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5日

社會心理學 (SocialPhychology)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SocialPhychology觀看原來的格式

社會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Social Phychology)雜亂筆記

著重群體影響、主觀情境,根基於完形心理學。

人透過基模看世界、並因高自尊之本性而容易以為只有自己是對的、不易改變、即使改變幅度亦不大。不幸因人會尋找原本信念的證據,堅信並促進其發生、故更不易改變。因逃避罰而欺騙自己。
越了解越支持
多理性思考可避免偏見,因未思考下行為取決於高偏見的基模。如看過快速閃過的文字即會自動處理,需靠思考來矯正。

研究方法:
observational method:描述社會行為:

  • systematic observation:依預設準則系統觀察
  • participant observation:參與活動以觀察
  • archval observation:檔案研究
  • correlational method:解釋社會行為。調查法,解釋相關(非因果)
  • experimental method:解釋因果關係

自我肯定self-affirmation theory維持穩定及高自尊(我是特別的,in-group bias)並貶損外人、視外人都相同(out-group homogeneity)→對外人不公。可擴大為內外基模群體。
自我肯定可作為緩衝,使人改變自己(我是高尚(正面)的,不屑於… or 即使我錯了,但我卻仍有值得肯定處)或避免更糟的狀況(沒必要圓謊、合理化)
e.g.,對認錯的事被自己看重時,會導致 self-persuasion。反之,則可以自我肯定來解除失調。
持負面自我評價者自我證實常高於自我提昇需求。當與親密友人相處或負面評價影響不致太大時時較重自我證實,而自認已無力改善時較重自我提昇之假象。
e.g.,人只察覺所期望及特別的。
自我評價維護(self-evaluation maintenance model)
對親近的個體(親友等)在自己重視之領域超越自己時,我們會

  • 1.疏離他
  • 2.降低此領域與自己的關聯(友情)
  • 3.(藉練習)強化自己以超越他(當無法達成時就扯後腿)
    若對之不如此重視,則幫助朋友通常較幫助陌生人多些。
    e.g.,手足歧異
    e.g.,妒忌=重視點受威脅(頭銜或伴侶被奪)+獨占欲(欲奪回)

    認知失調
    人因自我評價維護而對自己有高評價高自尊(self esteem),並且需要合理化所知一切(行為合理化)。因此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會造成自身必要之改變:

  • 1.改變自己以符合新的認知(資訊,觀念)
  • 2.否定認知
  • 3.增加新認知來辯護自己的行為曲解認知,或想出兩全之解決法—雖然那是對的,但不那麼作卻…(外因)
  • 4.模糊焦點:藉肯定其他領域能力以減低失調影響(自我肯定理論
    不論方法為何、能減輕失調即可。
    決策後失調postdecision dissonance做出決策後,將改變自己以符合「我這麼做是聰明,是對的。」(人討厭後悔)
    e.g.,要人改掉老習慣,可使其私密行為亦受社會規範(威脅懲罰或使自覺大多數人的作法,自己只是隨著人作。環境中有單一負面示範比大家都遵守規範效果更好。被動,較差)、或使其失調(使其自己做出改掉行為,如宣導那是錯的、作榜樣並自覺)並強調習慣之錯誤。
    e.g.,入會儀式相當艱難者相對於輕鬆入會者對其較滿意(自我辯解,藉口)
    e.g.,saying is beliving:counterattitudinal advocacy,相反態度主張
    external justification & internal justification決策後,若有強烈外部理由,改變自己的程度將較少。若無,則反之。(產生 self-persuasion 及 self-justification,導致長期態度改變。)
    e.g.,insufficient punishment較小的懲罰達到較佳效果
    e.g.,幫過你的比你幫過的更願意幫你
    e.g.,對於已不能反抗我們的,迫害他們將使我們更加貶低他們,進而加深迫害(南京大屠殺)。
    e.g.,人會一錯再錯(為錯誤及自己的行為找到了理由)
    e.g.,相反態度主張 counterattitudinal advocacy誘導人 saying is believing 說出違反己意的話、對方只要找到些許理由即會接納。

    基模架構schemas人的認知方法(刻板印象/貼標籤→偏見態度→歧視/差別待遇)
    對不同人事物、人引用最近的(如剛看完醉酒影片遇到搖晃的人)合適基模並以之填補自己不知道的。這些認知結構(習慣)由歸納經驗而生(此過程重建記憶以符合期望及原基模)。幫人節省思考、但亦容易忽略某些不合架構之事實(成為偏見)。除非無法確定基模正確性、在長久思考下認知其錯誤過於明顯(而非立即性邏輯的訴求、並有更好方法取代)、被提示勿使用基模時人才會改變。
    e.g.,被害人指證時常過於注意凶器。
    除非事前注意過、否則記憶並不確實、極易在收到新相關資訊時被改變。
    e.g.,目擊證人指認嫌犯法:讓所有嫌犯群相似、同時提供音聲及容貌、分批指認(照片一張張來)。一開始別摻入嫌犯、若如此仍可指認出則此證人不可靠。
    安排證人採按事件流程出場較將有利證人置於最後為佳。
    情緒越強烈,記憶就越深刻,參照杏仁核。但有更強烈的情緒掩蓋時,可能會失去之前記憶。
    +自我肯定:
    e.g.,初接觸使用的基模(初始效應 primacy effect、第一印象)不易改變。(人會透過此基模看待而忽略不合之事實)即使已知為偽,仍堅持原來架構(固著效應 perseverance effect)、就算調整幅度也不大。
    e.g.,內外基模:將人分作自己人 in-group 及他人 out-group。人易正面對待自己人、負面對待他人(自我肯定)。
    e.g.,安全基模:人期望環境不具有危險性。
    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1968自我肯定+基模架構→人會尋找原本信念的證據,堅信並促進其發生。
    e.g.,報求基模:人預期公平性,怎麼付出就得到什麼。因人會以牙還牙,怎麼被對待就怎麼回應,故通常行得通(怎麼對人,就怎麼被反饋(Richard Nisbert & Timothy Wilson,1977)),使更堅定信念。惡/良性循環。
    e.g.,偏差抽樣 biased sampling人會以所見的小部分推論全部(即使知道那並不具代表性)、即使有調整也是以此為基準(依據/調整法則)。
    e.g.,共變評鑑 covariation assessment(用一個變項來預測另一個變項)希望看到兩者間的關係時就會看到
    e.g.,內隱人格理論implicit personality theory對人觀察所得典型基模、如見到親切的人會同時以為他很大方。其形成尚與文化有關,如以為自己一直反對死刑,其實態度會隨時間改變;以為減肥班是有效的而誇大效果改變記憶。自我的內隱人格透過社會互動(別人眼中的自己)、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Festinger:在不能確定時會客觀比較他人與自己。趨上型社會比較 upward social comparisons為了確定最高水準、與程度相同者相比較能確定自我概念、趨下型社會比較 downward social compraisons為自我保護、提昇。比較對象與目標相關。)。
    e.g.,對學生的偏差期待將改變學生(或對象為自己亦同)
    自證預言被貶低的一方自尊心會受損產生攻擊或退縮(被廣為認同時)→低自尊

    判斷法則多想想反面、學學統計
    便利法則 availability heuristic機會教育。由重大事件引起的啟示較容易進入記憶歸為基模。
    象徵性法則 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將事物歸類為已知基模
    人常忽略基底比例資訊base rate information(不同的分類群中各成員相對所佔比例,如在某小學中的學生會被猜測為當地的人)而將對象當作特例、採用象徵性法則。
    依據/調整法則anchoring/adjustment heuristic判斷易以初始猜測為指標

    社會知覺 social perception
    人對非語言溝通 nonverbal communication有高解讀率、外向比內向好、女性解讀展示比男性好。但因人(尤其是女性、因文化影響需壓抑包容、較客氣而相信表情而非肢體、表面而非真實)傾向於相信別人、判別謊言能力不高。

    態度attitude對人事物理念的持久性評鑑之組合:情感(情緒反應)認知(想法信念)行為(採取的行動行為)。在深刻情感介入及自證預言下難以改變。
    態度改變:人際間比較,誰向誰說什麼。有聲譽(專業性和知名度)吸引力者對18-25歲(以上不易改變)自尊心持平者傳達表面不具侵略性(甚至投聽眾所好、使之不覺「要改變你」)的切身性強力論點意見時較容易。聽眾普遍支持自己時採單面溝通(僅自己論點以防混淆)、不支持時採雙面(正反論點)並駁斥相反立場。對有不同之意見、最好在其後一段時間、或自己提出後對方又馬上提出下較好。(先提者有初始效應、聽眾需一段時間後才會改變態度。)
    偏見改變提供新資訊一步步改變將對象納為自己人(相互依賴完成共同目標、友善非正式頻繁接觸並使認為接觸對象為典型、地位平等且外在環境提倡支持平等)或將所見現象歸為特例(只接觸到少數時)。無法一下子全改變
    e.g.,高切身性強力論點較專家重要許多、低時專家較強力論點重要(都很重要、但這周邊路線較不持久)。
    e.g.,強力具說服力論點+聽眾注意力集中(思考過較持久)、論點薄弱+聽眾注意力分散(不持久)效果較好。
    e.g.,恐懼較思考初期具有相當影響、但加上思考(具解決之道)效果更好且持久。
    閥下訊息(subliminal message 快速閃動而能不被意識到的訊息)能更容易進入腦海影響對模糊情境之解釋,參照杏仁核
    e.g.,具某傾向的人在接觸具此傾向的閥下訊息後會更具此傾向。但若有意識到、效果會更好。
    態度起源:認知→人們對態度對象的性質之信念。情感→宗教偶像等未理性查驗、非邏輯支配而常與價值觀及好惡等非理性有關。對此種之改變需打擊價值觀而非基於邏輯與事實。行動→由自我知覺而生、態度的浮現速度 attitude accessibilty快(事前思考能提高之。越快越能反映於行為上、對說服性訊息越有抗拒力)、故比與對象不常直接接觸的態度強而持久。
    e.g.,廣告需投其所好,視態度起源擇表現內容方法。認知取向標示準確清楚的商品即使實際較差也比標示不清者較令人有好感(或對象為人亦同)(有正確的 social cognition 並不容易)
    e.g.,強化價值觀或多想想正反立場(態度預防注射 attitude inoculation)都能抵抗邏輯與事實性說服、後者尚可抵禦情感性說服。但太激烈禁止會導致抗拒理論 reactance theory, Brehm1966以叛逆行為反映自由遭威脅之不滿、或因過度辯護效應以為不作只因被禁止、其實很有興趣(尤其在一開始就對其抱持興趣時、禁果)。
    e.g.,合理行動理論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行為與關切的行為之特定態度(對精確的事件而非一般性態度)及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s 屈從於社會壓力的信念、「別人會怎麼看」)
    e.g.,廣告法:引起需求。是否需情感價值觀訴求?no→切身性?no→周邊路線(偶像專家)?no→引起恐懼羞恥。

    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Fritz Heider,1958)內因&外因
    歸因時心理捷徑:基模架構、知覺顯著性、可得訊息、自取式歸因、防衛歸因。
    相對推論學說correspondent inference theory人對不了解的傾向用內向(性情)歸因而非外向(情境)歸因去解釋。當非共同效應 noncommon effects很少(對象之行為共同原因很少,理由很清楚),並非大家都會如此作時,會作內向歸因(他或自己就是這樣的人);否則不易推斷。偶爾還得考慮刻板印象
    共變模式 covariation modelKelley(1967)三維歸因理論
    一致性(consistency 不同時間情境中對相同的刺激產生相同行為的頻率)低時被歸為特殊外因、否則特殊性(distinctiveness 對其他的刺激的是否有相同反應)及共識性(consensus 其他人面臨相同的刺激時是否有相同行為,利用得較少)低時被歸為內因、皆高時被歸為外因。
    但對認同為己方或已了解(好友)者、因可得訊息 information availability多、用外向歸因多過內向歸因(當事者與旁觀者之別 actor/observer difference)(事實上多是因自我肯定而取有利之理由、自取式歸因?)但即使是十年好友、認識亦不到一半。
    歸因時先歸內因(自發性)、有機會時再考慮外因(需費心力)。但文化不同歸因方法亦不同。
    e.g.,基本歸因錯誤 the funder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因焦點在對方而非周圍情境而過重內因、低估外因。(知覺顯著性 perceptual salience知覺到的重要性較高、但人總是往外看。)假設「他會這麼作是因為他就是這樣的人」。即使有其他理由形容並非事實、但「事實上他這麼作了」。
    e.g.,被高評價的(如自己)成功會作內向歸因、失敗時(自己)會作外向歸因、但對外將受更嚴厲對待(被評危能力不足)。反之(被低評價的如偏見犧牲者)同理。不被期待成功的一旦成功卻被評作動機(而非能力)過人或純屬幸運。
    e.g.,learned helplessness 作長久而全面性的負面內向歸因(我的錯&不能改善)會令人沮喪又加上自證預言惡性循環(自暴自棄)。樂觀能作短暫而部分性的歸因,使人站起來。
    e.g.,非預期的行為,可以更瞭解對方的性格。類別基礎的期望 category-based expectancy類別基模(以為對方屬於哪種人);目標基礎的期望 target-based expectancy對象基模(以為對方是哪種人)。兩種之違反都會讓人以為「原來他是這樣的人啊」。
    e.g.,具動機因素 motivational basis的心理捷徑:自取式歸因 self-serving attributions成功歸功於己,失敗歸咎於他人或情境。防衛歸因 defensive attributions避免對自身的安全感產生憂慮。對於未來不切實際的樂觀(好事發生在自己身上、壞的反之)、公平世界(有罪才有罰、善惡有報)等、因此受害者常被認作肇事者,咎由自取(安全基模+報求基模)。
    自我概念(self-concept)+察覺(awareness)=連貫的統合感(sense of identity)
    自我概念受外在(文化及歷史)影響、越成熟越強調心理。
    自我察覺理論self-awareness theory將注意力集中於自己時會依內在標準(由經驗而來)與價值較客觀的評鑑比較自己的行為。一致則已、不一致則改變行為以符合指標。無法改變則自責並結束自我察覺。但亦易因內在標準之偏差而有錯誤之導向。此外、自我察覺會加強某些錯誤(易於表達、清楚)的感受及理由。此時思想抑制(thought suppression)不如別太刻意避免去想。
    e.g.,看著自己比較不易違反良心。過度使用酒精毒品能減低自我察覺。
    e.g.,錯誤的因果理論(causal theory)導致錯誤的信念、有時與一廂情願有關。(因為太吵、所以沒法好好讀書?)
    自我知覺理論self-perception theory對自己內在的瞭解,當線索薄弱、不清楚或無法解釋、高估外因或外因使自己以為反映自己時,由外在觀察選出最合理解釋。方法:合理化(Bem)or 認知失調論,結果納進自我基模 self-schemas,改變事實符合內隱人格之期望成為自傳式記憶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e.g.,人會依別人所看到的自己構成自我並以之表現。
    e.g.,臉部表情回饋假說(facial feedback hypothesis)微笑讓自己更快樂
    e.g.,過度辯護效應overjustification effect對自己、外因太強時會取代內因(外在動機 extrinsic motivation 取代內在動機 intrinsic motivation)。相反的、外因不強時會以為是內因造成的。故對原先就沒興趣的、可以獎勵。原先有興趣的獎勵(初期)會破壞興趣。注重事情本身並忽略獎懲的訓練能減少獎懲之影響。
    e.g.,兒時教育:即時檢討,給予小額獎懲、並申告「你本來就很…」「你也知道…是錯的而不應作」
    e.g.,情緒二段論 two-factor theory of emotion察覺到身體正激動→以察覺之前即存在之原因合理化此狀態。難斷定那個因素影響比較大時可能造成激發狀態的錯誤歸因 Misattribution of arousal
    印象管理 impression management人人都是雙面人。對外會自我表現 self-presentation、如「永遠高人一等」或「永遠表現的比別人好」。大多時候會巴結討好(ingratiation,對象知道意圖時會有反效果)、自我吹噓(self-promotion,過火則被厭惡)。
    e.g.,自我殘缺 self-handicapping害怕做不好,別人作負面的內向歸因時。極端的事前創造困難以降低成功的機率、一般則事前創造理由來解釋可能的失敗。

    從眾 conformity除非極為確定(有主見、自信、經驗、理性)、否則人皆隨波逐流(順從輿論 public compliance)而非自我省思。
    大眾(外在)都作的通常是對的、尤其在情況不明(不確定)、危機(涉及安全、沒有時間思考)、遇到專家(順從權威 compliance)時。
    e.g.,資訊性社會影響 informational social influence周遭人的行為在模糊或不尋常的情形下是有效的資訊。人會私下接納(private acceptance 內化,心中也如此認同)。
    自動效應 autokinetic effect黑暗中被要求指出(其實固定的)燈光移動距離、數值過一段時間便會固定。
    從眾會被他人喜歡或接受、減低自我察覺並分散責任(穿制服等使人人看起來一樣能促進個性弱化 deindividuation更服從情境、如造成暴民或更為溫馴)。特立獨行會被排斥嘲笑(順從社會規範(social norm 會暗示團體所接受及排斥之價值觀)、規範性社會影響 normative social influence即使不贊同亦會從眾、進而推論自己的確這麼想。)、尤其在陌生人面前。抗拒規範性社會影響:同儕試圖告知和拉攏、理解其行為使符合期望(基模)→排斥恐嚇、打擊、Schachter(1951):指派最不重要、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代罪羔羊。
    e.g.,即使極為確定眾人錯誤、在沒機會深思下仍有1/3從眾。
    e.g.,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緊急事件)越多的旁觀者越使人覺得事不關己(責任分散 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1986)面面相覷下以為「大家都不驚慌、大概不重要」。(人眾無知pluralistic ignorance)
    e.g.,愚昧的順從 mindless conformity規範價值根深蒂固(即使知道錯誤)時人會私下接納。如互惠(reciprocity norm,商店的免費試用、賄選),收發公文成習慣、接到不合理的公文亦會依習慣照作(除非公文格式不平常),服從權威。
    e.g.,流言、大眾傳播媒體易影響大眾,但媒體、大眾不一定是對的。大眾心因疾病(masspsychogenic illness,1982)一些人生活上遭受某種壓力,週遭的人會對他們的狀況提供一個看似合理的解釋,經過散播後,有更多人認為他們也有相同症狀。大眾媒體常扮演強而有力的腳色、能載舟亦能覆舟。
    e.g.,Edwin Hollander,1958,1960:一開始對團體順從一段時間後會獲得特殊信用idiosyncrasy credits(忍耐性儲金),後來在某些方面偏離團體的規範還不至於太受排擠。地位高且不會給團體麻煩時能減輕排擠。
    不幸團體決策成效通常較個人差:疊加性任務(additive task)成員進行相同的工作,貢獻總和常有社會性懈怠。連接性任務(conjunctive task)取決於能力最差的團員,表現常比個人差。分離性任務(disconjunctive task)最普遍,取決於能力最好的團員,但超越個人只在有優秀成員願提供有效意見(團體傾向討論成員都已知的、而非獨家資訊流通)並能說服他人(歷程損失 procrss loss:地位不高、答案不明確、難抗拒從眾壓力、擔心批評)。腦力激盪(意見多而有創意並能接著他人點子、不批評人也別顧慮批評、結束後再作統整)在會議之前有詳細資料且仔細思考、會議中記筆記較有效(因歷程損失、別人在發言自己就分心倦怠)。除此尚有團體迷思(groupthink, Irving Janis,1972,1982)維持凝聚力比考慮事實重要。團員� �團體無敵為豪而看低敵方、在具人望高壓指導者下提異議即被攻擊而無方法反省應變。(指導者應中立、邀請圈外人並分次團體、不具名提意見、可不到場。)團體極化作用 group polarization獨家資訊→在團體中(因凝聚力得到一致性結果)被支持而加強原先傾向,使決定趨向極端,故保守者更保守謹慎偏移 cautious shift、偏激更危險偏激風險偏移 risky shift。其方向與多數人意見、社會文化有關。討論後同質性群體態度差距比異質性擴大。
    多以理性想想可避免。(這些人比我更瞭解問題嗎?行為合理嗎?有無真正專家在場?這種作法是否背離了我的常識?他人是故意在操弄影響?)
    社會衝擊論(social impact theory, Bibb Latané 1981)會不會順從決定於壓力強度(在乎程度)、迫切性(immediacy 時空上密切度)、團體人數(4-7人最高、以上持續遞減:邊際效益)。
    e.g.,凝聚力強大的團體決策可能會出危險(無人敢提異議)。
    e.g.,多想想、盟友(與自己意見相投,抗拒團體的人)能幫助抗拒團體(一個:1/3→6%)、越多力量越大。
    e.g.,文化、情境會影響行為。挪威人比法國人順從。從眾率正普遍降低(現代人的疏離、想得更多)。性別、人格影響不大。Alice Eagly, Linda Carli,1981以整合分析法 meta-analysis:女比男稍從眾、尤其在意見公開時。
    少數人影響力 minority influence同時間內持續一致且相互認同。因團體重新審視(資訊性社會影響)、不願分裂。
    受到個人評鑑(察覺「有人看我做」、如在個人試驗中有旁觀者)時會使人警覺而分心、思考他人看法而較緊張(增加生理激發 aronsal)、簡單熟悉工作的表現更好、困難陌生工作的表現更差。反之(如在無法評鑑個人努力的團體中)同理。
    e.g.,有旁觀者的個人測試中、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一起拔河比一個人拔沒效率(社會性懈怠social loafing)、但一同研發且減弱評鑑較個人有成就。

