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3日

說佛 (OnBuddha)=?UTF-8?B?IOODrOODk+ODpeODvA==?=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OnBuddha觀看原來的格式

說佛


說佛

用這個題目實在會被人笑掉大牙,有的則會氣得要死。當然,還不乏覺得悲哀或不屑一顧的。不過,因為近期兩三次與家妹的對話,現在的我實在(應該)也不能說是「完全沒接觸過佛教」了。所以,這個題目姑且說是「我所以為的佛教」吧,我想這應該就比較不會有異議了。(只會剩下「那個?不值一哂!」的不屑態度。)對這種敏感的題目,還是小心為妙,實在相當的危險。
不過話說回來,會有那樣表現的人們,應該沒什麼機會看到這篇文章?所以還是請容許我在這大放厥詞的無理舉動吧。(一拜)

因此,先來談談資訊來源。家妹讀的是佛學院,三年初級部畢業。(可惜教育部不承認學分,是故不具大學文憑效力。)聽他說他們比其他佛學院有更多鑽研經書的時間。這幾次的對話我盡量以客觀的方法提問。不過,這些當然不保證我所得到、所理解的就真的是純正的佛學。「你雖然說你想要問一般的見解,但我覺得你是要問的感覺啊。」如他所述,我只能「期望」是這樣
我大概提問了我有興趣的一些問題,其中或許也有不少是大部分開始學佛的人會有的疑問。無論如何,我得到了一個我所以為的結果。

簡單的說,我覺得佛陀所察覺到的,很大的一部分和我的想法是一樣的。當他悟道之後,聽說本來也沒有打算要出來傳道。但因緣際會,才造就出了眾多信徒與輾轉流傳成現在的佛教。(這部分事涉玄機,非常可能夾雜有不實的描述,甚至本身不過是傳聞,所以點到為止。)而他的本意其實很簡單,只是希望我們能看清世間的無常,我們所執著、所不能看清的,其實都不過是因為我們沒能將眼界放大,沒能「看開」。所以,他的傳道,主要希望大家都能看得更透徹,更清明。當你今天真的不會為想到的新點子被對手奪走而失望生氣,被撤職或裁薪也不為所動,甚至於當最近的親人逝世也能平和處之時,世上還存在有苦難嗎?人世本來就不是苦海。但當你不能看透,會為小事所動時,那萬般皆是苦。所以,他所說的「離苦得樂」之道,本來 就不是教人要在死後或來生求得正果,而是在當下就能極樂/涅槃。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就是這麼想,這些話是不是在經過我的口中傳出來之後,已經沾染太多我的味道(因為這實在太過於像是我會說的東西;事實上連阿含經中佛陀都多所提到死後的事。),但我確實聽到了起碼是類似的言語。
不過,我們之間仍然有決定性的不同,而這差異也有可能僅僅肇因於時代因素:現代的資訊比起過去實在是多太多了,而這一點除了使人類的眼界拓展外,竟也造成了所看到的「真理」的差異。也就是說,假如佛陀生於現代,他看到的,說不定也會是不同的東西。雖然令人感到悲哀,不過「佛」陀畢竟也是人,受制於當時算是顯學的婆羅門教(正如同我今天受制於佛教);他所看到的,就是身為一個人所能看到的。基於這一點,我想我可以猜測,若是人類的文明能順遂的發展(最近在預測時總需要加上這一句,也滿可悲的。),在數千,甚至於數百年後(也有可能不必用到這麼長的時間),佛陀所諭示的真理,其一部分(我冒昧猜想是現在說來超自然的那一部分,也就是輪迴以及來生等等的那些部分。)將被� �學證明成偽,而這甚至無法被辯駁,就如同現今的基督教所面臨的狀況一樣。而我在這所說明的道理,也將在未來的某個時候被證明有誤。不過,我想即使如此,這些道理還是有其價值存在:其接近「真理」的部分。當然,把我說的當作是口氣狂妄的妄言妄語也未嘗不可,我也不會說「你們等著瞧,終有一天你們會知道我是對的!」(事實上我所說的理應有誤。)只是,我想這些話多少有其接近真相的部分,而這點應該是不能否認的。(說來,光是如此似乎也沒啥大不了的。那改成這樣吧:這些話,多少能給人帶來新的啟發;這樣的說法如何?)
以上那段包含了許多我新確認的部分,下面來解釋一下。首先是那「決定性的不同」。佛教的基本理念,是因緣/業的起與轉造就了世間萬象;諸法皆因緣起,並無自性,故說空性。因此,事出必有其因緣。但從我今早確認到的,這「因緣」卻不是某些人所想像的那麼死板,而會是類似我所舉過的例子:例如,當我今天被人所欺侮,假如我認知到對方正氣在頭上,所以會辱罵我,是遷怒,也是人性的一種,那這業就被消解了,也就不會產生我每次碰到對方都心想「君子報仇、三年不晚」的結果。(嗯…這個例子不是很好。)
但在我的思想中,「空」的真性,並不需要藉由果報與業的存在才能解釋。因此,就算今天種瓜卻得豆,縱使不若他們所謂基於人道層面的果報:「業縱使可轉化,終究還是不能平空消失」,我依然可心平氣和的說「空」。我的解釋法很可能會被相關人士說成是另一種「斷見」,但我想將一切都算計得如此死板(把帳算得如此清楚)的果報論本身就不是個足夠自然的東西。或是說,即便因果的確存在,也絕不會是我們所想像或認知的那般。因為,假如像佛教中大多數人所說的那般,則「業」勢必需要累積到死後尚須償還。這樣的話,我們很可能必須再造出「來生」、「輪迴」等觀念來圓融這個理論。但我們看不到來生,也無法確定死後是不是會像我們所想像的那樣。(我完全沒有說「� �不到,就不存在」的意思。但假如只有極少數人在那裡張揚「我看到過!就是那樣子!」然後又有另一些人跳出來說「你錯了!是這樣子才對!」誰又知道或能分辨「真實」到底是長什麼樣子呢?)說得更殘酷點,真的要架構起一套那樣的系統的話,結果是只要是活過的人,就脫離不了輪迴:到底是誰規定作了壞事就只能再陷入輪迴,而福報積夠了、了悟了就能脫出的?當你一存在於這世界,當與人有往來時,那看不見的聯繫就只會越來越密集罷了。假如做壞事要償還的話,做好事的人不再多輪迴幾生等人家來償還,那那些被他幫助的人到底要把業還給誰?所以我們雖然有質能守恆定律,(在某方面來說,和果報有異曲同工之妙。)卻不允許某個東西今天變得更重了就能夠落跑;因為,這個平衡假如有缺口,就不能表現良好的存在。唯一一個解決方法是我們有辦法利用某些自然之外的手段來達到相加相減成為零。可惜,我們身為普通人,通常不會具有超自然的力量;我們能做的,頂多是盡量少和人接觸,以減少。而就算只有一個人,我們甚至還會被自己的人性絆住(如CROSS†CHANNEL中提過的)。即使一切都如我們意料之下順利的度過,也不可能準確的歸零。因為,我們儘管可以將仇恨轉為感激,也無法在所有情況下將親友轉為陌生人。所以,當我們一生下來,就已經是地獄了。要以一旦省悟就能脫離這些是是非非來解釋,我只能說當我們得在這世上隨著眾人玩遊戲時,既然會影響到他人,就已經不斷的造著業了。以普通狀況考量,這輪迴非得至死方� �,除非我們能引發超自然現象。至於那(人外的能力到底)是什麼?…どうかな。總覺得那不是我每天在這裡以這樣子的方法「悟」得出來的東西(啊不、這點應該是無庸置疑才對…),非得藉助些什麼「大宇宙的奧秘」這類型的東西才可能達到的境界(啊、這點就…)。因為我可能一生都不會有機緣得知這樣的手段,所以這裡也就沒辦法提供了。お許しを。假如想深究,可以試試坐禪之類的吧。那到底會不會得到「真理」呢,就等我有朝一日再來探究了。事實上我們看到的是什麼?是人世的確不存在「絕對的公平」,而因果律也僅僅發生於「我推石頭,石頭就會產生反作用力於我」這麼簡單的物理層面。從來沒有說「我殺了你,我就一定會有報應。」因為,掌管這部分的不是因果律,而是人道。即使將果報推到唯識的層面,我們所能確� ��的,也一直都是歸源於我們的心。而自然界,從來就沒有發出過任何聲音(俗話說「上帝不會說話」)。所以,我們不能拿出「當我捏死一隻蟲,假如蟲在臨死前想到前後的因緣,悟到這並不是值得去怨恨的,那這業就消解了。」這樣的例子,而應該說「的確,我捏死一隻蚊子,假如有慈悲心人士在一旁,可能會說我兩句;假如那隻蚊子是某人的寵物,那我可能有一天會被某人找上;但也不過如此而已,絕不會只因為因果論說『業要償盡』就無緣無故出現『因為我前世今生的行為,使我必須少一隻胳臂』這樣的後果。」我甚至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沒必要非將此行為套入「業」不可,因為事實上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是不會有「我們所想像的」報應的。而我今天也不會因為用蚊香或用手刀多殺了一� ��隻蚊子而造成什麼不同。(假如我多殺的那一隻會有鵬程萬里的發展那另當別論。當然,這有點宿命論的味道:那隻蚊子「本來預定…」等等。)再說得清楚點:就算真的有來生,誰能說我今天多宰了隻蒼蠅,造成的定是我某一個來生被人辱罵一頓,而不可能會是多賺幾萬兩金銀呢?果報論的弱點就在於他們舉的例子實在引入了過多的道德觀。而現實呢?就算落實在更基礎(物質)層面的果報論說得通,但大多數時候卻會落得混沌理論(希望我沒有引用錯)所預示的結果,大部分的變化都不會造成後來決定性的改變。佛教過分把天道擬人化了,致使出現「因為曾有一世殺太多魚,此生方被亂刀砍死。」這樣的解釋。不說玄不玄,光是那種解釋因果的方法就令我感到不妥。說真的,那不是「我們希望世界是公平的」所投射出,能讓大家安心 的說「世界畢竟是公正的」的假象嗎?但世界絕不是圍繞我們轉的。生活上,最好也是持著「消失了就一了百了」,縱使不一定會較為接近真實,但起碼會比較坦然吧。這樣的想法有點小乘的味道?不過,如我所說過的,重要的不是生死,而是不在乎生死:不論是否生死都一樣。

果報論有果報論的問題,緣起也有緣起無法解釋的現象。緣起指的是更基礎的道理:當有變動時就會有相應的反應。至於這反應會不會造成我們所期待的果報,那是另一回事。但,真正的緣起論,也就是「牽一髮而動全身」,連「死亡」的因緣都應該僅代表「死亡」這事件本身所引起的影響,而不是能將這生物此生一切行為轉持至「下一生」這種天方夜譚。(…好吧,這是「我希望」。)也就是說,緣起應該是種連人本身都被當作工具的理論。此外,這樣的理論依舊無法解釋「」這門事。Additionally,通常也不會有(偶爾還是會有)「到佛寺幫忙能消除業障」或是「佛祖保佑我考上第一志願」,甚至「到佛寺幫忙比到親戚家更有福報」;這些大多是心裡安慰。除了這些,依 據熱力學第二定律,緣起將會不斷的消耗,所以不管我們怎麼做,世界一定會變得更為紊亂,所能引起的變動也將隨著時間流逝漸漸變小。對這點緣起論基本上也保持緘默。更甭提「鑽石太陽電池:由光熱轉換成聲電的奇蹟」中提到,Uncertainty principle 允許了物質與能量「無中生有」這種違反常識的現象。(雖然不確定是不是 Uncertainty principle,但我確實在其他的文獻讀到基本粒子「無中生有」的可能性。)在許多方面,緣起論依然有其無法圓融說明的部分。
順帶一提,佛法中的「空」,我想和唯心論是扯不上關係的。這裡的空,由上面的解釋可知道是由「諸行無常」與「諸法無我」而推導出來的(能不能「涅槃寂靜」是另一回事),而不是指心的幻象啥的。

其實,就算並沒有來自緣起,我的確還是察覺到某些類似的東西。現實世界中,我們的確沒看到過「恆常」不變的事物。勉強要說的話,那也不過是極為鮮少的某些「道理」,而不是現象實體。所以,我們所處的這個環境,其實已經嚴格的限制了我們的行為。讓我們來定義一下「意義」的意義。何謂「意義」呢?當我們提到這個詞時,我們通常指的是存在過造成的回饋,或是與不存在相較,所造成的差異。(對當代的影響力或遺留的變革。這時通常也包含著「目的」的意味,例如:你人生的意義為何?)偶爾,還代表一種特殊性,「只有某個個體才能做到的事」,或是(尚未知曉的)規律等(「這東西的存在,其實是有意義的。」)。以此來看,我們所謂「個人的存在」不過具有種狹隘而短程的意義。正如在銀色~完全版~中所討論過的,縱使是如愛迪生,就算他對「現代」有很大的影響,但十萬年後呢?而這還不過是宇宙歷史的一瞬間。或許,連人類總體的「存在過」本身的意義都比這些大。正如同我們知道恐龍存在過,卻不會知道某隻恐龍做過如何偉大的事。即便他們也發明過電燈,然後在某文獻上記載了某偉大的恐龍達成了這項豐功偉業,那對考古學家來說的意義,恐怕還會比對大部分人來說更為重大吧。而我們卻無法保證這些,在時間的洪流沖刷下,最後是不是還能存在如一粒沙金那般的光輝。所以,假如我們不把眼界縮小,說「能影響後世(數十數百代)的人類」,那我們所追求的意義幾乎都是無意義的(因為最後終究還是不會造成變化)。…當然,假如� �意義」的定義是回饋,那就另當別論,因為對這種定義來說,努力得到回報,這就已經具有十足意義了。只是,再好好的想一想,你真的能滿足於這麼膚淺的定義嗎?
這種說法並不追求「為何」世間無常,所以並不會在乎到底是緣起或是啥道理才讓世界具有這種型態的。但,其實這還不是「空」。以我的角度來說,我落實在佛教層次的「空」(稍後我會提到非佛教層次的。)是更為莫可奈何,就算是「」存在,都無法否認的概念。意思是,假如未來人類有辦法利用科技達到半永久的長生不死,甚至利用進化等手段,讓人在「概念上」都是永恆存在(例如將精神數位化等。就像是極樂世界,甚至於是神或佛吧─請容許我冒昧這麼說。),我們還是無法脫除這樣的性質。這點的精神在很早期,遺作那時候就說過了。作人生的意義那時也提了一次:就算今天,你真的能夠像皇帝一般有錢有勢,後宮佳麗三千,長生不老,おまけに有魔法加� �,要星星摘得到星星,要愛情就有辦法使人死心塌地愛著你;人民永遠無知,讓你即使昏庸無度也能舒適的活下去;世界繞著你轉,樹上長出麵包來;人人達成了天國般的永生,大徹大悟(唔…logic 上可能不包括這項);愛迪生的名號與事蹟在一億年後大家都還記得很清楚。我不是想說這樣會感覺有點虚しい。當然很多人會欣然接受這樣的環境。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我們之所以將這些視作「價值」,不正是因為我們在意他們嗎?因為在意,所以他們具有價值。當我們眼界永遠無法從這些慾望中移開時,我們所得到的就是有限資源的爭奪,與禪讓所造就的美德(其實那只是將利益從一方傳到另一方,真正以人性的角度來說,一點都不美好。其� ��相關討論見Roman eines Schicksallosen。);我們所知道的就是以這些價值為基礎的生活。當你將焦點從那上頭移開,不再注重價值,不再在乎生命;權位財富於你如浮雲,甚至在有必要時,連眾生都無異塵土;那這些就不會對你造成拘束。有沒有長生不死,「常」是否存在都不會造成意義:因為存不存在對你來說都沒有差別。只是,這樣一來,世界也就沒有任何留住你的理由了。對你來說,這一切都是空。
只是,有多少人能接受呢?不如說,會口吐「你的想法未免太太太消極了吧!」的人佔絕大多數吧。何況,大部分人的確就是以此當作他們人生的目的。But,縱使如此,(其實這一點都不消極,因為我不是往負面想:我純粹只是想將世界看的更透徹罷了。)是不是還能有決定性的論證能否定這樣子的說法呢?或是說,我們除了將眼矇起來以外,沒有能夠活下去的勇氣

善惡果報在現代的我們眼中似乎不像是「真理」。所以我現在要說的(已經說過的),是不基於果報的「空」,而這可能還會比果報更玄。(說是這樣,在我看來還是滿容易理解的吧。…或是說,我希望如此。)我很想說,請參考人生的意義一文,不過這裡還是簡單提一下吧。
人類文明至今已經不知演化出多少套人生哲學了。其間多少有差異。當然我們不能否定「好」的宗教、主義與人生觀大多建議人為善,並從積極面看待人生。但我們也不可否認我們所定義出的「善」、「好」並沒有一個完善的定義,也就是說我們大多只是將我們的希望、能讓我們快樂的東西當作是「好」的,而事實上卻沒有一個真正圓融的解釋,自然也就提不上探討其間的關係。但我們應當知道,天道其實並沒限制,甚至也沒規定我們應當如何做:那是人生哲學的執掌。所以,在現實並未定義出這樣一套「真理」之下,我們卻還一味的追求,希望能找出一套來,那我們所能發現的,也就僅僅有我們所看到的東西罷了。所以,我們所追求的這套理論,假如一定要印證在實際物質層面,最後只得落空罷了。因此,我們必須先要� �清自己所汲汲追求的,本來就不會是一套可以實證的理論─別妄想在自然界中找到基本公理來證明他(別再邊傳道邊提什麼「可以從科學得到印証」了);這樣的話,我們的心就會坦蕩多了。因為,我們是用人道來實現這套理論。所以,這套理論並沒有定論,他會隨人性而有所不同,於不同文明下有不同的顯現;甚至於正如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幸福」,對不同人就有不一樣的解答。重要的不是「哪個理論比較『對』、比較『強』」,而是理論只要能自圓其說,並為週遭的人所接受即可。以這點來說,有時還會造成沒有符合現實的現象。
所以,我所說的「空」,就是指我們無法實證這套理論的公正性:因為他不會是「真理」,而不過是可能套用了某些天道而呈現出,對人性作了最佳化的行為守則。假如硬要說其中所包含的不變性,我想就只有「因應人性而定」是真切不變的吧。但,我們絕不會以為光是這樣就是我們所要的東西。所以,畢竟是「空」。那這樣衍生出的人生觀呢?很有趣的,和佛教也滿類似的:一樣會導致無欲求的結果。因為,當知道一切的行為,一切的思想都和我們的文化、經驗、肉體脫離不了關係時(所以沒有「絕對的理性」),那還會不了解我們的所作所為,諸如愛恨情仇,都是無用的嗎?而在了解到這一切後,就不再有必要爭執(有人或許會在此加上「為小事」,但其實大小又有何差別?),而對他人所產生的憤恨,自然也就能以� �人性本如此」來看待。這有點「同理心」的味道。別說這是基督教的「原罪」與「大愛」,因為縱使在某些行為上能這麼看待,但他們的基本層面是不同的。最起碼,對我來說世間無善惡。所以我說「人性」,不說「原罪」;原罪是配合他們那套,為了達成圓融而生出來的。而人性,卻不僅僅只有罪。

2004/7/22 23:37,8/1 12:10; 8/20 14:15佛教層次的空,2006/2/3 15:44緣起論的問題

However,絕大部分的人生哲學需要定義出應該作的事。那一個比較好的定義是什麼?這次我意外的得知佛教大致將其定作「心安理得」。稍微想一下,這是個很令我欣賞的定義。我之前過於執著在一個「可以讓世界大同」的善,以至於我沒看到善其實可以有其他的判定法,結果造成我無法作出定奪。
但若光只是「心安理得」是不夠的。因為,世上有太多你心安理得,別人卻坐立難安的事。例如穿得比較輕鬆出門,被雙親看到卻說是「邋遢」。對他們來說,這是不夠莊重。當然,這也許可以說是他們「看的不夠開」,不過真的(只)是這樣嗎?又,自己是否就「看開」了呢?因為歧異是如此的多,所以我們最好將善定義成「大家都心安理得」。
但即使將「善」定義成「大家都能心安理得」,不只是不能保證不能有爭端,甚至還是另一種「惡」。例如,假如為了大家著想,開發新的物品(或生活方式),這是「大家都心安理得」的「善」,但開發的後果或許造成資源的耗損,或許還會因為短見造成未來更大的災難。所以,這種定義縱使在合理性上比較說的通,但說到底卻不是個能夠令人「心平氣和」接受的定義。
那麼,再變成「大家『自始至終』都能心安理得」吧(好像越來越像 Utopia 了)?這不是僅僅站在自己狹隘的角度下的標準嗎?況且,除了全知全能外,如何能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達到這個標準?我們連自己的未來都掌握不住了。…當然,假如一直這樣加下去,最後或許真的能變成個我們想不出有啥毛病的定義,但別忘了我們每一次將條件限制(範圍縮小),我們所期待的「善」就越來越儚い,甚至於在大部分情況下都不會存在。但難不成就要因之證明「人世為苦海無邊」?別傻了。「苦」和「樂」一樣只是人的情感,本質也是空(所以我才不想提到他們)。的確,這樣子的說法可能不會影響那些擇善固執的人們的意思。那麼,假如終於找到了一個對「人類」來說的「善」,是否有必要考慮到對其他生物,以及非生物來說是 否也是「善」呢?
重要的是,果真有那麼一個狀況或是抉擇存在時,那已經不是「善」了:試想,假如有種方案能達到不是「雙贏」、「三贏」,而是「全贏」的地步,還有人會笨到不那麼作嗎?那已經叫做「利」而不是「善」了。而支配這世界的,的確就是「利」。這裡的「利」並不是「利益」或「利害」的意思,而是種叫做「我們覺得比較好、比較恰當、獲得較多而損害較少」的選擇。探討到這麼深入的程度,已經不存在我們以為光明正大、落落大方、君子風度的善了。善不保證會兼有這些屬性。
所以,固然這是個令人欣賞的定義,可是「他不能造成世界大同」與「並無絕對的行為規範」(並不能定出「怎麼做絕對是『善』」)這些性質(真義)可別傳出去囉,因為這和我的言論一樣會造成世界大亂的(想太多了←笑)。事實上佛教似乎無善惡可言。那是因為我們身處的社會具有的價值觀,因而造就了善惡。
就這點來說,大道說不定是不能傳的。因為,每個人所看到的都不同,實行的方法也不一。縱使我 k氏今天能夠在了解這個道理後,勉強還能維持常人看來「只是有點怪」的程度,卻不能保證「壞」人領悟到之後做「壞」事時不會作的心安理得。(好像有點「真理教」之類末世教派等的味道了,糟糕!)更糟的,說不定還會覺得「作完壞事要害怕?怕什麼呢?假如找你所說的,作了壞事就會受到處罰,那就像是買賣一樣,我做了,終有一天就有報償。假如沒有,那就沒有吧,不也賺到了嗎?」所以,以此說來佛教其實算是很安定的宗教,因為信佛的「惡」人總還具有「良心」,但以我的這種想法,縱使今天被人砍殺,我也會微笑而去啊。(…更不用說我砍人了。)
「善」的另一種定義是「利他」:使他人得利;說明白點是讓他人的喜好或願望實現,說簡單點就是行他人所欲;成人之美,甚至成全他人。另外,還有像「可以自圓其說的就是善」。つまり、今天假如有人能將「力量就是善」這個議題說的人人心服口服,那麼「力量就是善」就是善。不過這些各有各的弊病或漏洞,在這裡就不再深究。

佛教將一切都精算也就罷了(這還很可以接受),但還死命扯上人世價值觀的善惡,而這層次的不滅論本來就不像是存在。(起碼在當下的世界…這有點像是藉口,其實我只是要表達我沒那麼果斷罷了。←當然,是指表面上。不過既然連這句話都說出來了,自然苦心也就白費了。或許,佛教真正的意涵並不包括我們所以為的善惡?)再怎麼說,讓天性狡猾的狐狸(這例子不太好…)此生再這麼狡滑下去,還被你說「就等他哪一天悟到自己不應該狡滑」,這算什麼?(你希望他怎麼翻身?絕大多數都會越陷越深吧!這樣子的安排在絕大部分情況下只會造成惡性循環罷了。也就是說,這就算說得通,最起碼是個人性實驗的差勁示範。)或是說你嫌他� �夠狡猾,所以此生一次來個夠?當然你也可以找些理由來掩飾那更高等的存在的這種殘忍處置,假若你連這種機制都學基督教,判定為由那存在掌管的話。
基於人道層面的果報,我想可以用一種方法來做補救:不用凡俗的認知來「精算」行為,而用另一種方法來定義果報相依的系統。這樣的話,撲滅病媒蚊的那些衛生人員就不至於遭受消滅生命的報應,我們也不至於動不動就想到「這樣做犯戒」、「那麼做違法」了。佛教現行的作法好像是這樣?還有一種是將「果報」當作是種趨向,而不是必然性。趨向代表的是,當我們造了業之後,我們「有那個機會(潛力)」會得到應有的果;這就像努力就比較有機會能成功一樣,努力不保證能成功,甚至有時候(雖然機率極小)沒經過努力也可能成功。(這時我們通常說成「運氣」,這幾乎是果報所頭痛的最大問題:因為運氣不好精算,是故我們需要前世今生來圓融這理論。)也因此,有其可能性,卻不總是能保證一定會如此。意外多少是存� �的,而且維持人道層面果報的,多是人網,而非天網。而一切的終結,就在此身從這世上消失起。這樣的話,果報就不再需要靈魂、來生等來彌補此理論的不足了。很顯然的,假如把「精算」當作是種譬喻,像是老人家的得道者對沉淪中的我們諭示「別隨便打人喔。隨便打人的話,被你欺負的人也會生氣的打回來。」如此一般,那倒也說得通;只是這就有點「騙小孩子」的味道了。而且,萬千佛經中,到底還有多少是「騙小孩」用的呢?(2007/2/2註:潜规则提到了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的另一種可能性:人理當是要受到監督的。假若一個制度(而非天道)沒能使人的行為受的報應,那麼將換做這制度以及信仰此制度的人受到淘汰,就像歐美人看不起中國人一樣。只是這種說法恐怕不是常人所以為的「個人行為個人償」。)
因此,過於精算的果報論,是種制約,甚至是種圈套,用來「對付」「普通」人用的?それは、俺の感じた真実。
有一點得特別說明的,我並不是為了讓人想「喔,原來會不會有報應都要看機率啊!那我來研究一下怎樣比較不容易遭報應好了…」而提出這樣的想法。我純粹是為了希望使緣起與果報論能更圓融而提出來的。當然,有可能已經有其他人作過補救了(只是我沒打聽到),這樣的話就當我多說的吧。

佛教到後來被推的很廣,於是出現很多咬文嚼字之人。的確,有的是因為還摻雜了其他的道理,所以「不得不」變得龐雜。但,其實其本意是很簡明的。從來就沒人說非要懂大智慧才能得其真義。
還有,因為科學的確能助我們發覺世界的真實面貌,所以別再說什麼「不會煩惱,連小智慧的功用也沒有了;所以不需要科學。」了吧!人畢竟是人,誰能保證數百數千年後我們不會見到更深更遠的境地?科學演變至今已經是最有力的工具,甚至能印證或使人參悟許多道理。不靠科學,難不成轉而要靠空想?

