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6日

还吾老子 (Give_me_the_real_Laozi)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Give_me_the_real_Laozi觀看原來的格式

还吾老子


还吾老子

因為筆記繁雜,整理起來有不少冗詞贅句以至重複的段落,請多包涵。
还吾庄子時覺得還沒必要多作解釋,但在翻閱過本書後,看來還是得提一下,關於我寫這兩篇心得的位置及意義。
基本上在這之前我並沒完整理解過老子以及莊子。雖然有略讀過簡單介紹,但那並不算是完整的認識。也就是說,我所知道的都是道聽塗說。而這兩本書,尤其是还吾庄子,正如之前所提,對我來說過於偏重訓詁。但另一方面,這兩本書本來的目的就是要新解古書。依照本書說法,我個人的體悟是大家都靠著自己過去的人生體驗來解文(實則本書以及本心得亦復如是),所以古代的字於今意義已大不同,卻還是有人不察,是故需要重新解釋。以這角度說來,本書對字詞的細部釋義才是重點,延伸解讀非但不算少,相反的,其中過多以佛解老,或是作者的自我發揮還被予以相當的批評。作者的 blog 上转贴包兆会批评《还吾庄子》文章這篇就提到了方法不夠專業,以及以佛注莊這樣的問題。其他的話,包括對本書方法論以及內容的質疑,已經有過太多論戰;甚至網路上都可找到一些,這邊就不多提。
無論如何,我看這兩本的起始點並不在想要批判他對不對,而僅僅是為他所提,過去注莊解老者有許多謬誤,而他這本書可能比較接近原意之類的話所吸引。我向來對文字的訓詁沒有興趣;在這種狀況下,我的重點即是自其所注出的老子得到啟發,找出圓融的道理來。這邊假定沈基本上是對的,並且以此對老子的思想作歸納討論。當然他有可能注錯,即便如此,我希望對本心得並不會有太大影響。畢竟我不是要批判或贊同老子,更不是要懷念、追尋或還原,而是要在這種注解下找出一套可自圓其說的解釋(俗話作「發揮」)。假如架構足夠完整,那麼就算他誤會了老子,我這篇心得中的論點應當還是能站得住腳。
關於本書之寫作方法,比起还吾庄子,本書對我來說較方便之處在於每篇先列解釋,再作考證;甚至,於起頭處還對整本書的思想重點作了總結,這使我更為容易入手。對本書的釋義,我並不是完全沒有憂慮。閱讀過程中發現之前郭店楚簡出土,我還擔心本書該不會沒有加入這方面的資料。但後來發現確實有參照,只是楚簡相較之下比例極小。會以馬王堆帛書甲、乙本為主的主要原因,或許和沈所言「郭店楚簡所本要晚於帛書所本」有關,(書中考據「是以聖人欲不欲」一句為證據。但僅依時代而言,我� ��不能理解。再怎麼說楚簡也在焚書坑儒前,而帛書已在漢代了吧。)也有可能是郭店老子分量過少或相關研究尚不足?在楚簡的研究中,出現許多革命性的推論,像是「《太一生水》是《老子》的一個部分」之類,雖然不一定是真相就是。我個人認為,就算太一生水也是源初篇章之一,「大一生水。反輔大一」也應該是種比喻,像是「水善利萬物而有靜」中的水,而不是指真正的 H2O 那種物理性的。
雖說本作中大多數地方我都認同,並且假設基本上沒錯,但也不乏我不好置可否的。充斥對原著無謂的褒揚不說,多次強調「老子一定在孔孟之前」在我看來實在過於用力了。重點不在老子與孔孟孰先孰後吧。次數多到這種程度,表示他很在意。但我們重視的是其核心價值能否圓融,而不是這種無意義的桂冠。另外,有些時候在作某些解釋,感覺說別人的同時,其自身也有點瑕疵。例如解第八篇德章中這句:
无论是哪一种"价值",又怎么可能"无穷无尽"呢?
我想,這句評論有點「我不了解你,所以我不同意你」的味道。但這很容易為「我(就算是自以為)了解你,所以我同意你」的人所攻訐。最起碼語氣過於尖銳了。大剌剌否定別人,總容易招人怨。又像是解第八篇道章中:
动物的生殖器官"产门"与植物� �根,在中国古人的观念里能视为同一。
這段我就不甚了解了。的確以古人「用生命力」的角度來說母體與生出之物都具備,但我實在看不出來怎麼達到「生出之物用生命力,等于母体在用生命力」以及「母体仍源源不断地向生出之物提供生命力」;所言過於隱晦的時候還是舉個例,引個出處比較好。上面提的這些也不過是隨便舉出了兩例,其他還有不少。當然,我的程度過低想必也是原因之一就是。即便如此,我還是認為本書有些部分自視過高了。只是,看過當代《老子》註釋:百花 齊放還是雜草叢生?之後,我想在沒把握(亦可以說是新證據出土)之前,我大概不會自己注老子。就算新的資料到位,有沒有時間精力,那還是另一個問題。

