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mmy
只是倚老賣老,「是非先也」, 從《我注莊子》到《還吾莊子》代序 不會過分強調西方不重本體嗎?把很多錯誤都歸罪到造物意識。 中國治學有個很不好的傳統,「代聖人立言」 對我來說,莊子是怎麼被注釋錯的意義並不大。重要的是這本著作所要表現的是怎樣的內涵。雖然我之前就覺得老莊與佛教於精神上有相通處,但見到以佛教觀念解析莊子的這還是第一次。(看的書不多,慚愧。) 忽悠 糊弄忽巄 卮言 On Freedom
之前就看過他其他的一些小說,敘述基督教在傳入日本後「本土化」,和佛教結合,而成為具有其怪形式的信仰;因此對這部他最後的作品產生了興趣,不知不覺借回來看,然後就不知不覺看完了(笑)。
遠藤周作最後的、具代表性的作品,宗教觀集大成。這並不是述說一個受苦受難,並對自己的信仰感到質疑的故事,但的確是融合了之前一些作品的群像。書中的角色有的捨身付出,有的滿心疑惑。當然,遠藤自己已找到他所以為的「正道」。
在一趟印度旅遊中,成員各自有自己的過去及心思。相對於過去每本小說都只有一個主角,這次他試著一次掌握數個「心」;以其先給每個角色一個「物語」作背景,之後各個角色相互交織來說,他成功了。不過就其長度,美中不足的是,總覺得尚有不夠深入處。倒不如說,他越來越委婉的筆法更為吸引我。「委婉」的形容詞並不很恰當,但我確實覺得他的文筆漸漸融入日本之前主流作家的風格。大概前人總是會影響後來的旅人吧。「無奈」就是其中很大的一個主題。看多了,自己也容易變得不能強求,認同「世上總有太多人力所不及,而人人又有其苦衷」起來。在此作中,甚至之前,遠藤就已慢慢融入。因此,越讀越有種與川端康成相似的味道。廢話太多了。遠藤的中心思想,他最後終於得到的是,神存於各處。沒有異教徒,只有遵行不遵行那「存在」的準則。這和我的想法也相當類似:對我,宗教最可取的並不是其律法,而是其共通處,有的是教義的部分,「勸人為善」當然也是一種。不過天之行有其道。為了傳教而殺人的十字軍、純為享樂而享樂的某些人等(不是指我們常引用的享樂主義學派。But,各時代皆有,現代特別多。(嘿嘿))便是違反了這「道」。「道」無思想,所以和我們人所定義出的神當然不同。遠藤提到,「洋蔥,或者是那更深遠的什麼。」(這句話是我掰的,不過相似的句子起碼能找出兩次。)便提示,他也發現真正的「什麼」並不只是現在人們所定義出,會排斥異教徒、只對「選上的人」付出的神。話說回來他一直在迷� ��於「什麼是真正的天主教」打轉,也正是因為他過去和西方人的天主教扯上關係,並且恰巧身為「不是被選上的」日本人。(這種說法有點意識形態灌輸,但卻是他之前無法抹滅的葛藤。)這造就了他的作品,很可惜的,也制限了他的題材。也罷,條條大路通羅馬,反正他還是得到「正道」了。並且,對之前那不得不在眾人面前踐踏聖母像的傳教士,也給了答案。
轉生是他另一個中心思想。表面上是看不出來他純粹為了「善惡報應平衡」而支持轉生,只是像虔誠的教徒,上面說一就是一,並沒啥理由。不過,他的描述方法總有種懷念的感覺,就像是那反而是為了贖罪(為了人世的羈絆及依戀),而不是貪圖生命。However,對於這種比較不能明白說明的,我還是持保留態度。話說多了,告老說不定又轉了思想。不過,他其實也沒提到什麼不能掌握的啊。「縱使人已去,其行誼仍長存人間」就是他所欲言的。或許真的沒有我們所以為的轉生,或許即使有轉生也不是我們所希望的那樣子(,總是空留餘恨);但是,其所作所為都已經留在世上了。而這不是加諸於其的榮耀,逝者已矣,剩下的只是生者的奮鬥罷了。他們的一切,就成了我們的道標。這就是轉生了,他們的意念在我們身上 重現。(你背著十字架登上死亡之丘)「(我現在模仿你)」大津是相當努力的。(曲解原意過頭?我覺得遠藤會從棺材裡跳出來打我 ^^;;)遠藤這是將意義放在活著的身上,還好,不像我,意義已經在……轉生比較好吧?該怎麼說好呢?