順便提到,佛教一直有個出世的制度,意在希望能藉之避開人世的誘惑。你猜對了,我想說這是種逃避。不過,我深切的認知到,這種手段的效率實在很好。假如想一直就這麼靜靜的度過餘生,還是到深山中過活吧。當然這不會是我的選擇。我連「活著」都懶。今俺はまだここに残される理由はソレだけ。

最後請容我再辯解一次,(不用提醒我,我知道沒人會諒解。)我希望自己並不是「為了反對(挑骨頭)而批評」;即使有那麼一點點是因為自己過去的想法而在比較之下批判了佛教,但我真心想作的,卻是「因為看到了有與現實不符之處,而提出指正與解決方法。」可惜,不能否認我的用詞有些已經失當,假如十年後回來看這篇,可能會覺得自己太過激動了。(雖然,那個時候再來修改此篇,在內容上的修訂有可能沒有在措辭上的幅度大。)而且,我並不能保證這次「取經」獲得的真的就是真義,很可能我不過是看到了些皮毛。舉例來說,或許哪天我對緣起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時,現在的困惑也能頓時開朗。只是,妹說他比較信服最早的經典阿含經,我想這樣多少也能比較接近佛陀的本意吧。(…也許是我問的� ��不夠多。)另外,雖然我嚴厲的批評了果報,但不可否認,如上述,佛教以人之力來約束的果報確實有其相當強的強制力,所以「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也因此有那麼多人就直接將它當作「天道」了。這裡所要提醒的,只不過是「雖然那約束力很強,卻並非絕對」;如此而已。

一樣(應該說在這裡特別要註明),歡迎批評指教。我知道這篇文章還有許多含糊不清或錯謬處,這些都有待修正。不過在提出建設性的建議之虞,請讓我知道正被批評中,這樣才有機會改過自新啊(笑)。
2004/8/1 13:52


ロミオ×ジュリエット (RomeJuli)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RomeJuli觀看原來的格式

ロミオ×ジュリエット


ロミオ×ジュリエット

きたきた!裏名作劇場!William Shakespeare原作劇本滿短的,不用半小時就能解決。我想這作品之所以為大家所稱頌,應該是出於相愛的兩人因為諸多巧合而非但不能結合,還命喪黃泉;明明只差那麼一點,這種惋惜之心。雖然兩人的相逢同樣也是巧合。劇中還提到人對「世仇」,命運性質的仇恨以及我族為他人殺害時以眼還眼之處理法。Romeo 兩人間最大的阻礙正是世仇加上巧合的親族被殺。武俠小說中好像也常常出現「殺父之仇不共戴天」這樣的題材,雖然這有時也是男女主角相互吸引的契機。這問題早就有人提出解答了。冤冤相報何時了,有人打你這邊的臉、連那邊的臉也由他打.有人奪你的外衣、連裏衣也由他拿去。(我想這句並不是說要忍氣吞聲,而是要我們在自己有能力報復時也不去殘害他人。)畢竟人總是冀求平等與規律,因此很難去原諒。可是比起平等,「你既然為這種傷害感到痛楚,又如何能將同樣的傷害加諸其人?」的同理心在人的道德價值觀中通常略勝一籌罷了。
動畫版中一樣作了改編,例如這次有婚約者的是ロミオ。細部不再探討,那對我沒啥意義;這底只提我較有感觸的部分。

#5神父說「屈服強權不才是人性表現?」當然身為這種職業卻率先幹出這種事不令人欣賞,但其所言也是事實。普通情況下人總是欺善怕惡,但這某方面來說卻不是錯誤或不道德。這種想法的基礎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輕鬆則輕鬆。所以就算在自然界中,也有獅子先吃老弱牛羊的事。既然有落單者,何必硬碰硬專找強壯的打?另外,會吵的有糖吃、大家風行遊行抗議,其根基都是因為有事發生才處理,沒事最好的人性。
作中很大的重點是暴政。一幕幕場景表現了,就算是議會政治,也有可能為專制所操控。而人民處在這種水深火熱的狀態中,總有一天會因小事導火,發生革命。這都老生常談了,請參考血酬定律。ジュリエット最後能得到勝利,說明白一點不過是順水推舟;因為モンタギュー把人民逼上梁山狗及跳牆,而不是因為人們真的信任其能夠帶來新世界。而故事中令我擔心的一點是,雖然ジュリエット在在強調他已經不恨大公,也不是為了復仇,但觀眾各個知道本作與近年來其他動畫一樣,最終總是歸結到武力強奪,或最起碼需要有武力基礎。也就是說,不是因為愛拯救了世界,而是站在強權上的愛才使人屈服。更精確的說,其實有沒有愛根本不是重點,那影響的是強奪之後持續的程度。這種情況下 教育出來的下一代,真的能自行將重點轉向「愛」與寬恕嗎?
#14出現了與キスダム一樣令我難以與主角同調的場面。ロミオ身為管理者卻不好好管理,卻與眾工人一同揮十字鎬。我很想對他說,你身為管理者的工作是建立制度改善環境,而不是費在這種地方。就算揮鎬千百次,對眾工人來說,還不如增加福利與每餐分量。而且他只為單獨個人表現出關心,這也不是好的表現。真要作,醫生應該常駐。不然他難不成對每個患病的都要緊急叫一次醫生?所以這兩話實在作了錯誤的示範。該改的是根本,而非枝葉。
最後一話同樣也很令我不敢恭維。依照ロミオ所抱持的決心,不過為了他們兩個人,就算要讓整片大陸(包括更多人命)消失也在所不惜(而依當時的狀況,事件後兩人終究活不了。),這可不令人欣賞。我想正常的結局,就算不能與ジュリエット一同承擔(在#24中段我還懷疑雙生的エスカラス該不會本來就是戀人,所以猜測兩人替代了原先的エスカラス,變成新的支撐大地之樹。),也應該好好整治心愛之人留下的遺願。這種結局安排,太過注重兒女私情了。

沙翁原作重點之一在愛する二人には試練を,本作也差不多。假如愛情沒有困難來滋長,就不夠甜美與堅定了。雖然,人的情感終究是風中殘燭。
アイリス正是銀色~完全版~中也出現過的菖蒲,同樣長在多水之處。
以內涵來說,本作有些部分並不合適。就算是消遣,好像也不是很好看。順帶一提,我並無法感受到兩人之間的愛。基本上一見鍾情的愛到底有多大的價值,我還滿懷疑的。雖然後來補了許多加深情誼的橋段,但兩人一見傾心,我只能說運氣太好了。
2007/10/21 21:20

キスダム (KISSDUM)=?UTF-8?B?IOODrOODk+ODpeODvA==?=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KISSDUM觀看原來的格式

キスダム


キスダム KISS DUM -ENGAGE planet-

對本作,我最想問的是「後半的監督到底是誰?」(佐藤英一、或いは神戸洋行でしょうか?)無茶すぎるんだぜ。前面的布局還算中等,還讓我有「好像有點令人值得思考的東西(雖然多是老生常談)」的感覺。但到後來,尤其是19、20話左右,雲行きは突然怪しくなった。19話左右,作畫品質過差。#21左右的劇情已令我相當疑惑,接下來到#24則讓我幾乎看不下去了。誰か、彼らを止めろ!と言いたいとこ。太扯了,完全無視於物理及生理法則的存在。這也就算了,還加上起雞皮疙瘩的狗血…最悪。明明說是「同伴」,依照他之前的行動準則,應該無論如何都得讓他們下去啊。不過主角哀羽在這邊卻一副了然於胸的樣子(還並非因為努力過,知道除此外別無他法。)犧牲ネクロダイバーの僕三人就沒關係了嗎?他們是棄� �?馬鹿馬鹿しい。ヴァルダ「合格だ」どこだ。突っ込む気もなくなる。相反的,對由乃的處理方法可真是至高無上,看哀羽對由乃的蠢樣,實在夠了(該放手就應該放手啊)。
簡單的說,後面的部分對於心理狀態的揣摩過於粗枝大葉,甚至可說是手法幼稚。像是#21中身在潛水艇中的博士田中遭遇面前ハーディアン的危險,竟然還有心情擔憂外頭單相思女人的安危。男人不太可能有那種余裕吧。所以這句話純粹是想傳達給觀眾「他深深著迷於イエラ」。也因此,我想本作深入探討腳色的心理層面可能是愚蠢的行為。staff 涉入太深了。重點應該擺在 staff 要傳達的(假如真的明確存在的話)。

ヴァルダ這腳色象徵理性與感情的矛盾。人很多順從感情的行為是不合理的,劇中(前半)充斥著這種衝突。staff 的意向和ヒロイック・エイジ一樣,要表現人這種感情的可貴(雖然我個人不以為然)。不過這部分到最後無疾而終,被凌亂的劇情打散了。到最後三話我想到的是,該死的都讓他(假)死之後,由英雄主角死而復生拯救世界,再來個大團員嗎?(結局違うだが)題材古老也就算了,表現手段實在差強人意,讓人想說這些人畫虎不成反類犬。後來還真的搞出莫名其所以然的東西來。
雖然 staff 表現的方式有點做作,前面一些我之前提過的內涵就不再提,這邊從後半談起。由乃的寝取られ真是傑作。雖然普通 ACG 劇本都會讓他回來(小說就不同了。即使要回心,也得宛轉周折。),但本作似乎沒那個意思。#18是想說明在謊言之中生活是不對的嗎?但由乃「變心」的例子卻為「世界上沒有絕對的事物,包括友情、愛情」背書。既然我們都只是作相對性的認識,而夢在自身消失之前都不會破滅的話,何不作個南柯一夢?畢竟現實人生我們也不斷在欺騙自己啊。相信人的情感,相信不渝的愛。沉溺於金錢遊戲與親情友情追逐而不自覺。什麼是真實?我們又真正認知到真實了嗎?
話說主角哀羽對由乃的執念實在讓我難受。這是要說死命的愛(希望)能拯救世界嗎?まさか。我本身自認不會為了維護一段情而做到那種地步,所以在Clear中無月ルート最後主角的行為也使我相當不欣賞。但像哀羽做到這種程度,不是有點像拆散相愛的人了嗎?縱使要維護「真實」,真的讓由乃回復記憶後,人家會不會選你還是問題呢。何況對由乃來說,比較幸福的結局也不一定是和哀羽結合。看到他們在女孩子危急時大打出手,不禁想若是在兩個獨占愈強的笨男人爭奪下由乃摔死還是虛弱、受攻擊而死,那就太完美了(笑)。這是要告訴我們人的執念就是那麼可悲嗎?不過手法真的太粗糙了。而且兩人爭奪的最後,竟然還讓七生將由乃托付給哀羽。對於哀羽死而復生這種安排,我腦中不住的浮現 staff 頭目的謾罵︰「你們怎麼可以� �主角死?竟然還讓女主角沒能跟主角結合?你們這樣是要怎麼收尾啊?有沒有想過把自己投射在主角身上的おたく觀眾們會怎麼想?」(心配要りませよ。私達ちっとも共感していませんから。)「不…不過…我們只是覺得,反正都搞到女主角不認男主角了啊,不如徹底一點,連男主角的獨一無二性都幹掉吧。」「ばかもん!馬上改回來!」「ひぃぃっ、は、はいぃ!」結果就成了這副惡搞エヴァ卻高不成、低不就的樣子了。
四人目のしもべ、追求永恆的妖精ヴァリレイ說「生命就是要鬥爭」,也就是弱肉強食吧。然後 staff 和對待「理性」的態度一樣不屑一顧,所以讓永恆以及ヴァリレイ都破滅了。但是表現的手法實在是太差了。以那種方法要教人珍惜當下而非追求(虛妄的)永遠,卻更像短視近利。而以我的角度來說,我不排拒弱肉強食,所以也不是很認同 staff,更甭提表達法。 最後兩話ヴァリレイ嘴裡不斷的「絕望絕望」,卻被打敗似乎還說明了生命的強韌性,以及正因有絕望,方顯出希望的可貴;但在我看來根本是意味不明

所以,雖然很多人搞不清楚本作葫蘆裡賣什麼藥,不過總之別想太多可能比較好。我覺得這不是種技術性犯規,只是 staff 慌了手腳罷了。
2007/10/17-20 11:57

2007年10月21日

ディープ.リバー (DeepRiver)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DeepRiver觀看原來的格式

ディープ.リバー


深い河(ディープ.リバー)

之前就看過他其他的一些小說,敘述基督教在傳入日本後「本土化」,和佛教結合,而成為具有其怪形式的信仰;因此對這部他最後的作品產生了興趣,不知不覺借回來看,然後就不知不覺看完了(笑)。

遠藤周作最後的、具代表性的作品,宗教觀集大成。這並不是述說一個受苦受難,並對自己的信仰感到質疑的故事,但的確是融合了之前一些作品的群像。書中的腳色有的捨身付出,有的滿心疑惑。當然,遠藤自己已找到他所以為的「正道」。

在一趟印度旅遊中,成員各自有自己的過去及心思。相對於過去每本小說都只有一個主角,這次他試著一次掌握數個「心」;以其先給每個腳色一個「物語」作背景,之後各個腳色相互交織來說,他成功了。不過就其長度,美中不足的是,總覺得尚有不夠深入處。倒不如說,他越來越委婉的筆法更為吸引我。「委婉」的形容詞並不很恰當,但我確實覺得他的文筆漸漸融入日本之前主流作家的風格。大概前人總是會影響後來的旅人吧。「無奈」就是其中很大的一個主題。看多了,自己也容易變得不能強求,認同「世上總有太多人力所不及,而人人又有其苦衷」起來。在此作中,甚至之前,遠藤就已慢慢融入。因此,越讀越有種與川端康成相似的味道。
主要的劇情仍分布在女主角身上,縱使有穿過死亡街道的老兵(木口)、追尋「我一定會轉生」的妻子而迷惘的失落者(磯邊),(三條夫婦?那就算了吧,他們沒啥戲份。那幾個連名子都沒的女乘客?您別說笑了。)即便最開始不是,不過中心仍然在那對大津的行為(大津的洋蔥)不解的女主角(美津子?才剛讀完書一還就忘了,我也真天才 (=_=);←後記:確認名字無誤)。再怎麼說,人與人的思想不能相通是很遺憾的。所以有偏見、懷疑、詛咒(所以需要人類補完計畫(爆)),以及信任。(思想都相通了還需信任嗎?因為互相體諒(其實是理解),連道義皆不需要了。故信任事實上並不是什麼「純潔的結晶」啊。)我們不能理解連續殺人犯,正如傳教士不能被異教徒感化。

廢話太多了。遠藤的中心思想,他最後終於得到的是,神存於各處。沒有異教徒,只有遵行不遵行那「存在」的準則。這和我的想法也相當類似:對我,宗教最可取的並不是其律法,而是其共通處,有的是教義的部分,「勸人為善」當然也是一種。不過天之行有其道。為了傳教而殺人的十字軍、純為享樂而享樂的某些人等(不是指我們常引用的享樂主義學派。But,各時代皆有,現代特別多。(嘿嘿))便是違反了這「道」。「道」無思想,所以和我們人所定義出的神當然不同。遠藤提到,「洋蔥,或者是那更深遠的什麼。」(這句話是我掰的,不過相似的句子起碼能找出兩次。)便提示,他也發現真正的「什麼」並不只是現在人們所定義出,會排斥異教徒、只對「選上的人」付出的神。話說回來他一直在迷� ��於「什麼是真正的天主教」打轉,也正是因為他過去和西方人的天主教扯上關係,並且恰巧身為「不是被選上的」日本人。(這種說法有點意識形態灌輸,但卻是他之前無法抹滅的葛藤。)這造就了他的作品,很可惜的,也制限了他的題材。也罷,條條大路通羅馬,反正他還是得到「正道」了。並且,對之前那不得不在眾人面前踐踏聖母像的傳教士,也給了答案。

轉生是他另一個中心思想。表面上是看不出來他純粹為了「善惡報應平衡」而支持轉生,只是像虔誠的教徒,上面說一就是一,並沒啥理由。不過,他的描述方法總有種懷念的感覺,就像是那反而是為了贖罪(為了人世的羈絆及依戀),而不是貪圖生命。However,對於這種比較不能明白說明的,我還是持保留態度。話說多了,告老說不定又轉了思想。不過,他其實也沒提到什麼不能掌握的啊。「縱使人已去,其行誼仍長存人間」就是他所欲言的。或許真的沒有我們所以為的轉生,或許即使有轉生也不是我們所希望的那樣子(,總是空留餘恨);但是,其所作所為都已經留在世上了。而這不是加諸於其的榮耀,逝者已矣,剩下的只是生者的奮鬥罷了。他們的一切,就成了我們的道標。這就是轉生了,他們的意念在我們身上 重現。(你背著十字架登上死亡之丘)「(我現在模仿你)」大津是相當努力的。(曲解原意過頭?我覺得遠藤會從棺材裡跳出來打我 ^^;;)遠藤這是將意義放在活著的身上,還好,不像我,意義已經在……轉生比較好吧?該怎麼說好呢?
在這部充滿徬徨以及無奈的作品中,敘述的詞句卻是相當優美,值得一看。

2000.12.22-23, 2001/1/9補. 閱於2000.12.

ヒロイック・エイジ (HeroicAge)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HeroicAge觀看原來的格式

ヒロイック・エイジ


ヒロイック・エイジ

本作也是一直跟過來。要說感想,其實好像也沒多少。前半部只是以投射到男主角自淫,畢竟本作終於…まさに宇宙最強伝説。但另一方面又感到エイジは戦う気満々だ。よくない。
其中有很多令人想托臭的部分。像是木星應該不會因為一顆小衛星(還不是整顆的)之撞擊就點燃核融合反應吧。以戰鬥能力來說,這方面的分配也不是很平均。舉#18為例,僅僅要毀滅惑星タウロン的話,直接派ベルクロス去不就好了。還需要派這麼大的艦隊嗎?戰鬥顯像部分,ベルクロス有時可以不變速的幹掉整個アリ塚,在特寫他到中心時卻又會逗留一陣子。另外,ベルクロス以那種速度飛行,我不相信特寫時看得到旁邊的物體飛過。或許作中的影像並不是1:1 real-time 的?イオラオス本人似乎會瞬間移動,用#18那種方法幹掉アリ塚不是很快嗎?就算是用艦隊來攻擊,#18ニルバール作掉アリ塚那一景似乎也很快啊,這就令我搞不清楚他們為何會苦戰。最後兩集他們以為船艦是玩具啊?� �那種狀態撞擊地面,應該會解體爆炸的啊。しかし細かい所に突っ込んだら負けな気がするから、気にしないのが一番だな。

作中一大癥結在(純)理性(將情感表現或情緒託付給一族中特定的人)的銀の種族與順著情感(人性)的鉄の種族兩者之間的你來我往。作形而上思考的都是銀の種族(尤其是プロメ・オー與周遭的ノドス)。本作以此來描述人類只知道依靠情感,爭取無意義的故鄉,並死命的,以此探討這些特性到底有何種價值。不過這些都只是掛羊頭賣夠肉,最後避重就輕,沒有能夠深入的討論這些矛盾。まあ、就算要說,大概也不會出什麼新東西就是。有些部分似乎想說人的那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還堅信能成功的精神,造就了人的可能性。不過我不太相信這和純理性有何關係就是了。我想像中的理性,並不是機率很小就非得放棄。 看完本作我想其中最想予人的啟發是未來得靠自己去開創,人定勝天。人類因為相信,努力而得到好的成果。ロム・ロー等人則因為放棄而一無所獲,甚至在旁人看來只是扯後腿。不過不踏出第一步,就不會有機會成功。同樣的,我還是不覺得這和純理性有何關係。

#18人類一知道在和平民戰鬥就停止攻擊。不過這其實很可笑。真的這麼「有情」的話,一開始攻擊タウロン的企圖就很可議了。況且,小的時候憐憫他,到那些幼蟲長大具有攻擊性才來相互打殺,這算什麼?再者,假如以「是否具有攻擊(我等)意識」作為殺或放的條件,那對於大多數不過是受到操控的アリ,又該如何界定?所以這叫婦人之仁。其實人類也差不多,要不陣前逃亡就不會被定成重罪了。
作中很多場景令我有非常古怪的感覺。太多地方好都合すぎる、納得できません。出現的傢伙全都長得像人,要不就是具有我們所認知的形態(蟲等)。ノドス間也有兩人一組的情愛關係。黄金の種族目的是讓宇宙充滿スターウェイ也是 staff 提出的,要不誰能料想得到他們到底想做什麼?另外,戰鬥中我們能相信的只有モビード與ニルバール的自白,光從劇情有時還推測不出ユーノス兄弟笨不笨,到底又是哪裡笨了(雖然他們已經被 staff定義成愚蠢之人,有時糟糕得可憐。);但他們所說的卻是劇中的真理。也就是說,我們觀眾能作的,除了依賴這些「我方」人士,囫圇吞棗整個吃下 staff 的設定外,亦沒有其他思考空間了。
本作女性主角ディアネイラ的地位頗高,有機會我倒想聽聽女性看完的態度,會不會很欣賞ディアネイラ?不過姑且不論性別,這種先知的腳色,加上劇中觀眾只能信任他們的情況下,讓我很容易想到 Halo 3 中的真相先知現實中,誰能保證這種腳色必定能帶領大家化� �為夷呢?
黄金の種族這腳色也滿有趣的:他們形同神一般的存在。不過他們為何要舉族遷徙到其他宇宙?有何不能留下的決定性要素嗎?
在戰鬥場面中,我想起ガンダム也常常有類似的情景。忽然想到,假如摯友在某場我方壓倒性勝利的戰役中陣亡,後來沒有人能夠體會到自己如何哀痛的場合。這時的心境是不是有點落寞呢?
總結一下。本作一開始還沒注意到,但越到後面就越發覺 staff 未免管太多了,造成許多地方有點狗血或怪怪的。這麼說起來 XEBEC 之前的蒼穹のファフナー好像就有點這樣的感覺了。只是沒那麼明顯罷了。
2007/10/14 21:57

キスダム (KISSDUM)=?UTF-8?B?IOODrOODk+ODpeODvA==?=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KISSDUM觀看原來的格式

キスダム


キスダム KISS DUM -ENGAGE planet-

對本作,我最想問的是「後半的監督到底是誰?」(佐藤英一、或いは神戸洋行でしょうか?)無茶すぎるんだぜ。前面的布局還算中等,還讓我有「好像有點令人值得思考的東西(雖然多是老生常談)」的感覺。但到後來,尤其是19、20話左右,雲行きは突然怪しくなった。19話左右,作畫品質過差。#21左右的劇情已令我相當疑惑,接下來到#24則讓我幾乎看不下去了。誰か、彼らを止めろ!と言いたいとこ。太扯了,完全無視於物理及生理法則的存在。這也就算了,還加上起雞皮疙瘩的狗血…最悪。明明說是「同伴」,依照他之前的行動準則,應該無論如何都得讓他們下去啊。不過主角哀羽在這邊卻一副了然於胸的樣子(還並非因為努力過,知道除此外別無他法。)犧牲ネクロダイバーの僕三人就沒關係了嗎?他們是棄� �?馬鹿馬鹿しい。ヴァルダ「合格だ」どこだ。突っ込む気もなくなる。相反的,對由乃的處理方法可真是至高無上,看哀羽對由乃的蠢樣,實在夠了(該放手就應該放手啊)。
簡單的說,後面的部分對於心理狀態的揣摩過於粗枝大葉,甚至可說是手法幼稚。像是#21中身在潛水艇中的博士田中遭遇面前ハーディアン的危險,竟然還有心情擔憂外頭單相思女人的安危。男人不太可能有那種余裕吧。所以這句話純粹是想傳達給觀眾「他深深著迷於イエラ」。也因此,我想本作深入探討腳色的心理層面可能是愚蠢的行為。staff 涉入太深了。重點應該擺在 staff 要傳達的(假如真的明確存在的話)。

ヴァルダ這腳色象徵理性與感情的矛盾。人很多順從感情的行為是不合理的,劇中(前半)充斥著這種衝突。staff 的意向和ヒロイック・エイジ一樣,要表現人這種感情的可貴(雖然我個人不以為然)。不過這部分到最後無疾而終,被凌亂的劇情打散了。到最後三話我想到的是,該死的都讓他(假)死之後,由英雄主角死而復生拯救世界,再來個大團員嗎?(結局違うだが)題材古老也就算了,表現手段實在差強人意,讓人想說這些人畫虎不成反類犬。後來還真的搞出莫名其所以然的東西來。
雖然 staff 表現的方式有點做作,前面一些我之前提過的內涵就不再提,這邊從後半談起。#18是想說明在謊言之中生活是不對的嗎?但由乃「變心」的例子卻為「世界上沒有絕對的事物,包括友情、愛情」背書。既然我們都只是作相對性的認識,而夢在自身消失之前都不會破滅的話,何不作個南柯一夢?畢竟現實人生我們也不斷在欺騙自己啊。相信人的情感,相信不渝的愛。沉溺於金錢遊戲與親情友情追逐而不自覺。什麼是真實?我們又真正認知到真實了嗎?
話說主角哀羽對由乃的執念實在讓我難受。這是要說死命的愛(希望)能拯救世界嗎?まさか。我本身自認不會為了維護一段情而做到那種地步,所以在Clear中無月ルート最後主角的行為也使我相當不欣賞。但像哀羽做到這種程度,不是有點像拆散相愛的人了嗎?縱使要維護「真實」,真的讓由乃回復記憶後,人家會不會選你還是問題呢。看到他們在女孩子危急時大打出手,不禁想若是在兩個獨占愈強的笨男人爭奪下由乃摔死還是虛弱、受攻擊而死,那就太完美了(笑)。這是要告訴我們人的執念就是那麼可悲嗎?不過手法真的太粗糙了。而且兩人爭奪的最後,竟然還讓七生將由乃托付給哀羽。對於哀羽死而復生這種安排,我腦中不住的浮現 staff 頭目的謾罵︰「你們怎麼可以讓主角死?竟然還讓女主角沒能跟主角結合?你們這樣是要� �麼收尾啊?有沒有想過把自己投射在主角身上的おたく觀眾們會怎麼想?」(心配要りませよ。私達ちっとも共感していませんから。)「不…不過…我們只是覺得,反正都搞到女主角不認男主角了啊,不如徹底一點,連男主角的獨一無二性都幹掉吧。」「ばかもん!馬上改回來!」「ひぃぃっ、は、はいぃ!」結果就成了這副惡搞エヴァ卻高不成、低不就的樣子了。
四人目のしもべ、追求永恆的妖精ヴァリレイ說「生命就是要鬥爭」,也就是弱肉強食吧。然後 staff 和對待「理性」的態度一樣不屑一顧,所以讓永恆以及ヴァリレイ都破滅了。但是表現的手法實在是太差了。以那種方法要教人珍惜當下而非追求(虛妄的)永遠,卻更像短視近利。而以我的角度來說,我不排拒弱肉強食,所以也不是很認同 staff,更甭提表達法。 最後兩話ヴァリレイ嘴裡不斷的「絕望絕望」,卻被打敗似乎還說明了生命的強韌性,以及正因有絕望,方顯出希望的可貴;但在我看來根本是意味不明

