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30日

Silhouette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Silhouette觀看原來的格式

Silhouette


Silhouette(シルエット)追憶、幻影、殘影、殘像、剪影、輪廓
這次令人泣き的程度較青い涙那時還弱了些,但因為以想述說的主題來說比季節の花嫁好很多,所以可視為CDPA奮發突起的作品吧。假如將CDPA三作喜愛度排序的話,應該是青い涙>此作>季節の花嫁。雖然有點進步了,可惜還是不能突破青い涙就是。
關於此作的受け度,青い涙那時的疑慮似乎有成真的跡象:韓國那邊的counter壞掉了不說,在日本的人氣似乎真的不怎麼高;連用Google.JP查「Silhouette」都快落到第二頁了。這對上市才沒多久的遊戲似乎不多見。而各討論區以及攻略、評論網站的反應也不熱烈:大多覺得這個作品只有劇本值得一提的樣子。重要的是玩過的人太少了。かなり残念です。遺憾的不是大家對這遊戲的看法,而是這看法可能招致的後果:CDPA該不會因為經費不足,就到此為止了吧?我真的不曉得這是不是和這家公司在日本人心中被定位成「韓國公司」有所關係,或純粹只是我想太多。但若是果真如此,以身為他國人的立場,這實在是很可惜的事。有太多劇本以及內涵都令我懷疑「以這種劇本竟然還能生存下去?!」的日本公司,卻都還活的好好的;假如真的僅僅因為這種� ��同種族/國籍的心結招致此作不被接受,我只能說遺憾,人性實在太偉大了。
閑話休題。本作在閱讀上最令人詬病的應該是重過ぎるsystem,尤其是剛剛才結束ゆきうた,そっちと並べて、systemがかなり重い。在影像切換的時候每按個鍵就要停個.5至甚至是兩秒的fade-in/out,這在趕時間的現代人來說是不能被允許的事。另一個障礙,是有時候翻頁後只有一兩個字…こりゃ印象的だね。因為實在太引人注目,而且不只一兩次,所以造成了許多人的不滿。較好的解決方法應該是利用空白的地方,將每頁字數加多點。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或許是字型、對話框設計等,與當初有點差距,結果造就許多「剛好多出一兩個字」的狀況。也有可能是一開始就沒注意這種狀況也說不定。
其他部分我沒有太大的怨言。雖然音樂普普,(或者能說是中上。但以我的標準來說,這樣子的旋律其實不值一提;因為這都是些處於陪襯地位的配樂。假如BGM也能像朱-Aka-那般的充滿個性,那我大概就能滿意了吧。)OP/ED也沒有青い涙那時動聽,但都還能接受。CG中人物身材的比例比起前兩作已經好很多了,而且漸漸浮現一種特殊的格調;假以時日應能成另一番氣象…假如真能繼續下去的話。很多人覺得CG還看不順眼,這我就不置可否。網頁上的封面和遊戲中有些差別(遊戲中比較順眼),不知這是不是大家不看好此作的原因之一。
主角的個性很明顯屬於悶騷型,明明有那個意思,卻不願明白表達出來。雖然不同,但假如純粹以表面的舉止而論,天使のいない12月を思い出されたぜ。倒是沒多少人覺得浩輔太閉俗(or避俗?不知道這個台語詞的國字該如何寫。)還是駄目的樣子就是。在天使一文中曾經說過,因為我本身就是這種性格,所以對這樣子的情節有相當高的認同度。雖然此作主角並不真的是從裡面冷到外面,但因為劇情安排使得他有和青い涙一樣坎坷的命運,所以我還能接受。(我果然有自虐性格?! (-_-))比起主角,信也の奴の方がいいじゃん?說實在,連信也為何會對主角產生興趣我也不是很曉得。我的求學過程中縱使有類似的情況,通常也不過是因為對方的一時興起或是憐憫表現。簡單的說就是那種對誰都好、樂觀大方的人。交流是有,不過成為死� �就有點…是故,不用說,對女孩子們,應該說對人類來說,信也這種個性才是比較正面的。的確,說起來柚月會喜歡主角實在是很奇怪的事。正如天使一文中所述(又來了!),這種個性基本上是爹不疼娘不愛,根本就不會和他人有太多交集。切っ掛けが無ければ、恋も実のれない。所以為了要讓故事發生,一定得製造一些意外。此作就是將這個「意外」當作終極ネタ使用,成為故事核心。若要說我對哪裡有所不滿的話,大概就是主角內心其實並不怎麼「冷」,而且,既然是孤獨者就應該有孤獨者的作風與孤獨者的結局才對。當然,這麼一來不過會造成另一個天使のいない12月罷了。主角的個性之所以如此(大切な人が出来ることに怖がってる),被設定成因為害怕再次與最珍愛的人分離,所以他選擇乾脆不與人有過深的往來。這種ネタ� �實已經過期了,過去一些Hgame已經用過。我覺得這樣子的設定有點戲劇化。若是真的問到年輕時那些有逃避與人交往傾向的人,他們若不是真的有自閉症或gene異常,恐怕也不會是因為害怕與人別離而故意不和人深交吧。人格的解離、重大打擊等的確有可能造成行為表現冷漠而異於常人,不過那和這類型的主角應該不太一樣。我倒覺得,害怕別離的人,會更嚴重的冀求著與人的交流、汲汲於和他人的聯繫才對。所以,他們的個性可能會更歇斯底里,而不是冷漠。當然,也可能有例外,例如真的很聰明,或是已經過度別離,早已看透世間的。只是浩輔看來並不太像。
繼上兩作後,MOONZERO顯示了他一直以來想呈現的主題:闡釋「愛(情)」是什麼。為何會有「愛」?人為何會視對方為最珍重的對象,相互冀求(需求)?這是個較個人化的探討,而不是「大愛」之類,較為宏大的題目。在青い涙,他頌揚了親情、友情等關愛,而此作中前大段則較偏向愛情,很明顯的可以感覺到愛情的比重過重。不同的是最後,辿り着いた答え人と人との繋がり。如同浩輔害怕別離,他人也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其根基就在相互的交流。人在活著的過程中,總是會和他人有所交集,甚至成為他人不可或缺的存在。我們需要回饋這種關係。這是我們之所以為社會性的動物之原因,也是每個人所不得不踏上的路。但這種說法總有點無可奈何,有點「我們就只能這麼活著」的感覺。就算天下無不� �的筵席,我們還是得一一將這些聯繫的網脈建立起來,歷經關懷、珍重與難掩的傷痛,成為我們走過這一生的紀念碑。…老實說這種論點已經有點老生常談,並且在上一段又陳述了一次,所以就pass吧。加上Fate/stay night中提過的合起來,愛需要互相的付出,或應該說人的感情需要互動、交流;而愛情還特別需要獨占(與一些我們不願意承認的感情),但因為人性本不穩定,所以以個人來說,付出不能要求,也不能期待回報。要求回報的付出若是沒能如願,只會淪落到自討苦吃。只是假如真的這麼想,就沒人想要付出了。
談完內涵面,接著來說說此作的題材與劇本。雖然一樣是学園物,但這樣的校園故事就令我覺得還好。因為這作品打一開始,長歸長,卻都圍繞在愛情的題材。很遺憾的現在還相當青澀的我對這種東西還沒有免疫力,所以還被唬得一愣一愣的。角色的結構與ゆきうた同樣,都是一位男配角(從不知幾年前就開始出現這種配置了)、眾人注目的女主角x1(這更舊!甚至可說數成的Hgame都有這種傾向,已經變成公案了。)、先生(這就不用提了吧!)等等。不過值得嘉許的是今度のバランスは大分よくなった。雖然還是有很多人覺得女主角兩三位之外,其他還是雑魚,但以我的看法,能脫離那種「除了女主角之外,其他都不足一玩」就已是一大進步,更何況他還對其他的角色鋪了相當長的後路,使得這作品的各角色路線甚至比AIR還均衡 。只是分岐過了的角色就幾乎不再出現這點,果然還是可以加強。(這是以「平衡」來說。其實分岐過之後出不出現,我並不太在意。也許因為玩過太多Hgame,我也有點順應性的情況出現了。←警訊!)與其他game相較,女主角台詞中「…のが初めてよ」のが多いな。這種句型帶著強烈的挑逗意味(笑)。日付はあったが、余り必要ない。只不過是為了標定時間點而用的。這使得這遊戲與其他相比,流水帳的感覺低很多。而此作跳著述說事情的筆法,常常事情說到一半,之後已經可以由玩家預見時就pass,也是其他遊戲中比較少見的。這種手法也表現得不錯。最後佳純再度出現的那一段,なんとなく岩明均の寄生獣の最後を思い出した。柚月畫得沒有文字中所表現的那麼美麗,這點是比較可惜的。而玩到最後發覺原來政府已經等了很久。雖然� ��對浩輔的養殖(!)屬於非營利的投資(這點就已經很奇怪了:這種作法根本是在浪費納稅義務人的血汗錢。)既然已成為政府組織的一份子,總不可能等一整年吧!
提到愛と催眠は似てる,最後柚月說了句有趣的話:「どうせ愛なんて、全部催眠術みたいなもんでしょ?」我只能說,依我現在對「愛情」這種感情的認識,愛的確是種麻藥般的衝動。因為兩人相處過的時間,那種莫名奇妙的好感本身就是愛的一部分,所以假如柚月最後說「我還是愛你」,我一點也不意外。只是,這樣安排下的這種「愛」,究竟也不過是人的慣性,是柚月無法抗拒過去至今所有體驗的結果;舉個例子的話,就如同嗑藥上癮,或是對愛着的物品中々改不過來;這一點也不romantic。但是,就算結果相反,我還是不會訝異。關於催眠的實際性…這在倪匡的小說中也有的樣子,雖然利用的地方不同。因為我並不了解這方面的領域,所以不便發言,也不曉得故事中這種情事是否有可能發生。只是,多少覺得怪怪的… 聽說,所有的催眠都是自我催眠。總之,不管是催眠還是啥的,我想應該都只是個手段,一個「心を操る」的媒介。
總結這作品的表現,我覺得其實還不錯啦,而且因為愛情的題材豐盛,所以大概很會吸引十幾歲到三十幾歲的青年們。

