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4日

DEATH NOTE (DEATHNOTE)=?UTF-8?B?IOODrOODk+ODpeODvA==?=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DEATHNOTE觀看原來的格式

DEATH NOTE


DEATH NOTE(デスノート)

這標題字母的方向特別設計過,要查原始的樣狀請自行翻閱漫畫。但我想這特別的設計可能並沒什麼特別的意義。
は…這漫畫還真費了不少時間來讀啊。最大的阻礙大概是讀到一半會很想跳脫,看一些其他的東西。原因是雖然一開始從夜神月著手,將他當作第一男主角;事實上到倒數第二話也的確都是這麼安排,視點主要以他為主;加上一開始優等生(全國模擬考狀元)、持てる(兼有手腕),已經習慣這種主角的オタク們很容易順理成章的將自己帶入,投射在上。しかしこれはそんな生暖かいもんじゃねえぜ。以一句話總結劇情的話,這就是逃亡至死的過程,而他的表現在在使人失望。だから実は不愉快だ。因為我們所帶入的主角後來越發的令人感覺非常沒品,自然就會讓觀客看的很痛苦。許多人大概會在心中想:「這傢伙怎麼這麼自私自利啊」吧。
2006/8/10晚
看完到現在還真過了好一段時間了。這三四天都一直在虛度人生,因為這次拼圖似乎比地獄少女那時更複雜,不知不覺就有點想逃避。不過隨著韶光荏苒,感觸也隨之淡薄,不趕快處理還是不行的。
本作漫画由畫過ヒカルの碁的小畑健擔任,他所畫的作品好像很多都不是他原作的樣子。原作大場つぐみ,有些人推測他是ガモウひろし,まあ…不管是哪個我都不熟就是了。
本作的中心ネタ是「一本寫上名字就能讓人隨意斃命的死神之書」。這種東西或許有些人會認為相當新奇,其實也不是那麼一回事,像是マジカノ或是神語都曾出現過寫上字就能影響現實面的書,兩作中的能力甚至更為強大,像神語中寫了世界就會照著運行,所以那是本「神之書」。但不論是マジカノ把這ネタ當作玩笑的題材,或是神語用作裏ネタ,都沒有此作這麼嚴肅的討論到這種超自然力量若是真的存在所會產生的影響。而本作「讓罪人死」更引發了我們另一層的思考空間。其次,上面提到兩作也沒像是本作一般引發如此熱烈的迴響。畢竟本作的風格嚴肅,又是較多人注意的媒體,被炒紅的作品。
對我來說,會融入主角,欣賞他(気に入ってる)主要是在第一集他對リューク所發的一些言論。舉例來說,他對人有表裡、具有就算滅掉他人也要保全自己的天性等等的認知,就令我產生共鳴。對本作的一些設定,我更是報以掌聲:像是對「利用了デスノート會有什麼樣的報應」,和地獄少女那種 lex talionis 式的一報還一報不同,甚至也沒採用 Salic law(兩者間比較請參考新約關於死刑的經文Two Justifications of Substantive Justice),而是褪去了人到的外衣,改以殘酷自然的機制:硬要說,也不過是幹了之後的良心自責,以及死後…デスノートを使った人間が天国や地獄へ行けると思うな。又像是「死んだ後にいくところは、無である。」,配合上第十二集「其實沒有什麼天國地獄這東西」的背景設定,顯然就是說「用不用都不會有報應」,更進一步就是「不管作了多少善事,行多少惡,人一死就一了百了」的意思。事實上在公式解析マニュアル中就說得很明白了:「本作沒有特意要表現什麼。硬要說的話,人總有一死,死了不會復活。所以在活著的時候努力點吧。另一方面,月的行為到底是正是斜,我想這種善惡論並不是很重要。」很顯然作者根本不把鋼の錬金術師裡面那種常人認為理所當然的善惡報應放在眼裡,或者說他非常明確的指出這些都是由人的手造出的機制,所以月與法律所為其實都是一種社會秩序的維持。但這報應並非天賜的觀念為常理所不容。我們之所以建造並壯大了「法律」這東西,輔之以公權力,千方百計要人相� �「法網恢恢」或最起碼「天網恢恢」,維持這麼昂貴的機制,就是因為人期望著公平,結果則是矇騙了一般人。而對一般小學程度的思考法來說,這樣的作品設定只不過成了一種慾望滿足的手段,他們不會思考到這層面。也難怪本作會引起那麼大的爭議了,這應該是一部二十五,甚至是三十禁的漫畫(笑)。假如最後竟還讓月活下來的話,衛道人士不知會怎麼講。
作品的風格是鬥智與心理戰。之前讀到類似的作品是スパイラル,而本作的推理部分用詞較スパイラル更甚,雖然這並不表示沒有漏洞。而到後來有點走樣,讓人感覺有點在玩文字遊戲的感覺。ルールで遊び?作者設定了許多「How to use」,然後就看主角在那邊鑽法律漏洞。本作還有個副作用,因為將人心描寫的過於黑暗,CARNIVALと並べたら、これこそ人間不信につくんだ。我看到一半暫時離開時,竟然不自覺的學起故事中腳色,開始評價周遭人們的行為與想法。…恐るべし。
主要內涵外其他部分我就沒太大感觸了,除了對主角作的結局安排外。我的感覺是故事最後恐怕已經有點偏向於ニア中心了,因此 page.97才會對月的反制沒有著墨。想來,當月在第二集違背自己(與大眾)的信念,為了封口而開始殺害無罪的人起,他最後的命運也許就已經決定了。或者說,他在殺害第一個人,抑或是一開始決定自己有「新世界の神」之力時?他實在過於執著放不下,這導致一連串的失控。其實好好處理的話,本來大可銷聲匿跡的。在最後與ニア的決戰前,也還可以考慮公開內幕。但他只想到要人死,又過於負けず嫌い。表現出太多私慾,什麼都只想到自己,完全不為他人著想。自己不想死,卻極力利用他人,犧牲其他多少人的性命都� �在乎,年少輕狂的自以為是(讓我想起我自己…恥ずかしいながら),自大的夢想成為神。這在我們的認知中是不能接受的。所以對最後結局雖然有許多人扼腕,但一定也有鬆一口氣的。
Lニア的外貌相當令我感興趣。L 總是一副黑眼圈(目の下に),而兩人的共通點則是大黑瞳孔以及衣著不整,下指示的同時還邊搞些有的沒的(ゲーム遊び、玩具を弄ってる)。「壞人」的既端莊又一副優等生,相較之下,「正派」的 L 與ニア卻是一副帶有狂野習氣的剌塌像。會說自己是ライト派的,(照あなたの正義はライト派?L 派?ライト派當下略多於 L 派的數據推測,因為キラ派比較偏激,較可能灌水,所以 L 派應該會多些,但也不至於多到1:2才是?)其著眼點之一應該包含這項吧。這裡面難不成什麼意涵都沒有嗎?我想,ACG,甚至普通劇本中都會出現的這� ��型人物,大多都直接間接的受到 Rain Man(1988)等作品的影響。電影中描述雨人有嚴重的自閉症,像是高機能自閉症,其實是Autistic savant。只是至今的自閉學者還沒明確發現過「善於推理」的類型就是,這些人頂多只能說是造出這些腳色的參考範本或是藍圖。
在雙方交鋒中,大多數人對雙方信念的注目可能還多於勝負,這是作者成功的地方:讓大家思考什麼才是較有價值的,而不僅僅是陶醉在誰輸誰贏的表面滿足下。對「到底哪一方才是正義」,大家的意見請參考あなたの正義はライト派?L 派?。大致說來,ライト派的多是受到「壞人就必須受到制裁」這種思想的荼毒,事實上ノート能殺的也不過是千百人,而且他說只殺極惡之人,所以或許真的有遏止的效果。反正再怎樣也輪不到算是半個好人的讀者自己身上。也有受到月精神感召,或是執迷於他那領袖風采的。這群人通常只從自己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相對的,支持 L 的似乎較多從大局著眼,少數則對月那種高姿態,以及他確實有濫殺無辜的事實感到噁心。這邊並不是在宣揚具有同理� ��的比讓世界繞著自己轉的更高尚,或是哪方較為正確啥的。そもそも若是我來選,兩方都不在我眼裡,或是說哪個都好(請參照下面正題的討論)。只是作者的安排多少有點「衛道也別衛過頭了」的味道,算是對人們的一記當頭棒喝吧。「別以為正義就真的能愛怎麼伸張就怎麼伸張!有時候善惡不會照我們所想像的那樣報應。」って感じ。
2006/8/16晚
撇開濫殺無辜的問題不談,我倒頗為懷疑假如主角是月像田中芳樹銀河英雄伝説中「ヤン・ウェンリー」一樣的人,並且真的只殺重刑犯的話…還會安排那樣的結果嗎?假如讓主角背負著「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讓讀者知道他是痛苦的一個個刻上這些名字,那麼讓這樣的腳色死亡,大家還是會怪罪他嗎?人的心智是如此容易受到影響,以致於我們常常沒辦法真的毫不帶情感的以理性裁斷事情。(或者如之前所說,依現在科學上的研究,人到底有沒有不包括情感的純粹理性都成問題。)另一方面,page.45描述到 L 只想抓到キラ,小我的犧牲不在他話下。不過這種心態就和キラ一樣,為了達成更為和平的世界,犧牲惡人的生命。不論是哪一方都不能說是無可非議。到ニア時雖然堅持不殺人,但我想假如事情 演變到他不殺事情就不能解決,必定會導致更大犧牲的話,在不得已之下他還是得處理吧。所以若是雙方的人格差異消除,故事描述到最後將雙方其實都不怎麼正義,連沒有人能拍拍胸脯說「我一定是對的」、「我最高上純潔」這層都點出來時,人們還能這麼評價兩人嗎?
因此我們應該從本作根本的主題著手,也就是SoltyRei那時也提過的,「悪即斬」的態度到底對不對。假如惡人都能現世報滅絕的話,有何不可?(極端一點,就「隨即報」了。)這就像在問「假如優生學可以改善社會的話,有何不可?」或是「安樂死有何不可?」甚至「若是天生殘疾,出生就得受到全時照料兼以昂貴社會成本醫療用藥,加上沒有意識,這種狀況下讓他早點解脫有何不可?」某種角度來說,就是功利以及人情之間的拉鋸戰。L 與ニア的觀念是惡人不可以以私刑制裁,更何況是用上恐怖的死刑;加上由個人來下裁決,多少會生錯誤,這一定是不對的。制裁最起碼應該得到大部分人的認同,因此不能交由獨裁的團體來裁決。それに、やり過ぎ。改造全世界…總是有些不想要的人,而他們也應� �有自主的權利。另一方面,依照基督教的理念,生命由神所賜與,人的存活不是由我們其他人之手,甚至於是他自己可以決定的。(すまん、這句是我加的。)但反過來思考,他們到最後在全世界都漸漸認同「罪大惡極之人應有現世報」或是偏激一點「我們的世界不歡迎殺人者存在」的キラ價值觀之下,卻執意繼續以自己的手制裁キラ,老實說他們和執意以自己的手制裁萬惡者的キラ是一樣的。只不過最後他們勝利,所以ニア坐大,如此而已。話說ニア他們之所以還得千辛萬苦揪出キラ,就因為我們想像中精算過的天罰是不存在的,人的秩序得由人自己維護。ニア也只是賭上一分氣,不見得就是胸有正義。
再說,ニア真的要高枕無憂的話,必須消滅致使讓人死亡能力出現的機制。不過死神機制是消滅不了的,他們只能除掉,或是說 DEATH NOTE。只要死神制度存在,難保不會有第二個入手 DEATH NOTE 的人。不否定假如作者真要搞的話,光靠推理與計謀就毀掉死神界也不是不可能。但既然沒這麼做,ニア最後還是很安心的追其他犯罪集團,我只能猜測除非作者心由餘而力不足(而沒再寫下去),否則這代表了故事光以背景設定就證明了ニア並不真的是為了正義(而是為了 L 的復仇)才追キラ,以及他們的正義終究是的。他們不能容忍キラ殺凶惡犯,難不成就能放縱死神隨意殺人嗎?這不過是眼不見為淨的一種駝鳥心態罷了。