所以,雖然很多人搞不清楚本作葫蘆裡賣什麼藥,不過總之別想太多可能比較好。我覺得這不是種技術性犯規,只是 staff 慌了手腳罷了。
2007/10/17-20 11:57

神の子らはみな踊る (Gaminokora)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Gaminokora觀看原來的格式

神の子らはみな踊る


神の子らはみな踊る

村上春樹是個相當受歡迎的作家,雖然他的作品也能算作純文學了,不過卻有不少「現代青年」閱讀。記得不久前台北還熱過他以及米藍‧康得拉。
接觸他的作品,是在讀過他之前一系列日本近代作家之後了。他提過對西方的作家下過功夫作技法研究,(舉的還是一些我聽都沒聽過的、也許是現代的作家。)並且自己也在美國等地待過;但既然身為日本人,多少會受本國作家及文學作品的影響吧?村上本人極力否定,那…是不是表示某種形式的真理呢?從這邊來,和往那裡去,到達的都是同一個地方。比起來,大江健三郎的作品更令我感覺到西方的風格。所以,他其實還算很有「日本風味」的,尤其他現在甚至引領一部分日本的潮流。會碰他的作品也是很偶然的,因為我通常是看作者挑作品,遇到不清楚的人,為了怕傷眼或失望,通常先跳過。只在熟悉的人(作品)全看過時才會挑些新的。村上就是在那情況下入了我的手。「國境の南、太陽の西」,是我碰到的第一本。或許是感興趣 吧,後來又將其他的幾乎也全看過了。其中ねじまき鳥クロニクル系列及羊をめぐる冒險(系列,包括所有提及羊男的作品…的樣子。)等等都不錯。不過印象最深的該算是世界の終わりとハードボイルド‧ワンダーランド吧,那種脫開一切羈絆的情境。前面提到「無奈」及「無力感」。他的處理方法是把世間的無奈被忽略而不當一回事,所以即使主角總是處於以現實說來很悲慘的景況下,但是沒有人會覺得可憐,因為那是應該的,或是沒什麼好計較的。以這方面來說,直木賞「赤目四十八瀧心中未遂」也是相當不錯的作品。(會提到這本,僅僅因為這本是最近看的。之前的,很遺憾,大多都忘記了。)
神の子らはみな踊る(神的孩子們全在跳舞)是他最新的…短篇小說集吧。以他至今的「流」來說這部小說集並沒作太大的調整,例如人物營造的感覺(總是一副事不關己、とんでもいい(怎樣都好)的調調;むなしい(虛無)、胸無大志,當然也不熱血。)或是事件的演進。性的形容也是一樣,從ノルウェイの森以來就沒變過。有些作家會刻意避開性的描寫,但對康得拉或是村上來說,這似乎是人生很大的一部分(說的也沒錯啦)。此作的引線是地震,神戶大地震。第一篇一樣是消失的女人(妻子),還好他沒扯出一慣的「另一個世界」。(這也難說,假如寫長些,說不定真的又步上ねじまき鳥クロニクル的後塵。誰曉得外星是怎樣的外星?)他喜歡用「生物學上」、「物理學上」以及在字旁加點來強調也沒變。(有些作家喜歡創出自己的一� �特別「技法」,老實說在字旁加點的我是第一次看到,當時還覺得很新鮮,後來連自己寫字時也照樣作了。搞不好十年後大家都這麼做,而還不知始作俑者。)空虛(空い)、遙遠(遠い)、どこでもつながない,這反而是作品中不斷強調的,較之以往更甚。該不會人老了都有傾向虛無心境的趨勢吧,那也真是悲慘。不過,沒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這本來就是人之常情。畢竟老了很容易察覺自己的極限≡無力感≡熱血無用,並不是任何是都有解決之道≡無奈≡失望≡虛空。
看過太久了,現在來寫心得也沒意思,鬆手吧。水準放得很高的人,閒時可以看看。
2000/12/25. 閱於2000.11.

リトルバスターズ! (LittleBusters)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LittleBusters觀看原來的格式

リトルバスターズ!


意外的,這次的出来比預料的好了點。Key這些人多少在進步中,畫面質感有みずいろ那種程度了。
本作可說是友情茶番,除了 Refrain後半修学旅行外,整個世界都是大家夢想的集合,瀕死世界。而對恭介來說,他還有個重要的意圖:讓長期依賴自己與真人、謙吾成性的理樹和鈴成長,獲得自立的信心。一開始的布局讓我懷疑該不會又是奇病+人情物?奇病的確還健在,但後來並沒有智代アフター一般那麼關鍵的地位。人情的話,我想還要加上長輩對晚輩的一種關懷之情。不是有很多父母親為了孩子不用吃苦而把路鋪得好好的嗎?大概就是那種放不下的感覺吧。以喜歡寫親情劇本的麻枝准來說,我覺得這次並沒偏離原來的路。
本作似乎不適合過分深入的鑽牛角尖,是故這邊不再作考察。網上已有許多推論,例如リトルバスターズ - 暇人の午後 v3這篇大致和我的推論相符;想看ネタ的麻煩移駕一下。劇情的泣き度,聽說很多人都在 TrueED的部分受不住(而落淚),我個人可能是因為顧慮太多,所以沒啥感覺;但分析一下,這次還是以(永久的)別離為導火線,這種東西已經是老套了,參考悲傷的本質吧。

CLANNAD-クラナド-那時就提過,他們的遊戲無駄 comedy と無駄効果が多い。本次ギャグ是好了點,不過還是不怎樣,頂多算中上吧。寮生活的背景也是 CLANNAD那時就起用的。雖然這與本作腳色都還在學生階段有關係,但我並不覺得非得設定成學生,並採用全寮制。不知道這種執著和麻枝的經驗有無關係。
腳色的性格,還是和過去的作品一樣,盡是些奇怪的性格與奇怪的台詞。舉例來說,每天晚上玩那種 mission,這些人很明顯的是馬鹿。這種設計和グリーングリーン有得拼了。不過声優們的表現卻是相當優秀,尤其是小毬的柳瀬なつみ、クド的金子明美與葉留佳的すずきけいこ(當然其他也不錯,但較為平凡。),配得上這些怪異的個性。不,應該說正因為這些声優的特異發聲法,更突顯出這些腳色與眾不同之處。
理樹的聲音太高這點令我有點意外。這腳色雖說有女性柔弱的性質,但應該找個再低一點、更像少年的。畢竟他不是小孩。第一次在バトル聽到他的吶喊時,還以為聽錯了,該不會是鈴的聲音。

劇情相當長,看著攻略玩,一直到最後好像都沒ナンパ到,不禁懷疑這應該不算戀愛遊戲吧?但進入個別路線後,過往的模式再度浮現:這些女孩子每個都有很大的心理問題,然後靠著主角的努力(通常帶著一份愛憐之心),終於得以救贖他們。車輪の国、向日葵の少女もそうだった。這好像已經變成傳統了?只是既然後面這才一小段的話,之前那麼一大段感覺都可以丟掉了(還有人說「還我時間來」)。前面那些只有鋪陳他們感情,讓他們在拯救苦難同胞時可以大聲說「俺たち親友じゃないか!」的功能;連伏筆的密度都不高。所以以小毬為首,許多路線都是以友情撫平傷痛。
個別腳色的評論本次 pass,感覺似乎沒太大必要。但有些特別的部分還是說說。葉留佳ルートでは「僕に好かれることができる」じゃなくて、「葉留佳が葉留佳であること」だと思う。假如要以「因為我喜歡你,所以你有活下去的價值」為理由,那是很痛苦的;前面那句只是使葉留佳依存於理樹。不過劇中竟作了這樣的選擇。佳奈多能夠扮到讓人分不出誰是誰這點怪怪的。若非同卵,佳奈多怎可能裝扮一下就使人分不出與葉留佳的不同?另外,就算沒有三枝晶的 DNA,光由二木(父親)的也可以判別誰是誰的孩子吧。只是重點的確不在,也不在確認這個事件中沒有壞人,而是自己就是自己,自己的未來由自己開創。真正想要的未來,不是靠憎恨(任何人)可以完成的。(這句話聽起來好像很陳腐。)
クド路線提到ら抜き言葉,這在網路上已經有許多討論,例如「ら」抜き言葉の謎等。這在某方面來說與正字俗字的地位類似:雖然很多人倡導要用「正確」的用法,但一些約定俗成的過些時候說不定卻會取代這些「正確」的東西,屆時豬羊變色。我會關心這種趨勢,也不過因為正在學日語罷了。裡面還提到筷子的握法,查了一下才發現自己一直都是用錯誤的方法,筷子有時會交叉。不過到現在也早已習慣而無不便,我這人又不太喜歡為了「看起來漂亮」而改變自己,所以就照舊吧。日本那邊有例子如正しい箸の持ち方,箸の操作力,箸の使い方嫌われる箸の使い方,聽說和我們這的有點不一樣,但我分不太出來。
本作或許因為是全年齢対象,だからキスが限界。吻最多的是クドルート,クド該不會把 kiss當吃糖啊?不過若要說最像戀愛的,大概是来ヶ谷路線。經之前俺は彼女を信じてる!等等的文章,我體會到兩人的交往是種(單方面不包含情感的)責任,但知道對待這「關係」的態度後,要怎麼維持,不使雙方覺得沉悶?How to Charm a Woman提到要 Demonstrate humor,具幽默感在之前也聽說過,女人除了對具男性氣概的無法自已外,也喜歡風趣的人。這邊的重點雖不在怎麼吸引人,但充滿愉快與多變的生活對維持兩人關係的確有所助益。另外像體貼溫柔常表愛意、不使對方感覺苦痛(例如常常猜忌其是否紅杏出牆、讓對方擔心自己安危或外遇使� �情生變、像俺は彼女を信じてる!一樣使之無法感受到關愛等)也是之前就推得較無疑問的表現。重點可能還是在相手を思う気持ち吧。来ヶ谷說自己缺乏情感,所以不曉得戀愛的感覺。雖然我有時也有類似的情況,不過可能不是那麼回事。
来ヶ谷路線最後所有人盡漸漸淡忘兩人的關係,而在美魚時,更讓美鳥替代了美魚。這裡質疑到若整個世界都是這麼說的話,那就是一定是真實嗎?當然我們已經有過巨觀物理上地球是平的太陽繞地球轉等等先例,所以很容易可大聲說「絕非如此」,但事實上三人成虎依舊是我們優先遵循的準則,只在非不得已時才會考慮「大家都是錯的」的選項。所以生活中的現實是,大家都這麼說的時候,那就是「真實」,直到有人質疑並推翻這些「不證自明」時才得罷休。這路線也使我回想起之前提過,全てを変わってなお好きと言えるかな。以現在我「沒有宿命的愛」這種認知,愛本來就是很脆弱的東西,不是可� �守株待兔,而是得汲汲營營才能維持住的。所以問「你到底喜歡我哪一點」或「假如我全身三度燒燙傷又殘廢,需要人照顧一輩子,你還會愛我嗎?」根本就是搞不清楚狀況,因為這就和高麗菜問人「你到底覺得我的葉子哪邊好吃了」一樣愚蠢。人要吃菜還需要「餓了」、本能的「好吃」之外其他什麼偉大的理由嗎?這些關係是種選擇,需要極力去維護。相反的,若是哪天心情改變,不想維持了,消失的速度可比風起風落還快。
美魚的部分還讓我憶起之前「人活過的證據在他人的記憶裡」的結論。我們普通的「意義」指的是對環境的改變。所以人活過的社會性意義自然就是對他人的改變,這通常可以說是他人記憶中的自己。這幾乎總是有極限的。說更明白一點,執著於這種東西,或甚至盲目的追求,都不過會落入無駄的結果。美鳥一直逼問理樹,劇本中證明人的記憶之不可靠。這一點在社會心理學即已提及。相信自己記憶的人,說起來相當自大。

女孩子們的便當到底是在哪作的?他們的宿舍內不是不能煮東西嗎?而學校的教室晚上又封起來,難以想像這些巧婦們如何能為無器之炊。
本以為會留下個 CLANNAD甚至智代アフター一般雲淡風輕(有點高估了。或作不知所云?這又貶太低了。),甚至有所缺憾的結尾,結局は明るい HappyEDか。我並不想思考太多「世界再構築」之類的麻煩設定,所以唯一可以想到的,這是為了肯定本作主題之一「人應該堅強活下去」的主旨。只要不放棄,人生也會有大團圓等著你喔~なんてね。和智代アフター那時相比好像還退步了。
因為本作很重視「友情」部分,所以對於與他人相逢的緣分也就特別重視。對我來說,這也算是人情的一部分,而我並不是很在意這方面。但在實際生活中,我相信「摯友」之類的相當重要。人類太重情感了。

音楽部分,嗯…微妙だね。這次雖然有折戸伸治與ユニゾンシフト的水月陵,但表現並不出色。
人物 CG的話,雖然樋上いたる自ONE後漸漸有進步,以這個作品來說也算達到水準(或還要更好一些)了;但說句真心話,我不覺得他與 Na-Ga兩人合力在本作的表現比起 CLANNAD好多少。甚至,智代アフター的原画フミオ表現都比他好。他在人物構局的部分還需要加強。光以我在 Na-Ga個人サイト戦少女所見,雖然 Na-Ga並不算很老練,人物設定卻也比樋上好些。
遊戲設計,這次承續 CLANNAD,還發揚光大,有很詭異(應該說是中途半端)的 RPG效果。那種格鬥法,是想藉由人工的代替玩家自己親手的感受嗎?而遊戲稱號、物品之多樣,是想用複雜的 flag設定來呈現嶄新的 AVG模式嗎?!可惜這些對劇本本身的價值並不造成太大影響,全破也沒啥意義。
說來這號稱麻枝最後的作品整個還是瀰漫著親情的味道。但要說的卻不是什麼特別的東西。假如多點劇情張力,我想會有更好的效果。

2007年10月16日

大五日文仮名擴充碼的心酸血淚史 (BigFiveExtendedCode)=?UTF-8?B?IOODrOODkyY=?=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BigFiveExtendedCode觀看原來的格式

大五日文仮名擴充碼的心酸血淚史


大五日文仮名擴充碼的心酸血淚史(有那麼嚴重嗎?←笑)

話說家中大多還擺著沒有硬碟,以5 1/2" floppy disk 開機的時代,當時台灣的中文系統幾乎由倚天包辦。而他們後來的擴張字型中包含有日文仮名,使之後使用到日文的玩家有了依據:仮名就用倚天字型,其他除了和製漢字外,都用繁體代替。直到後來萬惡及萬便利的大魔頭微軟介入,創造出 GUI 的怪物巴哈姆特…不是,是 Microsoft® Windows,將舊王者倚天一舉推翻。但獨霸的微軟一開始就沒提供算是大五擴充碼(Big Five extended code)的倚天字碼,常常利用日文的人們當然開始著急了,「我們過去一堆心血資料該如何處理?」於是有了中國海(ChinaSea)等字型的出現。繼承了倚天,中國海的字型更多變化,也成了我過去一度慣用的字碼。但這在微軟看來根本是一錯再錯的不歸路,終於造成後來越來越多的紛爭與歧異。
乘著網路無國界之翼,各國區域性的字碼漸漸有了統一的需求,因此有了統一碼/標準萬國碼(Unicode)的出現。因為 Unicode,使得微軟有機會參與一種新世代標準字碼的制定。其結果,Unicode 至今依舊沒在 Big Five 中加入 ETEN extensions。而又因為微軟改變 OS 架構,使得中國海等不再能夠於 XP 等系統上使用。(以至於許多過去使用中國海和製漢字的資料都得修改,要不就廢除。)但我們終究找到了一些出路,那是現在市面上如雨後春筍一般出現的 Unicode 補完計畫、日和字集與櫻花輸入法等;以及微軟自己出的 HKSCS(Hong Kong Supplementary Character Set)patch,香港增補字符集:很幸運的香港他們也有不少人一路走來,且起碼在仮名的部分用的也是倚天字碼。雖然和中國海有些出入,權宜之下倒不失為一個良好的替代品;因為微軟畢竟是一家商業公司,也得顧及� �港為數眾多的客戶,所以既然有需求,就不得不一直支援下去。所以,我們就能看到像是 HKSCS-2001 Support Package for Windows 2000 and Windows XP 這樣的東西。但是這樣真的就沒問題了嗎?以我的評估環境來說,我不願意使用 Unicode 補完計畫等等的方法。雖然這可能對以上的作者有些不敬,但我總覺得還適用微軟自己出的東西比較保險。原因:假如一作,就得一直支援下去;但是我們有這樣的毅力嗎?碰到每隔幾年就來一次的系統大變革,我們隨時都會守在一旁,並保證有時間解決這些問題嗎?經歷過這些年來,我已經不太有把握了,當然也不敢期望太多。而縱使是微軟自己出的香港增補字符集,經我的評估,在任意變換非 Unicode 的內定字碼,正常使用下也有可能導致字碼亂掉,甚至因為 code page 的損毀或漏失而無法開機的狀況。我現在的情形,就� �於字碼頁已被搞混,本來不是 Big5 的也被判作 Big5,但事實上並不能顯示;而反安裝也沒效用,未來恐怕得靠自己(的程式)來一個字一個字更改了。因此,我們如此任意的改變系統設定,雖然或許能拿來誇耀,但誰知道我們的程式在任何情況下確實都不會出現 bug 呢?尤其是在字碼的這部分,連微軟自己出的東西都會有問題,我們在更改微軟產品之餘,有什麼自信能保證做得比微軟本身好?
所以我寧願採取更保守而能掌握的方法:將所有的舊擴張碼轉成 Unicode。只是,這樣終究是比較麻煩的。假如要問我我的期望,大概是 Unicode 能在 Big Five 中直接加入擴充碼的 mapping 吧,HKSCS 啥的也就免了,皆大歡喜。反正現在微軟在中文系統方面也已經沒敵手了,大可不必再拘泥於限制擴張碼的制定。假如那些人也能大力支援的話,相信應該能很快的將新的標準制定出來。
無論如何,假如您仍不想放棄舊的「所見即所得」式的表現法,使用 XP 而尚未安裝過與過去的中國海或是 ETEN extensions 等等包含日文字型相容的工具,例如 Unicode 補完計畫等;也就是說您看不到某些舊 BBS 中的日文字時,願意承受風險的話可以考慮裝裝看上面說的微軟那套。推薦原因:既然是微軟自己出的東西,售後服務多少會好些吧。(根本是妄想…)
2003/9/20 3:54
更詳盡的可參考 Joel on Software
2007/10/6 23:42:37

2007年10月15日

DEATH NOTE (DEATHNOTE)=?UTF-8?B?IOODrOODk+ODpeODvA==?=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DEATHNOTE觀看原來的格式

DEATH NOTE


DEATH NOTE(デスノート)

這標題字母的方向特別設計過,要查原始的樣狀請自行翻閱漫畫。但我想這特別的設計可能並沒什麼特別的意義。
は…這漫畫還真費了不少時間來讀啊。最大的阻礙大概是讀到一半會很想跳脫,看一些其他的東西。原因是雖然一開始從夜神月著手,將他當作第一男主角;事實上到倒數第二話也的確都是這麼安排,視點主要以他為主;加上一開始優等生(全國模擬考狀元)、持てる(兼有手腕),已經習慣這種主角的オタク們很容易順理成章的將自己帶入,投射在上。しかしこれはそんな生暖かいもんじゃねえぜ。以一句話總結劇情的話,這就是逃亡至死的過程,而他的表現在在使人失望。だから実は不愉快だ。因為我們所帶入的主角後來越發的令人感覺非常沒品,自然就會讓觀客看的很痛苦。許多人大概會在心中想:「這傢伙怎麼這麼自私自利啊」吧。
2006/8/10晚
看完到現在還真過了好一段時間了。這三四天都一直在虛度人生,因為這次拼圖似乎比地獄少女那時更複雜,不知不覺就有點想逃避。不過隨著韶光荏苒,感觸也隨之淡薄,不趕快處理還是不行的。
本作漫画由畫過ヒカルの碁的小畑健擔任,他所畫的作品好像很多都不是他原作的樣子。原作大場つぐみ,有些人推測他是ガモウひろし,まあ…不管是哪個我都不熟就是了。
本作的中心ネタ是「一本寫了名字就能讓人隨意斃命的死神之書」。這種東西或許有些人會認為相當新奇,其實也不是那麼一回事,像是マジカノ或是神語都曾出現過寫上字就能影響現實面的書,兩作中的能力甚至更為強大,像神語中寫了世界就會照著運行,所以那是本「神之書」。但不論是マジカノ把這ネタ當作玩笑的題材,或是神語用作裏ネタ,都沒有此作這麼嚴肅的討論到這種超自然力量若是真的存在所會產生的影響。而本作「讓罪人死」更引發了我們另一層的思考空間。其次,上面提到兩作也沒像是本作一般引發如此熱烈的迴響。畢竟本作的風格嚴肅,又是較多人注意的媒體,被炒紅的作品。
對我來說,會融入主角,欣賞他(気に入ってる)主要是在第一集他對リューク所發的一些言論。舉例來說,他對人有表裡、具有就算滅掉他人也要保全自己的天性等等的認知,就令我產生共鳴。對本作的一些設定,我更是報以掌聲:像是對「利用了デスノート會有什麼樣的報應」,和地獄少女那種 lex talionis 式的一報還一報不同,甚至也沒採用 Salic law(兩者間比較請參考新約關於死刑的經文Two Justifications of Substantive Justice),而是褪去了人到的外衣,改以殘酷自然的機制:硬要說,也不過是幹了之後的良心自責,以及死後…デスノートを使った人間が天国や地獄へ行けると思うな。又像是「死んだ後にいくところは、無である。」,配合上第十二集「其實沒有什麼天國地獄這東西」的背景設定,顯然就是說「用不用都不會有報應」,更進一步就是「不管作了多少善事,行多少惡,人一死就一了百了」的意思。很顯然作者根本不把鋼の錬金術師裡面那種常人認為理所當然的善惡報應放在眼裡,或者說他非常明確的指出這些都是由人的手造出的機制,所以月與法律所為其實都是一種社會秩序的維持。但這報應並非天賜的觀念為常理所不容。我們之所以建造並壯大了「法律」這東西,輔之以公權力,千方百計要人相信「法網恢恢」或最起碼「天網恢恢」,維持這麼昂貴的機制,就是因為人期望著公平,結果則是矇騙了一般人。而對一般小學程度的思考法來說,這樣的作品設定只不過成了一種慾望滿足� �手段,他們不會思考到這層面。也難怪本作會引起那麼大的爭議了,這應該是一部二十五,甚至是三十禁的漫畫(笑)。假如最後竟還讓月活下來的話,衛道人士不知會怎麼講。
作品的風格是鬥智與心理戰。之前讀到類似的作品是スパイラル,而本作的推理部分用詞較スパイラル更甚,雖然這並不表示沒有漏洞。而到後來有點走樣,讓人感覺有點在玩文字遊戲的感覺。ルールで遊び?作者設定了許多「How to use」,然後就看主角在那邊鑽法律漏洞。本作還有個副作用,因為將人心描寫的過於黑暗,CARNIVALと並べたら、これこそ人間不信につくんだ。我看到一半暫時離開時,竟然不自覺的學起故事中腳色,開始評價周遭人們的行為與想法。…恐るべし。
主要內涵外其他部分我就沒太大感觸了,除了對主角作的結局安排外。我的感覺是故事最後恐怕已經有點偏向於ニア中心了,因此 page.97才會對月的反制沒有著墨。想來,當月在第二集違背自己(與大眾)的信念,為了封口而開始殺害無罪的人起,他最後的命運也許就已經決定了。或者說,他在殺害第一個人,抑或是一開始決定自己有「新世界の神」之力時?他實在過於執著放不下,這導致一連串的失控。其實好好處理的話,本來大可銷聲匿跡的。在最後與ニア的決戰前,也還可以考慮公開內幕。但他只想到要人死,又過於負けず嫌い。表現出太多私慾,什麼都只想到自己,完全不為他人著想。自己不想死,卻極力利用他人,犧牲其他多少人的性命都� �在乎,年少輕狂的自以為是(讓我想起我自己…恥ずかしいながら),自大的夢想成為神。這在我們的認知中是不能接受的。所以對最後結局雖然有許多人扼腕,但一定也有鬆一口氣的。
L 與ニア的外貌相當令我感興趣。L 總是一副黑眼圈(目の下に),而兩人的共通點則是大黑瞳孔以及衣著不整,下指示的同時還邊搞些有的沒的(ゲーム遊び、玩具を弄ってる)。「壞人」的既端莊又一副優等生,相較之下,「正派」的 L 與ニア卻是一副帶有狂野習氣的剌塌像。會說自己是ライト派的,(照あなたの正義はライト派?L 派?ライト派當下略多於 L 派的數據推測,因為キラ派比較偏激,較可能灌水,所以 L 派應該會多些,但也不至於多到1:2才是?)其著眼點之一應該包含這項吧。這裡面難不成什麼意涵都沒有嗎?我想,ACG,甚至普通劇本中都會出現的這類型人物,大多都直接間接的受到 Rain Man(1988)等作品� ��影響。電影中描述雨人有嚴重的自閉症,像是高機能自閉症,其實是Autistic savant。只是至今的自閉學者還沒明確發現過「善於推理」的類型就是,這些人頂多只能說是造出這些腳色的參考範本或是藍圖。
在雙方交鋒中,大多數人對雙方信念的注目可能還多於勝負,這是作者成功的地方:讓大家思考什麼才是對的,而不僅僅是陶醉在誰輸誰贏的表面滿足下。對「到底哪一方才是正義」,大家的意見請參考あなたの正義はライト派?L 派?。大致說來,ライト派的多是受到「壞人就必須受到制裁」這種思想的荼毒,事實上ノート能殺的也不過是千百人,而且他說只殺極惡之人,所以或許真的有遏止的效果。反正再怎樣也輪不到算是半個好人的讀者自己身上。也有受到月精神感召,或是執迷於他那領袖風采的。這群人通常只從自己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相對的,支持 L 的似乎較多從大局著眼,少數則對月那種高姿態,以及他確實有濫殺無辜的事實感到噁心。這邊並不是在宣揚具有同理心的比讓世界繞著� ��己轉的更高尚,或是哪方較為正確啥的。そもそも若是我來選,兩方都不在我眼裡,或是說哪個都好(請參照下面正題的討論)。只是作者的安排多少有點「衛道也別衛過頭了」的味道,算是對人們的一記當頭棒喝吧。「別以為正義就真的能愛怎麼伸張就怎麼伸張!有時候善惡不會照我們所想像的那樣報應。」って感じ。
2006/8/16晚
撇開濫殺無辜的問題不談,我倒頗為懷疑假如主角是月像田中芳樹銀河英雄伝説中「ヤン・ウェンリー」一樣的人,並且真的只殺重刑犯的話…還會安排那樣的結果嗎?假如讓主角背負著「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讓讀者知道他是痛苦的一個個刻上這些名字,那麼讓這樣的腳色死亡,大家還是會怪罪他嗎?人的心智是如此容易受到影響,以致於我們常常沒辦法真的毫不帶情感的以理性裁斷事情。(或者如之前所說,依現在科學上的研究,人到底有沒有不包括情感的純粹理性都成問題。)另一方面,page.45描述到 L 只想抓到キラ,小我的犧牲不在他話下。不過這種心態就和キラ一樣,為了達成更為和平的世界,犧牲惡人的生命。不論是哪一方都不能說是無可非議。到ニア時雖然堅持不殺人,但我想假如事情 演變到他不殺事情就不能解決,必定會導致更大犧牲的話,在不得已之下他還是得處理吧。所以若是雙方的人格差異消除,故事描述到最後將雙方其實都不怎麼正義,連沒有人能拍拍胸脯說「我一定是對的」、「我最高上純潔」這層都點出來時,人們還能這麼評價兩人嗎?
因此我們應該從本作根本的主題著手,也就是SoltyRei那時也提過的,「悪即斬」的態度到底對不對。假如惡人都能現世報滅絕的話,有何不可?(極端一點,就「隨即報」了。)這就像在問「假如優生學可以改善社會的話,有何不可?」或是「安樂死有何不可?」甚至「若是天生殘疾,出生就得受到全時照料兼以昂貴社會成本醫療用藥,加上沒有意識,這種狀況下讓他早點解脫有何不可?」某種角度來說,就是功利以及人情之間的拉鋸戰。L 與ニア的觀念是惡人不可以以私刑制裁,更何況是用上恐怖的死刑;加上由個人來下裁決,多少會生錯誤,這一定是不對的。制裁最起碼應該得到大部分人的認同,因此不能交由獨裁的團體來裁決。それに、やり過ぎ。改造全世界…總是有些不想要的人,而他們也應� �有自主的權利。另一方面,依照基督教的理念,生命由神所賜與,人的存活不是由我們其他人之手,甚至於是他自己可以決定的。(すまん、這句是我加的。)但反過來思考,他們到最後在全世界都漸漸認同「罪大惡極之人應有現世報」或是偏激一點「我們的世界不歡迎殺人者存在」的キラ價值觀之下,卻執意繼續以自己的手制裁キラ,老實說他們和執意以自己的手制裁萬惡者的キラ是一樣的。只不過最後他們勝利,所以ニア坐大,如此而已。話說ニア他們之所以還得千辛萬苦揪出キラ,就因為我們想像中精算過的天罰是不存在的,人的秩序得由人自己維護。ニア也只是賭上一分氣,不見得就是胸有正義。
再說,ニア真的要高枕無憂的話,必須消滅致使讓人死亡能力出現的機制。不過死神機制是消滅不了的,他們只能除掉,或是說 DEATH NOTE。只要死神制度存在,難保不會有第二個入手 DEATH NOTE 的人。不否定假如作者真要搞的話,光靠推理與計謀就毀掉死神界也不是不可能。但既然沒這麼做,ニア最後還是很安心的追其他犯罪集團,我只能猜測除非作者心由餘而力不足(而沒再寫下去),否則這代表了故事光以背景設定就證明了ニア並不真的是為了正義(而是為了 L 的復仇)才追キラ,以及他們的正義終究是的。他們不能容忍キラ殺凶惡犯,難不成就能放縱死神隨意殺人嗎?這不過是眼不見為淨的一種駝鳥心態罷了。

