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14日

彼女の願うこと。僕の思うこと。 (HIGAN)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HIGAN觀看原來的格式

彼女の願うこと。僕の思うこと。


她所願、我所思。
因為某些評鑑的推薦,遂に…
這次的心得,還真是搞了很久啊,整整拖了一禮拜。その参考文書の分量とは言え、其實我卻想歸罪於作息的問題。「因為作息,所以效率很不好。」だ~~~って。雖不能說沒有關聯,但最大原因或許在我的心情問題吧。
說來這作品感覺蠻粗糙的。いや…或許不只是「感覺」。事實上因為題材與寫作手法的緣故,我對其內容也不怎麼感興趣,整個過程幾乎都是靠[Home](直接跳到下一選項或未讀處)、[End](快轉)度過的。甚至於因為他們過度的使用賣點「ノヴェルシアターは新たなる進化を遂げる!!」,使我懷疑他們該不會純粹在玩弄系統效果而已(しかも下手糞!)?但是,其部分結局卻揭露了部份我近來思慮的主題,也因此鼓起了我繼續玩下去的動力(「動力」用「鼓起」?ま、気にしない、知道我要說什麼就好了。←大雑把だね…)。
故事似乎很長,或是因為我沒太多連續的時間一次攻略完。所以,一開始還懷疑「トマス」「ペテロ」「パウロ」三個人物重複使用…意味あるか?但這其實是仕様。此作實質上是述說Eden的故事,而這三人都是使徒,只是其著作未被納入正統新約罷了。(被稱作「外典」。行誼事蹟倒有部分收錄。)為了此作,我還特地找了一下有關早期基督教舊新聖經與死海手卷的介紹。死海手卷(Dead Sea scrolls)雖然在AD1947起(至AD1956)陸續發現,並在2002/3出版完全,成為39卷的[Discoveries in the Judaean Desert],但至今似乎仍沒有好的中日文網站介紹;英文雖然有Orion Center的DJD介紹頁Scrolls from the Dead Sea (Library of Congress Exhibition)與ibiblio的Scrolls From the Dead Sea簡介,但前者只有目錄(畢竟整部是要錢的),後者只有部分英譯。更重要的是:①有英文我也看不懂(汗)/不想看。②就算我要看,39卷未免也太多了吧!(雖然說我可能只會看一下創世紀的外典)所以,我真正需要的,應該是個對DJD全方位的研究報告(當然是in中日文)。而當下找得到的介紹,比較深入的只有小久保 温的死海文書に関するページ,中文資料方面少的可憐,僅有書評-Dead Sea Scrolls一文值得一讀。或許一方面是� ��出齊,一方面是價格不菲。但最大的原因應該是爭端與陰謀不斷。依學者的看法,這部並沒有對新舊約對「神」描述的傳統造成多大的打擊。固然有一些經典的地位會需要做調整,其內容最大價值卻在使我們更深入的認識當時社會,並能提供考證的參考。只是教廷過於緊張了,也難怪死海手卷的出版會遭到如此大的阻力,因為既得利益者不希望改變啊!其實,這些史料就算沒有教廷介入,光是學者們之間為了堅持己見的鉤心鬥角就已經夠了。所以,相關的介紹都還只是停留在「觀看文章之前,請先確認這是個什麼立場的作者或網站。」的程度。
因為EVA中也提到了這部scroll,所以我想有不少人應該也會有興趣。死海手卷包含了片斷的舊約以及為數眾多的偽經,一部分還是猶太教才有的經典。說來,這些經典本來的地位就是一樣的。後來教廷之所以將很多經典當作偽福音書、偽經,只是因為當時教會不能接受經典內有關靈修、他們認為不實的描述或異端思想,貶損教會以致動搖教會大本之類的言論。至於現在的「基督教」到底還是不是繼承著基督原先的教誨,在「基督教的真相」中提到相關議題,並有嚴厲的批判:
在耶穌時代,祂和門徒用的是亞蘭語(Aramaic),而現在編入正典的四福音,其原文是用希臘文寫的,甚至很多前後發現的遺經都是用希臘文寫的,因此亞蘭語的經文是更原始、更早期的經文。這四卷《艾賽尼派的平安福音》便是用亞蘭語寫的,可見其歷史價值。
…以致不少學者認為,今日的基督教是保羅的宗教,而不是耶穌的宗教。
當然,這也是篇僅供參考的文件,從其出處「霎哈嘉瑜珈中文通訊 Sahaja Yoga Chinese Newsletter」就知道他們說話或選文的基準了。竟然還指出「耶穌18至30歲到西藏修行過」,這倒是蠻有趣的說法。假如未來對手卷的研究成熟,並且能得知基督教誨的真意時,來出一個「耶穌vs.佛學」的專篇倒也不錯。But,我從另一些文件所得到的資訊是,死海手卷並沒直接提到基督的相關事實,當然應該也就不會有:
在死海手卷中,指出耶穌是正義的導師,而保羅是「邪惡的教士」、「說謊者」。在其中一部大馬士革文獻(Damascus Document)中寫道﹕「自從我們的唯一導師和我們在一起的最後一日,直到人們墮落投向那說謊者,已差不多有40年。」
這樣的話出現。雖然以年代來說,手卷最後的稿子約在68AD,所以可能有提到基督的事,但現在的這些畢竟都只是當代的推測。相對於拿手卷當作批判基督教武器的人,反觀一些教會與基督徒方面的文章,大多卻又過分強調「死海手卷鞏固了現今聖經的地位」,令人難以入目,所以他們的文件節選就pass吧。比較值得一讀的是Edwin M. Yamauchi(日本人!)原著的《新約》外的耶穌:証據是什么?這篇,感覺上以比較客觀的態度判斷基督的事蹟,並批判了那些激進主義者。只是,當然也不能全盤皆信,尤其是下面半段注解部份。例如
耶穌和其它知道的神的區別。區別是什么呢?區別在于不象其它被崇拜的神,基督是一個曾經在地上生活過的人。
這句,感覺上就是主觀性的偏袒基督教。(不然起碼應該算進佛陀吧。)幸好正文部分由比較科學的角度下手。
有關這一切,因為牽扯到人之所以安身立命處,真的都是些聳動的話題;所以另外還有一些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會有死海古卷:一个纸糊的火药桶?這樣的報導,說的好像疑雲重重,陰謀不斷一樣。其他還有述說的更勁爆的,就先跳過。其實,或許這些研究古代思想的學者們真的有點固執己見,但還不至於像動漫畫劇本中那麼精采吧(笑)。看他們在那邊爭論,總有種他們在討論紅學(from紅樓夢)的感覺。真的要比聳動的話,「“死海古卷”疑有续篇“天使古卷”(Angel Scroll)以色列学界筹划出版神秘考古文献」這個的內容不是更引人遐思嗎?
有關死海手卷大概是我沒找對時機吧,或許還要好些日子才會有比較系統的研究報告出爐;甚至於到底等不等得到也不曉得。ただ,能確定的只有一點:基督教最重視的「愛」,不只是「大愛」,還是善、是德行,是慈悲,被引申作所有「好的」的東西。所以,他們的教義基本上和聖經到底有沒有基礎、神到底是什麼樣的存在可以沒有關係。雖然很多人需要一個「神」來作為信仰基礎,但假如硬是堅持「因為神來愛我們,所以我們才要信神、關愛其他人」我覺得已經是反客為主的作法了。不管經典如何變,我想這都是不會受影響的。在這基礎上看來,死海手卷到底記了些什麼,其實除了考據上的意義外,並沒我們想像的那麼重要。

小久保 温的文章中提到,

クムラン共同体独自の文書「戦いの書」 (英名 The War Rule: 光の子と闇の子が戦う方法、様子、結末などが書かれている)
光の子と闇の子の最終決戦といった二元論的終末が比較的近い未来にやって来ると信じていたようである。そして、光の子の勝利の後には光の陣営に属したものたちは、天使にも等しいような存在になり永遠に幸せに暮らすという未来を夢見ていたようである。
…北歐神話中諸神的黃昏?(魔探偵ロキRAGNAROK那時才稍微拜見過的。)北歐神話本身就受到過基督教神話的影響,只是這諸神的黃昏是不是真的和光與暗之子的戰爭有關聯,恐怕就得詳加研究了。
看過死海古卷的探查報告,很容易聯想到敦煌手卷。中外文化交流「有关敦煌古卷的几件事」這篇文章就有提到。可惜兩者也具有共同的命運─這些文書在發現初期都曾因為不識貨的人而有部分資料散逸,而且我們這兒的還更慘,被分到不知幾國去了。在沙海古卷有一點敦煌遗书的介紹,敦煌遺書中禪宗北宗文獻的學術價值則有較深入的探討。