所以,在上面的批判之下我們知道雖然キラ讓人非議,L 以及ニア可也沒好到哪去。OK.接下來我們該深入本作引發的現實面主題了:死刑存廢問題。這個議題早已被炒得火熱,網路上議論文章一堆。如上所說,死刑的本質本來就是種合同殺人:如同戰爭;許多,甚至只是少部分人,以「法律」或是「大義」為名義,奪取他人性命。而現代人漸漸意識到這問題,而至反對死刑,大多是因為現在醫療科技的發達,人的性命更為寶貴,加上人權高漲,同理心的作用,使得大多數人不只是認知到「生命可貴」,更將這層理解推己及人到犯人身上,因此才厭惡雖是制裁,說到底還是殺人的死刑。這其中還和人格維持(價值觀整合以能自圓 其說)與合理化有關:因為我們察覺到這樣價值觀會出現矛盾,所以需要否定死刑以維持我們「不殺人」高尚的心。這是心情層面的基礎,但純以說理來說好惡不可左右決策,因此就出現許許多多顧左右而言他的,拚命找有利的理由支持自己的理論。正如當社會殺人這篇中所說,反對死刑的人為了維護自己的正義,而贊同的則是在見過那些「真正凶惡」的罪犯後,覺得他們活在世上也不過就這麼不知悔改下去,不如早點讓他們解脫。關於「廢止死刑」這個主題,最努力的或許是宗教界,尤其是基督教。他們基於道德的宗教信仰,寧可放過千萬壞人,不可錯殺一人。在陳文珊的死刑議題研究有精湛的論述,雖然裡面多少出現了上面所說「因好惡而拚命找有利於自己的證據」的現象。當然我不否認大部分的評論文章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傾向(我自己的幾乎都是),因為人總是有主見,又多是看到自己喜歡看的(參考社會心理學Gospel of Thomas 亦有提及。其實在兩千年前 CÆSARCommentarii de Bello Gallico 就提過,人們總是相信他 們所期待的。)。無論如何,為了了解這項主題,還是煩請先看看那幾篇。下面就這些基督教立場的文章中論點做抒發與重述。
其實廢止死刑在注重生命人權與人身自由、道德標準變高、人本思想漸趨發達的社會如上述應是種趨勢,因為我們會希望「(被殺者本身)不情願的殺人」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成立。那是不是只要是「殺人」就都不被允許呢?那倒不一定。像從基督信仰論死刑存廢問題就說明「非得以殺止殺」,例如自衛殺人時可以原諒。(在佛教中,就算這可以原諒,所造成的業還是不會消失。)我想,在極度苦痛之下要求安樂死,對許多人來說應該也算例外之一吧(這又是另一個令人爭議的話題了)。不過通常我們所指的自衛殺人是當場沒殺對方,自己就會被殺的情況。所以在尊重生命先廢除死� �文中作者泉源支持死刑的理由「國家執行死刑在道德上如同自衛殺人及殺敵」恐怕是不能說是自衛。反對一方可以提出的論證光從幾篇文章中即可得知大概有「死刑沒辦法達到嚇阻犯罪」以及「我們被賦予生命,卻沒有權力奪取他人的」等等,其他當然還有不少。「我們被賦予生命」也就是說人對於自己的性命有使用權,但無所有權。積極一點就是人生在世應該多做一點有利於人的。假如我們種族的存在是為了損毀同類的生命,又有什麼必要生下來?純以理性(利益的「好」)說來,在沒有冤罪,我們僅僅討論該給殺了許多人的人怎麼樣的制裁的情況下,應該考慮到「他在」與「不在」對社會來說到底何者較有利。自然這情況下我們會覺得「沒有繼續活下去的價值,未來也不可能產生這價值(例:造福人群)才需要死刑」,因為這種人 的存在只會帶給我們麻煩:關著是威脅,而且讓他活下去,世界非但不會變得更好,還得付出許多社會成本,浪費公帑來維持他的生存。(這點有些註解,詳見下段。)不過人性畢竟存在著矛盾(例如悖論十誡所言),我們不能純粹以利益來考量,只是到底人道要做到什麼程度,連單一個人都不一定能統合,更何況每個人心中有一把尺,不是大家都能達到一致的。所以像「如果有終身監禁不得假釋的刑罰,我贊成廢除死刑」這種中間選項就會有很多人贊同。對這選項同意的基礎是因死刑為一種「不可逆的」刑罰。人死不能復生,所以就算我們後來發現錯誤或覺得判刑不當,再如何想補救也已無法挽回。但這麼一來又有另一種選擇了:真的以「眼」還眼,毀壞肢體如何?…不,大部分的人絕對不會認為這是可以接受的選項。讓他在自己不知道的地方,以注射致命藥劑、問絞、槍決、坐電椅、送進毒氣室等(某種方面說來)盡量接近安樂死一般無痛方式默默離世,是以當下價值觀大家可以接受的� �不過一想像到要斷人手臂、挖眼睛等血淋淋的刑罰,這已經超乎我們忍受的極限了。對某些人來說,更嚴重的可能還會讓人生不如死吧。所以我們才不以毀壞肢體為刑罰,卻能忍受,甚至有人建議死刑。不過,說無期徒刑就是可逆的嗎?那倒也不一定。監禁奪去的其實不只是可以償還、回復的人身自由,還包括時間,以至於因為懲罰造成的機會損失。(已經離手的機會,通常不會有第二次能抓住的可能。例如因為緋聞的誹謗、冤罪而失去升總經理的機會等。)同樣的,這一方還是有可能讓人生不如死。所以雖然說來反對的一方比較沒那麼嚴重,也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假如要執著於「可逆的」刑罰,除了罰金外(其實罰金大多也是…),大部分都不過在自欺欺人罷了。
站在整體社會利益角度來思考的,如上述總是會考慮到我們為了養活這些人所耗費的成本。(像死刑:废除还是保留?這篇就是。)反對的人當然會想辦法除掉這項因素以便說服大眾。像從基督信仰論死刑存廢問題就提到美國神父幾年前的研究指出在美國,社會為死刑犯付出的費用為終身監禁的三四倍,美国的死刑制度也提到死刑管理機構費用驚人的昂貴,甚至也有像Oklahoma City bombing這種上千萬的。不過這應該僅限於美國這樣制度的區域:"第1000个死囚"引发激烈争议提到在美國被判處死刑的罪犯擁有隨時上訴的權利,因此他們的花費應主要肇因於體制問題(參考美国的死刑制度):只要嫌疑犯一天不認罪,又沒有充分證據使陪審團同意罪行,就得養他一天。美國確實也認為這划不來,因此允許以終身監禁來替代死刑。(但在這邊我搞不清楚之間的差距是不是因為看管死刑犯所用的設備以及人力都高過普通犯人所致。只是若真如此,原先罪重需要死刑,卻改成在設備普通的監獄服刑,不會讓人更擔憂嗎?)而在其他國家,例如中國或台灣,情況可能就不是如此了:如果不認罪,在被(法官等)認定證據充分(在某些國家,這門檻可能較低。)下,死刑依舊執行;或者不論是不是死刑,看管方法一致的話,那花費恐怕也會較少吧。因此,有些人說美國沒廢死刑就不夠維護人權,我倒不覺得是這樣。像與某些沒陪審團制,純由法官� �迅速判刑的相較,美國雖然沒廢,而且死刑犯所費不貲,但主要那是因為他們的判決體系比較容易使得死刑犯只要不服罪即可上訴。這邊並不是推崇陪審團制,也沒有證據能證明這點,但要指出的是一個「可以隨時翻案的死刑」有可能比「迅速被裁決卻難以上訴的終身監禁」在制度上更具人道關懷。因此沒廢了死刑不代表就比較沒有人權問題。而美國之所以會讓不認罪的人有上訴權力,除了怕錯殺之外,我想還代表了當下認為理所當然的價值觀,在滄海桑田後,也許反而會被認為很奇怪。所以十年以後,同樣的罪名,在另一批人眼中或許就情有可原。人是善變的動物。
以受害者的角度,重點在就算處決殺人等死刑犯,逝去的人也不會復活。這純粹只能安慰在世的人罷了,效果形同喪禮。不過對於某些當權者,光是這些受害者所施加的壓力就足夠他們下同意死刑的決定了。像是168人罹難的Oklahoma City bombing,不論是平時多麼反對的人,遇到自己喪失親人,加上一旁還有許多同樣遭遇的,在怒吼「大家都是無辜受害者!」之下,也很可能轉向。更甭提911事件,都已經演變成戰爭了;三千族人(因為加害者是少數族群,因此 additionally 產生了異樣的種族情結。)的離世,這不光是抓到人然後關起來就能罷休的。對這種事件,連聯合國都沒餘地置喙。我還敢說,這事件發生在自己國家的話� �包括廢止死刑的國家,一半以上在發現元兇後都會打回去。沒幾個人會承認這是可以用「關起來」就赦免的犯罪。既發生於非戰爭時期,範圍又太廣了。有趣的是,這些加害者到死都沒有悔意。他們自己也有自己的一套正義,甚至認為自己才是受害者。雖然說冤冤相報何時了,但不也說此仇不報非君子(不夠義氣),或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人情啊人情,只能靠社會價值觀的改變了。當權者或受害者等因為人情而極易偏頗,這邊不從他們的角度來討論。假如處決死刑犯能影響到剩下來的人,並有相當的效果,考慮全社會的利益,這未嘗不是一種好的社會秩序維持法,或是利益眾生的犧牲。當然,也可以說難聽一點,利用殺雞儆猴的方法制約愚民們,把大家當作巴甫洛夫制約實驗裡的狗。只是根據大部分研究指出,死刑的存在並不能顯著降低犯罪率。也就是說,我們並不會簡單的因為畏懼死刑而不敢犯罪。所以嚇阻犯罪說無效。在從基督信仰論死刑存廢問題進一步討論教宗演講甚至提出,濫用死刑將產生邊際效應遞減,使我們依附於死刑。這就像是體罰一樣,光是用打的不能解決問題,而人本主義抬頭的現在,廢止體罰也已經漸漸納入我們的標準價值觀了。