    合作策略:
    人際衝突:零和衝突→一方的獲得等於另一方的損失。複動機衝突 mixedmotive conflict→合作能雙贏、背叛會賺更多、但互相背叛會雙輸。
    通常富競爭性者會主導情勢(迫對方背叛)並自證預言。以牙還牙有時可迫對方合作。因個性弱化、對抗個人比對抗團體更有可能採取合作。在可溝通下、人不喜歡溝通、即使溝通亦常是用來威脅。當雙方皆無把柄時溝通會略減利益、單方有把柄時自由溝通會增加、強迫溝通會減少損失。有把柄損失總比沒把柄多。對己方不重要而對方在意點讓步、減少摩擦的逐漸互惠之率先做法(graduated and reciprocated initiftives in tension-reduction, GRIT,以牙還牙改進版:先表合作意願)、第三者介入(促進協議、提示雙贏、裁決)能促其合作。

    增強好感:
    外在(第一印象→自證預言)刻板印象美就是好(Karen Dion, Ellen Bersheid, Elaine Walster,1972)但也會使人小心(膚淺的思考。但連這一些許思考都沒有的憎恨可能轉為相似程度的好感)、當美卻不好時引起更大反彈。熟識度(曝光效應 mere exposure 對親近的人、物產生熟悉感)需心理距離(會受外在物理距離影響)短、只在對方態度人格不佳、常生嫌隙時才有相反效果(Swap1977)。→相似性(價值觀、故鄉、表現等、能提供社會證實(Bryne&Clore1970)。)、人格互補(害羞的人可能會吸引外向的人)。
    e.g.,完美的人偶爾犯錯會更受人喜好、但平庸的人反之。(表現相似)
    得失效果 gain-loss effect 厭惡→喜歡比一開始就喜歡得到更多好感(感覺得到更多)反之亦然。
    一直拒絕他人的不如有選擇性拒絕的令人有好感。(選擇性:你是特別的)
    社會交易理論 social exchange theory處理=好感(滿意度=(利益=獲得:一直很重要-付出:越來越重要。依公平理論不能太高、否則會些許罪惡沮喪(得失本性&同理心)。在過高時會因人格扭曲而形成單方面迫害。)-比較基準(對利益之期望、雙方得利比較))+低替代比較基準(comparison level for alternatives,其他高利益機會之基準,高的會隨時跳槽)+解約考量(分離的損失。長期交往互惠較不計較即時性、反而多希望維持長期關係→視同己出、無限付出等。分離步驟:冀求回覆(威脅利誘→假性分離)→分離→否定對方或找藉口以平復)+人格人情因素忍耐性儲金、父� ��對子女之責任(隨文化不同)、依附型態 attachment style(安全型依附 secure attachment style 嬰兒受照顧、易發展出成熟持久的關係。逃避型依附 avoidant attachment style 不受照顧、較不易相信人或建立親密關係。矛盾型依附 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 style 照顧者情感表達不一致使之焦慮、長大後,既想親近同伴又怕被冷漠、具占有慾。與異性照顧者關係尤其重要)等)。
    愛情三角形理論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親密、熱情、承諾。友誼式愛情 companionate love=親密+承諾、狂熱式愛情 passionate love=熱情+承諾

    逢迎人的劣根性:人愛聽好話,又因而會以其人之道反其身。但若被察覺另有所圖則有反效果。有技巧而非單純的逢迎能使對象減少思考而降低揭穿機會。
    同理心(compassion,利他主義):察覺他人感覺而模擬發生在己身之感觸。相似性越高,關係越深同理心越強。
    得失本性:人不太在意利益增加(只在因自己使人痛苦時會有同理心)、但一減少即難忍受。
    e.g.,得惠時安靜無語、一被犧牲就…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e.g.,要求分手的只是稍許不安,被動一方卻會身心受創。男性(主動)對分手後仍維持朋友關係較無興趣決策後失調、女性(尤其是被動)反之。協商分手的想法較一致。

    助人(利社會)可能為下列因素綜合:更進一步,這可能達到不期望回報的現象。
    1.互利常模 norm of reciprocity 或社會交換及社會契約:利益交換(報求基模:未來或過去有利、回報或得名聲、被迫或拿人錢)及求心安減罪惡感(因同理心)。因為「有必要和此人長久相處→破相會招致不利→(起碼表面上的)和好」的想法而保持友誼。
    2.因為更深的羈絆而(一廂情願的)將對方視作「自己人」,亦即對方之利弊與自己同在(感情因素);如親人。(但這只是未去深思兩者間關係之本質,當發現其實此羈絆隨時可斷除時關係也隨之崩解。)
    e.g.,因個性因素使然,有些人天生較富同情心,有的在同理心運作之前,便已依正常情況下的社會道德伸出援手。這尤其表現在沒有經過深思,且付出的並不重要之時。
    e.g.,幫助親人較陌生人多:人格人情因素為原因之一。
    在事件發生未來得及思考或情境不明下依文化道德所賦予責任之基模行動。(直覺)
    e.g.,因是緊急事件、以人情來說應該幫忙。過程(Latane' & Darley,1970):察覺(是否過於匆忙而忽略?熟人自我評價維護相似性)→理解(人眾無知)→責任(旁觀者效應)→能力(是否夠、如何救)→適當性(成本、安全考量、法律顧忌等)。
    人格情境因素:有些人求死、不在乎伸出這點援手(緊急事件未詳細思考下可能因同理心助長此因素)、利他心較強(兒時模仿或利他教育,有的人在大多情境下較其他人利他)、文化因素(男人拔刀相救、女人長期看護,會影響人格)之類。不同情境助人行為相關不高(情境為重要因素,有些人在某情境下較願助人,有的則在其他情境)。
    e.g.,心情好或特定情境下罪惡感及悲傷做好事:朝光明面看、延長好心情、有意識能自我肯定。悲傷時較多愁善感、同理心、助人的即時回報或振作朋友(相似性同理心造成的悲傷)解除悲傷。同理心情差(挫折等)時具攻擊性易遷罪。
    e.g.,城市過度負荷 urban-overload: 城市的人封閉自己以應付負荷,故城市中較不利他(習慣效應)。另有旁觀者效應
    是否接受幫助:自我肯定理論相似性越高威脅越大)、危急度。故助人不該傷人自尊、尤其在對方不能掌握自我表現時。
    e.g.,小老師只對有自信者有效、可能造成自暴自棄。
    多助人:想想我們不自覺被助人的困難阻礙了。

    攻擊行為不必學習、但為最後手段。其產生有先天、後天(學到的抑制手段)及環境(包括藥物影響)。對期望未竟或不滿、受激怒便易生宣洩報復心於他們能宣洩的(如對方或對找出無關的弱者之過錯(遷怒/代罪羔羊)報求基模)、期望越大攻擊性越強。對未竟緣由的理解(如並非有意的)可降低挫折。在有具攻擊性物品的環境中,攻擊性較大。
    e.g.,酒抑制克制力而使人展現本性。
    習慣效應頻繁接觸某行為或現象會導致適應:對其忍受度的增加及行為趨向示範行為。(那不算什麼→我想我正有相同經歷(即使不是)→不算什麼、所以我也作)
    e.g.,文化、社會影響人格。對處於學習階段善於模仿的兒童更為真切、而兒時的經驗通常將殘留志成人。
    e.g.,觀賞純粹色情影片並不會提高色情犯罪率(只會使最後一道防線更脆弱)、但觀賞色情暴力片則會。大拳擊賽後一週犯罪率上升、且為賽中失利族群受害。電視暴力麻醉。
    減低攻擊情境:管教由過度辯護效應,以嚴重罰懲威脅(死刑)就算實施亦沒啥效果。抒解藉參加或觀賞競爭性活動、直接攻擊皆無效(憤怒的攻擊→快樂或附罪惡感的→貶低對方自證預言),需由理性自省(事件及應用同理心)及溝通、道歉。兒童可模仿非攻擊性行為。

    自信不一定能得救、但有時可匹敵真理—就算只是錯覺。有希望才有機會得救,但得而復失將更慘。(一給就得持續給下去)
    e.g.,差勁的環境(噪音、擁擠等)使表現變差、部分是因為認定「我會變差」。但由於人性、自覺完全無助使差勁的環境確實有效。使人自覺此現象或不自覺「環境很差」能控制能減少此效應,如學生在旁吵鬧但仍能專心讀書之國小教師,或是因為鄰居住宅整建而將音樂開很大聲以邊聽邊做事。

    推銷法:短期:先提出大要求、被拒後再提小要求。長期:先使之答應小要求、再漸漸轉向大要求。
    面試(相關係數.14)完全不如標準化能力測驗(.53)
    接管團體事務初期應重績效、中期重成員關係(安撫人心)、待一切已上軌道再重績效。領導應表現眾人所期望的人格。

    海馬回及杏仁核(amygdala)是原始嗅腦的兩個主要部分,情緒由邊緣系統的杏仁核(amygdala)掌管,外來訊息先傳至丘腦(thalamus),一小部分越過突觸至杏仁核;杏仁核接收訊息後便從過往經驗尋找任何不利(厭惡恐懼)因素,並將記憶存至海馬回。大部分訊息由丘腦傳至職司思考的新皮質慢慢決策,故杏仁核仍可搶先反應,造成衝動行事。切除杏仁核將導致無法衡量事物價值,生命因而無意義,故理性亦包含情緒部分:先有好惡等經驗及教訓,才能做出抉擇。也因此,情緒會影響理智,情緒超越專注力時將失去操作記憶(working memory,為解決事情所需之資訊),越早訓練自我激勵越能克服並克制衝動。流淚由杏仁核與鄰近的扣帶回(cingulate gyrus)引發。
    e.g.,閥下訊息現象。
    e.g.,杏仁核受刺激越大,烙印越深。
    恐懼、惱怒侵略等負面情緒似乎與新皮質的前額葉(prefrontal lobe)的右額葉有關,而為了因應當下狀況或發現判斷錯誤,左額葉則能抑制此負面情緒。切除前額葉將造成不知何時該有何種情緒。
    治療抑鬱:轉移注意力到真正樂觀的方向(如助人),從樂觀的角度看事情,利用禱告及信仰等。越樂觀及自信越能達成目標。全神貫注,處於 flow(Mihaly Csikszentmihalyi 命名)狀態中,因神經系統效率高,皮質活動量反而不多;此時能體會到做事的樂趣。要獲得 flow,除了興趣外,需將標的訂在稍微高於自己能力處。
    素材:約1/6的人經常關閉憤怒、焦慮等情緒,表現過 cool 的人會以正面的聯想抵銷負面刺激,即使有焦慮的生理現象亦不自覺。他們從小便學習得此種思考模式,腦部會自動過濾不快訊息。假如處理負面情緒的右腦先收到負面訊息,他們會需要一段時間過濾後才能反應,左腦先收到或訊息是中性的則無礙。
    嬰兒時期親子間動作的回饋(約每分鐘一次)對人格之養成有極大影響。不斷的 attunement(named by Daniel Stern)比一些看似重大的經驗影響還深。成人間最類似的行為是做愛。被忽略比負面反應更糟,若長期被忽略將導致被動性格,並使同理心鈍化、冷漠。對某些動作回應過烈同樣將導致偏好,長期受到情感虐待(羞辱、體罰、威脅等)將導致對情感過分反應,情緒不穩,誤判他人感受。誤判並拙於表達將使他人退避,被孤立,造成無力感、沮喪、冷漠等。有人認為心理治療即是一種 mirroring,使患者在無言中感到溫馨及安全感。
    e.g.,加入一陌生的團體最忌顯得不搭調或急於取得領導地位。應先觀察,模仿他人,主動交談,再完全加入。
    杏仁核連接皮質的得 path 對表情判讀極重要,猿猴若切斷之即失去與同類情緒互動的能力,這表示同理心是天賦。需在心平氣和下生理變化和對象相同(或模仿)時同理心較易產生。同理心越濃道德感越強。缺乏同理心可能導致犯罪卻認為理所當然。
    情緒常由表達熱烈者傳給較不熱烈者,因人常無意識的模仿他人情感表現,互相動作越協調者彼此感覺越融洽而愉快。
    婚姻的警訊是惡意的人身批評,若一方(男)退避,一方追擊,而至冷戰,甚至雙方對此婚姻皆已絕望,則極易離婚。同理心能聽出對方的心聲,避免離婚。
    批評要當面、具體,(針對事情本身,話說明白。禁人身攻擊。)提出解決之道,(因為 A,我感覺 B,但我希望 C。)並注意對方的感受。
    偏見是後天習得之情感,但因早年即已形成,縱使以理性克制亦難以消除。
    中樞神經與免疫系統可能有直接的管道相連。壓力及負面情緒、悲觀會減弱免疫系統功能;樂觀能延年益壽。經常生敵意,憤怒將易得心臟病。有情感支柱能傾訴相較於孤立者,抗壓力較強。
    素材:過大的刺激(尤其是恐怖經驗及完全的無力感:些微的希望都能帶來緩衝。)將導致邊緣系統生理改變,刻下永久烙痕。最主要影響在調節兒茶酚胺(腎上腺素與正腎上腺素)的藍斑(locus ceruleus),使尋常的刺激亦引發危機反應,無法感受快樂、麻木、對人及人生漠不關心、禁不起打擊、失去對引發恐懼事件的再學習能力,(如原本怕狗,但與長期與狗正面接觸下變得不怕。)可能有解離現象(忘記事發的幾分鐘至數日)。甚至此此生每日回想起,只要稍有動靜即過度反應。治療方法為以前額葉皮質(主要為左額葉)強力壓制杏仁核的過激反應:重拾安全感,接著是對事件的掌控力(消除無力感),藉藥物去除憂慮不安的生理,在安全下重複重述事件經過(力求鮮明以確定自己的安全)。孩子較不易變得麻木,因為他們會(在安全的� �況下)自己發明遊戲重現事件,甚至改寫結局,以自我治療。
    內向害羞、寡言的孩子杏仁核神經路徑較易被激活,較易焦慮(視環境充滿潛在危機);若激活門檻高,則為外向。出生時約有兩成為內向,四成外向。對內向可用教導其面對恐懼,嚴格教育。
    心底治療可說是重新打通大腦情感的通路,而在年紀小時比較容易。作的好的話,效果可匹敵藥物。
    侵略型孩童易怒,一受到刺激即視為敵意;加上內向害羞則人緣將不好。可以公開討論對策(怎樣會更好,如何才能處於主導地位並維持自尊)、激起同理心(對方怎麼想)、微笑與傾聽及辨識對方情感或表情(對搞不清楚狀況的孩子)改正。
    沮喪及憂鬱已成為現代通病。同年缺乏親情及受漠視,過大之壓力,又無心靈支柱為其主因。教其抱持樂觀,質疑憂鬱的思考模式,學習交友與增進親情可治療。
    飲食失調大多與社會公認標準有關,或是誤認自己的情緒(將焦慮視為飢餓)。
    長期酗酒者多是以酒精作為焦慮抑制劑,這些人可能也會對其他藥物上癮。

    情緒教育:
    • 對己:高度自覺、坦白誠實、自信及決策能力、責任感
    • 對人:情感認知(及強度辨識)、表達與管理
    • 個性:克制衝動(感覺與行動不同,先克制衝動再訂定目標,思索處理方法及可行性)、延遲滿足、樂觀進取
    • 溝通能力:衝突、壓力及焦慮的處理、同理心
    e.g.,下午上課前每個人先報告今天的心情指數,「九分,有點興奮緊張」等。
    e.g.,多做些合作的工作,如小組拼圖。
    e.g.,對日常爭執之機會教育
    2001.6初稿
    2002/12/18,21,2003/1/12加入 Emotional Intelligence(by Daniel Goleman, ISBN9571320218),未整合

  • 2008年3月4日

    DEATH NOTE (DEATHNOTE)=?UTF-8?B?IOODrOODk+ODpeODvA==?=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DEATHNOTE觀看原來的格式

    DEATH NOTE


    DEATH NOTE(デスノート)