腐り姫 (Khime)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Khime觀看原來的格式

腐り姫


腐り姫~Euthanasia~安樂死
好久沒享受這麼好的劇本了。劇本的星空めてお評價也不錯。讀起來感覺上有點像是過去幾個遊戲:パンドラの夢的輪迴,青空一般的OP表現法、調子類似的BGM與同樣不高,卻值得一玩的知名度。東京幽遊般的幽靈題材(這種說法倒有點牽強…),水月的氣氛,某方面類似(?)フォークソング的BGM;總之,是個好東西。
這遊戲的設計頗為另類,縱然在過去也曾有這種程度的別出心裁(如青い鳥),但這的確不多見;而其惡搞性,也和nekoneko有拼。此作的script做的也不錯,不會太平鋪直敘。唯一美中不足的是CG相當差。真希望改個人畫啊。
從EVA起,許多ACG界劇本動不動就會提到「補完」這句話。到底要補完啥當然是見仁見智,每個人都有其不滿意的經驗。而此作中,我想這代表的是了無遺憾。例如,曾經因一時氣憤對某個朋友口出惡言,結果此生就此成為冤家;或是因為覺得上天自有公道,沒有必要澄清某件事,結果卻造成對方對自己長久的不諒解;又或者像in white中為了要為自己送行,造成死亡車禍等。這些事情或許是黑暗的,或許帶著些許罪惡感,而有些我們並不是懷著惡意才造成這種後果,甚至有些本來不該發生,而我們卻得承擔著痛苦及遭受苦難。無論如何,在事後,我們都懷抱著悔恨及慚愧。此作中,各個角色都有這樣的過去,而他們也想補償這一切。蔵女的存在,他的能力就是以生命(心靈、靈魂)換取了無遺憾的諒解。
蔵女本身,則是另一則充滿無力感的故事。他這一族所能做的,就是不斷的將一個又一個的星球化作赤い雪,但他卻無力改變這運作。假如沒猜錯的話,健昭想用安眠藥殺掉樹里,但目標未達成,後來樹里終究還是和五樹殉情。不過五樹死不了,所以他又以失去了記憶的身分復活。
ネタ別講太多。不過相當令我在意的是,最後那兩位,那對話總令我覺得就是健昭和朱音。這該不會是學AIR的吧,不過涵義更上一級,因為這兩位的存在可是貫穿了全劇。
另外仍有相當多的事件沒說清楚。雖然有點可惜,倒也無傷大雅。おまけ的メッセサンオー特典スペシャルディスク ミニドラマ 腐りプリンセス極短,搞笑用。而ファンクラブ通販特典「廃すくーる☆腐り組」雖然也是搞笑用,不過加了Liar各作的人物,長了點。…嗯,事實上沒啥內容。

