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13日

DEATH NOTE (DEATHNOTE)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DEATHNOTE觀看原來的格式

DEATH NOTE


DEATH NOTE(デスノート)

這標題字母的方向特別設計過,要查原始的樣狀請自行翻閱漫畫。但我想這特別的設計可能並沒什麼特別的意義。
は…這漫畫還真費了不少時間來讀啊。最大的阻礙大概是讀到一半會很想跳脫,看一些其他的東西。原因是雖然一開始從夜神月著手,將他當作第一男主角;事實上到倒數第二話也的確都是這麼安排,視點主要以他為主;加上一開始優等生(全國模擬考狀元)、持てる(兼有手腕),已經習慣這種主角的オタク們很容易順理成章的將自己帶入,投射在上。しかしこれはそんな生暖かいもんじゃねえぜ。以一句話總結劇情的話,這就是逃亡至死的過程,而他的表現在在使人失望。だから実は不愉快だ。因為我們所帶入的主角後來越發的令人感覺非常沒品,自然就會讓觀客看的很痛苦。許多人大概會在心中想:「這傢伙怎麼這麼自私自利啊」吧。
2006/8/10晚
看完到現在還真過了好一段時間了。這三四天都一直在虛度人生,因為這次拼圖似乎比地獄少女那時更複雜,不知不覺就有點想逃避。不過隨著時間流逝,感觸也隨之淡薄,不趕快處理還是不行的。
本作漫画由畫過ヒカルの碁的小畑健擔任,他所畫的作品好像很多都不是他原作的樣子。原作大場つぐみ,有些人推測他是ガモウひろし,まあ…不管是哪個我都不熟就是了。
本作的中心ネタ是「一本寫了名字就能讓人隨意斃命的死神之書」。這種東西或許有些人會認為相當新奇,其實也不是那麼一回事,像是マジカノ或是神語都曾出現過寫上字就能影響現實面的書,兩作中的能力甚至更為強大,像神語中寫了世界就會照著運行,所以那是本「神之書」。但不論是マジカノ把這ネタ當作玩笑的題材,或是神語用作裏ネタ,都沒有此作這麼嚴肅的討論到這種超自然力量若是真的存在所會產生的影響。而本作「讓罪人死」更引發了我們另一層的思考空間。其次,上面提到兩作也沒像是本作一般引發如此熱烈的迴響。畢竟本作的風格嚴肅,又是較多人注意的媒體,被炒紅的作品。
對我來說,會融入主角,欣賞他(気に入ってる)主要是在第一集他對リューク所發的一些言論。舉例來說,他對人有表裡、具有就算滅掉他人也要保全自己的天性等等的認知,就令我產生共鳴。對本作的一些設定,我更是報以掌聲:像是對「利用了デスノート會有什麼樣的報應」,和地獄少女那種lex talionis式的一報還一報不同,甚至也沒採用Salic law(兩者間比較請參考新約關於死刑的經文Two Justifications of Substantive Justice),而是褪去了人到的外衣,改以殘酷自然的機制:硬要說,也不過是幹了之後的良心自責,以及死後…デスノートを使った人間が天国や地獄へ行けると思うな。又像是「死んだ後にいくところは、無である。」,配合上第十二集「其實沒有什麼天國地獄這東西」的背景設定,顯然就是說「用不用都不會有報應」,更進一步就是「不管作了多少善事,行多少惡,人一死就一了百了」的意思。很顯然作者根本不把鋼の錬金術師裡面那種常人認為理所當然的善惡報應放在眼裡,或者說他非常明確的指出這些都是由人的手造出的機制,所以月與法律所為其實都是一種社會秩序的維持。但這報應並非天賜的觀念為常理所不容。我們之所以建造並壯大了「法律」這東西,輔之以公權力,千方百計要人相信「法網恢恢」或最起碼「天網恢恢」,維持這麼昂貴的機制,就是因為人期望著公平,結果則是矇騙了一般人。而對一般小學程度的思考法來說,這樣的作品設定只不過成了一種慾望滿足� �手段,他們不會思考到這層面。也難怪本作會引起那麼大的爭議了,這應該是一部二十五,甚至是三十禁的漫畫(笑)。假如最後竟還讓月活下來的話,衛道人士不知會怎麼講。
作品的風格是鬥智與心理戰。之前讀到類似的作品是スパイラル,而本作的推理部分用詞較スパイラル更甚,雖然這並不表示沒有漏洞。而到後來有點走樣,讓人感覺有點在玩文字遊戲的感覺。ルールで遊び?作者設定了許多「How to use」,然後就看主角在那邊鑽法律漏洞。本作還有個副作用,因為將人心描寫的過於黑暗,CARNIVALと並べたら、これこそ人間不信につくんだ。我看到一半暫時離開時,竟然不自覺的學起故事中角色,開始評價周遭人們的行為與想法。…恐るべし。
主要內涵外其他部分我就沒太大感觸了,除了對主角作的結局安排外。我的感覺是故事最後恐怕已經有點偏向於ニア中心了,因此page.97才會對月的反制沒有著墨。想來,當他在第二集違背自己(與大眾)的信念,為了封口而開始殺害無罪的人起,他最後的命運也許就已經決定了。或者說,他在殺害第一個人,抑或是一開始決定自己有「新世界の神」之力時?他實在過於執著放不下,這導致一連串的失控。其實好好處理的話,本來大可消聲匿跡的。在最後與ニア的決戰前,也還可以考慮公開內幕。但他只想到要人死,又過於負けず嫌い。表現出太多私慾,什麼都只想到自己,完全不為他人著想。自己不想死,卻極力利用他人,犧牲其他多少人的性命都不 在乎,年少輕狂的自以為是(讓我想起我自己…恥ずかしいながら),自大的夢想成為神。這在我們的認知中是不能接受的。所以對最後結局雖然有許多人扼腕,但一定也有鬆一口氣的。
L與ニア的外貌相當令我感興趣。L總是一副黑眼圈(目の下に),而兩人的共通點則是大黑瞳孔以及衣著不整,下指示的同時還邊搞些有的沒的(ゲーム遊び、玩具を弄ってる)。「壞人」的既端莊又一副優等生,相較之下,「正派」的L與ニア卻是一副帶有狂野習氣的剌塌像。會說自己是ライト派的,(照あなたの正義はライト派?L派?ライト派當下略多於L派的數據推測,因為キラ派比較偏激,較可能灌水,所以L派應該會多些,但也不至於多到1:2才是?)其著眼點之一應該包含這項吧。這裡面難不成什麼意涵都沒有嗎?我想,ACG,甚至普通劇本中都會出現的這類型人物,大多都直接間接的受到Rain Man(1988)等作品的影響� �電影中描述雨人有嚴重的自閉症,像是高機能自閉症,其實是Autistic savant。只是至今的自閉學者還沒明確發現過「擅於推理」的類型就是,這些人頂多只能說是造出這些角色的參考範本或是藍圖。
在雙方交鋒中,大多數人對雙方信念的注目可能還多於勝負,這是作者成功的地方:讓大家思考什麼才是對的,而不僅僅是陶醉在誰輸誰贏的表面滿足下。對「到底哪一方才是正義」,大家的意見請參考あなたの正義はライト派?L派?。大致說來,ライト派的多是受到「壞人就必須受到制裁」這種思想的荼毒,事實上ノート能殺的也不過是千百人,而且他說只殺極惡之人,所以或許真的有遏止的效果。反正再怎樣也輪不到算是半個好人的讀者自己身上。也有受到月精神感召,或是執迷於他那領袖風采的。這群人通常只從自己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相對的,支持L的似乎較多從大局著眼,少數則對月那種高姿態,以及他確實有濫殺無辜的事實感到噁心。這邊並不是在宣揚具有同理心的比讓世界繞著自� ��轉的更高尚,或是哪方較為正確啥的。そもそも若是我來選,兩方都不在我眼裡,或是說哪個都好(請參照下面正題的討論)。只是作者的安排多少有點「衛道也別衛過頭了」的味道,算是對人們的一記當頭棒喝吧。「別以為正義就真的能愛怎麼伸張就怎麼伸張!有時候善惡不會照我們所想像的那樣報應。」って感じ。
2006/8/16晚
撇開濫殺無辜的問題不談,我倒頗為懷疑假如主角是像田中芳樹銀河英雄伝説中「ヤン・ウェンリー」一樣的人,並且真的只殺重刑犯的話…還會安排那樣的結果嗎?假如讓主角背負著「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讓讀者知道他是痛苦的一個個刻上這些名字,那麼讓這樣的角色死亡,大家還是會怪罪他嗎?人的心智是如此容易受到影響,以致於我們常常沒辦法真的毫不帶情感的以純理性裁斷事情。(或者如之前所說,人到底有沒有不包括情感的理性都成問題。)另一方面,page.45描述到L只想抓到キラ,小我的犧牲不在他話下。不過這種心態就和キラ一樣,為了達成更為和平的世界,犧牲惡人的生命。不論是哪一方都不能說是無可非議。到ニア時雖然堅持不殺人,但我想假如事情演變到他不殺事情就不能解� �,必定會導致更大犧牲的話,在不得已之下他還是得處理吧。所以若是雙方的人格差異消除,故事描述到最後將雙方其實都不怎麼正義,沒有人能拍拍胸脯說「我一定是對的」、「我最高上純潔」這層都點出來時,人們還能這麼評價兩人嗎?
因此我們應該從本作根本的主題著手,也就是SoltyRei那時也提過的,「悪即斬」的態度到底對不對。假如惡人都能現世報滅絕的話,有何不可?(極端一點,就「隨即報」了。)這就像在問「假如優生學可以改善社會的話,有何不可?」或是「安樂死有何不可?」甚至「若是天生殘疾,出生就得受到全時照料兼以昂貴社會成本醫療用藥,加上沒有意識,這種狀況下讓他早點解脫有何不可?」某種角度來說,就是功利以及人情之間的拉鋸戰。L與ニア的觀念是惡人不可以以私刑制裁,更何況是用上恐怖的死刑;加上由個人來下裁決,多少會生錯誤,這一定是不對的。制裁最起碼應該得到大部分人的認同,因此不能交由獨裁的團體來裁決。それに、やり過ぎ。改造全世界…總是有些不想要的人,而他們也應該 有自主的權利。另一方面,依照基督教的理念,生命由神所賜與,人的存活不是由我們其他人之手,甚至於是他自己可以決定的。(すまん、這句是我加的。)但反過來思考,他們到最後在全世界都漸漸認同「罪大惡極之人應有現世報」或是偏激一點「我們的世界不歡迎殺人者存在」的キラ價值觀之下,卻執意繼續以自己的手制裁キラ,老實說他們和執意以自己的手制裁萬惡者的キラ是一樣的。只不過最後他們勝利,所以ニア坐大,如此而已。話說ニア他們之所以還得千辛萬苦揪出キラ,就因為我們想像中精算過的天罰是不存在的,人的秩序得由人自己維護。ニア也只是賭上一分氣,不見得就是胸有正義。
再說,ニア真的要高枕無憂的話,必須消滅致使讓人死亡能力出現的機制。不過死神機制是消滅不了的,他們只能除掉,或是說DEATH NOTE。只要死神制度存在,難保不會有第二個入手DEATH NOTE的人。不否定假如作者真要搞的話,光靠推理與計謀就毀掉死神界也不是不可能。但既然沒這麼做,ニア最後還是很安心的追其他犯罪集團,我只能猜測除非作者心由餘而力不足(而沒再寫下去),否則這代表了故事光以背景設定就證明了ニア並不真的是為了正義(而是為了L的復仇)才追キラ,以及他們的正義終究是的。他們不能容忍キラ殺凶惡犯,難不成就能放縱死神隨意殺人嗎?這不過是眼不見為淨的一種駝鳥心態罷了。