在這部充滿徬徨以及無奈的作品中,敘述的詞句卻是相當優美,值得一看。
再來,作點劇情討論與ネタバレ吧。反正不該バレ的都已經說完了(笑)。這部分主要是對於看過其他人的評論後的思慮、感觸與批評(…?)。
對於マーガレット、マドラックス、レティシア最後沒有合而為一,反而各自存在的原因,我猜是因為他們皆已有各自的人生,所以staff覺得比較好的処理方法是各自再度擁有自己的人生,恰好Reticia也能當作Margalet的妹妹,而MADLAX的存在也不至消滅。比起「合而為一」,這樣的結局似乎比較好。這從最後Margalet對MADLAX說的那席話可以應證。另外,也是因為假如合而為一,對本作所要表現的哲學以及世界觀可能有影響。所以我想應該不是因為大家都比較喜歡Margalet分離,加上Margalet希望作個乖寶寶才會如此安排。當然這只是臆測,可能性之一,實際情形就得問staff了。
對於他們經歷過的主要配角,以及Reticia、MADLAX、Elenore、在ブッグワルド任職的Vanessa等是不是有特殊的意義(例如MADLAX是「真実に触れたときの痛み」的真正意義等),以及他們的真実,這點交給お宅去研討吧,雖然我並不覺得staff這樣安排有什麼特殊的意義。
還有兩個重要配角沒提到,順便說說。我想リメルダ(MADLAX云:怖い人)對MADLAX來說可能只是「重要的朋友」,而不具有更深層的意義。至於SSS,印象最深的是迫於局勢賣情報給政府。不過,這應該是很正常的反應吧。
有人提出カロッスア・ドーン是經Friday之手將プゥペ具現化,這點我無法判斷。不過我想應該是プゥペ自己意識的緣故才是。
Friday的身分,依MADLAX的說說法是和他一樣的存在,但到底有什麼樣的過去並沒說明,所以這個謎也pass。
那三冊所造成傳說的力量實在是太強大而莫名所以然了。不但造成Margalet一分為三,MADLAX成為「死ねない女」,Friday能造出國際性的Enfant而提供Galza與政府軍武器(戰爭與軍火生意是很耗錢的,而他竟能無償提供。),更使得プゥペ(就是カロッスア・ドーン)即使在死亡後依舊守候在Reticia身旁,並且在最後還使Reticia具現化(?反正就是回到「日常」)。這部分(產生原因以及作用原理)staff並沒解釋,不過大概也不需要什麼解釋。
傍観者(巫女?)のクアンジッタ看來最後達成任務而逝世了。至於ナハル,她(應該是女的沒錯吧?)的能力恐怕也是和那文明有關。劇中古文明的傳說也staff沒解釋,所以也只能經過お宅們的遐想補完。我覺得補不補完倒不是重點啦,反正補完也多塊肉。
順便節錄一下那三句話:目覚めの言葉を…エルダ・タルータ。本質の言葉を…サークス・サーク。真実の言葉を…アーク・アルクス。當然,這在真正的現實中並不存在劇中那麼神奇的力量,尤も、資質のある者なんて、元々無いんだ。
關於此作的標題,這裡也從Crystal Note.聽到了個有趣的說法。MAD:瘋狂的,LAX:散漫的、放縱,照理來說應該是指不受拘束,也就是Friday所指的「本質」。不過,LAX在goo辞書的另一種解釋,是規則、躾(教養),所以MADLAX就是「優し過ぎる人殺し」?
#21那飛機斷得太不自然了,人也是。只能以超自然的理由來解釋。這樣一來,他們兩個應該是選ばれた人(要不然應該一同死亡)。只是,這樣解釋其來又有其困難。還是解釋成staff的懶惰加上有點錯誤的設計?(他們本來要強調這次失事的特別性,但並沒好好的考慮這在整體世界觀中的意涵?)
有太多地方感覺太羅曼蒂克了,現實不應這樣。最明顯的一點是MADLAX拿槍的招牌動作,上面提到カラオケ的那一對,其切っ掛け就是女主角的先輩作出這個動作表示「我也知道這部動畫!」(笑)當然,這姿勢還能解釋,但整體來說,還是過於浪漫了。
這作品的搞笑ネタ還不少。例如ガザッソニカ観光協会!,可以去看看。やんまあ煮與戦闘舞踊ヤンマーニ都是開nowhere玩笑的。
雖然音樂只提配合度,CG倒不錯,Nitro+這些年來給我的感覺是漸次進步。大崎シンヤ雖說是UNKNOWN公司的,卻也畫了不少Nitro+的作品。系統照舊是Nitro+獨創,skip雖然已不慢,總令我覺得再加快點會更好。另外load也是個問題,滿重的。
本作一直到最後都沒解釋12起殺人事件中第一個被殺的是誰(後面的都是カルメロ),不知是不是伏筆忘了拿出來用。關於兩百年前那兩位創制骨董人形的錬金術師カリオストロ與サンジェルマン伯爵,歷史上真有其人,不過在這當然是被作為ネタ使用。對於ローゼンメイデン中當作人形師的,サンジェルマン伯爵,似乎沒確實記載他造過自動機械人形之類的東西,不知道是不是被穿鑿附會的。 因此,本作不甚適合胃口已經被養大的我。もしほのぼのな雰囲気が好きならばやって見てもいいんだが。
這遊戲搬了兩台電腦來玩,之前只是玩好玩的,邊走邊盡量繞完所有選項,之後才裝在另一台正式起跑。沒料到的是,待搬出攻略後,卻發覺已經快進入結局了。「這樣不會太短了嗎?」不禁想這麼問。但遊戲的安排是共通劇本後一直線,久しぶり。雖然各角色的結局也不能算很長,總是超過最近的遊戲了。(雖然我早說過,電子小說,包括這種形式的遊戲,最好還是別安排Multi Ending,一本道こそ王道だ。這樣才能榨盡劇本作家的每一分精力…不不不,是作家能專心致力於最$1彩的劇本上。)