那麼,在本書中我所體會到老子所要闡明的到底是什麼樣的大道呢?
依照本書,老子可謂為教誨統治者所寫的帝王學,而且德道經以道注德老子本身是周朝守藏吏,本身大概也讀很多書冊了。或許因此察覺到重要的是「每一個生命」的存活,而不是統治者的擅權,因此提出民本的思想,一切以生命價值為標準。行為準則在為民,也就是不考� ��自己的利益(去己),站在民眾的立場,親近民眾,事事為民設身處地著想。以生命為重的原因大概是「愛以身為天下,女可以寄天下矣」。絕大部分的人其價值觀最底層、最為重要的就是人身安全;而只有愛護自己的人才能在作君主時將此精神推己及人,愛護生命而珍重別人。這也令我想到道家的「性命雙修」,該不會是指生命以及性情都需要修養。正因為如此,

老庄"重身"而不"重生",认为一切用生命去换功利的行为皆不可取,应"不敢"为。
只是我對其所述,重生命,而非生活的「重身」原則,以至政治的成敗以執政者自身之安全為基本等標準還 是有點難以接受。在我看來,如同在DARKER THAN BLACK提過的,的確生命本身是值得人去保護的,但珍視到為了個人的生命而讓眾生受苦,似乎卻不能說是好事。當然我了解某些情況下可以拿「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一段來作解釋:裁決者不能有任何偏袒,推廣來說不能捨棄任何一人,即便是對於殺人如麻者,也不能以死刑置之。提到這我回想起過去我在高中時期也曾經在日記中提過,就算痛恨人到覺得千刀萬剮不足惜,也不能就直接把人砍了,頂多只能關起來。當時正值談過歷史上被冤枉的人(如政治犯)之後,因為這些人於不同的時空背景之下可能會被予以不同的評價,所以才有這樣的想法。舉個例,西施再美,在幾個月沒收到房租的女房東眼裡,他可能卻是隻燙手山芋以上的毒蠍。「聖人恆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這句提到如同自然界一樣讓每個人發揮其作用,不因成見而揚棄或聽信人(作加權)。不存私心或行事過分。「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恆自然。」也有要治理者如同自然的意味。之後,我在穢れ無き世界則是想傳達更進一步的思想:世上無惡人。雖然這些都能說是「再如何也不可痛下殺手」的註腳,但對於因基因的緣故而先天無法控制自己的,是不是能適用這裡的討論,我想還是值得研議的。
本書中,什麼樣的治理才是對民來說最好的呢?某些人說以老莊治國「無為」是不管事,「無所作為」甚至「什麼都不作,反正下面的人自然會搞出一套道理」。有的認為反璞歸真是愚民政策。當然也有很多人認為這是扭曲原意,雖然因解「無不為」而反倒誤解原意的也不是沒有。(如說「不可"為"時,才什麼都不"為"」等。)提到反璞歸真,因「老子重素樸,素樸即為質」。說是「愚民」,但想擺脫外在形式,順「恆道」,可還要有相當的覺悟哪。現在的人大多無法達成這一標準。我的感想是本書理想的為君者應為下面所有(包括弱勢)的人設想(而不為己,不擺架子、以威勢服人。),做對他們來說有的事。何謂有益?活得長久又快活自在、無拘無束又能發揮天� �(自化/自我發展),和樂安定而滿足(因此也不多妄求)。這裡不提責任,不論為何。有的論述會歸咎於君權民與,「民之不畏畏,則大畏將至矣。」(此描述令我想到血酬定律,裡面也是提到這反轉的機制。)但這邊只說該怎麼做。在修身的部分,本書的解釋說明了需要言語的辯解,就是做得不夠透徹,並且再多費言也只會越描越黑;這點是基於人性。