所以,在上面的批判之下我們知道雖然キラ讓人非議,L以及ニア可也沒好到哪去。OK.接下來我們該深入本作引發的現實面主題了:死刑存廢問題。這個議題早已被炒得火熱,網路上議論文章一堆。如上所說,死刑的本質本來就是種合同殺人:如同戰爭;許多,甚至只是少部份人,以「法律」或是「大義」為名義,奪取他人性命。而現代人漸漸意識到這問題,而至反對死刑,大多是因為現在醫療科技的發達,人的性命更為寶貴,加上人權高漲,同理心的作用,使得大多數人不只是認知到「生命可貴」,更將這層理解推己及人到犯人身上,因此才厭惡雖是制裁,說到底還是殺人的死刑。這其中還和人格維持(價值觀整合以能自圓其說)與合� ��化有關:因為我們察覺到這樣價值觀會出現矛盾,所以需要否定死刑以維持我們「不殺人」高尚的心。這是心情層面的基礎,但純以說理來說好惡不可左右決策,因此就出現許許多多顧左右而言他的,拼命找有利的理由支持自己的理論。正如當社會殺人這篇中所說,反對死刑的人為了維護自己的正義,而贊同的則是在見過那些「真正凶惡」的罪犯後,覺得他們活在世上也不過就這麼不知悔改下去,不如早點讓他們解脫。關於「廢止死刑」這個主題,最努力的或許是宗教界,尤其是基督教。他們基於道德的宗教信仰,寧可放過千萬壞人,不可錯殺一人。在陳文珊的死刑議題研究有精湛的論述,雖然裡面多少出現了上面所說「因好惡而拼命找有利於自己的證據」的現象。當然我不否認大部分的評論文章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傾向(我自己的幾乎都是),因為人總是有主見,又多是看到自己喜歡看的(參考社會心理學)。無論如何,為了了解這項主題,還是煩請先看看那幾篇。下面就這些基督教立場的文章中論點做抒發與重述。
其實廢止死刑在注重生命人權與人身自由、道德標準變高、人本思想漸趨發達的社會如上述應是種趨勢,因為我們會希望「(被殺者本身)不情願的殺人」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成立。那是不是只要是「殺人」就都不被允許呢?那倒不一定。像從基督信仰論死刑存廢問題就說明「非得以殺止殺」,例如自衛殺人時可以原諒。(在佛教中,就算這可以原諒,所造成的業還是不會消失。)我想,在極度苦痛之下要求安樂死,對許多人來說應該也算例外之一吧(這又是另一個令人爭議的話題了)。不過通常我們所指的自衛殺人是當場沒殺對方,自己就會被殺的情況。所以在尊重生命先廢除死刑文中作者泉源支持� ��刑的理由「國家執行死刑在道德上如同自衛殺人及殺敵」恐怕是不能說是自衛。反對一方可以提出的論證光從幾篇文章中即可得知大概有「死刑沒辦法達到嚇阻犯罪」以及「我們被賦予生命,卻沒有權力奪取他人的」等等,其他當然還有不少。「我們被賦予生命」也就是說人對於自己的性命有使用權,但無所有權。積極一點就是人生在世應該多做一點有利於人的。假如我們種族的存在是為了損毀同類的生命,又有什麼必要生下來?純以理性(利益的「好」)說來,在沒有冤罪,我們僅僅討論該給殺了許多人的人怎麼樣的制裁的情況下,應該考慮到「他在」與「不在」對社會來說到底何者較有利。自然這情況下我們會覺得「沒有繼續活下去的價值,未來也不可能產生這價值(例:造福人群)才需要死刑」,因為這種人的存在只會帶給我們麻 煩:關著是威脅,而且讓他活下去,世界非但不會變得更好,還得付出許多社會成本,浪費公帑來維持他的生存。(這點有些註解,詳見下段。)不過人性畢竟存在著矛盾,我們不能純粹以利益來考量,只是到底人道要做到什麼程度,連單一個人都不一定能統合,更何況每個人心中有一把尺,不是大家都能達到一致的。所以像「如果有終身監禁不得假釋的刑罰,我贊成廢除死刑」這種中間選項就會有很多人贊同。對這選項同意的基礎是因死刑為一種「不可逆的」刑罰。人死不能復生,所以就算我們後來發現錯誤或覺得判刑不當,再如何想補救也已無法挽回。但這麼一來又有另一種選擇了:真的以「眼」還眼,毀壞肢體如何?…不,大部分的人絕對不會認為這是可以接受的選項。讓他在自己不知道的地方默默離世是以當下價值觀大家可� ��接受的。不過一想像到要斷人手臂、挖眼睛等血淋淋的刑罰,這已經超乎我們忍受的極限了。對某些人來說,更嚴重的可能還會讓人生不如死吧。所以我們才不以毀壞肢體為刑罰,卻能忍受,甚至有人建議死刑。不過,說無期徒刑就是可逆的嗎?那倒也不一定。監禁奪去的其實不只是可以償還、回復的人身自由,還包括時間,甚至於是因為懲罰造成的機會損失。(已經逃過的機會,通常不會有第二次能抓住的可能。例如因為緋聞的誹謗、冤罪而失去升總經理的機會等。)同樣的,這一方還是有可能讓人生不如死。所以雖然說來反對的一方比較沒那麼嚴重,也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假如要執著於「可逆的」刑罰,除了罰金外(其實罰金大多也是…),大部分都不過在自欺欺人罷了。
站在整體社會利益角度來思考的,如上述總是會考慮到我們為了養活這些人所耗費的成本。(像死刑:废除还是保留?這篇就是。)反對的人當然會想辦法除掉這項因素以便說服大眾。像從基督信仰論死刑存廢問題就提到美國神父幾年前的研究指出在美國,社會為死刑犯付出的費用為終身監禁的三四倍,美国的死刑制度也提到死刑管理機構費用驚人的昂貴,甚至也有像Oklahoma City bombing這種上千萬的。不過這應該僅限於美國這樣制度的區域:“第1000个死囚”引发激烈争议提到在美國被判處死刑的罪犯擁有隨時上訴的權利,因此他們的花費主要肇因於體制問題。(參考美国的死刑制度)美國確實也認為這 划不來,因此允許以終身監禁來替代死刑。(但在這邊我搞不清楚之間的差距是不是因為看管死刑犯所用的設備以及人力都高過普通犯人所致。只是若真如此,原先罪重需要死刑,卻改成在設備普通的監獄服刑,不會讓人更擔憂嗎?)而在其他國家,例如中國或台灣,情況可能就不是如此了。如果不認罪,在被認定證據充分(在某些國家,這門檻可能較低。)下,死刑依舊執行,或者不論是不是死刑,看管方法一致的話,那花費恐怕會較少吧。因此,有些人說美國沒廢死刑就不夠維護人權,我倒不覺得是這樣。像與某些沒陪審團制,純由法官等迅速判刑的� �較,美國雖然沒廢,而且死刑犯所費不貲,但主要那是因為他們的判決體系比較容易使得死刑犯只要不服罪即可上訴。這邊並不是推崇陪審團制,也沒有證據能證明這點,但要指出的是一個「可以隨時翻案的死刑」有可能比「迅速被裁決卻難以上訴的終身監禁」在制度上更具人道關懷。因此沒廢了死刑不代表就比較沒有人權問題。而美國之所以會讓不認罪的人有上訴權力,除了怕錯殺之外,我想還代表了當下認為理所當然的價值觀,在滄海桑田後,也許反而會被認為很奇怪。所以十年以後,同樣的罪名,在另一批人眼中或許就情有可原。人是善變的動物。
以受害者的角度,重點在就算處決殺人等死刑犯,逝去的人也不會復活。這純粹只能安慰在世的人罷了,效果形同喪禮。不過對於某些當權者,光是這些受害者所施加的壓力就足夠他們下同意死刑的決定了。像是168人罹難的Oklahoma City bombing,不論是平時多麼反對的人,遇到自己喪失親人,加上一旁還有許多同樣遭遇的,在怒吼「大家都是無辜受害者!」之下,也很可能轉向。更甭提911事件,都已經演變成戰爭了;三千族人(因為加害者是少數族群,因此additionally產生了異樣的種族情結。)的離世,這不光是抓到人然後關起來就能罷休的。對這種事件,連聯合國都沒餘地置喙。我還敢說,這事件發生在自己國家的話,包括廢止死刑的國家,� ��半以上在發現元兇後都會打回去。沒幾個人會承認這是可以用「關起來」就赦免的犯罪。既發生於非戰爭時期,範圍又太廣了。有趣的是,這些加害者到死都沒有悔意。他們自己也有自己的一套正義,甚至認為自己才是受害者。雖然說冤冤相報何時了,但不也說此仇不報非君子(不夠義氣),或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人情啊人情,只能靠社會價值觀的改變了。當權者或受害者等因為人情而極易偏頗,這邊不從他們的角度來討論。假如處決死刑犯能影響到剩下來的人,並有相當的效果,考慮全社會的利益,這未嘗不是一種好的社會秩序維持法,或是利益眾生的犧牲。當然,也可以說難聽一點,利用殺雞儆猴的方法制約愚民們,把大家當作巴甫洛夫制約實驗裡的狗。只是根據大部分研究指出,死刑的存在並不能顯著降低犯罪率。也就是說,我們並不會簡單的因為畏懼死刑而不敢犯罪。所以嚇阻犯罪說無效。在從基督信仰論死刑存廢問題進一步討論教宗演講甚至提出,濫用死刑將產生邊際效應遞減,使我們依附於死刑。這就像是體罰一樣,光是用打的不能解決問題,而人本主義抬頭的現在,廢止體罰也已經漸漸納入我們的標準價值觀了。