所以,在上面的批判之下我們知道雖然キラ讓人非議,L 以及ニア可也沒好到哪去。OK.接下來我們該深入本作引發的現實面主題了:死刑存廢問題。這個議題早已被炒得火熱,網路上議論文章一堆。如上所說,死刑的本質本來就是種合同殺人:如同戰爭;許多,甚至只是少部分人,以「法律」或是「大義」為名義,奪取他人性命。而現代人漸漸意識到這問題,而至反對死刑,大多是因為現在醫療科技的發達,人的性命更為寶貴,加上人權高漲,同理心的作用,使得大多數人不只是認知到「生命可貴」,更將這層理解推己及人到犯人身上,因此才厭惡雖是制裁,說到底還是殺人的死刑。這其中還和人格維持(價值觀整合以能自圓其說)與合 理化有關:因為我們察覺到這樣價值觀會出現矛盾,所以需要否定死刑以維持我們「不殺人」高尚的心。這是心情層面的基礎,但純以說理來說好惡不可左右決策,因此就出現許許多多顧左右而言他的,拚命找有利的理由支持自己的理論。正如當社會殺人這篇中所說,反對死刑的人為了維護自己的正義,而贊同的則是在見過那些「真正凶惡」的罪犯後,覺得他們活在世上也不過就這麼不知悔改下去,不如早點讓他們解脫。關於「廢止死刑」這個主題,最努力的或許是宗教界,尤其是基督教。他們基於道德的宗教信仰,寧可放過千萬壞人,不可錯殺一人。在陳文珊的死刑議題研究有精湛的論述,雖然裡面多少出現了上面所說「因好惡而拚命找有利於自己的證據」的現象。當然我不否認大部分的評論文章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傾向(我自己的幾乎都是),因為人總是有主見,又多是看到自己喜歡看的(參考社會心理學)。無論如何,為了了解這項主題,還是煩請先看看那幾篇。下面就這些基督教立場的文章中論點做抒發與重述。
其實廢止死刑在注重生命人權與人身自由、道德標準變高、人本思想漸趨發達的社會如上述應是種趨勢,因為我們會希望「(被殺者本身)不情願的殺人」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成立。那是不是只要是「殺人」就都不被允許呢?那倒不一定。像從基督信仰論死刑存廢問題就說明「非得以殺止殺」,例如自衛殺人時可以原諒。(在佛教中,就算這可以原諒,所造成的業還是不會消失。)我想,在極度苦痛之下要求安樂死,對許多人來說應該也算例外之一吧(這又是另一個令人爭議的話題了)。不過通常我們所指的自衛殺人是當場沒殺對方,自己就會被殺的情況。所以在尊重生命先廢除死刑文中作者泉源支持� ��刑的理由「國家執行死刑在道德上如同自衛殺人及殺敵」恐怕是不能說是自衛。反對一方可以提出的論證光從幾篇文章中即可得知大概有「死刑沒辦法達到嚇阻犯罪」以及「我們被賦予生命,卻沒有權力奪取他人的」等等,其他當然還有不少。「我們被賦予生命」也就是說人對於自己的性命有使用權,但無所有權。積極一點就是人生在世應該多做一點有利於人的。假如我們種族的存在是為了損毀同類的生命,又有什麼必要生下來?純以理性(利益的「好」)說來,在沒有冤罪,我們僅僅討論該給殺了許多人的人怎麼樣的制裁的情況下,應該考慮到「他在」與「不在」對社會來說到底何者較有利。自然這情況下我們會覺得「沒有繼續活下去的價值,未來也不可能產生這價值(例:造福人群)才需要死刑」,因為這種人的存在只會帶給我們麻 煩:關著是威脅,而且讓他活下去,世界非但不會變得更好,還得付出許多社會成本,浪費公帑來維持他的生存。(這點有些註解,詳見下段。)不過人性畢竟存在著矛盾(例如悖論十誡所言),我們不能純粹以利益來考量,只是到底人道要做到什麼程度,連單一個人都不一定能統合,更何況每個人心中有一把尺,不是大家都能達到一致的。所以像「如果有終身監禁不得假釋的刑罰,我贊成廢除死刑」這種中間選項就會有很多人贊同。對這選項同意的基礎是因死刑為一種「不可逆的」刑罰。人死不能復生,所以就算我們後來發現錯誤或覺得判刑不當,再如何想補救也已無法挽回。但這麼一來又有另一種選擇了:真的以「眼」還眼,毀壞肢體如何?…不,大部分的人絕對不會認為這是可以接受的選項。讓他在自己不知道的地方,以注射致命藥劑、問絞、槍決、坐電椅、送進毒氣室等(某種方面說來)盡量接近安樂死一般無痛方式默默離世,是以當下價值觀大家可以接受的� �不過一想像到要斷人手臂、挖眼睛等血淋淋的刑罰,這已經超乎我們忍受的極限了。對某些人來說,更嚴重的可能還會讓人生不如死吧。所以我們才不以毀壞肢體為刑罰,卻能忍受,甚至有人建議死刑。不過,說無期徒刑就是可逆的嗎?那倒也不一定。監禁奪去的其實不只是可以償還、回復的人身自由,還包括時間,以至於因為懲罰造成的機會損失。(已經離手的機會,通常不會有第二次能抓住的可能。例如因為緋聞的誹謗、冤罪而失去升總經理的機會等。)同樣的,這一方還是有可能讓人生不如死。所以雖然說來反對的一方比較沒那麼嚴重,也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假如要執著於「可逆的」刑罰,除了罰金外(其實罰金大多也是…),大部分都不過在自欺欺人罷了。
站在整體社會利益角度來思考的,如上述總是會考慮到我們為了養活這些人所耗費的成本。(像死刑:废除还是保留?這篇就是。)反對的人當然會想辦法除掉這項因素以便說服大眾。像從基督信仰論死刑存廢問題就提到美國神父幾年前的研究指出在美國,社會為死刑犯付出的費用為終身監禁的三四倍,美国的死刑制度也提到死刑管理機構費用驚人的昂貴,甚至也有像Oklahoma City bombing這種上千萬的。不過這應該僅限於美國這樣制度的區域:"第1000个死囚"引发激烈争议提到在美國被判處死刑的罪犯擁有隨時上訴的權利,因此他們的花費應主要肇因於體制問題(參考美国的死刑制度):只要嫌疑犯一天 不認罪,又沒有充分證據使陪審團同意罪行,就得養他一天。美國確實也認為這划不來,因此允許以終身監禁來替代死刑。(但在這邊我搞不清楚之間的差距是不是因為看管死刑犯所用的設備以及人力都高過普通犯人所致。只是若真如此,原先罪重需要死刑,卻改成在設備普通的監獄服刑,不會讓人更擔憂嗎?)而在其他國家,例如中國或台灣,情況可能就不是如此了:如果不認罪,在被(法官等)認定證據充分(在某些國家,這門檻可能較低。)下,死刑依舊執行;或者不論是不是死刑,看管方法一致的話,那花費恐怕也會較少吧。因此,有些人說美國沒廢死刑就不夠維護人權,我倒不覺得是這樣。像與某些沒陪審團制,純由法官� �迅速判刑的相較,美國雖然沒廢,而且死刑犯所費不貲,但主要那是因為他們的判決體系比較容易使得死刑犯只要不服罪即可上訴。這邊並不是推崇陪審團制,也沒有證據能證明這點,但要指出的是一個「可以隨時翻案的死刑」有可能比「迅速被裁決卻難以上訴的終身監禁」在制度上更具人道關懷。因此沒廢了死刑不代表就比較沒有人權問題。而美國之所以會讓不認罪的人有上訴權力,除了怕錯殺之外,我想還代表了當下認為理所當然的價值觀,在滄海桑田後,也許反而會被認為很奇怪。所以十年以後,同樣的罪名,在另一批人眼中或許就情有可原。人是善變的動物。
以受害者的角度,重點在就算處決殺人等死刑犯,逝去的人也不會復活。這純粹只能安慰在世的人罷了,效果形同喪禮。不過對於某些當權者,光是這些受害者所施加的壓力就足夠他們下同意死刑的決定了。像是168人罹難的Oklahoma City bombing,不論是平時多麼反對的人,遇到自己喪失親人,加上一旁還有許多同樣遭遇的,在怒吼「大家都是無辜受害者!」之下,也很可能轉向。更甭提911事件,都已經演變成戰爭了;三千族人(因為加害者是少數族群,因此 additionally 產生了異樣的種族情結。)的離世,這不光是抓到人然後關起來就能罷休的。對這種事件,連聯合國都沒餘地置喙。我還敢說,這事件發生在自己國家的話,包括廢止死刑的國家� �一半以上在發現元兇後都會打回去。沒幾個人會承認這是可以用「關起來」就赦免的犯罪。既發生於非戰爭時期,範圍又太廣了。有趣的是,這些加害者到死都沒有悔意。他們自己也有自己的一套正義,甚至認為自己才是受害者。雖然說冤冤相報何時了,但不也說此仇不報非君子(不夠義氣),或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人情啊人情,只能靠社會價值觀的改變了。當權者或受害者等因為人情而極易偏頗,這邊不從他們的角度來討論。假如處決死刑犯能影響到剩下來的人,並有相當的效果,考慮全社會的利益,這未嘗不是一種好的社會秩序維持法,或是利益眾生的犧牲。當然,也可以說難聽一點,利用殺雞儆猴的方法制約愚民們,把大家當作巴甫洛夫制約實驗裡的狗。只是根據大部分研究指出,死刑的存在並不能顯著降低犯罪率。也就是說,我們並不會簡單的因為畏懼死刑而不敢犯罪。所以嚇阻犯罪說無效。在從基督信仰論死刑存廢問題進一步討論教宗演講甚至提出,濫用死刑將產生邊際效應遞減,使我們依附於死刑。這就像是體罰一樣,光是用打的不能解決問題,而人本主義抬頭的現在,廢止體罰也已經漸漸納入我們的標準價值觀了。

基督教基本上是站在常人的立場來解讀這項議題,不過如上述,他們大部分還是沒辦法解決大量、殘酷又發生在自己(至親)身上的情況。事實上一發生這種事大家都 panic 了,沒人會跳出來說「廢除死…」(會被旁邊的人痛扁)。佛教如何呢?佛教總予人有點超脫世俗的味道。從佛教是否贊成廢止死刑一文,我所體會到的是(好吧,我承認加油添醋過了。)對於犯罪者,佛教提倡的是感化他們,而不是以刑罰苛責他們。也就是說,應該讓他們了解自己為何錯(邏輯上的無法自圓其說)或是被認為錯(道德上於人所不能容忍),導正其使之有圓融的認知(價值觀);光是贖罪無以成就,何況是以殘忍的方法。殺了他們,他們就沒改過的機會了,因� ��這是不可逆的。而重刑則很容易造成反效果。因此不好說是「反對」死刑,而是應當救贖這些犯錯的人,如同犯輕微錯誤的。重點不在「使其脫離刑罰」,而在改變他們,使其不再犯。也因此,將重點全集中在「廢除死刑」反而是本末倒置了。問題是現在社會並不存在這麼多能改變他人,我們最可以期待的應當是一套措施,可以使他們確實的(而不只是表面的,這有時不很容易判別。)改過自新。從這角度看來,正如文中對「法官與劊子手是否得殺罪?」這問題的探討所得結論一樣,判刑者就算說是犯了「殺生罪」,也不至於和蓄意殺人一樣嚴重。各時代與各社會都有不同的價值觀,在現行法制體制下,這些職業都被視為「必要惡」,法官警察們本身不作還是得找別人代作。假如因為順從大家都公認的價值觀,自己也覺得理應如此,卻被認定是重罪的話,反而是不公道的。除此之外,假如真的沒有人願意擔任這些職業,說難聽點在那些殺人犯砍人砍完後,我們就只能預期他們死後再下地獄了。對行惡之人的制裁法,我們或許可說佛教準備了另一些解決方法,例如惡� �與惡人會互相殘殺。所以作惡後有可能就會有另一些作惡的來解決掉你。但我們卻不能像肉蒲團最後一般期待會有惡人出手,因為那只能當作是種意外:因為惡人可能會互相有利益衝突等等,所以會自相殘殺。更不可將之視作唯一的解決方法,否則可能會有下面的問題:註定有部分惡人需要殺其他惡人(因為善人不會殺),這對他們來說似乎不怎麼公平;且冤冤相報何時了,業只會傳承累積而不會消失。惡人才能殺惡人,也會造成「宿命論」的錯覺(這些惡人真可憐)。何況冷眼等待惡人被處裡的我們,其實也不怎麼高尚。其實我們都知道要試驗佛教理論最好的辦法:把公權力的制裁機構裁撤掉,實際狀況很快就會告訴我們答案。可惜我們所知道在人數眾多、資源有限的狀態下之最佳解答為戰爭,而戰爭依舊不被許多人視作罪惡。其實最� ��的問題還是在善惡不總是有報。假如沒被其他惡人幹掉的呢?我們要說他們內心的煎熬(假如有的話)就是對他們最大的處罰,或是等待天災人禍來一一應付這些傢伙?雖然我不否定就算廢除死刑,犯下死刑罪的人不見得會激增(如上述,照現在的施行情況,應該說「不會」。),但這是變種的強迫每個人都得信服「業在死後依舊累積不絕」、「輪迴存在」、「業必有報」那套理論。不是每個人都能微笑著被人砍的,更不是每個人都有真正渡化他人的能力。
當然,上面還算是高尚點的說法。來看看佛教對「安樂死」的看法,星雲大師答:戒律應該從多方面去考察。權宜之下,那些執法者沒有罪過。看完這幾篇我想星雲大師是滿世俗化的。這不是在貶他。只是說,他比較站在一般人的角度來看事情。或許這是他一路走來,面對一般民眾所不得不做的改變吧。對這些人總不能講過於理想化的東西。(沒錯,我就是覺得廢死刑是理想化。不過,有正如上面所述,當社會價值觀漸漸改變時,過去不能接受或不能想像的,也終將能慢慢為人所認同。)這幾篇 還啟發我上面對廢除死刑應該衡量(對整個社會的)利害得失的討論。
佛教這一套所面臨的問題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受到感化。我不是指上面 Timothy McVeigh 或911那些人。他們都還可以改變。真正「罪大惡極」的,有許多都是因為生理上的問題,造成無法克制自己的情緒等等障礙。這些人就算知道自己錯了、想悔改,但當遇到另一個狀況,卻很可能再度無法自已。為了讓他們能過「正常」的生活,以當今的科技可能終身都得接受治療(注射血清素等等的)。但這種違反自然(天然)的做法和某些人說「我」有何不同?或是你想說這是「修正過」,比較「好」的?死刑制度之正反意見提到這個問題,顯然很早就有人注意到「先天」這問題,雖然他們所謂的「生� ��性犯人」概念與現代基於 DNA 的先天性恐怕不同。這篇文章還提到了某種型態的安樂死:讓重犯自己決定判處終身監禁還是死刑。這想法真是太新潮了(笑),雖然裡面說要連自裁的手段都由犯人選這點有點…不過很有吸引力。

2006/8/18 23:58
那麼其他的宗教又如何看待這件事了呢?正如之前所述,比較大的流派幾乎都是懲善罰惡的,因此也較重視道德良心。但隨之而來的,則是如何公平的處置善惡。縱使在世沒被處死刑,但總不能不處置。為了為了了解各大宗教對「消滅生命」的看法,前幾天還嘗試一探過去不曾接觸過的伊斯蘭教(「回教」聽說源於回族人信的教,因此此稱不妥。),這在伊斯兰教简明指南有簡單說明。漫谈三大宗教的神這有趣,感覺上和我的思想竟有幾分神似。不過我得說变形金刚這幾篇已經過火了,有些瑕疵,甚至是我不能認同的。而依據似乎其他網頁的� ��紹,伊斯蘭教重的是「信」,要去實踐,而不是思考「為什麼」,因此像基督教的神學或是佛教研究佛經之類的學問似乎不算很成熟?其教義部分似乎也比較薄弱?
大家都知道不論是基督教或佛教,基本上都因反對(任何形式的)殺人而同樣的不 prefer 死刑。伊斯蘭教或許因其比較不重視自由意志,規定較嚴苛,因此對某些不被允許的犯戒還是看得很嚴重。當然其他宗教也有過這樣的時期,甚至為了傳教而打仗,而伊斯蘭教也漸漸改變中,像國際創價學會 伊斯蘭教徒的觀點就提到生命是神聖的。因此這些都還待價值觀的改變。只是說到這些宗教對善惡的終極處置…當然不會有人說做錯事不用罰。現在的問題在該怎麼罰,罰到什麼程度。當大家都覺得死刑漸漸不能接受,卻沒有人說地獄過於殘酷。世間流傳的基督教、佛教以及伊斯蘭教和印度教都有地獄的存在。其他幾種宗教不用說,中國大百科全書智慧藏介紹了伊斯蘭教的信仰:作惡者下火獄。關於地獄的教義這部分曾在Fate/hollow ataraxia提過,之前的祆教中原先是沒有的。但這樣恐怕因為對沒有覺悟的常人來說約束力不足,因此需要有更具有恫嚇效果的強制力。我想大家都很清楚地獄像什麼樣子,那是個生不如死的地方。不能忍受死刑卻能允許地獄,這樣的人性也滿有趣的。差別僅僅在地獄是可逆性的嗎?或是因為,那不是我們可以置喙的,所以他們去他們的,不關我們的事?又有多少人想到惡人會下地獄時不會感到心安的呢?

關於宗教到此為止。我們尚需將眼界放遠一點:若是未來社會漸漸像是捨棄體罰一般除掉了死刑,那對我們的生活會有什麼樣的影響?我想這問題的答案可能會像許多陳腔濫調一般:廢除的初期,自然會有部分受害者感到不能接受,應該使用更嚴厲的刑責;但在這已經內化為我們的體制之一,沒人在懲罰犯人時會想起過去常常使用死刑的時候,那麼絕大多數人就能夠接受了。然後,在那樣的時代,在發生如同911一般的事件時,還是會有人特別舉出人們的應對方法,諷刺就算已經廢除了死刑,人的內心深處還是無法原諒對自己造成嚴重傷害的他人。
接著我們還要再進一步:終身監禁真的就好了嗎?屬於極刑的死刑自古有許多替代方案:無期徒刑(終身監禁兼服苦役)、流放、罰鍰、由他人的對待而感受到於心不安等。以上面的說法,佛教可能著重「改變自己」的部分。而我相信早期基督教淳樸的年代,由心不安而生的懺悔是很重要的一種贖罪手段。古代中國用過流放,澳洲也曾被用來當作大型監獄;流放在Scarlett中曾經描述過,雖然並不夠刻骨銘心。換個環境是很好的處理法,所以可以的話(並不是所有情況都通用,也不一定有適當的環境。)我覺得這不錯。但對已經開化的現代地球村來說,除非丟到其他可供人生存的星球(獣王星?!),否則沒有用。在這情況下我們還是得想出處置方法啊,所以…不論是監禁或是流放,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隔絕」,因為要預防他們再犯。讓犯人沒有機會做出第二次的 傷害是大家的共識。為了達到這目的,除了關起來之外,還可以直接對犯人的身體下手,例如曾有人提出把強姦犯的器官割掉。不過我們難不成要將殺人犯變作人彘嗎?當然不可。所以還是關起來為上。其實,我還頗為喜好讓犯人還是與大家同住,使其在大庭廣眾下察覺自己的罪並思考該如何做。(有點像緩刑?死緩考察參考法学论文网。)不過這對於重罪,在現在當然也是天方夜譚。是故,我的第一選擇還是流放(當然在實施前需要先使其有所體悟),接下來才是限制人身自由。各位,不覺得假如死刑很殘酷的話,終身監禁也很� �酷嗎?難不成關個四十年,犯人就能開創個全新的人生,對社會產生貢獻?若是環境以及條件允許的話,不如改成流放吧!(…痴人說夢)
最後該做個結論了,到底死刑好不好?…ん~ん、我想這不是「對不對」的問題,而是趨勢。社會整體的價值觀就如同人的意志,是時時刻刻變化不斷的。就算我們能抓住趨勢,卻不能說對錯。這就像流行服飾一樣,不會有人說復古穿60年代衣服就是對或錯的。只要能自圓其說就對。(參考人生的意義)所以說這是種「真理」,不如說是喜好。

看本作腳色在耍心機,有點Enemy of the State(1998)的味道,總有天會連私人領域(AT field←笑。其實應該是個人空間人際距離。)都不存在嗎?還真給人有偷偷摸摸做事的感覺,像是ニア出現那段,就像是在說「ニア來了,你不能再為非作歹、為所欲為了。」…ほんま、そんな気がします。
如同上面所述,深く考えは止めるの。舉例來說,有很多只有作者以及讀者這般於至高點俯瞰這個故事的人才會不知不覺了解的訊息。像是南空ナオミ失蹤的消息第一次在對策本部被提出來的時機就很令人懷疑。失蹤人口這麼多,照理來說他會被提出來的話,其他數十數百的人也應該被提報才對。如何查到一開始事故死亡的,也令人訝異。page.26最後,看到「目」或是死神等的,老實說我很快就想到,這些可以到會面之後再慢慢解釋,所以也沒必要像那般驚恐才是。page.37既然月表現出合作的態度,且覺得事有蹊蹺的話,應該好好的隅から隅まで作詢問才對。雖然這樣一來如同 page.38,部分事實可能得以用「キラ可以操縱人犯罪,亦可以改變人的記憶」來解釋。接著,L 死後,警察庁「次長」不可能有辦� ��花那麼多時間在同一事件上吧。再說,這種權位的人,工作大概應該都以決策為主。デスノート・重箱の隅有一些較普通的質疑。我倒想問,假如遇到持有很多名子的呢?是以這個人是否意識到「這代表我」而定嗎?那麼 L 呢?雖然說「死神能看到殺掉這個人所需要的名諱」,不過還是沒有解釋這名子到底有何意 義。不止我想提問題,對這結局不滿的也有不少找碴團,像是milkcrown提出第十二集冒頭マット被圍成圈圈槍擊的情景,在現實中這很容易誤射同伴;仮名則對魅上照的策略竟是偷看感到太扯了。ま、ささやか突込みだ。
最後の一言。對本作推理部分的高潮迭起,我的確感到一分敬佩。而對本作所引起大眾的迴響,這也不簡單(雖然能夠思考到什麼程度是另一回事)。我並不支持任何一派或希望介入這樣的故事,也並不覺得哪一方就對或錯,更甭提勝利或失敗;但這樣的作品的確讓許多人感到趣味了吧。
2006/8/19 16:35

姉恋模様 (ANEKOI)=?UTF-8?B?IOODrOODk+ODpeODvA==?=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ANEKOI觀看原來的格式