系統作的不錯,skip的方法和青空一樣,瞬間式的。不過有時跳過的未免太多了,會有摸不著頭緒的感覺;這和遊戲設計也有關係。此作和AIR不同,假如不採用這種遊戲設計,其power將會大減。
BGM相當好,(註:多聽幾次後應該說「非常」。大多數作編曲:椎名治美,不過他之前之後的曲子好像就沒那麼具感染力了。)不過和青空一樣,許多首用的是同一個主題。音聲配的也不錯,夏生是比較突出的。其他值得注意的是,假如沒有patch過,很遺憾無法順利玩完。所以此作必得patch。
可惜這裡好像還沒看到有人出過的樣子,可能因為原畫過差,被跳過了吧。否則,此作應該玩一下的。

2006年11月28日

說佛 (OnBuddha)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OnBuddha觀看原來的格式

說佛


說佛

用這個題目實在會被人笑掉大牙,有的則會氣得要死。當然,還不乏覺得悲哀或不屑一顧的。不過,因為近期兩三次與妹的對話,現在的我實在(應該)也不能說是「完全沒接觸過佛教」了。所以,這個題目姑且說是「我所以為的佛教」吧,我想這應該就比較不會有異議了。(只會剩下「那個?不值一提!」的不屑態度。)對這種敏感的題目,還是小心為妙,實在相當的危險。
不過話說回來,會有那樣表現的人們,應該沒什麼機會看到這篇文章?所以還是請容許我在這大放厥詞的無理舉動吧。(一拜)

因此,先來談談資訊來源。妹讀的是,三年初級部畢業。(可惜教育部不承認學分,是故不具大學文憑效力。)聽他說他們比其他佛學院有更多鑽研經書的時間。這幾次的對話我盡量以客觀的方法提問。不過,這些當然不保證我所得到、所理解的就真的是純正的佛學。「你雖然說你想要問一般的見解,但我覺得你是要問的感覺啊。」如他所述,我只能「期望」是這樣
我大概提問了我有興趣的一些問題,其中或許也有不少是大部分開始學佛的人會有的疑問。無論如何,我得到了一個我所以為的結果。