主角用女装這件事,使我不知不覺想到了前不久的処女はお姉さまに恋してる。兩作更有個相似之處:主角裝扮起來比女孩子更漂亮(汗)。不過,我最近比較想看到的,或許是こなたよりかなたまで裡面那種人思い的吧。本作中主角扮成可愛女孩,比較有種被人糟蹋的正太感覺,而不像是おとボク那種令人景仰的。以這角度看來,おとボク的主角地位是相當奇特的,因為其他女裝系也很少有這種類型的。
當然這作品也改編過了,而且改編後的「感覺」不錯。其實這部說來,除了最令人震驚的結局之外,好像也沒啥好說的了。 經四方打探,聽說原作的ロゼット最後變成普通人,是個令人感動的結局。不過動畫中最後的一話…やったね,看很多人哀嚎「我不承認這種結局!」就知道了(笑)。これは、「要看HappyED,就自己去找森山大輔的原作。」の意味か?(可惜,原作也沒好多少。)
森山、監督紅優與シリーズ構成冨岡淳広應該都有出到力。改編後的クロノクルセイド,是個クロノ與ロゼット兩人被運命の輪廻翻弄的故事。即使是努力過,經過了「自己的抉擇」,兩人所剩的,也不過是枯竭而有終點的半年。
果然我們還是無法接受不「美滿」的結局。這恐怕是因為我們不願接受自己也會遭受不幸的事實吧,尤其是努力卻報われなかった這件事。我們的人生不應該是不測的,只要努力就該有大團圓的結局,就算沒經過努力,沒回報,起碼也不應有悲慘的終結。可惜世界正不是我們所想像的。(稍後再述)
西方的設定,瀰漫著另一部動畫鋼の錬金術師的味道。不過,當然這應該是原創的吧。改編後的動畫因為一些設定上的瑕疵、題材利用不充分,「完成度」還是不夠高。說到設定,原作在這方面也是一樣。這得要說到ファティマの予言,在網路上找找就有很多相關資料。
1917年聖母在葡萄牙Fatima顯靈於包括Lucia的三位牧羊孩童,約定持續的會面;並在10/13最後的一次告訴了他們三個秘密。這次的會面有數萬人同時見到異像,所以才被教會承認。實際的預言是一連串話語,因此會有各種版本不同的詮釋。這預言其中一個簡單的分析有下列三項(經過人為解釋與修飾):第一預言了大戰即將結束,而更大的戰爭將在(一次)大戰後再度發生;第二預言是蘇聯會解體,歐洲共產主義學說垮台。クロノクルセイド第三話大概是參照這裏的。但第三項因為被教廷封印,直到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2000年5月13日往Fatima朝聖時才扼要地公開,並於2001年11月17日由健在的Lucia修女親口再次證實(其他兩位皆已過世)。內容是「白衣的主� ��在殉道者的屍體中費力地走向十架,然後在槍擊聲後倒地,伏於血泊中。」不過,因為第一、二預言都是如此格局的東西,因此有些人還不太信服的樣子。而這個預言,被認為是指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1981年5月13日在聖伯多祿廣場遇刺的事件。因為預言並未完全公開,有些人懷疑其餘未公開部分說明了人類將面臨恐怖的大災難。還有些人質疑為何經過二十年才公布,雖然說這也有可能是教宗的気紛れ。
Fatima預言其實也可算是世界末日預言的一種,這種東西在我們的世界已經多到可以忽略的地步,畢竟在2000AD前的預言沒一個成真過。就算世界大戰連續發生,人世依舊沒有滅絕。關於其虛實很難說明,因為以科學的角度來說,「顯靈」這種事無法解釋。但有些人提倡「信的人才會得救」,所以他們又堅持他們有理。只是,這樣一來,佛、道教與其他地方的宗教的臉都不知往哪擺了。關於世界末日的出現,能不能說明成人們「幸災樂禍」心理的衍生,我並不知道,但有人「期盼」、有人信服,我想這可能算是人們對過於平淡的生活產生不安的一種表現。
這部作品的連載於1998年10月開始,當時尚未公布這部分預言,所以許許多多的作家會拿這作題材是很普通的事。森山將第三預言設定成「地上代行者」的出現,沒想到連載才兩年,教皇就公開秘密了;解決之道當然是忽略,或是像動畫一樣畫蛇添足啦(笑)。以這個設定造出マグダラ等等如此的故事是很$1彩啦(雖然總還是有套用公式的感覺),在這層面上來說,動畫似乎更有深度些。
以動畫的設定來說,至高無上而全能的神存在,(或者說就算是存在。但因為連惡魔的能力與預言者都存在,並指證歷歷的話,神應該沒有不存在的理由。)並且也不過是把人類與惡魔、甚至包括墮落凡塵的天使當作駒罷了;不論罪人們再怎麼努力,依然在神的掌握中。以神的角度,人與惡魔是「工具」,說人與惡魔「沒有善心」啥的,不如說誘導的方法不被我們認同。對人來說,真正有意義的不過是身為人的奮鬥。而且,那很可能還是在叫作「命運」,神的股掌間被玩弄的飾品。一切都是神的気紛れ。
只是,這樣子的神並不為我們所寬容。我們不相信有一個為了自己的好惡就能隨心所欲控制命運的「the One and Only」存在;我們時常會把兩項設定套在「那一位」身上:具有人的理性,以及寬大為懷的慈悲。這些都僅僅是我們對「好人」的定義之一,卻不能阻止我們寄望「那一位」會具有這樣的屬性,就如同我們妄想這世界是公平的一樣。
