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14日

The Essential 55 (TheEssential55)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TheEssential55觀看原來的格式

The Essential 55


The Essential 55: An Award-Winning Educator's Rules for Discovering the Successful Student in Every Child(優秀是教出來的)

這是由「全美最佳教師獎」得主,「唯一被美國總統接見過三次的小學老師」Ron Clark所傳授,教育小朋友的心法,或是說對付孩子的兵法(笑:我知道很多人在看到這句話之後第一個感覺是「這人根本沒有愛心」);Kathleen Ferrick 7th grade Social Studies and Language Arts TeacherWeb Teacher有份原文的list。網路上已經有不少贊言了,我想我說再多也不過是錦上添花。但是其� ��我並不想說好聽話。
很明顯的,此書所提的方法盡是對學生教養以及生活常規的管理。裡面一點也沒提到對學生本性與資質、興趣的開發,而是希望他們能彬彬有禮,如此而已。所以僅僅遵照他在書中的作法,並不能知道要開發學生的潛力以什麼方法最有效,也不會知道到底該以什麼手段最能讓彆扭的學生敞開心胸。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些都是「為人的基礎」,也就是連成人之間進退應對都會遵循的道理。所以在博客來網路書店本作的書評頁就出現了yuyu這麼則有趣的評論。的確,看過之後我也覺得他這些條例中與普通教師相較之下最特別,並使他最有機會出名的就是第Rule 11以及其他附帶的對外作秀條例(例如Rule 25Rule 42)。當然教師們多多少少都有這種作秀的傾向,但做到這種程度的真的不多。先別說有沒有決心以及敢不敢實行,能不能抓住機會就是個很大的問題了。當然我不否認就是有些人能作到,(例子之一,我們老闆。)但一點都不感到羞愧,甚至將之視作理所當然,有時想想也蠻恐怖的。當然不用說我的部份。我是懶人,況且又很討厭表現自己。就算知道有反掌就能得到「全公司最佳職員獎」的機會,我說不定反而不想去作。之所以沒進一步進修,想留在這種他人眼中的荒郊野外的部門,不參加研習,得過且過,基本上都只因為這種鴕鳥心態。而且,對我來說追求榮譽以至得手並不值得驕傲,所以也沒這麼作的驅力。你可以說「你就是因為這樣才不能出人頭地」,但出 人頭地又怎麼了呢?
對於完全照此書實際實施下的後果,我倒是蠻懷疑,這作品中所述幾乎都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教條;以序文中的說法,是他小時候由奶奶身に課せられた躾。可惜的是他在書中並未描述他是不是已經體認到為何需要這麼作。也就是說,這部書使人以為他不過是將被管教的經驗轉移在自己的學生身上。當然以廣大讀者的立場,絕大多數人都不會察覺到這點,所以這種手法說不定是正確的─因為這些讀者不需要知道這件事,他們只要有條例,說一是一,說二是二就夠了。但沒有根據的準則如同風中失根的蘭花,是不能持久耐用的。假如他其實知道這一層道理,而想要寫出一部教育教師及家長們的書,我希望他能順便對這層道理作出暗示,而不是單單解釋「該怎麼作」。我還看到有趣的評論:有人竟然認為我們的未來不能期望從政治等方面改變,而應該從教育著手。甚至認為把這部書照著做下去就能救國家了。そりゃ一寸違うんだと思うが…
從另一方面來看。本作品中大部分的手段還是重壓。獎勵這一方面大部分都還停留在幼稚的獎品(文具以及食物等)以及口頭獎勵。在小學的階段這大部分不成問題,因為對小學生來說,老師多數時候都還是處於權威地位。但對於國中生來說,這就不一定行得通了。前幾天我還在思索對於國中生,到底又該用什麼方法比較恰當?有些人給出不錯的方案:抓住他們的心,甚至讓他們信服(敬佩)你。不過,這就是困難的地方了:有辦法不做到GTO的程度,又能對付任何牛頭馬面的嗎?需要去研究一下心理學嗎?對人性的研究說不定也是助益之一,畢竟大人與國中生已經差不多了(不用懷疑這句話兩個主詞的次序)。
看過他的網站Ron Clark後,突然懷疑,假如是我們頭頭有這麼個能幹的手下呢?他該不會覺得自己光芒竟失吧?有時覺得他和我蠻像的。雖然口口聲聲要平等,有時卻無法擺脫人悲哀的本性。啊、說到「聲明要公平對待下屬」這事,最近悟到了個道理。雖然你盡力的要表現出某種美德,但也別明白對下屬說明;因為他們非但不會感激你,反而不會領情。事實上,他們不時時監視你有沒有做到,並提出抗議,或是以此來當武器威脅你就很好了。所以不如打一開始就完全不提自己想要達成此德性,反而嚴厲的對待他們,只要別過頭就好。漸漸放鬆,下屬也會比較快活。相似情境在此作最後附錄也有提到。這應該是人間に於ける朝三暮四吧。總覺得這是人性的體現,以人的角度,應該加一句「真是悲哀」。

