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4日

Seraphim Call (SeraphimCall)=?UTF-8?B?IOODrOODk+ODpeODvA==?=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SeraphimCall觀看原來的格式

Seraphim Call


セラフィムコール(Seraphim Call)2010年11少女物語

危ない、危ない、我差點就真的要到2010後才會看這1999的作品了。
猶記得這部還在上映那時候,mpeg4 也才正興起,一些網友(大學的)閒來沒事就把電視片段剪接,通常一禮拜後就能看到新作;印象最深的是C.C.Sakura(那時大家都這麼稱呼 Card Captor SAKURA),而 Seraphim Call 也是其中之一。さくら後來在台灣有這程度的流行,除了 CLAMP 將小櫻設定的很可愛(我倒比較喜歡岩男潤子配的大道寺知世),日本出現コスプレ熱之外,那時流傳出去的片段或多或少應該有點貢獻吧。現在有更高的畫質,加上各字幕組的努力,可說比過去幸福多了(正当か何だかは置いてね)。無論如何,因為當時大家處於那種狀態,所以畫質與字幕當然無法強求,只能自己辨識了。
看到這部時便有點興趣,不過因為還囤積很多 game,所以就先放置。現在當然還是一樣,只是沒有「最起碼解決成山的 game 的1/3至1/4」那種熱血罷了,加上這次變成動畫囤積過多,所以暫時歇手,來將最近有興趣的動畫解決一下。
これは、これは、随分変わったもんだな。應該可以算是個實驗性小品,例如第二話僅僅以玩偶的視點觀察,第四話時間交錯,第五、六話現實虛幻的交錯與人格轉換(令人想起水夏~SUIKA~)、十一話的「獨角戲」等;表現方式似乎更貼近「心」。這種表現方法的實驗結果,假如能應用在往後的作品中,相信可以造出很不錯的效果。

表現雖然新奇,但說到內涵…不能說沒有,只是有點陳舊了。第一話總令我感到現在的社會是一人の世界。在宇宙のステルヴィア就提過,人は人一人独りぼっちもんだから。就算世界人口已到近六十四億,還以每秒約2.3人的速度增長,但在這世上的「我」依舊是「一個人」。往好的方面想,可以說「我是獨一無二的」吧,只是在這裡我們需要的畢竟不是這些。話說回來,然人是社會的動物,但實在應該好好的審視自己啊。對自己來說,能夠選擇,能夠作出思考的,畢竟只有自己。假如一味的只是在意他人的眼光、他人的想法,那就連自己都無法做下去了;我想這是個很容易了解的道理,很多物語也都引述過了。
第十話中「每個人感受到的真實都不同」也是同樣的東西,我一直都深深感受到的事。人各是不同的個體,卻相同的擁有思念真實就這麼存在,只是各自的思い遣り卻會造成不同的解釋。但是我們到也不必因此感到沮喪。一個東西,卻能造成多變的分歧,這不是件很美妙的事嗎?除非我們妄想將一切統合,那達不到的目標才會令人感到苦痛。

無論是在闡述什麼,這幾部中都掺入了少女心,一種總令我覺得有點做作的感情。或許是因為我一直被當作「男孩子」而生存至今,加上我的生理現象作用,所以我才會有這種感受吧。不過,偶爾換個角度想,那也滿可愛的。(可惜這種想法也是因為「我是男生」而導致。真的要公正的話,就什麼都察覺不到了。)However, キャラだけは可愛い。

附註一下ゲーデルの不完全性定理と証明,老實說這個定理我沒學過,因為 Gödel numbers 及其概念對高中生來說似乎過於艱深,高中課本沒空把它放進去,大學我(因為不是足夠相關的科系)又沒選修到,(我們的 logic 選修偏重簡單的哲學部分,假如那時能摻雜些數理邏輯等就好了。惜しい。)所以現在才接觸。Kurt Gödel 自己的証明還滿長的,簡單說一下結果。一個足夠「強」的公理系統中,必定存有無法證明的命題,且這系統也不能以自身的相容性來證明自己。再換句話說,一個公理系統若是相容的(就是說命題 A 和非 A 不能同時成立),那就必然是不完備的:這時一定存� ��此系統內部的命題 B 使 B 和非 B 都不真。如果具有完備性(A 和非 A 必有其一為真),那必然存在命題 B 使 B 和非 B 在系統內都為真。當時這定理推翻了 David Hilbert 等人想證明數學不存在矛盾的努力:無法以數學本身來證明自己不存在矛盾。
這理論用在人工智慧上,則指出有些道理可能是我們能夠判別,但機器單純用 logic 推斷卻無法得知的道理。Gödel 的意思似乎是想表達我們身為人的神性。當我們相信某個理論系統是真理的同時,系統本身卻存在不能完全合理證明的部分。這時已經不是理性與 logic 的問題了,而得靠著信仰來支持我們繼續信服這體系。而人的信仰總為經驗(環境、特殊遭遇與感觸等)所左右而無一定。(所以有的人信服神,有的則非。而宗教也不止一種。)在現實面來說,這定理則形同於說明「縱使能說明一個自圓其說的體系,卻不能保證他是真的。(因為不能以自圓其說證明自身的正當性)」(啊不,這再怎麼說都只是我獨斷的� �論罷了。)也就是說,我們頂多只能證明理論的自相矛盾;但若自己建立理論時,無論多麼完備,這也只能是種一廂情願
Gödel 晚年花更多的時間在哲學上,似乎和我一樣探索著人生的意義;甚至說出The Meaning of the world is the separation of fact and wish.。可惜我沒有那麼浪漫,不相信「沒達成的潛力終會有發揮的一天」這種說法。
關於 Stephen Hawking 會依此提出那篇Gödel and the end of physics,我倒考慮著:雖然我們不能得到一個證明我們理論是「真理」的方法,但是不是可以換個角度想:我們只要知道我們想知道的部分都沒有問題就夠了?舉數學為例,我們縱使不能以數學證明是真理,但我們不也得到了一個好用的工具與幫手了嗎?所以,縱使還是懷有遺憾,但我想很多人依舊會繼續栽進這個洞的。可惜的只是,我們不一定能證明得出來的成果是對的罷了(也許又是另一個「模擬」),因為這個境地對現在的我們來說過於困難了。或許我們會得出不止一個的理論,而且都說得通;於是又像 M theory 那時一樣,需要再導出一個更圓融的理論來描述世界。一個接著一個,我們或許會得出很多和「數學 」一樣的龐然巨物?(笑)

扯遠了。
ED 各不同,這也可說是用心處之一吧。ED 後還有一小段,對觀後的感覺有些影響,別忘了看看。
假如要看個「完整故事」的作品,這不是個好的選擇。但如前面所述,以實驗性來說,這個作品還不錯。
2004/6/13 14:2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