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Freedom
On Freedom
這是本印度人 J.Krishnamurti 的言論選集,但裡面所說到的觀念卻相當不錯。或者說,因為和我過去的經驗相投合,所以我不知不覺的覺得他所說的和我所體會到的,其實都是同一回事。…不過,話是這麼說,這也只是我個人的臆測罷了,過去也曾有過我以為我了解了,但本人卻表示他所說的並不是這個意思的情況。那通常是發生在敘述有點玄奇而摸不著邊際時。這本書好像就是這樣,我嘗試以非常白話的說明重述此作的中心思想。當然,這和他本人所要說的,既然「道可道非常道」,恐怕多少就有些差距了。看此書所得到的,其分量和閱讀ディープ.リバー時不相上下。但他有提到,看他的文字不能追尋;對我來說,文字只能用來印證。這就是「你還看不懂,長大了你就知道了。」的意義。雖然一開始覺得還有些新奇,但因為整本書那固定的論點重複了過多次,因此看到後面開始研究起他這一生的心路歷程(笑)。看來他發現後來大家都崇敬,甚至敬畏他,但那並非他所願意看到的。所以才說「和平起平坐者一致,而非高高在上的。」可惜,他所傳道解惑的對象們,大部分恐怕還是不太能了解他真正所要說的吧。
整本書最大的主題,正如他所宣揚的,在於由己身出發,真誠的發現(探索)這個世界。真理不是從別人的教導中能夠得到的,因為那只是他人所體會的真理。對於沒有相同經歷的我們來說,就算那是真的,我們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人云亦云,那和我們被告知一件錯誤的事是真的又有何差別呢。所以,自分を、自分だけを見る、真理是得自己去發現挖掘的,而非去追隨;一切都需要自己從頭探索。他一再一再的重複著「別指望宗師或其他人的指導」、「拜託,我們一起來探討。我不是在解釋,你們也不是只有聽的份。」就是這麼回事。甚至,已經有的成見也會造成判斷的偏差,所以要「捨棄過去」、「捨棄經驗」。所以說,他的理想是我們與真實之間不應該存有任何東西來阻礙我們理解真理,這就是他所一直不斷提到的「空間」。 有趣的是,最近才在潛籠居士「釋迦名言集」(泉源出版社,這本書可能因出版本數過少,恐怕已不多見;不知為何,軍中竟有進這本。需注意一件事:我並沒推薦這書,只是隨手翻翻。)中看到,作者解釋:這「空間」正是所謂的「空」。那看來我在「人生的意義」一文中所臆測的顯然是對佛教還沒深入了解的結果。…畢竟,我連他們的典籍都還沒讀透,要隨意引用詞彙還是太早了吧。(註:後來在說佛與妹的討論中發現,佛教中所謂的「空」應該還是指人生一文中的意思。)
因此,自由不是任何其他的人所能授予的。以他的話來說,我們得去除成見,隨時以澄澈而真實的心審視一切。人對於所認知的環境,包括對他人的評價,有許多都是間接由其他的媒介,例如人、書以及傳言得到;這就是「三人成虎」的道理。「健康」就是指心靈狀態的純淨,因此要健康才能自由。他將重點放在人如何起心動念,並將之納入理解及思考體系中,以避免這些念頭所造成的影響。別過於依賴或甚至執著於經驗,因為世上無常理,你所看到的很可能是虛像:只因為當時的狀況才能得到的道理,不是任何時候都通用的。當然他說的很對,我也有很深的同感。但是若無時無刻都不能利用過去,那我們每次都還得從頭再來,不是太麻煩了嗎?我想他太過於強調「別執著」了,因為這是現代人的通病。但僅僅指引了第一步,接下來應該如 何,起碼在這本選集中他說的很不清楚。從己身所出的才是「悟道」,在了解一切後,才能知道事情為何如此演變,進而能夠不強求,也不再抱持疑惑。是故,就算是對仇人或罪犯,我們也可用同理心等等的來理解而不去苛責,這應該就是他所說的「愛」。但對以清明的心來審視,卻只能看到不合理的事物,在不得已之下我們只能屈從;這就是「順應(適應)」的真義了:我們並沒改變自己,只不過是改變了外在的表現及行為罷了。就算最後將這種改變養成習慣,也不會打從心底認同。知道這點的說不定會認為他自私吧:不管世界上的人們快不快樂,只顧著自己理解,卻不顧他人死活的傢伙;一旦得道,卻有擺出一副安然自得的樣子,不顧一旁的人身處水深火熱中。當然也不是這樣,瞧,他不是跳出來希望大家都能和他所希望的一樣達觀� �嗎?況且以他來說,賺多少錢根本不是問題。只是我們(大部分的人)終究還是不能理解他罷了。因為,他還是把簡單的事情說得太難了。我並沒責難他的意思,只是以實際的情形來說,就算是現在,能了解他真正要說什麼的人也絕不在多數,他實在可以說得再簡單些。或者,是我會錯意吧?
我想他希望我們能做到的,就是去除成見,活在當下。或許,對我們來說,重要的不是有沒有神、靈魂,或是人生有沒有意義、有沒有來生等;真正要緊的是我們當下的 life style,以及對人生的態度。別去對那些尚不理解的東西窮追不捨,而應該把握住手中能做的,才是他能夠告訴我的。
縱使他如此再三的反覆,但過去的經驗有時確實能加快我們理解世界的腳步。的確,我們經由他人或自己經驗的指引而認識了新事物,這樣會使我們戴上有色的眼鏡,為世上的一切貼上標籤,而分不清還有其他的事實(社會心理學的基模架構及自證預言);但縱使如此,我們還是多了一副眼鏡不是嗎?只要我們別每次都戴著就好了。對我來說,重要的不是捨棄過去,而是累積出於己身的經驗,只有這些才得以憑藉。…我知道,對常人,包括我來說,這是很困難的。或者說,這終究只是理想嗎?我果然還是受人性所牽制著。
縱使如此,他的處境也沒多好。他的理想如此,而他的演講對象卻仍舊是透過他的眼睛來看世界,他們的態度依舊還是抱持著「我靠著聖師的傳授而獲得了這個觀看世界的方法」,而他自己也要求人要這麼做,別那樣作。更糟糕的是,有些人看出去後不知道看到了什麼。假如他確實的思索過了人性這特點,他仍舊會以相同的方法傳達嗎?我想是會,畢竟教人釣魚的方法比起給人魚看起來妥善多了,他不過是教人「方法」,又不是展現世界給人看。
可惜,我不會,也不懂得教人這麼做。我想,我能做到的是在不預期碰到有緣人(就是那種聽得懂的)時,再稍微聊一聊吧。
因此,他所謂的「自由」還是得要基於一個眾人所謂「自由」的環境才能成立;能隨己意的思考,身心健康的情況下方可能有「健康」的狀態,否則就只是「反應」而已。而在我們能隨意思考時,只要別庸人自擾即可。
真的說起來,我比較趨向 Krishnamurti 的理想,但卻比較喜歡遠藤周作ディープ.リバー的境地;而他們也不是相背離的。無論如何,要做到他們所述說的程度,都不是我們三心兩意能夠辦到的。
2003/9/21 14: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