基督教基本上是站在常人的立場來解讀這項議題,不過如上述,他們大部分還是沒辦法解決大量、殘酷又發生在自己(至親)身上的情況。事實上一發生這種事大家都 panic 了,沒人會跳出來說「廢除死…」(會被旁邊的人痛扁)。佛教如何呢?佛教總予人有點超脫世俗的味道。從佛教是否贊成廢止死刑一文,我所體會到的是(好吧,我承認加油添醋過了。)對於犯罪者,佛教提倡的是感化他們,而不是以刑罰苛責他們。也就是說,應該讓他們了解自己為何錯(邏輯上的無法自圓其說)或是被認為錯(道德上於人所不能容忍),導正其使之有圓融的認知(價值觀);光是贖罪無以成就,何況是以殘忍的方法。殺了他們,他們就沒改過的� ��會了,因為這是不可逆的。而重刑則很容易造成反效果。因此不好說是「反對」死刑,而是應當救贖這些犯錯的人,如同犯輕微錯誤的。重點不在「使其脫離刑罰」,而在改變他們,使其不再犯。也因此,將重點全集中在「廢除死刑」反而是本末倒置了。問題是現在社會並不存在這麼多能改變他人,我們最可以期待的應當是一套措施,可以使他們確實的(而不只是表面的,這有時不很容易判別。)改過自新。從這角度看來,正如文中對「法官與劊子手是否得殺罪?」這問題的探討所得結論一樣,判刑者就算說是犯了「殺生罪」,也不至於和蓄意殺人一樣嚴重。各時代與各社會都有不同的價值觀,在現行法制體制下,這些職業都被視為「必要惡」,法官警察們本身不作還是得找別人代作。假如因為順從大家都公認的價值觀,自己也覺得理應如此,卻被認定是重罪的話,反而是不公道的。除此之外,假如真的沒有人願意擔任這些職業,說難聽點在那些殺人犯砍人砍完後,我們就只能預期他們死後再下地獄了。對行惡之人的制裁法,我們或許可說佛教準備了另一些解決方法,例如惡� �與惡人會互相殘殺。所以作惡後有可能就會有另一些作惡的來解決掉你。但我們卻不能像肉蒲團最後一般期待會有惡人出手,因為那只能當作是種意外:因為惡人可能會互相有利益衝突等等,所以會自相殘殺。更不可將之視作唯一的解決方法,否則可能會有下面的問題:註定有部分惡人需要殺其他惡人(因為善人不會殺),這對他們來說似乎不怎麼公平;且冤冤相報何時了,業只會傳承累積而不會消失。惡人才能殺惡人,也會造成「宿命論」的錯覺(這些惡人真可憐)。何況冷眼等待惡人被處裡的我們,其實也不怎麼高尚。其實我們都知道要試驗佛教理論最好的辦法:把公權力的制裁機構裁撤掉,實際狀況很快就會告訴我們答案。可惜我們所知道在人數眾多、資源有限的狀態下之最佳解答為戰爭,而戰爭依舊不被許多人視作罪惡。其實最� ��的問題還是在善惡不總是有報。假如沒被其他惡人幹掉的呢?我們要說他們內心的煎熬(假如有的話)就是對他們最大的處罰,或是等待天災人禍來一一應付這些傢伙?雖然我不否定就算廢除死刑,犯下死刑罪的人不見得會激增(如上述,照現在的施行情況,應該說「不會」。),但這是變種的強迫每個人都得信服「業在死後依舊累積不絕」、「輪迴存在」、「業必有報」那套理論。不是每個人都能微笑著被人砍的,更不是每個人都有真正渡化他人的能力。
當然,上面還算是高尚點的說法。來看看佛教對「安樂死」的看法,星雲大師答:戒律應該從多方面去考察。權宜之下,那些執法者沒有罪過。看完這幾篇我想星雲大師是滿世俗化的。這不是在貶他。只是說,他比較站在一般人的角度來看事情。或許這是他一路走來,面對一般民眾所不得不做的改變吧。對這些人總不能講過於理想化的東西。(沒錯,我就是覺得廢死刑是理想化。不過,有正如上面所述,當社會價值觀漸漸改變時,過去不能接受或不能想像的,也終將能慢慢為人所認同。)這幾篇 還啟發我上面對廢除死刑應該衡量(對整個社會的)利害得失的討論。
佛教這一套所面臨的問題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受到感化。我不是指上面 Timothy McVeigh 或911那些人。他們都還可以改變。真正「罪大惡極」的,有許多都是因為生理上的問題,造成無法克制自己的情緒等等障礙。這些人就算知道自己錯了、想悔改,但當遇到另一個狀況,卻很可能再度無法自已。為了讓他們能過「正常」的生活,以當今的科技可能終身都得接受治療(注射血清素等等的)。但這種違反自然(天然)的做法和某些人說「我」有何不同?或是你想說這是「修正過」,比較「好」的?死刑制度之正反意見提到這個問題,顯然很早就有人注意到「先天」這問題,雖然他們� ��謂的「生來性犯人」概念與現代基於 DNA 的先天性恐怕不同。這篇文章還提到了某種型態的安樂死:讓重犯自己決定判處終身監禁還是死刑。這想法真是太新潮了(笑),雖然裡面說要連自裁的手段都由犯人選這點有點…不過很有吸引力。