簡單的說,我覺得佛陀所察覺到的,很大的一部分和我的想法是一樣的。當他悟道之後,聽說本來也沒有打算要出來傳道。但因緣際會,才造就出了眾多信徒與輾轉流傳成現在的佛教。(這部份事涉玄機,非常可能夾雜有不實的描述,甚至本身不過是傳聞,所以點到為止。)而他的本意其實很簡單,只是希望我們能看清世間的無常,我們所執著、所不能看清的,其實都不過是因為我們沒能將眼界放大,沒能「看開」。所以,他的傳道,主要希望大家都能看得更透徹,更清明。當你今天真的不會為想到的新點子被對手奪走而失望生氣,被撤職或裁薪也不為所動,甚至於當最近的親人逝世也能平和處之時,世上還存在有苦難嗎?人世本來就不是苦海。但當你不能看透,會為小事所動時,那萬般皆是苦。所以,他所說的「離苦得樂」之道,本來 就不是教人要在死後或來生求得正果,而是在當下就能極樂/涅槃。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就是這麼想,這些話是不是在經過我的口中傳出來之後,已經沾染太多我的味道(因為這實在太過於像是我會說的東西;事實上連阿含經中佛陀都多所提到死後的事。),但我確實聽到了起碼是類似的言語。
不過,我們之間仍然有決定性的不同,而這差異也有可能僅僅肇因於時代因素:現代的資訊比起過去實在是多太多了,而這一點除了使人類的眼界拓展外,竟也造成了所看到的「真理」的差異。也就是說,假如佛陀生於現代,他看到的,說不定也會是不同的東西。雖然令人感到悲哀,不過「佛」陀畢竟也是人,受制於當時算是顯學的婆羅門教(正如同我今天受制於佛教);他所看到的,就是身為一個人所能看到的。基於這一點,我想我可以猜測,若是人類的文明能順遂的發展(最近在預測時總需要加上這一句,也蠻可悲的。),在數千,甚至於數百年後(也有可能不必用到這麼長的時間),佛陀所諭示的真理,其一部分(我冒昧猜想是現在說來超自然的那一部分,也就是輪迴以及來生等等的那些部分。)將被� �學證明成偽,而這甚至無法被辯駁,就如同現今的基督教所面臨的狀況一樣。而我在這所說明的道理,也將在未來的某個時候被證明有誤。不過,我想即使如此,這些道理還是有其價值存在:其接近「真理」的部分。當然,把我說的當作是口氣狂妄的妄言妄語也未嘗不可,我也不會說「你們等著瞧,終有一天你們會知道我是對的!」(事實上我所說的理應有誤。)只是,我想這些話多少有其接近真相的部分,而這點應該是不能否認的。(說來,光是如此似乎也沒啥大不了的。那改成這樣吧:這些話,多少能給人帶來新的啟發;這樣的說法如何?)
以上那段包含了許多我新確認的部分,下面來解釋一下。首先是那「決定性的不同」。佛教的基本理念,是因緣/業的起與轉造就了世間萬象;諸法皆因緣起,並無自性,故說空性。因此,事出必有其因緣。但從我今早確認到的,這「因緣」卻不是某些人所想像的那麼死板,而會是類似我所舉過的例子:例如,當我今天被人所欺侮,假如我認知到對方正氣在頭上,所以會辱罵我,是遷怒,也是人性的一種,那這業就被消解了,也就不會產生我每次碰到對方都心想「君子報仇、三年不晚」的結果。(嗯…這個例子不是很好。)
但在我的思想中,「空」的真性,並不需要藉由果報與業的存在才能解釋。因此,就算今天種瓜卻得豆,縱使不若他們所謂基於人道層面的果報:「業縱使可轉化,終究還是不能憑空消失」,我依然可心平氣和的說「空」。我的解釋法很可能會被相關人士說成是另一種「斷見」,但我想將一切都算計得如此死板(把帳算得如此清楚)的果報論本身就不是個足夠自然的東西。或是說,即便因果的確存在,也絕不會是我們所想像或認知的那般。因為,假如像佛教中大多數人所說的那般,則「業」勢必需要累積到死後尚須償還。這樣的話,我們很可能必須再造出「來生」、「輪迴」等觀念來圓融這個理論。但我們看不到來生,也無法確定死後是不是會像我們所想像的那樣。(我完全沒有說「� �不到,就不存在」的意思。但假如只有極少數人在那裡張揚「我看到過!就是那樣子!」然後又有另一些人跳出來說「你錯了!是這樣子才對!」誰又知道或能分辨「真實」到底是長什麼樣子呢?)說得更殘酷點,真的要架構起一套那樣的系統的話,結果是只要是活過的人,就脫離不了輪迴:到底是誰規定作了壞事就只能再陷入輪迴,而福報積夠了、了悟了就能脫出的?當你一存在於這世界,當與人有往來時,那看不見的聯繫就只會越來越密集罷了。假如做壞事要償還的話,做好事的人不再多輪迴幾生等人家來償還,那那些被他幫助的人到底要把業還給誰?所以我們雖然有質能守恆定律,(在某方面來說,和果報有異曲同工之妙。)卻不允許某個東西今天變得更重了就能夠落跑;因為,這個平衡假如有缺口,就不能表現良好的存在。唯一一個解決方法是我們有辦法利用某些自然之外的手段來達到相加相減成為零。可惜,我們身為普通人,通常不會具有超自然的力量;我們能做的,頂多是盡量少和人接觸,以減少。而就算只有一個人,我們甚至還會被自己的人性絆住(如CROSS†CHANNEL中提過的)。即使一切都如我們意料之下順利的度過,也不可能準確的歸零。因為,我們儘管可以將仇恨轉為感激,也無法在所有情況下將親友轉為陌生人。所以,當我們一生下來,就已經是地獄了。要以一旦省悟就能脫離這些是是非非來解釋,我只能說當我們得在這世上隨著眾人玩遊戲時,既然會影響到他人,就已經不斷的造著業了。以普通狀況考量,這輪迴非得至死方� �,除非我們能引發超自然現象。至於那(人外的能力到底)是什麼?…どうかな。總覺得那不是我每天在這裡以這樣子的方法「悟」得出來的東西(啊不、這點應該是無庸置疑才對…),非得藉助些什麼「大宇宙的奧秘」這類型的東西才可能達到的境界(啊、這點就…)。因為我可能一生都不會有機緣得知這樣的手段,所以這裡也就沒辦法提供了。お許しを。假如想深究,可以試試坐禪之類的吧。那到底會不會得到「真理」呢,就等我有朝一日再來探究了。事實上我們看到的是什麼?是人世的確不存在「絕對的公平」,而因果律也僅僅發生於「我推石頭,石頭就會產生反作用力於我」這麼簡單的物理層面。從來沒有說「我殺了你,我就一定會有報應。」因為,掌管這部份的不是因果律,而是人道。即使將果報推到唯識的層面,我們所能確� ��的,也一直都是歸源於我們的心。而自然界,從來就沒有發出過任何聲音(俗話說「上帝不會說話」)。所以,我們不能拿出「當我捏死一隻蟲,假如蟲在臨死前想到前後的因緣,悟到這並不是值得去怨恨的,那這業就消解了。」這樣的例子,而應該說「的確,我捏死一隻蚊子,假如有慈悲心人士在一旁,可能會說我兩句;假如那隻蚊子是某人的寵物,那我可能有一天會被某人找上;但也不過如此而已,絕不會只因為因果論說『業要償盡』就無緣無故出現『因為我前世今生的行為,使我必須少一隻胳臂』這樣的後果。」我甚至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沒必要非將此行為套入「業」不可,因為事實上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是不會有「我們所想像的」報應的。而我今天也不會因為用蚊香或用手刀多殺了 一兩隻蚊子而造成什麼不同。(假如我多殺的那一隻會有鵬程萬里的發展那另當別論。當然,這有點宿命論的味道:那隻蚊子「本來預定…」等等。)再說得清楚點:就算真的有來生,誰能說我今天多宰了隻蒼蠅,造成的定是我某一個來生被人辱罵一頓,而不可能會是多賺幾萬兩金銀呢?果報論的弱點就在於他們舉的例子實在引入了過多的道德觀。而現實呢?就算落實在更基礎(物質)層面的果報論說得通,但大多數時候卻會落得混沌理論(希望我沒有引用錯)所預示的結果,大部分的變化都不會造成後來決定性的改變。佛教過分把天道擬人化了,致使出現「因為曾有一世殺太多魚,此生方被亂刀砍死。」這樣的解釋。不說玄不玄,光是那種解釋因果的方法就令我感到不妥。說真的,那不是「我們希望世界是公平的」所投射出,能讓大家� �心的說「世界畢竟是公正的」的假象嗎?但世界絕不是圍繞我們轉的。生活上,最好也是持著「消失了就一了百了」,縱使不一定會較為接近真實,但起碼會比較坦然吧。這樣的想法有點小乘的味道?不過,如我所說過的,重要的不是生死,而是不在乎生死:不論是否生死都一樣。

果報論有果報論的問題,緣起也有緣起無法解釋的現象。緣起指的是更基礎的道理:當有變動時就會有相應的反應。至於這反應會不會造成我們所期待的果報,那是另一回事。但,真正的緣起論,也就是「牽一髮而動全身」,連「死亡」的因緣都應該僅代表「死亡」這事件本身所引起的影響,而不是能將這生物此生一切行為轉持至「下一生」這種天方夜譚。(…好吧,這是「我希望」。)也就是說,緣起應該是種連人本身都被當作工具的理論。此外,這樣的理論依舊無法解釋「」這門事。Additionally,通常也不會有(偶爾還是會有)「到佛寺幫忙能消除業障」或是「佛祖保佑我考上第一志願」,甚至「到佛寺幫忙比到親戚家更有福報」;這些大多是心裡安慰。除了這些,依 據熱力學第二定律,緣起將會不斷的消耗,所以不管我們怎麼做,世界一定會變得更為紊亂,所能引起的變動也將隨著時間流逝漸漸變小。對這點緣起論基本上也保持緘默。更甭提「鑽石太陽電池:由光熱轉換成聲電的奇蹟」中提到,Uncertainty principle允許了物質與能量「無中生有」這種違反常識的現象。(雖然不確定是不是Uncertainty principle,但我確實在其他的文獻讀到基本粒子「無中生有」的可能性。)在許多方面,緣起論依然有其無法圓融說明的部分。
順帶一提,佛法中的「空」,我想和唯心論是扯不上關係的。這裡的空,由上面的解釋可知道是由「諸行無常」與「諸法無我」而推導出來的(能不能「涅槃寂靜」是另一回事),而不是指心的幻象啥的。