故事的結局,ロゼット的「死にたくないよぉ!もっと、もっと、生きたい。」為首,描繪了一個1981年暗黑的終結;同是「罪人」的墮天使ユアン・レミントン,無能為力的看著已經操好算盤的神,利用惡魔來實現他早已計畫好的預言。或許這樣的插入有點突兀,但卻也有意無意的造出了個更深的意境:神還是掌握了一切,就如同在遠處操縱著布偶的黑幕一般,對我們是個遙遠的存在。無論如何,這最後的一幕使此部動畫作品成了ACG界懷疑「神無所不能」的一個典型(不知有沒有機會成為「經典」)。記得EDENs BOwY也是代表作之一,畢竟一個全知全能的意識體對已經「開化」的現代人來說,其立場還是太自大了。至於那些依舊深信不疑的人,很多人不希望是這樣,所以就算真的有類似劇中的情節發生,總會拿另一套理� �來說服自己:神一定是有原因,才會不顯現在我們面前,不簡簡單單的就拯救我們,並且任由世上依舊存在如此多的怨懟與紛爭。「一切都是為了試練我們,並在最後使我們得到救贖。」他們如是說,彷彿神全心全靈就是為了他唯一的造物:這個世界。
說的也是,神再偉大,他所擁有的也不過是這個世界。就算神其實造出了無窮個世界,在「這個」宇宙中,某種意義上,他的確就只能操控這個世界。…這個詭論是為了讓人覺得神沒有那麼偉大而存在的。縱使有人會說「這不就已經夠偉大了?」,但起碼對我來說這都不算什麼。也許,我真正需要的,是一套就算是有神,也不能改變(動搖)的真理。事實上,我也正在思慮當中。(請參照「人生的意義」)
至於實際的情形,我想既沒劇中說的那麼黑暗(一切都是神的作弄…說好聽些是造化),也不會像基督教說的那麼光明。我仍舊堅持原先的思想,有意識的神不存在(請參照「人生的意義」,too.)。人的努力雖然可能導致願望與欲求的實現,卻不能保證。「努力不保證能成功,但不努力則一定不會成功。」可能是大家都聽過的,although現實可能得修正成「不經過謀略與努力通常不會成功」。自然從來沒有「努力→叶う」這條真理的存在。所以,兩人的最後也不是不可能發生的。更不用說善惡報應,那大多是建立在人的努力維護世界「公平」之上。
這部用的是天主教嗎?…因為以Fatima預言為題材,所以聖母看起來比重很重。不知道是什麼時候的事,我被灌輸「基督教以基督為信仰中心,天主教則較基督教重視聖母瑪利亞」的知識,甚至「天主教拜瑪利亞」的不正確觀念。一部分也因為遠藤周作「沈黙」(1997/11/13-14看的)、「スキャンダル」(1997/10/30)等作品的影響吧,尤其是沈黙,這部作品對那時代天主教徒內心的糾葛描寫得非常深刻。
OPテーマ「翼はPleasure Line」…栗林みな実終於進軍動畫界了。之前在君が望む永遠的那首OP,以至於動畫版君望的OP應該助益不少吧。水月的石橋朋子就沒得到這種待遇。
DVD共通映像特典「アズの補習授業」是在作一些環境設定上的解釋,不看倒沒啥關係。話說回來アズマリア那歌聲實在太假了,一聽就知道是拿別人唱的。算了、魔法遣いに大切なこと中就提過,声優には色色事情が…
ま、算是個上等的動畫吧,即使是改編的。
看了一下漫畫,當然只有七卷。大致上的感覺是設定比較嚴謹,つまり、「完成度」比較高。
罪人有罪人本身對自由與「完全不可侵」的追求,但墮天使(這是動畫的ネタ)也有墮天使對於「神」的職責在身。感覺上,個人都有自己的「正義」,沒辦法說誰就一定是對的。只是,維護僅僅屬於自己的自由,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是「理所當然的權利」,如此而已。
因為很多設定都和動畫不同,所以雖然有大致相同的角色設定,讀後感觸卻有相當大的差異。因為還有最後一集沒看,所以就此打住。不過,到時有機會看完,大概也不會加添東西了。因為,這最後的一部分,恐怕不會提到新的東西。
好像都沒提到內涵的樣子,那是因為這個作品比較像Hollywood出品的商業電影,雖不至於「完全沒有」內涵,但其實也不過是沒啥大不了的東西。
幸好以商業動畫來說,還不算是太差的作品。
趁有時間趕快把本作作結。這個作品過程主要還是在討論人的機器化與機器的人化。關於此部分,之前已經有過相關討論,不再贅言。
で、本作的中心主題主要在最後的26話,「笑い男」與素子的對話;在SPECTACLE_LIFE: STAND ALONE COMPLEX與liferedesign.com有前半段的內容。這部分主要敘述到「STAND ALONE COMPLEX」的真意:「藉由原型的闕如,反而引起(廣泛的)仿效。」、個體特殊性的消失與素子舉因為好奇心而得到個性的タチコマ為例,而得到對之的解答。
個體的消失與媒體的蓬勃發展大概脫不了關係。除此之外,我想這和我提過的「假如真的具有與之相同的過去、生理等等,說不定我們自己都會有電視上那些罪犯的舉動。」有關。也就是說,真正設身處地立於他人的立場時,我們不會將之當作out-group,而會求理解他們,並得知他們行為的理由。再進一步,假如我們都有共同的經歷,那我們會有相近的反應。但staff關心的是以個體的角度來說,這種現象會造成自我的消失,所以他們還特地找了個解決之道。只是,我總覺得個性並不等於靈魂,甚至於有個別特殊性也不代表靈魂是先備條件,或者有靈魂就不會「単一性を喪失し」。本來就因為有太多人明明有靈魂,卻「単一性を喪失� �」,所以才會被提出來的。另外,「好奇心」這解答也不是很恰當啊。
事實上在第一話的引頭就他們已經暗示,人類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區別有一天可能會被打破。感覺有點像EVA的情境,不是嗎?或是說,大家都會變成純粹的「愚民」呢?(那時候可能得說「智民」、「賢民」了??)