2006/8/18 23:58
那麼其他的宗教又如何看待這件事了呢?正如之前所述,比較大的流派幾乎都是懲善罰惡的,因此也較重視道德良心。但隨之而來的,則是如何公平的處置善惡。縱使在世沒被處死刑,但總不能不處置。為了為了了解各大宗教對「消滅生命」的看法,前幾天還嘗試一探過去不曾接觸過的伊斯蘭教(「回教」聽說源於回族人信的教,因此此稱不妥。),這在伊斯兰教简明指南有簡單說明。漫谈三大宗教的神這有趣,感覺上和我的思想竟有幾分神似。不過我得說变形金刚這幾篇已經過火了,有些瑕疵,甚至是我不� ��認同的。而依據似乎其他網頁的介紹,伊斯蘭教重的是「信」,要去實踐,而不是思考「為什麼」,因此像基督教的神學或是佛教研究佛經之類的學問似乎不算很成熟?其教義部分似乎也比較薄弱?
大家都知道不論是基督教或佛教,基本上都因反對(任何形式的)殺人而同樣的不 prefer 死刑。伊斯蘭教或許因其比較不重視自由意志,規定較嚴苛,因此對某些不被允許的犯戒還是看得很嚴重。當然其他宗教也有過這樣的時期,甚至為了傳教而打仗,而伊斯蘭教也漸漸改變中,像國際創價學會 伊斯蘭教徒的觀點就提到生命是神聖的。因此這些都還待價值觀的改變。只是說到這些宗教對善惡的終極處置…當然不會有人說做錯事不用罰。現在的問題在該怎麼罰,罰到什麼程度。當大家都覺得死刑漸漸不能接受,卻沒有人說地獄過於殘酷。世間流傳的基督教、佛教以及伊斯蘭教和印度教都有地獄的存在。其他幾種宗教不用說,中國大百科全書智慧藏介紹了伊斯蘭教的信仰:作惡者下火獄。關於地獄的教義這部分曾在Fate/hollow ataraxia提過,之前的祆教中原先是沒有的。但這樣恐怕因為對沒有覺悟的常人來說約束力不足,因此需要有更具有恫嚇效果的強制力。我想大家都很清楚地獄像什麼樣子,那是個生不如死的地方。不能忍受死刑卻能允許地獄,這樣的人性也滿有趣的。差別僅僅在地獄是可逆性的嗎?或是因為,那不是我們可以置喙的,所以他們去他們的,不關我們的事?又有多少人想到惡人會下地獄時不會感到心安的呢?

關於宗教到此為止。我們尚需將眼界放遠一點:若是未來社會漸漸像是捨棄體罰一般除掉了死刑,那對我們的生活會有什麼樣的影響?我想這問題的答案可能會像許多陳腔濫調一般:廢除的初期,自然會有部分受害者感到不能接受,應該使用更嚴厲的刑責;但在這已經內化為我們的體制之一,沒人在懲罰犯人時會想起過去常常使用死刑的時候,那麼絕大多數人就能夠接受了。然後,在那樣的時代,在發生如同911一般的事件時,還是會有人特別舉出人們的應對方法,諷刺就算已經廢除了死刑,人的內心深處還是無法原諒對自己造成嚴重傷害的他人。
接著我們還要再進一步:終身監禁真的就好了嗎?屬於極刑的死刑自古有許多替代方案:無期徒刑(終身監禁兼服苦役)、流放、罰鍰、由他人的對待而感受到於心不安等。以上面的說法,佛教可能著重「改變自己」的部分。而我相信早期基督教淳樸的年代,由心不安而生的懺悔是很重要的一種贖罪手段。古代中國用過流放,澳洲也曾被用來當作大型監獄;流放在Scarlett中曾經描述過,雖然並不夠刻骨銘心。換個環境是很好的處理法,所以可以的話(並不是所有情況都通用,也不一定有適當的環境。)我覺得這不錯。但對已經開化的現代地球村來說,除非丟到其他可供人生存的星球(獣王星?!),否則沒有用。在這情況下我們還是得想出處置方法啊,所以…不論是監禁或是流放,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隔絕」,因為要預防他們再犯。讓犯人沒有機會做出第二次的 傷害是大家的共識。為了達到這目的,除了關起來之外,還可以直接對犯人的身體下手,例如曾有人提出把強姦犯的器官割掉。不過我們難不成要將殺人犯變作人彘嗎?當然不可。所以還是關起來為上。其實,我還頗為喜好讓犯人還是與大家同住,使其在大庭廣眾下察覺自己的並思考該如何做。(有點像緩刑?死緩考察參考法学论文网。)不過這對於重罪,在現在當然也是天方夜譚。是故,我的第一選擇還是流放(當然在實施前需要先使其有所體悟),接下來才是限制人身自由。各位,不覺得� ��如死刑很殘酷的話,終身監禁也很殘酷嗎?難不成關個四十年,犯人就能開創個全新的人生,對社會產生貢獻?若是環境以及條件允許的話,不如改成流放吧!(…痴人說夢)
最後該做個結論了,到底死刑好不好?…ん~ん、我想這不是「對不對」的問題,而是趨勢。社會整體的價值觀就如同人的意志,是時時刻刻變化不斷的。就算我們能抓住趨勢,卻不能說對錯。這就像流行服飾一樣,不會有人說復古穿60年代衣服就是對或錯的。只要能自圓其說就對。(參考人生的意義)所以說這是種「真理」,不如說是喜好。