    這標題字母的方向特別設計過,要查原始的樣狀請自行翻閱漫畫。但我想這特別的設計可能並沒什麼特別的意義。
    は…這漫畫還真費了不少時間來讀啊。最大的阻礙大概是讀到一半會很想跳脫,看一些其他的東西。原因是雖然一開始從夜神月著手,將他當作第一男主角;事實上到倒數第二話也的確都是這麼安排,視點主要以他為主;加上一開始優等生(全國模擬考狀元)、持てる(兼有手腕),已經習慣這種主角的オタク們很容易順理成章的將自己帶入,投射在上。しかしこれはそんな生暖かいもんじゃねえぜ。以一句話總結劇情的話,這就是逃亡至死的過程,而他的表現在在使人失望。だから実は不愉快だ。因為我們所帶入的主角後來越發的令人感覺非常沒品,自然就會讓觀客看的很痛苦。許多人大概會在心中想:「這傢伙怎麼這麼自私自利啊」吧。
    2006/8/10晚
    看完到現在還真過了好一段時間了。這三四天都一直在虛度人生,因為這次拼圖似乎比地獄少女那時更複雜,不知不覺就有點想逃避。不過隨著韶光荏苒,感觸也隨之淡薄,不趕快處理還是不行的。
    本作漫画由畫過ヒカルの碁的小畑健擔任,他所畫的作品好像很多都不是他原作的樣子。原作大場つぐみ,有些人推測他是ガモウひろし,まあ…不管是哪個我都不熟就是了。
    本作的中心ネタ是「一本寫上名字就能讓人隨意斃命的死神之書」。這種東西或許有些人會認為相當新奇,其實也不是那麼一回事,像是マジカノ或是神語都曾出現過寫上字就能影響現實面的書,兩作中的能力甚至更為強大,像神語中寫了世界就會照著運行,所以那是本「神之書」。但不論是マジカノ把這ネタ當作玩笑的題材,或是神語用作裏ネタ,都沒有此作這麼嚴肅的討論到這種超自然力量若是真的存在所會產生的影響。而本作「讓罪人死」更引發了我們另一層的思考空間。其次,上面提到兩作也沒像是本作一般引發如此熱烈的迴響。畢竟本作的風格嚴肅,又是較多人注意的媒體,被炒紅的作品。
    對我來說,會融入主角,欣賞他(気に入ってる)主要是在第一集他對リューク所發的一些言論。舉例來說,他對人有表裡、具有就算滅掉他人也要保全自己的天性等等的認知,就令我產生共鳴。對本作的一些設定,我更是報以掌聲:像是對「利用了デスノート會有什麼樣的報應」,和地獄少女那種 lex talionis 式的一報還一報不同,甚至也沒採用 Salic law(兩者間比較請參考新約關於死刑的經文Two Justifications of Substantive Justice),而是褪去了人到的外衣,改以殘酷自然的機制:硬要說,也不過是幹了之後的良心自責,以及死後…デスノートを使った人間が天国や地獄へ行けると思うな。又像是「死んだ後にいくところは、無である。」,配合上第十二集「其實沒有什麼天國地獄這東西」的背景設定,顯然就是說「用不用都不會有報應」,更進一步就是「不管作了多少善事,行多少惡,人一死就一了百了」的意思。事實上在公式解析マニュアル中就說得很明白了:「本作沒有特意要表現什麼。硬要說的話,人總有一死,死了不會復活。所以在活著的時候努力點吧。另一方面,月的行為到底是正是斜,我想這種善惡論並不是很重要。」很顯然作者根本不把鋼の錬金術師裡面那種常人認為理所當然的善惡報應放在眼裡,或者說他非常明確的指出這些都是由人的手造出的機制,所以月與法律所為其實都是一種社會秩序的維持。但這報應並非天賜的觀念為常理所不容。我們之所以建造並壯大了「法律」這東西,輔之以公權力,千方百計要人相� �「法網恢恢」或最起碼「天網恢恢」,維持這麼昂貴的機制,就是因為人期望著公平,結果則是矇騙了一般人。而對一般小學程度的思考法來說,這樣的作品設定只不過成了一種慾望滿足的手段,他們不會思考到這層面。也難怪本作會引起那麼大的爭議了,這應該是一部二十五,甚至是三十禁的漫畫(笑)。假如最後竟還讓月活下來的話,衛道人士不知會怎麼講。
    作品的風格是鬥智與心理戰。之前讀到類似的作品是スパイラル,而本作的推理部分用詞較スパイラル更甚,雖然這並不表示沒有漏洞。而到後來有點走樣,讓人感覺有點在玩文字遊戲的感覺。ルールで遊び?作者設定了許多「How to use」,然後就看主角在那邊鑽法律漏洞。本作還有個副作用,因為將人心描寫的過於黑暗,CARNIVALと並べたら、これこそ人間不信につくんだ。我看到一半暫時離開時,竟然不自覺的學起故事中腳色,開始評價周遭人們的行為與想法。…恐るべし。
    主要內涵外其他部分我就沒太大感觸了,除了對主角作的結局安排外。我的感覺是故事最後恐怕已經有點偏向於ニア中心了,因此 page.97才會對月的反制沒有著墨。想來,當月在第二集違背自己(與大眾)的信念,為了封口而開始殺害無罪的人起,他最後的命運也許就已經決定了。或者說,他在殺害第一個人,抑或是一開始決定自己有「新世界の神」之力時?他實在過於執著放不下,這導致一連串的失控。其實好好處理的話,本來大可銷聲匿跡的。在最後與ニア的決戰前,也還可以考慮公開內幕。但他只想到要人死,又過於負けず嫌い。表現出太多私慾,什麼都只想到自己,完全不為他人著想。自己不想死,卻極力利用他人,犧牲其他多少人的性命都� �在乎,年少輕狂的自以為是(讓我想起我自己…恥ずかしいながら),自大的夢想成為神。這在我們的認知中是不能接受的。所以對最後結局雖然有許多人扼腕,但一定也有鬆一口氣的。
    Lニア的外貌相當令我感興趣。L 總是一副黑眼圈(目の下に),而兩人的共通點則是大黑瞳孔以及衣著不整,下指示的同時還邊搞些有的沒的(ゲーム遊び、玩具を弄ってる)。「壞人」的既端莊又一副優等生,相較之下,「正派」的 L 與ニア卻是一副帶有狂野習氣的剌塌像。會說自己是ライト派的,(照あなたの正義はライト派?L 派?ライト派當下略多於 L 派的數據推測,因為キラ派比較偏激,較可能灌水,所以 L 派應該會多些,但也不至於多到1:2才是?)其著眼點之一應該包含這項吧。這裡面難不成什麼意涵都沒有嗎?我想,ACG,甚至普通劇本中都會出現的這� ��型人物,大多都直接間接的受到 Rain Man(1988)等作品的影響。電影中描述雨人有嚴重的自閉症,像是高機能自閉症,其實是Autistic savant。只是至今的自閉學者還沒明確發現過「善於推理」的類型就是,這些人頂多只能說是造出這些腳色的參考範本或是藍圖。
    在雙方交鋒中,大多數人對雙方信念的注目可能還多於勝負,這是作者成功的地方:讓大家思考什麼才是較有價值的,而不僅僅是陶醉在誰輸誰贏的表面滿足下。對「到底哪一方才是正義」,大家的意見請參考あなたの正義はライト派?L 派?。大致說來,ライト派的多是受到「壞人就必須受到制裁」這種思想的荼毒,事實上ノート能殺的也不過是千百人,而且他說只殺極惡之人,所以或許真的有遏止的效果。反正再怎樣也輪不到算是半個好人的讀者自己身上。也有受到月精神感召,或是執迷於他那領袖風采的。這群人通常只從自己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相對的,支持 L 的似乎較多從大局著眼,少數則對月那種高姿態,以及他確實有濫殺無辜的事實感到噁心。這邊並不是在宣揚具有同理� ��的比讓世界繞著自己轉的更高尚,或是哪方較為正確啥的。そもそも若是我來選,兩方都不在我眼裡,或是說哪個都好(請參照下面正題的討論)。只是作者的安排多少有點「衛道也別衛過頭了」的味道,算是對人們的一記當頭棒喝吧。「別以為正義就真的能愛怎麼伸張就怎麼伸張!有時候善惡不會照我們所想像的那樣報應。」って感じ。
    2006/8/16晚
    撇開濫殺無辜的問題不談,我倒頗為懷疑假如主角是月像田中芳樹銀河英雄伝説中「ヤン・ウェンリー」一樣的人,並且真的只殺重刑犯的話…還會安排那樣的結果嗎?假如讓主角背負著「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讓讀者知道他是痛苦的一個個刻上這些名字,那麼讓這樣的腳色死亡,大家還是會怪罪他嗎?人的心智是如此容易受到影響,以致於我們常常沒辦法真的毫不帶情感的以理性裁斷事情。(或者如之前所說,依現在科學上的研究,人到底有沒有不包括情感的純粹理性都成問題。)另一方面,page.45描述到 L 只想抓到キラ,小我的犧牲不在他話下。不過這種心態就和キラ一樣,為了達成更為和平的世界,犧牲惡人的生命。不論是哪一方都不能說是無可非議。到ニア時雖然堅持不殺人,但我想假如事情 演變到他不殺事情就不能解決,必定會導致更大犧牲的話,在不得已之下他還是得處理吧。所以若是雙方的人格差異消除,故事描述到最後將雙方其實都不怎麼正義,連沒有人能拍拍胸脯說「我一定是對的」、「我最高上純潔」這層都點出來時,人們還能這麼評價兩人嗎?
    因此我們應該從本作根本的主題著手,也就是SoltyRei那時也提過的,「悪即斬」的態度到底對不對。假如惡人都能現世報滅絕的話,有何不可?(極端一點,就「隨即報」了。)這就像在問「假如優生學可以改善社會的話,有何不可?」或是「安樂死有何不可?」甚至「若是天生殘疾,出生就得受到全時照料兼以昂貴社會成本醫療用藥,加上沒有意識,這種狀況下讓他早點解脫有何不可?」某種角度來說,就是功利以及人情之間的拉鋸戰。L 與ニア的觀念是惡人不可以以私刑制裁,更何況是用上恐怖的死刑;加上由個人來下裁決,多少會生錯誤,這一定是不對的。制裁最起碼應該得到大部分人的認同,因此不能交由獨裁的團體來裁決。それに、やり過ぎ。改造全世界…總是有些不想要的人,而他們也應� �有自主的權利。另一方面,依照基督教的理念,生命由神所賜與,人的存活不是由我們其他人之手,甚至於是他自己可以決定的。(すまん、這句是我加的。)但反過來思考,他們到最後在全世界都漸漸認同「罪大惡極之人應有現世報」或是偏激一點「我們的世界不歡迎殺人者存在」的キラ價值觀之下,卻執意繼續以自己的手制裁キラ,老實說他們和執意以自己的手制裁萬惡者的キラ是一樣的。只不過最後他們勝利,所以ニア坐大,如此而已。話說ニア他們之所以還得千辛萬苦揪出キラ,就因為我們想像中精算過的天罰是不存在的,人的秩序得由人自己維護。ニア也只是賭上一分氣,不見得就是胸有正義。
    再說,ニア真的要高枕無憂的話,必須消滅致使讓人死亡能力出現的機制。不過死神機制是消滅不了的,他們只能除掉,或是說 DEATH NOTE。只要死神制度存在,難保不會有第二個入手 DEATH NOTE 的人。不否定假如作者真要搞的話,光靠推理與計謀就毀掉死神界也不是不可能。但既然沒這麼做,ニア最後還是很安心的追其他犯罪集團,我只能猜測除非作者心由餘而力不足(而沒再寫下去),否則這代表了故事光以背景設定就證明了ニア並不真的是為了正義(而是為了 L 的復仇)才追キラ,以及他們的正義終究是的。他們不能容忍キラ殺凶惡犯,難不成就能放縱死神隨意殺人嗎?這不過是眼不見為淨的一種駝鳥心態罷了。

    所以,在上面的批判之下我們知道雖然キラ讓人非議,L 以及ニア可也沒好到哪去。OK.接下來我們該深入本作引發的現實面主題了:死刑存廢問題。這個議題早已被炒得火熱,網路上議論文章一堆。如上所說,死刑的本質本來就是種合同殺人:如同戰爭;許多,甚至只是少部分人,以「法律」或是「大義」為名義,奪取他人性命。而現代人漸漸意識到這問題,而至反對死刑,大多是因為現在醫療科技的發達,人的性命更為寶貴,加上人權高漲,同理心的作用,使得大多數人不只是認知到「生命可貴」,更將這層理解推己及人到犯人身上,因此才厭惡雖是制裁,說到底還是殺人的死刑。這其中還和人格維持(價值觀整合以能自圓 其說)與合理化有關:因為我們察覺到這樣價值觀會出現矛盾,所以需要否定死刑以維持我們「不殺人」高尚的心。這是心情層面的基礎,但純以說理來說好惡不可左右決策,因此就出現許許多多顧左右而言他的,拚命找有利的理由支持自己的理論。正如當社會殺人這篇中所說,反對死刑的人為了維護自己的正義,而贊同的則是在見過那些「真正凶惡」的罪犯後,覺得他們活在世上也不過就這麼不知悔改下去,不如早點讓他們解脫。關於「廢止死刑」這個主題,最努力的或許是宗教界,尤其是基督教。他們基於道德的宗教信仰,寧可放過千萬壞人,不可錯殺一人。在陳文珊的死刑議題研究有精湛的論述,雖然裡面多少出現了上面所說「因好惡而拚命找有利於自己的證據」的現象。當然我不否認大部分的評論文章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傾向(我自己的幾乎都是),因為人總是有主見,又多是看到自己喜歡看的(參考社會心理學Gospel of Thomas 亦有提及。其實在兩千年前 CÆSARCommentarii de Bello Gallico 就提過,人們總是相信他 們所期待的。)。無論如何,為了了解這項主題,還是煩請先看看那幾篇。下面就這些基督教立場的文章中論點做抒發與重述。
    其實廢止死刑在注重生命人權與人身自由、道德標準變高、人本思想漸趨發達的社會如上述應是種趨勢,因為我們會希望「(被殺者本身)不情願的殺人」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成立。那是不是只要是「殺人」就都不被允許呢?那倒不一定。像從基督信仰論死刑存廢問題就說明「非得以殺止殺」,例如自衛殺人時可以原諒。(在佛教中,就算這可以原諒,所造成的業還是不會消失。)我想,在極度苦痛之下要求安樂死,對許多人來說應該也算例外之一吧(這又是另一個令人爭議的話題了)。不過通常我們所指的自衛殺人是當場沒殺對方,自己就會被殺的情況。所以在尊重生命先廢除死� �文中作者泉源支持死刑的理由「國家執行死刑在道德上如同自衛殺人及殺敵」恐怕是不能說是自衛。反對一方可以提出的論證光從幾篇文章中即可得知大概有「死刑沒辦法達到嚇阻犯罪」以及「我們被賦予生命,卻沒有權力奪取他人的」等等,其他當然還有不少。「我們被賦予生命」也就是說人對於自己的性命有使用權,但無所有權。積極一點就是人生在世應該多做一點有利於人的。假如我們種族的存在是為了損毀同類的生命,又有什麼必要生下來?純以理性(利益的「好」)說來,在沒有冤罪,我們僅僅討論該給殺了許多人的人怎麼樣的制裁的情況下,應該考慮到「他在」與「不在」對社會來說到底何者較有利。自然這情況下我們會覺得「沒有繼續活下去的價值,未來也不可能產生這價值(例:造福人群)才需要死刑」,因為這種人 的存在只會帶給我們麻煩:關著是威脅,而且讓他活下去,世界非但不會變得更好,還得付出許多社會成本,浪費公帑來維持他的生存。(這點有些註解,詳見下段。)不過人性畢竟存在著矛盾(例如悖論十誡所言),我們不能純粹以利益來考量,只是到底人道要做到什麼程度,連單一個人都不一定能統合,更何況每個人心中有一把尺,不是大家都能達到一致的。所以像「如果有終身監禁不得假釋的刑罰,我贊成廢除死刑」這種中間選項就會有很多人贊同。對這選項同意的基礎是因死刑為一種「不可逆的」刑罰。人死不能復生,所以就算我們後來發現錯誤或覺得判刑不當,再如何想補救也已無法挽回。但這麼一來又有另一種選擇了:真的以「眼」還眼,毀壞肢體如何?…不,大部分的人絕對不會認為這是可以接受的選項。讓他在自己不知道的地方,以注射致命藥劑、問絞、槍決、坐電椅、送進毒氣室等(某種方面說來)盡量接近安樂死一般無痛方式默默離世,是以當下價值觀大家可以接受的� �不過一想像到要斷人手臂、挖眼睛等血淋淋的刑罰,這已經超乎我們忍受的極限了。對某些人來說,更嚴重的可能還會讓人生不如死吧。所以我們才不以毀壞肢體為刑罰,卻能忍受,甚至有人建議死刑。不過,說無期徒刑就是可逆的嗎?那倒也不一定。監禁奪去的其實不只是可以償還、回復的人身自由,還包括時間,以至於因為懲罰造成的機會損失。(已經離手的機會,通常不會有第二次能抓住的可能。例如因為緋聞的誹謗、冤罪而失去升總經理的機會等。)同樣的,這一方還是有可能讓人生不如死。所以雖然說來反對的一方比較沒那麼嚴重,也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假如要執著於「可逆的」刑罰,除了罰金外(其實罰金大多也是…),大部分都不過在自欺欺人罷了。
    站在整體社會利益角度來思考的,如上述總是會考慮到我們為了養活這些人所耗費的成本。(像死刑:废除还是保留?這篇就是。)反對的人當然會想辦法除掉這項因素以便說服大眾。像從基督信仰論死刑存廢問題就提到美國神父幾年前的研究指出在美國,社會為死刑犯付出的費用為終身監禁的三四倍,美国的死刑制度也提到死刑管理機構費用驚人的昂貴,甚至也有像Oklahoma City bombing這種上千萬的。不過這應該僅限於美國這樣制度的區域:"第1000个死囚"引发激烈争议提到在美國被判處死刑的罪犯擁有隨時上訴的權利,因此他們的花費應主要肇因於體制問題(參考美国的死刑制度):只要嫌疑犯一天不認罪,又沒有充分證據使陪審團同意罪行,就得養他一天。美國確實也認為這划不來,因此允許以終身監禁來替代死刑。(但在這邊我搞不清楚之間的差距是不是因為看管死刑犯所用的設備以及人力都高過普通犯人所致。只是若真如此,原先罪重需要死刑,卻改成在設備普通的監獄服刑,不會讓人更擔憂嗎?)而在其他國家,例如中國或台灣,情況可能就不是如此了:如果不認罪,在被(法官等)認定證據充分(在某些國家,這門檻可能較低。)下,死刑依舊執行;或者不論是不是死刑,看管方法一致的話,那花費恐怕也會較少吧。因此,有些人說美國沒廢死刑就不夠維護人權,我倒不覺得是這樣。像與某些沒陪審團制,純由法官� �迅速判刑的相較,美國雖然沒廢,而且死刑犯所費不貲,但主要那是因為他們的判決體系比較容易使得死刑犯只要不服罪即可上訴。這邊並不是推崇陪審團制,也沒有證據能證明這點,但要指出的是一個「可以隨時翻案的死刑」有可能比「迅速被裁決卻難以上訴的終身監禁」在制度上更具人道關懷。因此沒廢了死刑不代表就比較沒有人權問題。而美國之所以會讓不認罪的人有上訴權力,除了怕錯殺之外,我想還代表了當下認為理所當然的價值觀,在滄海桑田後,也許反而會被認為很奇怪。所以十年以後,同樣的罪名,在另一批人眼中或許就情有可原。人是善變的動物。
    以受害者的角度,重點在就算處決殺人等死刑犯,逝去的人也不會復活。這純粹只能安慰在世的人罷了,效果形同喪禮。不過對於某些當權者,光是這些受害者所施加的壓力就足夠他們下同意死刑的決定了。像是168人罹難的Oklahoma City bombing,不論是平時多麼反對的人,遇到自己喪失親人,加上一旁還有許多同樣遭遇的,在怒吼「大家都是無辜受害者!」之下,也很可能轉向。更甭提911事件,都已經演變成戰爭了;三千族人(因為加害者是少數族群,因此 additionally 產生了異樣的種族情結。)的離世,這不光是抓到人然後關起來就能罷休的。對這種事件,連聯合國都沒餘地置喙。我還敢說,這事件發生在自己國家的話� �包括廢止死刑的國家,一半以上在發現元兇後都會打回去。沒幾個人會承認這是可以用「關起來」就赦免的犯罪。既發生於非戰爭時期,範圍又太廣了。有趣的是,這些加害者到死都沒有悔意。他們自己也有自己的一套正義,甚至認為自己才是受害者。雖然說冤冤相報何時了,但不也說此仇不報非君子(不夠義氣),或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人情啊人情,只能靠社會價值觀的改變了。當權者或受害者等因為人情而極易偏頗,這邊不從他們的角度來討論。假如處決死刑犯能影響到剩下來的人,並有相當的效果,考慮全社會的利益,這未嘗不是一種好的社會秩序維持法,或是利益眾生的犧牲。當然,也可以說難聽一點,利用殺雞儆猴的方法制約愚民們,把大家當作巴甫洛夫制約實驗裡的狗。只是根據大部分研究指出,死刑的存在並不能顯著降低犯罪率。也就是說,我們並不會簡單的因為畏懼死刑而不敢犯罪。所以嚇阻犯罪說無效。在從基督信仰論死刑存廢問題進一步討論教宗演講甚至提出,濫用死刑將產生邊際效應遞減,使我們依附於死刑。這就像是體罰一樣,光是用打的不能解決問題,而人本主義抬頭的現在,廢止體罰也已經漸漸納入我們的標準價值觀了。

    基督教基本上是站在常人的立場來解讀這項議題,不過如上述,他們大部分還是沒辦法解決大量、殘酷又發生在自己(至親)身上的情況。事實上一發生這種事大家都 panic 了,沒人會跳出來說「廢除死…」(會被旁邊的人痛扁)。佛教如何呢?佛教總予人有點超脫世俗的味道。從佛教是否贊成廢止死刑一文,我所體會到的是(好吧,我承認加油添醋過了。)對於犯罪者,佛教提倡的是感化他們,而不是以刑罰苛責他們。也就是說,應該讓他們了解自己為何錯(邏輯上的無法自圓其說)或是被認為錯(道德上於人所不能容忍),導正其使之有圓融的認知(價值觀);光是贖罪無以成就,何況是以殘忍的方法。殺了他們,他們就沒改過的� ��會了,因為這是不可逆的。而重刑則很容易造成反效果。因此不好說是「反對」死刑,而是應當救贖這些犯錯的人,如同犯輕微錯誤的。重點不在「使其脫離刑罰」,而在改變他們,使其不再犯。也因此,將重點全集中在「廢除死刑」反而是本末倒置了。問題是現在社會並不存在這麼多能改變他人,我們最可以期待的應當是一套措施,可以使他們確實的(而不只是表面的,這有時不很容易判別。)改過自新。從這角度看來,正如文中對「法官與劊子手是否得殺罪?」這問題的探討所得結論一樣,判刑者就算說是犯了「殺生罪」,也不至於和蓄意殺人一樣嚴重。各時代與各社會都有不同的價值觀,在現行法制體制下,這些職業都被視為「必要惡」,法官警察們本身不作還是得找別人代作。假如因為順從大家都公認的價值觀,自己也覺得理應如此,卻被認定是重罪的話,反而是不公道的。除此之外,假如真的沒有人願意擔任這些職業,說難聽點在那些殺人犯砍人砍完後,我們就只能預期他們死後再下地獄了。對行惡之人的制裁法,我們或許可說佛教準備了另一些解決方法,例如惡� �與惡人會互相殘殺。所以作惡後有可能就會有另一些作惡的來解決掉你。但我們卻不能像肉蒲團最後一般期待會有惡人出手,因為那只能當作是種意外:因為惡人可能會互相有利益衝突等等,所以會自相殘殺。更不可將之視作唯一的解決方法,否則可能會有下面的問題:註定有部分惡人需要殺其他惡人(因為善人不會殺),這對他們來說似乎不怎麼公平;且冤冤相報何時了,業只會傳承累積而不會消失。惡人才能殺惡人,也會造成「宿命論」的錯覺(這些惡人真可憐)。何況冷眼等待惡人被處裡的我們,其實也不怎麼高尚。其實我們都知道要試驗佛教理論最好的辦法:把公權力的制裁機構裁撤掉,實際狀況很快就會告訴我們答案。可惜我們所知道在人數眾多、資源有限的狀態下之最佳解答為戰爭,而戰爭依舊不被許多人視作罪惡。其實最� ��的問題還是在善惡不總是有報。假如沒被其他惡人幹掉的呢?我們要說他們內心的煎熬(假如有的話)就是對他們最大的處罰,或是等待天災人禍來一一應付這些傢伙?雖然我不否定就算廢除死刑,犯下死刑罪的人不見得會激增(如上述,照現在的施行情況,應該說「不會」。),但這是變種的強迫每個人都得信服「業在死後依舊累積不絕」、「輪迴存在」、「業必有報」那套理論。不是每個人都能微笑著被人砍的,更不是每個人都有真正渡化他人的能力。
    當然,上面還算是高尚點的說法。來看看佛教對「安樂死」的看法,星雲大師答:戒律應該從多方面去考察。權宜之下,那些執法者沒有罪過。看完這幾篇我想星雲大師是滿世俗化的。這不是在貶他。只是說,他比較站在一般人的角度來看事情。或許這是他一路走來,面對一般民眾所不得不做的改變吧。對這些人總不能講過於理想化的東西。(沒錯,我就是覺得廢死刑是理想化。不過,有正如上面所述,當社會價值觀漸漸改變時,過去不能接受或不能想像的,也終將能慢慢為人所認同。)這幾篇 還啟發我上面對廢除死刑應該衡量(對整個社會的)利害得失的討論。
    佛教這一套所面臨的問題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受到感化。我不是指上面 Timothy McVeigh 或911那些人。他們都還可以改變。真正「罪大惡極」的,有許多都是因為生理上的問題,造成無法克制自己的情緒等等障礙。這些人就算知道自己錯了、想悔改,但當遇到另一個狀況,卻很可能再度無法自已。為了讓他們能過「正常」的生活,以當今的科技可能終身都得接受治療(注射血清素等等的)。但這種違反自然(天然)的做法和某些人說「我」有何不同?或是你想說這是「修正過」,比較「好」的?死刑制度之正反意見提到這個問題,顯然很早就有人注意到「先天」這問題,雖然他們� ��謂的「生來性犯人」概念與現代基於 DNA 的先天性恐怕不同。這篇文章還提到了某種型態的安樂死:讓重犯自己決定判處終身監禁還是死刑。這想法真是太新潮了(笑),雖然裡面說要連自裁的手段都由犯人選這點有點…不過很有吸引力。

    2006/8/18 23:58
    那麼其他的宗教又如何看待這件事了呢?正如之前所述,比較大的流派幾乎都是懲善罰惡的,因此也較重視道德良心。但隨之而來的,則是如何公平的處置善惡。縱使在世沒被處死刑,但總不能不處置。為了為了了解各大宗教對「消滅生命」的看法,前幾天還嘗試一探過去不曾接觸過的伊斯蘭教(「回教」聽說源於回族人信的教,因此此稱不妥。),這在伊斯兰教简明指南有簡單說明。漫谈三大宗教的神這有趣,感覺上和我的思想竟有幾分神似。不過我得說变形金刚這幾篇已經過火了,有些瑕疵,甚至是我不� ��認同的。而依據似乎其他網頁的介紹,伊斯蘭教重的是「信」,要去實踐,而不是思考「為什麼」,因此像基督教的神學或是佛教研究佛經之類的學問似乎不算很成熟?其教義部分似乎也比較薄弱?
    大家都知道不論是基督教或佛教,基本上都因反對(任何形式的)殺人而同樣的不 prefer 死刑。伊斯蘭教或許因其比較不重視自由意志,規定較嚴苛,因此對某些不被允許的犯戒還是看得很嚴重。當然其他宗教也有過這樣的時期,甚至為了傳教而打仗,而伊斯蘭教也漸漸改變中,像國際創價學會 伊斯蘭教徒的觀點就提到生命是神聖的。因此這些都還待價值觀的改變。只是說到這些宗教對善惡的終極處置…當然不會有人說做錯事不用罰。現在的問題在該怎麼罰,罰到什麼程度。當大家都覺得死刑漸漸不能接受,卻沒有人說地獄過於殘酷。世間流傳的基督教、佛教以及伊斯蘭教和印度教都有地獄的存在。其他幾種宗教不用說,中國大百科全書智慧藏介紹了伊斯蘭教的信仰:作惡者下火獄。關於地獄的教義這部分曾在Fate/hollow ataraxia提過,之前的祆教中原先是沒有的。但這樣恐怕因為對沒有覺悟的常人來說約束力不足,因此需要有更具有恫嚇效果的強制力。我想大家都很清楚地獄像什麼樣子,那是個生不如死的地方。不能忍受死刑卻能允許地獄,這樣的人性也滿有趣的。差別僅僅在地獄是可逆性的嗎?或是因為,那不是我們可以置喙的,所以他們去他們的,不關我們的事?又有多少人想到惡人會下地獄時不會感到心安的呢?