接下來提提私の本音。雖然說來可恥,但我向來對教養問題,正如同我看待道德一樣,可說是不屑一顧。原因我在其他文章中已經說的很明白了,不再贅言。但我也不得不承認,這種想法只能存在於有一定的覺悟之下;這裡的覺悟包括雖然知道這些法則的基本不過是「同理心」,卻不能直接向孩子(甚至是大人)以理論的方式解釋之:這樣不會有所期望的現象產生,甚至可能造成反效果。人是愚蠢的,要說明理論而要求其理解,不如訂出條例使他們不得不以身試之,或乾脆讓他們在遍歷風霜後從慘痛的教訓習得經驗。更進一步,還得了解「同理心」在人與人價值間的真正意義,這層就很少人能體會了。至於「對付」初入人世的小朋友們,若是想要讓他們達到我們所期盼的效果:能好好聽話、遵守紀律、將來出人頭地,甚至作大官、� �大錢,或僅僅是成為「堂堂正正」的好國民,相較之下還是這套會來得好用。(抱歉,我反諷的太明顯了嗎?請原諒我現在的覺悟還不夠深。)

聽說最近還出了給教師與家長的The Excellent 11,有機會再說吧。
2005/3/19 23:17-20 1:1

Le Comte de Monte-Cristo (Monte-Cristo)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Monte-Cristo觀看原來的格式