看本作腳色在耍心機,有點Enemy of the State(1998)的味道,總有天會連私人領域(AT field←笑。其實應該是個人空間人際距離。)都不存在嗎?還真給人有偷偷摸摸做事的感覺,像是ニア出現那段,就像是在說「ニア來了,你不能再為非作歹、為所欲為了。」…ほんま、そんな気がします。
如同上面所述,深く考えは止めるの。舉例來說,有很多只有作者以及讀者這般於制高點俯瞰這個故事的人才會不知不覺了解的訊息。像是南空ナオミ失蹤的消息第一次在對策本部被提出來的時機就很令人懷疑。失蹤人口這麼多,照理來說他會被提出來的話,其他數十數百的人也應該被提報才對。如何查到一開始事故死亡的,也令人訝異。page.26最後,看到「目」或是死神等的,老實說我很快就想到,這些可以到會面之後再慢慢解釋,所以也沒必要像那般驚恐才是。page.37既然月表現出合作的態度,且覺得事有蹊蹺的話,應該好好的隅から隅まで作詢問才對。雖然這樣一來如同 page.38,部分事實可能得以用「キラ可以操縱人犯罪,亦可以改變人的記憶」來解釋。接著,L 死後,警察庁「次長」不可能有辦� ��花那麼多時間在同一事件上吧。再說,這種權位的人,工作大概應該都以決策為主。デスノート・重箱の隅有一些較普通的質疑。我倒想問,假如遇到持有很多名子的呢?是以這個人是否意識到「這代表我」而定嗎?那麼 L 呢?雖然說「死神能看到殺掉這個人所需要的名諱」,不過還是沒有解釋這名子 到底有何意義。不止我想提問題,對這結局不滿的也有不少找碴團,像是milkcrown提出第十二集冒頭マット被圍成圈圈槍擊的情景,在現實中這很容易誤射同伴;仮名則對魅上照的策略竟是偷看感到太扯了。ま、ささやか突込みだ。
最後の一言。對本作推理部分的高潮迭起,我的確感到一分敬佩。而對本作所引起大眾的迴響,這也不簡單(雖然能夠思考到什麼程度是另一回事)。我並不支持任何一派或希望介入這樣的故事,也並不覺得哪一方就對或錯,更遑論勝利或失敗;但這樣的作品的確讓許多人感到趣味了吧。
2006/8/19 16:35

Le Comte de Monte-Cristo (Monte-Cristo)=?UTF-8?B?IOODrOODk+ODpeODvA==?=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Monte-Cristo觀看原來的格式

Le Comte de Monte-Cristo


Le Comte de Monte-Cristo

Le Comte de Monte-Cristo大仲馬等人原著的小說。很遺憾的,我對通俗(流行的)小說沒興趣(例如 Harry Potter),因此之前一直沒接觸。(當然,這樣的說法用於此作並不洽當。只是,比起直木賞,我更喜歡芥川賞。)這次因為入手巌窟王,所以也一起找出來看了一下。
大仲馬原作中有時使用了說書的語氣,或是說當時那種在報紙上連載的風情(事實上本作正是1844年完成後開始連載)。有時候這種刻意的描述會表現得過於做作。幸好不是很濃,否則嚴重一點就會變成史詩一般;在Fate/stay night提過,我對這種手法感冒。
本作被認作 Dumas 最高傑作之一,當然這裡面少不了摻雜一些對人性的深刻描述,例如 Chapitre XXVI 中 Gaspard Caderousse 與妻子對「要不要說出來」的天人交戰。即使知道會有危險,他妻子也只能「倒在圈椅裡,像是已筋疲力盡了似的。」又如 Chapitre XXVII「"那麼,"教士(Dantès)帶著一個痛苦的微笑說道,"一共是十八個月了。即使感情最專一的情人,也不過只能如此了。"然後他輕聲地背出了一位英國詩人的詩句:"軟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指出人畢竟不可能完全不改變。(只是我懷疑假如把 Dantès 說的那句改成「人的忠貞,畢竟只能維持這麼久」,然後形同裁判書的 Caderousse 那番話別那麼稱讚 Mercédès 的話…暗い、暗過ぎる!(-_-))跳過中間一些如同莎士比亞劇中會出現的語句外,還有述說世間險惡的「"說真話,"唐太斯說,"你使我太寒心了。難道世界上真的遍地是老虎和鱷魚嗎?"」「"是的,但兩隻腳的老虎和鱷魚比四隻腳的更危險。"」以及最後:幸福與悲哀都是相對(性)的。因為有了痛苦,方知快樂的美好;相對的,久處闊綽生活中,則容易身在福中不知福。當然,最有名的或許是最後那句:直至上帝揭露人的未來圖景的那一天以前,人類的一切智慧就包含在這四個字裡面:' 等待 ' 和 ' 希望 '。這些都相當有趣,(雖然我不確定最後那句美歸美,有多少真實的成分在。我是指,我不懷疑有,但我覺得並不是全部。)不過,再好好的看一下,無論是莎士比亞或是他,大家好像都喜歡挖人性的黑暗面啊。不是說每個句子都是,只是,大部分逃不過描述這些東西的命運。更有甚者,令人印象深刻的總是這些描述人性弱點的智慧箴言。而本作又因主角性質的特殊,諷刺愛以及許多甚至是正面的情感之類的語句特別多。除此之外,還有像是「這就是我們向讀者們介紹過的當時巴黎社交界的情形。」這類型的(當然是說他們多麼的華而不實)。
不說劇情曲折集高潮起伏的安排(雖然這可能是對大多數人來說最重要的部分),本作可說是主角 Edmond Dantès 經因緣際會,化身為清らか、誇り高き復讐者、進行嚴密計算後的復仇活動之過程。Dantès 藉著有錢可使鬼推磨與利用社交工程到處打聽得來的人際資訊、結交對對方是「刎頸之交」,對他卻可能不過是用來復仇的工具、加上本身天賦等,表現出「我就是夠氣派、體面」的態度,循循誘使惡人走上絕路、借刀殺人。(說好聽一點是絕對不沾自己的手,讓惡人持續以惡行自找死路,甚至自相殘殺。)其論理基礎就在「善惡有報」,簡單的說就是報私仇。而事實上那些人會被 Dantès 抓住把柄,也不外他們除了陷害 Dantès 之外,還有許多過去的惡行或是當下的貪慾。也就是說,本作提醒了我們,「惡人不會只犯一次罪」。Dantès 自詡為如同� ��運一樣冷酷無情、執行報應的上帝使者;但到最後他也覺悟到為了他的報復,有些原先與他沒有太大冤仇的也被牽連後,他亦嘗試幫助那些似乎沒有得到足夠回饋的人(雖然那終究還是算做回報過去幫助過他的人)。這也是部古典的小說,讀者們與主角一同思考,立於主角的處境,而將陷其於不義的人視作壞蛋而不能多著墨與深究其內心,而且壞的就是壞到底,好的無論如何都剛正不阿;就算是較沒定力的 Caderousse 也不能例外。當然,我不是在指責,因為這沒什麼對錯,那時代還不那麼流行對人的心理剖析;而且,對反面人物著墨太多,讀者就不能很心平氣和,甚至興高采烈的迎接他們的破局了。以這點來說,本作多少蒙上了點商業氣息:有多少人不會在發現 Dantès 矇騙過一個又一個過去陷害過他的人� ��後,報以熱烈的痛快感呢?只是,貪圖利益好像本來就是生物性啊。差別只是將什麼樣的東西視作「」罷了。就算是「利益眾生」不也是「利」嗎?
在內涵部分,本作除了說明人網如何的如恢實密之外,還描述了一個「只要等待,別絕望,抱持不懈的堅決毅力並好好把握住機會,總有一天理想能實現」的好故事。Dantès 雖然蒙受不實之冤,但他有機運,有能力,靠著本身「代天執行者」的信念,最後他甚至―以他的說法可能是―得到了上天的原諒,而得以在完成復仇這罪惡後,還被承認積有福報的活下去。所以,作者其實是在代替他所以為的天道,承諾了這類復仇的合理性。當然,讀起來愉快的觀客也不例外。只是,這絕對沒必要自責。因為,不這麼想的人是不「健康」的。也就是說,是不正常的。本來,我們就是以眼還眼派的,而那是一開始,也是最簡單的處置法,如同 Villefort 與 Monte-Cristo 的第一場辯論。不知何時起,人們懂得以禮義掩飾並遮蔽自己的本性,為了要確定一切、減少 糾紛等等的理由,所以才出現了繁瑣的法律條則,雖然那又是另一些爭執的開始。Dantès 假如不以這種方式執行復仇,以他那些昔日友人的地位,他的確是不容易完成「天理的伸張」。但妙就妙在他不但以溫文儒雅的紳士手段達成了這項不可能的任務,並且過程高潮起伏,令人拍案叫絕。(…我是不是用太多不必要的成語了?(-_-)請原諒我這點矯情做作。)在這之前、之後都有許多「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作品,以及暗中「設計」他人的謀略故事。可以說,尋求公平公正以及「人網」的完滿早已是人類共通的基本信仰了。在這類作品中,有部分就像本作一樣,將復仇的烈焰置於愛情之上;他們的重點不在於這項小說中最最普遍的主題。對命運遭受作弄,人生已經不能重來的 Dantès,他早就失去包括親人的一切,所以在他眼中自然是沒有愛情� �雖然我總有點覺得 Haydée 的部分如同十年計畫,不過老實說原作中他的分量少的可憐。Dantès 結清了上一代的恩怨,而留下年輕的一代;他對下一代的安排總令我不禁憶起 Les Misérables(de Victor Hugo, 1862)。只是最後竟然又和 Haydée 在一起…其實我覺得最好的安排是 Les Misérables 中 Cosette 那種的:刪去那「上帝有允許我擁有愛情」的兩三段,然後使 Haydée 能愛上(或許是 Dantès 安排的)另一個有為青年,最後遺下財產的 Dantès 不知去向,這樣就太完美了;Les Misérables 在這點就作得好多了,人世間畢竟不是什麼東西都有回報的。我不否認 Dantès 的愛情令我有做作的噁心感。既然提到 Les Misérables,以「不復仇」這點來看,Jean Valjean 比 Dantès 似乎更具人道精神。But, however, Jean Valjean 本性善良但「原來就是有罪的」,因此也可以說是兩作的主題不一樣� ��:Les Misérables 重點在描述現實人性與良心、人道救贖,本作則在復仇與感恩、善惡報應等。
這部小說中到處都在算錢,所以對當時的幣制與其所代表的物價可能需要先研究一下比較容易理解。說來,那時代許多小說好像都是那樣。記得之前還因為如此,為了看小說而整理出換算表。
2005/8/12 19:20