基督教基本上是站在常人的立場來解讀這項議題,不過如上述,他們大部分還是沒辦法解決大量、殘酷又發生在自己(至親)身上的情況。事實上一發生這種是大家都panic了,沒人會跳出來說「廢除死…」(會被旁邊的人痛扁)。佛教如何呢?佛教總予人有點超脫世俗的味道。從佛教是否贊成廢止死刑一文,我所體會到的是(好吧,我承認加油添醋過了。)對於犯罪者,佛教提倡的是感化他們,而不是以刑罰苛責他們。也就是說,應該讓他們了解自己為何錯(邏輯上的無法自圓其說)或是被認為錯(道德上於人所不能容忍),導正其使之有圓融的認知(價值觀);光是贖罪無以成就,何況是以殘忍的方法。殺了他們,他們就沒改過的機會了,因為 這是不可逆的。而重刑則很容易造成反效果。因此不好說是「反對」死刑,而是應當救贖這些犯錯的人,如同犯輕微錯誤的。重點不在「使其脫離刑罰」,而在改變他們,使其不再犯。也因此,將重點全集中在「廢除死刑」反而是本末倒置了。問題是現在社會並不存在這麼多能改變他人,我們最可以期待的應當是一套措施,可以使他們確實的(而不只是表面的,這有時不很容易判別。)改過自新。從這角度看來,正如文中對「法官與劊子手是否得殺罪?」這問題的探討所得結論一樣,判刑者就算說是犯了「殺生罪」,也不至於和蓄意殺人一樣嚴重。各時代與各社會都有不同的價值觀,在現行法制體制下,這些職業都被視為「必要惡」,法官警察們本身不作還是得找別人代作。假如因為順從大家都公認的價值觀卻被認定是重罪的話,反而是不公道的。除此之外,假如真的沒有人願意擔任這些職業,說難聽點在那些殺人犯來砍完後,我們就只能預期他們死後再下地獄了。雖然我不否定就算廢除死刑,犯下死刑罪的人不見得會激增(如上述,照現在的施行情況,應該說「不會」。),但這是變 種的強迫每個人都得信服「業在死後依舊累積不絕」、「輪迴存在」、「業必有報」那套理論。不是每個人都能微笑著被人砍的,更不是每個人都有真正渡化他人的能力。
當然,上面還算是高尚點的說法。來看看佛教對「安樂死」的看法,星雲大師答:戒律應該從多方面去考察。權宜之下,那些執法者沒有罪過。看完這幾篇我想星雲大師是蠻世俗化的。這不是在貶他。只是說,他比較站在一般人的角度來看事情。或許這是他一路走來,面對一般民眾所不得不做的改變吧。對這些人總不能講過於理想化的東西。(沒錯,我就是覺得廢死刑是理想化。不過,有正如上面所述,當社會價值觀漸漸改變時,過去不能接受或不能想像的,也終將能慢慢為人所認同。)這幾篇 還啟發我上面對廢除死刑應該衡量(對整個社會的)利害得失的討論。
佛教這一套所面臨的問題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受到感化。我不是指上面Timothy McVeigh或911那些人。他們都還可以改變。真正「罪大惡極」的,有許多都是因為生理上的問題,造成無法克制自己的情緒等等障礙。這些人就算知道自己錯了、想悔改,但當遇到另一個狀況,卻很可能再度無法自己。為了讓他們能過「正常」的生活,以當今的科技可能終生都得接受治療(注射血清素等等的)。但這種違反自然(天然)的做法和某些人說「我」有何不同?或是你想說這是「修正過」,比較「好」的?死刑制度之正反意見提到這個問題,顯然很早就有人注意到「先天」這問題,雖然他們所謂的「生來 性犯人」概念與現代基於DNA的先天性恐怕不同。這篇文章還提到了某種型態的安樂死:讓重犯自己決定判處終身監禁還是死刑。這想法真是太新潮了(笑),雖然裡面說要連自裁的手段都由犯人選這點有點…不過很有吸引力。

2006/8/18 23:58
那麼其他的宗教又如何看待這件事了呢?正如之前所述,比較大的流派幾乎都是懲善罰惡的,因此也較重視道德良心。但隨之而來的,則是如何公平的處置善惡。縱使在世沒被處死刑,但總不能不處置。為了為了了解各大宗教對「消滅生命」的看法,前幾天還嘗試一探過去不曾接觸過的伊斯蘭教(「回教」聽說源於回族人信的教,因此此稱不妥。),這在伊斯兰教简明指南有簡單說明。漫谈三大宗教的神這有趣,感覺上和我的思想竟有幾分神似。不過我得說变形金刚這幾篇已經過火了,有些瑕疵,甚至是我不能認同的。而依據似乎其他網頁的� ��紹,伊斯蘭教重的是「信」,要去實踐,而不是思考「為什麼」,因此像基督教的神學或是佛教研究佛經之類的學問似乎不算很成熟?其教義部分似乎也比較薄弱?
大家都知道不論是基督教或佛教,基本上都因反對(任何形式的)殺人而同樣的不prefer死刑。伊斯蘭教或許因其比較不重視自由意志,規定較嚴苛,因此對某些不被允許的犯戒還是看得很嚴重。當然其他宗教也有過這樣的時期,甚至為了傳教而打仗,而伊斯蘭教也漸漸改變中,像國際創價學會 伊斯蘭教徒的觀點就提到生命是神聖的。因此這些都還待價值觀的改變。只是說到這些宗教對善惡的終極處置…當然不會有人說做錯事不用罰。現在的問題在該怎麼罰,罰到什麼程度。當大家都覺得死刑漸漸不能接受,卻沒有人說地獄過於殘酷。基督教、佛教以及伊斯蘭教和印度教都有地獄的存在。其他幾種宗教不用說,《中國大百科全書智慧藏》介紹了伊斯蘭教的信仰:作惡者下火獄。關於地獄的教義這部分曾在Fate/hollow ataraxia提過,之前的祆教中原先是沒有的。但這樣對沒有覺悟的常人來說約束力不足,因此需要有更具有恫嚇效果的強制力。我想大家都很清楚地獄像什麼樣子,那是個生不如死的地方。不能忍受死刑卻能允許地獄,這樣的人性也蠻有趣的。差別僅僅在地獄是可逆性的嗎?或是因為,那不是我們可以置喙的,所以他們去他們的,不關我們的事?又有多少人想到惡人會下地獄時不會感到心安的呢?