    關於宗教到此為止。我們尚需將眼界放遠一點:若是未來社會漸漸像是捨棄體罰一般除掉了死刑,那對我們的生活會有什麼樣的影響?我想這問題的答案可能會像許多陳腔濫調一般:廢除的初期,自然會有部分受害者感到不能接受,應該使用更嚴厲的刑責;但在這已經內化為我們的體制之一,沒人在懲罰犯人時會想起過去常常使用死刑的時候,那麼絕大多數人就能夠接受了。然後,在那樣的時代,在發生如同911一般的事件時,還是會有人特別舉出人們的應對方法,諷刺就算已經廢除了死刑,人的內心深處還是無法原諒對自己造成嚴重傷害的他人。
    接著我們還要再進一步:終身監禁真的就好了嗎?屬於極刑的死刑自古有許多替代方案:無期徒刑(終身監禁兼服苦役)、流放、罰鍰、由他人的對待而感受到於心不安等。以上面的說法,佛教可能著重「改變自己」的部分。而我相信早期基督教淳樸的年代,由心不安而生的懺悔是很重要的一種贖罪手段。古代中國用過流放,澳洲也曾被用來當作大型監獄;流放在Scarlett中曾經描述過,雖然並不夠刻骨銘心。換個環境是很好的處理法,所以可以的話(並不是所有情況都通用,也不一定有適當的環境。)我覺得這不錯。但對已經開化的現代地球村來說,除非丟到其他可供人生存的星球(獣王星?!),否則沒有用。在這情況下我們還是得想出處置方法啊,所以…不論是監禁或是流放,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隔絕」,因為要預防他們再犯。讓犯人沒有機會做出第二次的 傷害是大家的共識。為了達到這目的,除了關起來之外,還可以直接對犯人的身體下手,例如曾有人提出把強姦犯的器官割掉。不過我們難不成要將殺人犯變作人彘嗎?當然不可。所以還是關起來為上。其實,我還頗為喜好讓犯人還是與大家同住,使其在大庭廣眾下察覺自己的並思考該如何做。(有點像緩刑?死緩考察參考法学论文网。)不過這對於重罪,在現在當然也是天方夜譚。是故,我的第一選擇還是流放(當然在實施前需要先使其有所體悟),接下來才是限制人身自由。各位,不覺得� ��如死刑很殘酷的話,終身監禁也很殘酷嗎?難不成關個四十年,犯人就能開創個全新的人生,對社會產生貢獻?若是環境以及條件允許的話,不如改成流放吧!(…痴人說夢)
    最後該做個結論了,到底死刑好不好?…ん~ん、我想這不是「對不對」的問題,而是趨勢。社會整體的價值觀就如同人的意志,是時時刻刻變化不斷的。就算我們能抓住趨勢,卻不能說對錯。這就像流行服飾一樣,不會有人說復古穿60年代衣服就是對或錯的。只要能自圓其說就對。(參考人生的意義)所以說這是種「真理」,不如說是喜好。

    看本作腳色在耍心機,有點Enemy of the State(1998)的味道,總有天會連私人領域(AT field←笑。其實應該是個人空間人際距離。)都不存在嗎?還真給人有偷偷摸摸做事的感覺,像是ニア出現那段,就像是在說「ニア來了,你不能再為非作歹、為所欲為了。」…ほんま、そんな気がします。
    如同上面所述,深く考えは止めるの。舉例來說,有很多只有作者以及讀者這般於制高點俯瞰這個故事的人才會不知不覺了解的訊息。像是南空ナオミ失蹤的消息第一次在對策本部被提出來的時機就很令人懷疑。失蹤人口這麼多,照理來說他會被提出來的話,其他數十數百的人也應該被提報才對。如何查到一開始事故死亡的,也令人訝異。page.26最後,看到「目」或是死神等的,老實說我很快就想到,這些可以到會面之後再慢慢解釋,所以也沒必要像那般驚恐才是。page.37既然月表現出合作的態度,且覺得事有蹊蹺的話,應該好好的隅から隅まで作詢問才對。雖然這樣一來如同 page.38,部分事實可能得以用「キラ可以操縱人犯罪,亦可以改變人的記憶」來解釋。接著,L 死後,警察庁「次長」不可能有辦� ��花那麼多時間在同一事件上吧。再說,這種權位的人,工作大概應該都以決策為主。デスノート・重箱の隅有一些較普通的質疑。我倒想問,假如遇到持有很多名子的呢?是以這個人是否意識到「這代表我」而定嗎?那麼 L 呢?雖然說「死神能看到殺掉這個人所需要的名諱」,不過還是沒有解釋這名子 到底有何意義。不止我想提問題,對這結局不滿的也有不少找碴團,像是milkcrown提出第十二集冒頭マット被圍成圈圈槍擊的情景,在現實中這很容易誤射同伴;仮名則對魅上照的策略竟是偷看感到太扯了。ま、ささやか突込みだ。
    最後の一言。對本作推理部分的高潮迭起,我的確感到一分敬佩。而對本作所引起大眾的迴響,這也不簡單(雖然能夠思考到什麼程度是另一回事)。我並不支持任何一派或希望介入這樣的故事,也並不覺得哪一方就對或錯,更遑論勝利或失敗;但這樣的作品的確讓許多人感到趣味了吧。
    2006/8/19 16:35

    Le Comte de Monte-Cristo (Monte-Cristo)=?UTF-8?B?IOODrOODk+ODpeODvA==?=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Monte-Cristo觀看原來的格式

    Le Comte de Monte-Cristo


    Le Comte de Monte-Cristo

    Le Comte de Monte-Cristo大仲馬等人原著的小說。很遺憾的,我對通俗(流行的)小說沒興趣(例如 Harry Potter),因此之前一直沒接觸。(當然,這樣的說法用於此作並不洽當。只是,比起直木賞,我更喜歡芥川賞。)這次因為入手巌窟王,所以也一起找出來看了一下。
    大仲馬原作中有時使用了說書的語氣,或是說當時那種在報紙上連載的風情(事實上本作正是1844年完成後開始連載)。有時候這種刻意的描述會表現得過於做作。幸好不是很濃,否則嚴重一點就會變成史詩一般;在Fate/stay night提過,我對這種手法感冒。
    本作被認作 Dumas 最高傑作之一,當然這裡面少不了摻雜一些對人性的深刻描述,例如 Chapitre XXVI 中 Gaspard Caderousse 與妻子對「要不要說出來」的天人交戰。即使知道會有危險,他妻子也只能「倒在圈椅裡,像是已筋疲力盡了似的。」又如 Chapitre XXVII「"那麼,"教士(Dantès)帶著一個痛苦的微笑說道,"一共是十八個月了。即使感情最專一的情人,也不過只能如此了。"然後他輕聲地背出了一位英國詩人的詩句:"軟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指出人畢竟不可能完全不改變。(只是我懷疑假如把 Dantès 說的那句改成「人的忠貞,畢竟只能維持這麼久」,然後形同裁判書的 Caderousse 那番話別那麼稱讚 Mercédès 的話…暗い、暗過ぎる!(-_-))跳過中間一些如同莎士比亞劇中會出現的語句外,還有述說世間險惡的「"說真話,"唐太斯說,"你使我太寒心了。難道世界上真的遍地是老虎和鱷魚嗎?"」「"是的,但兩隻腳的老虎和鱷魚比四隻腳的更危險。"」以及最後:幸福與悲哀都是相對(性)的。因為有了痛苦,方知快樂的美好;相對的,久處闊綽生活中,則容易身在福中不知福。當然,最有名的或許是最後那句:直至上帝揭露人的未來圖景的那一天以前,人類的一切智慧就包含在這四個字裡面:' 等待 ' 和 ' 希望 '。這些都相當有趣,(雖然我不確定最後那句美歸美,有多少真實的成分在。我是指,我不懷疑有,但我覺得並不是全部。)不過,再好好的看一下,無論是莎士比亞或是他,大家好像都喜歡挖人性的黑暗面啊。不是說每個句子都是,只是,大部分逃不過描述這些東西的命運。更有甚者,令人印象深刻的總是這些描述人性弱點的智慧箴言。而本作又因主角性質的特殊,諷刺愛以及許多甚至是正面的情感之類的語句特別多。除此之外,還有像是「這就是我們向讀者們介紹過的當時巴黎社交界的情形。」這類型的(當然是說他們多麼的華而不實)。
    不說劇情曲折集高潮起伏的安排(雖然這可能是對大多數人來說最重要的部分),本作可說是主角 Edmond Dantès 經因緣際會,化身為清らか、誇り高き復讐者、進行嚴密計算後的復仇活動之過程。Dantès 藉著有錢可使鬼推磨與利用社交工程到處打聽得來的人際資訊、結交對對方是「刎頸之交」,對他卻可能不過是用來復仇的工具、加上本身天賦等,表現出「我就是夠氣派、體面」的態度,循循誘使惡人走上絕路、借刀殺人。(說好聽一點是絕對不沾自己的手,讓惡人持續以惡行自找死路,甚至自相殘殺。)其論理基礎就在「善惡有報」,簡單的說就是報私仇。而事實上那些人會被 Dantès 抓住把柄,也不外他們除了陷害 Dantès 之外,還有許多過去的惡行或是當下的貪慾。也就是說,本作提醒了我們,「惡人不會只犯一次罪」。Dantès 自詡為如同� ��運一樣冷酷無情、執行報應的上帝使者;但到最後他也覺悟到為了他的報復,有些原先與他沒有太大冤仇的也被牽連後,他亦嘗試幫助那些似乎沒有得到足夠回饋的人(雖然那終究還是算做回報過去幫助過他的人)。這也是部古典的小說,讀者們與主角一同思考,立於主角的處境,而將陷其於不義的人視作壞蛋而不能多著墨與深究其內心,而且壞的就是壞到底,好的無論如何都剛正不阿;就算是較沒定力的 Caderousse 也不能例外。當然,我不是在指責,因為這沒什麼對錯,那時代還不那麼流行對人的心理剖析;而且,對反面人物著墨太多,讀者就不能很心平氣和,甚至興高采烈的迎接他們的破局了。以這點來說,本作多少蒙上了點商業氣息:有多少人不會在發現 Dantès 矇騙過一個又一個過去陷害過他的人� ��後,報以熱烈的痛快感呢?只是,貪圖利益好像本來就是生物性啊。差別只是將什麼樣的東西視作「」罷了。就算是「利益眾生」不也是「利」嗎?
    在內涵部分,本作除了說明人網如何的如恢實密之外,還描述了一個「只要等待,別絕望,抱持不懈的堅決毅力並好好把握住機會,總有一天理想能實現」的好故事。Dantès 雖然蒙受不實之冤,但他有機運,有能力,靠著本身「代天執行者」的信念,最後他甚至―以他的說法可能是―得到了上天的原諒,而得以在完成復仇這罪惡後,還被承認積有福報的活下去。所以,作者其實是在代替他所以為的天道,承諾了這類復仇的合理性。當然,讀起來愉快的觀客也不例外。只是,這絕對沒必要自責。因為,不這麼想的人是不「健康」的。也就是說,是不正常的。本來,我們就是以眼還眼派的,而那是一開始,也是最簡單的處置法,如同 Villefort 與 Monte-Cristo 的第一場辯論。不知何時起,人們懂得以禮義掩飾並遮蔽自己的本性,為了要確定一切、減少 糾紛等等的理由,所以才出現了繁瑣的法律條則,雖然那又是另一些爭執的開始。Dantès 假如不以這種方式執行復仇,以他那些昔日友人的地位,他的確是不容易完成「天理的伸張」。但妙就妙在他不但以溫文儒雅的紳士手段達成了這項不可能的任務,並且過程高潮起伏,令人拍案叫絕。(…我是不是用太多不必要的成語了?(-_-)請原諒我這點矯情做作。)在這之前、之後都有許多「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作品,以及暗中「設計」他人的謀略故事。可以說,尋求公平公正以及「人網」的完滿早已是人類共通的基本信仰了。在這類作品中,有部分就像本作一樣,將復仇的烈焰置於愛情之上;他們的重點不在於這項小說中最最普遍的主題。對命運遭受作弄,人生已經不能重來的 Dantès,他早就失去包括親人的一切,所以在他眼中自然是沒有愛情� �雖然我總有點覺得 Haydée 的部分如同十年計畫,不過老實說原作中他的分量少的可憐。Dantès 結清了上一代的恩怨,而留下年輕的一代;他對下一代的安排總令我不禁憶起 Les Misérables(de Victor Hugo, 1862)。只是最後竟然又和 Haydée 在一起…其實我覺得最好的安排是 Les Misérables 中 Cosette 那種的:刪去那「上帝有允許我擁有愛情」的兩三段,然後使 Haydée 能愛上(或許是 Dantès 安排的)另一個有為青年,最後遺下財產的 Dantès 不知去向,這樣就太完美了;Les Misérables 在這點就作得好多了,人世間畢竟不是什麼東西都有回報的。我不否認 Dantès 的愛情令我有做作的噁心感。既然提到 Les Misérables,以「不復仇」這點來看,Jean Valjean 比 Dantès 似乎更具人道精神。But, however, Jean Valjean 本性善良但「原來就是有罪的」,因此也可以說是兩作的主題不一樣� ��:Les Misérables 重點在描述現實人性與良心、人道救贖,本作則在復仇與感恩、善惡報應等。
    這部小說中到處都在算錢,所以對當時的幣制與其所代表的物價可能需要先研究一下比較容易理解。說來,那時代許多小說好像都是那樣。記得之前還因為如此,為了看小說而整理出換算表。
    2005/8/12 19:20

    巌窟王

    動畫版的改編省略掉前言,從 AD 5043, Chapitre XXXI (AD 1838) 開始進行;除此之外還縮減了許多情節。這部分起,原作大致和Война и мир一樣,從多人角度切入,但動畫版卻主要將主角設定在 Albert de Morcerf。除此之外,動畫改編與原作最大的不同,大概是在結尾部分,原作讓 Dantès 活了下來,而動畫卻在#23以不是很體面的方法終結掉他。或者,在我的看法,以另一個角度來說原來卻可以是相當心地よい的。
    結束掉エドモン・ダンテス的存在這點我頗為在意。這次改編重新詮釋了腳色的地位與意義,包括許多重要的,甚至是主角。而這對內涵,亦即作品的意義部分也有影響;很大的影響。除了將善惡刻畫得更為分明,也特意強調了「救いなんてない」,或是「救いなんて要らない」。第一幕公開処刑中伯爵的「ただのゲーム」…對於這段,普通人的處置法應該會是「就算我們本身也為人所玩弄,甚至我們在不知不覺間就在玩弄他人,也不可恣意將之當作餘興。」重要的是,我相信原作的精神也是如此:原作在觀看處刑的一幕,Dantès 縱使詛咒人性的那分悲哀 ,卻並沒有要藐視生命的意思。動畫這麼搞,反而混淆了原作的精神,變得有點在諷刺人性與人生了。除此之外,還有太多的作為,使觀者有モンテ・クリスト伯爵根本就是無法自已、一心復仇的魔鬼這樣的感覺,搞到最後連屬下也看不過去,而想請アルベール解救主人。原作可不是這樣的啊!在這方面原作處理的方式好太多了。例如 Chapitre LXIII,中 Dantès 邀那幾家到 maison d'Auteuil 去晚宴,他除了使人有無以言喻(也說不出口)的不安外,一點也沒帶給這些人不愉快;但動畫改編後表面上就沒那麼平順了。相反的,動畫中他的處置使人有他不夠滑順的感覺。也就是說,有點失去了那種「紳士」的風度,而不時起齟齬。除了ダンテス與主角アルベール之外,像是當作主角另一半的ユージェニー在動畫中被過度美化以符合� ��編的劇情,被迫死亡的フランツ(原作中可沒提到他死),被美化的ドプレー、占有相當大戲份的ペッポ(名子是似乎是原創,原作中僅在狂歡節那段表示「農婦」,只是和原作兩相對照起來似乎反而是負面因子。)、比起原作更格好いい的ベルッチオ、剛開始登場時稍微被抹黑的ボーシャン等;假如改編的好倒也沒什麼,只是在原作之後再來觀賞,很容易察覺其中那些許的違和感。或許,原著的分量畢竟太多了,其精神沒辦法就在這麼幾集中完全表現。
    只是,我總覺得真正的原因不是「沒辦法」,而是在 staff 為了迎合大部分都是青少年的觀眾群,所以才硬把主角改到同樣處在青年時期的 Albert,並且為了顧客取向,在這部劇中增加溫柔鄉甜蜜的分量,而加重了 Albert 與 Eugénie 兩人間愛情的比重,使主役の愛は実る。原作中,Eugénie 最後根本就逃到義大利的修道院去了,固然不知道他與家庭教師是否有同性戀,但他更為重視自己在藝術方面的發展是真的。所以,動畫中拿 Albert 來綁他,我覺得根本就是降低了這個劇本的層次。除此之外還有太多的要素;老實說,我覺得這是個不算好的改編。
    …好吧,我想說,因為原作是以成熟的 Dantès 為主角,だから青二才の主役に共感出来ないな。どうしてもね、お前より、あの方は涙さえも出てこれないんだぜ。(或許正因這種感覺,我才有讓自己陷入不幸的癖好吧:我喜歡比別人不幸(-_-)。)但除了先入為主將 Dantès 認作投射對象,アルベール實在也太過衝動了。
    也因此,ダンテス的死可能是被設計的:動畫版的主角不是ダンテス,他在裡面甚至變得有點像「指導者」一般的地位。是故讓他死去,可以達到 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Blood Prince 之中那種效果。そして、その肝心な死因は、正如#23極力表現的,ダンテス為アルベール的「大愛」所感化,(其實我看到這裡已經快吐血了。倒不是因為某些人所說的ボーイズラブ而起雞皮疙瘩,而是因為將原作都沒表現的東西硬是扯進來,結果就是四不像。)致使他從象徵「復仇」的巌窟王手中解放。用不著說,我自有自己身勝手的解釋,不這麼做的話實在難消那鬱悶之氣。這部分解釋將在後面提到。雖然動畫中的ダンテス變得有點像小丑一樣(會這麼想是因為我實在不能服氣),但從原作的內涵面來說,Dantès 因為並沒那麼的過分,(沒有� �自殺害仇人,對某些在懺悔之後留其生路。)並且後悔因自己而遭受波及的 Mme Héloïse de Villefort 與 Edouard,還盡力報答 Morrel 一家,所以他最後得到救贖,活下去接受 Haydée 的愛。動畫中這層意涵已經被破壞掉了。替代以アルベール向巌窟王強調「恨不能解決事情」。只是,原作中的 Dantès,正如上面所提,某些部分(縱使不多)有點脫離「愛恨」,而進入「人網」的範疇了。就算硬說起來,我也不覺得動畫要表現「巌窟王因為過分的復仇而失去救贖的機會」或是他最後得到救贖。事實上,本作的腳色們幾乎都沒有得到「救贖」這安慰獎;像是エデ,那個真的算嗎?對ダンテス來說,更是「あの日から止まった時間は、もう二度と動き出さない。」有的,大多也是因為受到 staff 的青睞,並且還都不是重點。ま、從一� ��始骷髏的月亮就應該要有心理準備了:這是個多麼殘酷的世間啊。話說回來,原作中對配角(人生導師)l'abbé Faria 的處置也差不多,都沒能得到應有的境遇。只是,比起 Dantès,Faria 沒有血海深仇罷了。這麼說來,因為原著這個不良示範,倒不能怪動畫了?
    以我的角度―我不否認這樣是過於美化了。要不這麼說吧,「完美的動畫版」の場合…―アニメの中の巌窟王は一寸「宇宙の真理」のような存在になるよね。最後までは。活過千年的巌窟王其實已經是「天道」的一部分了,是故不滅矣。就算在那崩壞的地下,ダンテス似乎已死去,他都已經「昇華」。それは、独りきりでも、友はなくても。その真理は語らない、表すこともない。以這個角度來說,這個故事不過是一代換一代而已,而エデ的王國如何如何也不是重點。範圍放小點,頂多就是以好的一代換了差勁的上一代,而誰又能說下下代如何呢?歷史總是不斷重演的。如今,巌窟王可能已經以旁觀者的角度,審視著新接棒的人們,甚至已經將眼光放在還沒到來的未來了。
    動畫勝過原著的部分倒也不是沒有。我最欣賞的是那句「……必然ですよ。この世に偶然などありません。全ては…『因果』なのです。」也就是說,一切都在巌窟王的算計之中。原作雖然有相似的意思,但沒出現這句。而原作到後來越來越明顯的描述 Dantès 一些(諷刺性)舉止的意涵,在我也有些反感。動畫在這部分並沒比較好,我一直希望能達到完全看不出モンテ・クリスト伯爵有什麼心理波動的程度。另外,DNA 那段在當下可謂幹得不錯。可惜原作那時候 Villefort 的罪還只能用他本身的不阿來定讞,這樣的證據過於薄弱了。在今天,就能像動畫一般,利用 DNA。雖然,假以時日,DNA 可能就會因為有辦法造假或是沒 DNA 可驗等而無效化。
    OP「We Were Lovers」總令我想起 Chopin 的Études Op.10-3,離別曲。曲調還算不錯,不知這分相似是否有特殊涵義?相對其他動畫,本作對衣服花紋與色彩的處理相當特殊,聽說有點像是拼貼上的。ま、不是不能接受就是。只是,「待て、しかして希望せよ」的出現時機使我覺得很做作。原作中,這句話是最後,Dantès 嚐盡苦痛所得到的人生哲語,但在動畫中卻在二十五年前ダンテス寫給メルセデス的信中。…這根本就是破壞意境,連這句話到底有什麼價值都搞不清了。而這樣的作品,竟還贏得「東京国際アニメフェア2005 東京アニメアワード テレビ部門優秀作品賞」。(-_-)所以,這次的改編真的相當糟。無論如何一定要觀賞的話,別忘記原作也得一併看一下。
    2005/8/13 17:04