姉恋模様


未成年の方はDiscoveryNGCへどうぞ。
初めて感じるのは、お姉さんの声はかなり大人感じ。高校生とは思わないほど。次に嫌でも思うのはこの画…似合わない。どうしても羽海野チカのハチミツとクローバーを思い出したが、はっきり言って似合わない。
ま、それは置いてく。続いて、甲本雅人甲本恵二人の擦れ違い思いを見た途端思うのは、愛する人にはちゃんと思いを告げること。ずっと擦れ違うまま、下手にすれば恋は人を容易い壊せるから。そして、悲劇を起こさないため、取り返しの付かない事をしないように(たとえば恵)。自暴自棄はやはり駄目だな…覚悟がなきゃ。
主題としてのは夫の前で犯されて…と同じ、この辺の作品に語りたいのは自分のを抑えない女だな。恵は最初は満たされない心を、せめて体で補うために。だが直ぐに分かるんだ、こ奴もセックスに溺れやすい体質で、いきっ放しだ。それに、愛する男がありながら、自分の好きな人を思うまま犯され、言葉責めながら性的興奮を感じるのはこんな女たちの宿命。彼女たちにとって、背徳なセックスも「彼にタバコは止んでも密かに吸う」のようなもんになった。なんとも思わないんだな。それに、段々愛とも愛とは思わなくなる。要するに、この作家たちは感度のいい女は流されやすいと言い張る積もりだな。これについて私はよく分からない。もし「違う!感じ易い女とは言え、そう安くない!」、或いは� ��そうですねえ、確かにあたしも自分の体を抑えないの…」と言いたいのなら、是非私に。
こんな女を落とせるために、必ずヌカロクが一人ある。今度は稲垣司と言う先生だ。しかし司と恵がデキた突端、私は不快さえも感じた。そこで思うんだ。どうして夫の前で犯されて…の時は何とか楽しませたが、今度はそんなに嫉妬するんだ?何処が違うんだろう。恵は自分から求めるのから?違うな。それで気付いた、姉さんの処女は俺様に捧げてないってこと。成る程な。ただ、初めてが取れないだけで、そこまで快くないと感じたんだ、私は。欲深い、醜いものだね、この方向から見たら。って、二人は実の姉弟なのか!だとしても、彼らにとってあんまり重要な事情には見えないんだが。
プレイヤーを興奮するため、こんな寝取られゲームは普通にエロシーンは女や寝取られた人の視点で描く。確かにこれでやけにエロく感じさせるんだ。

ここまで言って、女は本当にそんなに抵抗出来ないのかな。ここで一寸考察しました…が、ある人たちのオルガスター体験談によって、20代、エッチや弄ったことある女には一分程でイってしまいますようと聞いたら段々気が重くなった。今まで分かった事に、性感帯は大体三つあります:クリトリス、G スポットとポルチオだそうです。その中最も深く感じるのは子宮口上部のポルチオが、開発された人はそうそうないようです。しかし、一旦そのオーガズムを味わったことがあったら、忘れることは出来ないと。その他、男性にもドライオーガズムと言う前立腺を刺激により狂乱的に達する方法が…他にもAFE-zoneのようなもんが出てきたが、よく分からない。兎に角、様々な方法に通じて、体を開発したら、オーガズムに達し易く慣れると、色んな人がそう主張する。ここが一番いけないとこだ。もし女性の君はただ一人の男の手によってしか(嫌でも)最高のオーガズムに達せないのなら、君はあの人に依存するのかな。きっぱりとは言えないが、その可能性があると今の私は思っています。それで、もしそれは夫や彼氏ではなく、よその男だったら…セックスは刺激的な雰囲気ほど盛り上がるんだと聞いた。愛する人がいるのに自らあんな男を求めながらなら尚更だ。だから私は、女はセックスに溺れるのは避けないことだと思う。これは、両親から「毎朝風呂に入らなきゃならないよ」と言われつつ� �面倒で嫌だと思いながらも渋々言葉に従え、結局何時の間にか朝早くのその清らか感覚に囚われた、と同じ状況だ。それにもう一つ分かることがある。私には一人の女性を幸せにする力がないんだ。いや、試練に関わる話だ。二人に試練がないならともかく、本番の、連続の激しい試練に遭ったら耐えるもんじゃないよ、人間は。私達はもしかするとその「試練は来ない」や「やっと一つの試練を乗り越えたが、きつい。次の試練が来ないようにっと祈りながら」に感情と関係を賭けて、ある人は時に命さえも惜しくない、ここまで生きて行くのだろうか。ふっと思い出した、Windの同名の OP を。「何かを求めすぎてたり 言葉が足りなかったために 恋人はいつもテストを受ける」か。しかし、そんな甘いもんだけじゃないよ� ��本当は。
だが、いざとなったら全く手は出せないのか?確かにこんなゲームはやけに使えるんだが、自分が主人公になりたいって人はそうそうないんだろう。それで、(相手の不貞を)全てを受け入れる覚悟がなければ結婚できないのか?っと考えたら、方法はあるんだと思う。たとえは、もし恵と彼女の望月愛はもっと自分を高く思えるように(「矜持」を持ってるように。この「矜持」を日本語にすれば…誇りかな?凛とする、隙を出さないように。)、それでこんな事態は防げるのじゃないか?
此処まで詰めたら結論が出る。それは、「正しい夫婦の在り方」と言う胡散臭いものです。尤も、これは片方が性的な不測の事態に遭わせた時の場合に限られ、日常には余り働かないかも。で、肝心な応対法です。普段は相手を寂しくさせない。疑念や意見はちゃんと話し合うこと。満足させ(イチャイチャとは違う)、それで(他の人の)付け入る隙を与えることもない。(長く離れない。人間はとうとう弱いものだから。)自分は情に流されるより約束を大切にする方がいい。もし不測の事態に遭ったとき(例えば犯された方)はどんな酷い目に遭っても、愛する相手に対する気持ちは変わることなく、再び平穏な日常に戻るまで。もう一方は愛する相手の事をいつも気付いて、思い遣り、信じ続け、終わっ� �後もその愛しい人を受け入れ、相手が決着をつけても相手に対する一番いい選択に従って。(被侵犯的一方無論遇到何種事態都應該堅持下去而不屈服,直到回復正常生活,兩人再一同商討未來該如何走。另一方則該信任對方,事件結束後依舊寬容的接受對方,抱持「只要對方還願意,就接受他」的心態。即便對方作出決定,還是選擇能讓對方較幸福的處置。)強い決意があれば、取り返しのつかない事なんて、ないんだ(殆どね、意外は論外だが。)。此処に注意すべきことがある。一つは、犯されて生理的に抗え出来ない状況になっても、理性が維持出来る限り、せめて全てが終わる時には、その頃の異常な気持ちに影響されないこと。例えば、体が正直になる時。その感覚に抗えるのはいいんだが、決してそうと は限らないから。もう一つ認識しなければなりませんのは、相手を受け入れるのは愛情表現ではない。ま、確かに「相手を思う気持ちは十分に愛とは言える」と主張する人もいるんだが、それは飽くまで公平を基にする応対法だ。所謂人としての最低限だとも。だって多数の人の「愛の形」は独占的だからね。そんな愛情だったら、相手を無理やり捨てかねません。これで二人がどんなに悲惨な事故に遭ってもきっと乗り越える…とは言い切れないが、せめて人並みよりは長く続けるのだと思いたい。
それで、両方とも態度を合わせ、相手に対する「普段はお互いに思い遣り。いざという時、相手の事を考え、信じ続け、どんな事を遭っても受け入れる覚悟がある」と言う結論が出たんだ。当然の事だが、本当は難しいんだな。特に今時の男女にとってはね。
もし日常で実行したいなら、他の注意すべき点が幾つある。一つは前にも言った「潔い心(と言動)を持つ」と言うもの。もし自分の傍にはもう人を置く場所ないと自覚しないならば、揉め事は幾らでも起こるんだろう。二つ、相談が大切。もし自分は誤解させられたくない、或いは相手を誤解したくないなら、本心をはっきり表すこと。やったならやったと、欲しいなら欲しいと。どうすれば真心を感じさせるのも大切。伝えない気持ちに価値なし。そしてあまり固くしない。相手を変わるばかりを考えると悪化するだけ。第三に、新鮮さを保つ事。人間は飽きやすいものだから。
「ああ。それで、君だったらどうするのかね。」そこまで聞きたいなら告げましょう。君が望む永遠を参考したら言わなくても分かるんだと思うが。初めから相手にするな。や、確かに馬鹿だが、恋もせず、結婚もしないなら、そんなことで悩むこともないかな。「まあ、悩んでもしょうがない、それに絶対そうになるわけでもない」や「結婚前提で付き合ってるわけじゃない…」と思ったら別にいいんだが、人は果たしてそう上手く自分の気持ちをcontrolできるのかな。それに、運も欲しい。否、必要だ。

愛と恵のendingを最後にするのは心を癒せるためだ。この後こなたよりかなたまでをプレー出来たら心はもっと救えなくもない気がします。
このゲームに一言。画も、音声も、あんまりついてねえじゃん。システムはまあまあだが、[Enter]キーを少し早く押して、音声を中断する時、volumn はいつも普段より大きくなるのはバッグかな。
BGM は…まあ、これとシナリオだけは普通。
日本語がまだ上手くいけなくて、変な日本語になって御免なさい。やはりこう言うのは母語で書く方がいいかな。でも、今度ばかりはそうとも言えないんだな。だって、「性的な記述」があるんだもの。

結婚しようよ (kekkonsiyouyo)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kekkonsiyouyo觀看原來的格式

結婚しようよ


結婚しようよ(中譯:我們結婚吧)

這本書的重點很顯然是要探討結婚這種現象,或是說制度。其中提到結婚的理由:「為何需要結婚?」開門見山就來句「結婚しよう」。甚至可以說,某些部分文以載道的味道相當強烈。為了討論結婚的意義,裡面就生出了個在科技公司中卻搞結婚會場的第九企画室ブライダル課如此的環境,以「要怎麼想出讓人同意結婚的方法(而不婚前臨時變調)」但「自己卻不同意結婚」來引入這主題。
關於為何要結婚這問題,高中時代我就曾提出過疑惑。當時還想探知「愛」到底是什麼,但並沒得出確切的答案。對很多人來說,這東西本來就不會有答案,甚至一開始就不應該問。主角紺野雅寿爲了回答交往大學以來的女友見城早苗這樣率直的問題,不得不仔細思考。部分的讀者(例如覺得星里的作品需要深思,或是本身正有相同經歷的人。)應該也相同。在我印象中,ACG 的主角通常配合オタク形象被設計成內向而不善交際,因此很多時候握有求婚主導權的反而是女性。雖然幻想世界中,通常是女方想結,現實中畢竟還是需要男性來說這句話吧。男追女,隔層山,所以才提得起勁啊。或者,先講先贏,光是呆在那邊裝溫文儒雅只會被當墊腳石?啊、當然,奉子成婚例外,因為光女性自身無法良好的生養孩子,只好結了。雖說是男女平等的現代,通常女性還是較為弱勢的。而男性還是得負較多的責任。另一方面,會問「どうして結婚したいの?」這種問題的也夠怪了,現實中大概不多見?無論如何,雅寿爲了解絕不能結婚的困擾,終於想出像「結婚是人生一大轉折,當然之後還會有許許多多」這樣的解釋。然後又說是「愛の形」、「契約」等等的。其實早苗這問題的核心在現代社會觀念的改變,人們不再以家庭為重,轉而追求自己生活的滿足。所以價值觀上,結婚這種有如束縛般的契約漸漸變得不重要;而本作最後也不是因為雅寿找到什麼好的理由,或是解釋了「愛到底是什麼」才讓早苗點頭同意,而� ��當兩人具有一起度過的珍貴回憶,覺得都想要以這種形式結合,並互相扶持走下去時,自然就會結婚了。「一起度過」這種愛情長跑般的東西在沙耶の唄講愛是什麼時也提過,これこそ人間性だ。在表現雅寿內心戲時,將結婚之路比喻成賽跑的終點這種譬喻頗為有趣,但早苗想必會嗤之以鼻吧。而這在沒有與人具有共同回憶,一同度過相同時間的我來說,也不過就是個笑料。尤も私なら、「あんた、感情がなさすぎ!」を言われるだけ。
早苗爲達到務實的婚姻,列出了一堆結婚前需要先解決的問題串,爲尋求共識。これは…私もやったことある。有很多人或許會覺得這很龜毛,想結就結,還搞那麼一大(看似不想結婚的理由)作什麼?但婚前有些共識於今看來似乎是比較好的,說難聽一點是預防萬一,為了以後離異準備。畢竟家世或婆媳問題也就算了,沒有人希望僅僅為了牙膏與另一半大打出手,以致無法收拾的狀況。而雖然這感覺有點像為了離婚而結婚,但簽署婚前協議書的也越來越多了。Things to Consider Before You Get Married翻譯)還提示了其他一些。只是更多人會說,將結 婚視為畏途,列出三大張的問卷,抱持「沒有共識就免談!」的態度也不可取;兩人共同生活很多時候需要雙方面的讓步。況且,人與人的交往,許多情況下,只要有那個意思就能解決。有些人選擇同居、試婚來作模擬以求初步解決,大概就是這道理。但研究似乎說明這樣比較不容易長久,因為這爲雙方留下後路而容易三心兩意、談條件。我比較有興趣的是那樣的 list 到底列出了什麼。(即便恐怕用不上)
裡面的一大高潮是對於面對兩個在許多方面截然不同的女性,到底該選哪一個以及用情不專的問題。最後的解決法如上面所提到的結婚條件,因為男女主角心中始終有對方的身影(早苗甚至因此不能接受柿枝一樹的求愛),所以在性格以及共同度過的時間之因素下還是這樣處理。祥子的部分不但隨便找個男人配了,還被冠上「誰都可以上」之名(可哀相),讓讀者心甘情願的離開這位可人兒。(要不我想有些人兩相比較後說不定還是選擇祥子,甚至說「這種犧牲奉獻的決心才是理想」。)至於出軌的部分,我看過的星里もちる作品,幾乎都對男方特別優待。這次也不例外,雖然雅寿後悔輕易的就上了祥子,卻一樣讓他 出軌然後教諭「這樣不好喔!」最後則來個Happy end:早苗保住了貞節,祥子有了歸宿,男主角愛情也圓滿了。雖然讓人覺得想的美,不過自然還是很高興的接受了,完全將早苗對雅寿一夜情時的疑懼拋諸腦後。男人比較怕戴綠帽可能是有道理的?所以才讓雅寿成為常規,早苗卻沒出牆嗎?是不是怕若連早苗都獻身了,會導致決定性的破局,暴露出男女愛情虛無的一面,而無法回歸到愉快的結局?以我的看法,早苗那晚沒出事情根本就是男人的自慰,這方面君が望む永遠的水月表現還現實多了。講白一點,一百個「正常的現代」女孩子在那種情況下,能不能找到一個不會出「意外」(當事人可不會覺得是「意外」啊。)的都有問題,而這樣的女孩是不是真的值得我們謳歌呢?男女之間的交合並沒有宿命性,大多是數次關鍵巧合的累積,或者死纏爛打下的成果。更多的可能是努力追求卻終究無能貫徹始終,以及連行動都盡付闕如的。
一樹以身為過來人的身分所說的話頗令我有所感觸:「都是心情問題。感覺不對了,在激辯的階段還算是好的,等到就連無關緊要的小事都能成為導火線,雙方打起冷戰,那就難受了。」「你不會因為與他交往很久,所以太過天真嗎?」「交往需要相互容忍,不能自我意識過高。」人與人之間不也一樣嗎?不喜歡的話,總是會莫須有的生出些嫌隙。冠冕堂皇的背後,其實不過就是一顆單純厭惡之心。重點根本不在那些後來附加、找來的理由上。所以就算移除了那些口實,關係還是不會變好。
另外,#6p44 提到「結婚は二人の問題だけど、二人だけの問題じゃないんだ。」的確,對於這種事情,需要對所有被影響到的人有所交代。同要的道理,「要自殺是個人的,卻不只是個人的事。」所以,象安樂死這種東西,最起碼得取得所有被影響到的人之共識。但換一面說,若大家都能欣然接受,那又何嘗不能這麼做呢?
2007/6/18 17:16
這部漫畫在我看來還是滿好看的。深思的話,或許因為久未撰文且江郎才盡,對於這個應該多發表意見的題材卻依舊沒啥感覺。However,等某天我不幸碰上問題再說吧。前面提到我高中就和早苗一樣,列出一堆要結婚前得解決的問題,也想過果真哪天不幸碰上告白時(由我主動似乎比較難以想像…)應該問的問題:「你到底喜歡的是我的哪一點?」這裡包含著內在、外表以及隨之而來的選擇行為:愛情本來就不是種對象獨特的現象,我們無法說「在這世界上我只愛你一個」、「(就算你不在,)這一生只愛你一個」(連一生的長度通常都嫌太長了…)。或許因為在小說中看過過多的悲歡離合(主要指背棄),那時我就曾脫口「只有音樂不會背叛我」。結婚典禮上「你願此生…」的盟約在我看來無異於飲鴆止� �、作一項苦惱自己「此生」的交易罷了,我們並沒有3×3EYES一般絕對性的契り。這種態度直接導致我對這種制度的不信任。雖然一直到現在我都沒遇上這方面的問題,但卻不斷被雙親追問「不結婚的理由」;說來這也滿尷尬的,我很難去解釋自己不信任這種制度(或是說怕被背叛,不只是暗夜行路那種,還包括更現實方面的:人很容易因為「你光顧著賺錢,根本就沒想到我,有什麼理由指責我找尋更美好的生活?」這樣的理由而離異。),並覺得結婚不過是種不負責任的契約之心理(大多數現代人都沒有足夠的覺悟。其實古代中國人也差不多,只是那時契約的力量強多了。為何如此的強則是個謎―尚待研究。)。雖然我後來發現,沒有必要這麼擇善(?)固執� ��人本來就是這麼隨波逐流:就算自以為「音樂不會背叛」,那也只是天真的以音樂沒有思想與自主性來說。事實上不論是音樂或是另一半還不都是自己當下的趣味,所以才能定下「我想…」的決心?只是我們聽煩了某種音樂時,泰半不會覺得年輕時聽太多流行音樂,過於蹉跎人生;但一遇到另一半在外面有女人或紅杏出牆,就歸罪對方而無法忍受而已。到頭來都不過是人的選擇。而且如恋風所述,或許再怎麼固執或自覺不適宜(因為時間沒法用在對方上),最後還是會落入窠臼,仳離或告老時才發現「我終於還是結過了…」。只是態度還是很難改變。
2007/6/23 6:27:58

ヒロイック・エイジ (HeroicAge)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HeroicAge觀看原來的格式

ヒロイック・エイジ


ヒロイック・エイジ

本作也是一直跟過來。要說感想,其實好像也沒多少。前半部只是以投射到男主角自淫,畢竟本作終於…まさに宇宙最強伝説。但另一方面又感到エイジは戦う気満々だ。よくない。
其中有很多令人想托臭的部分。像是木星應該不會因為一顆小衛星(還不是整顆的)之撞擊就點燃核融合反應吧。以戰鬥能力來說,這方面的分配也不是很平均。舉#18為例,僅僅要毀滅惑星タウロン的話,直接派ベルクロス去不就好了。還需要派這麼大的艦隊嗎?戰鬥顯像部分,ベルクロス有時可以不變速的幹掉整個アリ塚,在特寫他到中心時卻又會逗留一陣子。另外,ベルクロス以那種速度飛行,我不相信特寫時看得到旁邊的物體飛過。或許作中的影像並不是1:1 real-time 的?イオラオス本人似乎會瞬間移動,用#18那種方法幹掉アリ塚不是很快嗎?就算是用艦隊來攻擊,#18ニルバール作掉アリ塚那一景似乎也很快啊,這就令我搞不清楚他們為何會苦戰。最後兩集他們以為船艦是玩具啊?� �那種狀態撞擊地面,應該會解體爆炸的啊。しかし細かい所に突っ込んだら負けな気がするから、気にしないのが一番だな。

作中一大癥結在(純)理性(將情感表現或情緒託付給一族中特定的人)的銀の種族與順著情感(人性)的鉄の種族兩者之間的你來我往。作形而上思考的都是銀の種族(尤其是プロメ・オー與周遭的ノドス)。本作以此來描述人類只知道依靠情感,爭取無意義的故鄉,並死命的,以此探討這些特性到底有何種價值。不過這些都只是掛羊頭賣夠肉,最後避重就輕,沒有能夠深入的討論這些矛盾。まあ、就算要說,大概也不會出什麼新東西就是。有些部分似乎想說人的那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還堅信能成功的精神,造就了人的可能性。不過我不太相信這和純理性有何關係就是了。我想像中的理性,並不是機率很小就非得放棄。 看完本作我想其中最想予人的啟發是未來得靠自己去開創,人定勝天。人類因為相信,努力而得到好的成果。ロム・ロー等人則因為放棄而一無所獲,甚至在旁人看來只是扯後腿。不過不踏出第一步,就不會有機會成功。同樣的,我還是不覺得這和純理性有何關係。

#18人類一知道在和平民戰鬥就停止攻擊。不過這其實很可笑。真的這麼「有情」的話,一開始攻擊タウロン的企圖就很可議了。況且,小的時候憐憫他,到那些幼蟲長大具有攻擊性才來相互打殺,這算什麼?再者,假如以「是否具有攻擊(我等)意識」作為殺或放的條件,那對於大多數不過是受到操控的アリ,又該如何界定?所以這叫婦人之仁。其實人類也差不多,要不陣前逃亡就不會被定成重罪了。
作中很多場景令我有非常古怪的感覺。太多地方好都合すぎる、納得できません。出現的傢伙全都長得像人,要不就是具有我們所認知的形態(蟲等)。ノドス間也有兩人一組的情愛關係。黄金の種族目的是讓宇宙充滿スターウェイ也是 staff 提出的,要不誰能料想得到他們到底想做什麼?另外,戰鬥中我們能相信的只有モビード與ニルバール的自白,光從劇情有時還推測不出ユーノス兄弟笨不笨,到底又是哪裡笨了(雖然他們已經被 staff定義成愚蠢之人,有時糟糕得可憐。);但他們所說的卻是劇中的真理。也就是說,我們觀眾能作的,除了依賴這些「我方」人士,囫圇吞棗整個吃下 staff 的設定外,亦沒有其他思考空間了。
本作女性主角ディアネイラ的地位頗高,有機會我倒想聽聽女性看完的態度,會不會很欣賞ディアネイラ?不過姑且不論性別,這種先知的腳色,加上劇中觀眾只能信任他們的情況下,讓我很容易想到 Halo 3 中的真相先知現實中,誰能保證這種腳色必定能帶領大家化� �為夷呢?
黄金の種族這腳色也滿有趣的:他們形同神一般的存在。不過他們為何要舉族遷徙到其他宇宙?有何不能留下的決定性要素嗎?
在戰鬥場面中,我想起ガンダム也常常有類似的情景。忽然想到,假如摯友在某場我方壓倒性勝利的戰役中陣亡,後來沒有人能夠體會到自己如何哀痛的場合。這時的心境是不是有點落寞呢?
總結一下。本作一開始還沒注意到,但越到後面就越發覺 staff 未免管太多了,造成許多地方有點狗血或怪怪的。這麼說起來 XEBEC 之前的蒼穹のファフナー好像就有點這樣的感覺了。只是沒那麼明顯罷了。
2007/10/14 21:57

DARKER THAN BLACK (DARKER_THAN_BLACK)=?UTF-8?B?IOODrOODk+ODpeODvA==?=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DARKER_THAN_BLACK觀看原來的格式

DARKER THAN BLACK


DARKER THAN BLACK 黒の契約者(黒より暗い暗闇)

這作品我其實從一開始就追了。原因是主角又是根爛木頭。越看還覺得越對滋味,不知不覺就到最後了。想說不行,才擋住最後幾話,到現在一次看完。まあ、常常看本台心情點播的大概都知道,我喜歡看和自己性格類似的主角。(やばいよ、これ。)所以看這個很舒服。有些人可能會回擊「這主角根本是軟弱動漫青年內心酷酷的假象,和你那腐った性格沒啥關係。你會同調也是因為你已經引き篭もり化的關係。」不過那喰わない性格,對大部分現實不抱期望這點,還是和我很相似的。
從一開始跟的作品,大部分都沒有什麼感覺。連貫性不夠。本作也差不多。不過和許多動畫相同,本作也到最後才把重點明示出來,所以固然枝節漏脫,最該說的應該尚不至視而不見。
#23提到組織只把人當工具,換句話說就是我們朝九晚十做牛做馬為(商業)公司一輩子,但到頭來都是被利用。當然也可以說我們是利用來利用去,我們不也賺了我們那份的薪水?況且現在有法律保障,公司不能隨便資遣解僱人。但人家有權有勢畢竟不一樣,對沒有特殊才能,不能傲然一挺:「天生我材必有用」又早過了黃金歲月的的我們,哪天抽中裁員大獎時,除了上街抗議、領取遣散費,接下來還能有終日徨徨於尋找「第二春」之外的其他選擇嗎?所以說物競天擇、弱肉強食下,無能者終究還是會被淘汰。
「組織」的目的是要把契約者在大部分人尚未知覺前使其消失,但是卻又雇用契約者來完成任務,使人參不透。這裡提到人對威脅性未知事物的恐懼。契約者就像是Gundam中的新人類,又如同elfen lied的二觭人與岩明均的寄生獣(族繁不及備載),是超乎常人、又可能置人死地而使人畏懼的存在;因此這些作品中都出現人類極力剷除這些異類的劇情。雖然結局大多選擇了和平共存,但就算某一方被消滅也不算什麼。當下的人類還是不夠理智的,我們的價值體系也尚未能找出最的解答,所以會有這方面的苦惱。本作比較特別的是暗示了契約者的存在是有意義的,他們似乎會帶來新的時代,在數萬年後造出一番新氣象。另外也有說這是進化必然現象的。這就得等岡村天斎自己透露了。(懶得幫人家校正背景設定。反正要怎麼詮釋說到頭還是原作的自由。)
#24又提到犧牲少數完成大我的狀況;這大概也是本作最深刻的議題。關於此之前提過,我們還是會作利益衡量:何者有利就選擇他。差別只在每個人心中衡量的那把尺不盡相同:較重視個人人權的能夠接受「維護少數人重大利益,讓多數人中度不便」;以「大我」為重的就無法忍耐「為了讓一兩人存活,卻使全國同胞水深火熱」的情況。只要將話攤開來講,處於極端情況的「一個人或是所有人活著(除了大家都死,沒有例外的話。)」以及「個人生命與眾人捐少許款項」則幾乎不會有什麼異議。所以終究不是道義問題,只是人的抉擇。講白一點則是個人「做人原則」的好惡。既然是好惡,就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有相對上對不對的問題。其實人世本來就沒什麼絕對的事物了。順帶一提,日本� ��通的結尾常常會站在乍看之下比較人性化,其實是對主角比較厚道的角度。這沒什麼,大家都是這麼做的。本作也不例外,硬是選了個皆大歡喜的。其實是否真的算最好的路,又是「對誰」最好還是個問題。