其實,就算並沒有來自緣起,我的確還是察覺到某些類似的東西。現實世界中,我們的確沒看到過「恆常」不變的事物。勉強要說的話,那也不過是極為鮮少的某些「道理」,而不是現象實體。所以,我們所處的這個環境,其實已經嚴格的限制了我們的行為。讓我們來定義一下「意義」的意義。何謂「意義」呢?當我們提到這個詞時,我們通常指的是存在過造成的回饋,或是與不存在相較,所造成的差異。(對當代的影響力或遺留的變革。這時通常也包含著「目的」的意味,例如:你人生的意義為何?)偶爾,還代表一種特殊性,「只有某個個體才能做到的事」等。以此來看,我們所謂「個人的存在」不過具有種狹隘而短程的意義。正如在< a>銀色~完全版~中所討論過的,縱使是如愛迪生,就算他對「現代」有很大的影響,但十萬年後呢?而這還不過是宇宙歷史的一瞬間。或許,連人類總體的「存在過」本身的意義都比這些大。正如同我們知道恐龍存在過,卻不會知道某隻恐龍做過如何偉大的事。即便他們也發明過電燈,然後在某文獻上記載了某偉大的恐龍達成了這項豐功偉業,那對考古學家來說的意義,恐怕還會比對大部分人來說更為重大吧。而我們卻無法保證這些,在時間的洪流沖刷下,最後是不是還能存在如一粒沙金那般的光輝。所以,假如我們不把眼界縮小,說「能影響後世(數十數百代)的人類」,那我們所追求的意義幾乎都是無意義的(因為最後終究還是不會造成變化)。…當然,假如「意義」的定義是回饋,那就另當別論,因為對這種定義來說,努力得到回報,這就已經具有十足意義了。只是,再好好的想一想,你真的能滿足於這麼膚淺的定義嗎?
這種說法並不追求「為何」世間無常,所以並不會在乎到底是緣起或是啥道理才讓世界具有這種型態的。但,其實這還不是「空」。以我的角度來說,我落實在佛教層次的「空」(稍後我會提到非佛教層次的。)是更為莫可奈何,就算是「」存在,都無法否認的概念。意思是,假如未來人類有辦法利用科技達到半永久的長生不死,甚至利用進化等手段,讓人在「概念上」都是永恆存在(例如將精神數位化等。就像是極樂世界,甚至於是神或佛吧─請容許我冒昧這麼說。),我們還是無法脫除這樣的性質。這點的精神在很早期,遺作那時候就說過了。作人生的意義那時也提了一次:就算今天,你真的能夠像皇帝一般有錢有勢,後宮佳麗三千,長生不老,おまけに有魔法加� �,要星星摘得到星星,要愛情就有辦法使人死心塌地愛著你;人民永遠無知,讓你即使昏庸無度也能舒適的活下去;世界繞著你轉,樹上長出麵包來;愛迪生的名號與事蹟在一億年後大家都還記得很清楚。我不是想說這樣會感覺有點虚しい。當然很多人會欣然接受這樣的環境。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我們之所以將這些視作「價值」,不正是因為我們在意他們嗎?因為在意,所以他們具有價值。當我們眼界永遠無法從這些慾望中移開時,我們所得到的就是有限資源的爭奪,與禪讓所造就的美德(其實那只是將利益從一方傳到另一方,真正以人性的角度來說,一點都不美好。其餘相關討論見Roman eines Schicksallosen。);我們所知道的就是以這些� ��值為基礎的生活。當你將焦點從那上頭移開,不再注重價值,不再在乎生命;權位財富於你如浮雲,甚至在有必要時,連眾生都無異塵土;那這些就不會對你造成拘束。有沒有長生不死,「常」是否存在都不會造成意義:因為存不存在對你來說都沒有差別。只是,這樣一來,世界也就沒有任何留住你的理由了。對你來說,這一切都是空。
只是,有多少人能接受呢?不如說,會口吐「你的想法未免太太太消極了吧!」的人佔絕大多數吧。何況,大部分人的確就是以此當作他們人生的目的。But,縱使如此,(其實這一點都不消極,因為我不是往負面想:我純粹只是想將世界看的更透徹罷了。)是不是還能有決定性的論證能否定這樣子的說法呢?或是說,我們除了將眼矇起來以外,沒有能夠活下去的勇氣

善惡果報在現代的我們眼中似乎不像是「真理」。所以我現在要說的(已經說過的),是不基於果報的「空」,而這可能還會比果報更玄。(說是這樣,在我看來還是蠻容易理解的吧。…或是說,我希望如此。)我很想說,請參考人生的意義一文,不過這裡還是簡單提一下吧。
人類文明至今已經不知演化出多少套人生哲學了。其間多少有差異。當然我們不能否定「好」的宗教、主義與人生觀大多建議人為善,並從積極面看待人生。但我們也不可否認我們所定義出的「善」、「好」並沒有一個完善的定義,也就是說我們大多只是將我們的希望、能讓我們快樂的東西當作是「好」的,而事實上卻沒有一個真正圓融的解釋,自然也就提不上探討其間的關係。但我們應當知道,天道其實並沒限制,甚至也沒規定我們應當如何做:那是人生哲學的執掌。所以,在現實並未定義出這樣一套「真理」之下,我們卻還一味的追求,希望能找出一套來,那我們所能發現的,也就僅僅有我們所看到的東西罷了。所以,我們所追求的這套理論,假如一定要印證在實際物質層面,最後只得落空罷了。因此,我們必須先要� �清自己所汲汲追求的,本來就不會是一套可以實證的理論─別妄想在自然界中找到基本公理來證明他(別再提什麼「可以從科學得到印証」了);這樣的話,我們的心就會坦蕩多了。因為,我們是用人道來實現這套理論。所以,這套理論並沒有定論,他會隨人性而有所不同,於不同文明下有不同的理論;甚至於正如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幸福」,對不同人就有不一樣的解答。重要的不是「哪個理論比較『對』、比較『強』」,而是理論只要能自圓其說,並為週遭的人所接受即可。以這點來說,有時還會造成沒有符合現實的現象。
所以,我所說的「空」,就是指我們無法實證這套理論的公正性:因為他不會是「真理」,而不過是可能套用了某些天道而呈現出,對人性作了最佳化的行為守則。假如硬要說其中所包含的不變性,我想就只有「因應人性而定」是真切不變的吧。但,我們絕不會以為光是這樣就是我們所要的東西。所以,畢竟是「空」。那這樣衍生出的人生觀呢?很有趣的,和佛教也蠻類似的:一樣會導致無欲求的結果。因為,當知道一切的行為,一切的思想都和我們的文化、經驗、肉體脫離不了關係時(所以沒有「絕對的理性」),那還會不了解我們的所作所為,諸如愛恨情仇,都是無用的嗎?而在了解到這一切後,就不再有必要爭執(有人或許會在此加上「為小事」,但其實大小又有何差別?),而對他人所產生的憤恨,自然也就能以� �人性本如此」來看待。這有點「同理心」的味道。別說這是基督教的「原罪」與「大愛」,因為縱使在某些行為上能這麼看待,但我們的基本層面是不同的。最起碼,對我來說世間無善惡。所以我說「人性」,不說「原罪」;原罪是配合他們那套,為了達成圓融而生出來的。而人性,卻不僅僅只有罪。