至於聖經的部份,在動畫中被拿來大作文章的,不可否認的確就是偽典的部份。用最多的,則是創世紀。本作也是一樣。線上文件可以參考Online 中文-英文聖經 Holy-Bible繁體中文舊約聖經-香港西環聖母玫瑰堂 Our Lady of the Rosary ChurchChina Christian Books 中国基督教书刊The Holy BibleThe Holy Bible (Chinese Union Version in Big5 Encoding 繁體中文和合本)。Adam與Eve的故事出現在舊約的開頭,Genesis第三章,但這三個使徒則已經是基督時代的事了。所以,純粹是題材的利用而已。另一個常被引用的是� �示錄,這裡倒是有篇有趣的文章:啟示錄研究
無論如何,我還是不能接受基督教「屈服於一個權威下」的基礎設定。看看中国基督教书刊9/23首頁上要理问答的輯錄:

Shorter Westminster Catechism

一问:人生的首要目的是什么?
答:人生的首要目的就是荣耀上帝(1),并以他为乐,直到永远(2)。

…違うんだろう。應該是發揚愛啊,せめて君たち自身の言葉で自分の意味を表せ。你們的人生假如只能依靠他力本願的神,那只要對神的定義有任何的起伏,你們的人生不也得跟著波動了?
然後又看到…
Heidelberg Catechism

一问:你无论是生是死,唯一的安慰是什么?
回答:我无论是生是死,身体灵魂(1)皆非己有(2),而是属于我信实的救主耶稣基督(3)。…并且使我从此以后甘心乐意地为他而活(10)。

…お前等、飼い犬か?!到此我真的有點「假如有外星人冒充神,你們一定是最順服的那些!」的感覺。
而這個是在可說是官方網站上所發布的資訊。於是,由於從這些訊息我確確實實的產生了些反感,所以,我又看到創世紀。(取自Holy Bible與香港西環聖母玫瑰堂)
1:14 神說、天上要有光體、可以分晝夜、作記號、定節令、日子、年歲.
1:15 並要發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事就這樣成了。
原來是地球中心主義?很顯然這是因為還不知道地球的地位之下所做出的判斷。縱使不是不能諒解,但也不可否認寫出這兩句的人的確有種以自己為中心的認知。
1:26 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
1:27 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像造男造女。
從舊約一開始就排出這兩句,可以看出以人為(所有生物的)中心,人類至上主義。所以,當面對的不是神,而是其他生物時,我們難不成就可以拍拍胸脯,自傲的說「我們的地位高於你們」了嗎?當然不行。但從些話中卻看不出反對的意味。因為,我們本身就屈服於「神」這個存在了,也就是說我們的存在比神還低:因為我們是他造出來的,世上一切都屬於他。他(們)可以隨意處置我們,而且似乎也的確這麼做過:
6:2 天主的兒子見人的女兒美麗,就隨意選取,作為妻子。
6:3 上主於是說:「因為人既屬於血肉,我的神不能常在他內;他的壽數只可到一百二十歲。」
6:4 當天主的兒子與人的兒女結合生子時,在地上已有一些巨人,(以後也有,)他們就是古代的英雄,著名的人物。
…真的很像外來侵略者。那麼多人會找聖經下手,有些人還持「外星人」說,看來不是沒有原因的。而從這段,「見人的女兒美麗」、「隨意選取」,寫的方法感覺就像高高在上的神的兒子們如同選妃般的。
也就是說,(最起碼以那些單純承諾這一些句子字面上意義及表現的學派來說,)基督教本來就是個階級的宗教,存在權威的宗教。但我覺得,因為我們不能確定真理的存在與相貌,所以對所有我們所知的,我們都需要存「絕對信任」之心。當對一個事物,我們要不就是歪曲事實以肯定之,要不就是否定自己先前的信仰以成全時,這就不是個客觀的態度了。─姑且不論此事物正確與否,當其錯誤時你能夠糾正他嗎?不,你餘下的選擇,只有繼續圓謊罷了。重要的是,對無知(要說是「不完美」也行)的我們來說,無論我們聽到或覺知到什麼,我們都需要保有推翻一切、從頭認知的可能性。所以,歪曲一切以成就某事物等,並不是個理想的真理追尋法。所以,我不贊同「信」,而寧可在自己體會到時再作出決斷。 當然,可以「參考」,但請勿盲從。
接著我看到很有趣的東西,有關Adam、Eve與原罪。在Adam and Eve in garden Eden :エデンの園で、アダムとイブ描述了這一節。這是個翻譯了故事(入門?)書「ספר האגדה לצעירים - מבראשית」(原著為希伯來文。舊版IE在Win98看不到是正常的,但Mozilla則毫無阻礙?)的網站。當然,詳細解釋起來,我相信一定有人會攻訐此書與聖經有所悖逆,要不就是說我的解釋法有所偏頗或斷章取義。沒辦法,不論此書的解釋是不是真的有錯,他們都不能容許聖經出現參差。
第13回逸話
しかし善悪の知識の木からは食べてはいけない。

..ただ一つのことが避けられた - 知識の木から食べること。
ヘビは言った:「イブ、あなたは知っていましたか?神もまた、知識の木から果実を食べて、それゆえに世界を創造する方法を知ったのです。
これが、あなたがたにそこから食べないように命じたその理由です。あなたがたが、また神のようにならないように、そして世界を創造することが出来ないように。」
イブはヘビの言うことを聞いた、そしてその木から果実を取って、そして食べた。
人的原罪不在偷吃了禁果,而是那哀れな本性。縱使在尚無智慧,對「禁忌」兩個字尚無反動的時期,我們就已經有妒忌與比較心了嗎?(「既然神能,我何嘗不能?(我也要!)」か~~~)
不過,聖經應該沒說「神也是吃了~」吧!我急忙找了原典:
2:9 耶和華 神使各樣的樹從地裡長出來、可以悅人的眼目、其上的果子好作食物.園子當中又有生命樹、和分別善惡的樹。
3:3 惟有園當中那棵樹上的果子、 神曾說、你們不可喫、也不可摸、免得你們死。
3:4 蛇對女人說、你們不一定死、
3:5 因為 神知道、你們喫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們便如 神能知道善惡。
3:6 女人看那棵果樹實在好吃好看,令人羨慕,且能增加智慧,遂摘下一個果子吃了,又給了她的男人一個,他也吃了。
才發現應該是故事的詮釋出問題。基督教徒不會承認神是因為吃了某種果實才變全知(甚至全能)的。因為這表示任誰都有可能變成神,且神的全知並不是自發性的。不過,以「免得你們死」為理由哄騙小孩的神未免也太不老實了吧。不,不只是撒了謊(因為聖經中可沒提到他們死了啊。難不成又要替聖經打圓場,說什麼「沒提到不代表不會,實情是神原諒了他們、救了他們,而不過予之小小的懲罰罷了。」的?),而且一點也不了解「人性」:正因為您禁止,所以人才越會想要去試哪!從原典看來,人的原罪應該出自於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無知;
3:13 上主天主遂對女人說:「你為什麼作了這事﹖」女人答說:「是蛇哄騙了我,我才吃了。」
而且已經會推拖了(汗)。But,他們根本就不知道吃了有多嚴重的後果啊!這就像媽媽一再叮囑不能~,但純潔的嬰孩怎麼可能牢記這項申誡呢?可是,萬能的神竟然搞不清這點,這種描述法,錯反而是在神身上了:如上所述,他沒有搞清楚「人性」。
3:15 我要把仇恨放在你和女人,你的後裔和她的後裔之間,她的後裔要踏碎你的頭顱,你要傷害他的腳跟。
除此之外,GOD老人家的心胸也蠻狹隘的。既然吃了,接下來應該是積極思考解決之道,而不是以仇恨懲罰吧。更重要的,他真的不想要人吃的話,我覺得他應該學學莫非定律(這次不是大數法則的樣子,但我總會把兩個搞在一起。):當一件事有可能發生,既然不斷試驗,就總有出槌的一天。所以他應該作的,是將知善惡樹從樂園中移走,要不就是在伊甸西邊再造個樂園(反正大概也花不到一天時間),將實質上已成為他的寵物/實驗品的人安置在裡面。既然知道事情有可能發生,還放置任其發生而後悔,我只能說這是自覺不夠而已。或者說,我們不能夠原諒人們的,卻要拿來原諒神嗎:因為神不可能有錯,所以他還是把善惡之樹擺在園內這件事,我們必須要解釋成他自有其� �意?我是看不出來啦,他既然全知全能,還需要我們來替他辯解嗎?只是,既然神全知全能,他又何必作實驗?(例如,他對「自由意志」全知的話…)許多人一直有個疑問,假如神真的全能的話,他何必要試練我們?直接把我們全部變成不具有原罪、符合他要求的善人不就成了?更乾脆一點,連創造出我們的必要都沒有吧!需要造出我們,是因他有情緒問題(感到寂寞等),或是像アダムとエバの生涯所說的一般,只是要給人一個教訓,待歷經試練以後,再(通過最後審判)回到身邊呢?而眼睜睜看著我們受試練的做法到底算不算「善」了?一個「全善」的存在,假如加上「全能」的話,不應該將我們變得不會有悲劇發生嗎?(換句話說,即是將世間變為天堂。)或是說,讓� �遭受慘劇即是「善」的表現了?因此,在沒有內情(「善」的定義非我所想、「以結論來說,這樣的世界比較完美」、其他奇怪的解釋等等)的情況下,我想神不是「全善」加「全能」的。當然,我想本站自今日開始,自然而然成為一個基督徒唾棄的地點。雖然,我一點也沒那意思,僅僅是照常理來論述而已。