Le Comte de Monte-Cristo


Le Comte de Monte-Cristo

Le Comte de Monte-Cristo大仲馬等人原著的小說。很遺憾的,我對通俗(流行的)小說沒興趣(例如Harry Potter),因此之前一直沒接觸。(當然,這樣的說法用於此作並不洽當。只是,比起直木賞,我更喜歡芥川賞。)這次因為入手巌窟王,所以也一起找出來看了一下。
大仲馬原作中有時使用了說書的語氣,或是說當時那種在報紙上連載的風情(事實上本作正是1844年完成後開始連載)。有時候這種刻意的描述會表現得過於做作。幸好不是很濃,否則嚴重一點就會變成史詩一般;在Fate/stay night提過,我對這種手法感冒。
本作被認作Dumas最高傑作之一,當然這裡面少不了摻雜一些對人性的深刻描述,例如Chapitre XXVI中Gaspard Caderousse與妻子對「要不要說出來」的天人交戰。即使知道會有危險,他妻子也只能「倒在圈椅裡,像是已精疲力盡了似的。」又如Chapitre XXVII「"那麼,"教士(Dantès)帶著一個痛苦的微笑說道,"一共是十八個月了。即使感情最專一的情人,也不過只能如此了。"然後他輕聲地背出了一位英國詩人的詩句:"軟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指出人畢竟不可能完全不改變。(只是我懷疑假如把Dantès說的那句改成「人的忠貞,畢竟只能維持這麼久」,然後形同裁判書的Caderousse那番話別那麼稱讚Mercédès的話…暗い、暗過ぎる!(-_-))跳過中間一些如同莎士比亞劇中會出現的語句外,還有述說世間險惡的「"說真話,"唐太斯說,"你使我太寒心了。難道世界上真的遍地是老虎和鱷魚嗎?"」「"是的,但兩隻腳的老虎和鱷魚比四隻腳的更危險。"」以及最後:幸福與悲哀都是相對(性)的。因為有了痛苦,方知快樂的美好;相對的,久處闊綽生活中,則容易身在福中不知福。當然,最有名的或許是最後那句:直至上帝揭露人的未來圖景的那一天以前,人類的一切智慧就包含在這四個字裡面:'等待'和'希望'。這些都相當有趣,(雖然我不確定最後那句美歸美,有多少真實的成分在。我是指,我不懷疑有,但我覺得並不是全部。)只是再好好的看一下,無論是莎士比亞或是他,大家好像都喜歡挖人性的黑暗面啊。不是說每個句子都是,只是,大部分逃不過描述這些東西的命運。更有甚者,令人印象深刻的總是這些描述人性弱點的智慧箴言。而本作又因主角性質的特殊,諷刺愛以及許多甚至是正面的情感之類的語句特別多。除此之外,還有像是「這就是我們向讀者們介紹過的當時巴黎社交界的情形。」這類型的(當然是說他們多麼的華而不實)。
不說劇情曲折集高潮起伏的安排(雖然這可能是對大多數人來說最重要的部份),本作可說是主角Edmond Dantès因因緣際會,化身為清らか、誇り高き復讐者、進行嚴密計算後的復仇活動之過程。Dantès藉著有錢可使鬼推磨與利用社交工程到處打聽得來的人際資訊、結交對對方是「刎頸之交」,對他卻可能不過是用來復仇的工具、加上本身天賦等,表現出「我就是夠氣派、體面」的態度,循循誘使惡人走上絕路、借刀殺人。(說好聽一點是絕對不沾自己的手,讓惡人持續以惡行自找死路,甚至自相殘殺。)其論理基礎就在「善惡有報」,簡單的說就是報私仇。而事實上那些人會被Dantès抓住把柄,也不外他們除了陷害Dantès之外,還有許多過去的惡行或是當下的貪慾。也就是說,本作提醒了我們,「惡人不會只犯一次罪」。Dantès自詡為如同命運一 樣冷酷無情、執行報應的上帝使者;但到最後他也覺悟到為了他的報復,有些原先與他沒有太大冤仇的也被牽連後,他亦嘗試幫助那些似乎沒有得到足夠回饋的人(雖然那終究還是算做回報過去幫助過他的人)。