巌窟王

動畫版的改編省略掉前言,從 AD 5043, Chapitre XXXI (AD 1838) 開始進行;除此之外還縮減了許多情節。這部分起,原作大致和Война и мир一樣,從多人角度切入,但動畫版卻主要將主角設定在 Albert de Morcerf。除此之外,動畫改編與原作最大的不同,大概是在結尾部分,原作讓 Dantès 活了下來,而動畫卻在#23以不是很體面的方法終結掉他。或者,在我的看法,以另一個角度來說原來卻可以是相當心地よい的。
結束掉エドモン・ダンテス的存在這點我頗為在意。這次改編重新詮釋了腳色的地位與意義,包括許多重要的,甚至是主角。而這對內涵,亦即作品的意義部分也有影響;很大的影響。除了將善惡刻畫得更為分明,也特意強調了「救いなんてない」,或是「救いなんて要らない」。第一幕公開処刑中伯爵的「ただのゲーム」…對於這段,普通人的處置法應該會是「就算我們本身也為人所玩弄,甚至我們在不知不覺間就在玩弄他人,也不可恣意將之當作餘興。」重要的是,我相信原作的精神也是如此:原作在觀看處刑的一幕,Dantès 縱使詛咒人性的那分悲哀 ,卻並沒有要藐視生命的意思。動畫這麼搞,反而混淆了原作的精神,變得有點在諷刺人性與人生了。除此之外,還有太多的作為,使觀者有モンテ・クリスト伯爵根本就是無法自已、一心復仇的魔鬼這樣的感覺,搞到最後連屬下也看不過去,而想請アルベール解救主人。原作可不是這樣的啊!在這方面原作處理的方式好太多了。例如 Chapitre LXIII,中 Dantès 邀那幾家到 maison d'Auteuil 去晚宴,他除了使人有無以言喻(也說不出口)的不安外,一點也沒帶給這些人不愉快;但動畫改編後表面上就沒那麼平順了。相反的,動畫中他的處置使人有他不夠滑順的感覺。也就是說,有點失去了那種「紳士」的風度,而不時起齟齬。除了ダンテス與主角アルベール之外,像是當作主角另一半的ユージェニー在動畫中被過度美化以符合� ��編的劇情,被迫死亡的フランツ(原作中可沒提到他死),被美化的ドプレー、占有相當大戲份的ペッポ(名子是似乎是原創,原作中僅在狂歡節那段表示「農婦」,只是和原作兩相對照起來似乎反而是負面因子。)、比起原作更格好いい的ベルッチオ、剛開始登場時稍微被抹黑的ボーシャン等;假如改編的好倒也沒什麼,只是在原作之後再來觀賞,很容易察覺其中那些許的違和感。或許,原著的分量畢竟太多了,其精神沒辦法就在這麼幾集中完全表現。
只是,我總覺得真正的原因不是「沒辦法」,而是在 staff 為了迎合大部分都是青少年的觀眾群,所以才硬把主角改到同樣處在青年時期的 Albert,並且為了顧客取向,在這部劇中增加溫柔鄉甜蜜的分量,而加重了 Albert 與 Eugénie 兩人間愛情的比重,使主役の愛は実る。原作中,Eugénie 最後根本就逃到義大利的修道院去了,固然不知道他與家庭教師是否有同性戀,但他更為重視自己在藝術方面的發展是真的。所以,動畫中拿 Albert 來綁他,我覺得根本就是降低了這個劇本的層次。除此之外還有太多的要素;老實說,我覺得這是個不算好的改編。
…好吧,我想說,因為原作是以成熟的 Dantès 為主角,だから青二才の主役に共感出来ないな。どうしてもね、お前より、あの方は涙さえも出てこれないんだぜ。(或許正因這種感覺,我才有讓自己陷入不幸的癖好吧:我喜歡比別人不幸(-_-)。)但除了先入為主將 Dantès 認作投射對象,アルベール實在也太過衝動了。
也因此,ダンテス的死可能是被設計的:動畫版的主角不是ダンテス,他在裡面甚至變得有點像「指導者」一般的地位。是故讓他死去,可以達到 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Blood Prince 之中那種效果。そして、その肝心な死因は、正如#23極力表現的,ダンテス為アルベール的「大愛」所感化,(其實我看到這裡已經快吐血了。倒不是因為某些人所說的ボーイズラブ而起雞皮疙瘩,而是因為將原作都沒表現的東西硬是扯進來,結果就是四不像。)致使他從象徵「復仇」的巌窟王手中解放。用不著說,我自有自己身勝手的解釋,不這麼做的話實在難消那鬱悶之氣。這部分解釋將在後面提到。雖然動畫中的ダンテス變得有點像小丑一樣(會這麼想是因為我實在不能服氣),但從原作的內涵面來說,Dantès 因為並沒那麼的過分,(沒有� �自殺害仇人,對某些在懺悔之後留其生路。)並且後悔因自己而遭受波及的 Mme Héloïse de Villefort 與 Edouard,還盡力報答 Morrel 一家,所以他最後得到救贖,活下去接受 Haydée 的愛。動畫中這層意涵已經被破壞掉了。替代以アルベール向巌窟王強調「恨不能解決事情」。只是,原作中的 Dantès,正如上面所提,某些部分(縱使不多)有點脫離「愛恨」,而進入「人網」的範疇了。就算硬說起來,我也不覺得動畫要表現「巌窟王因為過分的復仇而失去救贖的機會」或是他最後得到救贖。事實上,本作的腳色們幾乎都沒有得到「救贖」這安慰獎;像是エデ,那個真的算嗎?對ダンテス來說,更是「あの日から止まった時間は、もう二度と動き出さない。」有的,大多也是因為受到 staff 的青睞,並且還都不是重點。ま、從一� ��始骷髏的月亮就應該要有心理準備了:這是個多麼殘酷的世間啊。話說回來,原作中對配角(人生導師)l'abbé Faria 的處置也差不多,都沒能得到應有的境遇。只是,比起 Dantès,Faria 沒有血海深仇罷了。這麼說來,因為原著這個不良示範,倒不能怪動畫了?
以我的角度―我不否認這樣是過於美化了。要不這麼說吧,「完美的動畫版」の場合…―アニメの中の巌窟王は一寸「宇宙の真理」のような存在になるよね。最後までは。活過千年的巌窟王其實已經是「天道」的一部分了,是故不滅矣。就算在那崩壞的地下,ダンテス似乎已死去,他都已經「昇華」。それは、独りきりでも、友はなくても。その真理は語らない、表すこともない。以這個角度來說,這個故事不過是一代換一代而已,而エデ的王國如何如何也不是重點。範圍放小點,頂多就是以好的一代換了差勁的上一代,而誰又能說下下代如何呢?歷史總是不斷重演的。如今,巌窟王可能已經以旁觀者的角度,審視著新接棒的人們,甚至已經將眼光放在還沒到來的未來了。
動畫勝過原著的部分倒也不是沒有。我最欣賞的是那句「……必然ですよ。この世に偶然などありません。全ては…『因果』なのです。」也就是說,一切都在巌窟王的算計之中。原作雖然有相似的意思,但沒出現這句。而原作到後來越來越明顯的描述 Dantès 一些(諷刺性)舉止的意涵,在我也有些反感。動畫在這部分並沒比較好,我一直希望能達到完全看不出モンテ・クリスト伯爵有什麼心理波動的程度。另外,DNA 那段在當下可謂幹得不錯。可惜原作那時候 Villefort 的罪還只能用他本身的不阿來定讞,這樣的證據過於薄弱了。在今天,就能像動畫一般,利用 DNA。雖然,假以時日,DNA 可能就會因為有辦法造假或是沒 DNA 可驗等而無效化。
OP「We Were Lovers」總令我想起 Chopin 的Études Op.10-3,離別曲。曲調還算不錯,不知這分相似是否有特殊涵義?相對其他動畫,本作對衣服花紋與色彩的處理相當特殊,聽說有點像是拼貼上的。ま、不是不能接受就是。只是,「待て、しかして希望せよ」的出現時機使我覺得很做作。原作中,這句話是最後,Dantès 嚐盡苦痛所得到的人生哲語,但在動畫中卻在二十五年前ダンテス寫給メルセデス的信中。…這根本就是破壞意境,連這句話到底有什麼價值都搞不清了。而這樣的作品,竟還贏得「東京国際アニメフェア2005 東京アニメアワード テレビ部門優秀作品賞」。(-_-)所以,這次的改編真的相當糟。無論如何一定要觀賞的話,別忘記原作也得一併看一下。
2005/8/13 17:04