    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 (TheAstonishingHypothesis)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TheAstonishingHypothesis觀看原來的格式

    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


    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驚異的假說

    這又是本囤積很久的債。
    本書的主張可說是和難以置信南轅北轍。其中所要表現的主題非常單純;過去由於我們對世界的了解不夠,對於我們所無法解釋的事物,有許多只能冠以「超自然」之名。但在藉著科學,對這些現象漸漸了解的現在,另一種可能性由本書第一章引發了出來:若我們可以確實說明從前需要以「靈魂」這種概念才能解釋的機制,而不需要引用到「靈魂」時。確實我們無法判定靈魂或是鬼神這類未知的東西是否存在。依當下的情況,我們在方法論上面就被阻隔了。我們能做到的,頂多是「我們所認為的」靈魂或是鬼神存不存在。但假如有一套機制(現在最佳的候選者是科學)能夠提供我們所有我們所知疑問的解釋,例如本書或許開啟了一套以神經元的衝動對「靈魂」所有現象的解釋學,那麼這未嘗不是一個很好的替代� �案:當我們對「靈魂」所有的表徵都能以這套系統解釋時,我們就有理由可以不必依賴舊有「靈魂」這樣超自然(應說是超科學?)的解釋了。Synthetic DNA on the Brink of Yielding New Life Forms提到未來我們可能有能力用人工合成的 DNA 創造新的生命,屆時或許就可以拿來驗證。若我們還能證明「靈魂就算存在,也不會是我們所想像的那樣子」的話,屆時我們會有更強大的理由來捨棄古老的信仰系統。
    當然,有很多人或許會希望提防這種研究的後果。以神經元的衝動與化學作用等來解釋思考活動的結果,可能不僅止於證明我們所以為的靈魂不存在。舉個例,若是我們動點手腳,就能讓人對普通點頭之交也有老夫老妻一般陪伴一輩子了的感觸;一顆藥丸就能讓人不由自主的想與任何人交合,或是完全忘懷與親友的過往等等。也就是說,我們所以為的「真愛」其實一點也不「珍貴」,我們的情感其實並沒自己所認知的那麼金石不渝的話。那麼有許多人或許會感觸良多。但是,希望是一回事,真實則又是另外一回事。
    生理學基礎(例如對各種神經元實驗作講述)的部分在此就先跳過。對我來說那些實驗大概也才看懂一半吧(功力果然退步了…年だな),但是必要了解的結論大致上都還能吸收。看過本書,我不禁感覺自由意志就有點像渾沌加上生物機器腦,我們很可以說是某種類型的生化機器。另外,或許所謂「人性」只是看的不夠遠,眼界不夠寬廣。因此我們總是存在有如此多的矛盾。
    本書最後提到,或許我們的意識就存在於anterior cingulate sulcus(找了一下,似乎只有Brodmann area 24有提到。這部分我沒學過不清楚。)內,我們應當開始著手從最基礎的部分建構意識的理論。這就像說了半天 printf() 或 SSH protocol 會做什麼事,倒不如直接翻出 printf 的原始碼或 rfc 文件。我們有一天或許會具備從生理的角度來建構心理學之能力,由生理來探討人類為何有同理心與利他行為。我們或許能很好的解釋神靈體驗,使得宗教如同書中所言,可以不必存在。甚至,我們會知道利己不是絕對的,只是因為腦袋內神經元這麼架構,才讓許多生物有利己行為產生。

    大學時期,有段時間我看了點天下及遠見出版的科普書籍。這本也是書目之一,但一直到去年才懶洋洋的想到要翻一下。對於科普書我通常會汲取其中的研究成果,再加上其中所欲突顯的價值觀(通常會寫這些書的多是因為有話要說,並且是因科學研究而和社會人文有關的。),融合納入自己的思想體系。這些都漸漸成為我價值觀的一部分,現在也不太好說有什麼強烈的心得了。這本書的主題也差不多,否定靈魂與神的存在是我曾努力過的過去,雖然一直到現在並沒能得出個定論;但本書的結論也是之前在Ever17之前我就曾得出的要項之一。我只能說自己也對用科學來解釋宗教或超自然現象心懷期待。雖然我並不覺得宗教完全沒有存在必要,而其教義 也是堆充滿矛盾的垃圾;但我真的認為真實的鬼神或是靈魂以及死後的世界就算存在,也與我們所自以為是的並不相同。此外,就算我還是傾向靈魂不存在,但如同於難以置信中所述,這畢竟是我所不能下定論的。因此,就算實際上他們存在,我也不會訝異到無法接受。

    這本書閱讀期間實在太長,長到我已經沒剩下什麼感觸了。
    閱讀期間,2008/1/20 15:44-20:29

    ひまわり (himawari)=?UTF-8?B?IOODrOODk+ODpeODvA==?=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himawari觀看原來的格式

    ひまわり


    我對此作的高評分,基本上並不是因為本作具有渾然天成的核心價值。內涵當然是有的,但對我來說本作是以量取勝(去掉一些似是而非的),倒不見得多麼深刻。
    劇情方面,本作感覺不錯。比較可惜的是沒有一氣呵成的感覺,不過趣味度以及吸引人的筆法足以彌補。或許會因為我太久沒玩,所以給的分數偏差了些,但以我的評分方法給個95以上應該是很公道的。結構的話,這種從無知主角入手,再由其他腳色的視角(或是過去的發生過的現場)描述真實,最後再回到當下路線的手法在AIR那時就玩過。更早的話,EVE系列如EVE ZERO也是如此,只不過沒有最後的部分罷了。若說SNOW是 AIR的劣質傳抄襲,那本作就可說成這架構最近的一次優良的variation

    看到アリエス等人的白頭髮紅眼睛時,我還以為是白子。不過アクア和西園寺明香頭髮都正常,所以除非他們兩個都染髮,否則這可能性也很低。到明香ルート我都還期待アリエス是為了愛不擇手段的魔女,不過看來他果然還很天真淳樸。
    日向陽一的父親宗一郎說生命是為了傳宗接代,活下去而存在。それもあながち間違ってないね。雖然我個人認為只要說的通的就能過,但僅僅以生物的層面來說的話,這個結論大概也能適用於其他生物吧。更精確說法,可能就得說我們是 gene的載具了。畢竟是自私的基因啊。
    對於這種 ACG劇本,我大致上已經養成別想太多的習慣了(?),但還是忍不住要突っ込み一下,這和本作的基本背景設定有不可分割的關係。由內共生學說,說粒線體是「外來生物」我還可接受。不過裡面的ルナ理論說記憶可以遺傳…それは有り得ないと思う。假如真的是那樣,恐怕還會有「造物主是誰」的問題。
    人造生命這科學界最新的主題被加入本作。關於此點在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有些許討論。更徹底的「人造」不是生化人或僅僅是最近的修改 DNA,而是從頭建起的「生命」;包括 DNA,包括細胞質。我相信人類若順暢的發展下去,那麼我們終究會掌握著個技術。這種情況下人與其他生物,「理性」的界限將會更為模糊。但人造生命對我們的人類倫理來說是根尖刺。人體試驗,或是說科學與道德的爭議在本作中被特別提出。之前也提過,我個人並不怎麼在意道德問題,這在我來說是種選擇而不是真理。對我來說科學比較接近真理,因為科學只要有實證就能被推翻,且其價值就是追求真實;而倫理則常常具有權威地位,又多容易因地制宜。更徹底點說,對於連善惡都� �為是選擇的我,很多時候道德倫理頂多是種相對的價值。但是,正如人生的意義中也提過的,一個「好的」,不容易被質疑的價值除了得自圓其說,也得獲得旁人的接受;科學若是會引起人的厭惡,那麼就算是再真確,也終會造成問題。
    作中提到アクア以和陽一的的愛取代和雨宮大吾的過去。這段情節不只是說明愛會與時境遷;因為アクア會被陽一吸引,原因之一就是陽一感染了ルナウイルス,而アクア又是ルナウイルス的「容器」,所以更減低了愛情的價值。加上「我們的一生不過是宇宙的瞬間」這種言論,整個說來這和我的想法很投合。但因為路線本身需要愛情珍貴性的支撐,所以我想這是劇本作者ごぉ沒能好好處理的;除非他的本意正是暗示我們不存在「真愛」,愛情充其量也不過是種矇騙。
    アクアルート說「偽物でも、意味がある」時,我首先想起的是最近在宇宙学的终结看過到的宇宙の地平面。そして真実を知って、立ち直る方がいいのでは…?可惜「不真實或不存在的事物,若是永遠也不能對我們產生影響,那還有意義嗎?」這主題並沒好好發揮,就被「奇蹟」打斷了,變得有點不倫不類。我個人的想法在Ever17中提過。但其實當我們「知道」的當下,差異就已經形成,意義就已經發生。不真實的事物,當然還是有其意義的,但到底是怎麼個影響,是不是所期望的,那就得看狀況了。
    ひまわり解,大吾似乎是感染了ルナウイルス。從垂直感染的秋桜具有在月亮上的記憶,我還懷疑大吾是直接從原型感染的。不過既然堅定的意志力可以克服記憶的喪失,我想問題並沒大部分玩家會預料的嚴重就是。若要論及這部分的科學基礎,我想還是別想太多。
    明香ルート中雨宮宇宙和西園寺說要再次凝聚人們的向心力那段除了嵌入現在人類數量太多造成環境不勝負荷的問題外,還提到要控制他人的手段。前者不再多說,我只是覺得比起要向外太空發展,想辦法減低人口會更合理。後者倒是令我想起近來才讀到的 Robbers Cave實驗中的戰爭與和平,以及實力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原文 War, Peace and the Role of Power in Sherif's Robbers Cave Experiment)。ACG 劇本中很多這種主角宛若被玩弄於手上,最後走出自己的路的,例如スパイラル。我想這反正都是被操控,就算「自立」,也不見得就是完全自主了。
    最後には一寸都合のいい締まり。普通說來這的確是比較能讓大家接受的了結法,但未免也過於完滿了,像是那種態度,個性被抹滅的樣狀就讓我有點噁心的感覺。

    BGM旋律的品質不是很好。系統倒是不錯,比起其他甚至同是用吉里吉里的某些商業公司還有過之而無不及。CG的話,人物造形還算可愛。背景…論外,不過不是很重要。月姫那時也是如此,同人作品的宿命。
    本作用了很多其他 ACG的ネタ。近來這種作品好像越變越多,就不再贅言。還有很多沒詳細討論的,不過對現在的我來說大部分並不是很重要。
    本作劇本還算不錯,閒暇時可試試。

    世界でいちばんNGな恋 (damekoi)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damekoi觀看原來的格式

    世界でいちばんNGな恋


    雖然丸戸史明的作品幾乎都集全了,但說到玩好像還是第一次。其實沒什麼,只因為主人公的那人物像和我太過相合了。說實在的,他的文筆的確生動流暢,讓人不自覺的就停不下來,有很多人推崇也不是沒有道理。這麼說來過去看小說的那段日子,就算是 Nobel文學獎得主的作品也不是每本都有這種引人入勝的能力。究其原因對我來說主要因為有如グリーングリーン一般幽默風趣又流暢的筆法與情節。(テラスハウス陽の坂的房客有點像グリーングリーン中的同學。)也因此在我有點像在看八點檔的感覺。有些人說他筆下的情節令人感動,這我倒是沒太大感受。或許是被麻枝准以及片岡とも寵慣了?另外,說到伏線的利用雖然比起其他個人接觸過的遊戲劇作家可以列入十名內,但也沒到能令我讚嘆鬼斧神工的地步。(沒那麼誇張啦。只是也不見得怎麼敬佩就是了。畢竟他的手法太過明顯了,一看就讓人知道「這一定是伏線」、「這一段根本就只為作為伏線而存在」。)但不說伏線,劇情設計倒安排得不錯。要不然要搞成三個女主角輪流也不容易。無論如何,一兩天這麼看下來,我還是滿過癮的。
    本作大魔頭陽坂美都子是十四、五歲的中学生,而男主角芳村理年紀是幾乎兩倍的28。女主角年紀過小,以及年齡差距大概是其最大賣點。不過看到男女结婚年龄差距多大为宜這篇提到最好男大女14.6歲,也就是說兩人年紀說不定剛好的話,不知大家會怎麼說。(原文What Is the Best Age Difference for Husband and Wife?
    駄目な男(ダメ男)、或いは悪運に遭うと同情されやすい,很多小說中女人養小白臉的原因就是這個。本作中很大比例的女性都有這樣的傾向。或許是因為「母性」這種女人的天性?不過這不在我的討論範圍內。美都子はしっかりしてる子だ。但他會愛上主角主要並不是因為理だめ,而是兩人間的互動,日久生情。只是縱然許多玩家對美都子有萌え的現象,其轉變卻讓我有點吃不消。Hのあと、トコが壊れた。変態小悪魔になった。我始終不能對美都子產生太大好感另外的原因大概是他對愛人的干涉以及妒忌心過強吧。女って怖いんだ。無論哪個結局,美都子都占有一席之地。因為我本身在私生活方面也是個性很強而不易退讓的人(普通中距離日常交往的部分我比較好講話),若要過這種日子,一想到就令我膽戰。
    新しい出会いと温情是本作另一主題,有點像家族計画。不過家族計画提的還是更深了些。本作的重點在戀愛故事,我怎麼都看不出有深刻的主題,除了おまけ「世界でいちばん OKな恋」那段。這裡提到的是妥協:當各有無法退讓的立場時,我們應該怎麼處理。作中西口晴彦被設定成壞蛋,因此躲過了這點麻煩。但假如晴彦是好人,陽坂穂香兩人卻因為美都子年紀小或認為這男人不可靠,我本來還猜可能得引入理為了美都子奮不顧身的一段。連兩人間的交往,甚至見面交換意見都不允許的話,(應該說對這男人不信任的話,根本就沒那可能讓女兒與織成婚吧。)那理用結婚來達成兩人間羈絆的想法就過於幼稚了。遊戲中到揭露晴彦陰謀之前的劇情的確是兩難。我是主角的話可能一樣會對美都子曉以大義,� ��誠布公自己的深情,然後作個長久…但最終可能不會實現的約定吧。
    裡面還提到商業公司職員,他們的工作還真是 heavy啊,這樣可說生活全被綁住了。不過主人公那身為小職員的敬業負責任態度…應該說是忠於自己原則,現在的我也在在體會到了;雖然還不知道這是過程或是結果,抑或結論的一部分。
    最後,雖然麻実 ED 兩人破鏡重圓,但我很想問,有不再離異的保證嗎?麻実看似不只有不孕或不能改變理這樣的心結而已,還有他對理性格的不能接受。婚姻是戀愛的墳墓。

    system は…重い。滅茶苦茶重い。CG的部分雖然有點くせ,但我相當能接受。BGM普通。
    声優表現不錯。穂香竟然是由まきいづみ配的…反則じゃん。

    無論如何,本作還算滿多笑料的。看個二十分鐘就知道能不能玩下去了。

    2008年3月3日

    Clear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Clear觀看原來的格式

    Clear


    透明の壁、與常人間透明的隔閡
    對於這遊戲,很多人的反應是不能忍受這種「人間失格」的主角,因此放棄的也大有人在。有人說能不能接受這作品,對ダメな主人公這種性格的感情移入是很重要的。我也同意這點,對我來說,本作的重點不在腳色各別路線中間的事件,而在シナリオ作家呉一郎想表達的東西。基本上我非常能夠入戲,只不過,在某些地方就是有那麼點不對勁的感覺。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以我的角度,我其實頗能與主角同調。說實在的我總是在奇怪的地方過於追求合理性,而和主角一樣對人性的矛盾有時難以理解。所以,看這劇本還頗為舒坦的。(再三強調,自慢じゃないが、我是普通おたく或引き篭もり所不及的怪人。)當初會碰這遊戲,多少也就因為看到有人說受不了而有此預感。開始玩後,果不其然這主人公的思想迴路和我還真像,隨時包覆著仮面,何時も人の顔を窺っていて、意図的な優しさを貫く;自己並不具有悲傷這種情感,沒有正常人的應對表現。尤其是祭拜時搞不懂這有什麼意義,以及不知該拿出怎樣想法的心理,讓我感同身受(はい、私もそうである。)。雖然過分頻繁的聲稱「我是怪人」造成我的反感就是:這種事知道就好,沒必要宣揚。但糟就糟在我自己也是這樣。他與我最� �的不同大概在我嘗試從責任中解脫,而他則盡力完成這些人情義務,不斷說明「照你們的遊戲規則來玩」。這就是他的「優しさ」了吧。相較之下我比他クズ多了。這樣子的主人公過去不少,例如對人情(之矛盾性)有所感嘆,有點CARNIVAL的味道;依照「正常」的遊戲規則,努力成全一般人(人之所欲施於人),而維護周遭人「幸福」的同時,他自己卻不能感受得到的部分又像是CROSS†CHANNEL。不過這麼明顯點出「我不具有你們這種僗什子感情」、「這麼做可以算是正常人的反應(或いは優しさ優しさ―彼は拘っていたもの)了吧!」的還真不多(自分もそうですが)。
    雖然主角與我頗有共通點,但正因為主角被設定成那樣,依照這種心理我很難接受他會在各結局那種情境下流下「完璧な涙」。要流要不是早流了,要不就是光那樣還不足以 touch 到他的心吧!因此我想可能性之一,呉本身大概不是像主角那種人,也就是說他是在模擬,而非親身體會下作出這樣的劇本。我在作中多次感受到違和感,原因大概就出在呉並不能真正描述出這樣子的人的心境。或者,他也許也體驗過,只是言不由衷,最後總不能讓主角像CARNIVAL小說中的学一樣,給出個救いのない結末。所以這會不會是在警惕當下的青年人,提醒他們「無気力、無関心、無感動」就像是這樣(少女革命ウテナOP「輪舞-revolution」歌詞中� ��提過這樣的年輕一代啊),反吐が出る?只是這些「無関心、無感動」的人如此做的對象大多是自己以外的人事物。當事情落到自己身上,會對自己不利時,那又是另一回事了。並且照大家給的評價,根本沒有人想到這一層面。以這角度來說,大家批評本作失敗也不是沒道理。思いが伝わないから。無論是哪一種,總之本作都存在有矛盾。