是以無為並非不管事,而是嚴以律己,盡到忠(於己之本分):做該達到的、負責任,更好的說法是順(恆)道。但就算引導卻讓人察覺不出,不認為是外加命令而甚至以為是自己想這麼做的。「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過於張揚就會引人側目,所以要處下。乍看本句解釋,一方面可說成「要使人做事,得讓人是因為作了(對其自身)有利才去做」;這樣會有點耍手段的感覺,甚至可說是種(可以無關善意的)欺騙。另一方面,我卻不得不對人的矛盾天性有所嗟嘆。人還是為利所動又不能容忍被耍的生物,普遍說來若有人明顯長期佔據利源,一定會有沒佔到的人看不慣而試圖� �他下來。不過,再深入一點探討,其真意則是「自然既然讓我們活得像我們現在這個樣子,讓我們不會時時想到『我正活在自然中』,卻非常自由自在,那麼上位者最高境界也不過如此了。」依照本書的解釋,老子說了這麼多,就是要指導者效法自然。因此,就算要改變人民,也應該由其自行相互牽制才是,而不是刻意的上行下效或律法制定。舉例來說,今日環保成為重要議題。若指導者要讓大家更為珍視資源的利用,不是要訂下法律雷厲風行,而是要讓人自己覺得環保對自己才有利,自動自發的做起環保。人民應由人民自行產生規範。只可惜,人類光有點小聰明,卻缺乏大智慧,又常常得見到棺材才掉淚;老子那個時� �還沒有污染、溫室效應或核子冬天的問題,以那時的情境怎麼想人都不可能毀滅世界,並且腦海中還殘留三皇五帝時代的德治;今日我們卻有能力可以破壞地球的生態系。縱使我們也思慮到其危險性而有自制的行動,依舊可能造成無可挽回的後果。老子當初可以欣然接受的「自然」假如是指人們最後還是能過得很好,我想現在這情況已經超出他當初的設想了。所以,要讓「恆」依舊行得通,就不能只是說自由自在就是最高境界,而得把咎由自取(如同我說「一切都是人的選擇」)也包含進去;也就是不能排除這種可能:在老子最理想的「恆道」治理下,人類還是有自滅的機會,而人為的制度依舊可能崩壞。固然上位者是可以採取些手段預防狀況的變質� ��但時間一長,一兩千年過去,再好的制度與初始狀況都無法確保最終結果是「好」的。所以,就算「法自然」也無法終古長存,如人所願;因為提高一個層次,將破滅的可能性也包含進來後,雖然能使(不一定能確保)理論較為圓融,卻非常人所樂意接受的。只是,既然都提到「法自然」之程度,或許這也就是我們所能達到的,最為自由的meta-system了。
本書說老子要統治者居下,為民,使人活得自由自在,卻沒有提到實踐的方法。我猜想此地所述應該是一種精神,類似本朝中心德目一般的指導方針;可惜這指導原則過於抽象,不是法律條文一樣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要落實在現代社會中,果然還是得要有像民主或是共產等的底層制度來支撐。而且,真的要實行的話,我覺得不但依舊無法避免每一個個人的小型悲劇,甚至,我也不覺得他所言在一個如同現在中國一樣的大區域可以毫無窒礙的貫徹到底。此外,既然 meta-system 有崩解的可能,那我們就得在確保在那之後還有回復的機制。這麼說起來,過去我也提過,好的制度要在崩壞後還能回復正常運作。但假如要在終極世界大戰後僅存數百人,甚至沒有人類存在的大地上要復興底層制度,那確實是絕望性的景觀。� ��然,即使在那個時候,弱肉強食等的「恆道」還是存在於那時候的生物之日常生活中。只是,若我們因天災人禍(對了,天災也得考慮,例如小行星撞地球。人禍不只是人,包含其他生物造成的變異。)搞到沒有生物存在,屆時就只有更基底的物理化學定律運行不輟了。