由於1:26的敘述與接下來的疑問,我想我很有理由懷疑我們應該不是僅僅由他們兩個所生。他們應該只是當時的特殊份子,被「寵愛」的實驗品。除非2:7所述的其實是1:26的重複,而不在其後。但,假使如此:

[KJV]4:17 And Cain knew his wife; ..
…他妻子哪裡來的啊?當然這問題我想在研究聖經的圈子內已有定論,不過以他們兩個造出所有人類的角度來說,我還真不希望聽到什麼「根據1:26,原來地上就有人」、「上帝又造了其他人」、「之前的人(例如Adam等)生下來的」等等撈什子答案。外典偽典のアダムとエバ提到另一種可能性:兄妹結婚。雖然解釋簡單,但恐怕不 能為現代某些人所接受。

當然,聖經的話語也不乏有爭議的:
17:14 凡未割去包皮,未受割損的男子,應由民間剷除;因他違犯了我的約。
…這部份的敘述已經超過道德的規範囉~我可以把「包皮」改成「盲腸」嗎?當然,假如能改成「智慧」的話,我想就皆大歡喜了(笑)。這句可以說很顯然是以人的角度添加上的戒律嘛,雖然我不會說「管那麼多幹什麼」,但這根本和上不上天國沒有必要的關係吧。或許瀆神最多的就是這一部,因為他將神的話語及事件記錄了下來,而道可道非常道。一成為人的文字,就一定有仳漏,容易被攻訐。何況,其中的神除了強大的力量外,有負面情感、會後悔,且一點也不慈悲。而他同時也開啟了後來對神揣測的一切,成為這些著作的始作俑者。有人說,聖經應該當作是被神化的歷史書,我想這可能是相較於「神說的話」、「神話」、「好故事與啟示」、「一派胡言」,介於這些標準之間,比較公正的評斷。就是因為這種� ��段太多了,所以他們才會需要捍衛自己的宗教,因為這不是越辯越明的真理…いや、我這樣子的描述方法就有失公允了。總之,不管是什麼教,信的人與不信的人都能感到幸福,這不就沒啥不好了嗎?最起碼,能達到不信的人也不覺有何妨害,這就夠了。
我也稍微參考了一下摩門經,但因為只是翻了幾頁,並沒注意到吸引我的傳說。說到摩門教/耶穌基督末世聖徒教會與基督教,他們和其他許多主義一樣,基本上是排他的。因為,不排他的話,就不能立穩自己主義的陣腳。所以,這些年來摩門教之風雖漸漸不再稀奇,且看基督教是如何批判這個兄弟的:從「摩門教與基督教有何區別?」這篇典型的批判文就可發覺,在批判之前他們就已經先入為主的認定對方是錯誤的。其實他們所批評的,有一些在他們自己的信仰中也有相同的問題啊!而在稍為公正的文章中,「摩門教的異端邪說 」在文章結尾描述到他們的心結:①他們不能接受摩門教的正當性,因為這麼一來,就是承認「自己是錯的」,而不符合人性。②因為摩門教打一開始就否定其他宗教的正當性(尤其是基督教),所以他們也覺得應該以眼還眼,「縱使我說了重話,也是在他們之後,不會比他們嚴重或過分。」當然,沒這回事,因為這道理僅僅在人性的教條中存在。就如同你不能在闖紅燈被警察抓到時說「我前面那個先闖的耶,要抓我之前,應該先抓他!」所以,從這些言論可見人類的思想與行為,其本性是如何的淺薄與弱小。這當然是很可惜的事,因為我也是人,沒辦法在好好的說明到底什麼是真理的同時,明確的指出那絕不會有錯。我前面幾句用了那麼重的批判意味,並不是我自己也有自己的「教」或是啥的。思想是有,但 我絕不強迫他人聽從,甚至於有時還會如說佛中所述,覺得這些東西不應該宣揚出去,因為他們對沒有覺悟前的人來說過於危險。甭說要使人解脫,別讓人誤入歧途就很好了;這點我起碼還知道。另外,說實在的我也許並不真的有一套自己的思想:至今我所做過最多的,還是都只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而已。因為我知道,就算我能明白確定,或甚至不知道真理是什麼,但「一個有瑕疵的說法到底就不會是真理」這件事卻似乎是比較容易為大家所接受的。我所能作的,也不過是在這些批判中,找出一個至今仍覺得(以為)我所批判不了的道理罷了。至於那是不是「真理」,卻不是我所能篤定的。我只能說,「依照我的第六感,就是這樣。」天知道人的理性與直覺值幾分錢。
假如要入門一下當時的語言,亞當說希伯來話嗎?這篇稍微可讀。當然,還得注意這文章是以基督徒的立場寫的。裡面提到「夏娃」的來源:被稱為Hawwah,意思是“眾生之母”(創三:20)。但我好奇的翻了一下:
[NIV]3:20 Adam named his wife Eve, because she would become the mother of all the living.
[KJV]3:20 And Adam called his wife's name Eve; because she was the mother of all living.
[NASB]3:20 Now the man called his wife's name Eve, because she was the mother of all [the] living.
事實英文的三種版本都將這個名字翻譯成"Eve",所以除了把「夏娃」解釋成(西方)傳教士早期翻譯(希伯來?)原文時的發音,似乎沒有更好的說法。…啊、找到了,說是「夏娃譯自希伯來文Hawwah,然後此名進入希臘文、拉丁文、英文;一路演變下來成了Eve,連發音也跟著英文化而變了。」「英文的Eve,譯自拉丁文的Eva,而Eva又來自於希臘文的Eu&a(??)。」而在Hawwah一文中可以看到相關記述:
Hawwah (CHAVVAH), mistakenly called Eve by generations, is probably one of the best-known women in the world throughout the ages.
The Hebrew name Hawwah links this very rare name with the prime verbal root "to make live" - hayah - which is in itself an Akkadian word. This concept is no doubt connected with her magnificent epithet or title.
Adam named his wife Hawwah because she was the "Mother of All the Living" (Genesis 3:29).
關於以色列所使用的現代希伯來文Eliezer Ben-Yehuda and the Revival of HebrewEncyclopedia Hebrew language說明Eliezer Ben-Yehuda(אליעזר בן־יהודה,1858-1922)復興了這種語言,而這是他參考聖經所造出來的。
假如對聖經所用的語言還有興趣,加利利基督徒網站誰說神不會玩「文字遊戲」?這篇也不錯。可惜我沒學過這些語言,所以不知其中奧妙。
However,假如要我對基督教其教義做個根本的問題說明,如我在人生的意義中所述,他們打一開始就不應該安排一位具有人性的神。或者,基督教系(包括這一大系列?)這麼安排神,其真意並不在於要我們信服這麼一位神,而是要我們了解,縱使如此的殘酷與真實,我們還是要心存感謝、堅毅的活下去。因為,這才是我們的生活。我想這個隱喻法的解釋可比執意神的存在來得詩情畫意吧。