    普通人的角度也就算了,那不是我所擅長的。這邊說一下以我的立場所引發的感觸。
    本作最好的註腳大概是據說幾個醫科生玩接龍,續張小嫻荷包裡的單人床中的一段話而成的詩作「世上最遙遠的距離」(這詩常被誤會為泰戈爾的)。從這詩我推導出,對一般人來說相較於完全沒機會救贖,更令人惋惜的是(礙於人情因素等,)可以救贖卻不去救贖。劇中主角光一的場合是因為宿命性的原因而導致失去了感情表現,不得不從頭開始學習與人的交往 方法,並搞出擬態。不過這世上還有許多因為生理缺陷而無法同正常人一般,以及因緣際會(有的原因出在自己的作為)而不擅長人際關係的(例如引きこもり)。或許呉正想表現出這種狀況的遺憾,並在最後還是給他個大團圓。但在現實中,具有光一這種想法的人,大概不只不會追求「溫柔的表現」,而且還會有其他「奇怪」的舉止。以我為例(…はい、もううんざりだ。),相同的部分像是的確會在某些地方無所堅持、隨波逐流(だってどうでもいいこと),そしてそれによって面倒な状況になる。尚不止於此。因為吃了虧學了乖,於是又在一些地方計較過多(たとえまだ余裕があるとしても),使人心想「你之前都會幫� �做的,現在卻算計得這麼精!」而讓事情愈發難以收拾(這有點像是紗由路線的情形)。最後這還納入了個性中,使得有些時候雖然以普通人的角度來說不能拒絕的要求與請託,卻因為衡量自己的堅持(我的情況絕大多數是 private time,更正確的說,是「私下能夠作的事」。我很想把這種性格歸因於從軍時代對私人時間過分剝削的反動,但好像也不全是那麼回事。次之則為…錢財利益吧,這比較不重要。一直覺得自己應該捨棄這些我執。只是若真的去除了,我大概就不在這裡了。)後,還是無情的拒絕;殊不知這帶來了後面更大的麻煩。另一方面,撞過太多壁之後,會在奇怪的地方(對,不用懷疑為何這個詞用那麼多遍。)不通人情,強調「一切按照規定來」(雖然並不是為了「這是做人的原則」)。雖然會被認為何必如此,但因為這「行 得通」且甚至「被普遍認為是該遵守的準則」,沒必要改變,所以也不想改變。簡而言之就是不知分寸及權衡進退,自私自利機転、應變都較常人遲鈍。結果造成押し付けに弱い、無法理解拒絕的藝術,又不知風趣。在軍中那時期,我就曾有種感受,像我這種人的存在(被欺負也不會大力反抗,以致被認作理所當然,覺得太過分而稍加反彈就被打壓。不条理な人間。)只剩下證明人類不具有良心的功效罷了。劇本只把描寫集中於前面無所堅持的地方,而對後面引起的連鎖反應隻字不提,雖然(不經意的)美化了主角,卻導致我覺得本作不夠真實。除此外,和常人特別不同之處還有分析過分細微、鑽牛角尖、擇善(?)固執等。奇怪的過意不去心理也是,這使得我禮儀過分周到,但通常 沒有任何的誠意。這就是我覺得主角「怪怪的」之原因了。
    這裡可能對怎麼「奇怪的過意不去」有所疑問;舉個例:中午吃自助餐時多盛了菜,算錢時老闆娘在忙,交給年輕的夥計。因為我剛好盛滿套餐的菜色,他偏著頭狐疑的給了我套餐的價錢。我欣喜的點了頭,並心想上次他幫我少盛的菜這次補回來了。(算計得精吧。心の何処かは「こんなことどうでもいい」と囁いたのに。)付完錢老闆娘隨即喊他訓示應該加上多盛的菜錢。想到這位年輕人的心理,我不禁…人的體面是很重要的―這點我和光一一樣―只這樣我心理就生了疙瘩,有種顔合わせ辛い的感覺。以普通人的角度,為這種事過意不去或許會笑稱我未免太纖細了,但事實上這種心態並不是因為同情他或是對我沒多付錢才產生。會出疙瘩是因依照社會的交易原則(是的,並非因為大家都有的良心。),我應該多付錢,而我被發現沒這麼做(これはやばい!)。怎樣,有光一的味道了吧。會顔合わせ辛い純粹只是因為自以為對方一定對自己產生不滿,想著說不定就因此記得我了,下次看到就會浮現「就是這人!上次少付錢害我被老闆娘罵!」等等。(これはやばすぎる!)…這麼垃圾程度被動的想法,的確有光一的感覺吧(苦笑)。假如奇怪我怎麼沒把我這種歪んでる心一一寫進日記,我只能說生活中這種心中的角力實在太多了,根本就是我生活的 style,已經不特殊了,又怎麼能寫進紀錄每天特別事件的日記呢?所以說,本作可還沒把這種處世法的醍醐味寫出來哪。(雖然那一定會更難以接受,大家或許只有一句話:這傢伙也算得上是人嗎?この人でなし!「人間失格」根本就是為他準備的!)
    話說回來,就算是正常人,也沒有一個生下來就是八面玲瓏。我想,或許不只是我,很多人都是這樣子一步一步習得人際交往術的。甚者,我在學習人際交往上也不見得像是自閉症一樣比他人困難。(雖然以當下的情形,精神科醫生很可以簡單的判斷我有問題。)

    心のどこかが欠けている主人公、天使のいない12月からつくづく流行ってるよね。這也不是新奇的東西了。縱使我對這類型的普遍因為能引發同感而有高評價,但對本作我卻不太能以為然。最難以接受的是其中心思想。この作品は悲しみを感じえることによって、心(感情、人間性、優しさなど)を取り戻す物語。光一は大切な人を無くす瞬間(或いは無くした後)、やっと失った悲しみを感じえる。だからものを大切に出来る、失わないように優しく対応できる。でも本当はを、謂わば人との繋がりを幸せと間違った物語じゃないの?幸せって、「人を好きになること」?人のことを思って、人と共感出来ること?でもそれじゃ逆に不幸になる。本当にそう言いたいのなら、を理解すること、もっと達観になることこそ幸せじゃないの?私も人を愛せないんだが、不幸だと思わないんだ。一般人會覺得這樣的人不幸,但他們本身並不一定這麼認為。這不同於ONE2~永遠の約束~小菅奈穂的情況:面倒の方は恋だよ。看到主角為無月可能自願成為さえ而掙扎的那段,就不禁想到渾沌被開七孔的神話。光一對望月大的所作所為,実に醜い。ひな說「人を愛せる」就是得到幸福,還特別強調不是「人に愛され」,老套了。假如搞了那麼多就只是要說明「愛人比被愛更幸福」,それは、がっかりだ。僅是這樣沒必要特別搬出這種主角吧,最後還硬讓光一流下莫名其妙的「完璧な涙」。(OK,「我認為」。)對我來說愛與被愛都很痛苦蒼ざめた月の光中也討論過,沒必要為了煩心。被愛就很耗費精力了,還特地去找麻煩?大体、「沉浸於愛情」從某角度來說與「沉迷於遊戲」或「沉醉於醇酒」甚至「沉淪於毒品」相似。不是有人不斷追求「戀愛的感覺」嗎?(參考伊東明恋愛依存症自分という名の物語戀愛與酒精、毒品中毒的症狀有許多相通點。)Dr. Helen Fisher的報告還指出戀愛與 OCD類似哪。所以,最好的方法還是絆から解き放たれること。不這麼選擇的,不是因為溫柔鄉令人無法自已嗎?另一方面,我無法否認我會這麼選擇也是為了避免造成對方可能的悲劇。こんな人は人と結ばれない方が吉、世のためだ。
    所以我只能把本作的意旨轉個彎,說是能夠體諒人的,才能與人分享情感與生活瑣事的喜悅。能夠打從內心具有正常人性的,才能隨波逐流,過著一般人眼中的幸福生活。

    雖然覺得已無必要,下面還是就各腳色作小評。本作採用女主配角制,一位正女主角,一位女配角,大部分並藉著解除女配角的葛藤來引導女主角走出自己的陰霾。

    行野無月 / 市原瑞希
    君が望む永遠中被主角上的都沒啥好發展,這次好像相反了;瑞希不是正女主角就是。啊不,假若沒有光一,說不定事情根本不會發生啊。
    這路線光一的優しさ,在我看來總有兒女私情、婦人之仁的感覺。如前述,最後他的表現讓我太汗顏了。完全不能入戲,也弄不清他怎會突然這麼在意無月(事實上是不覺得他會有這種表現)。無月與汀桜子的「優しさ」也令我丈二金剛摸不著頭。他們這樣也算溫柔的話,那 Hgame世界的第一女主角有三分之一都能當さえ了;例如本作的美姫與ののか。
    岡本ののか / 佐山ののか
    光一問到這些「優しい」或是追求「優しい」的表現到底是為了對方或是自己?我也覺得應該是為了自己吧,前面提過這樣的機制,就像是喪禮是為了活著的人舉辦的一樣。以還沒流下「完璧な涙」的光一來說,「優しい」不過是仮面罷了。
    この世を、天国にするのも、地獄にするのも、けっきょくは自分しだいなのじゃ。グランパ本句算是名言了吧。ののか的絵本說,最好的地方還是自己原本的ありか,基本上也是要闡述這件事:假如對任何處所都不能滿意,那不論是何處,都是地獄。
    女配角佐山的態度滿絕的,不過這正是普通人的寫照:沒有人喜歡犧牲自己。
    ちなみに、假如ののか看到的另一個世界是「彼岸」的話,那代表人死後就會到那邊去,也就是說人和「非人」族群終究在那個地方碰面。聽起來一點也沒改善啊。所以我認為「彼岸」與黃泉不同。
    本町春乃 / 有馬緋雨
    把事情搞那麼大,會不會有研究機構慕名前來?應該說沒來才奇怪吧。
    習慣很難克服。所以我們常聽到「積習難改」、「這件事我已經告訴過你幾次了」。決心是很難持續的,我們都為安逸所困。春乃は過去の葛藤と決着を着けよう。光是克服習慣就很不容易了,更何況是長久以來都解不開的心結?人很難面對並勝過自己為自己所設下的限制。不過長此以往,總有天會為其所累,自食惡果。話講那麼多,結果春乃一下子就把心結解開了。這路線的重點還是擺在駑鈍的主角:一直到最後,春乃覺得光一已經沒辦法擁有普通人那般體諒人之心了。這時奇蹟竟然出現,沒想到光一聽ひな的話召喚了春乃!所以我才搞不清楚這種反覆無常的主角啊。
    春乃的口頭禪「何事も心の持ちよう」這句話與前面「自分しだい」那句看起來異曲同工,但主旨不大一樣。這句是要順應,甚至克服當前環境。前面那句則是在告誡不論是什麼環境,心態最重要。無論如何,人的意志比大部分人以為的還要更偉大些。
    順帶一提,Hgame 中常有「為了約會而約會」的現象。光一是因為「假如是男女朋友,正常情況應該約個會」才約了春乃,不過現實中想著「我們在交往,所以可以約他」的或許也不少。其實,在我看來他愚妄追求溫柔之心就已經是最大的錯誤了。
    宮城野紗由(さゆりん) / 会田ゆき
    貓耳曝光後,造成了莫大的震撼。事實上我很懷疑光是一個貓耳就能使人如此的蔑視。那應該只是一種譬喻。真正的現狀應當如同顏面傷殘、唐氏症等,或者更為令人驚慌失色的慘景。所以對這路線的主軸,我們可以換句話講:殘障者難道就不能獲得普通的幸福嗎?不過這種譬喻不會有使人熱烈歡迎的餘地。更實際的是「原來(暗地中)一直背叛著我」。這時感情的豹變就可相提並論了。
    很多人因為紗由的拒絕而惱羞成怒。光一的解釋是他們把紗由物化,而一座銅像怎能拒絕我們拍照的要求?しかし私は思うんだ。ここで奴らが怒るのは「人間のふりをするな」と言うことではなく、(立場上の)いじめられっこが大人しくいじめさせないからだと思うが…
    月村美姫 / 近藤杏子
    這裡面我最気に入った的女主角大概是他。性格はそうだし。
    本路線杏子與美姫的心結根本八竿子打不著。美姫は居場所が欲しくて、償いのような行動を行ってる。他與紗由一樣,都被視作異類而疏離。まあ吸血種だったら仕方ないか。人總是怕(會危害到自身生命安全的)怪物。但這路線的重心在美姫的罪惡感:比起他人的眼光,美姫更在意他自認對光一造成的影響,最後也和春乃一樣受不了光一沒辦法尋回溫柔。(事實上光一是裝出來的,這更令他絕望。)不過美姫更絕,走上自残之路。這路線光一在商店街對小狗屍體的處置那一幕很假,根本就是動漫劇本的老套;我看到就曉得一定會拿這來大作文章。要是想愛護美姫―不,應該說是所有的女孩子―的話,除了瑞希等有目的的交往,一開始就不應該與人談戀愛的。
    Clear
    本來以為這 TrueED會說很多,沒想到あっさり就結束了。
    從無月、美姫ルート到這邊,我們應該討論到さえ的存在了。只是因為劇本講得あやふや,要認真探討好像也沒那基礎。無論如何,光是以光一這幾人的經歷,就想說彼岸的人也能得到幸福,不需要さえ未免過於勉強。さえ本來就是為了讓彼岸的人不用接觸到殘酷的此岸世界而存在。其作用並不表示他們「無法」得到幸福,本來就只是比較不容易罷了。我假如是さえ的話,大概會覺得ひな並沒證明了什麼新東西,也就不能作出離開的決定了吧。
    本作雖然每個女主角路線最後都有別離場面,しかし泣けない。有部分應該歸於呉沒能好好表現。不過對我來說本作本來就不是泣きゲー,所以這不是問題。呉には口癖…いや筆癖がある。容喙(為何不是「置喙」?)、類似結句など。還有些句子我覺得可以寫得淺顯一點。或許是我程度太低了。
    声優大部分都表現不錯。有些腳色滿生動的,そのヌイグルマー先生、最高だよ!雖然來當老師的話,我也會退避三舍就是。
    聲樂曲不少。有些應該多聽幾遍會熟悉,但要那種第一次就迷上的佳作則沒有。BGM的話水準也相當普通。
    系統遭到有些人批評,我個人覺得除了重い(佔用資源較多?)外,大致還好。CG的話我頗能接受,但是在人物的某些細節,還是有點怪。像無月那頭些微朝(玩家)右方的一系列人物像,臉下部的輪廓就怪怪的。我一直懷疑會不會是到最後想改卻太多幅了。
    劇本相較於我之前有玩過的水夏~SUIKA~那幾章,中心思想與架構是比較差一點。希望下次會回復水準吧。

    続・殺戮のジャンゴ (Django)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Django觀看原來的格式

    続・殺戮のジャンゴ


    続・殺戮のジャンゴ-地獄の賞金首-(邦題)
    老實說我對這個作品沒什麼感覺,因此只能硬掰出一點心得。
    在過程中我一直 wonder兩百年前到底發生過什麼樣的故事,但一直到最後這都不被視作重點,使我有點失望。若要切實了解本作的標題以及世界觀,先認識一下続・夕陽のガンマン這一系列大概是不可或缺的。但本作最大的主題應該是描述殘酷的世界。只是不同於テレビドラマ的渡る世間は鬼ばかり,本作是從殘酷的一面來描述這層道理。說是如此,因為主角本身就是悪女,所以也沒什麼哀傷氣氛。本作的主要腳色都相當タフ,應該說堅強過頭了,看起來就像是會在十幾年前熱血少年漫畫中出現的主角一樣。故事中的世界相當殘酷。因此ガンマン十戒多次暗示「人を信じるな」,イライザ在這種環境下對過於無知的年輕� �ジュリアン,想到就有氣。此外本作也藉由ボダロ等腳色指出人的愚昧。其實說人性善性惡或愚蠢,和說人世苦海無邊一樣,都是相對的說法罷了。そもそも我們或許連定義都尚未完備。
    黒のフランコ的末路述說理想終究只是白日夢,イライザ雖然「覺得」黒のフランコ捨棄黒の鷹並給他得到有重大的意義,但這到頭來只是他自己的幻想。
    H的部分,Nitro+和Key一樣,已經脫離 Hgame的範疇了,說本作是エロゲ,不如說那些場面只是插花用的。說得更明白一點,本作中只有イライザ被ジュリアン的純情感染到那一段有觸及。但連這段都被劇中極為歡樂的氣氛所攪亂。
    說了一堆,虚淵玄本人大概一點也沒考慮到這些因素吧。

    系統部分,本作更有動畫的感覺了。另外,他們對槍的執念始終如一,這次也多所著墨。
    有些人說不需要配音,我倒覺得還不錯,岩田由貴配的イライザ還有點くすぐったい。音樂表現普普,畫與腳色構圖還不錯。

    大部分人好像都讚許本作,以我個人感覺則還好。

    英雄伝説 空の軌跡 the 3rd (ED_SORA3)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ED_SORA3觀看原來的格式

    英雄伝説 空の軌跡 the 3rd


    なんとなく、気付いた時はもう 3rd をプレーしていました。最近一些心得有些採用全日語撰寫,但那有些累,況且本作也沒啥好提的,三言兩語就能解決了吧。
    本作明明也花上整整十天,算相當長的時間來解決,內涵面卻還比英雄伝説 空の軌跡SC更糟。SC那時「達成人類所有願望卻依舊不能為人帶來幸福的結局」這主題於本作中非但未能深化,反而藉由不斷打怪練功,使此作有「作業になった」的感覺。そんなのもう十分だ。雖然我說要來一點能帶來自我滿足感的,但淪落到這種下場實在悲哀。
    本作感覺在光影的處理上較為進步。不過,我不確定是不是在 SC 就這樣了。那段記憶已經模糊。不變的只有系統耗費相當多資源這部分,不論在 CPU或記憶體部分,使我不太想用自己的電腦玩(因為還在跑其他程式)。遅い過ぎる。操縱法幾乎都忘記了,這次重新溫習了一下,戰鬥與選單之外的控制可以不用滑鼠。Ctrl 釣魚法也還在(或是這次才發現的?記憶があやふやで。):一直按住 Ctrl,待頭上的「…」消失後,間歇極短暫的放開再按下,十有八九都能 Hit。(那些 lose 掉的我猜是機率問題,有些餌本來就比較難釣中。)而我實際上實行時,是一直按住 Ctrl,閉眼養神到挑魚竿及餌(這時會有要不要中斷的聲音),選完繼續養神,三五秒後提起幾次到 Hit 聲響起,繼續(視情況)短暫放開(大魚需要「搏鬥」一下),離水聲到手後按到下� ��次挑餌。非常簡單。得分重點只在一開始就盡量挑能吊大魚的魚竿,把所有能掉大的釣光後繼續從能找到最大的釣。整體來說氣氛並沒改太多,系統用了很多之前的人物及布景設定。對這些 staff來說,今度は楽だね。只是對為了達到最高等級而採行破解的玩家如我,時間をかかりそう。啊、我知道,破解這種行為令人不齒是吧?まあ、每個人都有其玩遊戲的方法不是?我承認自己不太該來完這種,畢竟要求內涵的話還有更好的。そもそもこんなゲーム等に中身を求める私が悪かった。
    這系列特點是高位的反派都很有理性。非理性的反而常常是主角們。看到這種安排常會使人發噱。星の扉14暗示了未來本系列的發展,可以猜測一下。本作中方石的設計節省很多時間,也方便多了。
    下面就幾點我較有印象的談談:
    • 星の扉15「楽園の少女」提到レン為了討客人歡喜,學會察言觀色。說「很高興」,其實高興的是對方。不能說「對不起」,ごめんなさいと言って許してくれない。這令我想起いじめられっ子的處境。地獄少女中還有提到更深入的。
    • 第七話遠い炎群中ワイスマン再度出現,提到「既然造成影の国今日樣貌的是ケビン對過去的罪惡感,那只要捨棄人性,影の国就能回復平靜。」這對我來說的確是很大的吸引啊…雖然這在我的意義是與天地同化,立地成佛。
    • 最終話「いつか、辿り着く場所」(我在本站門面也用了…)別離的場面レン提到大家為何能笑著說再見,エステル說因為大家知道人生無不散的筵席,即使是深愛著的夫婦。ま、無難な解釈だ。
    雖然系統設計以及 CG都有 SC的水準,甚至根本就沿用 SC,但音樂則不甚理想,比起來普通而已。劇本如上述,比較深的印象是本作過份重視賺取經驗值了,沒啥值得特書的。

    リトルバスターズ! (LittleBusters)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LittleBusters觀看原來的格式

    リトルバスターズ!