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 (TheAstonishingHypothesis)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TheAstonishingHypothesis觀看原來的格式

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


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驚異的假說

這又是本囤積很久的債。
本書的主張可說是和難以置信南轅北轍。其中所要表現的主題非常單純;過去由於我們對世界的了解不夠,對於我們所無法解釋的事物,有許多只能冠以「超自然」之名。但在藉著科學,對這些現象漸漸了解的現在,另一種可能性由本書第一章引發了出來:若我們可以確實說明從前需要以「靈魂」這種概念才能解釋的機制,而不需要引用到「靈魂」時。確實我們無法判定靈魂或是鬼神這類未知的東西是否存在。依當下的情況,我們在方法論上面就被阻隔了。我們能做到的,頂多是「我們所認為的」靈魂或是鬼神存不存在。但假如有一套機制(現在最佳的候選者是科學)能夠提供我們所有我們所知疑問的解釋,例如本書或許開啟了一套以神經元的衝動對「靈魂」所有現象的解釋學,那麼這未嘗不是一個很好的替代� �案:當我們對「靈魂」所有的表徵都能以這套系統解釋時,我們就有理由可以不必依賴舊有「靈魂」這樣超自然(應說是超科學?)的解釋了。Synthetic DNA on the Brink of Yielding New Life Forms提到未來我們可能有能力用人工合成的 DNA 創造新的生命,屆時或許就可以拿來驗證。若我們還能證明「靈魂就算存在,也不會是我們所想像的那樣子」的話,屆時我們會有更強大的理由來捨棄古老的信仰系統。
當然,有很多人或許會希望提防這種研究的後果。以神經元的衝動與化學作用等來解釋思考活動的結果,可能不僅止於證明我們所以為的靈魂不存在。舉個例,若是我們動點手腳,就能讓人對普通點頭之交也有老夫老妻一般陪伴一輩子了的感觸;一顆藥丸就能讓人不由自主的想與任何人交合,或是完全忘懷與親友的過往等等。也就是說,我們所以為的「真愛」其實一點也不「珍貴」,我們的情感其實並沒自己所認知的那麼金石不渝的話。那麼有許多人或許會感觸良多。但是,希望是一回事,真實則又是另外一回事。
生理學基礎(例如對各種神經元實驗作講述)的部分在此就先跳過。對我來說那些實驗大概也才看懂一半吧(功力果然退步了…年だな),但是必要了解的結論大致上都還能吸收。看過本書,我不禁感覺自由意志就有點像渾沌加上生物機器腦,我們很可以說是某種類型的生化機器。另外,或許所謂「人性」只是看的不夠遠,眼界不夠寬廣。因此我們總是存在有如此多的矛盾。
本書最後提到,或許我們的意識就存在於anterior cingulate sulcus(找了一下,似乎只有Brodmann area 24有提到。這部分我沒學過不清楚。)內,我們應當開始著手從最基礎的部分建構意識的理論。這就像說了半天 printf() 或 SSH protocol 會做什麼事,倒不如直接翻出 printf 的原始碼或 rfc 文件。我們有一天或許會具備從生理的角度來建構心理學之能力,由生理來探討人類為何有同理心與利他行為。我們或許能很好的解釋神靈體驗,使得宗教如同書中所言,可以不必存在。甚至,我們會知道利己不是絕對的,只是因為腦袋內神經元這麼架構,才讓許多生物有利己行為產生。

大學時期,有段時間我看了點天下及遠見出版的科普書籍。這本也是書目之一,但一直到去年才懶洋洋的想到要翻一下。對於科普書我通常會汲取其中的研究成果,再加上其中所欲突顯的價值觀(通常會寫這些書的多是因為有話要說,並且是因科學研究而和社會人文有關的。),融合納入自己的思想體系。這些都漸漸成為我價值觀的一部分,現在也不太好說有什麼強烈的心得了。這本書的主題也差不多,否定靈魂與神的存在是我曾努力過的過去,雖然一直到現在並沒能得出個定論;但本書的結論也是之前在Ever17之前我就曾得出的要項之一。我只能說自己也對用科學來解釋宗教或超自然現象心懷期待。雖然我並不覺得宗教完全沒有存在必要,而其教義 也是堆充滿矛盾的垃圾;但我真的認為真實的鬼神或是靈魂以及死後的世界就算存在,也與我們所自以為是的並不相同。此外,就算我還是傾向靈魂不存在,但如同於難以置信中所述,這畢竟是我所不能下定論的。因此,就算實際上他們存在,我也不會訝異到無法接受。

這本書閱讀期間實在太長,長到我已經沒剩下什麼感觸了。
閱讀期間,2008/1/20 15:44-20:29

ひまわり (himawari)=?UTF-8?B?IOODrOODk+ODpeODvA==?=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himawari觀看原來的格式

ひまわり


我對此作的高評分,基本上並不是因為本作具有渾然天成的核心價值。內涵當然是有的,但對我來說本作是以量取勝(去掉一些似是而非的),倒不見得多麼深刻。
劇情方面,本作感覺不錯。比較可惜的是沒有一氣呵成的感覺,不過趣味度以及吸引人的筆法足以彌補。或許會因為我太久沒玩,所以給的分數偏差了些,但以我的評分方法給個95以上應該是很公道的。結構的話,這種從無知主角入手,再由其他腳色的視角(或是過去的發生過的現場)描述真實,最後再回到當下路線的手法在AIR那時就玩過。更早的話,EVE系列如EVE ZERO也是如此,只不過沒有最後的部分罷了。若說SNOW是 AIR的劣質傳抄襲,那本作就可說成這架構最近的一次優良的variation