2004/7/22 23:37,8/1 12:10; 8/20 14:15佛教層次的空,2006/2/3 15:44緣起論的問題

However,絕大部分的人生哲學需要定義出應該作的事。那一個比較好的定義是什麼?這次我意外的得知佛教大致將其定作「心安理得」。稍微想一下,這是個很令我欣賞的定義。我之前過於執著在一個「可以讓世界大同」的善,以至於我沒看到善其實可以有其他的判定法,結果造成我無法作出定奪。
但若光只是「心安理得」是不夠的。因為,世上有太多你心安理得,別人卻坐立難安的事。例如穿得比較輕鬆出門,被雙親看到卻說是「邋遢」。對他們來說,這是不夠莊重。當然,這也許可以說是他們「看的不夠開」,不過真的(只)是這樣嗎?又,自己是否就「看開」了呢?因為歧異是如此的多,所以我們最好將善定義成「大家都心安理得」。
但即使將「善」定義成「大家都能心安理得」,不只是不能保證不能有爭端,甚至還是另一種「惡」。例如,假如為了大家著想,開發新的物品(或生活方式),這是「大家都心安理得」的「善」,但開發的後果或許造成資源的耗損,或許還會因為短見造成未來更大的災難。所以,這種定義縱使在合理性上比較說的通,但說到底卻不是個能夠令人「心平氣和」接受的定義。
那麼,再變成「大家『自始至終』都能心安理得」吧(好像越來越像Utopia了)?這不是僅僅站在自己狹隘的角度下的標準嗎?況且,除了全知全能外,如何能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達到這個標準?我們連自己的未來都掌握不住了。…當然,假如一直這樣加下去,最後或許真的能變成個我們想不出有啥毛病的定義,但別忘了我們每一次將條件限制(範圍縮小),我們所期待的「善」就越來越儚い,甚至於在大部分情況下都不會存在。但難不成就要因之證明「人世為苦海無邊」?別傻了。「苦」和「樂」一樣只是人的情感,本質也是空(所以我才不想提到他們)。的確,這樣子的說法可能不會影響那些擇善固執的人們的意思。那麼,假如終於找到了一個對「人類」來說的「善」,是否有必要考慮到對其他生物,以及非生物來說是� �也是「善」呢?
重要的是,果真有那麼一個狀況或是抉擇存在時,那已經不是「善」了:試想,假如有種方案能達到不是「雙贏」、「三贏」,而是「全贏」的地步,還有人會笨到不那麼作嗎?那已經叫做「利」而不是「善」了。而支配這世界的,的確就是「利」。這裡的「利」並不是「利益」或「利害」的意思,而是種叫做「我們(in-group)覺得比較好、比較恰當、獲得較多而損害較少」的選擇。探討到這麼深入的程度,已經不存在我們以為光明正大、落落大方、君子風度的善了。
所以,固然這是個令人欣賞的定義,可是「他不能造成世界大同」與「並無絕對的行為規範」(並不能定出「怎麼做絕對是『善』」)這些性質(真義)可別傳出去囉,因為這和我的言論一樣會造成世界大亂的(想太多了←笑)。
就這點來說,大道說不定是不能傳的。因為,每個人所看到的都不同,實行的方法也不一。縱使我k氏今天能夠在了解這個道理後,勉強還能維持常人看來「只是有點怪」的程度,卻不能保證「壞」人領悟到之後做「壞」事時不會作的心安理得。(好像有點「真理教」之類末世教派等的味道了,糟糕!)更糟的,說不定還會覺得「作完壞事要害怕?怕什麼呢?假如找你所說的,作了壞事就會受到處罰,那就像是買賣一樣,我做了,終有一天就有報償。假如沒有,那就沒有吧,不也賺到了嗎?」所以,以此說來佛教其實算是很安定的宗教,因為信佛的「惡」人總還具有「良心」,但以我的這種想法,縱使今天被人砍殺,我也會微笑而去啊。(…更不用說我砍人了。)
「善」的另一種定義是「利他」:使他人得利;說明白點是讓他人的喜好或願望實現,說簡單點就是行他人所欲;成人之美,甚至成全他人。另外,還有像「可以自圓其說的就是善」。つまり、今天假如有人能將「力量就是善」這個議題說的人人心服口服,那麼「力量就是善」就是善。不過這些各有各的弊病或漏洞,在這裡就不再深究。

佛教將一切都精算也就罷了(這還很可以接受),但還死命扯上人世價值觀的善惡,而這層次的不滅論本來就不像是存在。(起碼在當下的世界…這有點像是藉口,其實我只是要表達我沒那麼果斷罷了。←當然,是指表面上。不過既然連這句話都說出來了,自然苦心也就白費了。或許,真正的意涵並不包括我們所以為的善惡?)再怎麼說,讓天性狡猾的狐狸此生再這麼狡滑下去,還被你說「就等他哪一天悟到自己不應該狡滑」,這算什麼?(你希望他怎麼翻身?絕大多數都會越陷越深吧!這樣子的安排在絕大部分情況下只會造成惡性循環罷了。也就是說,這就算說得通,最起碼是個人性實驗的差勁示範。)或是說你嫌他不夠狡猾,所以此生一次� �個夠?當然你也可以找些理由來掩飾那更高等的存在的這種殘忍處置,假若你連這種機制都學基督教,判定為由那存在掌管的話。
基於人道層面的果報,我想可以用一種方法來做補救:不用凡俗的認知來「精算」行為,而用另一種方法來定義果報相依的系統。這樣的話,撲滅病媒蚊的那些衛生人員就不至於遭受消滅生命的報應,我們也不至於動不動就想到「這樣做犯戒」、「那麼做違法」了。佛教現行的作法好像是這樣?還有一種是將「果報」當作是種趨向,而不是必然性。趨向代表的是,當我們造了業之後,我們「有那個機會(潛力)」會得到應有的果;這就像努力就比較有機會能成功一樣,努力不保證能成功,甚至有時候(雖然機率極小)沒經過努力也可能成功。(這時我們通常說成「運氣」,這幾乎是果報所頭痛的最大問題:因為運氣不好精算,是故我們需要前世今生來圓融這理論。)也因此,有其可能性,卻不總是能保證一定會如此。意外多少是存� �的,而且維持人道層面果報的,多是人網,而非天網。而一切的終結,就在從這世上消失起。這樣的話,果報就不再需要靈魂、來生等來彌補此理論的不足了。很顯然的,假如把「精算」當作是種譬喻,像是老人家的得道者對沉淪中的我們諭示「別隨便打人喔。隨便打人的話,被你說的人也會生氣的打回來。」如此一般,那倒也說得通;只是這就有點「騙小孩子」的味道了。而且,萬千佛經中,到底還有多少是「騙小孩」用的呢?
因此,過於精算的果報論,是種制約,甚至是種圈套,用來「對付」「普通」人用的?それは、俺の感じた真実。
有一點得特別說明的,我並不是為了讓人想「喔,原來會不會有報應都要看機率啊!那我來研究一下怎樣比較不容易遭報應好了…」而提出這樣的想法。我純粹是為了希望使緣起與果報論能更圓融而提出來的。當然,有可能已經有其他人作過補救了(只是我沒打聽到),這樣的話就當我多說的吧。