話扯得太太太遠了,戻しましょう。
如同前面所述,『デジタルコミックの進化系』って,感覺卻像是在玩弄系統。劇情主線有如在看Forest的感覺…一種脫線、不知所云的狀況。結局前幾乎沒啥好看的,知道大概即可。而這「大概」在結局的部分也還會再度提到。
為了使各位有點概念,所以稍微介紹一下劇情。(此作好像沒台版的樣子,所以假如不是特地費盡心力弄到手的話,就大方的看吧!):

雖然佔的分量小,但流渦(るか)的部分才是全劇的重點。他被拘留在機構/組織中,這裡的人說只要在這裡就能夠避免外界的災禍:「你們是幸福的…只要在這裡,除了「活著」本身之外,就不會遇到更大的罪了…」「你們是幸福的…因為不會染上充滿外界的罪…」。但他說了:「只要相信、奉獻出一切…就真的能得救嗎?」第四章是流渦部分述說最深刻的一章。這裡提到活著,感受到痛苦,就是人的原罪。「這樣的話,只要是活著的東西,就都有罪嗎?『活著』本身就是罪,而我們不過是為了贖罪而生存下來的嗎?」
相對的,ルカ的劇本是一個旅行的故事。他與セリ、トルイエ、マドカ等人到處旅行,但不管在哪都會遇到世界の何処にでもいる三人の男。故事的最後,トマス說:你們通過了重重試練,終於到達這樂園。在此,你們只要記住一件事:疑問を持つな。相信一切。或許,之前一個又一個的奇幻小鎮代表著各種不同的試練,那就留給お宅來解謎吧。只是,他們總是不能毫無思慮的就這麼接受被安排的一切,住在這令人摸不清頭緒的樂園中。
TrueEDルカ劇本最後,他們為了尋求真實,而放棄了神所再度安排的樂園。そして、真実を探し旅へ旅立ってる。ED出現的那個像,應該是神才對,或是說「假冒的」神,而トマス等三人也不是真的使者。負責劇本的砂斗あきら、木下明、越智自由(也是三人?!)是否有意將「神」與這三個角色影射成具有真正意義的神與使者我並不曉得,但就作品本身來說,故事形容成(TrueED最後)流渦打開門,外面還存有的「真正的」神,倒也不會悖謬。只是,果真如此,此作的深度似乎就沒那麼深了;因為這樣一來,這作品的意涵就成為「擺脫虛偽的假象」,而不只是下面我們將提到的意義。
而,這位神也受制於命運,「これも定め故…か?」って。以流渦「真實世界」的角度來看,就是離開這個仮初安樂窩,而邁向真實的世界。ルカ的世界中那楽園其實就是流渦所在的這設施,而「美月」(的我流解釋法)恐怕也不過是堆灰。只是,這些幻象中的女孩,確實提供給他了一個踏出第一步的契機

故事的中心主題,引我回味的有兩個:
  • 活著就是為了贖罪,それと「原罪」の話。
    冒頭に「ここは掃き溜めだ」と言ってもなんですか、でも、這是這個故事重要的背景設定之一。雖然我們可以說「這是因為故事的設定,是個和(玩家的)現實不同的世界」,但其實深入想想,將之作為現實也沒啥不可以。我們當下的世界,不就是這麼個充滿苦痛與罪惡的Sodom嗎?早在那個時代,佛陀就說人世皆苦了(姑且不論這是不是表面的涵義)。覺得光是「活著」就已經很苦的人也所在多有,並不是啥稀奇事。只是,歸結到「活著本身就是罪惡」這程度,我還真的是第一次聽到。嚴密說來這會有logic上的瑕疵,但假如只是想要表現出活著的無奈,那其目的的確是達到了:「既知道持續下去只會造成更多的,卻又不得不繼續活著� �尋找機會消解之」,這不正是我在說佛中曾提到過,「緣起」論的矛盾之一嗎?
    如同上面所提過的,我對基督教「權威」,甚至於一開始就虧欠之的設定並不太能消化。我想其實大多數現代人應該也是這樣子的,包括基督徒。之所以還能和諧的存在,不過是因為大多人尚未深思到這種地步吧。最起碼,對「你願意做總統的奴隸嗎?」這個問題,現代人應該大多數不會同意。只是,將「總統」提升為「皇帝」,然後將這問題擺在三百年前來問個農家的姑娘呢?當然現在的我們會說「還是不行啊!」,但若換成「全知全能的神」我們就說「可以」了;這對我來說是講不通的事,就如同那些會說「情況不一樣啊」的傳教士不能理解我為何不諒解一樣。尤其,要我順從在這麼個具人性的神之下,那是沒辦法的。具人性,就相當於另一個人了。而聖經中的神,正如上面所提過。
    至於原罪,上面有解析過,以我們現存翻譯後的聖經創世紀,原先的錯誤並不在實驗體上,而在耶和華錯估了局勢。尤も、這也是在人的確是那樣造出來(而非演化而來,或是這些紀錄錯誤)的情況下;這點不予置評。至於以現在的角度,假如想要將人類的負面情感、妒忌、猜疑、憎惡、貪婪、歇斯底里等,甚至連(與理性相對的)感性都歸於原罪之列,這部分我在之前的文章,包括noir中已提過了。要把善惡區分、怎麼分,都是個人的自由。但分完後把原本一體的東西其中一部分歸為「不應該存在」,那就相當於指著隕石說「喂、因為你會破壞地球的生態,所以你是罪惡的!」一樣。光這樣還好,別指著彗星或小行星說「因為你可能會墜落…」或是指著太陽道「因為你總有一天會熄滅…」就好了。但,慾望是使� �進步的原動力,也是人性中無法去除的因子之一,另一方面卻又被你指作罪惡,那人本來就不可能完全清白了啊。而且,還不只我們,其他生物不也是一樣?其差距僅僅是聰明的程度不同。這樣子的觀念實在相當矛盾。
    所以,創世記中才會特別提出人不應有智慧吧。「即使不能去除慾望,最起碼也別讓他們有動腦筋的能力。」假如創世記所記錄的,不是個人類如何靠自己的手得到智慧的過程,而是個因為神一時失察而造成千古恨的故事,那神最想說的,說不定就是這句話。其實,什麼都無知的話,真的會比較幸福。我曾經有一段時間(高二或高三的日記吧)說「我寧願當白癡」、「白癡是最幸福的」就是指這件事。但是,這並不是符合人性的。除非是真的白痴,否則我們總是作著我們以為最妥善的抉擇。不,就算是白痴,其實也沒什麼不同。差別只在眼光能放多遠罷了。今天若是Eve沒有吃,我的解釋也不過是「他以為不吃能夠持續過著更好的生活,因為他也貪戀著在樂園中的日子。」如此罷了。有什麼不同嗎?
  • 「疑問を持つな」?正に「信じるものは救われる」だ;因為信,所以即使受到苦痛也能以喜樂承接。這是身為(上面所提到的)白癡才能獲得的特權。不過我特別想要強調的卻是不信者の救い。そう、我們只能在不斷追逐真實中,尋求著拾得的幸福。缺乏了追尋真實的前提,我們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因為不信(沒有制限與預設立場),所以能夠去除成見,行一切、觀察並接受一切。
    這故事其實將我們與(基督教的)神之間攤開得很清楚。神說:「明明為你們安排了這麼一個樂園,你們卻敬酒不吃吃罰酒,偏偏要違反戒律。好,這樣的話,你們就永遠喪失回到樂園的機會了。」而人卻作出抉擇:為了真實,你可以放棄到手的幸福,甚至是理想與夢想嗎?這其實有點像愛情與麵包的問題。麵包是樂園,愛情則是追求真實的夢想與理念。我們大可裝白癡,繼續無知的活著。但─至此我已經陳述過太多次了─我們不能抑制住心中的那份衝動,我們有必要合理化這個世界,使它看起來這麼美好而守秩序,一切都是我們所能理解的。
    所以我們不得不抱持疑惑。所以我們不能全盤皆信。活在一個被安排好的居所─縱使那被稱作是安息的樂園─也絕不會是我們所能永久安份之處。是故,信者固然有其被安排好的幸福,不信者卻自有他們的開放與自由。這故事,最後の最後、全ては彼の中にある。也許,到了那一段,最後的mark應該改成「彼の願うこと。」才好。
我們所得到的真理,固然可以參考他人所走的路,但絕不能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或許是我看完此作後所作的總結吧。一切還是得要親身經歷,或最起碼體會過才行。