    意外的,這次的出来比預料的好了點。Key這些人多少在進步中,畫面質感有みずいろ那種程度了。
    本作可說是友情茶番,除了 Refrain後半修学旅行外,整個世界都是大家夢想的集合,瀕死世界。而對恭介來說,他還有個重要的意圖:讓長期依賴自己與真人、謙吾成性的理樹和鈴成長,獲得自立的信心。一開始的布局讓我懷疑該不會又是奇病+人情物?奇病的確還健在,但後來並沒有智代アフター一般那麼關鍵的地位。人情的話,我想還要加上長輩對晚輩的一種關懷之情。不是有很多父母親為了孩子不用吃苦而把路鋪得好好的嗎?大概就是那種放不下的感覺吧。以喜歡寫親情劇本的麻枝准來說,我覺得這次並沒偏離原來的路。
    本作似乎不適合過分深入的鑽牛角尖,是故這邊不再作考察。網上已有許多推論,例如リトルバスターズ - 暇人の午後 v3這篇大致和我的推論相符;想看ネタ的麻煩移駕一下。劇情的泣き度,聽說很多人都在 TrueED的部分受不住(而落淚),我個人可能是因為顧慮太多,所以沒啥感覺;但分析一下,這次還是以(永久的)別離為導火線,這種東西已經是老套了,參考悲傷的本質吧。

    CLANNAD-クラナド-那時就提過,他們的遊戲無駄 comedy と無駄効果が多い。本次ギャグ是好了點,不過還是不怎樣,頂多算中上吧。寮生活的背景也是 CLANNAD那時就起用的。雖然這與本作腳色都還在學生階段有關係,但我並不覺得非得設定成學生,並採用全寮制。不知道這種執著和麻枝的經驗有無關係。
    腳色的性格,還是和過去的作品一樣,盡是些奇怪的性格與奇怪的台詞。舉例來說,每天晚上玩那種 mission,這些人很明顯的是馬鹿。這種設計和グリーングリーン有得拼了。不過声優們的表現卻是相當優秀,尤其是小毬的柳瀬なつみ、クド的金子明美與葉留佳的すずきけいこ(當然其他也不錯,但較為平凡。),配得上這些怪異的個性。不,應該說正因為這些声優的特異發聲法,更突顯出這些腳色與眾不同之處。
    理樹的聲音太高這點令我有點意外。這腳色雖說有女性柔弱的性質,但應該找個再低一點、更像少年的。畢竟他不是小孩。第一次在バトル聽到他的吶喊時,還以為聽錯了,該不會是鈴的聲音。

    劇情相當長,看著攻略玩,一直到最後好像都沒ナンパ到,不禁懷疑這應該不算戀愛遊戲吧?但進入個別路線後,過往的模式再度浮現:這些女孩子每個都有很大的心理問題,然後靠著主角的努力(通常帶著一份愛憐之心),終於得以救贖他們。車輪の国、向日葵の少女もそうだった。這好像已經變成傳統了?只是既然後面這才一小段的話,之前那麼一大段感覺都可以丟掉了(還有人說「還我時間來」)。前面那些只有鋪陳他們感情,讓他們在拯救苦難同胞時可以大聲說「俺たち親友じゃないか!」的功能;連伏筆的密度都不高。所以以小毬為首,許多路線都是以友情撫平傷痛。
    個別腳色的評論本次 pass,感覺似乎沒太大必要。但有些特別的部分還是說說。葉留佳ルートでは「僕に好かれることができる」じゃなくて、「葉留佳が葉留佳であること」だと思う。假如要以「因為我喜歡你,所以你有活下去的價值」為理由,那是很痛苦的;前面那句只是使葉留佳依存於理樹。不過劇中竟作了這樣的選擇。佳奈多能夠扮到讓人分不出誰是誰這點怪怪的。若非同卵,佳奈多怎可能裝扮一下就使人分不出與葉留佳的不同?另外,就算沒有三枝晶的 DNA,光由二木(父親)的也可以判別誰是誰的孩子吧。只是重點的確不在,也不在確認這個事件中沒有壞人,而是自己就是自己,自己的未來由自己開創。真正想要的未來,不是靠憎恨(任何人)可以完成的。(這句話聽起來好像很陳腐。)
    クド路線提到ら抜き言葉,這在網路上已經有許多討論,例如「ら」抜き言葉の謎等。這在某方面來說與正字俗字的地位類似:雖然很多人倡導要用「正確」的用法,但一些約定俗成的過些時候說不定卻會取代這些「正確」的東西,屆時豬羊變色。我會關心這種趨勢,也不過因為正在學日語罷了。裡面還提到筷子的握法,查了一下才發現自己一直都是用錯誤的方法,筷子有時會交叉。雖然搛菜有時會失靈,不過到現在也早已習慣而無太大不便;我這人又不太喜歡為了「看起來漂亮」而改變自己,要改反而� �煩,所以就照舊吧。日本那邊有例子如正しい箸の持ち方,箸の操作力,箸の使い方嫌われる箸の使い方,聽說和我們這的有點不一樣,但我分不太出來。
    本作或許因為是全年齢対象,だからキスが限界。吻最多的是クドルート,クド該不會把 kiss當吃糖啊?不過若要說最像戀愛的,大概是来ヶ谷路線。經之前俺は彼女を信じてる!等等的文章,我體會到兩人的交往是種(單方面不包含情感的)責任,但知道對待這「關係」的態度後,要怎麼維持,不使雙方覺得沉悶?How to Charm a Woman提到要 Demonstrate humor,具幽默感在之前也聽說過,女人除了對具男性氣概的無法自已外,也喜歡風趣的人。這邊的重點雖不在怎麼吸引人,但充滿愉快與多變的生活對維持兩人關係的確有所助益。另外像體貼溫柔常表愛意、不使對方感覺苦痛(例如常常猜忌其是否紅杏出牆、讓對方擔心自己安� �或外遇使感情生變、像俺は彼女を信じてる!一樣使之無法感受到關愛等)也是之前就推得較無疑問的表現。重點可能還是在相手を思う気持ち吧。来ヶ谷說自己缺乏情感,所以不曉得戀愛的感覺。雖然我有時也有類似的情況,不過可能不是那麼回事。
    来ヶ谷路線最後所有人盡漸漸淡忘兩人的關係,而在美魚時,更讓美鳥替代了美魚。這裡質疑到若整個世界都是這麼說的話,那就是一定是真實嗎?當然我們已經有過巨觀物理上地球是平的太陽繞地球轉等等先例,所以很容易可大聲說「絕非如此」,但事實上三人成虎依舊是我們優先遵循的準則,只在非不得已時才會考慮「大家都是錯的」的選項。所以生活中的現實是,大家都這麼說的時候,那就是「真實」,直到有人質疑並推翻這些「不證自明」時才得罷休。這路線也使我回想起之前提過,全てを変わってなお好きと言えるかな。以現在我「沒有宿命的愛」這種認知,愛本來就是� �脆弱的東西,不是可以守株待兔,而是得汲汲營營才能維持住的。所以問「你到底喜歡我哪一點」或「假如我全身三度燒燙傷又殘廢,需要人照顧一輩子,你還會愛我嗎?」根本就是搞不清楚狀況,因為這就和高麗菜問人「你到底覺得我的葉子哪邊好吃了」一樣愚蠢。人要吃菜還需要「餓了」、本能的「好吃」之外其他什麼偉大的理由嗎?這些關係是種選擇,需要極力去維護。相反的,若是哪天心情改變,不想維持了,消失的速度可比風起風落還快。
    美魚的部分還讓我憶起之前「人活過的證據在他人的記憶裡」的結論。我們普通的「意義」指的是對環境的改變。所以人活過的社會性意義自然就是對他人的改變,這通常可以說是他人記憶中的自己。這幾乎總是有極限的。說更明白一點,執著於這種東西,或甚至盲目的追求,都不過會落入無駄的結果。美鳥一直逼問理樹,劇本中證明人的記憶之不可靠。這一點在社會心理學即已提及。相信自己記憶的人,說起來相當自大。

    女孩子們的便當到底是在哪作的?他們的宿舍內不是不能煮東西嗎?而學校的教室晚上又封起來,難以想像這些巧婦們如何能為無器之炊。
    本以為會留下個 CLANNAD甚至智代アフター一般雲淡風輕(有點高估了。或作不知所云?這又貶太低了。),甚至有所缺憾的結尾,結局は明るい HappyEDか。我並不想思考太多「世界再構築」之類的麻煩設定,所以唯一可以想到的,這是為了肯定本作主題之一「人應該堅強活下去」的主旨。只要不放棄,人生也會有大團圓等著你喔~なんてね。和智代アフター那時相比好像還退步了。
    因為本作很重視「友情」部分,所以對於與他人相逢的緣分也就特別重視。對我來說,這也算是人情的一部分,而我並不是很在意這方面。但在實際生活中,我相信「摯友」之類的相當重要。人類太重情感了。

    音楽部分,嗯…微妙だね。這次雖然有折戸伸治與ユニゾンシフト的水月陵,但表現並不出色。
    人物 CG的話,雖然樋上いたる自ONE後漸漸有進步,以這個作品來說也算達到水準(或還要更好一些)了;但說句真心話,我不覺得他與 Na-Ga兩人合力在本作的表現比起 CLANNAD好多少。甚至,智代アフター的原画フミオ表現都比他好。他在人物構局的部分還需要加強。光以我在 Na-Ga個人サイト戦少女所見,雖然 Na-Ga並不算很老練,人物設定卻也比樋上好些。
    遊戲設計,這次承續 CLANNAD,還發揚光大,有很詭異(應該說是中途半端)的 RPG效果。那種格鬥法,是想藉由人工的代替玩家自己親手的感受嗎?而遊戲稱號、物品之多樣,是想用複雜的 flag設定來呈現嶄新的 AVG模式嗎?!可惜這些對劇本本身的價值並不造成太大影響,全破也沒啥意義。
    說來這號稱麻枝最後的作品整個還是瀰漫著親情的味道。但要說的卻不是什麼特別的東西。假如多點劇情張力,我想會有更好的效果。

    家族調教 (katei)=?UTF-8?B?IOODrOODk+ODpeODvA==?=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katei觀看原來的格式

    家族調教


    這系列還沒出完,不過依照剛玩過的双子義妹・悠&舞編與義姉・悠美編,大概可以看出些趨勢了。對這一系列的設定,我只有一句話:好都合過ぎるんだ。哪裡有這樣的組織,一手包辦所有意外,讓人無後顧之憂(?)來調教自己親人的?要出錢買這種影像,倒不如自己來參加不是更符合人性?而且還有好幾個處女。依照大男人心態,破瓜這種事當然是自己來為宜。而所有資訊不外流,難不成還想來個事件後大家體面的仲良し結局嗎?所有調教都交給主角一個人,感覺上根本就是要滿足玩家的性慾。全くだ。所以說本作除了充當R指定,在內涵方面並沒值得深究的。
    CG畫得不怎樣,尤其是義母・美紀子,加上声優表現普通,感覺上並不是什麼優良的作品。系統雖然用吉里吉里,卻不是很便利。音樂倒有幾首不錯,尤其是當作 menu的 BGM那曲。本來對這作品不怎麼想寫心得,因為根本也沒啥值得一提的。事實上我幾乎是 skip到底。但因為這音樂,所以還是寫了一下。可惜整個系列好像都只用這六首的樣子。
    黒幕倒是令人好奇:是真的有個組織來討債,或是認識的某人在背後操控?只是不論哪種,我的評價大概不會改變吧,因為都是沒內涵的東西。

    2008年3月2日

    俺は彼女を信じてる! (OREKANO)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OREKANO觀看原來的格式

    俺は彼女を信じてる!


    俺は彼女を信じてる!~遠距離恋愛のススメ~
    最近常常會想到理想夫婦的問題。會玩這遊戲,除了寝取られ因素外,副標題「遠距離恋愛のススメ」也頗為引誘著我。正如秒速5センチメートル所揭示的,距離―無論是實體的或是心理的―對相愛的人來說是很大的試驗。從遠距離恋愛のススメ的アンケートの集計結果,填寫人大多是一年內的伴侶,我不禁懷疑普通是不是在兩三年內就不保了(當然也有可能是那之後的沒心情沒時間或是不屑於填這種問卷)?果然現實的打擊總是接踵而來?不過,對某一方說,這反而是種機會吧?
    まあ、越是思考這內容,我就越有種感觸:兩情相悅的結合,從來就不應該會是什麼快樂的事。甚至於也不會是「幸福的負擔」,而是不得不盡的義務、束身的契約以及非得償還的債務。所以假如沒有覺悟,還是別輕易說「我愛你」比較好。那麼,是什麼樣的責任呢?雖然又多考慮了一點狀況,不過姉恋模様中「正しい夫婦の在り方」還是很好用啊。像是本作這種狀況,就需要竭力的念茲在茲(奇怪的成語用法←笑)。正因為沒辦法隨時待在身旁,更需要付出心力,表達自己的思念;以致讓對方有安心感,例如讓他有「假如音信不通,一定是出了事(而不會是感情生變)」的自信心。秒速5センチメートル也有提過,現在資訊發達,每天「露個臉」也不是問題。所以我想這並不是不能作� ��,我們又不是身處ほしのこえ的境界,不過就是多花點時間在 webcam chat 上罷了。
    本作所要說的「ススメ」似乎亦復如斯,やはり相手への思いは必要だ。並且需要時時刻刻注意所愛之人的(心理)需求,寂しくさせない。不過以他們的情形,最好是把百瀬あゆむ寄在実家吧。然後,兩人的關係與對女友的珍重心也應開誠布公,避免無謂的困擾。隙を曝け出せちゃ行けません。

    對於這種有性向測驗可能性的遊戲,我自然是先按照自己的行為模式先走一次。過程中發現,以我的選擇,上司以工作為名義的時間佔用是可能實現的。大概因為我本身就算私人時間希望能嚴守,但對工作上的卻連理由都很不會找。我很怕「你要搞清楚,這是工作誒!別公私不分!」這種指責。要像劇中主角說「我有無論如何挪不開的要事」對我太困難了。
    另外,要潔身如玉是不是連私人性質的吃頓飯都不行呢…或許,事前取得愛人諒解會比較好(所以說交往是種責任啊)。

    以本作的情形來說,這遊戲是不是改成「私は彼を信じてる!」比較恰當?只要主人公宇内健介把持得住,不搞外遇,女主角似乎就不會有事。這使得主角被寝取られ有點像報應,自作自受。不過,就算是時刻思念,卻朝不保夕的狀況還是有。所以說感情本來就不是兩人間絕對不變的約定,不是種可以依靠的心理寄託啊。那是種責任,而這時候其本性就更清楚的展現出來了:我們所要作的是為對方保留最好的路,就算他被欺騙,被折磨成一無是處;假如接受他會對他比較好,也不得不接納(當然不否認也有離開他對他較好,或是對自己好也會讓對方好的情況。);這時還不能說「他背叛了我,所以我也有權利拋棄他。」就算法律是這麼說的,但我相信這卻不是交往關係的本質。聽 說最近這邊的高中也要修戀愛學分,我相當懷疑老師是不是會講到這種程度。雖然也有人不同意「並不是因為愛而結合」這種說法,不過這說不定真的就是真相。まあ、說到底,可不會有哪個年輕力盛會因為聽到交往是責任而卻步不前的。
    另外,近來「一夜情」甚至「多夜情」也相當盛行。因為這不是正常戀愛的交往關係,所以恐怕不容我以這種角度置喙。只是,那有時總令人感覺像玩火啊。一開始說「我們只是 sexfriend」,到最後又有幾個能全身而退?えっと、的確,不否認還是有人就是。私には向いてないんだが。(だからそんな厳しい話を言ったの。)

    那麼能夠實行交換配偶或允許另一半和其他人交合的例子呢?他們不是感情好到連伴侶與其他人相交都能維繫感情嗎?
    對換妻者來說,「愛情」到底是什麼?他們的心理如何?我對於這方面並沒太大了解,因此參考了一下網上例如关于换妻心理的思考或用詞較偏激的如也談換夫換妻遊戲等文。我發現普通人無法套入這種模式,基本上也無法理解。不說討論以換出問題為主的心理医生谈换妻: 人性的阴暗面,這邊來提提文章裡面(可能是少數?)真的能行使 Swinging而不出困擾的例子。通常這種情況需要精神層面堅實的相互信任,因此多為婚姻狀況 良好,兩人感情甚篤,會換妻不外就是為了尋求刺激感。我想這種明知感情不會生變的安全感下,配偶(大多是妻子的一方)和他人交合的恥辱感與(大多是妻子的一方)和不同人魚水的新奇快感才是他們所追求的。所以有人說他們可以達到性愛分離,我想是言過其實:這種性的背叛所帶來之刺激感正是他們所要的。因此交換雙方絕對不能談論感情,現實生活中也不能有其他的接點(像是同公司的人等)。這種情況下依然是很危險的。假若今天其中的兩人言談甚歡,配偶竟真心說出「我覺得他比較厲害,我要跟他。」或「他比你好多了,我們離婚吧!」的話,我想還是沒人能接受。如李银河换偶问题所云,「換妻」或許不該受歧視,但以我的意見 ,這種思想也不該被認同而致成為靠山(如說「這沒什麼大不了啊,我沒錯!」之類的)。(普通)人的情感如此脆弱,我們甚至不能將性與愛分離(這應該是違反人類心理的吧!)。
    而,假如伴侶真的要求離異,你應該怎麼做?若覺得真正的愛應該是「你想怎樣,那就隨你想要的去作」這種,那只是將其當作射後不管的導彈罷了。以我的觀念,兩人的結合不是要「滿足他」,而是「對他好」。雖然我們不總是能作出最佳選擇,但總是要避免明顯的錯誤。所以,結婚真是責任重大啊。

    一開始的幾個場景,獣の塊だな、二人は。会うたびにエッチしちゃう。我想熱戀中的情侶的確可能作到那種程度,不過站在旁邊看,突兀的感覺卻也揮之不去。
    近來看到有很多主人公本身不モテ,但卻有個很花花公子的親友。天使のいない12月、大島永遠的同棲レシピ、本作都是。這是衝著オタク玩家來的嗎?這麼說來(私も含めて)這些人也滿可悲的。

    對他倆的感情,我還有點不吐不快的:假如十幾年來建立的感情經過半年的別離就崩壞了的話,這要不表示他並沒重視過,要不就表示新的感情大概也不會長久吧。無論如何,這都說明他們並沒把這段感情當作責任。
    話說回來,為何我這麼苦口婆心要標榜這是責任呢?大概是因為看多之後,覺得我がまま無法成就長久的情誼吧。另一方面,也因為現在的我並沒那種度量。假如今天被戴綠帽,我大概只會問「你覺得我應該怎麼做?」然後「你希望我怎麼做?」而已。能夠平心靜氣判斷對對方最好的處置法,我還沒那種能力。講點更極端的。假如我已經不再愛戀的妻子愛上強暴自己的人,還懷了種,但對方將妻子當作工具(什麼的?任憑想像。),也無可能給予幸福;在妻子死命要追隨對方的情況下,我並沒有能夠準備個溫暖的窩,接手妻與子的覺悟(也沒有手段―我是離異專門的。不是說我善於分手,畢竟從A buyers' market一文,男性是賣家� �若身為女性,被強力推銷想必我也無法承受。但比起墜入溫柔鄉,我更傾向別離就是。),更甭提將對方放在第一位,重視妻子的心。當然我知道到這程度法律會允諾,甚至連道德也會原諒,但這與我所認知的條理相悖。事情就是這樣。對女方來說,假如丈夫外遇,卻發現對象比自己來得優秀,還是兩情相悅,在成全兩人對丈夫會比較有利的狀況下要讓出位置(甚至是孩子)而不取報償(贍養費等),想必也是很難以作出的抉擇吧。只是,說到頭「還沒心理準備」並不能成為「不去作」的理由。舉例來說,人生在世有很多事情本來就如同責任一般(包括交朋友、工作任職、許多的承諾),總不能因為尚無法負責就不活下去了吧。

    我一直對某些人晚上沒事就往外跑的行為感到不解。經過本作,終於恍然大悟,原來他們可能是回去也不知有啥好娛樂,難怪家裡沒人時寧願在外面多待一會。對我來說,有空閒時間真是奢侈。我一直把自己逼得很急,雖然都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只是不想閒下來罷了。
    健介很在乎朝倉陽一「あゆむの名だけ呼んで」,不過這應只是種理由。真正該在意的才不是這結果,而是原因。
    某路線最後あゆむ大概因為三ノ宮清準而得了Sexual addiction,這算是遊戲以及成年コミック中常常見到的落ち。這種人從某種角度說來滿可憐的。

    系統似乎還可以作得更輕便點。回顧作得太好了,シーンごと巻き戻せる,這在我玩過的遊戲雖然之前就有遇過,但確實是屈指可數,大概連本作不到三個吧。
    音樂沒印象,音声普普至中上,CG中上。そんだけ。

    詳細的劇情就不再深究了,看了一下寝取られ的部分,沒啥感覺。假如都在主角先背叛之後才發生的話,那感情就不夠強烈了。非得那種「(沒理由)被背叛」的才能深達我心。至於主角搞外遇的部分,那就算了。大概因為我自覺自己條件不夠,很難產生共鳴。
    所以,就這樣結束吧。最近還有其他需要解決的。