關於宗教到此為止。我們還要再進一步:終身監禁真的就好了嗎?屬於極刑的死刑自古有許多替代方案:無期徒刑(終身監禁兼服苦役)、流放、罰鍰、由他人的對待而感受到於心不安等。以上面的說法,佛教可能著重「改變自己」的部分。而我相信早期基督教淳樸的年代,由心不安而生的懺悔是很重要的一種贖罪手段。古代中國用過流放,澳洲也曾被用來當作大型監獄;流放在Scarlett中曾經描述過,雖然並不夠刻骨銘心。換個環境是很好的處理法,所以可以的話(並不是所有情況都通用,也不一定有適當的環境。)我覺得這不錯。但對已經開化的現代地球村來說,除非丟到其他可供人生存的星球(獣王星?!),否則沒有用。在這情況下我們還是得想出處置方法啊,所以…不論是監禁或是流放,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隔絕」,因為要預防他們再犯。讓犯人沒有機會做出第二次的 傷害是大家的共識。為了達到這目的,除了關起來之外,還可以直接對犯人的身體下手,例如曾有人提出把強姦犯的器官割掉。不過我們難不成要將殺人犯變作人彘嗎?當然不可。所以還是關起來為上。其實,我還頗為喜好讓犯人還是與大家同住,使其在大庭廣眾下察覺自己的罪並思考該如何做。(有點像緩刑?死緩考察參考法学论文网。)不過這對於重罪,在現在當然也是天方夜譚。是故,我的第一選擇還是流放(當然在實施前需要先使其有所體悟),接下來才是限制人身自由。各位,不覺得假如死刑很殘酷的話,終身監禁也很� �酷嗎?難不成關個四十年,犯人就能開創個全新的人生,對社會產生貢獻?若是環境以及條件允許的話,不如改成流放吧!(…癡人說夢)
最後該做個結論了,到底死刑好不好?…ん~ん、我想這不是「對不對」的問題,而是趨勢。社會整體的價值觀就如同人的意志,是時時刻刻變化不斷的。就算我們能抓住趨勢,卻不能說對錯。這就像流行服飾一樣,不會有人說復古穿60年代衣服就是對或錯的。只要能自圓其說就對。(參考人生的意義)所以說這是種「真理」,不如說是喜好。

看本作角色在耍心機,有點Enemy of the State(1998)的味道,總有天會連私人領域(AT field←笑。其實應該是個人空間人際距離。)都不存在嗎?還真給人有偷偷摸摸做事的感覺,像是ニア出現那段,就像是在說「ニア來了,你不能再為非作歹、為所欲為了。」…ほんま、そんな気がします。
如同上面所述,深く考えは止めるの。舉例來說,有很多只有作者以及讀者這般於至高點俯瞰這個故事的人才會不知不覺了解的訊息。像是南空ナオミ失蹤的消息第一次在對策本部被提出來的時機就很令人懷疑。失蹤人口這麼多,照理來說他會被提出來的話,其他數十數百的人也應該被提報才對。如何查到一開始事故死亡的,也令人訝異。page.26最後,看到「目」或是死神等的,老實說我很快就想到,這些可以到會面之後再慢慢解釋,所以也沒必要像那般驚恐才是。page.37既然月表現出合作的態度,且覺得事有蹊蹺的話,應該好好的隅から隅まで作詢問才對。雖然這樣一來如同page.38,部分事實可能得以用「キラ可以操縱人犯罪,亦可以改變人的記憶」來解釋。接著,L死後,警察庁次長不可能能花那麼多時間在同一事件上� ��。再說,這種權位的人,工作大概應該都以決策為主。デスノート・重箱の隅有一些較普通的質疑。我倒想問,假如遇到持有很多名子的呢?是以這個人是否意識到「這代表我」而定嗎?那麼L呢?雖然說「死神能看到殺掉這個人所需要的名諱」,不過還是沒有解釋這名子到底有何意義。不只是我想提問題,對這� �局不滿的也有不少找碴團,像是milkcrown提出第十二集冒頭マット被圍成圈圈槍擊的情景,在現實中這很容易誤射同伴;仮名則對魅上照的策略竟是偷看感到太扯了。ま、ささやか突込みだ。
最後の一言。對本作推理部分的高潮迭起,我的確感到一分敬佩。而對本作所引起大眾的迴響,這也不簡單(雖然能夠思考到什麼程度是另一回事)。我並不支持任何一派或希望介入這樣的故事,也並不覺得哪一方就對或錯,更甭提勝利或失敗;但這樣的作品的確讓許多人感到趣味了吧。
2006/8/19 16:35

天使のいない12月 (tenshi_cd)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tenshi_cd觀看原來的格式

天使のいない12月


天使のいない12月(CD版)沒有天使的12月
這對我來說是個有點特別的作品,雖還不至於到愛不釋手。從玩過前十分鐘,就只有一個感覺:「主角的個性和我…太、太合了!那些話簡直就像從我口中吐出來的一樣(笑)。」過去類似的作品,為了迎合劇情走向需求,(這種個性不改變,是無法與他人產生交集的;更甭提泡妹妹。)主角常常很快就換了個性。範例作品像是ゴメンなさい…アタシのせいでPain世界ノ全テ等(?其他?竟然不太記得了)。而這是第一個從頭到尾都保持這種個性,並清楚的表現出來的主角,(除了雪緒ルート外:為何對雪緒如此畏懼,俺には理解不能だ。在此ルート一開始,雪緒不過是與自己同類的人罷了,但主角的反應卻好似突然回復成普通、一般的男孩子。)連選項與結局的連結也設計的很好;(縱使有些直ぐbadED、然しそれは全然 構わん、反正所著重的「精神」已經表達出來了。)雖然說因此造成無法期待的結果,好似述說著(我們)這種人就是無法以普通的心境作個普遍性的交往。的確,在一般人眼中看來這是個沒有快樂結局的game,けどそれは一番成り行きの結末だ、別れしか許せない人生。
所以,這是個述說和我一樣人生觀的人所可能發生的故事。但,事實上一開始從透子的部分就已經有點反常了。那樣的情境,我在國小的時候或許還會發生;(尤も、那時連怎麼「做」都不知道吧。)國高中時大概就不會了。縱使如此,和人發生關係仍舊不是不可能的。從過去的討論,我想起碼在對方非常執拗的冀求,或是在沒做對方就會自殘(自棄)到死的情況下,我還是會與人發生關係吧。畢竟,以人的身分這麼活著,還是不太想看到屍體在旁邊滾動。另外還有一種情形,是我不太情願提起的─那是在過於麻煩時。基本上我是懶惰的人類,假如某些情況真的過於面倒くせい時,那我當然寧可選擇比較楽(輕鬆)的。(屑人間ですね)除掉此點與雪緒ルート前部不提,此作相當得我意。真的說起來,我這種人應該是不會和人有所交集的, 初めから望まないもん。只是這樣永遠也不會有事件發生,所以才需要安排些意外。而令我在意的是,這種主角變多,是不是意謂著現代人中這麼思考的人越來越多了?我本身並不是靠著某一個人或某單一體制的思想源而產生這樣的觀念,卻發現與我抱持同樣思考的人不在少數,(或是說,沒我想像的那麼稀少。)這是不是說明這是種趨勢?我並不能確定,但這是頗為有趣的結果。我只能猜測,這種人變多大多是由於日本現在的某些作家之故。其中第一人說不定就是村上春樹吧。這麼說起來,也就不怎麼好奇怪了,天下文章一大抄,大家不過是把那種意境拿來引用罷了。
但,為何會造成村上這種作家的出現?我想,終究還是趨勢吧。因為人類社會演化至今日,主義(思想)的主流就是如此。我想我本身的個性也是經過如此的過程所塑造出來的。

難しいことは止めた。此作探討的中心主題是老套的「性與愛」,不同之處在主角是根腐敗的木頭。這種東西過去已經不知道被提過多少次了,所以在此我僅下個普遍性的結論。要維持兩人間長久的「愛情」交往,除了需要愛外,尚須情境與環境營造工程(好複雜←笑)、性愛、個性等種種條件的配合方能達成。單單只有「愛」這種情感,關係是不能長久的。但,僅僅是身體的交流,總是不知不覺的會牽扯入其他的情感,這是人之本性。所以,對人來說,僅有其中之一是不太能夠達到的。女人在這方面還特別脆弱啊(一般論)…
關於此作中的各女主角:(以下強烈ネタバレ!!