此作以系統為賣點,有時光看那效果飛來飛去就頭昏眼花了(笑),而且,假如要比系統的原創性,那不如玩Littlewitch那套FFD吧。雖說效果是很多,但既読判斷卻不是很靈光,時常[Enter]按住卻自己停下來。直到玩過第一輪才發現[Home]與[End]也有作用,play時別忘了;要不然會敗給那差勁的skip功能。若是感覺很少BGM,說不定你和我的情況一樣。用CWinXP玩的時候,不知怎地BGM就是出不來。另外應該加強鍵盤控制,例如改善不好用的回想模式。除了應該增加單鍵回想外,那條軸也不怎麼好拉。
所以,比起效果,我還比較欣賞瞬間到達下一選擇或未讀過處,以及回想時背景也能配合。
遊戲設計部分,選択肢太多了。
CG還好。其實我想說いまいち還有待加強,雖然人物像有些畫得不錯,但也有很多比例等等不良。意外にHなシーンが激しい…不過,實用度不高就是。
BGM部分,音楽擔當是有阪千尋,大部分都不錯,所以沒能邊玩邊聽,感覺有點可惜。

OP「Falling Fruits ~楽園~」相當有其意境,感覺上像是頌詩一般。標題「ひがん」也蠻有趣的。一方面可以解釋成是永久的悲願,一方面有可說是真實的彼岸。當然,故事本身沒那麼悲壯啦。這只是舉例而已。
假如好奇那隻怪獸到底是什麼(有什麼典故),幻想図書館 - ジャバウォック有介紹到,Jabberwock這個字是Lewis Carroll(上次遇到他是在Forest)「鏡の国のアリス」中一段敘述擊退怪物Jabberwock的詩。這段詩於翻訳工房アリス - ジャバーウォックの歌有日文翻譯。不過,因為「聽說是他小時候作的詩」,所以到底在寫啥也看不懂;結果傳至今日就被引申為「胡言亂語」了。總之,是當作「(幻想世界中)很可怕的怪物」這個意象來使用的吧。和「」一起,都是指使人害怕的東西。這個字在我看來對故事的意涵影響不大,因為並沒能好好的融入這個典故。相反的,因為有這段的存在,使我更有「外面還存有的「真正的」神」那段的疑慮。
關於那個會傳mail的實驗程式,我沒試成功,畢竟假如每個選択肢都會傳一次mail,那我整個下來說不定已經收到上百封的信了。不過,幸好這些訊息能直接用看的…其實也沒什麼啦。因為KSS檔能直接看,所以有1/5左右的劇情都在附贈的携帯メール対応EXE中了。
全部結束後おまけ還有個心理学講座…何だか、浅過ぎる。要得知這些學派的意涵,還是讀些比較深入的書吧。雖然這樣附帶有「這作品利用到了古典心理學」的意味,但我實在看不出來啊(苦笑)。倒是那內涵,引發我對基督教的一連串探索還多些。

あ~あ、又やっちゃった。因為引用太多,成了篇臭臭長長、不三不四兼不倫不類的文章。我不喜歡寫引用資料太多的東西,第一因為這些東西都不是「由己而出」的。第二,這種東西幾年後就危險了:internet是很不穩定的,過個幾年資料大部分都會不見;光是要像我要為時十年都已不容易,況且我自己也改過好些地方。
其實我蠻訝異對這麼一個不怎麼有名的遊戲(雖然這麼說有點失禮,但此作的確不具有這種資質。)竟然還花了這麼大的心血來評論他。不過仔細一看,大多數還是在提有關基督教的事。這樣的話,倒是沒啥好奇怪的。這只是我近年來對基督教看法的小結罷了。當然,上面所提的問題,也許在他們的教理問答中已經全部都有解答也說不定。也有可能,看過那些解答,我會產生另一番敬畏之心。但,總之現階段找不到解答的我,所能體會的就如上面所述。無論如何,這下子,我已經得罪神佛兩方的人了(苦笑);雖然,這是我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骨子裡我其實是鄉愿的人。(ぼそっ←沒人相信,包括我自己。不,就算「骨子裡」是,但大家看到的是表面啊!)無論如何,同說佛那時一樣,我恐怕是過分激動了,並且有些地方可能看得� �夠深刻。
此次是有感而發。以故事性來說,此作並非良作,所以要不要玩看人吧。分數打好玩的,因為就算是我,十年以後來看,會不會有這麼多感觸還是問題。


讀天主教學校的網友(但他並沒信教)提到,不明白為何我只選了基督教。其實我並沒特別挑選天主或是基督教。因為我對天主/基督教體系並不了解,所以我一開始的目標只是對這整個體系的基礎架構作評論。雖然並不曉得他們之間有何差別,但他們都以聖經作為經典這點我想是沒太大爭議的。既然他們都把這些經傳作為基礎,我想從這方面下手起碼(在資料來源的部份)不至於太過偏頗。是故,對於天主/基督教的分別,對我來說和佛教的大小乘一樣:每種主義/宗教幾乎都是人詮釋之下的結果,所以在經過長久的時間後,對於「如何去詮釋」總是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分歧。自然,宗教或主義會出現派系、「改良」等等的就沒什麼稀奇了。
對於天主/基督教,稍微看過網路上的評論,似乎天主教是比較「正統」而單一的教派,基督教則是「改良」版。假如要論及兩教之間的細微差異,我想已經涉及神學的領域了,而且對我來說,神到底是三位一體或是單一的耶和華,兩教傳教的態度等,其實沒什麼大的差別:因為這並不是我所在意的。所以自然也就不會、也不能對兩教的差異部份做出個別評論了。
說到頭,就像是佛教是我們東方人的枷鎖一般,基督教也是西方人的;所以對基督教的批評已經太多了,實在輪不到我來作質疑。但每個宗教都有其基本的精神,假如僅僅是抱持住那精神的話,那應該是無可非議的。因為,「去做好的事」(其實是「覺得/認為好的事」)這想法幾乎沒人會覺得不好。

他還提了個很有趣的問題:只是要有那種推翻一切的覺悟,除了難做到外,這種覺悟也許會造成你對所有事物都不會抱著「堅信」的心吧?但真理不就是可以堅信的東西嗎?一方面在尋求可以完全相信的東西,但也得抱有從頭認知的覺悟。
我想,這可能得先思考一下「信」的定義。通常我們說「我相信…(事/信念)」、「我信…(教/主義/信仰等)」指的不是尚未完全確定之事,不然就是他人的思想。因為我們自己都還沒確認過,所以才需要「信」啊!舉個例子,台灣有很多佛道教徒,初一十五來吃個素,三五時就上廟一炷香。雖然口口聲聲「我信佛」、「我是佛道教的」,但其中到底有幾成是真正了解佛教與老子思想、道德經內涵的?他們大可雙手合十:「我信佛」,可他們真的了解他們信什麼了嗎?他們需要的不過是一個寄託,甚至不過是一個「這麼做你以後就會更好過」的承諾。
換個角度想。雖然有很多宗教都會要人去「信」,但這其實是個弊病:真理不是要去「相信」的,而他人的思想頂多只能當作我們探尋真理的路標。真理需要的是去了解、去體驗,親身經歷過;而人與人之間至今尚不能夠普遍達到真正心靈層面的交流,自然他人的體驗就不能拿來當作是自己的。真理不是思想,也不是言論,他只不過就是靜靜在那兒(運行著)的東西,一個基礎的法則。我們不需要去「相信」真理,而是要去理解內化他。舉個我常用的例子:我們探索真理如同瞎子摸象。你可以藉著其他已經摸過的人他們的經歷,然後說「象是雙大耳」;當然,還有更差勁的:連他人說什麼都不聽,只是一廂情願的相信「象會飛」。但真正要了解大象是什麼,自己去摸不是比較實在嗎?縱使我們依舊可能產生誤解,最起碼還是我們自己摸到的 ,最起碼那包含了一部分的真實。
當然,也有神學家說「我信基督教」,高僧說「我所屬的是一般所謂佛教」,哲學家說「我是無神論者」等例子,他們有可能是親身體驗過其中的道理後,才出此言。不過,假如他們改說「神存在」、「我相信死後世界」、「根本就沒有神」等,這恐怕就不是他們的真實體驗了:或者,只能說是他們以為是真理的體驗。我並不是說他們錯了,但這到底又要如何去分別了呢?最起碼,我自己都不能說明他們到底存不存在。(簡單的說,我是個想搞清楚的疑神論者。)這應該才是子不語怪力亂「神」的真意吧?所以,我們各自以為的真理到底真不真,是很難去確認的。畢竟我們沒有神的睿智。(當然,這是個比喻:假如真的有「神」的話。)因之,具備打破一切認知的可能性,不「堅信」� ��就成了一種基本的涵養。我們可以拿過去的經歷來解釋,或是否定其他的學說,但假如我們無論如何都不能圓融的解釋時,還堅信著自己或自己所信仰之物的真實性,還擇「善」固執、據「理」力爭,這就不是好的態度了。
所以,我並不是在尋求可以完全相信的東西,而是在尋求我無法找出破綻的道理,而那通常被我們稱為「真理」。哪一天我接受睿智,發現這也不是個可以圓融的體系時,那我將會修正,甚至拋棄之。
2004/10/30 8:36