此作畫工不錯,背景的資訊相當多。我是指除了畫面精緻度出眾外,普通卡通通常把背景隨便兩三撇描描畫畫,但這系列就是會盡量多接近真實。例如電梯旁的告示欄或街上的招牌,本作甚至能在這其中找出另一片天。
劇本當然就不用說了,這是監督兼脚本,押井守的力作。頗多格言這部分,大概顯出了此作的格調與趣味。音樂也不錯,川井還是有其實力;可惜以旋律性來說,我並不覺得他近來的作品有何突出或經典之作。
不過中國物未免太多了,讓人有種他預測華人文化會攻佔廣大市場的味道。但無論怎麼進攻,我想還不至於到在日本非唐人街,中文竟會比日文普遍的地步。就算是今日的美語也還沒有這麼嚴重啊。
在耶穌時代,祂和門徒用的是亞蘭語(Aramaic),而現在編入正典的四福音,其原文是用希臘文寫的,甚至很多前後發現的遺經都是用希臘文寫的,因此亞蘭語的經文是更原始、更早期的經文。這四卷《艾賽尼派的平安福音》便是用亞蘭語寫的,可見其歷史價值。當然,這也是篇僅供參考的文件,從其出處「霎哈嘉瑜珈中文通訊 Sahaja Yoga Chinese Newsletter」就知道他們說話或選文的基準了。竟然還指出「耶穌18至30歲到西藏修行過」,這倒是滿有趣的說法。假如未來對手卷的研究成熟,並且能得知基督教誨的真意時,來出一個「耶穌vs.佛學」的專篇倒也不錯。But,我從另一些文件所得到的資訊是,死海手卷並沒直接提到基督的相關事實,當然應該也就不會有:
…以致不少學者認為,今日的基督教是保羅的宗教,而不是耶穌的宗教。
在死海手卷中,指出耶穌是正義的導師,而保羅是「邪惡的教士」、「說謊者」。在其中一部大馬士革文獻(Damascus Document)中寫道﹕「自從我們的唯一導師和我們在一起的最後一日,直到人們墮落投向那說謊者,已差不多有40年。」這樣的話出現。雖然以年代來說,手卷最後的稿子約在68AD,所以可能有提到基督的事,但現在的這些畢竟都只是當代的推測。相對於拿手卷當作批判基督教武器的人,反觀一些教會與基督徒方面的文章,大多卻又過分強調「死海手卷鞏固了現今聖經的地位」,令人難以入目,所以他們的文件節選就pass吧。比較值得一讀的是Edwin M. Yamauchi(日本裔!)原著的《新約》外的耶穌:証據是什么?這篇,感覺上以比較客觀的態度判斷基督的事蹟,並批判了那些激進主義者。只是,當然也不能全盤皆信,尤其是下面半段注解部分。例如
耶穌和其它知道的神的區別。區別是什么呢?區別在于不象其它被崇拜的神,基督是一個曾經在地上生活過的人。這句,感覺上就是主觀性的偏袒基督教。(不然起碼應該算進佛陀吧。)幸好正文部分由比較科學的角度下手。
小久保 温的文章中提到,
クムラン共同体独自の文書「戦いの書」 (英名 The War Rule: 光の子と闇の子が戦う方法、様子、結末などが書かれている)…北歐神話中諸神的黃昏?(魔探偵ロキRAGNAROK那時才稍微拜見過的。)北歐神話本身就受到過基督教神話的影響,只是這諸神的黃昏是不是真的和光與暗之子的戰爭有關聯,恐怕就得詳加研究了。
光の子と闇の子の最終決戦といった二元論的終末が比較的近い未来にやって来ると信じていたようである。そして、光の子の勝利の後には光の陣営に属したものたちは、天使にも等しいような存在になり永遠に幸せに暮らすという未来を夢見ていたようである。
至於聖經的部分,在動畫中被拿來大作文章的,不可否認的確就是偽典的部分。用最多的,則是創世紀。本作也是一樣。線上文件可以參考Online 中文-英文聖經 Holy-Bible、繁體中文舊約聖經-香港西環聖母玫瑰堂 Our Lady of the Rosary Church、China Christian Books 中国基督教书刊的The Holy Bible與The Holy Bible (Chinese Union Version in Big5 Encoding 繁體中文和合本)。Adam與Eve的故事出現在舊約的開頭,Genesis第三章,但這三個使徒則已經是基督時代的事了。所以,純粹是題材的利用而已。另一個常被引用的是� �示錄,這裡倒是有篇有趣的文章:啟示錄研究。
無論如何,我還是不能接受基督教「屈服於一個權威下」的基礎設定。看看中国基督教书刊9/23首頁上要理问答的輯錄:
一问:人生的首要目的是什么?
答:人生的首要目的就是荣耀上帝(1),并以他为乐,直到永远(2)。
一问:你无论是生是死,唯一的安慰是什么?