「無為」是不為察覺,而「有為」則是依照自己以為的而要求環境(包括人事物等)改變。也就是說,「無不為」是手段,但藉由避免擾民等原則,「無為」則是理想情況下演變成的表面結果。有些人喜說「天高皇帝遠」,皇帝管不著老子;依本書,老子的理念正想予人有上位者聽任自然這樣子的印象。
姑且不論他到底「還」出「真相」了沒,比起什麼都不做,或是修身到某個程度就能自動「什麼都能察覺」的說法(很多道家學說表面上看來都有這種傾向),我本身雖不見得比較嚮往這一種,卻也非無法接受。但假如要說孰較為「圓融」的話,我想多是他還的這種。大部分情況下統治者畢竟不是一種迫於無奈的職位,而是自發性爭取到的;今天既然要當統治者,那就不能過於超脫世俗,而是得著眼於那些自己服務的人(就算是今日的「公僕」也是要幫忙人民用的,讓人能順自然,更為生活方便;更甭提上德之君。參考圣人的虚静。)所最幸福的狀態。說下面的人總會自己適應環境,不需要自己來,多少有些不負責任的感覺。當然,今天身分若不是上位者,要提的是普遍的法則,那麼有為(即便不為人知)可能就不是恰當的行使法了。以這種角度說來,統治者總是比較麻煩的。這令我想到婚姻這種契約(可參考俺は彼女を信じ てる!等眾多心得),甚至友情或約定也是;友達と言うのも一種の契約。償わなければ、一生懸命やらねば、なれません。一旦身負這層責任,就不可能無事一身輕。
那麼,到底什麼樣的政治制度(或說治理方法亦可,假如對「制度」一詞敏感的話。)是最為完善,並可延續千萬年的呢?可惜我沒有能力說出是哪一種。本書說的不錯,使人自由自在、不加干涉,自然是很好的理想。但若要說這是「最好」的,那麼可就見仁見智了。以普通人的價值觀來說,光是如此尚不足論。最佳的制度最起碼應當再加上「能為所有的生命帶來最大的幸福」。所以統治者最起碼需要有確立「何者為最大幸福」的睿智,又有能力,想得出手段來潛移默化人民(2001/1/1: 人與人之間的問題終有解決之道,問題只在想不想得出來,實行能力足不足夠。)。當然這裡的幸福並不是指表面上的歡樂。過去我曾感嘆,人開化則無以為治;依本書則或許沒有必要治。我想到的是當每個人能具備為眾人大於 為己的價值觀(若可以人民之自覺當然是最好的。否則,能夠不漏的話,不論是透過教育也好,法律酷刑也罷,仁政人情都隨意;雖然那都是下策了。)以及理解與溝通協調、讓步的能力(這很困難),掌權者能具有任何時刻(老實說這更困難)都能壓制住感情的理性;如此雖然不長久,但說不定可以達到普遍情況下最有利的選擇。德政或能說是不必侵犯人而可自足。就算只是要達到這樣的程度,都約可說是大同世界了;不得不說相當不容易。

以我看過本書後對佛、道兩家的我流理解(這裡得強調,一己的認知並不代表真相。),道家還是比較入世而在得道上個人化的。佛家要人了解世上沒有什麼值得去執著,而後便能對世上的不完滿現象釋懷而不動氣。因此他們盡力使更多人脫離這不理解的「苦海」。同樣是自己熟知世上沒有可執著物,道家不提推廣,而主要是談使其他人在這種情況下依舊幸福。若這是正確的認知,我們固然可以說欲改變他人的佛家行的是一種「治本」的方法,道家本質上還沒考慮到這層;但另一方面不硬性強迫他人遵從的道家要在現有的框架上使人依舊快樂,在某方面來說卻較改變他人來得達觀。不論是哪一種,都不過是種選擇,所以沒有對錯好壞就是。(對錯不論,好壞的話,只要能滿足,那麼不論是哪一條路都是好的。在我看來以人生就這麼一遭的情 況下,兩種方法很難說哪一條滿足度會比較高。)當然,以上只是過度簡化過的抽象推論,很多人恐怕無法接受。
因此,假如要問我「哪個比較好」這種問題,我想這並不是以「寧可信有,所以不如選佛家」就可一語帶過的事。依照看過本書的認識,兩家雖然於根本部分有些交集,但在細節部分談論的卻有很大不同。道家的方法表面上雖然不求脫離塵世,但那是因為他們把重點放在廣大無力的眾生在無法解脫下該如何過活。我相信在「可參透者助其解脫,不可者助其過得更快樂」這點上來說,兩家都是一樣的,也因此老子之後才會有莊子來幫助那些有「慧根」的平常個人。事實上改變人也不都是好事。對於作「惡」之人,可以說他「也存有善心,有朝一日改頭換面說不定就是大善人。」而寬恕原諒他。當然,附加一項感化之的切結。但若是可以對自己的思想行為作出解釋,說得通的,成「一家之言」,我傾向於其本� ��就是「善」了,沒有必要改變之。或許有人會說「那他作了惡事,你還要不斷放縱他嗎?」但如前面所述,世上本來就只存在我們所認為的正義。舉例來說,若那是政治犯,而在數十年後社會政治風氣一改,變成這人是對的,還被拿來作為榜樣呢?這樣的話,當時要「感化」他的行為又具有何種意義了?所以,道家只引導與自己過往相同的,少讓這些人走冤枉路;對於走不同路的就不特意改變之也是一種選擇。選擇沒有好壞,只有要或不要。