本作觀賞起來相當舒服,加上有個秀逸的結局,評價大多不錯。我個人如上述,對內涵部分不能給好聽的評價,但一樣看得很高興。既然以故事性為主,大概就要提一下劇本以及設定的部分。只是沒有一次看完,很難回想起之前的劇情。很多人期待是不是會出個解迷性質的續篇,或者告訴我們契約者與人類的未來如何,黒的選擇真的是我們想像中的結果嗎?本作有許多謎團,諸如「流星の欠片」到底有何作用、是什麼、為何門中可以隨(意志)產生超常現象、黑為何能夠具有白的能力,而白真正的能力又是?與中心主題有關的像是契約者的出現,漸次變化的ドール與契約者們到底有什麼意義等。可惜聽說#26會以輕鬆布局為主,有點像番 外編。
說實在我對黒在#25中過於軟弱的想法以及焦躁表現有點「怎麼會這樣?」的感覺,就算後悔,也應該更冷靜點。之後在黑暗中掙扎與也太狗血了。不過反正都是我個人的偏執,而不是岡村真正要表現的主角。
(本名「シン」是「星」嗎?日本話只有一聲與四聲,很難辨識啊。)的代價似乎是(在親密的人懷中)好好睡一覺。所以黑之所以能不需付出代價,可能是因為在他體內的白幫他付了?(多分違うと思う。)至於大食量說是為了養活兩個人份的能量…我想不能這麼說。

畫面與戲劇張力都不錯。岡村之前也有不錯的作品,例如Wolf's RainMEMORIES EPISODE2 STINK BOMB 最臭兵器等。音樂部分,聲樂曲我比較喜歡 ED1「ツキアカリ」,其他都不怎麼喜歡。
想當閒暇時的消遣,我想足夠了。若要認真看,可能謎團太多(主要因為我懶得想吧),而且也沒什麼新的、耐人深思的內涵。不過,大部分的人似乎都看得很愉快,不論是看上哪一點。
2007/10/7 20:3:54

2007年10月8日

高橋留美子劇場 (rumiko)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rumiko觀看原來的格式

高橋留美子劇場


高橋留美子劇場

這部和人魚の森是一組的,應該說這是第一部;兩部的 OP 都不錯,ED 則較差些。比起來此部的 BGM 不錯,或是說用的很恰到好處;可惜還沒入手。OST 倒是兩部合起來的。腳色方面感覺也是此部比較強些,起碼有些比較可愛,例如浪漫の商人中的縁等。
其中有些真的是很不錯的故事,可以稱得上是雋永小品了吧。雖然,なんか、古いか、生活って言うのか。並不是主流的題材,也有點土里土氣,很多公寓啊、主婦的東西;まあ、嫌いじゃねえだ。某幾齣還真爆笑,點出了小市民、中年的悲哀:白日夢、笑わせる生活。雖然想說他們「想太多了」,但這種「非分之想」不正是我們的寫照嗎?就算是我,也不得不承認我隨時都在妄想,縱使我尚且知道那不會成真(就像劇中的腳色們);真是人沒辦法的本性啊。
所以,我覺得會妄想就照實說明自己在妄想,但也應該知道自己正在妄想,這才是比較好的態度。說不會妄想,對平常人來說這太困難了,但明明在妄想卻不知節制又會造成無明。
相較於人魚の森,我比較欣賞這個作品。即使說來都是照抄原作,其探討的範圍對我來說比較新奇,且比較廣泛。

接下來描述一下看完所引發的感觸(題材)。…這些應該放在自我批判的日記裡面才對,所以跳過吧。…好像盡是和戀愛有關的東西啊。何故?難不成我還是脫不出青澀的思想吧。
人似乎終究得和年歲相似的人交往啊。異性間的「忘年之交」似乎很容易就被議論。因為這是不符合生物性,也不和現代社會價值觀的事。所以說,年輕時不把握好,到老也甭有非分之想了。再怎麼說,人家年輕女孩的眼裡不可能映照出死氣沉沉的黄昏啊。只是,茶の間のラブソング中卻也點出老來無依的孤獨感:「これからさみしくなるな。」(雖然這句話可能也有點衝著らんま1/2連載結束而說的味道…)我還在打賭中。當然影響勝負的因素很多,不論我早死或是能倚靠現代科技迫使社會日新月異之便,都能讓我賭贏;但誰知道這最後的勝利會在誰手上?就算是 Brahms,誰能說他打一開始就是心靈上獨自一人的過活著呢?說到初恋…あったっけ?我還沒真正談過戀愛,自然也不敢誇口結婚或戀愛云云。但在經歷過這些年,這麼多模擬劇本� �刺激,看過了如此多無奈的情境,以自己意志拒絕過單戀(のようなもの),甚至於可能導致一場戀愛事件的發端;在我自己無法允許這種「不完美」的產生下,就算撇開「和我相戀的人很可憐」這種覺悟,我也能談場「普通」的戀愛嗎?
假如我是普通的單身貴族,或僅僅是因為畏懼著戀愛與婚姻、兩人生活所帶來的傷害,或許我還是很容易「上鉤」。但,我想我已經快要連「絕望」都沒有了。所以,我會「戀愛」,也會「結婚」。不過,這不只是對那相手的大不敬(我沒有辦法提供一個普通人所能輕鬆表現出的互動),甚至於也會傷害到我自己。

其次是同窓会的話題。這倒不全是戀愛相關的。
雖然沒啥好自誇的,我到現在沒有參加過同學會這種東西。我想,當我以這種措辭說出這句話時,恐怕就已經傷害到我過去的同窗了吧;雖然他們很可能會說「哼、我們打一開始就沒把你當同學過。」說來的確是我的不好,就學那段時間對我來說實在是很慘痛的一段人際關係教訓期。為了一步步學到身為「普通人」應有的禮節與規範,我總是從漆黑的陰井中望著天,期盼能徒手爬上不知有多高、潮溼的牆。可是,直到現在我都還沒有辦法產生歸屬感,沒有能夠,甚至於是想要依靠的對象,自然更甭提關係的建立。每每到了新的階段(例如升國高中),我就會輕而易舉的將過去斬斷。到現在已經反覆過很多次了,從現在起我想也是
我並不是說我缺乏一個能關懷我的人來拯救我。已經變成這樣的我,恐怕也不太可能再接受那些肉麻的劇本。但我確實照著我的路走,照著我那最後還是會成為一個「好人」的路。以我現在可見的,真的這麼下去,我還是會變成打從心底「不會阻礙他人」的傢伙,但那是令一條不同的路,就算表現起來類似,精神與內涵方面卻是不一樣的東西。路又轉回來了。俺のような奴、本当に生かされても良いのか?
順便一提,我國高中都是男校,所以同窓会那種妄想我很少作。

另外這部作品中還點出不少高橋常用到的題材。
婆媳問題:いや…こりゃ困るね。でも、この世に悪い者など居ません。強いて言っても、それも物事のついていない子供と執念の持てる人等だけだ。前者應該讓他們得到點教訓(說好聽點是學習經驗,說難聽一點是吃些苦頭。),後者或許得感化他們吧。平常的人,說理加上一點情境布置應該就成了。當然這問題在現在也相當嚴重,因為現在人在自由方面是不惶多讓的(「用錯成語了吧」「這樣才有笑果啊」←笑)。大家都不希望他人來干涉自己,甚至於連另一半也是一樣。就算是最愛的人都將其至於自己的自由之下的話,更甭提還沒結婚之前可能就抱持著壞印象的公婆了吧。這樣一來當然就很容易造成摩擦了。只是,若雙方面有心要和好的話,那倒還好解決,把話攤開來講就好了。總之,絕不可累積誤會;時常溝通的話,就能了解對 方在想什麼,剩下的就交給同理心即可。
公寓與結婚後依舊存續的嫌がらせ世界:如同上一段所說,共同生活的確是個棘手問題。因為大家都有自己的習性,現在人又特別不願忍耐。若是碰到那種好好跟他談就以為你好欺負,一副「我之定你了」態度的人,當然更不用說。只是,果真如此,あくまでも真面目な態度を取るのは身のためだと想う。總之,擺出誠懇要溝通的態度,就算對方不講理也不讓步,這樣一來就算是搞到很僵,也還有讓人覺得是對方理虧的餘地。
至於嫌がらせ,還真是懷念的字眼啊(…泣)。對這個,我只能說,身理方面長大,心理卻沒有,是件很悲哀的事。

無論如何,高橋在這方面做的不錯啊。
2004/6/5 0:36

大五日文仮名擴充碼的心酸血淚史 (BigFiveExtendedCode)=?UTF-8?B?IOODrOODkyY=?=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BigFiveExtendedCode觀看原來的格式

大五日文仮名擴充碼的心酸血淚史


大五日文仮名擴充碼的心酸血淚史(有那麼嚴重嗎?←笑)

話說家中大多還擺著沒有硬碟,以5 1/2" floppy disk 開機的時代,當時台灣的中文系統幾乎由倚天包辦。而他們後來的擴張字型中包含有日文仮名,使之後使用到日文的玩家有了依據:仮名就用倚天字型,其他除了和製漢字外,都用繁體代替。直到後來萬惡及萬便利的大魔頭微軟介入,創造出 GUI 的怪物巴哈姆特…不是,是 Microsoft® Windows,將舊王者倚天一舉推翻。但獨霸的微軟一開始就沒提供算是大五擴充碼(Big Five extended code)的倚天字碼,常常利用日文的人們當然開始著急了,「我們過去一堆心血資料該如何處理?」於是有了中國海(ChinaSea)等字型的出現。繼承了倚天,中國海的字型更多變化,也成了我過去一度慣用的字碼。但這在微軟看來根本是一錯再錯的不歸路,終於造成後來越來越多的紛爭與歧異。
乘著網路無國界之翼,各國區域性的字碼漸漸有了統一的需求,因此有了統一碼/標準萬國碼(Unicode)的出現。因為 Unicode,使得微軟有機會參與一種新世代標準字碼的制定。其結果,Unicode 至今依舊沒在 Big Five 中加入 ETEN extensions。而又因為微軟改變 OS 架構,使得中國海等不再能夠於 XP 等系統上使用。(以至於許多過去使用中國海和製漢字的資料都得修改,要不就廢除。)但我們終究找到了一些出路,那是現在市面上如雨後春筍一般出現的 Unicode 補完計畫、日和字集與櫻花輸入法等;以及微軟自己出的 HKSCS(Hong Kong Supplementary Character Set)patch,香港增補字符集:很幸運的香港他們也有不少人一路走來,且起碼在仮名的部分用的也是倚天字碼。雖然和中國海有些出入,權宜之下倒不失為一個良好的替代品;因為微軟畢竟是一家商業公司,也得顧及� �港為數眾多的客戶,所以既然有需求,就不得不一直支援下去。所以,我們就能看到像是 HKSCS-2001 Support Package for Windows 2000 and Windows XP 這樣的東西。但是這樣真的就沒問題了嗎?以我的評估環境來說,我不願意使用 Unicode 補完計畫等等的方法。雖然這可能對以上的作者有些不敬,但我總覺得還適用微軟自己出的東西比較保險。原因:假如一作,就得一直支援下去;但是我們有這樣的毅力嗎?碰到每隔幾年就來一次的系統大變革,我們隨時都會守在一旁,並保證有時間解決這些問題嗎?經歷過這些年來,我已經不太有把握了,當然也不敢期望太多。而縱使是微軟自己出的香港增補字符集,經我的評估,在任意變換非 Unicode 的內定字碼,正常使用下也有可能導致字碼亂掉,甚至因為 code page 的損毀或漏失而無法開機的狀況。我現在的情形,就� �於字碼頁已被搞混,本來不是 Big5 的也被判作 Big5,但事實上並不能顯示;而反安裝也沒效用,未來恐怕得靠自己(的程式)來一個字一個字更改了。因此,我們如此任意的改變系統設定,雖然或許能拿來誇耀,但誰知道我們的程式在任何情況下確實都不會出現 bug 呢?尤其是在字碼的這部分,連微軟自己出的東西都會有問題,我們在更改微軟產品之餘,有什麼自信能保證做得比微軟本身好?
所以我寧願採取更保守而能掌握的方法:將所有的舊擴張碼轉成 Unicode。只是,這樣終究是比較麻煩的。假如要問我我的期望,大概是 Unicode 能在 Big Five 中直接加入擴充碼的 mapping 吧,HKSCS 啥的也就免了,皆大歡喜。反正現在微軟在中文系統方面也已經沒敵手了,大可不必再拘泥於限制擴張碼的制定。假如那些人也能大力支援的話,相信應該能很快的將新的標準制定出來。
無論如何,假如您仍不想放棄舊的「所見即所得」式的表現法,使用 XP 而尚未安裝過與過去的中國海或是 ETEN extensions 等等包含日文字型相容的工具,例如 Unicode 補完計畫等;也就是說您看不到某些舊 BBS 中的日文字時,願意承受風險的話可以考慮裝裝看上面說的微軟那套。推薦原因:既然是微軟自己出的東西,售後服務多少會好些吧。(根本是妄想…)
2003/9/20 3:54
更詳盡的可參考 Joel on Software。 2007/10/6 23:42:37

秒速5センチメートル (Byousoku5cm)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Byousoku5cm觀看原來的格式

秒速5センチメートル


秒速5センチメートル a chain of short stories about their distance

この作品には色んな speed がある。タイトルはその speed を点出し、「生きるスピード」や貴樹の「二人はただ心の距離を増やすだけ」、もしくは「どんなスピードでも君に追いつけない」と言う気持ちを表す。今度のネタは普通の日常だ(アニメを作ることを日常にする自分を示すって新海が後の interview で)。国連宇宙軍も蝦夷の「塔」もない。宇宙ものは…まあ、まだあるんだが、それもそれで普通だ。もしかしたら、宇宙ものは一種の symbol じゃないか?
シナリオは…相当典型的な男の子の片思いだ。叶わない夢の物語、Le Comte de Monte-Cristoのように、金色夜叉のように。こんな物語には、男は何時でも前へ進めなくて、ただ元の所に止まり、漠然と生き残る。ただ元の人に思いを寄せて…届けられないのに。もっと極端になれば、その命を全て一人の女に費やすこともあるのだろう。(この作品に貴樹はとうとう彼女を作った。だが、心は通わなかった。)そしてその叶わない過去を追い続け、やがて全てを失う。新海の作品は元々淡白なものだから、金色夜叉のようにドラマチックな怨みも、人が死んだなんてことも、全然出てこないんだ。でも逆に現実の酷さを静かに語れる。
この数年間、とにかく前に進みたくて」この前のほしのこえもそのような台詞があった気がします。新海は本当にこんな男を待たせるものが好きだね。ハッピーエンドはできないんだそう。それは、こんな悲劇こそ人の心に残れる、優美と言う感覚を呼び戻すのじゃないのか?

はっきり言って、水橋研二さんと近藤好美さんの声はあんまり子供らしくないんだね。その幼いトーンが感じないんだ。(素人の声優では?とさえ思った。すみません。)でも新海は満足したといった。それはそれで。まあ、画面の緻密さと並べば、そんなのは大したことないんだ。それに、前の作品よりキャラ顔がよくなった。これでたとえトップクラスとは言えなくても、綺麗と言ってもいいよね。キャラクターデザインの西村貴世に感謝だ。
緻密さと言えば、深青の夕景、空のgradientはすごくいい感じ。第二話の海はそこまでしないのに、どうしていつも空だけ?ロケハンKANON以来時々耳に入る話題が、今度は確かに多いな。「感情移入しやすい」と狙ったが、外国人の私にはさっぱり。「こだわっている感覚がない」、「ディテールを省いています」と新海がいったが、ここまでよく出来たのも、他のアニメは全然付いていけないね。(制作時間があまりにも違うんだ。)

桜花抄」の先頭はまさに「兩小無猜」と言うべきだろう。大切したいものがあるだから。大人になったら、時々極自然的に諦めをつく、明里のように。今は携帯やネットや、WebCam もあるんだから、本当はそんな苦しい思いで済むことはないんだが。ま、新海が語りたいのはその、離れ離れの感覚だな。ほしのこえ雲のむこう、約束の場所もそうだったように、テーマは「スピード」や「距離」など。貴樹は膨大の時間と距離感を感じた。こんな甘酸っぱい切ない気持ちは確かに恋とでも言える� ��だろう。しかし純愛は必ずしも実のるとは限らない。
駅で貴樹が電車を待ってるシーンを見るとどうしても違和感を覚えますね。確かに日本では皆順番を待つが、ここにはそんなしきたりはないよ。(いや、あるんだが、従う人ほとんど見かけないんだ。)皆ぐるぐるっとね。民族性以外、私の住んだ街の電車は正確に定められた所で止まるとは限らないのも考える。いや、これでも民族性かな?職員も差不多先生とは考いたくないんだが。

この手のシナリオは何時も女の子が先に嫁ぎ、幸せをつかもうとする。(ある評価が面白かった。「男の恋愛は名前を付けて保存だが、女の恋愛は上書き保存だぜ」だっと。他にも「男は小学生の頃から秒速5センチメートルぐらいしか進歩していないのに、女のほうはどんどんどんどん先に行ってしまうのだ」などなど。)多分男性は社会的に経済地位が自由的のも関係あるんじゃないのか。女の子は遅れば、老後の安逸のチャンスを逃されるだけ。愛よりパンだ。でも、それは現実と知りながら、あの指輪を見た、確信してた時、一瞬、とても切なくな った。私もまだまだ若い男だね。第三話のこの後は、この chain の中で、私の心が一番痛む話。感傷に浸るのはいいが、この世には元々宿命的な恋なんてないんだ。あれは若いものに見せかけの映画や小説やアニメのなかしか探せない夢のまた夢だ。現実の中に、こんなのがあると言っても神のちょっぴりな悪戯のようなもの。それにあれは本当の試練を受けなかった仮相とでも言えるのだろう。それでも人は皆満足した。
だから、約束を交わした幼馴染たちよ!もし異変に遭って、離れ離れになった、または二人の間に強い絆が結ばれていないときは覚悟する方がいいよ。二人は身に纏った本質しかこの世界に抗う術ないんだ。それはね、そんな若くで、襲い掛かる変化に向かい合う方法を持つ、土壇場で本当に大切なことを守りきれる者はあんまり、少ないから。

「いつまでも過去に生き続ける貴樹の方が悪い」と思うかたもいるのだろう。そうね、明里にとって、二人の間はもう綺麗な思い出になったのに、なぜ貴樹は未だにそこまでこの過ぎ去った思いにこだわり、腐った今として力尽く抱き締めたいのかね。それで抜け殻になっても。「愚痴だ。そうしたから自分の人生を束縛しました。」「それに三年間付き合い続けた彼女の水野さんにも大変申し訳ないじゃないの?(彼女こそ三年間この駄目男に費やしたよ!)」「彼は前へ進むべきだ。」と思うかたも大勢いると思います。でも、こんな人だから、純粋でいられるよね。姉恋模様の「正しい夫婦の在り方」に参考して下さい。)いや、手に入れたら違うものに変わるかも。
「コスモナウト」は貴樹の執念を示すためにあったのかね(違うんだが)。二人の結末に私が言えるのはただ、もしそんなに彼女が気に掛かるのなら、手を離すことなく、確り抱き締めよう。愛を惜しむことなく語り合おう。一言「俺を待ってくれない?君を手放せしたくないんだ。いつかきっと君を迎えに…」と言ってやってもいいじゃない?この、根性なしが。諦めたら得られるものではない。だから行動せよ。諦めなければ、求めるものもすぐそこだ。現実はただそんな醜い、いや、現実らしいことだけ。
最後に貴樹は心を解放したと思う方もあるんだろう。しかし私はそうおもえない。彼はこの先もそんな悲しみのかけらを持ち続けて行くのだろう。そう。たとえ前へ進むとしても。救いなんてないんだ。意外がない限り、この先十数年も(もしそこまで歩けるのなら)変われるものはない。

天門の音楽は前から気になった。静かで、旋律もいい。ピアノで演奏するのは好きなようで、常にピアノ曲を入れる。ただ、アレンジというより、同じ旋律が繰り返しのような感じがした。アレンジのつもりかな?そういえばこの前「雲のむこう、約束の場所」オリジナルサウンドトラックもそうだった。
山崎まさよしの「One more time, One more chance」は第一話その時代の唄だと分かった。この唄が流しだした時、曲の境地をもう一度、違う意味で解釈したと思った

この物語は貴樹の無力さを力いっぱい語ってる。なんとなく、「棄てられ」に弱い私に、しっかり届いた。これからは、こんなもので心を揺らがせないようにするほうがいいな。
2007/7/30 16:30
もう一度見たんだ、断片で。今度はやっと感情移入しなくて済む。あの時は彼女の幸せぶりに苦痛さえ覚えたのに、今度はすっきりした。そこで、もう一度貴樹の心境を推察するようとした。
貴樹はもしかしたら、最初からやけになって、明里と結ばれる可能性さえも夢みていないのじゃないか?(もしかしたら、もう彼女が結婚したことも知ったんだじゃないの?彼女は彼の気持ちを気付いていないんだがね。)それで本当に駄目人間になって、最後はやっと自分をその虚しさから解放したいと思って。
しかし彼はそのまま、やはりあの傷から逃れることはないと思う。その悲しみから抜け出すには切っ掛けが必要だと思うね。
前は言った。貴樹と共感することは私の甘さを示している。と言うことは、私の心にまだ隙があるから。まだまだです。
2007/8/1 17:13:3
この文章は KOYAMAX さんに訂正してもらいました。まことに感謝に絶えません。
どうやら私は自・他動詞の扱いにまだ慣れていないです。

DARKER THAN BLACK (DARKER_THAN_BLACK)=?UTF-8?B?IOODrOODk+ODpeODvA==?=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DARKER_THAN_BLACK觀看原來的格式

DARKER THAN BLACK


DARKER THAN BLACK 黒の契約者(黒より暗い暗闇)

這作品我其實從一開始就追了。原因是主角又是根爛木頭。越看還覺得越對滋味,不知不覺就到最後了。想說不行,才擋住最後幾話,到現在一次看完。まあ、常常看本台心情點播的大概都知道,我喜歡看和自己性格類似的主角。(やばいよ、これ。)所以看這個很舒服。有些人可能會回擊「這主角根本是軟弱動漫青年內心酷酷的假象,和你那腐った性格沒啥關係。你會同調也是因為你已經引き篭もり化的關係。」不過那喰わない性格,對大部分現實不抱期望這點,還是和我很相似的。
從一開始跟的作品,大部分都沒有什麼感覺。連貫性不夠。本作也差不多。不過和許多動畫相同,本作也到最後才把重點明示出來,所以固然枝節漏脫,最該說的應該尚不至視而不見。
#23提到組織只把人當工具,換句話說就是我們朝九晚十做牛做馬為(商業)公司一輩子,但到頭來都是被利用。當然也可以說我們是利用來利用去,我們不也賺了我們那份的薪水?況且現在有法律保障,公司不能隨便解僱人。但人家有權有勢畢竟不一樣,對沒有特殊才能,不能傲然一挺:「天生我材必有用」又早過了黃金歲月的的我們,哪天抽中裁員大獎時,除了上街抗議、領取資遣費,接下來還能有終日徨徨於尋找「第二春」之外的其他選擇嗎?所以說物競天擇、弱肉強食下,無能者終究還是會被淘汰。
「組織」的目的是要把契約者在大部分人尚未知覺前使其消失,但是卻又雇用契約者來完成任務,使人參不透。這裡提到人對威脅性未知事物的恐懼。契約者就像是Gundam中的新人類,又如同elfen lied的二觭人與岩明均的寄生獣(族繁不及備載),是超乎常人、又可能置人死地而使人畏懼的存在;因此這些作品中都出現人類極力剷除這些異類的劇情。雖然結局大多選擇了和平共存,但就算某一方被消滅也不算什麼。當下的人類還是不夠理智的,我們的價值體系也尚未能找出最的解答,所以會有這方面的苦惱。本作比較特別的是暗示了契約者的存在是有意義的,他們似乎會帶來新的時代,在數萬年後造出一番新氣象。另外也有說這是進化必然現象的。這就得等岡村天斎自己透露了。(懶得幫人家校正背景設定。反正要怎麼詮釋說到頭還是原作的自由。)
#24又提到犧牲少數完成大我的狀況;這大概也是本作最深刻的議題。關於此之前提過,我們還是會作利益衡量:何者有利就選擇他。差別只在每個人心中衡量的那把尺不盡相同:較重視個人人權的能夠接受「維護少數人重大利益,讓多數人中度不便」;以「大我」為重的就無法忍耐「為了讓一兩人存活,卻使全國同胞水深火熱」的情況。只要將話攤開來講,處於極端情況的「一個人或是所有人活著(除了大家都死,沒有例外的話。)」以及「個人生命與眾人捐少許款項」則幾乎不會有什麼異議。所以終究不是道義問題,只是人的抉擇。講白一點則是個人「做人原則」的好惡。既然是好惡,就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有相對上對不對的問題。其實人世本來就沒什麼絕對的事物了。順帶一提,日本� ��通的結尾常常會站在乍看之下比較人性化,其實是對主角比較厚道的角度。這沒什麼,大家都是這麼做的。本作也不例外,硬是選了個皆大歡喜的。其實是否真的算最好的路,又是「對誰」最好還是個問題。

本作觀賞起來相當舒服,加上有個秀逸的結局,評價大多不錯。我個人如上述,對內涵部分不能給好聽的評價,但一樣看得很高興。既然以故事性為主,大概就要提一下劇本以及設定的部分。只是沒有一次看完,很難回想起之前的劇情。很多人期待是不是會出個解迷性質的續篇,或者告訴我們契約者與人類的未來如何,黒的選擇真的是我們想像中的結果嗎?本作有許多謎團,諸如「流星の欠片」到底有何作用、是什麼、為何門中可以隨(意志)產生超常現象、黑為何能夠具有白的能力,而白真正的能力又是?與中心主題有關的像是契約者的出現,漸次變化的ドール與契約者們到底有什麼意義等。可惜聽說#26會以輕鬆布局為主,有點像番 外編。
說實在我對黒在#25中過於軟弱的想法以及焦躁表現有點「怎麼會這樣?」的感覺,就算後悔,也應該更冷靜點。之後在黑暗中掙扎與也太狗血了。不過反正都是我個人的偏執,而不是岡村真正要表現的主角。
(本名「シン」是「星」嗎?日本話只有一聲與四聲,很難辨識啊。)的代價似乎是(在親密的人懷中)好好睡一覺。所以黑之所以能不需付出代價,可能是因為在他體內的白幫他付了?(多分違うと思う。)至於大食量說是為了養活兩個人份的能量…我想不能這麼說。