回答:我无论是生是死,身体灵魂(1)皆非己有(2),而是属于我信实的救主耶稣基督(3)。…并且使我从此以后甘心乐意地为他而活(10)。
1:14 神說、天上要有光體、可以分晝夜、作記號、定節令、日子、年歲.原來是地球中心主義?很顯然這是因為還不知道地球的地位之下所做出的判斷。縱使不是不能諒解,但也不可否認寫出這兩句的人的確有種以自己為中心的認知。
1:15 並要發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事就這樣成了。
1:26 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從舊約一開始就排出這兩句,可以看出以人為(所有生物的)中心,人類至上主義。所以,當面對的不是神,而是其他生物時,我們難不成就可以拍拍胸脯,自傲的說「我們的地位高於你們」了嗎?當然不行。但從些話中卻看不出反對的意味。因為,我們本身就屈服於「神」這個存在了,也就是說我們的存在比神還低:因為我們是他造出來的,世上一切都屬於他。他(們)可以隨意處置我們,而且似乎也的確這麼做過:
1:27 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像造男造女。
6:2 天主的兒子見人的女兒美麗,就隨意選取,作為妻子。…真的很像外來侵略者。那麼多人會找聖經下手,有些人還持「外星人」說,看來不是沒有原因的。而從這段,「見人的女兒美麗」、「隨意選取」,寫的方法感覺就像高高在上的神的兒子們如同選妃般的。
6:3 上主於是說:「因為人既屬於血肉,我的神不能常在他內;他的壽數只可到一百二十歲。」
6:4 當天主的兒子與人的兒女結合生子時,在地上已有一些巨人,(以後也有,)他們就是古代的英雄,著名的人物。
第13回逸話人的原罪不在偷吃了禁果,而是那哀れな本性。縱使在尚無智慧,對「禁忌」兩個字尚無反動的時期,我們就已經有妒忌與比較心了嗎?(「既然神能,我何嘗不能?(我也要!)」か~~~)
しかし善悪の知識の木からは食べてはいけない。
..ただ一つのことが避けられた - 知識の木から食べること。
ヘビは言った:「イブ、あなたは知っていましたか?神もまた、知識の木から果実を食べて、それゆえに世界を創造する方法を知ったのです。
これが、あなたがたにそこから食べないように命じたその理由です。あなたがたが、また神のようにならないように、そして世界を創造することが出来ないように。」
イブはヘビの言うことを聞いた、そしてその木から果実を取って、そして食べた。
2:9 耶和華 神使各樣的樹從地裡長出來、可以悅人的眼目、其上的果子好作食物.園子當中又有生命樹、和分別善惡的樹。才發現應該是故事的詮釋出問題。基督教徒不會承認神是因為吃了某種果實才變全知(甚至全能)的。因為這表示任誰都有可能變成神,且神的全知並不是自發性的。不過,以「免得你們死」為理由哄騙小孩的神未免也太不老實了吧。不,不只是撒了謊(因為聖經中可沒提到他們死了啊。難不成又要替聖經打圓場,說什麼「沒提到不代表不會,實情是神原諒了他們、救了他們,而不過予之小小的懲罰罷了。」的?),而且一點也不了解「人性」:正因為您禁止,所以人才越會想要去試哪!從原典看來,人的原罪應該出自於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無知;
3:3 惟有園當中那棵樹上的果子、 神曾說、你們不可喫、也不可摸、免得你們死。
3:4 蛇對女人說、你們不一定死、
3:5 因為 神知道、你們喫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們便如 神能知道善惡。
3:6 女人看那棵果樹實在好吃好看,令人羨慕,且能增加智慧,遂摘下一個果子吃了,又給了她的男人一個,他也吃了。
3:13 上主天主遂對女人說:「你為什麼作了這事﹖」女人答說:「是蛇哄騙了我,我才吃了。」…而且已經會推拖了(汗)。But,他們根本就不知道吃了有多嚴重的後果啊!這就像媽媽一再叮囑不能~,但純潔的嬰孩怎麼可能牢記這項申誡呢?可是,萬能的神竟然搞不清這點,這種描述法,「錯」反而是在神身上了:如上所述,他沒有搞清楚「人性」。
3:15 我要把仇恨放在你和女人,你的後裔和她的後裔之間,她的後裔要踏碎你的頭顱,你要傷害他的腳跟。除此之外,GOD老人家的心胸也滿狹隘的。既然吃了,接下來應該是積極思考解決之道,而不是以仇恨懲罰吧。更重要的,他真的不想要人吃的話,我覺得他應該學學莫非定律(這次不是大數法則的樣子,但我總會把兩個搞在一起。):當一件事有可能發生,既然不斷試驗,就總有出槌的一天。所以他應該作的,是將知善惡樹從樂園中移走,要不就是在伊甸西邊再造個樂園(反正大概也花不到一天時間),將實質上已成為他的寵物/實驗品的人安置在裡面。既然知道事情有可能發生,還放置任其發生而後悔,我只能說這是自覺不夠而已。或者說,我們不能夠原諒人們的,卻要拿來原諒神嗎:因為神不可能有錯,所以他還是把善惡之樹擺在園內這件事,我們必須要解釋成他自有其� �意?我是看不出來啦,他既然全知全能,還需要我們來替他辯解嗎?只是,既然神全知全能,他又何必作實驗?