佛教到後來被推的很廣,於是出現很多咬文嚼字之人。的確,有的是因為還摻雜了其他的道理,所以「不得不」變得龐雜。但,其實其本意是很簡明的。從來就沒人說要懂大智慧才能得其真義。
還有,因為科學的確能助我們發覺世界的真實面貌,所以別再說什麼「不會煩惱,連小智慧的功用也沒有了;所以不需要科學。」了吧!人畢竟是人,誰能保證數百數千年後我們不會見到更深更遠的境地?科學演變至今已經是最有力的工具,甚至能印證或使人參悟許多道理。不靠科學,難不成你想靠空想?

順便提到,佛教一直有個出世的制度,意在希望能藉之避開人世的誘惑。你猜對了,我想說這是種逃避。不過,我深切的認知到,這種手段的效率實在很好。假如想一直就這麼靜靜的度過餘生,還是到深山中過活吧。當然這不會是我的選擇。我連「活著」都懶。今俺はまだここに残される理由はソレだけ。

最後請容我再辯解一次,(不用提醒我,我知道沒人會諒解。)我希望自己並不是「為了反對(挑骨頭)而批評」;即使有那麼一點點是因為自己過去的想法而在比較之下批判了佛教,但我真心想作的,卻是「因為看到了有與現實不符之處,而提出指正與解決方法。」可惜,不能否認我的用詞有些已經失當,假如十年後回來看這篇,可能會覺得自己太過激動了。(雖然,那個時候再來修改此篇,在內容上的修訂有可能沒有在措辭上的幅度大。)而且,我並不能保證這次「取經」獲得的真的就是真義,很可能我不過是看到了些皮毛。舉例來說,或許哪天我對緣起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時,現在的困惑也能頓時開朗。只是,妹說他比較信服最早的經典阿含經,我想這樣多少也能比較接近佛陀的本意吧。(…也許是我問的� ��不夠多。)另外,雖然我嚴厲的批評了果報,但不可否認,佛教以人之力來約束的果報確實有其相當強的強制力,所以「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也因此有那麼多人就直接將它當作「天道」了。這裡所要提醒的,只不過是「雖然那約束力很強,卻並非絕對」;如此而已。

一樣(應該說在這裡特別要註明),歡迎批評指教。我知道這篇文章還有許多含糊不清處,這些都有待修正。不過在提出建設性的建議之虞,請讓我知道正在批評我,這樣我才有機會改過自新啊(笑)。
2004/8/1 13:52


英雄伝説 空の軌跡SC (ED_SORA2)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ED_SORA2觀看原來的格式