ゆきうた (yukiuta)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yukiuta觀看原來的格式

ゆきうた


雪之歌/降雪
翻了一下過去(早期)的心得,發現都很簡短。忘記是因為沒時間、懶還是怎地,很多都沒提到什麼。最近的就不太一樣了,篇幅比較大;相對的,本站的分量也就水漲船高……うそ。還沒到那種程度啦。不過,漸漸有些交流倒是真的。然後,想找找是否有「美少女」遊戲的資料查詢網站,卻發現不是只能用日文編碼,就是UTF-8解碼出問題(所以無法使用)。還真是兩光啊。
稍微看了一下介紹,然後一開始玩就發現那個opening,「奇蹟不可能會發生」…這是對某些game的反動嗎(笑)?但,這種game說是這樣說,最後總還不是一一發生了?正因為如此,才以奇蹟當題材的吧。
這遊戲比較特殊的大概是,看過大家的介紹,反而不知道攻略順序怎麼排比較好,只好自己隨便排。至於傳說中的永田淳一ED,我倒是沒試出過。而且沒啥GoodED,只是說要哀怨,又沒多令人飲泣。ま、簡單的講就是中途半端吧,讓人覺得要搞就應該搞的更精彩才好。各個結局都依照背景的「要使奇蹟發生,就得付出相當的代價。」設定(特別なことなんて、何もない。 不思議なことなんて、何もない。 ましてや奇跡なんて、ありえない。)而鋪陳,這令人不由得想起銀色~完全版~朱-Aka-以及鋼の錬金術師等価交換の原則,因為都是一物換一物。但此作不同的是其表現得更具體,也更個人化的部份:銀色等作中,主角們都是為了更遠大的原因而許下願望,相較之下此作中的主角們則都只是為了心愛的人。而且,拿盲換盲、孩子換孩子等,乍看之下還會讓人以為他們要宣揚「想要使對方過得更如何的好,就會讓這些苦痛轉至祈願者身上,使他遭受同樣的劫難。」しかし違う、此作伸張的是「幸福量保存の法則」,也就是說應該是「想要讓人多幸福,自己就會多不幸。」此外,和銀色等相比,情節也不致令人強烈感覺到「雖然付出莫大犧牲,卻盡是獲得不滿意的結果。」這種神的意地悪。只是,再怎麼看都有點怪異。大概是因為這個假定比起銀色更不合理吧。
声優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大概是飾長谷川菜乃的桜井ももこ了:這個聲音很特殊,特にうひひって、ぴたテンの美紗を思い出された。那濃重的鼻音有時還會產生爆笑的效果,例如弘美ルート最後伯母在講述兩百年前的悲戀時,菜乃的えぐえぐえぐ…もう笑わせまくりだよ。還有一點一定要提到的…カモーンブラザー!(H scene中竟然爆出這種台詞,雖然當時的BGM為小調,而且是在被主角鼓勵之下的「傑作」。不過,假如是他倒在那招手,我想笑果一定會更好。)但是配在菜乃…實在說來不怎麼恰當。大体、連情緒的起伏都沒啥差別(感覺不到);大概可以找得到以這種配音來配更為適合的角色吧。Bu~t,正因為那鼻音用得恰當,就算不是很優質的配音,卻讓人難以忘懷。並且,這種似乎沒投入感情的聲音,在最後那段卻� �出其功力:因為不讓人覺得濫情,所以更容易讓身為旁觀者的我們(替他們)感動。
說到此作的キャラ,和過去的Hgame最大的差別是,皆、あんま、性格はよくないね。或許這樣比較有真實感,畢竟現實中可沒有那麼理想的人。至今大多的(H)game就算把大部分角色都設定得很鮮明,通常還是會擺一兩個性格很溫馴的女孩子。而此作何となく、總令我注意到不管是哪個角色,都有他意地的部份。嗯,舉個例。(這麼說恐怕也不會比較恰當…)就像是駄々をこねる星崎希望+=妒忌中邪惡女性的それは舞い散る桜のように吧。其他的也令人不敢恭維。菜乃這角色,単に子供の世話を焼くじゃなく?
劇情方面,除掉最重要的奇蹟設定之外,大部分算是普通的校園戀愛;妒忌、從小的思慕之情、兄妹相依等,都是之前就常常見到的東西。摩尋(千尋)主要放在黑社會的家世,所以他還特別些。弘美先生的話,就完全是世界樹的ネタ了。當然,現在的作品在學生戀愛之外,若不加一些東西,很容易令人覺得陳腐。所以此作也和月は東に日は西にグリーングリーン一樣,搞了個超現實的題材作壓軸。
關於奇蹟,或是說祈願的達成;以弘美ルート中雪那的解釋加上幸福量保存の法則,統合起來後可謂祈願是種特殊的催化劑,將原先不(太)可能發生的反應觸發(逆反応不可);我們叫這作奇跡。由紀ルート中解釋「奇跡は、人の心の中にある」、人の意思等、それは違うだと思う。把人的作為當作是「奇跡」當然也是一種說法,正如我(在日記中)曾說過的,人雖然脆弱無力,但人的意志其實比我們想像的還更為強大,只是看我們有沒有下定決心而已;(正如劇中所說的,「心の底から本当に叶えたい願いを叶えてくれる」。)所以才有「人定勝天」這種說法。但以此作的各劇本解釋,重點並不在這裡,而應該是指那造成遺憾結果的等價交換原則。至於這種條件交換到底何不合理?由紀說「我不相信神的存在。因� �我又沒做什麼壞事,卻遭到這種折磨。」但我覺得出問題的是這種設定。因為,連我們的所作所為是否有恆常(定量)都不見得能成立,更何況這基礎更不穩定、層級更高的「幸福量」?若是幸福量恆常,那就不會有「雙贏」或「損人不利己」了。正因幸福量不恆常,所以我們才總是找尋著能讓大家都快樂的處置法啊。另外,假如以誠心,全心全意就能達成處境的交換,那由紀也可以換個角度,誠心誠意希望能換成別人失明。心存不善的人能達成目的,這可就不怎麼醇美了。另外,我對於奇蹟的看法,正如朱那時所述,我們更時常遇到的則是,根本就沒有交換啥的,幸福就這麼白白流失。真的冀求幸福,倒不如把心境轉變。例如雪那應該看開一點,世上男人這麼多;由紀若能往樂觀的方面想,例如把遇到主角 當成幸福,不論手術是否成功都不介意,那也不至於有幸不幸的問題了。光是心態的轉變,就能造成幸福量的增減了。
本作品音樂的部份似乎沒啥好說的。說中下,倒也還有普通程度。不突出就是。系統相當快適,對話進行以及skip的速度不致令人不耐煩。劇本不是很長可能也是原因之一。CG繪製還算不錯,比例勻稱。因為對話安排之故,H scene的H度不怎麼高。
其實我不覺得這個作品有什麼特出之處,因為其中的ネタ都很老套了。文字敘述普通,泣ける指数も普通。極力闡釋的設定又不怎麼樣,所以到底值不值得玩,恐怕還要看人吧。