這也是部古典的小說,讀者們與主角一同思考,立於主角的處境,而將陷其於不義的人視作壞蛋而不能多著墨與深究其內心,而且壞的就是壞到底,好的無論如何都剛正不阿;就算是較沒定力的Caderousse也不能例外。當然,我不是在指責,因為這沒什麼對錯,那時代還不那麼流行對人的心理剖析;而且,對反面人物著墨太多,讀者就不能很心平氣和,甚至興高采烈的迎接他們的破局了。以這點來說,本作多少蒙上了點商業氣息:有多少人不會在發現Dantè矇騙過一個又一個過去陷害過他的人之後,報� �熱烈的痛快感呢?只是,貪圖利益好像本來就是生物性啊。差別只是將什麼樣的東西視作「」罷了。就算是「利益眾生」不也是「利」嗎?
在內涵部份,本作除了說明人網如何的如恢實密之外,還描述了一個「只要等待,別絕望,抱持不懈的堅決毅力並好好把握住機會,總有一天理想能實現」的好故事。Dantès雖然蒙受不實之冤,但他有機運,有能力,靠著本身「代天執行者」的信念,最後他甚至―以他的說法可能是―得到了上天的原諒,而得以在完成復仇這罪惡後,還被承認積有福報的活下去。所以,作者其實是在代替他所以為的天道,承諾了這類復仇的合理性。當然,讀起來愉快的讀者也不例外。只是,這絕對沒必要自責。因為,不這麼想的人是不「健康」的。也就是說,是不正常的。本來,我們就是以眼還眼派的,而那是一開始,也是最簡單的處置法,如同Villefort與Monte-Cristo的第一場辯論。不知何時起,人們懂得以禮義掩飾並遮蔽自己的本性,為了要確定一切、減少糾� �等等的理由,所以才出現了繁瑣的法律條則,雖然那又是另一些爭執的開始。Dantès假如不以這種方式執行復仇,以他那些昔日友人的地位,他的確是不容易完成「天理的伸張」。但妙就妙在他不但以溫文儒雅的紳士手段達成了這項不可能的任務,並且過程高潮起伏,令人拍案叫絕。(…我是不是用太多不必要的成語了?(-_-)請原諒我這點矯情做作。)在這之前、之後都有許多「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作品,以及暗中「設計」他人的謀略故事。可以說,尋求公平公正以及「人網」的完滿早已是人類共通的基本信仰了。在這類作品中,有部分就像本作一樣,將復仇的烈焰置於愛情之上;他們的重點不在於這項小說中最最普遍的主題。對命運遭受作弄,人生已經不能重來的Dantès,他早就失去包括親人的一切,所以在他眼中自然是沒有愛情。雖然 我總有點覺得Haydée的部份如同十年計畫,不過老實說原作中他的份量少的可憐。Dantès結清了上一代的恩怨,而留下年輕的一代;他對下一代的安排總令我不禁憶起Les Misérables(de Victor Hugo, 1862)。只是最後竟然又和Haydée在一起…其實我覺得最好的安排是Les Misérables中Cosette那種的:刪去那「上帝有允許我擁有愛情」的兩三段,然後使Haydée能愛上(或許是Dantès安排的)另一個有為青年,最後遺下財產的Dantès不知去向,這樣就太完美了;Les Misérables在這點就作的好多了,人世間畢竟不是什麼東西都有回報的。我不否認Dantès的愛情令我有做作的噁心感。既然提到Les Misérables,以「不復仇」這點來看,Jean Valjean比Dantès似乎更具人道精神。But, however, Jean Valjean本性善良但「原來就是有罪的」,因此也可以說是兩作的主題不一樣吧:Les Misérables重點在� �述現實人性與良心、人道救贖,本作則在復仇與感恩、善惡報應等。
這部小說中到處都在算錢,所以對當時的幣制與其所代表的物價可能需要先研究一下比較容易理解。說來,那時代許多小說好像都是那樣。記得之前還因為如此,為了看小說而整理出換算表。
2005/8/12 19:20