(例如,他對「自由意志」全知的話…)許多人一直有個疑問,假如神真的全能的話,他何必要試練我們?直接把我們全部變成不具有原罪、符合他要求的善人不就成了?更乾脆一點,連創造出我們的必要都沒有吧!需要造出我們,是因他有情緒問題(感到寂寞等),或是像アダムとエバの生涯所說的一般,只是要給人一個教訓,待歷經試練以後,再(通過最後審判)回到身邊呢?而眼睜睜看著我們受試練的做法到底算不算「善」了?一個「全善」的存在,假如加上「全能」的話,不應該將我們變得不會有悲劇發生嗎?(換句話說,即是將世間變為天堂。)或是說,讓� �遭受慘劇即是「善」的表現了?因此,在沒有內情(「善」的定義非我所想、「以結論來說,這樣的世界比較完美」、其他奇怪的解釋等等)的情況下,我想神不是「全善」加「全能」的。當然,我想本站自今日開始,自然而然成為一個基督徒唾棄的地點。雖然,我一點也沒那意思,僅僅是照常理來論述而已。
由於1:26的敘述與接下來的疑問,我想我很有理由懷疑我們應該不是僅僅由他們兩個所生。他們應該只是當時的特殊份子,被「寵愛」的實驗品。除非2:7所述的其實是1:26的重複,而不在其後。但,假使如此:
[KJV]4:17 And Cain knew his wife; ..…他妻子哪裡來的啊?當然這問題我想在研究聖經的圈子內已有定論,不過以他們兩個造出所有人類的角度來說,我還真不希望聽到什麼「根據1:26,原來地上就有人」、「上帝又造了其他人」、「之前的人(例如Adam等)生下來的」等等撈什子答案。外典偽典のアダムとエバ提到另一種可能性:兄妹結婚。雖然解釋簡單,但恐怕不 能為現代某些人所接受。 當然,聖經的話語也不乏有爭議的:
17:14 凡未割去包皮,未受割損的男子,應由民間剷除;因他違犯了我的約。…這部分的敘述已經超過道德的規範囉~我可以把「包皮」改成「盲腸」嗎?當然,假如能改成「智慧」的話,我想就皆大歡喜了(笑)。這句可以說很顯然是以人的角度添加上的戒律嘛,雖然我不會說「管那麼多幹什麼」,但這根本和上不上天國沒有必要的關係吧。或許瀆神最多的就是這一部,因為他將神的話語及事件記錄了下來,而道可道非常道。一成為人的文字,就一定有仳漏,容易被攻訐。何況,其中的神除了強大的力量外,有負面情感、會後悔,且一點也不慈悲。而他同時也開啟了後來對神揣測的一切,成為這些著作的始作俑者。有人說,聖經應該當作是被神化的歷史書,我想這可能是相較於「神說的話」、「神話」、「好故事與啟示」、「一派胡言」,介於這些標準之間,比較公正的評斷。就是因為這種� ��段太多了,所以他們才會需要捍衛自己的宗教,因為這不是越辯越明的真理…いや、我這樣子的描述方法就有失公允了。總之,不管是什麼教,信的人與不信的人都能感到幸福,這不就沒啥不好了嗎?最起碼,能達到不信的人也不覺有何妨害,這就夠了。
[NIV]3:20 Adam named his wife Eve, because she would become the mother of all the living.事實英文的三種版本都將這個名字翻譯成"Eve",所以除了把「夏娃」解釋成(西方)傳教士早期翻譯(希伯來?)原文時的發音,似乎沒有更好的說法。…啊、找到了,說是「夏娃譯自希伯來文Hawwah,然後此名進入希臘文、拉丁文、英文;一路演變下來成了Eve,連發音也跟著英文化而變了。」「英文的Eve,譯自拉丁文的Eva,而Eva又來自於希臘文的Eta(?)。」而在Hawwah一文中可以看到相關記述:
[KJV]3:20 And Adam called his wife's name Eve; because she was the mother of all living.
[NASB]3:20 Now the man called his wife's name Eve, because she was the mother of all [the] living.
Hawwah (CHAVVAH), mistakenly called Eve by generations, is probably one of the best-known women in the world throughout the ages.關於以色列所使用的現代希伯來文,Eliezer Ben-Yehuda and the Revival of Hebrew與Encyclopedia Hebrew language說明Eliezer Ben-Yehuda(אליעזר בן־יהודה,1858-1922)復興了這種語言,而這是他參考聖經所造出來的。
The Hebrew name Hawwah links this very rare name with the prime verbal root "to make live" - hayah - which is in itself an Akkadian word. This concept is no doubt connected with her magnificent epithet or title.
Adam named his wife Hawwah because she was the "Mother of All the Living" (Genesis 3:29).