φなる・あぷろーち (final)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final觀看原來的格式

φなる・あぷろーち


φなる・あぷろーち(Φなる・あぷろーち,Final approach)

PrincessSoft的PS2恋愛RPGソフト改編,這種無茶劇本,要我拼死命弄台PS2玩大概也不可能吧。應該這麼說吧,除了因著(キャラクターデザイン的西又葵)畫風以及那種女性主動襲來的劇情外,有興趣玩這種東西的會是哪些人?相對的,衝著這兩點來買的,又會是哪些人?
比較特殊的是第四話中陸奥笑穂(お嬢)對主角水原涼的一席話:「我的選擇就是贊同父母所決定的婚姻」、「你會那麼在意,只是因為討厭由別人做主」、「假如在另一種狀況下相遇,那你們又會變得如何呢?」說的也是,老實說,那麼可愛又夫思い的對象,再怎麼說主角拒絕的都太牽強了。而這也牽連出另一項主題:人類的愛情只是一種偶合,而非宿命或具有「絕對」性質。只是因為雙方在那時那刻恰好有過那些經歷,而造成那樣的結合。如此而已。會令人有永恆的錯覺,純粹只是因為人類青春期的發展(性成熟)不夠長久罷了。所以,人對於異性「情愛」方面的興趣,也只侷限在那些年,之後就漸漸轉向其他的方面。(聽說部份中年女性還有狼虎之年等等,但那主要還是因為人類生理的影響。)另外,對於他� ��的抉擇…此劇剛好因為お嬢本身認為沒辦法而接受父母的安排,但假如他真的滿心期待對方呢?聽說有許多過去經過媒妁之言而成婚的,他們在之前甚至沒見過對方,而婚後依舊能平順白頭。當然這其中不否認可能有因為過去男權高漲,女人可能只能忍耐的因素,但最重要的是,我想就算我們自己覺得對方的選擇是笨蛋的作為,只要對方心甘情願,而且最後能達到對方想要的幸福,身為旁觀者的我們又有什麼權力去阻止他?
主角水原涼之所以排斥正女主角益田西守歌,我想就是種素直じゃない的表現。縱使自己的過去有什麼悲慘的經歷,也應該以好好的溝通來解決。何況主角的過去不能算是多麼黑暗,而西守歌也不是說不通的人。他會這麼做,最大的原因應該是因為第一話中,行為最不理性的就是主角了吧。
看起來遊戲改成動畫時有些角色的造型稍微變了,不過還不至於有什麼負面影響吧。最起碼,還沒造成看不出那是誰設計的地步。不知為何,西又葵的人物造型頭總喜歡偏一邊的樣子。
話說回來,這一系列還真短啊,就算是用一半的長度(每集包括OP/ED以及預告才僅僅14分)也只作了13集。
2005/3/7 19:10

這部的男主角還真令人感到…似乎已經超過優柔不断的程度了,那種無謂的堅持,還得由西守歌來提醒;有種君が望む永遠的味道。這也難怪有些後宮作品的男主角被人批評了。全く素直じゃないね。
聽說這作品改編的還算不錯,但礙於長度以及統整性,動畫版對笑穂與ハルの恋人の芽生百合佳著墨不深。大部分的評論都提到,原遊戲還有更勁爆以及深入的設定與ネタ。雖然我並沒探查到詳細內容,也沒玩過;但重點大致集中在実妹ヒロイン水原明鐘以及百合佳(與百合佳ルート的明鐘)身上的樣子。沒錯,就算是監護人的愛人都不放過,可見此遊戲惡毒程度之一斑!(笑)
百合佳路線聽說修羅場很多的樣子(三角習題…(-_-)),而在高潮時扯進的明鐘佔有很大的分量。明鐘HappyED雖然快結束時有種恋風的切なさ感,最後還是結婚了。連普通「非H」game戀愛遊戲都出現親兄妹的ねた,令我再度想起從鬼哭街羊のうた以至恋風,一路走來的実兄妹劇本,最近似乎真的有越演越烈的趨勢。過去大多以「義妹」或是青梅來暗喻的地位,終於由正統來接替了(意味不明)。總之,以「結婚對象」而論,當然是越瞭解對方越好。那通常的情況下,還有比兄妹或姐弟交往更久的嗎?自然的,會有這種遐想就不是不能理解了。只是,理解歸理解,當然很多人會視這種想法為邪門歪道,「無法容許的存在」。以我的角度,這些道德上的評判都不在話下,值得一提的視這種現象本身;我總覺得這是因為我們在 「道德到底有多大制限力,又有什麼權力來制限我們」的懷疑下,對這社會規範暗地裡發出的反動。再者,這顯示人們不但越來越有主見,覺得自己有權力改變自己的生活,甚至表示人們漸漸有將之實現在達成自己的欲望上;說的透徹些,也就是自我中心加為所欲為,俗稱自私自利,以為世界繞著自己轉。(我好像就有點這種傾向…)這將使得人否定所有看不見的東西,或是將不認同的意見視若無睹。雖然這些都不過是種對不知何時才會實現,也不知會不會這麼演變的趨勢所作的揣測,可以說是過分的解釋;但也有可能是種擴充:因為沒有人察覺到這問題的本質,所以都以為沒那麼重大。只是,我想現代人的自省能力同時也比較強了,情況應該不致惡化到無法收拾的地步─起碼在民間道德規範上。
聽說還有續篇,原画改成同是プリンセスソフト的作品W wish之キャラクターデザイ如月水。這作品還真受到許多人愛戴啊。

順帶一提,此作與W -Wish-同是TRINET~プリンセスアワー~的一部分。
2005/3/19 18:22-20:14

甲賀忍法帖 (Basilisk)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Basilisk觀看原來的格式