  • 葉月真帆是,男孩子的大腦中就只有「做」這件事嗎?古いネタだ。因為想達成柏拉圖式的純愛,與功兩人間產生不能彌補的嫌隙
  • 栗原透子的部分也是之前鬼哭街等作中提過的:人與人間,終究是不同的個體,思想無法完全的交流。但,這在科技的時代,未來似乎有轉變的機會…那又是好是壞呢?另外,透子也冀求著「生きた証」,這部分請參照銀色~完全版~。就算與人的交往的確是面倒くせ、但不帶情感的活著是沒人能辦到的。確かに、セックスだけじゃなくて、何かがそこにあるんだ。
  • 榊しのぶ因為(以為)摯友被強姦,卻還懷著興奮與期待而背負不能原諒自己的罪惡感。說實在,榊與雪緒的第一次(會落入這結果)都怪怪的,強引し過ぎる。
  • 麻生明日菜的過去滿是傷痕(其實那不算什麼),所以一方面懷著報復之心,一方面認定幸福是要自己去爭取掠奪的,所以想騙到主角這個小弟弟。明日菜不過是不器用過ぎるんだ。對了,他還有一段在透子ルート也表現得很明白
  • 留到最後攻略的須磨寺雪緒,原先以為是和我(主角)同樣類型的人,其實不過是因為過去失去狗的傷痛,而希望將內心封閉最後那段那對話安排得令我有些哭笑不得就是。應該還可以換成其他的說法吧,這樣子的描述有點不夠成熟。
因為情境的關係,Hscene總沒有H的感覺(實用性低)。但這並沒妨害。恵美梨好可愛…(流口水貌)這角色蠻生動的。

若想全螢幕抓圖,恐怕得將解析度調到800x600再執行,或是注意別跳到其他程式與調整解析度,這樣左及下邊才不會有一條留白。鍵盤與滑鼠的支援堪稱完整,效果方面雪的效果感覺不錯,整體說來雖然沒有âge的rUGP系統或白詰草話來得華麗,但也足以打敗許多其他的game;進步中。音量控制尚有bug,但不致造成嚴重不便就是。各女主角staff roll都差不多(圖不同罷了),但第一次時無法跳過。回顧的方法作得不錯,除了背景不能重現外,其他如畫面都能回到應有的場景。
音樂還好,還算柔和吧。CG總覺得還有改進空間,像是榊的手指…

最後想說的是,為什麼小狗的叫聲是由女孩子來代替的的的?
自認和我差不多駄目的人就試試吧。


≪以下為個人主義的申辯與抱怨(のようなもの),請當作沒看到,直接跳過。≫

…看過了巴哈姆特上一些人對此作的評論。大部分的人都認為此作主角需要看心理醫生,不然就是覺得主角還見識淺薄的樣子。(…我嗎?)在這裡所想要作的,應該是重申吧:我想,到底誰對誰錯並不是好說話(決斷)的。正如我對於性善說嗤之以鼻(雖然我也不贊同性惡說),但卻有一半以上的人(甚至到絕大多數)都對性善懷著一絲憧憬一般,我想,要理解並認同其他的思想是不容易的。但各種思想既然有人認同,就代表他多少有其與真實(或現實)相交之處,而這某一點正是認同這種思想的人能挺起身拍拍胸膛大言不慚的說「我才是對的」的地方。只是,人類畢竟是短視而淺薄的(否則我們就要改稱「神」了),若沒有其他的思想或是變革來衝擊,我們只吃自己喜歡吃,看自己喜歡看的;就算是被稱作「無邪」的� �兒,其行為也不過是刻印在身體的記憶。加上對自我的肯定如此的重,使得我們看不到被我們所忽略、所不願意看到,或甚至只是不能理解的。因此,摩擦及爭執的產生根本不足為奇。
即使如此,我仍然想說明,主角這種心態並不一定是「太嫩了(乳臭未乾)」或是心理生了病。或許有人執意「天天活得快樂(幸福)才是健康」,但那只是理想(夢想)罷了。假如這世界不是那麼的不從人願的話,又何必需要科學及宗教(與魔術、白日夢)呢?所以,正視這些苦痛不是更真切嗎?至於積極或是保守的正視一切(有的人說這是「消極」,但這與消極是不同的;這情形正與某些人會將上面的「積極」說成是「過度無知的樂天」一樣。簡單的說,就是對於一切都抱持著「我一定做不好啦!」、「沒有機會了。」的駄々子心態,與對一切抱持審慎懷疑而不過分樂觀,這兩種態度是不一樣的。)的態度何者才是「對的」,我想這打從根基就不是一個合理而能判別的議題。這不過是一種選擇,就像是早餐要吃些什麼一樣;沒人說包子 饅頭之外的都不能當早餐。至於快樂就是幸福這種論調,也請容許我說明:正如同對我來說錢不是最大的問題,自由還比較重要一般;「真實」對我的重要性遠大於心理的慰藉,即使我知道少去想就能活得更快樂。
而這裡最應該重視的一點,應該也不在認不認同主角(這我已經申辯過太多次了)、「這根本不是戀愛遊戲」上。而是「為何會出現這種(被認做是消極的)思想」,以及「這種思想出現所代表的意義」上。未來這樣子的人是否會越來越多?他們會造成什麼影響?
時間不夠,簡單點出我得到的結論。我想,這種人的確是會越來越多的。當然,我並不會在意這種事情。以個人來說,主人公這樣子的思考確實不夠達觀,但我更不能認同的是,若有連這些現實面都當作沒看到,完全忽視而無知的樂天。所以,我所求取的是一種更為豁然的態度。只是,即使如此,戀愛或熱戀啥的也絕不在我的考量內。有的,頂多是溫暖的情懷吧。
時候到了,該整整行李,就此打住吧。

2003/11/10 17:50初稿,11/18 18:26修正
說實在的,在這裡提出申辯有點小人作風。不過我不太願意將文字外流,(鄙俗?)所以就…算了。
這部game之所以使我有如此高的評價,最最主要是因為同調率。此作在我的眼中,如同ONE一般,是個重點在(男)主角而非眾多女眾身上的作品;縱使這不是私小説(對我來說差不多了),但「對主角下刀」的手法卻頗得我青睞。女孩子雖然不少,卻都只是陪襯的地位,只是為了點出主角的心理與反應而被造出的存在;甚至於有些的起伏還安排得怪不合人性的。
比較特別的是這個東西叫「18禁美少女ゲーム」(Hgame),所以其內容只好扯一些男女交往或是「性」之類的東西。或是說,在我看來我很希望這是個從這方面下手,探討這種人格的作品。所以雖然在題材中僅僅涉及這方面,但還在可以諒解的範圍內。只是,「性」這字眼在劇中已經成了主角的一種心結(complex),這點就不太自然了─確實是まだ若い。Give and Take,這是個我至今仍然不願意鬆手的人際關係架構基礎理論,雖然說太過意識到其存在,加上光知道卻不懂得運用卻重傷了我。人與人的交往多是建立在互動之上。有來有往才能產生感情。別將Give and Take看得太過嚴重(例如「利益交換」之類),其實交往的過程就是Give and Take啊。正如我說過,除非是意外,我們只做我們覺得「好」的;即使在衝動下也是一樣,只不過那時我們的眼界可能� �感情用事,突然變得很小罷了。將「利」擴大定義成這裡的「好」,那除了酒肉朋友,連摯友與親朋、戀人都能納入這個模式中了。雖然這可能令很多人不以為然,但可悲的是,這就是人性。當戀人愛上其他對象,讓你戴綠帽時,大多數人都會生氣,你呢?假如你不會的話,想一想,為什麼?不是因為你對對方的憧憬,對環境的認識;或是對方曾經如何對待過你,使你(自以為)更為了解事情(或想說是「真實」?),所以你才不會惱羞成怒的嗎?世上有的是因政治或不成才的不孝子而反目的家庭,你呢?假如孩子的個性本來就事事都違逆你,那情況又如何呢?某一天因為你氣他將房契拿去抵押債款而將他逐出門,後來卻發現連存簿與印章都被他拿去花天酒地的時候呢?你不是因為自己對血肉親情的認知才得以原諒他的嗎?但,正如有人� ��歡將「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當作口頭禪掛在嘴上,對你來說,還能極力維護孩子的界限在哪?那真的不存在嗎?這「不存在」又代表了什麼意義?提了這麼多問題,只是希望我們想想,我們所以為的「互利互惠」「利他」「大愛」是不是真的如同我們所以為的,那麼、那麼的足以令我們感激流涕,或那只是我們沒深思下所中了人性昏庸的餘毒。在另一方面,(反面的論證請參照之前曾寫過的文章…可能在日記中吧?簡單的說,假如身處相同環境,誰能保證自己不會做出相同的舉止呢?)也希望我們能正視我們那卑微的人性─那並沒有我們所想像的那麼下賤,但也沒某些人所形容的如此高潔。人性就是這麼高不成、低不就,卻只有正確的認知自己,才有機會看清世界;因為世界是用自己的眼去看的。
所以,對我來說,這並不是「誇張的」寫實風格,我現在的生活差不多就是這樣。當然,我還在追尋更豁達的態度中,但對我來說,實踐其實並不如認知重要…所以我的腳步總是如此緩慢。
在這裡的申辯令我想起朱-Aka-那時,某些人的評價:「前半給人的感覺十分拖戲」(我因為是一氣呵成攻略畢,所以沒有感覺。)、「悲哀得太假了」等等,我好像也提出了不能茍同的意見。看起來我似乎是管太多了啊。無論如何,從各方的言論,我還是認知到一項很嚴重的事實:果然我的想法是不為多數人所認可的(苦笑)。
順帶一提,縱使在EVA或RahXephon中這種類型的人總是具有特殊的身分或能力,但在現實中他們卻時常是徹底的弱者。
2003/11/18 19:28