看到アリエス等人的白頭髮紅眼睛時,我還以為是白子。不過アクア和西園寺明香頭髮都正常,所以除非他們兩個都染髮,否則這可能性也很低。到明香ルート我都還期待アリエス是為了愛不擇手段的魔女,不過看來他果然還很天真淳樸。
日向陽一的父親宗一郎說生命是為了傳宗接代,活下去而存在。それもあながち間違ってないね。雖然我個人認為只要說的通的就能過,但僅僅以生物的層面來說的話,這個結論大概也能適用於其他生物吧。更精確說法,可能就得說我們是 gene的載具了。畢竟是自私的基因啊。
對於這種 ACG劇本,我大致上已經養成別想太多的習慣了(?),但還是忍不住要突っ込み一下,這和本作的基本背景設定有不可分割的關係。由內共生學說,說粒線體是「外來生物」我還可接受。不過裡面的ルナ理論說記憶可以遺傳…それは有り得ないと思う。假如真的是那樣,恐怕還會有「造物主是誰」的問題。
人造生命這科學界最新的主題被加入本作。關於此點在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有些許討論。更徹底的「人造」不是生化人或僅僅是最近的修改 DNA,而是從頭建起的「生命」;包括 DNA,包括細胞質。我相信人類若順暢的發展下去,那麼我們終究會掌握著個技術。這種情況下人與其他生物,「理性」的界限將會更為模糊。但人造生命對我們的人類倫理來說是根尖刺。人體試驗,或是說科學與道德的爭議在本作中被特別提出。之前也提過,我個人並不怎麼在意道德問題,這在我來說是種選擇而不是真理。對我來說科學比較接近真理,因為科學只要有實證就能被推翻,且其價值就是追求真實;而倫理則常常具有權威地位,又多容易因地制宜。更徹底點說,對於連善惡都� �為是選擇的我,很多時候道德倫理頂多是種相對的價值。但是,正如人生的意義中也提過的,一個「好的」,不容易被質疑的價值除了得自圓其說,也得獲得旁人的接受;科學若是會引起人的厭惡,那麼就算是再真確,也終會造成問題。
作中提到アクア以和陽一的的愛取代和雨宮大吾的過去。這段情節不只是說明愛會與時境遷;因為アクア會被陽一吸引,原因之一就是陽一感染了ルナウイルス,而アクア又是ルナウイルス的「容器」,所以更減低了愛情的價值。加上「我們的一生不過是宇宙的瞬間」這種言論,整個說來這和我的想法很投合。但因為路線本身需要愛情珍貴性的支撐,所以我想這是劇本作者ごぉ沒能好好處理的;除非他的本意正是暗示我們不存在「真愛」,愛情充其量也不過是種矇騙。
アクアルート說「偽物でも、意味がある」時,我首先想起的是最近在宇宙学的终结看過到的宇宙の地平面。そして真実を知って、立ち直る方がいいのでは…?可惜「不真實或不存在的事物,若是永遠也不能對我們產生影響,那還有意義嗎?」這主題並沒好好發揮,就被「奇蹟」打斷了,變得有點不倫不類。我個人的想法在Ever17中提過。但其實當我們「知道」的當下,差異就已經形成,意義就已經發生。不真實的事物,當然還是有其意義的,但到底是怎麼個影響,是不是所期望的,那就得看狀況了。
ひまわり解,大吾似乎是感染了ルナウイルス。從垂直感染的秋桜具有在月亮上的記憶,我還懷疑大吾是直接從原型感染的。不過既然堅定的意志力可以克服記憶的喪失,我想問題並沒大部分玩家會預料的嚴重就是。若要論及這部分的科學基礎,我想還是別想太多。
明香ルート中雨宮宇宙和西園寺說要再次凝聚人們的向心力那段除了嵌入現在人類數量太多造成環境不勝負荷的問題外,還提到要控制他人的手段。前者不再多說,我只是覺得比起要向外太空發展,想辦法減低人口會更合理。後者倒是令我想起近來才讀到的 Robbers Cave實驗中的戰爭與和平,以及實力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原文 War, Peace and the Role of Power in Sherif's Robbers Cave Experiment)。ACG 劇本中很多這種主角宛若被玩弄於手上,最後走出自己的路的,例如スパイラル。我想這反正都是被操控,就算「自立」,也不見得就是完全自主了。
最後には一寸都合のいい締まり。普通說來這的確是比較能讓大家接受的了結法,但未免也過於完滿了,像是那種態度,個性被抹滅的樣狀就讓我有點噁心的感覺。

BGM旋律的品質不是很好。系統倒是不錯,比起其他甚至同是用吉里吉里的某些商業公司還有過之而無不及。CG的話,人物造形還算可愛。背景…論外,不過不是很重要。月姫那時也是如此,同人作品的宿命。
本作用了很多其他 ACG的ネタ。近來這種作品好像越變越多,就不再贅言。還有很多沒詳細討論的,不過對現在的我來說大部分並不是很重要。
本作劇本還算不錯,閒暇時可試試。

世界でいちばんNGな恋 (damekoi)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damekoi觀看原來的格式

世界でいちばんNGな恋


雖然丸戸史明的作品幾乎都集全了,但說到玩好像還是第一次。其實沒什麼,只因為主人公的那人物像和我太過相合了。說實在的,他的文筆的確生動流暢,讓人不自覺的就停不下來,有很多人推崇也不是沒有道理。這麼說來過去看小說的那段日子,就算是 Nobel文學獎得主的作品也不是每本都有這種引人入勝的能力。究其原因對我來說主要因為有如グリーングリーン一般幽默風趣又流暢的筆法與情節。(テラスハウス陽の坂的房客有點像グリーングリーン中的同學。)也因此在我有點像在看八點檔的感覺。有些人說他筆下的情節令人感動,這我倒是沒太大感受。或許是被麻枝准以及片岡とも寵慣了?另外,說到伏線的利用雖然比起其他個人接觸過的遊戲劇作家可以列入十名內,但也沒到能令我讚嘆鬼斧神工的地步。(沒那麼誇張啦。只是也不見得怎麼敬佩就是了。畢竟他的手法太過明顯了,一看就讓人知道「這一定是伏線」、「這一段根本就只為作為伏線而存在」。)但不說伏線,劇情設計倒安排得不錯。要不然要搞成三個女主角輪流也不容易。無論如何,一兩天這麼看下來,我還是滿過癮的。
本作大魔頭陽坂美都子是十四、五歲的中学生,而男主角芳村理年紀是幾乎兩倍的28。女主角年紀過小,以及年齡差距大概是其最大賣點。不過看到男女结婚年龄差距多大为宜這篇提到最好男大女14.6歲,也就是說兩人年紀說不定剛好的話,不知大家會怎麼說。(原文What Is the Best Age Difference for Husband and Wife?
駄目な男(ダメ男)、或いは悪運に遭うと同情されやすい,很多小說中女人養小白臉的原因就是這個。本作中很大比例的女性都有這樣的傾向。或許是因為「母性」這種女人的天性?不過這不在我的討論範圍內。美都子はしっかりしてる子だ。但他會愛上主角主要並不是因為理だめ,而是兩人間的互動,日久生情。只是縱然許多玩家對美都子有萌え的現象,其轉變卻讓我有點吃不消。Hのあと、トコが壊れた。変態小悪魔になった。我始終不能對美都子產生太大好感另外的原因大概是他對愛人的干涉以及妒忌心過強吧。女って怖いんだ。無論哪個結局,美都子都占有一席之地。因為我本身在私生活方面也是個性很強而不易退讓的人(普通中距離日常交往的部分我比較好講話),若要過這種日子,一想到就令我膽戰。
新しい出会いと温情是本作另一主題,有點像家族計画。不過家族計画提的還是更深了些。本作的重點在戀愛故事,我怎麼都看不出有深刻的主題,除了おまけ「世界でいちばん OKな恋」那段。這裡提到的是妥協:當各有無法退讓的立場時,我們應該怎麼處理。作中西口晴彦被設定成壞蛋,因此躲過了這點麻煩。但假如晴彦是好人,陽坂穂香兩人卻因為美都子年紀小或認為這男人不可靠,我本來還猜可能得引入理為了美都子奮不顧身的一段。連兩人間的交往,甚至見面交換意見都不允許的話,(應該說對這男人不信任的話,根本就沒那可能讓女兒與織成婚吧。)那理用結婚來達成兩人間羈絆的想法就過於幼稚了。遊戲中到揭露晴彦陰謀之前的劇情的確是兩難。我是主角的話可能一樣會對美都子曉以大義,� ��誠布公自己的深情,然後作個長久…但最終可能不會實現的約定吧。
裡面還提到商業公司職員,他們的工作還真是 heavy啊,這樣可說生活全被綁住了。不過主人公那身為小職員的敬業負責任態度…應該說是忠於自己原則,現在的我也在在體會到了;雖然還不知道這是過程或是結果,抑或結論的一部分。
最後,雖然麻実 ED 兩人破鏡重圓,但我很想問,有不再離異的保證嗎?麻実看似不只有不孕或不能改變理這樣的心結而已,還有他對理性格的不能接受。婚姻是戀愛的墳墓。

system は…重い。滅茶苦茶重い。CG的部分雖然有點くせ,但我相當能接受。BGM普通。
声優表現不錯。穂香竟然是由まきいづみ配的…反則じゃん。

無論如何,本作還算滿多笑料的。看個二十分鐘就知道能不能玩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