巌窟王

動畫版的改編省略掉前言,從AD5043, Chapitre XXXI(AD1838)開始進行;除此之外還縮減了許多情節。這部份起,原作大致和Война и мир一樣,從多人角度切入,但動畫版卻主要將主角設定在Albert de Morcerf。除此之外,動畫改編與原作最大的不同,大概是在結尾部分,原作讓Dantès活了下來,而動畫卻在#23以不是很體面的方法終結掉他。或者,在我的看法,以另一個角度來說原來卻可以是相當心地よい的。
結束掉エドモン・ダンテス的存在這點我頗為在意。這次改編重新詮釋了角色的地位與意義,包括許多重要的,甚至是主角。而這對內涵,亦即作品的意義部份也有影響;很大的影響。除了將善惡刻畫得更為分明,也特意強調了「救いなんてない」,或是「救いなんて要らない」。第一幕公開処刑中伯爵的「ただのゲーム」…對於這段,普通人的處置法應該會是「就算我們本身也為人所玩弄,甚至我們在不知不覺間就在玩弄他人,也不可恣意將之當作餘興。」重要的是,我相信原作的精神也是如此:原作在觀看處刑的一幕,Dantès縱使詛咒人性的那分悲哀� ��卻並沒有要藐視生命的意思。動畫這麼搞,反而混淆了原作的精神,變得有點在諷刺人性與人生了。除此之外,還有太多的作為,使觀者有モンテ・クリスト伯爵根本就是無法自己、一心復仇的魔鬼這樣的感覺,搞到最後連屬下也看不過去,而想請アルベール解救主人。原作可不是這樣的啊!在這方面原作處理的方式好太多了。例如Chapitre LXIII,中Dantès邀那幾家到maison d'Auteuil去晚宴,他除了使人有無以言喻(也說不出口)的不安外,一點也沒帶給這些人不愉快;但動畫改編後表面上就沒那麼平順了。相反的,動畫中他的處置使人有他不夠滑順的感覺。也就是說,有點失去了那種「紳士」的風度,而不時起齟齬。除了ダンテス與主角アルベール之外,像是當作主角另一半的ユージェニー在動畫中被過度美化以符合改編的劇情,被迫死亡的� �ランツ(原作中可沒提到他死),被美化的ドプレー、佔有相當大戲份的ペッポ(名子是似乎是原創,原作中僅在狂歡節那段表示「農婦」,只是和原作兩相對照起來似乎反而是負面因子。)、比起原作更格好いい的ベルッチオ、剛開始登場時稍微被抹黑的ボーシャン等;假如改編的好倒也沒什麼,只是在原作之後再來觀賞,很容易察覺其中那些許的違和感。或許,原著的份量畢竟太多了,其精神沒辦法就在這麼幾集中完全表現。
只是,我總覺得真正的原因不是「沒辦法」,而是在staff為了迎合大部分都是青少年的觀眾群,所以才硬把主角改到同樣處在青年時期的Albert,並且為了顧客取向,在這部劇中增加溫柔鄉甜蜜的份量,而加重了Albert與Eugénie兩人間愛情的比重,使主役の愛は実る。原作中,Eugénie最後根本就逃到義大利的修道院去了,固然不知道他與家庭教師是否有同性戀,但他更為重視自己在藝術方面的發展是真的。所以,動畫中拿Albert來綁他,我覺得根本就是降低了這個劇本的層次。除此之外還有太多的要素;老實說,我覺得這是個不算好的改編。
…好吧,我想說,因為原作是以成熟的Dantès為主角,だから青二才の主役に共感出来ないな。どうしてもね、お前より、あの方は涙さえも出てこれないんだぜ。(或許正因這種感覺,我才有讓自己陷入不幸的癖好吧:我喜歡比別人不幸(-_-)。)但除了先入為主將Dantès認作投射對象,アルベール實在也太過衝動了。