ピアノ~紅楼館の隷嬢達~ ( TKYSK-PIANO)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TKYSK-PIANO觀看原來的格式

ピアノ~紅楼館の隷嬢達~


聽說本作在對岸的大陸很紅啊。事實上這也是我會動本作的發端,和彼女たちの流儀那時一樣,或許因為自己覺得時間變少了,所以就沒時間東晃晃、西逛逛,記憶中殘存的也僅剩下別人提到過的。結果就像在看廣告,雖然選擇變少,品質卻不見得比較高。其他原因尚有因為看起 來不怎麼大,以及シナリオ監修:山田一等(雖然シナリオ:万場拳這人我一點也不認識)。無論如何,我想那邊是過於緊張了:本作並不是個拿紅樓夢來作文章的故事。雖然的確用上林黛玉之名,以及像李香蘭這樣中文名稱(そもそも、この人日本人だぜ!其實我記得最清楚的是フジテレビ「さよなら李香蘭」的主題曲,玉置浩二所唱的「行かないで」。),但劇本中並沒有實際扯上紅樓夢的劇情,因此不如說是利用紅「」這個意象而已。把紅樓夢每天三柱香的人可能會受不了,但對於純粹將之作為一部小說的我來說,並不是什麼非得「深仇大恨」不可描述的大事。當然,因為我並沒完整賞析過紅樓夢,因此也不能說出本作到底是否有進一步的意指(或許本作真的引� �了紅樓的深層意涵也說不定)。但果真如此,我還是不覺得本作是為了玷汙這部中國小說而存在。
剛開始的劇情是很典型的館物語加上調教,這種題材在早期有一些著名遊戲使用,例如シーズウェア(這家公司不知怎麼了)的メイド物語。這種調教師的故事有一點很大的瑕疵:若主角會悲憫調教對象,那麼時間如此長的過程中,應該多會移情吧。尤其兩人間還有性關係,雙方都能堅持到最後而慨然分離恐怕不是常人所能成就的。這點按下不提,我比較在意的是本作中主角與各「奴隸」相處時所強調的、主人と使用人の間に身分の。這是一種從古老的時代就存在的動物天性,「服從」。當見到有某些動物,遇到比自己強勢的生物就退縮不前,甚至驚惶失措落荒而逃,不禁要覺得這該不會是我們難以擺脫的天性吧。在久遠的文化薰陶下,有很多人已經習慣被奴役的可能性;雖然我們大可說不管是哪 種制度都有其「可能性」,但社會階層還是特別為我們所熟悉,畢竟人並不真的是生而平等的。只是「努力不一定能打破這階層的藩籬」這回事意外的也已經內化成我們價值觀的一部分。本作所要申論的主題之一,就是「これは正しいのか」と。主角在劇中不斷反覆的觸犯這條界限,申訴「假如今天不是調教,你本可不必如此卑躬屈膝!」事實上都是因為兩者間地位的落差。對匠來說,他把這些對象視作具有對等地位的主體,而不是當作商品(物化成「東西」),因此才對誰都溫柔;但對這些女孩來說,他們把紅楼館的經歷當作天命―或是說天災―一般不可避免的命運,自然就覺得匠還會為他們設想,算是相當體貼的。雖然上位者這種體恤下位者的態度常常出現在劇本中,不過小� �中的(真實)世界卻教會了我們幾件事:會有這種表現的上位者可說是少數,並且通常僅見於初始期。就算剛開始成為上位者的人會有這種與下位者共通的同理心,但隨著時間流逝,要不是因為強大的規範束縛,發現自己的確可以為所欲為,要不就是因為其他既得利益者的告誡,「你想破壞行情嗎?」通常他們終究會失去這種悲憫心,而將下位者物化而不視作具同樣位格的「人」。另外,假如下位者不長眼,真的接受上位者「可以放肆」的「好意」,有朝一日上位者變質後,往往會受到加倍的懲罰。因此為了自保,最好還乖一點。現代ACG劇本中主角常常是上位者,因此才會有這種甜蜜的感受。但現實(的人性)是殘酷的,金錢以及權力都會使人墮落,而人又是如此放不開已享受到的,並視之為理所當然。
匠的態度令我相當懷疑他到底具有什麼過人之處足以承擔「調律師」這項大任。原來他具有的天份就是精力旺盛(笑),自分の本能の赴くまま。雖然後來才知道他有吃過藥,不過假如不是他有天份的話,應該也不至於挑上他吧?
本作每位女主角都有些許的意涵在其中。
エリザベス・プランタジネット
親の恵みだけで生き延びるもの、裸の王様。フリクリ那時提過,現代有許多靠長輩過活的人,甚至已經造成社會問題。エリザベス原先也是依附父母,狐假虎威的人。不過這結局感覺上並沒讓他真正從這種依附狀態下獨立出來。結果他不過是換一個人依賴罷了。尤有甚者,那高姿態的態度其實也沒變。自分を見捨てない、可愛がって、存在価値を肯定するこそ主人として認めるの。そうでなきゃ、もしある日自分の存在を根源から否定するのなら、拒否する?勿論。矢張り本性は変わらないんだ。否、変われないこそ「人間性」と呼ばれるのでは?そして、その人間性を受け入れる上、調律を行うのでは?
李香蘭
自由じゃなくても幸福。でも最後は矢張り自由を肯定した。
香蘭的路線本來有個內涵,「与えられた環境の中に幸せを見つけ出せ。」不過因為最後還是把自由擺在第一位,所以這層意義就被沖淡了。只是,雖然最後還是肯定自由的重要,我卻很在意中途冒出的一句批判:「身在凡事受到他人所牽制的世界中,我們到底又怎麼能說是自由了呢?」我們的思慮以及生活常常是跟著別人跑的,所以說我們沒有絕對的自由也不為過。雖然我們在像是喜歡的人或是要做什麼工作上面,現在或許已經不必再受到長輩的完全控制,但如同嬰兒畢竟不能自力更生,只要我們還注重「」,或是說明白一點,只要我們依舊被羈絆所制約,就不可能完全自由。在這層意義上,我們都只能在受限制的環境中尋求自得其樂的可能性。
對於匠的調教法,如上所述,我一直很懷疑,彼のしたことは、調教じゃなく、一人の人を愛しじゃないの?ここで、香蘭ルートはそれを証明した。以這種訓練法,香蘭的確「只」愛著他,而不能達成「(換一個主人就)忠貞於當下的主人」這種「完全的奴隸」狀態。打一開始這種訓練法就有問題了吧。要我們玩家完全不察覺,這只是騙小孩,自欺欺人的做法而已。
林黛玉
「人真的能完全只照著自己的意志,完全自由的活著嗎?」這議題再度被提出。其實,我們本是性情中人。
有句台詞令我愣了一下:這人姓黛名玉?不過設定資料的確是林黛玉沒錯啊…
林紅玉
無法完全自由活著的人們,每日浸淫於人際網路中無以自拔,不亦可謂另一種的奴隸?啊、這主題一連提好幾次到這裡,總該認同為本作最重要的議題了吧?
高城美羽
真の魔女。無償で、完全に尽くすの女と極めた愛。繼「真正的自由」後,本作主題二。真正誠摯的情感不要求回報,這已經在Fate/stay night等作品提過,跳過。
或許是因為光是調教無以超越許多前輩,所以本作暗伏了個轉折,竟然變成妹系作品了!山田跟妹系還真是分不開啊…気のせい?
音樂平凡,CG中上,或是說還不錯。音声亦是中上。系統雖然還算方便,但在操作上還是有可改進處。整部作品說來まあまあ吧。但假如一開始就被紅樓夢這keyword所制限住,那還是別玩的好。 最後,總覺得最佳ED就是ハーレムED…沒記錯的話,顔のない月也是這樣…
這次又是經過好段時間才來寫心得。雖然好像還有點東西,其實和作品本身沒啥太大關聯(汗)。