畫面與戲劇張力都不錯。岡村之前也有不錯的作品,例如Wolf's RainMEMORIES EPISODE2 STINK BOMB 最臭兵器等。音樂部分,聲樂曲我比較喜歡 ED1「ツキアカリ」,其他都不怎麼喜歡。
想當閒暇時的消遣,我想足夠了。若要認真看,可能謎團太多(主要因為我懶得想吧),而且也沒什麼新的、耐人深思的內涵。不過,大部分的人似乎都看得很愉快,不論是看上哪一點。
2007/10/7 20:3:54

2007年10月6日

我想像中的日本 (imageJapan)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imageJapan觀看原來的格式

我想像中的日本


我想像中的日本

"想像"似乎是指一種不切實際,一種憑空捏造。
是理想,有時卻是基於現實。

對日本的最初印象,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日常使用的生活必需品,許許多多的"Made in Japan";似乎就像個遙遠的理想國,一如不可幾的美國一般。後來智識漸長,倒是從來沒樂觀過。經濟上的無法比較﹑國際上身為一個叫做 ROC 國家的國民。 一般認為,日本在經濟方面是全球除了美國外第二大強國,而這也是她最大的特點。當然,我們知道的並不真的只有一個以"經濟大國"存在的日本。日本自古以來,一直以一個中國邊疆小小倭國,而不能得到具有大中國思想的祖先們普遍平等的尊重。大致說來,這也是先人們對四鄰不變的態度;畢竟當時中國的確有實力。中國招降某些種族,甚至攻打他國以一統天下或只是為了自保。但日本並不像有的國家,甘願做中國的屬國。遠在東海外的日本,仗著一水之隔;沒有受到太多中國來的武力侵犯,更不曾被統治過。但他們倒是對學習中國文化抱持著相當大的興趣;即使在中國將近亂世,也派留學生渡海而來,雖然海難不斷。一直到近代,這種單單對中華文化的景仰,才被定義成對一個優勢文化的努力學習。本來,對優勢文化的景仰在各種 情況中都是正常現象,不過日本即使吸收了他國的文化,心理上卻更加的異化了對方,並且還要把所吸收的,行以"日本化"。這方面一個顯見的例子是佛教與神道教的並存。神道教是日本本身自古傳下來的宗教,其內容包括一貫的創世紀神話。雖然有自中國經遣唐使傳入的佛教,卻沒有兩教間的爭執。佛教今日被利用在喪禮的超度儀式上;相對的神道教卻在如婚禮上展現其作用。婚喪使以不同的宗教,在日本人看來就像上菜市場講台語﹑在公司說國語一般稀鬆平常。其他方面也一樣,外國的東西在日本似乎很容易變質。遠藤周作是個常以基督教作題材的作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有敘述在禁教的時期還辛苦偷渡至日本的傳教士。不是他們的偉大。事實上,"有深度"的文學作品大多都以敘述殘酷的現實為主。西方傳教士到達日本,並沒達� �天主的使命。人民並不是全都排擠他們,除了官府的威脅,他們甚至還被招待得很好。問題是他們發現在日本的基督教變質了,他們的行為已無意義。最後,除了歸順幕府外,迷惘的他們已無任何可行之策略。「沈默」就是這麼一部小說。不只是日本人,外國人也認為日本在將所吸收之事物"日本化"上相當能幹。不過,竭盡所能翻新自己以期趕上他國的日本,對其他不如自己的,可就沒那麼好臉色了。現在的日本年輕人正迷著美國的文化。超越過日本的,他們以為非美國莫屬。據調查,年輕人知道臺灣的還不到一半。(詳細數字並沒記起來,不過相對於熟悉日本的我們,日本年輕人們已經和那些偶爾在新聞上聽到"臺灣"兩個字的美國人沒什麼兩樣了。)他們如日中天的流行歌曲有不少就流露出對美國的一種曖昧之情。相對之下,以日� ��為榜樣,一些臺灣趕流行的年輕人們;某方面來說,不過是一顆顆附庸的旗子罷了。當然,情形在"改善"中(我尚不能確定這是否是種進步);越來越多的日本人會對不如己者伸出援手,或是付以關注。但…似乎是這樣的,日本人會微笑著盡力與那些超越他們的齊頭,卻忽略掉(甚至是不屑)他們曾經超越的。 表面上也是黃皮膚﹑黑頭髮及蒙古人種的日本人,在成為經濟大國後,其他基於羨慕或是驚訝的人們(主要是美國人)出了不少專門討論日本人性的書籍。這些書的日譯本在日本國內大多賣得很好,他們對於其他國家對自己的看法比寫書的人更具好奇心。一本又一本的出版物,統稱"日本論";內容也不乏有趣的,但其述說的大多不離他們對外人的表面和善﹑一心求第一,或是力求創新及抓住商機等。這種書看多了,一些定論便慢慢形成。雖然,就算日本人自己這麼說不一定是對的;不過既然眾人都這麼說,想必還是有其原因。成堆的書所要說的,歸納起來大致有下列數點(以我可以想起來的程度):
日本人的"和":
大和民族,這個國度的人民們喜歡成群結黨。
除了家族的"閥"外,連學校﹑同鄉或雇主與員工間,人們都因具有某些相同的環境因素而產生凝聚。在現代的卡通﹑漫畫中就可以看到不少實例,表現出同群的人對不屬於自己團體的,有時時提防,以致不懷好意的傾向;而人們又是如何的極力追求歸屬於一個團體。
渴望第一:
非常明顯的命題。
日本經濟大多由勢力出奇龐大的財閥所主導;除了企業外,通產省具有主導經濟政策的作用。通產省,值得一提的事理面的官員;由於東京大學畢業生被公認為最優秀的學生,一些大公司或政府的主管部門通常是東大出身的。通產省就是個例子,不是東大的還很難擠進核心。當然,東大出身並不代表通行無阻,早稻田及慶應的畢業生也各建立了其勢力。
我喜歡舉的例子之一是松下電器,松下幸之助的故事。著名的松下企業,創始人松下是從無至有,辛苦將江山建立起來的。他的企業和日本其他許多大公司一樣,有一套特殊的組織法。這些組織法在現代化的公司中已被視為不可或缺,或者是大部分皆認同其具有提升效率的功用;就是公司歌﹑行動綱領等一些東西,使公司看起來就像軍隊。松下企業的初始,是由松下的組裝電器,接著慢慢求創新點子,把握商機並擴大公司等。一步步走來都是血汗。但是到了今日的松下,要求的就成了公司的守成。對"第一"懷有渴望的日本企業戰士們,成天想著提高競爭力的良策,期使自己的公司能力於不敗之地。個人早已成了公司的一個棋子,生活於無法準確判別是非的闇黑中。
個人為企業這種似乎是奉獻一切的行為,使得玻璃族(升遷無望的中年人,生命的意義只剩坐等退休金。)及公司裁員等現象變得特別注目。事實上,這不只是為了達成公司不敗的手段,也包含了利益的鬥爭。
希望得到第一似乎不是哪個人的專利。不過,像日本這麼明白的將這種渴望表現在自省中的可不多。這裡的"自省"是指包括動畫等的傳播媒介。"什麼?動畫也算?他們在製作時那裡自省過了?"請別問這種問題。起碼他們是有了自覺,還表現到讓我也能察覺的程度。無論如何,為了第一,他們有時會希望變得更強,要勝過他人。在卡通中這種鏡頭不少。當然不總是有第一可拿。有了最強的,其他就只能自第二排起。因此,心理上又出了"潛力"這種補償法。這是指相信自己潛力無窮,總有一日可發揮出來;"縱使輸了,論實力我還是贏你。"這樣的心裡主要是指年輕人,不過沒發現這種矛盾的可能不多就是了。只能說,這種心態被大量搬上螢幕後,已成為志村大爆笑一般的諷刺,或許大家已知道去避免了吧?
淡淡的哀愁:
這個標題有點奇怪。只不過是我的一種感覺罷了。
就像我們曾經感嘆鄉下農民多麼的純樸,對遠道之客皆殷勤相待;而今人心不古。從日本流出來的表面印象中,他們對其他人也是如此的親切。簡單的說,就是更純樸些。說不定是假象,因為他們對外人(群體之外的人)常先表以和藹的態度。閱讀日本的小說時當更能體會我以"淡淡的哀愁"稱呼的情境。像阿Q這種懷抱激憤之情的劇本在他們是不多見的。常常見到的倒是對生活的無力感,以平靜的語氣表現於文字間。當然乍看不一定多麼無力,這只是看多了的感想罷了。無論如何,光是那些平靜的敘述,就令人有一種較深沈﹑反省得更多的感覺。從源氏物語開始,日本人大概就具有這樣的心境了吧;直到近代的志賀直哉,夏木漱石以至川端康成等,作品中更流露出對人生如此的透視。這自然也對我發生了影響。最主要的原因,或許是他們 感情的不隨意外顯吧。對外人,甚至是家人,表面上總是要表現的漂漂亮亮的;形成民族性格後,連虛偽也被掩飾了。就像在沙林毒氣事件中,村上春樹對日本人竟沒因此發出一些批評的言論,反而不久便銷聲匿跡而感到不解,著了以訪問為主的 Underground。他們反而只是感情矛盾般的隱蔽一切。
不只是在日本,其他地區的大作品,即使雄心勃勃,仍免不了間或表現出此種無奈。
(註:或許應該改成物の哀れ
當然不只是這些,未來有時間又有機會再加了。而,這只是對部分日本人共通習性的一種見解,得特別強調的是並非每個日本人都是如此。若因此得罪某些人,我僅能以「這是我的偏見」對他們致上歉意。
除了這些定論,日本另有一些特色。例如,日本企業制度中,最著名的特點就是終身雇用制了。終身雇用制,顧名思義指的是員工一旦進入公司即終身待於其中。這個制度的發端,原因之一可能得考慮到日本是個講求人情的國家(和中國一樣);看他不好就把他踢掉未免太現實了。不過,光是人情的因素尚不足以使這制度持續下去。要終身雇用,必得要有相當的回饋。若深入探查,便可發現這種方式下的員工,的確以公司之利害為自己的事;他們認為,既然工作是一輩子的事,那公司若能賺錢,自己少不了也多分幾塊;基於利害與共,自然沒有不努力的道理。另外,好的公司自然挑選有名大學的畢業生;結果造成從幼稚園起,大家擠破頭想進好學校的現象。有點不正常的是,因為多數人大學畢業後便直接工作,而在公司中才算開始真正嚴格 的訓練;故大學的生活,有很多都盡情的玩樂。
除了同入公司的終身都一起工作,此制度下,升級也成了排隊的事。年資越高,主管的位置就有可能輪到。這是在沒更強的人競爭下;事實上,大多數人都在奉獻了幾十年後,淪落到坐在窗旁,毫無前途可言。主管的位子並不多,遑論部長以至社長的職位。
由於終身都在組織內,和公司鬧翻絕非良好生存之道。日本的工會,雖每年都會要求調薪,但不可能做到太多的要求。公司的福利是大家的,過度要求也無用。況且工會的領導還有機會升到主管位子,好歹要顧到自己的未來。雖然日本終身雇用制行之有年,但近年來西風東漸,跳槽﹑挖角的事漸多,而因前輩阻擋在前,優秀的人也不容易出頭。光是這麼雇用一些老得沒魄力的人,許多公司終於開始醞釀打破終身雇用制,甚至發話,這種制度不可能再用下去。
日本的小說除了某種哀愁外,也很入讀。不只是推理小說等時尚;提到曾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其引人入勝還在其上。起碼對我,幾乎是愛不釋手。這主要是因為,相對於日本的小說來說,歐美有些小說具有文以載道的精神,卻落於過分的強調其涵義。故,日本小說價值不一定高到哪裡去,但其生活化及較充沛的感情卻別有風味。這種僅僅是故事的描述,有時卻能造成閱讀者心境上莫大的改變,使得雖然看著平常的事物,也會似乎看到了什麼,難以形容的新感觸。
曾經有一種說法,住要住美国的房子,娶要娶日本的老婆,吃要吃中國的菜;日本的女人向來以脾氣溫和出名,在中國最初對日本的介紹中便已有說明。這種特性一直到不久前都沒有異議,賢淑的日本女人,評價竟然還在中國之上。也許是傳統吧,或許也有中國傳過去的思想;畢竟我們對女子的看法是如此,而日本又曾受我們如此長時間的影響。近來聽說因美國男女平等及自由主義,她們已無如此的評價。光聽到"援助交際"這幾個字就知道情況大致如何了。不過,其實日本對貞潔這種東西似乎一直就沒我們那麼重視。
女子高校生是日本國內市場一個很重要的指標性消費群。近數十年來日本女子通常高校畢業後就上個兩年短大,再作幾年公司職員;接著結婚,二十五歲還沒夫君就被視為老處女了。婚後通常安分在家相夫教子,繼續上班的少之又少;因此公司通常不敢對女性職員行以太大福利。(大公司中,甚至盡量不顧用女性職員?)對女孩子來說,要瘋也只有高校以至就業這不到十年的時間。因為高校生有父母的撐腰,愛花多少就花多少;結果她們就變成一個指標了。前一陣子的電子雞,她們就幫了不少忙。女子高校生人手一雞,結果普通公務員也被挑起興趣,"什麼東西這麼好玩嗎?"只不過是一種無意義的回饋,就此造成轟動,此風甚至吹到這裡來。
對現代的日本,最令人感到驚異的該是年輕一代。老年人奮鬥的成果,這一代不費吹灰之力即唾手可得。許多奇奇怪怪的現象也都出現在他們身上:援助交際﹑女子高校生消費現象﹑真理教及小學生殺人事件等;我所認識的,則是卡通及漫畫中共通的模式。最明顯的就是追求第一﹑冀求"死黨"或是遊戲人生的態度等。村上春樹的作品雖然頗受歡迎,但既然在流行的表現媒介中出現了不同的模式,或許這才是他們真正的想法。仔細的觀察,這些卡通漫畫以至日劇等,幾乎都發展出了幾套的劇本。就像是變數填一填,新故事就出爐一般。
日本人不能脫離生活的團體,但其態度似乎一直被描述成戰戰兢兢的維持自己與他人的良好關係;換句話說,他們只是努力的維持,而不像是在享受人與人間的溫馨。他們可能擔心得太多了,有時候人與人之間便變得有些緊張。對外人表現可能殷勤的他們,也披著同樣的羊皮面對每個自己以外的人。這種對人世真正所持的寡陌態度,造成了許許多多的特性。
有時想想,臺灣就像是落後了十年的日本;差距漸漸地拉近,但有些他們曾經面對共的,我們人然需要去克服,不只是像泡沫經濟,連人性也一樣。一直參考著日本的我們,未來不知會如何?
應老師要求,以下列了幾個日本地圖的資訊。這些皆是 Internet 上可檢索到的,列出只是為了方便。其實在 YAHOO 就可以找到很多了,如:日本 YAHOO地圖集,請用 JIS+EUC 編碼;(在 Working Links 的漢字通可使用。)或是直接點取全國地圖(建議)。
JapanMap(EUC 編碼)不錯,JapanMap也可以;像MAPOO就很簡單了。
雖然日本有這麼方便的服務,在台灣仍只有像台灣電子地圖服務網有此類服務;而此站甚至未完工…

Review:

這篇報告尚會不時添加感想,只因最近時間不太夠,現在就只好做到這樣了。
老實說,現在談的都是一至三年多前接觸的事,只能希望不偏離大概;至於細節之真偽,也許就不那麼確定了。若見到有錯誤者,尚祈勿驚訝,mail me 或留言即可。
參考的書籍上百本吧,因為都是很久前的東西了;要詳細資料請再找我。Key-in 期間倒沒看過這方面書籍,因此沒什麼可列的。大多只是感想。
要將自己的想法以言語或文字等型態及意見或建議的方式表現出來時,多少會過分的產生偏激態度,走向極端。在眾人的反對聲中要奮力的維護自己的立場,這情形是很危險的。雖然打報告這種事不太像努力的伸張自己的正義,有時候人會有心內的假想敵;況且我還不習慣直接將所思搬上螢幕,感覺鍵盤會扼殺我的思考。偏頗之處在所難免,希望別造成太大困擾。
曾經在國小升國中時去過日本一趟。記憶中的日本,既像是窗外剛被雨水打過的葉片般清晰,卻又已漸行漸遠。猶記得當時就對這地方有著興趣,不知為何。後來瘋狂般的讀日本小說(不是指推理的,談到這個我什麼都不知道。)及日本論的書籍,是在大概三年前了。日本卡通盛行,我也被吸引;甚至想學學日文。那時候起,作了不少對日本一切的省思。今天打的這些,不過像自箱中挑出幾粒球,擺在櫥窗上展示。一遍又一遍的意見發表,使得每每提到日本,那感覺就像錄音機的循環放音般。很久以前的事了,如同從具有思想起,我就學會了被回憶掩埋。
在打入報告的過程中,愈發的感到了自己的脆弱,似乎是無可救藥的。
1998.6

紀錄補完計畫增錄。可惜另一篇介紹台南的,電子文檔已佚失。
2004/9/16 11:57

社會心理學 (SocialPhychology)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SocialPhychology觀看原來的格式

社會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Social Phychology)雜亂筆記

著重群體影響、主觀情境,根基於完形心理學。

人透過基模看世界、並因高自尊之本性而容易以為只有自己是對的、不易改變、即使改變幅度亦不大。不幸因人會尋找原本信念的證據,堅信並促進其發生、故更不易改變。因逃避罰而欺騙自己。
越了解越支持
多理性思考可避免偏見,因未思考下行為取決於高偏見的基模。如看過快速閃過的文字即會自動處理,需靠思考來矯正。

研究方法:
observational method:描述社會行為:

  • systematic observation:依預設準則系統觀察
  • participant observation:參與活動以觀察
  • archval observation:檔案研究
  • correlational method:解釋社會行為。調查法,解釋相關(非因果)
  • experimental method:解釋因果關係

自我肯定self-affirmation theory維持穩定及高自尊(我是特別的,in-group bias)並貶損外人、視外人都相同(out-group homogeneity)→對外人不公。可擴大為內外基模群體。
自我肯定可作為緩衝,使人改變自己(我是高尚(正面)的,不屑於… or 即使我錯了,但我卻仍有值得肯定處)或避免更糟的狀況(沒必要圓謊、合理化)
e.g.,對認錯的事被自己看重時,會導致 self-persuasion。反之,則可以自我肯定來解除失調。
持負面自我評價者自我證實常高於自我提昇需求。當與親密友人相處或負面評價影響不致太大時時較重自我證實,而自認已無力改善時較重自我提昇之假象。
e.g.,人只察覺所期望及特別的。
自我評價維護(self-evaluation maintenance model)
對親近的個體(朋友)在自己重視之領域超越自己時,我們會

  • 1.疏離他
  • 2.降低此領域與自己的關聯(友情)
  • 3.(藉練習)強化自己以超越他(當無法達成時就扯後腿)
    若對之不如此重視,則幫助朋友通常較幫助陌生人多些。
    e.g.,手足歧異
    e.g.,妒忌=重視點受威脅(頭銜或伴侶被奪)+獨占欲(欲奪回)

    認知失調
    人因自我評價維護而對自己有高評價高自尊(self esteem),並且需要合理化所知一切(行為合理化)。因此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會造成自身必要之改變:

  • 1.改變自己以符合新的認知(資訊,觀念)
  • 2.否定認知
  • 3.增加新認知來辯護自己的行為曲解認知,或想出兩全之解決法—雖然那是對的,但不那麼作卻…(外因)
  • 4.模糊焦點:藉肯定其他領域能力以減低失調影響(自我肯定理論
    不論方法為何、能減輕失調即可。
    決策後失調postdecision dissonance做出決策後,將改變自己以符合「我這麼做是聰明,是對的。」(人討厭後悔)
    e.g.,要人改掉老習慣,可使其私密行為亦受社會規範(威脅懲罰或使自覺大多數人的作法,自己只是隨著人作。環境中有單一負面示範比大家都遵守規範效果更好。被動,較差)、或使其失調(使其自己做出改掉行為,如宣導那是錯的、作榜樣並自覺)並強調習慣之錯誤。
    e.g.,入會儀式相當艱難者相對於輕鬆入會者對其較滿意(自我辯解,藉口)
    e.g.,saying is beliving:counterattitudinal advocacy,相反態度主張
    external justification & internal justification決策後,若有強烈外部理由,改變自己的程度將較少。若無,則反之。(產生 self-persuasion 及 self-justification,導致長期態度改變。)
    e.g.,insufficient punishment較小的懲罰達到較佳效果
    e.g.,幫過你的比你幫過的更願意幫你
    e.g.,對於已不能反抗我們的,迫害他們將使我們更加貶低他們,進而加深迫害(南京大屠殺)。
    e.g.,人會一錯再錯(為錯誤及自己的行為找到了理由)
    e.g.,相反態度主張 counterattitudinal advocacy誘導人 saying is believing 說出違反己意的話、對方只要找到些許理由即會接納。

    基模架構schemas人的認知方法(刻板印象/貼標籤→偏見態度→歧視/差別待遇)
    對不同人事物、人引用最近的(如剛看完醉酒影片遇到搖晃的人)合適基模並以之填補自己不知道的。這些認知結構(習慣)由歸納經驗而生(此過程重建記憶以符合期望及原基模)。幫人節省思考、但亦容易忽略某些不合架構之事實(成為偏見)。除非無法確定基模正確性、在長久思考下認知其錯誤過於明顯(而非立即性邏輯的訴求、並有更好方法取代)、被提示勿使用基模時人才會改變。
    e.g.,被害人指證時常過於注意凶器。
    除非事前注意過、否則記憶並不確實、極易在收到新相關資訊時被改變。
    e.g.,目擊證人指認嫌犯法:讓所有嫌犯群相似、同時提供音聲及容貌、分批指認(照片一張張來)。一開始別摻入嫌犯、若如此仍可指認出則此證人不可靠。
    安排證人採按事件流程出場較將有利證人置於最後為佳。
    情緒越強烈,記憶就越深刻,參照杏仁核。但有更強烈的情緒掩蓋時,可能會失去之前記憶。
    +自我肯定:
    e.g.,初接觸使用的基模(初始效應 primacy effect、第一印象)不易改變。(人會透過此基模看待而忽略不合之事實)即使已知為偽,仍堅持原來架構(固著效應 perseverance effect)、就算調整幅度也不大。
    e.g.,內外基模:將人分作自己人 in-group 及他人 out-group。人易正面對待自己人、負面對待他人(自我肯定)。
    e.g.,安全基模:人期望環境不具有危險性。
    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1968自我肯定+基模架構→人會尋找原本信念的證據,堅信並促進其發生。
    e.g.,報求基模:人預期公平性,怎麼付出就得到什麼。因人會以牙還牙,怎麼被對待就怎麼回應,故通常行得通(怎麼對人,就怎麼被反饋(Richard Nisbert & Timothy Wilson,1977)),使更堅定信念。惡/良性循環。
    e.g.,偏差抽樣 biased sampling人會以所見的小部分推論全部(即使知道那並不具代表性)、即使有調整也是以此為基準(依據/調整法則)。
    e.g.,共變評鑑 covariation assessment(用一個變項來預測另一個變項)希望看到兩者間的關係時就會看到
    e.g.,內隱人格理論implicit personality theory對人觀察所得典型基模、如見到親切的人會同時以為他很大方。其形成尚與文化有關,如以為自己一直反對死刑,其實態度會隨時間改變;以為減肥班是有效的而誇大效果改變記憶。自我的內隱人格透過社會互動(別人眼中的自己)、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Festinger:在不能確定時會客觀比較他人與自己。趨上型社會比較 upward social comparisons為了確定最高水準、與程度相同者相比較能確定自我概念、趨下型社會比較 downward social compraisons為自我保護、提昇。比較對象與目標相關。)。
    e.g.,對學生的偏差期待將改變學生(或對象為自己亦同)
    自證預言被貶低的一方自尊心會受損產生攻擊或退縮(被廣為認同時)→低自尊

    判斷法則多想想反面、學學統計
    便利法則 availability heuristic機會教育。由重大事件引起的啟示較容易進入記憶歸為基模。
    象徵性法則 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將事物歸類為已知基模
    人常忽略基底比例資訊base rate information(不同的分類群中各成員相對所佔比例,如在某小學中的學生會被猜測為當地的人)而將對象當作特例、採用象徵性法則。
    依據/調整法則anchoring/adjustment heuristic判斷易以初始猜測為指標

    社會知覺 social perception
    人對非語言溝通 nonverbal communication有高解讀率、外向比內向好、女性解讀展示比男性好。但因人(尤其是女性、因文化影響需壓抑包容、較客氣而相信表情而非肢體、表面而非真實)傾向於相信別人、判別謊言能力不高。

    態度attitude對人事物理念的持久性評鑑之組合:情感(情緒反應)認知(想法信念)行為(採取的行動行為)。在深刻情感介入及自證預言下難以改變。
    態度改變:人際間比較,誰向誰說什麼。有聲譽(專業性和知名度)吸引力者對18-25歲(以上不易改變)自尊心持平者傳達表面不具侵略性(甚至投聽眾所好、使之不覺「要改變你」)的切身性強力論點意見時較容易。聽眾普遍支持自己時採單面溝通(僅自己論點以防混淆)、不支持時採雙面(正反論點)並駁斥相反立場。對有不同之意見、最好在其後一段時間、或自己提出後對方又馬上提出下較好。(先提者有初始效應、聽眾需一段時間後才會改變態度。)
    偏見改變提供新資訊一步步改變將對象納為自己人(相互依賴完成共同目標、友善非正式頻繁接觸並使認為接觸對象為典型、地位平等且外在環境提倡支持平等)或將所見現象歸為特例(只接觸到少數時)。無法一下子全改變
    e.g.,高切身性強力論點較專家重要許多、低時專家較強力論點重要(都很重要、但這周邊路線較不持久)。
    e.g.,強力具說服力論點+聽眾注意力集中(思考過較持久)、論點薄弱+聽眾注意力分散(不持久)效果較好。
    e.g.,恐懼較思考初期具有相當影響、但加上思考(具解決之道)效果更好且持久。
    閥下訊息(subliminal message 快速閃動而能不被意識到的訊息)能更容易進入腦海影響對模糊情境之解釋,參照杏仁核
    e.g.,具某傾向的人在接觸具此傾向的閥下訊息後會更具此傾向。但若有意識到、效果會更好。
    態度起源:認知→人們對態度對象的性質之信念。情感→宗教偶像等未理性查驗、非邏輯支配而常與價值觀及好惡等非理性有關。對此種之改變需打擊價值觀而非基於邏輯與事實。行動→由自我知覺而生、態度的浮現速度 attitude accessibilty快(事前思考能提高之。越快越能反映於行為上、對說服性訊息越有抗拒力)、故比與對象不常直接接觸的態度強而持久。
    e.g.,廣告需投其所好,視態度起源擇表現內容方法。認知取向標示準確清楚的商品即使實際較差也比標示不清者較令人有好感(或對象為人亦同)(有正確的 social cognition 並不容易)
    e.g.,強化價值觀或多想想正反立場(態度預防注射 attitude inoculation)都能抵抗邏輯與事實性說服、後者尚可抵禦情感性說服。但太激烈禁止會導致抗拒理論 reactance theory, Brehm1966以叛逆行為反映自由遭威脅之不滿、或因過度辯護效應以為不作只因被禁止、其實很有興趣(尤其在一開始就對其抱持興趣時、禁果)。
    e.g.,合理行動理論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行為與關切的行為之特定態度(對精確的事件而非一般性態度)及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s 屈從於社會壓力的信念、「別人會怎麼看」)
    e.g.,廣告法:引起需求。是否需情感價值觀訴求?no→切身性?no→周邊路線(偶像專家)?no→引起恐懼羞恥。