也因此,ダンテス的死可能是被設計的:動畫版的主角不是ダンテス,他在裡面甚至變得有點像「指導者」一般的地位。是故讓他死去,可以達到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Blood Prince之中那種效果。そして、その肝心な死因は、正如#23極力表現的,ダンテス為アルベール的「大愛」所感化,(其實我看到這裡已經快吐血了。倒不是因為某些人所說的ボーイズラブ而起雞皮疙瘩,而是因為將原作都沒表現的東西硬是扯進來,結果就是四不像。)致使他從象徵「復仇」的巌窟王手中解放。用不著說,我自有自己身勝手的解釋,不這麼做的話實在難消那鬱悶之氣。這部份解釋將在後面提到。雖然動畫中的ダンテス變得有點像小丑一樣(會這麼想是因為我實在不能服氣),但從原作的內涵面來說,Dantès因為並沒那麼的過分,(沒有親� �殺害仇人,對某些在懺悔之後留其生路。)並且後悔因自己而遭受波及的Mme Héloïse de Villefort與Edouard,還盡力報答Morrel一家,所以他最後得到救贖,活下去接受Haydée的愛。動畫中這層意涵已經被破壞掉了。替代以アルベール向巌窟王強調「恨不能解決事情」。只是,原作中的Dantès,正如上面所提,某些部份(縱使不多)有點脫離「愛恨」,而進入「人網」的範疇了。就算硬說起來,我也不覺得動畫要表現「巌窟王因為過分的復仇而失去救贖的機會」或是他最後得到救贖。事實上,本作的角色們幾乎都沒有得到「救贖」這安慰獎;像是エデ,那個真的算嗎?對ダンテス來說,更是「あの日から止まった時間は、もう二度と動き出さない。」有的,大多也是因為受到staff的青睞,並且還都不是重點。ま、從一開始骷髏� �月亮就應該要有心理準備了:這是個多麼殘酷的世間啊。話說回來,原作中對配角(人生導師)l'abbé Faria的處置也差不多,都沒能得到應有的境遇。只是,比起Dantès,Faria沒有血海深仇罷了。這麼說來,因為原著這個不良示範,倒不能怪動畫了?
以我的角度―我不否認這樣是過於美化了。要不這麼說吧,「完美的動畫版」の場合…―アニメの中の巌窟王は一寸「宇宙の真理」のような存在になるよね。最後までは。活過千年的巌窟王其實已經是「天道」的一部分了,是故不滅矣。就算在那崩壞的地下,ダンテス似乎已死去,他都已經「昇華」。それは、独りきりでも、友はなくても。その真理は語らない、表すこともない。以這個角度來說,這個故事不過是一代換一代而已,而エデ的王國如何如何也不是重點。範圍放小點,頂多就是以好的一代換了差勁的上一代,而誰又能說下下代如何呢?歷史總是不斷重演的。如今,巌窟王可能已經以旁觀者的角度,審視著新接棒的人們,甚至已經將眼光放在還沒到來的未來了。
動畫勝過原著的部分倒也不是沒有。我最欣賞的是那句「……必然ですよ。この世に偶然などありません。全ては…『因果』なのです。」也就是說,一切都在巌窟王的算計之中。原作雖然有相似的意思,但沒出現這句。而原作到後來越來越明顯的描述Dantès一些(諷刺性)舉止的意涵,在我也有些反感。動畫在這部份並沒比較好,我一直希望能達到完全看不出モンテ・クリスト伯爵有什麼心理波動的程度。另外,DNA那段在當下可謂幹得不錯。可惜原作那時候Villefort的罪還只能用他本身的不阿來定讞,這樣的證據過於薄弱了。在今天,就能像動畫一般,利用DNA。雖然,假以時日,DNA可能就因可能造假或是沒DNA可驗等而無效化。
OP「We Were Lovers」總令我想起Chopin的Études Op.10-3,離別曲。曲調還算不錯,不知是否有特殊涵義?相對其他動畫,本作對衣服花紋與色彩的處理相當特殊,聽說有點像是拼貼上的。ま、不是不能接受就是。只是,「待て、しかして希望せよ」的出現時機使我覺得很做作。原作中,這句話是最後,Dantès嚐盡苦痛所得到的人生哲語,但在動畫中卻在二十五年前ダンテス寫給メルセデス的信中。…這根本就是破壞意境,連這句話到底有什麼價值都搞不清了。而這樣的作品,竟還贏得「東京国際アニメフェア2005 東京アニメアワード テレビ部門優秀作品賞」。(-_-)所以,這次的改編真的相當糟。無論如何一定要觀賞的話,別忘記原作也得一併看一下。
2005/8/13 17:04