クロノクルセイド (ChrnoCrusade)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ChrnoCrusade觀看原來的格式

クロノクルセイド


クロノクルセイド(Chrno Crusade/Chrno†聖戦/台譯:聖槍修女、摩登大法師)

這部作品是森山大輔於1998年10月コミックドラゴン11月号新連載予告カット開始,歷經5年8個月;到上個月,5月8日發售的ドラゴンエイジ6月号完結的作品。漫畫總共應該有八集,不過當然最後一集還沒出來。我看的是動畫,這部份傳得很快。

當然這作品也改編過了,而且改編後的「感覺」不錯。其實這部說來,除了最令人震驚的結局之外,好像也沒啥好說的了。 經四方打探,聽說原作的ロゼット最後變成普通人,是個令人感動的結局。不過動畫中最後的一話…やったね,看很多人哀嚎「我不承認這種結局!」就知道了(笑)。これは、「要看HappyED,就自己去找森山大輔的原作。」の意味か?(可惜,原作也沒好多少。)
森山、監督紅優與シリーズ構成冨岡淳広應該都有出到力。改編後的クロノクルセイド,是個クロノ與ロゼット兩人被運命の輪廻翻弄的故事。即使是努力過,經過了「自己的抉擇」,兩人所剩的,也不過是枯竭而有終點的半年。
果然我們還是無法接受不「美滿」的結局。這恐怕是因為我們不願接受自己也會遭受不幸的事實吧,尤其是努力卻報われなかった這件事。我們的人生不應該是不測的,只要努力就該有大團圓的結局,就算沒經過努力,沒回報,起碼也不應有悲慘的終結。可惜世界正不是我們所想像的。(稍後再述)

西方的設定,瀰漫著另一部動畫鋼の錬金術師的味道。不過,當然這應該是原創的吧。改編後的動畫因為一些設定上的瑕疵、題材利用不充分,「完成度」還是不夠高。說到設定,原作在這方面也是一樣。這得要說到ファティマの予言,在網路上找找就有很多相關資料。
1917年聖母在葡萄牙Fatima顯靈於包括Lucia的三位牧羊孩童,約定持續的會面;並在10/13最後的一次告訴了他們三個秘密。這次的會面有數萬人同時見到異像,所以才被教會承認。實際的預言是一連串話語,因此會有各種版本不同的詮釋。這預言其中一個簡單的分析有下列三項(經過人為解釋與修飾):第一預言了大戰即將結束,而更大的戰爭將在(一次)大戰後再度發生;第二預言是蘇聯會解體,歐洲共產主義學說垮台。クロノクルセイド第三話大概是參照這裏的。但第三項因為被教廷封印,直到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2000年5月13日往Fatima朝聖時才扼要地公開,並於2001年11月17日由健在的Lucia修女親口再次證實(其他兩位皆已過世)。內容是「白衣的主� ��在殉道者的屍體中費力地走向十架,然後在槍擊聲後倒地,伏於血泊中。」不過,因為第一、二預言都是如此格局的東西,因此有些人還不太信服的樣子。而這個預言,被認為是指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1981年5月13日在聖伯多祿廣場遇刺的事件。因為預言並未完全公開,有些人懷疑其餘未公開部分說明了人類將面臨恐怖的大災難。還有些人質疑為何經過二十年才公布,雖然說這也有可能是教宗的気紛れ。
Fatima預言其實也可算是世界末日預言的一種,這種東西在我們的世界已經多到可以忽略的地步,畢竟在2000AD前的預言沒一個成真過。就算世界大戰連續發生,人世依舊沒有滅絕。關於其虛實很難說明,因為以科學的角度來說,「顯靈」這種事無法解釋。但有些人提倡「信的人才會得救」,所以他們又堅持他們有理。只是,這樣一來,佛、道教與其他地方的宗教的臉都不知往哪擺了。關於世界末日的出現,能不能說明成人們「幸災樂禍」心理的衍生,我並不知道,但有人「期盼」、有人信服,我想這可能算是人們對過於平淡的生活產生不安的一種表現。
這部作品的連載於1998年10月開始,當時尚未公布這部份預言,所以許許多多的作家會拿這作題材是很普通的事。森山將第三預言設定成「地上代行者」的出現,沒想到連載才兩年,教皇就公開秘密了;解決之道當然是忽略,或是像動畫一樣畫蛇添足啦(笑)。以這個設定造出マグダラ等等如此的故事是很精采啦(雖然總還是有套用公式的感覺),在這層面上來說,動畫似乎更有深度些。
以動畫的設定來說,至高無上而全能的神存在,(或者說就算是存在。但因為連惡魔的能力與預言者都存在,並指證歷歷的話,神應該沒有不存在的理由。)並且也不過是把人類與惡魔、甚至包括墮落凡塵的天使當作罷了;不論罪人們再怎麼努力,依然在神的掌握中。以神的角度,人與惡魔是「工具」,說人與惡魔「沒有善心」啥的,不如說誘導的方法不被我們認同。對人來說,真正有意義的不過是身為人的奮鬥。而且,那很可能還是在叫作「命運」,神的股掌間被玩弄的飾品。一切都是神的気紛れ。
只是,這樣子的神並不為我們所寬容。我們不相信有一個為了自己的好惡就能隨心所欲控制命運的「the One and Only」存在;我們時常會把兩項設定套在「那一位」身上:具有人的理性,以及寬大為懷的慈悲。這些都僅僅是我們對「好人」的定義之一,卻不能阻止我們寄望「那一位」會具有這樣的屬性,就如同我們妄想這世界是公平的一樣。
故事的結局,ロゼット的「死にたくないよぉ!もっと、もっと、生きたい。」為首,描繪了一個1981年暗黑的終結;同是「罪人」的墮天使ユアン・レミントン,無能為力的看著已經操好算盤的神,利用惡魔來實現他早已計畫好的預言。或許這樣的插入有點突兀,但卻也有意無意的造出了個更深的意境:神還是掌握了一切,就如同在遠處操縱著布偶的黑幕一般,對我們是個遙遠的存在。無論如何,這最後的一幕使此部動畫作品成了ACG界懷疑「神無所不能」的一個典型(不知有沒有機會成為「經典」)。記得EDENs BOwY也是代表作之一,畢竟一個全知全能的意識體對已經「開化」的現代人來說,其立場還是太自大了。至於那些依舊深信不疑的人,很多人不希望是這樣,所以就算真的有類似劇中的情節發生,總會拿另一套理� �來說服自己:神一定是有原因,才會不顯現在我們面前,不簡簡單單的就拯救我們,並且任由世上依舊存在如此多的怨懟與紛爭。「一切都是為了試練我們,並在最後使我們得到救贖。」他們如是說,彷彿神全心全靈就是為了他唯一的造物:這個世界。
說的也是,神再偉大,他所擁有的也不過是這個世界。就算神其實造出了無窮個世界,在「這個」宇宙中,某種意義上,他的確就只能操控這個世界。…這個詭論是為了讓人覺得神沒有那麼偉大而存在的。縱使有人會說「這不就已經夠偉大了?」,但起碼對我來說這都不算什麼。也許,我真正需要的,是一套就算是有神,也不能改變(動搖)的真理。事實上,我也正在思慮當中。(請參照「人生的意義」)
至於實際的情形,我想既沒劇中說的那麼黑暗(一切都是神的作弄…說好聽些是造化),也不會像基督教說的那麼光明。我仍舊堅持原先的思想,有意識的神不存在(請參照「人生的意義」,too.)。人的努力雖然可能導致願望與欲求的實現,卻不能保證。「努力不保證能成功,但不努力則一定不會成功。」可能是大家都聽過的,although現實可能得修正成「不經過謀略與努力通常不會成功」。自然從來沒有「努力→叶う」這條真理的存在。所以,兩人的最後也不是不可能發生的。更不用說善惡報應,那大多是建立在人的努力維護世界「公平」之上。

第七話:的確,把那些黒い毒無視也不夠完全。20話:一時間還不知如何收尾啊。聽說原作的アイオーン是個「為了達成目的才狠下心」的角色,還頗令人覺得有格。(雖然將「狠下心」解釋成「不擇手段」就變得不知道哪裡令人尊敬了。)但動畫中,從ロゼット「こいつを殺して」就可以知道,變成徹底的エロ爺plus大壞蛋了。
「變身」後的ロゼット在表情、外觀上反而變得更吸引人了…(格好いい!)但アズマリア好像還更可愛。而此作中最佳「女の子」角色當然非マグダレーナ莫屬了。連漫畫中也是,マグダレーナ既可愛又美麗(笑)。對ロゼット的感情也使我發現,我對神聖的東西似乎沒啥抵抗力。看到ロゼット伴隨アイオーン而去的場景,我似乎和クロノ一樣難受。原因之一可能是我就算想無為或闊達,也不希望是以「放棄」為名。立場畢竟還是對我起著很大的作用,因為人是理性的生物。但主要的,還是因為和神語那時一樣的情感吧:一種被背叛的苦澀感,可以這麼說。換句話,也就是和戴綠帽一樣的感覺吧;只不過這次還沒嚴重到引起失落感罷了。