    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Fritz Heider,1958)內因&外因
    歸因時心理捷徑:基模架構、知覺顯著性、可得訊息、自取式歸因、防衛歸因。
    相對推論學說correspondent inference theory人對不了解的傾向用內向(性情)歸因而非外向(情境)歸因去解釋。當非共同效應 noncommon effects很少(對象之行為共同原因很少,理由很清楚),並非大家都會如此作時,會作內向歸因(他或自己就是這樣的人);否則不易推斷。偶爾還得考慮刻板印象
    共變模式 covariation modelKelley(1967)三維歸因理論
    一致性(consistency 不同時間情境中對相同的刺激產生相同行為的頻率)低時被歸為特殊外因、否則特殊性(distinctiveness 對其他的刺激的是否有相同反應)及共識性(consensus 其他人面臨相同的刺激時是否有相同行為,利用得較少)低時被歸為內因、皆高時被歸為外因。
    但對認同為己方或已了解(好友)者、因可得訊息 information availability多、用外向歸因多過內向歸因(當事者與旁觀者之別 actor/observer difference)(事實上多是因自我肯定而取有利之理由、自取式歸因?)但即使是十年好友、認識亦不到一半。
    歸因時先歸內因(自發性)、有機會時再考慮外因(需費心力)。但文化不同歸因方法亦不同。
    e.g.,基本歸因錯誤 the funder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因焦點在對方而非周圍情境而過重內因、低估外因。(知覺顯著性 perceptual salience知覺到的重要性較高、但人總是往外看。)假設「他會這麼作是因為他就是這樣的人」。即使有其他理由形容並非事實、但「事實上他這麼作了」。
    e.g.,被高評價的(如自己)成功會作內向歸因、失敗時(自己)會作外向歸因、但對外將受更嚴厲對待(被評危能力不足)。反之(被低評價的如偏見犧牲者)同理。不被期待成功的一旦成功卻被評作動機(而非能力)過人或純屬幸運。
    e.g.,learned helplessness 作長久而全面性的負面內向歸因(我的錯&不能改善)會令人沮喪又加上自證預言惡性循環(自暴自棄)。樂觀能作短暫而部分性的歸因,使人站起來。
    e.g.,非預期的行為,可以更瞭解對方的性格。類別基礎的期望 category-based expectancy類別基模(以為對方屬於哪種人);目標基礎的期望 target-based expectancy對象基模(以為對方是哪種人)。兩種之違反都會讓人以為「原來他是這樣的人啊」。
    e.g.,具動機因素 motivational basis的心理捷徑:自取式歸因 self-serving attributions成功歸功於己,失敗歸咎於他人或情境。防衛歸因 defensive attributions避免對自身的安全感產生憂慮。對於未來不切實際的樂觀(好事發生在自己身上、壞的反之)、公平世界(有罪才有罰、善惡有報)等、因此受害者常被認作肇事者,咎由自取(安全基模+報求基模)。
    自我概念(self-concept)+察覺(awareness)=連貫的統合感(sense of identity)
    自我概念受外在(文化及歷史)影響、越成熟越強調心理。
    自我察覺理論self-awareness theory將注意力集中於自己時會依內在標準(由經驗而來)與價值較客觀的評鑑比較自己的行為。一致則已、不一致則改變行為以符合指標。無法改變則自責並結束自我察覺。但亦易因內在標準之偏差而有錯誤之導向。此外、自我察覺會加強某些錯誤(易於表達、清楚)的感受及理由。此時思想抑制(thought suppression)不如別太刻意避免去想。
    e.g.,看著自己比較不易違反良心。過度使用酒精毒品能減低自我察覺。
    e.g.,錯誤的因果理論(causal theory)導致錯誤的信念、有時與一廂情願有關。(因為太吵、所以沒法好好讀書?)
    自我知覺理論self-perception theory對自己內在的瞭解,當線索薄弱、不清楚或無法解釋、高估外因或外因使自己以為反映自己時,由外在觀察選出最合理解釋。方法:合理化(Bem)or 認知失調論,結果納進自我基模 self-schemas,改變事實符合內隱人格之期望成為自傳式記憶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e.g.,人會依別人所看到的自己構成自我並以之表現。
    e.g.,臉部表情回饋假說(facial feedback hypothesis)微笑讓自己更快樂
    e.g.,過度辯護效應overjustification effect對自己、外因太強時會取代內因(外在動機 extrinsic motivation 取代內在動機 intrinsic motivation)。相反的、外因不強時會以為是內因造成的。故對原先就沒興趣的、可以獎勵。原先有興趣的獎勵(初期)會破壞興趣。注重事情本身並忽略獎懲的訓練能減少獎懲之影響。
    e.g.,兒時教育:即時檢討,給予小額獎懲、並申告「你本來就很…」「你也知道…是錯的而不應作」
    e.g.,情緒二段論 two-factor theory of emotion察覺到身體正激動→以察覺之前即存在之原因合理化此狀態。難斷定那個因素影響比較大時可能造成激發狀態的錯誤歸因 Misattribution of arousal
    印象管理 impression management人人都是雙面人。對外會自我表現 self-presentation、如「永遠高人一等」或「永遠表現的比別人好」。大多時候會巴結討好(ingratiation,對象知道意圖時會有反效果)、自我吹噓(self-promotion,過火則被厭惡)。
    e.g.,自我殘缺 self-handicapping害怕做不好,別人作負面的內向歸因時。極端的事前創造困難以降低成功的機率、一般則事前創造理由來解釋可能的失敗。

    從眾 conformity除非極為確定(有主見、自信、經驗、理性)、否則人皆隨波逐流(順從輿論 public compliance)而非自我省思。
    大眾(外在)都作的通常是對的、尤其在情況不明(不確定)、危機(涉及安全、沒有時間思考)、遇到專家(順從權威 compliance)時。
    e.g.,資訊性社會影響 informational social influence周遭人的行為在模糊或不尋常的情形下是有效的資訊。人會私下接納(private acceptance 內化,心中也如此認同)。
    自動效應 autokinetic effect黑暗中被要求指出(其實固定的)燈光移動距離、數值過一段時間便會固定。
    從眾會被他人喜歡或接受、減低自我察覺並分散責任(穿制服等使人人看起來一樣能促進個性弱化 deindividuation更服從情境、如造成暴民或更為溫馴)。特立獨行會被排斥嘲笑(順從社會規範(social norm 會暗示團體所接受及排斥之價值觀)、規範性社會影響 normative social influence即使不贊同亦會從眾、進而推論自己的確這麼想。)、尤其在陌生人面前。抗拒規範性社會影響:同儕試圖告知和拉攏、理解其行為使符合期望(基模)→排斥恐嚇、打擊、Schachter(1951):指派最不重要、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代罪羔羊。
    e.g.,即使極為確定眾人錯誤、在沒機會深思下仍有1/3從眾。
    e.g.,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緊急事件)越多的旁觀者越使人覺得事不關己(責任分散 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1986)面面相覷下以為「大家都不驚慌、大概不重要」。(人眾無知pluralistic ignorance)
    e.g.,愚昧的順從 mindless conformity規範價值根深蒂固(即使知道錯誤)時人會私下接納。如互惠(reciprocity norm,商店的免費試用、賄選),收發公文成習慣、接到不合理的公文亦會依習慣照作(除非公文格式不平常),服從權威。
    e.g.,流言、大眾傳播媒體易影響大眾,但媒體、大眾不一定是對的。大眾心因疾病(masspsychogenic illness,1982)一些人生活上遭受某種壓力,週遭的人會對他們的狀況提供一個看似合理的解釋,經過散播後,有更多人認為他們也有相同症狀。大眾媒體常扮演強而有力的腳色、能載舟亦能覆舟。
    e.g.,Edwin Hollander,1958,1960:一開始對團體順從一段時間後會獲得特殊信用idiosyncrasy credits(忍耐性儲金),後來在某些方面偏離團體的規範還不至於太受排擠。地位高且不會給團體麻煩時能減輕排擠。
    不幸團體決策成效通常較個人差:疊加性任務(additive task)成員進行相同的工作,貢獻總和常有社會性懈怠。連接性任務(conjunctive task)取決於能力最差的團員,表現常比個人差。分離性任務(disconjunctive task)最普遍,取決於能力最好的團員,但超越個人只在有優秀成員願提供有效意見(團體傾向討論成員都已知的、而非獨家資訊流通)並能說服他人(歷程損失 procrss loss:地位不高、答案不明確、難抗拒從眾壓力、擔心批評)。腦力激盪(意見多而有創意並能接著他人點子、不批評人也別顧慮批評、結束後再作統整)在會議之前有詳細資料且仔細思考、會議中記筆記較有效(因歷程損失、別人在發言自己就分心倦怠)。除此尚有團體迷思(groupthink, Irving Janis,1972,1982)維持凝聚力比考慮事實重要。團員� �團體無敵為豪而看低敵方、在具人望高壓指導者下提異議即被攻擊而無方法反省應變。(指導者應中立、邀請圈外人並分次團體、不具名提意見、可不到場。)團體極化作用 group polarization獨家資訊→在團體中(因凝聚力得到一致性結果)被支持而加強原先傾向,使決定趨向極端,故保守者更保守謹慎偏移 cautious shift、偏激更危險偏激風險偏移 risky shift。其方向與多數人意見、社會文化有關。討論後同質性群體態度差距比異質性擴大。
    多以理性想想可避免。(這些人比我更瞭解問題嗎?行為合理嗎?有無真正專家在場?這種作法是否背離了我的常識?他人是故意在操弄影響?)
    社會衝擊論(social impact theory, Bibb Latané 1981)會不會順從決定於壓力強度(在乎程度)、迫切性(immediacy 時空上密切度)、團體人數(4-7人最高、以上持續遞減:邊際效益)。
    e.g.,凝聚力強大的團體決策可能會出危險(無人敢提異議)。
    e.g.,多想想、盟友(與自己意見相投,抗拒團體的人)能幫助抗拒團體(一個:1/3→6%)、越多力量越大。
    e.g.,文化、情境會影響行為。挪威人比法國人順從。從眾率正普遍降低(現代人的疏離、想得更多)。性別、人格影響不大。Alice Eagly, Linda Carli,1981以整合分析法 meta-analysis:女比男稍從眾、尤其在意見公開時。
    少數人影響力 minority influence同時間內持續一致且相互認同。因團體重新審視(資訊性社會影響)、不願分裂。
    受到個人評鑑(察覺「有人看我做」、如在個人試驗中有旁觀者)時會使人警覺而分心、思考他人看法而較緊張(增加生理激發 aronsal)、簡單熟悉工作的表現更好、困難陌生工作的表現更差。反之(如在無法評鑑個人努力的團體中)同理。
    e.g.,有旁觀者的個人測試中、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一起拔河比一個人拔沒效率(社會性懈怠social loafing)、但一同研發且減弱評鑑較個人有成就。

    合作策略:
    人際衝突:零和衝突→一方的獲得等於另一方的損失。複動機衝突 mixedmotive conflict→合作能雙贏、背叛會賺更多、但互相背叛會雙輸。
    通常富競爭性者會主導情勢(迫對方背叛)並自證預言。以牙還牙有時可迫對方合作。因個性弱化、對抗個人比對抗團體更有可能採取合作。在可溝通下、人不喜歡溝通、即使溝通亦常是用來威脅。當雙方皆無把柄時溝通會略減利益、單方有把柄時自由溝通會增加、強迫溝通會減少損失。有把柄損失總比沒把柄多。對己方不重要而對方在意點讓步、減少摩擦的逐漸互惠之率先做法(graduated and reciprocated initiftives in tension-reduction, GRIT,以牙還牙改進版:先表合作意願)、第三者介入(促進協議、提示雙贏、裁決)能促其合作。

    增強好感:
    外在(第一印象→自證預言)刻板印象美就是好(Karen Dion, Ellen Bersheid, Elaine Walster,1972)但也會使人小心(膚淺的思考。但連這一些許思考都沒有的憎恨可能轉為相似程度的好感)、當美卻不好時引起更大反彈。熟識度(曝光效應 mere exposure 對親近的人、物產生熟悉感)需心理距離(會受外在物理距離影響)短、只在對方態度人格不佳、常生嫌隙時才有相反效果(Swap1977)。→相似性(價值觀、故鄉、表現等、能提供社會證實(Bryne&Clore1970)。)、人格互補(害羞的人可能會吸引外向的人)。
    e.g.,完美的人偶爾犯錯會更受人喜好、但平庸的人反之。(表現相似)
    得失效果 gain-loss effect 厭惡→喜歡比一開始就喜歡得到更多好感(感覺得到更多)反之亦然。
    一直拒絕他人的不如有選擇性拒絕的令人有好感。(選擇性:你是特別的)
    社會交易理論 social exchange theory處理=好感(滿意度=(利益=獲得:一直很重要-付出:越來越重要。依公平理論不能太高、否則會些許罪惡沮喪(得失本性&同理心)。在過高時會因人格扭曲而形成單方面迫害。)-比較基準(對利益之期望、雙方得利比較))+低替代比較基準(comparison level for alternatives,其他高利益機會之基準,高的會隨時跳槽)+解約考量(分離的損失。長期交往互惠較不計較即時性、反而多希望維持長期關係→視同己出、無限付出等。分離步驟:冀求回覆(威脅利誘→假性分離)→分離→否定對方或找藉口以平復)+人格人情因素忍耐性儲金、父� ��對子女之責任(隨文化不同)、依附型態 attachment style(安全型依附 secure attachment style 嬰兒受照顧、易發展出成熟持久的關係。逃避型依附 avoidant attachment style 不受照顧、較不易相信人或建立親密關係。矛盾型依附 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 style 照顧者情感表達不一致使之焦慮、長大後,既想親近同伴又怕被冷漠、具占有慾。與異性照顧者關係尤其重要)等)。
    愛情三角形理論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親密、熱情、承諾。友誼式愛情 companionate love=親密+承諾、狂熱式愛情 passionate love=熱情+承諾

    逢迎人的劣根性:人愛聽好話,又因而會以其人之道反其身。但若被察覺另有所圖則有反效果。有技巧而非單純的逢迎能使對象減少思考而降低揭穿機會。
    同理心(compassion,利他主義):察覺他人感覺而模擬發生在己身之感觸。相似性越高,關係越深同理心越強。
    得失本性:人不太在意利益增加(只在因自己使人痛苦時會有同理心)、但一減少即難忍受。
    e.g.,得惠時安靜無語、一被犧牲就…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e.g.,要求分手的只是稍許不安,被動一方卻會身心受創。男性(主動)對分手後仍維持朋友關係較無興趣決策後失調、女性(尤其是被動)反之。協商分手的想法較一致。

    助人(利社會)可能為下列因素綜合:更進一步,這可能達到不期望回報的現象。
    1.互利常模 norm of reciprocity 或社會交換及社會契約:利益交換(報求基模:未來或過去有利、回報或得名聲、被迫或拿人錢)及求心安減罪惡感(因同理心)。因為「有必要和此人長久相處→破相會招致不利→(起碼表面上的)和好」的想法而保持友誼。
    2.因為更深的羈絆而(一廂情願的)將對方視作「自己人」,亦即對方之利弊與自己同在(感情因素);如親人。(但這只是未去深思兩者間關係之本質,當發現其實此羈絆隨時可斷除時關係也隨之崩解。)
    e.g.,因個性因素使然,有些人天生較富同情心,有的在同理心運作之前,便已依正常情況下的社會道德伸出援手。這尤其表現在沒有經過深思,且付出的並不重要之時。
    e.g.,幫助親人較陌生人多:人格人情因素為原因之一。
    在事件發生未來得及思考或情境不明下依文化道德所賦予責任之基模行動。(直覺)
    e.g.,因是緊急事件、以人情來說應該幫忙。過程(Latane' & Darley,1970):察覺(是否過於匆忙而忽略?熟人自我評價維護相似性)→理解(人眾無知)→責任(旁觀者效應)→能力(是否夠、如何救)→適當性(成本、安全考量、法律顧忌等)。
    人格情境因素:有些人求死、不在乎伸出這點援手(緊急事件未詳細思考下可能因同理心助長此因素)、利他心較強(兒時模仿或利他教育,有的人在大多情境下較其他人利他)、文化因素(男人拔刀相救、女人長期看護,會影響人格)之類。不同情境助人行為相關不高(情境為重要因素,有些人在某情境下較願助人,有的則在其他情境)。
    e.g.,心情好或特定情境下罪惡感及悲傷做好事:朝光明面看、延長好心情、有意識能自我肯定。悲傷時較多愁善感、同理心、助人的即時回報或振作朋友(相似性同理心造成的悲傷)解除悲傷。同理心情差(挫折等)時具攻擊性易遷罪。
    e.g.,城市過度負荷 urban-overload: 城市的人封閉自己以應付負荷,故城市中較不利他(習慣效應)。另有旁觀者效應
    是否接受幫助:自我肯定理論相似性越高威脅越大)、危急度。故助人不該傷人自尊、尤其在對方不能掌握自我表現時。
    e.g.,小老師只對有自信者有效、可能造成自暴自棄。
    多助人:想想我們不自覺被助人的困難阻礙了。

    攻擊行為不必學習、但為最後手段。其產生有先天、後天(學到的抑制手段)及環境(包括藥物影響)。對期望未竟或不滿、受激怒便易生宣洩報復心於他們能宣洩的(如對方或對找出無關的弱者之過錯(遷怒/代罪羔羊)報求基模)、期望越大攻擊性越強。對未竟緣由的理解(如並非有意的)可降低挫折。在有具攻擊性物品的環境中,攻擊性較大。
    e.g.,酒抑制克制力而使人展現本性。
    習慣效應頻繁接觸某行為或現象會導致適應:對其忍受度的增加及行為趨向示範行為。(那不算什麼→我想我正有相同經歷(即使不是)→不算什麼、所以我也作)
    e.g.,文化、社會影響人格。對處於學習階段善於模仿的兒童更為真切、而兒時的經驗通常將殘留志成人。
    e.g.,觀賞純粹色情影片並不會提高色情犯罪率(只會使最後一道防線更脆弱)、但觀賞色情暴力片則會。大拳擊賽後一週犯罪率上升、且為賽中失利族群受害。電視暴力麻醉。
    減低攻擊情境:管教由過度辯護效應,以嚴重罰懲威脅(死刑)就算實施亦沒啥效果。抒解藉參加或觀賞競爭性活動、直接攻擊皆無效(憤怒的攻擊→快樂或附罪惡感的→貶低對方自證預言),需由理性自省(事件及應用同理心)及溝通、道歉。兒童可模仿非攻擊性行為。

    自信不一定能得救、但有時可匹敵真理—就算只是錯覺。有希望才有機會得救,但得而復失將更慘。(一給就得持續給下去)
    e.g.,差勁的環境(噪音、擁擠等)使表現變差、部分是因為認定「我會變差」。但由於人性、自覺完全無助使差勁的環境確實有效。使人自覺此現象或不自覺「環境很差」能控制能減少此效應,如學生在旁吵鬧但仍能專心讀書之國小教師,或是因為鄰居住宅整建而將音樂開很大聲以邊聽邊做事。

    推銷法:短期:先提出大要求、被拒後再提小要求。長期:先使之答應小要求、再漸漸轉向大要求。
    面試(相關係數.14)完全不如標準化能力測驗(.53)
    接管團體事務初期應重績效、中期重成員關係(安撫人心)、待一切已上軌道再重績效。領導應表現眾人所期望的人格。

    海馬回及杏仁核(amygdala)是原始嗅腦的兩個主要部分,情緒由邊緣系統的杏仁核(amygdala)掌管,外來訊息先傳至丘腦(thalamus),一小部分越過突觸至杏仁核;杏仁核接收訊息後便從過往經驗尋找任何不利(厭惡恐懼)因素,並將記憶存至海馬回。大部分訊息由丘腦傳至職司思考的新皮質慢慢決策,故杏仁核仍可搶先反應,造成衝動行事。切除杏仁核將導致無法衡量事物價值,生命因而無意義,故理性亦包含情緒部分:先有好惡等經驗及教訓,才能做出抉擇。也因此,情緒會影響理智,情緒超越專注力時將失去操作記憶(working memory,為解決事情所需之資訊),越早訓練自我激勵越能克服並克制衝動。流淚由杏仁核與鄰近的扣帶回(cingulate gyrus)引發。
    e.g.,閥下訊息現象。
    e.g.,杏仁核受刺激越大,烙印越深。
    恐懼、惱怒侵略等負面情緒似乎與新皮質的前額葉(prefrontal lobe)的右額葉有關,而為了因應當下狀況或發現判斷錯誤,左額葉則能抑制此負面情緒。切除前額葉將造成不知何時該有何種情緒。
    治療抑鬱:轉移注意力到真正樂觀的方向(如助人),從樂觀的角度看事情,利用禱告及信仰等。越樂觀及自信越能達成目標。全神貫注,處於 flow(Mihaly Csikszentmihalyi 命名)狀態中,因神經系統效率高,皮質活動量反而不多;此時能體會到做事的樂趣。要獲得 flow,除了興趣外,需將標的訂在稍微高於自己能力處。
    素材:約1/6的人經常關閉憤怒、焦慮等情緒,表現過 cool 的人會以正面的聯想抵銷負面刺激,即使有焦慮的生理現象亦不自覺。他們從小便學習得此種思考模式,腦部會自動過濾不快訊息。假如處理負面情緒的右腦先收到負面訊息,他們會需要一段時間過濾後才能反應,左腦先收到或訊息是中性的則無礙。
    嬰兒時期親子間動作的回饋(約每分鐘一次)對人格之養成有極大影響。不斷的 attunement(named by Daniel Stern)比一些看似重大的經驗影響還深。成人間最類似的行為是做愛。被忽略比負面反應更糟,若長期被忽略將導致被動性格,並使同理心鈍化、冷漠。對某些動作回應過烈同樣將導致偏好,長期受到情感虐待(羞辱、體罰、威脅等)將導致對情感過分反應,情緒不穩,誤判他人感受。誤判並拙於表達將使他人退避,被孤立,造成無力感、沮喪、冷漠等。有人認為心理治療即是一種 mirroring,使患者在無言中感到溫馨及安全感。
    e.g.,加入一陌生的團體最忌顯得不搭調或急於取得領導地位。應先觀察,模仿他人,主動交談,再完全加入。
    杏仁核連接皮質的得 path 對表情判讀極重要,猿猴若切斷之即失去與同類情緒互動的能力,這表示同理心是天賦。需在心平氣和下生理變化和對象相同(或模仿)時同理心較易產生。同理心越濃道德感越強。缺乏同理心可能導致犯罪卻認為理所當然。
    情緒常由表達熱烈者傳給較不熱烈者,因人常無意識的模仿他人情感表現,互相動作越協調者彼此感覺越融洽而愉快。
    婚姻的警訊是惡意的人身批評,若一方(男)退避,一方追擊,而至冷戰,甚至雙方對此婚姻皆已絕望,則極易離婚。同理心能聽出對方的心聲,避免離婚。
    批評要當面、具體,(針對事情本身,話說明白。禁人身攻擊。)提出解決之道,(因為 A,我感覺 B,但我希望 C。)並注意對方的感受。
    偏見是後天習得之情感,但因早年即已形成,縱使以理性克制亦難以消除。
    中樞神經與免疫系統可能有直接的管道相連。壓力及負面情緒、悲觀會減弱免疫系統功能;樂觀能延年益壽。經常生敵意,憤怒將易得心臟病。有情感支柱能傾訴相較於孤立者,抗壓力較強。
    素材:過大的刺激(尤其是恐怖經驗及完全的無力感:些微的希望都能帶來緩衝。)將導致邊緣系統生理改變,刻下永久烙痕。最主要影響在調節兒茶酚胺(腎上腺素與正腎上腺素)的藍斑(locus ceruleus),使尋常的刺激亦引發危機反應,無法感受快樂、麻木、對人及人生漠不關心、禁不起打擊、失去對引發恐懼事件的再學習能力,(如原本怕狗,但與長期與狗正面接觸下變得不怕。)可能有解離現象(忘記事發的幾分鐘至數日)。甚至此此生每日回想起,只要稍有動靜即過度反應。治療方法為以前額葉皮質(主要為左額葉)強力壓制杏仁核的過激反應:重拾安全感,接著是對事件的掌控力(消除無力感),藉藥物去除憂慮不安的生理,在安全下重複重述事件經過(力求鮮明以確定自己的安全)。孩子較不易變得麻木,因為他們會(在安全的� �況下)自己發明遊戲重現事件,甚至改寫結局,以自我治療。
    內向害羞、寡言的孩子杏仁核神經路徑較易被激活,較易焦慮(視環境充滿潛在危機);若激活門檻高,則為外向。出生時約有兩成為內向,四成外向。對內向可用教導其面對恐懼,嚴格教育。
    心底治療可說是重新打通大腦情感的通路,而在年紀小時比較容易。作的好的話,效果可匹敵藥物。
    侵略型孩童易怒,一受到刺激即視為敵意;加上內向害羞則人緣將不好。可以公開討論對策(怎樣會更好,如何才能處於主導地位並維持自尊)、激起同理心(對方怎麼想)、微笑與傾聽及辨識對方情感或表情(對搞不清楚狀況的孩子)改正。
    沮喪及憂鬱已成為現代通病。同年缺乏親情及受漠視,過大之壓力,又無心靈支柱為其主因。教其抱持樂觀,質疑憂鬱的思考模式,學習交友與增進親情可治療。
    飲食失調大多與社會公認標準有關,或是誤認自己的情緒(將焦慮視為飢餓)。
    長期酗酒者多是以酒精作為焦慮抑制劑,這些人可能也會對其他藥物上癮。

    情緒教育:
    • 對己:高度自覺、坦白誠實、自信及決策能力、責任感
    • 對人:情感認知(及強度辨識)、表達與管理
    • 個性:克制衝動(感覺與行動不同,先克制衝動再訂定目標,思索處理方法及可行性)、延遲滿足、樂觀進取
    • 溝通能力:衝突、壓力及焦慮的處理、同理心
    e.g.,下午上課前每個人先報告今天的心情指數,「九分,有點興奮緊張」等。
    e.g.,多做些合作的工作,如小組拼圖。
    e.g.,對日常爭執之機會教育
    2001.6初稿
    2002/12/18,21,2003/1/12加入 Emotional Intelligence(by Daniel Goleman, ISBN9571320218),未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