Roman eines Schicksallosen (Schicksallosen)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Schicksallosen觀看原來的格式

Roman eines Schicksallosen


Roman eines Schicksallosen《非關命運》

這部作品最大的價值可能在他對集中營中生活的描述與哲學性的思辯體驗,加上最後第八章結局的描寫。聽說他以「沒有命運者三部曲」於2002/10/10贏得Nobel Prize,而這本非關命運,或是《一個沒有命運者的小說》就是其中的一部。
Imre Kertész,1929/11/9生於布達佩斯,15歲時(1944)因出身猶太人,被送進奧森維茲集中營,一年後的五月獲救。這部作品可說是他自身的經歷,一部強力的私小説。有關文中對冷酷環境中人性的觀察,我基本上並不持什麼異議。唯一的感慨是,那總令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一年前的生活。當然我並沒受到他那種程度的殘害,而且因為我接受時歲數比較大,語句中多所批評。但對我,要說完全沒有影響是騙人的,就像是那段生活對他來說一樣。同樣的,他在那裡面感受過的,我也曾經接受過;只是程度上或許沒他那麼強。其中有一點決定性的不同,在對整個經歷的認識上。我直到今天都尚未能夠平心靜氣的討論那段過去,但他卻已經作出了一個合適的蓋棺論定。說「合適的」,是因為那和我的裁決相去不遠,只是現在的我總是不能將之統合起來。對我 來說,此書最重要的部份之所以在最後一章,是因為他對整個事件的態度。那段總結,甚至令我懷疑他該不會是在撰寫到那兒,第一次審視整個過程時,才對這一切作出那樣的結論。我不得不說,相對之下,我至今依舊不能作出確切的評斷,實在是太不成熟了。
語焉不詳、模糊不清的咬文嚼字就到此為止吧,我們把話攤開講。這部作品的結尾,有的人說是「清純的少年(或是說他以這個角度)活在艱難的環境中卻不知覺自己所受過的處境。他只是觀察,從不去加以評判;而要讓我們讀者來做裁決。」也有的說是「少年不重視所受過的苦難,卻能從中發掘出小小的幸福。這顯示人性在任何時候都會有其光明面。」但我感覺到的卻是不一樣的東西。當然我不敢說我所感覺到的是不是他想表達的,但這確實是自認有過類似經歷的我所能體會出最接近的真實─最起碼,在最後一章前,我和他有過相同的感觸。
他所要說的,不是幸福,亦非苦難。他真正想表達的或許是,我們不能否定自己的過去それは運命じゃなく、それは認めなきゃならないものだ。人は生きる限り、自分自身と自分の過去と未来を見つめなきゃならん。ただ、全てを受け取るだけ。當那迎面而來,當那已經過去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不是感嘆的時候了。那不會有任何的建設性。只有在你覺得那是苦難,當你心生不滿時,你才會需要來消解他。但假如你能看清這一切,知道那其實不過是自己的經歷,それ以上もそれ以下も� �い、那你就能真正的面對自己的人生了。
也有可能我所感覺的,已經超過他所要表達的了。當被問到結尾的最後幾句為什麼會這樣寫時,他回答:「幸福的時刻,那是事實。但那幸福是殘酷的。」他想說的,可能是另一回事。
However,他寫此作時已經事隔二十年,自己也已三十好幾。這時候對自己的人生有個較成熟的見地是應該的吧…?
順帶一提,我看的是周從郁譯,天下遠見/2003出版。
2004/11/6 21:47

加奈~いもうと~ (kana)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kana觀看原來的格式

加奈~いもうと~


加奈~妹妹~
D.O. 1999年7月2日發售 ¥8800
情境 install時,順便裝了DirectX,結果因原來的版本較新什麼的?竟沒裝成。建議是一項一項裝,反正還能reinstall。install可能將優先度調低了,一邊聽mp3竟不會斷;這不錯 ^-^ 只是,和同窗會比起來這遊戲全螢幕下就不能和其他視窗共存,連音樂也切掉了,真狠^^;
其他部份的system(programming:小[嶋山鳥] 貴英)還不錯,可惜的是右鍵無用(唉)。

就如有人評這game是說他對「死」的劇情沒興趣,我發覺我對有關「死」的劇情好像都還蠻有好感的。岩井俊二的Love Letter,ONE或是KANON都是。(這…是「被拋棄」吧…^^;)有些game玩完後欣賞的是它的「感覺」,而不只是評論「啊,這個怎樣,那個怎樣」;加奈看起來是個值得這麼做的作品。老實說三首Track2-4就打動我了(笑),雖然OP乍聽之下有電影少女VIDEO GIRL AI「あの日に…」的味道。最可惜的是──為何這部也跟ONE一樣,CG實在是到達令我吐血的地步 T_T;; (不過畫風倒有點像WHITE ALBUM…原畫,chara cter design:米倉けんこ)而人物CG也為和BG CG融合,好像這類的作品都逃不出這種命運…
音樂配合度已有中上上程度(音樂,效果音:へちま,高橋 秀紀),雖然單獨取出來聽只有中等(稍上)。常聽的是Track 2,3,4,9-13,15,16。玩著看著,竟然有看日劇的感覺。假如日劇劇本是Hgame的新世紀潮流的話…雖然偶爾看看日劇,或許以後也會玩玩這樣的game;不過得聲明,我的不滿意度是直線上升的。 -_-(シナリオ:山田 一;game design:矢田部 孝廣,井口 智之;director:矢田部 孝廣)
H scene,或許是今天特別吧?有種相當不錯的感覺。玩到這時候再對各Hgame之H scene作排名也太晚了,不過加奈排在前兩三成大概沒問題。話說回來,夕美還真是對這種事相當的…啊-_-; 令我不敢恭維 ^^;
即使兩人有血緣關係…在我還是沒啥差的,只是對於真正的兄妹,亂倫對大多數人來說都仍是太大的枷鎖。並不是說我有いもうと屬性(別誤會 ^^;),只是這已經約定成俗了。
玩這game的期間,我一直是精神恍惚的狀態。一方面是睡眠不太夠吧,一方面或許也是加奈的影響。我自己對親人的死…曾經有過接近的經驗。However,多少瞭解到那種苦痛。或許,我還得感謝這無數的劇本使未發生過的卻歷歷的使我們如同親身走過一遭。
シナリオ長度雖然和ONE差不多,但整個加起來比ONE還短,主要只有兩大主線。三個一組,重複極多。將第一回clear的時間乘兩倍大概就是六個結局全玩完的時間了。能讓我覺得不錯只是因為其精神吧。到底game的構想發起的是誰我並不清楚(矢田部孝廣?),不過就是這種感覺打動了我。總之,就是拿這方面的劇本沒辦法吧。(笑)