雖然佔的分量小,但流渦(るか)的部分才是全劇的重點。他被拘留在機構/組織中,這裡的人說只要在這裡就能夠避免外界的災禍:「你們是幸福的…只要在這裡,除了「活著」本身之外,就不會遇到更大的罪了…」「你們是幸福的…因為不會染上充滿外界的罪…」。但他說了:「只要相信、奉獻出一切…就真的能得救嗎?」第四章是流渦部分述說最深刻的一章。這裡提到活著,感受到痛苦,就是人的原罪。「這樣的話,只要是活著的東西,就都有罪嗎?『活著』本身就是罪,而我們不過是為了贖罪而生存下來的嗎?」
相對的,ルカ的劇本是一個旅行的故事。他與セリ、トルイエ、マドカ等人到處旅行,但不管在哪都會遇到世界の何処にでもいる三人の男。故事的最後,トマス說:你們通過了重重試練,終於到達這樂園。在此,你們只要記住一件事:疑問を持つな。相信一切。或許,之前一個又一個的奇幻小鎮代表著各種不同的試練,那就留給お宅來解謎吧。只是,他們總是不能毫無思慮的就這麼接受被安排的一切,住在這令人摸不清頭緒的樂園中。
TrueEDルカ劇本最後,他們為了尋求真實,而放棄了神所再度安排的樂園。そして、真実を探し旅へ旅立ってる。ED出現的那個像,應該是神才對,或是說「假冒的」神,而トマス等三人也不是真的使者。負責劇本的砂斗あきら、木下明、越智自由(也是三人?!)是否有意將「神」與這三個角色影射成具有真正意義的神與使者我並不曉得,但就作品本身來說,故事形容成(TrueED最後)流渦打開門,外面還存有的「真正的」神,倒也不會悖謬。只是,果真如此,此作的深度似乎就沒那麼深了;因為這樣一來,這作品的意涵就成為「擺脫虛偽的假象」,而不只是下面我們將提到的意義。
而,這位神也受制於命運,「これも定め故…か?」って。以流渦「真實世界」的角度來看,就是離開這個仮初の安樂窩,而邁向真實的世界。ルカ的世界中那楽園其實就是流渦所在的這設施,而「美月」(的我流解釋法)恐怕也不過是堆灰。只是,這些幻象中的女孩,確實提供給他了一個踏出第一步的契機。
此作以系統為賣點,有時光看那效果飛來飛去就頭昏眼花了(笑),而且,假如要比系統的原創性,那不如玩Littlewitch那套FFD吧。雖說效果是很多,但既読判斷卻不是很靈光,時常[Enter]按住卻自己停下來。直到玩過第一輪才發現[Home]與[End]也有作用,play時別忘了;要不然會敗給那差勁的skip功能。若是感覺很少BGM,說不定你和我的情況一樣。用CWinXP玩的時候,不知怎的BGM就是出不來。另外應該加強鍵盤控制,例如改善不好用的回想模式。除了應該增加單鍵回想外,那條軸也不怎麼好拉。
所以,比起效果,我還比較欣賞瞬間到達下一選擇或未讀過處,以及回想時背景也能配合。
遊戲設計部分,選択肢太多了。
CG還好。其實我想說いまいち還有待加強,雖然人物像有些畫得不錯,但也有很多比例等等不良。意外にHなシーンが激しい…不過,實用度不高就是。
BGM部分,音楽擔當是有阪千尋,大部分都不錯,所以沒能邊玩邊聽,感覺有點可惜。
あ~あ、又やっちゃった。因為引用太多,成了篇臭臭長長、不三不四兼不倫不類的文章。我不喜歡寫引用資料太多的東西,第一因為這些東西都不是「由己而出」的。第二,這種東西幾年後就危險了:internet是很不穩定的,過個幾年資料大部分都會不見;光是要像我要為時十年都已不容易,況且我自己也改過好些地方。
其實我滿訝異對這麼一個不怎麼有名的遊戲(雖然這麼說有點失禮,但此作的確不具有這種資質。)竟然還花了這麼大的心血來評論他。不過仔細一看,大多數還是在提有關基督教的事。這樣的話,倒是沒啥好奇怪的。這只是我近年來對基督教看法的小結罷了。當然,上面所提的問題,也許在他們的教理問答中已經全部都有解答也說不定。也有可能,看過那些解答,我會產生另一番敬畏之心。但,總之現階段找不到解答的我,所能體會的就如上面所述。無論如何,這下子,我已經得罪神佛兩方的人了(苦笑);雖然,這是我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骨子裡我其實是鄉愿的人。(ぼそっ←沒人相信,包括我自己。不,就算「骨子裡」是,但大家看到的是表面啊!)無論如何,同說佛那時一樣,我恐怕是過分激動了,並且有些地方可能看得� �夠深刻。
此次是有感而發。以故事性來說,此作並非良作,所以要不要玩看人吧。分數打好玩的,因為就算是我,十年以後來看,會不會有這麼多感觸還是問題。
讀天主教學校的網友Akira(但他並沒信教)提到,不明白為何我只選了基督教。其實我並沒特別挑選天主或是基督教。因為我對天主/基督教體系並不了解,所以我一開始的目標只是對這整個體系的基礎架構作評論。(事實上Wiki也是將這整個派系稱作基督教,而不特指基督教新教。)雖然並不曉得他們之間有何差別,但他們都以聖經作為經典這點我想是沒太大爭議的。既然他們都把這些經傳作為基礎,我想從這方面下手起碼(在資料來源的部分)不至於太過偏頗。是故,對於天主/基督教的分別,對我來說和佛教的大小乘一樣:每種主義/宗教幾乎都是人詮釋之下的結果,所以在經過長久的時間後,對於「如何去詮釋」總是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分歧。自然,宗教或主義會出現派系、 「改良」等等的就沒什麼稀奇了。
對於天主/基督教,稍微看過網路上的評論,似乎天主教是比較「正統」而單一的教派,基督教則是「改良」版。假如要論及兩教之間的細微差異,我想已經涉及神學的領域了,而且對我來說,神到底是三位一體或是單一的耶和華,兩教傳教的態度等,其實沒什麼大的差別:因為這並不是我所在意的。所以自然也就不會、也不能對兩教的差異部分做出個別評論了。
說到頭,就像是佛教是我們東方人的枷鎖一般,基督教也是西方人的;所以對基督教的批評已經太多了,實在輪不到我來作質疑。但每個宗教都有其基本的精神,假如僅僅是抱持住那精神的話,那應該是無可非議的。因為,「去做好的事」(其實是「覺得/認為好的事」)這想法幾乎沒人會覺得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