這部用的是天主教嗎?…因為以Fatima預言為題材,所以聖母看起來比重很重。不知道是什麼時候的事,我被灌輸「基督教以基督為信仰中心,天主教則是以聖母瑪利亞」的知識。
OPテーマ「翼はPleasure Line」…栗林みな実終於進軍動畫界了。之前在君が望む永遠的那首OP,以至於動畫版君望的OP應該助益不少吧。水月的石橋朋子就沒得到這種待遇。
DVD共通映像特典「アズの補習授業」是在作一些環境設定上的解釋,不看倒沒啥關係。話說回來アズマリア那歌聲實在太假了,一聽就知道是拿別人唱的。算了、魔法遣いに大切なこと中就提過,声優には色色事情が…
ま、算是個上等的動畫吧,即使是改編的。

2004/6/18 22:30

看了一下漫畫,當然只有七卷。大致上的感覺是設定比較嚴謹,つまり、「完成度」比較高。
罪人有罪人本身對自由與「完全不可侵」的追求,但墮天使(這是動畫的ネタ)也有墮天使對於「神」的職責在身。感覺上,個人都有自己的「正義」,沒辦法說誰就一定是對的。只是,維護僅僅屬於自己的自由,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是「理所當然的權利」,如此而已。
因為很多設定都和動畫不同,所以雖然有大致相同的角色設定,讀後感觸卻有相當大的差異。因為還有最後一集沒看,所以就此打住。不過,到時有機會看完,大概也不會加添東西了。因為,這最後的一部分,恐怕不會提到新的東西。

2004/6/19 12:27
終於完結了。劇情以及其中的「謎」的部份就不多說了;倒是有一點一定要提的。第八集的結局,以「大團圓的程度」來說,其實並不比動畫好多少啊。但是,「……世界は変わりました。」那段卻再度讓我體會到,故事中的主配角,甚至包括我們讀者的人生畢竟是稍縱即逝的。縱使故事最後能達到「幸福快樂的日子」,也不過就是這一生的事。一兩世紀之後,世界將會改觀,我們的時代,又將為新的世代所替換。以這個角度來說,喜劇啊、悲劇的,事實上並沒多大意義。
動畫版最後二人きり度過半年餘生,漫畫則是苟延殘喘不到十年的ロゼット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終於等到ボロボロになった帰ってきたクロノ方才離世。但是這種結局當然是為了讀者而設計的,因為我們不能忍受不圓滿的人生,就像是我們無法生活在不合理的世界。設想,假如把結局換裝,或甚至在終局、サテラ看完影片那段之前就結束,又會有許多人覺得難以接受吧。However,サテラ那段確實的讓我感覺到,一個故事中的角色,其人生不過是漫長歷史的一個分鏡;而我們的,又何嘗不是呢?
這個結局安排的真是相當不錯啊。
2004/10/11 7:18

3×3EYES (3x3EYES)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3x3EYES觀看原來的格式

3×3EYES


3×3EYES(サザンアイズ、台譯三隻眼/三只眼)

這作品自高田裕三於週刊ヤングマガジン連載完結至今也快三年了,不過這次是因為剛好找到日文原版,不然現在其實沒啥心情看這部。所以,看完大概也會很快忘記,說不定過個幾年就會很勉強的回想:「え?我看過嗎?」然後好容易從心得中發現自己的確翻過。
這是我所看過高田裕三作品的第一部。碧奇魂幻蔵人形鬼話等都是很後面的事了。記得第一次接觸是在高中的時候,那時中文版還只出七集左右;同時期還看了冨樫義博的幽☆遊☆白書,因為當時兩作在台灣都很流行,還使我還覺得他們同質性很高。(事實上並沒什麼關聯,很遺憾的冨樫感覺比較膚淺。)從那個時期至今有幾部讓我個人有很深的感觸,甚至不自覺的一看再看。這其中除了本作之外,尚包括了ああっ女神さまっ、LoveHina、天空の城等。雖然知道這些東西並不怎麼值得一看,但或許是引出了我心中還無法捨棄的某些(被認為是低劣的)情感,因而讓我有不能自己的感覺。舉個例子來說,我就設想過,假如我是個和藤井八雲一樣的,有個パイ一般一心同體的伴侶時會怎樣。後來設想又變質成人際關係的探討就是了。這種牽掛大概會成為我的弱點之一吧。前面的二十幾集在大學或之前讀過了,三十幾集後也有一些在大學翻閱過(雖然已經不太記得);這些部份本次只是溫習。日文原版曾在台南新光三越辦的漫畫展中看過,當時因為日文能力尚淺,還作了筆記拿回來查字典。當然,現在看不用字典了;就算碰到看不懂的,頂多上網查查,更多的是推敲一下大意,渾水摸魚流過(汗)。動畫部分,出過三巻,到現在只在當時風行一時的首華卡通看了第一部。在漫畫中他消遣動畫中配三只眼吽迦羅パイ的林原めぐみ和パイ的角色設定一樣,是「妖怪食っちゃ寝」約三次。不過,以完結至今三年,而現在新漫畫輩出的狀態,有可能不會再出了。
高中那次「煞」到,結果是使我看了一些印度神話的書。這作品用了很多各地的神話,除了基礎架構的印度外,到第九卷甚至於出現埃及,以及後來稀稀疏疏出現過其他種族的神話。市立以及學校的圖書館中,相關的書我幾乎都翻閱過了;而這興趣一直持續到後來,所以像翻譯簡化版的摩訶婆羅達也曾接觸。另一部印度史詩「羅摩衍那」雖然還沒機會閱覽,不過那時候有辦法拿到書的話,大概也早就讀過了。這麼說來,此作應該就是造成我對神話設定充滿濃厚興趣的原因之一。
有很多作品的情節逸脫於現實生活之外。他們雖然描述現實生活,但越是讀下去就越可以發覺,到最後在普通日常被視為最重要的讀書,甚至於就業,在作品的世界設定中都已經不再值得一提。像這樣的劇情,假如實踐在現實中,只會被當作走火入魔。當然,因為其設定大多牽扯到一些超自然現象,或者最起碼當事者要相信有這樣的事;所以通常他們是沒辦法實現在現實當中的。此作就是第一部令我有這個感觸的作品。只是,看看現在賣座的的商業電影(藝術電影就不是這回事了)與ACG界,讓人驚訝的是這樣子的劇本佔了七八成以上。也就是說現代的小孩有很多耳濡目染就是這樣子的環境,當然思想要正常而不偏激就不會那麼容易。以賣方的角度來說,在認定日常生活沒啥值得一提的大事之下,把觸角 延伸到超自然固然是情有可原之事,但這對觀看的買方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就有待商榷了。(所謂「社会責任」って言うもんかな。)
本作的內涵其實不怎樣雖然有描述到日本的對外政策、人的孤獨、人類のそのどうしようもない奪い奪われ、殺し殺され本性、「自分が一番」と言う原罪…等等,不過盡是些老生常談。而在「精」等等的設定上更是漏洞百出。例えば、照理來說,无是「沒有精力可以提供」,而非「有無窮精力可以提供」才對。另一例子是各種場合下力量大小的設定有矛盾。同是力量全開,有的時候パイ能摧毀某等級的化け物,但在另一個場合可能就不行,而這對劇情還是具有決定性的因素。除此之外尚有不少,甚至連世界觀等基本設定都有可能是無法補救的差池。こんな時は一言で、ただ「あんま深く考えなくていいよ」だけさ。事實上他在「3×3EYES パーフェクト事典」中就提到他對許多設定都「考えてません」…それは構わないんだが。幸好瑕不掩瑜 ,我比較欣賞的是劇情轉折。這是一部對現在的我來說,縱使算不上愛不釋手,也是相當精采的漫畫。這最主要應該歸功於高田的編劇能力,以及那種類型的愛情題材吧。要掰出一部這樣子四十卷的漫畫,我想所花的精力和作一部百萬字的經典可能不相上下。
描述能力方面,「抱歉…我…我到這就不行了…不能完成和你的約定…」「這次終於能…了!」多いな。不過想到這部作品的長度,何と無く許せると感じます。
再來論及畫風。本作就算稱得上「可愛」,也算不了「美形」。比較特殊的是他喜歡畫犬齒,這在万能文化猫娘表現也很明顯。雖然以現在game界的精緻畫風來說,這樣子還不行,但因為是漫畫,加上一點內容與以前的口碑就能賣得很好了。
雖然設定上很想說別考慮太多,不過還是有一點很令我在意。最後的黑暗,強いて言えば、善悪だもん。しかし為何最後鬼眼王融合的是黑暗?我相信它可以掰出一些理由,但真的要詰問到最後,這些理由會站不住腳。感覺上他第四十巻過於強調這部份,越描越黑的結果是讓人不得不察覺到他設定上,甚至是整個作品價值觀的問題。However,對我來說,善悪不分。所以爭執光明或是黑暗對我是沒那麼重要的。
2005/6/12 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