的選擇。而且如恋風所述,或許再怎麼固執或自覺不適宜(因為時間沒法用在對方上),最後還是會落入窠臼,仳離或告老時才發現「我終於還是結過了…」。只是態度還是很難改變。
2007/6/23 6:27:58

オムライス (omelette_rice)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omelette_rice觀看原來的格式

オムライス


オムライス(中譯蛋包飯)

本作可說是沿用了夢かもしんない的題材,AD1998‐2000,一樣是全5巻小学館出版。珠子和加勢都有種強烈的「想維持家庭完整」的觀念。或許是夢かもしんない結束後,星里就開始思考這種強迫觀念下的產物?可惜我不得不說,光是談「家族」概念的話,有許多作品情境更為深刻,討論的也較為深入。以 ACG 界來說,家族計画就是例子之一。所以這部分的討論就跳過了。
但是本作最重要的主題其實不純粹在「家族」。雖然腳色們各有主見,也有不少紛爭,其中最明顯的衝突要算是長女今井珠子極力要求全家人住在一起,而四女卻視家族為總有一天必須要失去的東西,所以「倒不如一開始就不曾擁有」(和我的語氣還真像呢…),所以他要「到遠方」,期望離開時沒有任何牽掛。同樣「沒有血緣」的兩人,處理家族問題卻是南轅北轍。那麼,是不是因為「終究要分離」,所以「不如別抱持過多期待」比較好呢?同樣是長話短說;以本作最後的結論,「因為害怕,所以才不想擁有。」這樣是不行的。因為,人究竟不能割捨身為人之常情,無法斷絕與親人間的羈絆;況且我們不管在什麼地方,都需要造成 in-group(參考社會心理學)。社會性動物的人無法單獨的活著。「家族」就是這麼個互相關心、將成員視為己出的小團體。雖然這關係不一定能持續,但情感通常會延續此生,過個數十年再會時還會來個熱烈的擁抱。即使會別離,相處過的時光依舊不會改變。以這個角度來說,因此,並不是只有血緣上有關係的才是「親人」,連死黨等也算是親人的一種。當然,這多少也得看人。尤其是現在,感情堅貞的人實在太少了。十數年不見的朋友,不論過去感情如何的好,突然找上門來時總是防人之心不可無。
從這項結論來說,無異是對我的一記當頭棒喝吧。因為我總是唱著「既然沒辦法了無遺憾,不如別有瓜葛」的高調。可是,我想這已經是人們選擇權的範疇了:沒有對錯,只有「我喜歡這樣」或「喜歡那樣」。如同劇中引用的,已經定下的既成事實(即使沒有血緣關係,他們都已經共同生活好一段時間了。)固然是沒有辦法這麼輕鬆的說離就離,但像是愛情這種後天發生,甚至充滿歇斯底里、可能不招自來的,假如覺悟夠,何嘗尚要自找麻煩?以此點說來,雖然我同意作者「應該珍惜身邊的親友」的看法,但同時也覺得「別輕易製造新的羈絆」。也就是說,像施與陌生人恩惠啥的也就算了;但若是以現行社會體制下會造成紛爭,平添自己不快的商売(例如花花公子行徑或和中小學生談戀愛),那就免了吧。尤其是那種本身性格不好的,縱使 能理直氣壯的說「我要增添經驗值」,為了自己與他人的幸福著想,還是省省為妙。
這種「寮物」好像也不少啊,像是大谷じろう的下北GLORY DAYS、赤松健的ラブひな。(其他還有幾部想不起來的)但到底是誰開風氣之先,或是有沒有營養可就是另一回事了。本作主角今井光打一開始就嚐過女人個苦頭,所以不想再和女人扯上關係。不過,星里的作品總是有情愛題材,男主角也有不少桃花緣,加上對象盡是些可愛的女孩子;所以雖然最後の最後還是嚴守一夫一妻,本作當然還是造就了數對佳偶。雖然因此讀起來特別舒服,而且ぎゅっとした心地よい;但這種手段畢竟不能常用,因為現實可不是白日夢。それにしても、光、諦めが良くつきますね。他對緑那種放棄的態度,…算了,我又想講「和我的行為模式相同」了。However,雖然最後星里還是把緑判給了光,但光那種態度頗令我欣賞。主要是因為其� ��的劇本中很少看到實行的這麼徹底的。(假如不是女主角自己回頭說「我需要你」,那兩人肯定是分成了。因為男主角從頭到尾都沒慰留過,頂多表示惋惜與「我也喜歡你,但你要如何選擇,那是你的自由與權利。」而尊重對方抉擇的態度。)其實這個主角和夢かもしんない中的加勢滿像的,都是「說的通(可以溝通)」的傢伙。而且,兩位主角也都有「過去」,甚且這段過去在故事中也都占有決定性的地位。
最後一點不得不提的。星里寫作的劇本常充滿不少御都合主義;雖然起伏控制的很好,不至於有太大的波折,但為了述說理念,也有不少地方讓人覺得「怎麼這麼好(巧)」。有點訝異珠子最後竟然那麼簡單就放棄了,但看來這也是其中的例子之一。當然可以說是因為珠子長大了,了解家族不可能永遠綁在一起的道理,但春名為何會這麼簡單放棄光?緑為何會突然對經營旅社產生興趣?還有其他許多地方,包括夢かもしんない也有不少;過多的巧合就不只是機運了。
不過,不說以上這些我看不慣之處,其實這部還是頗值得一看的吧。
2005/7/11 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