核心至此。接下來闡述一下其他幾個旁雜 highlights。
  •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句話常用。對這句話我個人的解釋是:未知其妙→偶探奧秘→參透後已無「秘」。人世間的是是非非,不在於物,而在於心;物雖為一,心則係二。對老子道家思想大概也有這樣的情形。
  • 本書第一篇德章開宗明義強調了德、仁、義等等的關係。我個人的理解是,上德:順天道、正道,法自然。下德:以功感召人。仁:拉關係。義:利誘,讓人們為一己之私利而動。這麼說來,前面我所描述的和這也有點相似。但明君應該讓人順「(恆)道」,而這邊的「義」則是指讓人順從「自己以為對的」,甚至於「對自己有利的」。境界上就有差別了。話雖如此,有時想想大家都有做「覺得好的」事的欲求,這畢竟是共通的;不論「好」是指「道」或金錢利益。最後,禮:用形式、制度拘束,以有強制力的法為後盾。但要說制度就不好,我只能說在當下還是不可能除去法律與契約就能管好社會。我們還常常聽到中國人做生意講口頭信用,西方人會訂契約;重點是他們的比較有效這種話。以上面我的討論,在� ��世要實施這樣的統治,底層還是要有一套制度來支撐才行。
  • 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用兵應避免不必要的損耗。這邊提到普通的「」很容易自以為是,殊不知聰明反被聰明誤,這常常只是逞一時之快。中國的老二主義,日本俗話棒打強出頭的釘子都有這樣的涵義。而看著人家怎麼做就照作的行為準則,入鄉隨俗就是這麼來的。過於剛強就容易引起覬覦或被視為威脅,就算不如此,物極必反;不如柔弱處下。
    再進一步,「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淵兮」這邊我聯想到的是自然正是沒有欲求,又無所不在的。人的慾望總是短暫的,正如今天建起一座高樓,就算不特意拆除,過了千萬年也會風化消逝。如同時間會潛移默化的改變一切,強欲者縱使短時間取得優勢,總不能無窮無盡的持續。之所以要低調,不只是因為出頭會被槌,更因為要持久就不能在將資源消耗在某些短暫的時候。「恆」是不會有特出作為的,一切隨自然。所以知止不殆,諦めが肝心。
  •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這裡提到要不假外求,讓我想起佛教也說我們的本心不需要向外面看。人人心中自有佛性。的確,我們正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非獨立存在。
  •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塞翁失馬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經典故事。在ゆきうた中曾討論過幸福度守恆的議題。雖不能準確的計量,但幸福度高,還不夠悽慘時,自然會有可以變糟的本錢;反之否極泰來亦同,這倒是不爭的事實。引申出來就是世上無謂絕對之善邪。所以不可排除極端,更不可以一己之好惡而行。
  • 2006/1/14 提過現代為學相較於強記,更重要的應該是歸納整合資訊的能力。网络时代的科研也說道「以個人為中心的科研行為方式大概已經被淘汰」。這使我不禁想到,本書沈善增之所以能查前人所不備,部分原因該不會亦是因為資訊處理工具的方便,能力的加強,方能得到之前人所未見?例如搜尋工具的發達,使得某個字在古代怎麼被使用,不再需要翻天覆地才找到使用實例,耗盡精力說不定還有漏列的;以及資訊流通使得要找某本書或古籍不必再上窮碧落下黃泉(啊…誇飾法。用上山下海就夠了。),說不定這樣還找不� ��。甚至,我們還可藉由(利用網路)通盤搜尋發現自己不知道的資料。
    未來我們的時代還會更進步,或許有朝一日我們都會被逼得不得不改變現在的為學方法。
  • 第三十六篇道章:「殺人之眾,以悲依立之;戰勝,以喪禮處之。」等篇章讓我省悟對衝突的處理法:就算要開戰,也應出奇制勝。而在爭執中得到優勢,亦須抱持悲憫的態度。這裡有點人性的要素參雜在內,因為人在失敗時不會喜歡一旁取笑自己的;要不保持中性的態度就好了,不需哀戚。
這本書讓我對政治體系的探索有了點小小進步,想到「讓人自由是種很好的標準」。但整體說來,我這篇心得對本書的認識還是過於淺薄了,更遑論要總結老子以及古今中外所有解老的思想言論。
2007 while read (いつものことだが、今度は長いから。), 2008/1/7,13,15-16 23:9:9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