甲賀忍法帖


バジリスク~甲賀忍法帖

評論之前,先來介紹一下此作吧。甲賀忍法帖山田風太郎1958/12-1959/11於「面白倶楽部」(光文社)連載的小說,所謂「忍法帖もの」的第一部;前後已有三次改編成漫畫,而近日還被動畫化與拍成電影,算是紀念山田吧。我所參閱的是最近的せがわまさき所畫,講談社ヤングマガジンアッパーズ掲載版本。雖然沒看過原作,但我深信比起原作,漫畫與動畫草率的多。雖然漫畫版還成為2004講談社漫画賞一般部門受賞作品。
漫畫版最大的缺點,在我看來其於結尾處並沒有能好好的表現出其「宿命」感。以小說來說,這是一部悲劇。我並不知道整本書是否瀰漫著一股無力感,用以暗示最後的結局,但我想若有這樣的設計會比較好。因為漫畫的處理方法感覺不是很嚴肅(私だけの気のせいかもが),本來以為是團圓結局。雖然這也沒啥不可以;只是覺得,漫畫情節安排成那樣,就算設計成悲劇也沒啥意思。都已經衝過重重難關,最後只剩主角兩個人,在沒有暗示下還把他們殺掉只會引人錯愕罷了,甚至令人感到做作。在最後的結局,也許山田是想以兩人殉情呼應開頭甲賀弾正與お幻的死別,但在漫畫中這部份的處理實在過於草率,尤其以現代人自由奔放的觀念,這樣的安排不會讓人覺得兩人不能抵抗上主徳川的安排而毫無出路,反而只讓人覺得「只要弦之助阻止 朧自殺,在場也無人能敵吧。要捲軸的話,他們大可演一齣戲,就給他們所要的名望啊,然後自己隱居起來,皆大歡喜。」這樣一來,此作就缺乏了宿命性悲劇的感覺,而那悲劇結局也就轉成無緣由的だるさ。所以漫畫版最糟的地方在過程並不夠嚴肅縝密,卻把很重要的結局按照原作畫,結果使人來個措手不及。說實在,當作背景的設定稍嫌薄弱,劇情的流動也些許紊亂。說不定在原小說版編排的比較好,雖然我大概不會看小說,但若是能像我所想像的那般就好了。
好啦,念了這個結局一堆,不過是我個人的不滿罷了。論及ネタ,此作中每個角色都各懷鬼胎,從一開始兩位元老就是這樣。在爾虞我詐利害衝突的四面埋伏中,只有正氣的男主角與純情的女主角艱辛的撐到最後,結果還是勝不了宿命,只能與Romeo and Juliet一樣,黃泉再見。此作套進德川的將軍位繼承;那些領導者被認為城府深厚、心機無可測、陰謀滿腹也不是一兩天的事了,而且直到最近都還有SAMURAI DEEPER KYO中的同名人物與Gundam SEED中的蒙面人可提出來當代表作。只是,在現實中皇帝(等級)的位置可不會因為一場與皇室(等級)無關的十人比賽而能得到定奪;這樣贏的固然很高興,但輸的是不會服氣的。除非德川本身的威權夠大,說一是一。即便如此,也應該在比賽前先讓繼承雙方承認自己所選(或分配到)的團隊,輸的時候才不� �於抗議「這才不是我要的」。另一方面,這作品中卻也表現出某些團體成員、主從之情,以及女孩子對男人的真心。甲賀組的行事好像普遍比伊賀組來得光明正大,而雖然不明顯,或許是我的錯覺,(部分)男性也比女性會來得理性(沒有心機)一點?這多少反映了「這的確是部有歷史的小說」,因為在五十年後的現代這些情感與價值早已不再為人所謳歌,因而正漸漸淡薄中。
此作最強(?)的兩人都以眼術為長,不知是否開了之後如今日NARUTO-ナルト-的先河。只是兩人從鬥爭方開始,甲賀卍谷衆才剛獲知兩族對決的消息時,就先後被七夜盲封住了眼睛而英雄無用武之地;還真是有種「拒絕英雄」的感覺,也可看出由小說改編的這作品與市面上正流行的英雄ACG劇本之大不同。話說回來,漫畫竟然在這之後也才畫了三集,也就是說為了鋪陳前事,竟耗掉四成篇幅,之後真正的鬥爭…也沒開始,不過是弦之介想問問徳川居心何在,然後七天之內就完結了。不知應說漫畫版後段過於急湊,或是此書格局太小。
トリニティ・ブラッド一樣,動漫畫版分別改編自原作。但動畫的情節看起來比較詳細。動畫製作時漫畫已經完結,所以動畫在人物設定與劇情上都參考了漫畫。動畫第一集多了個弾正與お幻的過去,與第一集最後以及全部最終相呼應,比起漫畫,這處理還不錯。只是這樣一來,也可以這麼說:人總是在年輕時會被愛情沖昏頭。等到年紀增長,愛情又被其他慾望取代,只有少數的人能在告老時覺悟到這迷惘。上一代的兩人與這一代的一開始同樣都是深愛著對方,(雖然與お幻相較,朧除了那天生的眼睛外和普通村姑並沒不同。)但還是成為這般結局,而當初如此光明磊落的弾正到這時竟也默認兩族間的爭鬥,並且口出嘲諷不斷。山田似乎正暗示著「假如把弦之介兩人擺到弾正的時代背景,遇上相同的事故,他們也會做出相同的抉擇� �」進而推論出「愛情是脆弱的」這結論。這一代最後之所以能「淒美」的完結,純粹是因為他們的愛沒有經過足夠的考驗,所以才持續到最後一刻。上一代兩人的嘴上爭鋒暗示了人在歲月的摧殘下會有如何的改變,而お幻最後流下的淚,固然表示了人還是不能忘情以及遺憾,只是這雖然寫出了人性,不也是另一種不覺?另一方面,假如沒有愛情,這兩派還會大和解嗎?畢竟,除(地位處在)最上面已被愛情矇蔽雙眼的兩年輕人外,其他人的個性大多不具足夠理性;對於一個講不清的他人,尤其是被信任的人說成「敵人」,甚至有殺害同族事實的,我們要產生負面印象會是多麼容易啊。一般說來,要讓世仇和解,除了時間外,制度更是重要。時間是指一代新人換舊人,因為人的成見是如此深,要讓普通人改變,不如換到新的一代。制度是為� ��讓新人不再懷恨,方法通常是讓兩方從小就和睦的成長。簡單的說就是讓兩族孩子離開父母,使其從小就玩在一起;並且一有爭端就曉以大義。這當然也是利用人性的固有弱點,但有時會很有效。漫畫版人物設定比較起普通美少女畫風都蠻古怪的(雖然不是首創)。其他就算了,我總覺得朧的下眼框(睫毛?)若是細一點會更好。雖然我了解那是為了表現出他的能力,不過那樣的畫法實在不怎麼好看啊。
好吧,我想此書沒啥意涵,強いて言えは、それも人の心を描くことと最後の悲劇の成り立って事故だけ。關於人心(黑暗面)的深刻描寫,我看過更精采而嚴肅的。至於Romeo and Juliet一般的悲劇,遺憾的是我經歷過更宿命的。啊、這麼說起來,也難怪此作不能打動我了。不過,假如換另一個人可能就不同了?想要欣賞這個作品,建議看看小說版。希望裡面有比漫畫版更深刻的描寫。
2005/5/29 23:25,30 21:22,6/4 7:35-8:58
動畫大致上遵循著原作的流向,不過其所能表現的效果與延伸至一季(24集)的份量總是較五集漫畫來得多,所以穿插了一些漫畫中沒有的細節。最起碼,我看到動畫結尾時比較有感覺。
比較不同的是雖然漫畫中天膳本來就是個沒有節操的惡人,但動畫更進一步的將兩族上上代的恩怨起因也歸給他,而將之定為最大壞蛋了。最後部份兩作意涵也不太一樣,漫畫版純粹描述一個悲戀故事,而動畫中兩人的死被視作犧牲以開創新局。只是,看到服部那明知兩族恩怨卻置身事外的態度總令我有些不以為然。雖然說情け對忍者來說是不需要之物,但他的表現更像是看到路邊拋錨汽車卻加速揚長而去的人。而我更不屑的是這種人總是以法規啊制度的,拿「一切照規定來」搪塞自己的行為,而事實上潛意識中為了自己而犧牲了多少人卻不自覺。何況說「我一切都照規定來,所以變成這樣也是沒辦法的事。」不是把責任推給規定嗎?「我一切都照最佳處置了」的情況呢?(最近剛好碰上許多這種事,發發牢騷。)
可能有一些常用的(忍者)題材由本作而出或是因此加強的吧。例如瞳術、心眼的戰鬥等。可惜現實中這些可能不存在。
2005/10/1 1:10
最近似乎有不少人開始利用青空文庫的格式keyin著名小說。像是小野不由美的十二国記與今野緒雪的マリア様がみてる都有不少愛好者。在找到本作的原著後,特別看了一下結局部分(反正是不可能全書再讀一遍的)。這裡有段對服部半蔵的心理描述:「この両人をここに追いこんだおのれの企図を、いかに大御所の命とはいえ、ひそかに悔いと恐れをもってかえりみずにはいられないのであった。」原作中對半蔵的描述較多,使他的行為較合理,因而更容易形成in-group效應。是故,他的地位比較像漫畫中的情況。他兒子倒沒出現,而且兩人死後那一段看來也是staff為了使故事更圓滿(樂觀正面、「好的結局」)而造出來的。(原著最後是「足につかんだ巻物に、甲賀伊賀の精鋭二十人の名は、すべてなかった。」)雖然我並不讚� ��動畫的改編,但意外的,或許因為我是直接插入,無法察覺出山田風太郎在這段之中能如何的激起讀者的情緒;我總覺得他這裡不過是在敘述一段事實一般,沒有情感的起伏。ま、既然沒有整部看過,也就不適於發什麼評論。
另外,稍微瞄了一下天膳的死相,他好像真的有點癡(汗)。那動畫中描述的就差不多了。只是,分量問題:假如他的場面過多,那在觀者的我們眼中他十惡不赦的程度自然比較深。另,動畫也作了些微的改編,以達到更為合理,或是為了情節高潮與畫面效果。例如天膳死的那一景,在原著中是暗的(畢竟盲目的弦之介不需要光),而其死因也和這有關,而非直接出於弦之介之手。但在動畫中被改成了弦之介被劍插入左肩後制約之而使天膳人頭落地,這使弦之介看來更有氣魄。
However,我並不覺得本作在內涵面有什麼特殊的價值,只是有許多人喜愛的話,多少值得探討箇中三昧罷了。
2005/10/3 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