    ドラクリウス (DRA)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DRA觀看原來的格式

    ドラクリウス


    吸血奇譚 ADV(アドベンチャーゲーム) ドラクリウス
    整體說來本作與あやかしびと相仿,基本上是熱血物:看起來很過癮,但卻沒啥內涵好說。文字的運用頗帶喜感,雖然無法到達秋桜の空に的程度,看著操在那邊暴れ,以及ライカン(人狼?)ゼノ調侃自己主子也夠讓人微笑以待了。嚴肅部分不夠沉重,H scene有點像插花,自言自語的部分感覺有些做作。另一個有趣之處在裡面用了很多過去(美少女)遊戲的背景設定、アニメネタ,假如不是此道中人,有的還不容易理解。這手法雖被使用在很多當下的 ACG劇本中,卻總是令人一再回味,不失其新鮮度。另外声優頗為努力,這在近來的作品固然已經不怎麼新奇,好的表現還是值得人鼓勵。比較可惜的是 TrueED 雖然分量還好,最後結局卻不夠澎� �,令人有點がっかり。看到イド出現時,我確實是嚇了一跳。本來因為グノー及クェス的對話,以為主角覺醒之後會成為イド的。之後寝取られ屬性開始作動(潤本身也很在意啊,不止一次問到「和爸爸比起來」…),想說潤大概打不過父親,假如リアンベルチェ真的都選擇イド的話,一定會很精彩。可惜本作從頭到尾都是主人公後宮模式,沒機會看到這種悲慘劇情。潤能夠勝出著實令我噴飯,沒想到他能夠打敗擁有數千絕技的父親イド。除此之外,我實在不怎麼相信這傳說中的吸血鬼光這樣就沉沒不起了。或許為了增加聲光效果,劇中插入了許多吸血鬼雷達的影片,但那些實在不怎麼精彩,甚至令 我懷疑不加或許還更好些。
    吸血鬼本來就是很舊的題材了,之前也有許多遊戲使用過,記憶較深的例如吸血殲鬼ヴェドゴニア月姫こなたよりかなたまで。不過這次的吸血鬼更新奇了,竟能作原子的轉換,而這還可用現在的科學解釋(月姫中的空想具現化就尚不行)。但想想反正作家最大,編劇怎麼說,劇本就會怎麼走,那也就沒什麼好大驚小怪了。看過一些DiscoveryNGC的介紹,吸血鬼這種東西不過是人類的幻想,就像是我們對殭屍或魔鬼的恐懼一般,這些令人恐懼的意象總是刺激著人的神經末梢,讓人熱血沸騰。…啊、不過現在的 ACG中,很多這類恐怖設定已經被轉化為一種力量的象徵了。所以,主角本身就是吸血鬼的所在多有,可以說都是迎合自大狂青年的設定。ま、私も未だその一人だが。在� �作中吸血鬼同樣被視作過於強大的種族,這令我想到若有這樣子的存在,是否真的不能夠光明正大的站出來?ACG劇本中魔法、人魚或天使之類的總為一般人所否定,主要原因是要符合實際世界。現實中多數人的確不承認這些現象的存在。那麼,假若這些真的存在呢?我們該不該不知道?我想這可能不會是「應不應該」的問題,而是一定會被揭發;因為吸血鬼若也具有人性,那秘密是無法久藏的。至於所造成的影響,在elfen lied中稍微提過。在本作中,這成了可能顛覆人類世界的主幹劇情。失去愛人マリア的グノー與為了伴侶ユカリ而赴死的イド相互利用。グノー希望將人類全變成吸血鬼後,會有新的種取代之(本來是主人公),如同吸血鬼取代人類般。本來我以為主角的能力可以特殊到克制イド,可惜這ネタ並沒被用到� ��最後以不同的結局收場。其實本作中沒用到的伏線還很多,不知埋這些有什麼用。イド覺得只要有差異存在,就無法避免悲劇,所以同樣希望將病毒感染人類,造就無分別的世界。所愛之人還沒死的潤想保護週遭景象,因而完全不認同他們兩者,持著相異的論調「不能剝奪他人想身為人類的權利」。三人都行使實力,這時候勝者為王。這種爭鬥怎麼看都很齷齪啊;包括主角,不過都是為著自己著想,根本談不上正義。之前說過,在我看來不論想怎麼改造世界,那不是對或錯,只是要不要的問題:選擇,慾望。所以主角的抗爭到頭來也只是十八世紀歐洲男子覺得受侮辱就得決鬥解決,或者焚化爐建在家門口就要絕食抗議的進化版。不是說沒品或是不可原諒、違反美學� �的,只是好像也沒啥大不了啊。
    本作另一主題是倫理觀的差異。劇中設定這些殺人魔冷酷無常,毫無人性,不把人命當一回事。依主角的說法,他極力避免無益的殺戮,因此執著於「人を殺せず」;但怕自己年紀增長,往後也會變成那樣。事實上,最後決戰時,他還是殺了幾個,並且未感覺到不可回覆的罪惡感。我則覺得假如活過千百年的イド以及主角大叔父グノー的表現都可以那麼充滿怨懟、欲望等情感的話,主角的問題只是杞憂。以劇中的設定,很顯然イド與グノー的表現都不怎麼成熟。話說回來,因為現實中沒人真正活過數百年,更沒有人以年輕力盛的姿態這麼度過,所以不好說大部分人在這種狀況下,五六百歲時會是沉著穩重或是充滿殺伐之氣。以我至今短暫的生涯來推測,既然一� ��米養百樣人,那麼除了擇善固執的老頑固,也會有慈祥和藹的老奶奶吧。只是,既然累積了長久的經驗,多少會比較達觀老成而有效率,並不易衝動而就兒女私情才是。經過長年的磨難,再無知也會具有知性。同樣的,經過數百甚至數千年的歷練,再激動的感情也會沉澱。年の功ってやつね。換句話說,年輕時代就已經有許多枉顧人命的傢伙了,而就算年紀增長,也還是會有充滿慈悲情懷的人,主角可以不必怕自己變質。果真無法避免,一定要犧牲的話,那大概也是因為這樣以長遠的角度來說較為有利(也就是捨婦人之仁)。所以,能不殺人最好,但絕對不可殺人嗎?不殺人自己就會死的狀況總是有的,正當自衛甚至可免罪。若還是固執於人有思想,或是出身為人,那把他當作是吃魚吃肉的延長就好了;畢竟可以屠殺� �生,卻獨厚人類也是頗奇怪的。
    本作於主人公的部分頗重計謀推理、說理,但設定上卻有很多說不通的地方,因為沒記下來,只能舉出不好的例子,像是リカ在雷達上無法判別自己與操是吸血鬼、為何對方僅一點點血就能讓自己精神百倍等。不過當然還是那一句,気にするな。深究的話就沒完沒了了。
    其中有段對話特別引我發噱的,說要發明讓オタク或是 fans 的熱情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這種產品…Good idea!現在歌迷影迷之類的越來越多了,他們為了偶像可以赴湯蹈火。極端的オタク更是為了收集週邊產品可以傾家蕩產,假如將這股熱情轉化為對社會有利的一方,不是很美好嗎!(觀客突っ込み:在說你啊?)

    リカ與「長大」的ベルチェ CG不太好看,宮田桜也不怎樣,其他還好。ベルチェ可以說是本作中我最 prefer的腳色,那種對主角只提供有用的建言,和リアン相對、不耍性子的個性,讓人感到很舒服。リアン只有那臉蛋,其他可能得等他吃過苦才能珍惜?リアン路線潤一直質疑「你真的愛我嗎?不是因為將父親投影在我身上或為了ディメルモール家族的榮耀?」令我有點不能同調。不,應該說我從リアン的自白怎麼都感覺不出來他真的愛上了潤,所以聽到他的告白,以及潤竟然接受時有些許訝異。シナリオ藤崎竜太這部分搞的不是很好。
    每每出現的過場畫面卻不能跳過,雖然只有短短數秒,還是讓人厭煩。音樂可有可無,H scene如前述沒啥感覺。

    本作看的時候還算痛快,但不知為何(上次說的已經沒墨水、久未動腦子,或是本作真的沒啥好說。),看完也沒太大感想,就此打住。近來好像也沒比較優秀的作品,假如想 kill time可試試。

    ヒトカタノオウ (hitokatanoou)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hitokatanoou觀看原來的格式

    ヒトカタノオウ


    続くガッカリシリーズ第二弾。最近頭腦腐化,已經產不出什麼感觸了。
    本系列 DL版「アカシノクニ」與「ヲルノモリ」於2006/8/31發售,至2007/3/30集成パッケージ版,我玩的是前者。其實當初這氣息就很濃了,看到主標題相同,我還以為另一作是描述之前直哉與ミズハ小時候的故事。急忙轉到另一作卻發現兩者的起頭部分完全相同,讓人懷疑幹麼要分成兩部分賣。只是統合版發售後,卻因為「不適切な表現」(聽說是フェチ出現無修正画像)而回收。聽說本來就賣得不很好了,還真是多災多難
    作品的長度頗短,基本上就只有黒羽奈緒與ミズハ兩條主線。假如在三四年前,或是資本夠的話,除了咲月、クシビ應該都會拉進來外,還會多加點次要腳色吧。看這種小小的規模,加上回收事件(一次不知要補貼多少),不禁令人為他們的存續擔心起來。

    本作某些地方和二重影顔のない月月姫Fate一樣有做作的冒險(民俗傳說?)風。でも、嫌いじゃない。其他像「思い出せ。思イ出スナ。」之類的段落也與月姫的用語頗類似。
    對劇情研究有興趣的,在アルカナム電脳遊戯研究所個別解説。不過這故事雖然情境營造得不錯,真的要嚴格看待(一一討論其logic)還是有問題。例如八坂先祖為何能以道返の力封印住土地神、道返の力之本質以及與ミカガミ的交互作用到底如何進行(在主角八坂直哉身上展現的似乎都是ミカガミ的力量)、為何黃泉路沒有人潮洶湧等。死了就能在的對面出現,這種感覺也怪怪的。
    說到不足處,劇情的部分也有一些。「アカシノクニ」對奈緒的感情描述不足,感覺不出主角有什麼天大的理由愛他,或者多愛他。而幾乎所有的結局都有隱憂。假以時日,黄泉戸還是會再度開啟吧。這樣不是還得再造成人們的苦難嗎?

    最大的啟示,應該是要破除「力量就是一切」的迷信。該追求的不是力量的強大,而是因果率一般只存在「是」與「不是」的「必然如此」。例如為校園惡霸所威脅,若能取得公權力為後盾即可脫身。例如兩國相爭,若能在政策面有所作為,即可不戰而勝。這是指戰略,而不只是戰術層次。這種情況下力量只是補其不足的挽救之道。所以力量這東西還是別過分強調的好。

    系統使用吉里吉里,雖然不能使用 debug模式,但令我意外的是 script竟無防護,可以直接使用。大概忘了打包了吧。CG還算不錯,但某些部分(如ミズハ bestED最後幾張)怪怪的。音樂比剛結束的姉☆スク好些,但一樣沒有令人印象深刻的。

    本作普遍被認為是埋める名作,雖然長度不算長,論裡也有瑕疵,還是可以一玩吧。

    姉☆スク (anesuku)=?UTF-8?B?IOODrOODk+ODpeODvA==?=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anesuku觀看原來的格式

    姉☆スク


    姉☆スク ~わがまま! 姉とスク水誘惑特訓~
    近來神經以及敏感度退化,不但個把月寫不出東西,還只能吐些無關痛養的膚淺物。無論如何,還是得寫點。
    本作其實不怎麼長。確實,比起姉レイプ相姦遊戯之類的來說,シナリオ是多了點趣味,但一直玩到最後卻會發現有些選項並不需要,禁不住要吐出「說一句實在的,那些サブキャラクター排場根本不需要!」這很令人懷疑本作原先的計畫,而事實上查一下資料,這的確是系列作之一,已經出了パッケージ版「よりどり!?鷹崎学園デラックスパック」。或許要解其全貌的可能全看比較好,但我相當懷疑就算看了這「完全版」,對我來說會不會有(抜き以外)更大的意義就是。無論如何,既然主角各不相同的話,用這種「交叉陳述法」可能就不是真的有必要,而是為了實驗性質。現在� ��面上就算有用不同路線交叉映襯的,卻沒看過遊戲以不同男主角的路線來這麼做的。
    最引人注目是実姉弟題材。惟本作的表現不如恋風,最後結局還有以瓊瑤般公布兩人絲毫沒血緣關係的,因此這方面就差強人意了。

    以震撼度來說,我比較有感觸的反而在更衣室遇到「」的那一段,尤其是「このゲームの結末の数は?」這選項。小狗勸笠井光良要好好把握下課時間,因為他的一天之中其他時候行程幾乎都固定了。原來我們被限制住的每日生活中,也就這麼一小段時間是自由的啊…その横顔を見つめてしまう中美桜也提過。當然這是在沒意識到的情況下,且自由度平均說來還要大些(例如回家後),但這麼說起來還真感傷。而我們會不會只是活在上帝所設計的遊戲中呢?古い話だが。

    真木八尋的原画還不錯,不只是女主角的琴美,連其他遊戲中的主角也一樣(…廢話);但 I've sound的音楽就不怎樣了。沒有令我印象深刻的。劇本比起多數純為 H而存在的 R指定好點,但如上所述並不算特出。音声普通,系統也差不多平水準。H scene還滿好用,雖然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最近我媒體利用的緣故。
    所以,就當作抜きゲー來用吧!

    姉レイプ (anerape)=?UTF-8?B?IOODrOODk+ODpeODvA==?=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anerape觀看原來的格式

    姉レイプ


    姉レイプ~高慢な姉の濡れた美唇~
    現在這種親兄妹或姐弟的題材越來越多了。其中當然也有不少 HappyED 的。無論如何,自從ニトロプラス等公司加入メディア倫之後,実姉妹~濡れた相姦図~(ANALOG FACTORY)之類的騷動也就不再,限制已經大為放鬆。而如同恋風中也提過的,近來有些 ACG 甚至走這條險路,不知是明知山有虎還是怎的。本作雖然說是「高慢」的姊姊,不過卻嘗不出那種味道啊,只是有點ツンデレ罷了。雖然以 H 掛帥,感覺卻不太好用,文字描述也いまいち。
    較為特別的一點,本作提到主角把拍到的相片在P2P散佈,藉此威脅姐姐。沒記錯的話,最近玩到的另一個遊戲僕ガ壊シタオ嬢サマ也使用了這種手段,P2P 變成犯罪工具實在令人汗顏啊…
    音樂部分沒啥印象,系統則相當重。加上許多效果不能省略,結果就是感覺滿糟的。不幸中的大幸是長度相當短且一本道,所以還不至於很讓人感冒。人物畫還算不錯,香坂ナツキ的整版 CG 頗合我意。這是本作少數達到水準的部分。
    本來想說沒啥好記的,不過還是留個印象。それだけ。

    2008年3月1日

    ヤミノカナタ (yamikana)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yamikana觀看原來的格式

    ヤミノカナタ


    拖太久了。加上最近比較忙,結果已經沒什麼感覺了。
    一開始最想說的是這主角…あんま暗い男とは見えないが…ただ弄りたいだけ?作者可能很想表示「主角背負著沉重的心理包袱」,可惜情境營造無法使我入戲。聽說僕等がいた的男主角遇上前女友車禍離世的打擊,或許那個的心理描寫表現會比較好。
    對女性腳色的「攻略」也相當值得非議:沒那麼簡單吧!雖然之前曾提過女孩子有無法自拔的可能,卻不代表這麼隨便也能得逞啊。另外,既然害怕事蹟敗露,不如就別作了吧。作完才在那冒冷汗打寒顫,懲りないねえ。

    本作的心得承襲夫の前で犯されて…以及姉恋模様,故事講述女孩子雖然有可能無法自已,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都會這樣。也有許多就算遭受殘酷的凌虐,就算在這中途已經樂在其中,也不一定就無法脫出。
    在一開始作者就安排了四位腳色表現在之前作品提到,被凌辱反而產生生理快感而進退維谷的女孩子們。但到了義母的路線,出現了第一個反抗的例子:響子雖然亦是沉迷其中,但事後依舊保有理性。相對於我在姉恋模様說過,「不能絕對避免」,這次由響子為例,述說了不是所有的人都會那樣。(希望?)
    最後的五ヶ瀬香澄則更進一步說明女孩子可能表面上沉迷,想的卻是另一套,披著羊皮只是要貫徹自己的意志。雖然這條路線的主角比較奇怪,突然多出了份同理心,結果造成他最終也愛上香澄,但有些(或者說大部分?)女孩確實沒有那麼絕望。
    主角最後是被「相手を大切にしたい心」所救贖,假如最後的選項選見死不救,最後他還是會回到原先的生活。也就是說,並沒有那種「真正的救贖」,讓他有命運性的結局:不論他怎麼作,女孩子都一定會改變他那種心態。一定得由他自己也作出表示,才可能有機會。

    女主角們的名子相當有趣,一二三四五…何の意味があるのかな。雖然主角在最後終能獲救,不過在一開始對那四位的心態很是無情,詭異到我懷疑為何在香澄路線他會有那樣的心境。這裡是本作的缺陷之一。

    音樂表現普通,沒啥突出點。系統一樣是普通,有些可以加強的。音声…還算中上吧。不過因為整體表現平平,被拖下去了。
    CG 差強人意,一樣應該可以有更好的表現。
    劇本感覺上不算是 R指定,但卻也沒特別之處。

    整體來說,並不是非常值得一玩,而且因為凌辱場面眾多(雖然有許多是女主角到最後也心甘情願被主角上),要不要玩就看人了。

    彼女たちの流儀 (KANOGI)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KANOGI觀看原來的格式

    彼女たちの流儀


    彼女たちの流儀 -Their Styles-她們的風格
    其實對這作品並不是很在意。感覺上並不是什麼特別值得深究的內容。在全部完結後,也感覺不出什麼深刻的回味。原本想說,沉澱個幾天,說不定會有點特別的感觸浮現,不過結果只是讓我連故事本身到底說了什麼都快忘光了。

    這遊戲搬了兩台電腦來玩,之前只是玩好玩的,邊走邊盡量繞完所有選項,之後才裝在另一台正式起跑。沒料到的是,待搬出攻略後,卻發覺已經快進入結局了。「這樣不會太短了嗎?」不禁想這麼問。但遊戲的安排是共通劇本後一直線,久しぶり。雖然各腳色的結局也不能算很長,總是超過最近的遊戲了。(雖然我早說過,電子小說,包括這種形式的遊戲,最好還是別安排Multi Ending,一本道こそ王道だ。這樣才能榨盡劇本作家的每一分精力…不不不,是作家能專心致力於最精彩的劇本上。)
    主角用女装這件事,使我不知不覺想到了前不久的処女はお姉さまに恋してる。兩作更有個相似之處:主角裝扮起來比女孩子更漂亮(汗)。不過,我最近比較想看到的,或許是こなたよりかなたまで裡面那種人思い的吧。本作中主角扮成可愛女孩,比較有種被人糟蹋的正太感覺,而不像是おとボク那種令人景仰的。以這角度看來,おとボク的主角地位是相當奇特的,因為其他女裝系也很少有這種類型的。

    稍微對各腳色分析一下:
    せせり
    還以為會把與きらら的ネタ擴大發展,沒想到還滿平淡的。そして、最後まで好きかそうじゃないか分からないままだ。だから、これこそ恋って言いたいの?
    涼月
    今度は、涼月は自分に恋してるかそうではないかはっきりしないままで終わった。
    せせり與涼月兩條路線中雙方並沒有相愛,都有一方尚在游移迷惑中。但是就算這樣還是被當作唯一的結局處理。在本作沒有統合性 TrueED 下這種安排特別令人注目。只是本作似乎又沒有要來解說「愛到底是什麼」的意思,所以最後的結果該不會是作者的気紛れ:「這樣的結局也不錯!」吧?沒有中心主題以及深刻內涵的作品讀來還真是有如雞肋啊…雖然本作還沒到那麼差勁,但也算不上是什麼秀逸作品啊。
    鳥羽莉
    あの黒猫は、あらゆる感情を捨てた吸血鬼の意識統合体か。そして、鳥羽莉は「私の理想の姿」と称した、他力を一切不要の混ぜ物(紛い物かな?)。しかし、「寂しさだけは消えることはなかったんだ」か?それはないんだと思うがね。そして、自らの血と願望を交換するのも…妖しい設定ね。まして「可能性の具現化」や「不確定な事象の確率を増減させる」なんて、これは量子力学のまやかしか?
    結果鳥羽莉還是選擇蹚這灘渾水啊。涼月的話,可能會選擇和黒猫統合吧。這邊比較特殊的是點出了對於這種不老不死的存在之歸宿。不堪於漫漫長夜的蹉跎以及感情的擺弄,同族前輩紛紛選擇捨棄了自我,而與這可說是看破的存在同化。換句話說,人的情感以及意識畢竟不是無堅不催的,就算撐得了一時,也撐不了一世。所以活過長又看似無盡頭的,總是會想想要怎麼了結這種狀態。
    但對這姊妹的路線,我最大的遺憾還是沒能作到像吸血殲鬼ヴェドゴニア的程度吧,應該說差多了。對於這種不老不死的生命,光是像星界シリーズ或こなたよりかなたまで承諾「縱使在他的生命來說僅是極其短暫的一刻,也要陪伴著他。」還夠不上救贖。既然承認的價值,還是得長久陪伴才能顯出其意義。雖然這麼一來又會出現之前提過人的情感畢竟無法海枯石爛的問題…那就不在話下了。
    朱音
    到這裡最大的遺憾是,為何沒有兩個通吃的?
    這條路線還提到了些奇妙的東西,潮吹き、前列腺など…假如之前沒預習過,或許沒多少人知道朱音與鳥羽莉浴室中 3P 那段其實是指前列腺高潮吧。不過我已經在姉恋模様就把相關知識摸熟了,這不成問題。(只差實作…不,請別叫我非搞不可啊~~~)
    火乃香
    君はいつの日から、全ての女性の姿を追っているの?誰のルートでもそう感じるのは、君の不成熟だと思う。
    火乃香は…フルメタル・パニック!の相良宗介か?
    千佐都
    「わたしの事、好きじゃなくてもいいから抱いて」って、せせり?
    人の気持ちは変わるの。「好き」だって…私たちは神様じゃないから。唯有那種沒情感的才能常常久久。人間は無限の愛を持っていないよ。
    月の箱庭
    そんな終わり方は…なんか安易に流されるよう。出来るなら、吸血殲鬼ヴェドゴニアのような儚い結末を準備たいんだが。
    声優的確還算不錯。全部の全部じゃないんだが、大体は高いレベルで行った。雑巾がけの歌って…(汗)之前也有過,例如Ever17,其他當然還有(好像在早期的樣子)。只是這種歌多是不怎麼好聽。
    音樂普通,CG 也還好。系統中上。基本上沒有什麼令我耳目一新的,所以也就沒啥印象了。
    結果就只一句話:想看噱頭的請進,要看門道的,大可過門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