我也是先玩「知的」三個END,最後才玩best end,感覺還不錯。建議可以買來玩玩,即使當CD聽或單純庫存。在真的遇到這樣的事時,或許這遊戲不會有什麼用,不過在人生的某個時候,看看這樣的劇本多少會有些感觸吧。
Believe~大大圓圓的眼 相連的房子 染上了昏黃 喜愛的黃昏 兩人手牽手 繞著遠路 總是唱著 那還記得的歌 如暖風般 而溫柔的臉 至今仍鮮明浮現 那之後 不知不覺停住了話 也不為什麼 就這麼發生了 傳來的溫暖 在小小的床上 臉頰相依的睡著 以為那純真的幸福能一直持續的 黃昏運來了苦痛 哪、睜大的圓眼啊 告訴我 那盈框的淚 是為了什麼 第一次見到海 你抱緊了被波浪嚇到的我 那動心的回憶 相信 是的 相信著 即使時光不再回 那日的光芒 仍在兩人胸內 所以 就在這 別離開啊 想守護 那大大圓圓的眼 想守護 那遙遠的回憶 遙遠的回憶
這是加奈~いもうと~的插入歌(02 Shiroi Kisetsu、03 Believe ~Tsubura na Hitomi、04 Anata he), 因為沒拿到原歌詞,翻譯是用聽的(幸好相當簡單 ^^;)。也所以,大概會有些錯誤吧。 加奈這幾首主題歌及配樂都相當動聽,一連放了好幾天;雖然覺得主題歌用了些不協和的調調。 歌詞也作的不錯,配合加奈的劇情。 有機會的話,建議聽聽吧 ^-^ 意境不錯。

空の境界 (karanokyoukai)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karanokyoukai觀看原來的格式

空の境界


空の境界

因為地球少女アルジュナ心得中有提到此作,所以想說也放上來一下。其實因為幾乎沒看到,所以不想寫的。我看小說,有時會將結尾先翻翻,尤其是像這種恐怕不會全部看完的時候。最起碼首尾應該知道一下吧。
時間不多(うそっ…?),所以只讀了開頭與最後一章「の境界」。反正這看起來也是個著重在劇情的東西。這一章中記憶最深(同調率最高)的是和Ever17一樣,探索「『我』到底在哪」的一段。
說我們不只是存在於腦中的脳味噌,還要考量到我們人格的形成實際上是和這副臭皮囊有絕大的關係,這點我很~早以前(早到我忘記是在日記中還是哪裡)就已經提過了。講過的事再說第二次也何だか虚しい。只是最近都沒提到,一応メモしとく。其他就參照鬼哭街吧。我真的已經變得很懶了。
2004/5/8 22:24
順帶一提,我真的是直到今天看了武内崇與奈須きのこ兩人的網站竹箒才知道奈須原來是「雄」的。之前還以為他是女孩子。(汗)
2004/5/9 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