英雄伝説 空の軌跡SC


英雄伝説Ⅵ 空の軌跡 SECOND CHAPTER(セカンドチャプター)
因為對這種非Hgame大廠做的RPG不是很熟悉,像是FINAL FANTASY等等都只是看過攻略本或別人玩時瞄一下。在ゼノギアス之後,恰好有機會,所以又接觸了本作。碰到這作品,很明顯可察覺,這麼多年來RPG還是那老樣子:成天逛街道解謎,然後跑跑跳跳,偶爾插入一段影片;依舊有ゼノギアス那時的味道。不過這次不能跳或爬,所以麻煩度稍微降低。並且,幸好沒有隨機出現的怪物,甚至還有無視怪物的道具(可惜我一直到最後面才發現),是故最大的不滿就落在於這台NB上換場極慢。或許是本作配備要求較高吧。
平均說來,這種大廠出的RPG當然都能排在Hgame的中高水準,只是這兩種還是有些文化上的不同,因此也產生些有趣的對比。下面就以至今玩過的ゼノギアス和本作為代表(以下簡稱「RPG大作」),與時下重劇情的(例如小說型)Hgame作比較。
  • 劇情架構的部份,耗時費力的大作不用說當然優於小家碧玉所出的遊戲。以劇本複雜度來說亦是如此。只是,這也不能一概而論。舉例來說,像是大家讚不絕口的月姫YUNO其設定就比本作更加壯大,而且不僅僅只這兩作如此。無論如何,我覺得他們投入人力最多的不在這裡就是。
  • 以完成度來說,這類作品不管在設定上或是整體的回味都較絕大部分Hgame來的優異。舉例來說,每個都有台詞這部份就已經擊垮幾乎是每個Hgame了。我知道,因為人力不足嘛,所以當然不能這麼比。不過,假如去掉「因為小公司沒本錢搞那麼盛大」這點不平等因素,能名留青史的確實也是這些大作,而非狹縫中掙扎求生的小作品們。
    雖然完成度的確較佳,但在上面說的台詞部份,假如真的有那麼多精力的話,我倒寧可他們能多加點主線的份量。畢竟,就算第八章每個角色的名子與台詞都設定了,但是們真的會一句句check嗎?既然如此,還不如改變一下遊戲的設計,使我們不需要與每個非重點角色交談,而staff也能將時間多放在主線的處理中。
    話說回來,這些大作在結束之後的感覺的確是不錯的,最起碼不會讓人有「設定漏洞百出」的感觸。而且,為了安全起見,「後味悪い」這種可說完全在考慮外。實際說來這麼做到底好不好(有沒有價值),それは別だが。
  • play time差距很大,這是其中最令我感到痛い的。雖然作品本身的確比較複雜,但會耗許多時間玩這種東西絕對不是因為劇本的壯闊或是內涵需要人深思。枝節多樣雖是要素之一,最大的原因卻是這種東西總是吸引人要perfect play,變成僅僅陷人於賺經驗值無底洞的冷血數位機器。在我來說雖然有點變化(因為我總是二話不說拿出改造工具←汗…我不想被遊戲玩←笑),不過結果卻是相同的(…無念)。像是這兩個遊戲,我幾乎耗了1/3,甚至是1/2的時間在check怎麼才能達到最佳數值(也因此本公司出品的save data總是有最優異的表現,使玩家輕鬆達到KO!←…汗)。為了本作我又耗上了另一個一百小時(雖然紀錄檔看不太出來…)。在我來說,這實在不是好遊戲應� �出現的現象,都已經人生苦短了。
    當然你可以怪我那為了收集以及瘋狂的完美主義癖好使得這遊戲對我變成純粹只是耗時間的回饋機,而且明明曉得卻還不知羞恥;「真的不想浪費時間,那跑主線不就得了?更何況你這傢伙不但拿遊戲改造工具,還想歸罪這遊戲一無所得,真的無法原諒!」但為何要設計成這樣是我最疑惑的。也就是說,這種設計的初始意圖到底是什麼?這麼講就很明白了。正因為這種反應回饋機讓我們情不自禁從晚上玩到天亮,廢寢忘食,遊戲公司才能日進斗金,衛道人士才會群起攻訐;也正是因為人那極易深陷其中的可悲天性,才使得玩遊戲的大言不慚「這可以訓練頭腦反應」不是?甚且眾人對這些公司舉辦遊戲大賽,有人贏得首獎之後,卻只能搔搔頭說「(冠軍當然很好,但)不是每個人都� �那麼厲害,而且game isn't everything.你沒辦法靠那個吃飯(重點不在那裡吧!)。」,卻不知道那是換了方式的行銷手法,目的在將玩遊戲正當化;這說難聽一點不過是另一種「舉辦偷竊大賽」罷了。(…すまん、最後這句有點離題了,而且相當偏激。)
    不提那麼多,總之,耗費太多時間(更重要的是,不怎麼值得。)是我在玩這種遊戲時心中最大的痛。幸好這樣的東西不多。
  • CG、音樂與系統方面,他們都好得令人以為這理所當然。不過,因為歷史與販賣等等因素,使得他們之間還是各有千秋。舉例來說,大作的CG好歸好,それも立ち絵の程度しか。真的要比整張的,重視覺的Hgame幾乎都不在話下。看看本作,雖然跑起來似乎很長,但大多都是3D畫面加上Q版,僅僅以擺得出來的事件CG來說,數量恐怕還得排在中下。
    系統一樣,好歸好,但台詞不能回顧、沒有音声,連music模式或事件的replay、CG gallery都未提供,在普通Hgame來說這已經是不可思議的事了。至於3D,雖然普通game(非Hgame系)還有更好的,不過這兩作比起像是ILLUSION的作品,還是ILLUSION的好些。(這才想起來,這公司封鎖了台灣的IP,要看還得掛proxy。…聽說從CyberSyndrome Proxy List能找到可用的,不過還真麻煩。)
    說到音樂排得上中上,曲數豐富,只是能單獨拿出來聽的其比例卻有點低;大多是情境音樂,抒情曲太少。除此之外,Hgame還是有太多優美曲調勝過這些,例如記憶の海から~Watermark~的(詳細請參考本站對各遊戲音樂部份評價)。
    因此,並不是集眾人之力就一定在所有方面都能贏人。這時候考慮其發展背景也是相當重要的:我相信,不是他們做不出來或達不到這水準,而是因為普通Hgame有普通Hgame的作法,而這些RPG也有自己的標準,所以他們沒想到要這麼作,或許也不覺得有那個必要,如此而已。
  • 在我最看重的內涵方面,要說RPG一定能勝出這點我就不能苟同了。的確,大作對人物的心理描寫有其一定的程度,不過畢竟不能好好的說明,來龍去脈也無法列得有條不紊。因為他們的設計就是這樣子,所以對這種深刻的描寫就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畢竟是劇情與娛樂為上,內涵次之的遊戲。假如搞出一些令人爭議的話題,以至被視為地雷,心血不是白費了?所以當然得走安全路線,像ODEON-オデオン-那種甚至讓人看不懂的,自然不可能出現。
當然其他部分也有許多可以拿出來討論的,例如Hgame有時會被戲稱為用Ctrl鍵就能從頭玩到尾的遊戲,但這些大作也還是有不怎麼普通的設計,像是民家可隨意進入,街道過於簡化等;所以不如說各有各的優缺點。當然,以我個人追求內涵面的角度來看,自然還是以電子小說方式為佳。

雖然一開始並沒怎麼注意到,但本作一樣提及古代文明,並且不斷提及一些古代的高科技產物,變得帶有ゼノギアス的風格。整個遊戲過程我幾乎都在為達成任務而努力,其實只玩主線的話,憑一開始就有無限金錢的狀況,應該可以在二三十小時(實)內結束吧。
整個作品在僅僅只重視內涵,其他完全不論的角度看來,大概只有最後一段ワイスマン教授與エステル的爭議值得一看。接下來就是下一代英雄的故事了。毎度毎度。看起來這新的英雄伝説系列說不定還有其他六個故事(七の至宝每個都來一遭),之後還搞個福音計画、身喰らう蛇與盟主的總結算,甚至最後到女神的世界?(不會又說是現今地球人的後裔吧?)只是,假如FC到SC需要兩年的話,這一定是段相當長的路程了。

OK.閒話少說。讓我們來看看這最後一段到底提了什麼。在我看來,整部作品值得一提的內涵部分也只剩下這段了。
ワイスマン教授的說法是,就算人無法人類就算捨棄了《輝く環》,凡事不能盡如其願,因此脫離墮落的過去;但到地下來後依舊不斷追尋著所有需求都能被滿足的生活。且加上人類掠取的天性,始終無法達到逸樂。這樣的話,既然我們有可能滿足所有需求,何不在這基礎上發展?所以,希望能進化成具有知性與理性的新人種。
エステル則認為,人並不真的是那麼弱小的存在。只要我們不懈的朝理想前進,終究能人定勝天。生命總會找到出路。互助合作才是人的天性。不必靠那種東西我們就能過的很好。(這裡卻也隱含了一種排拒:「那種東西只會使人們的秩序被破壞罷了!」)
這又得回溯曾在2001/3/12提過的,人擁有我們所未想像的潛能,這也就是エステル能堅持至今的能力。但是,以我的角度來說,若是人能夠更為知性與理性,那實在是非常美好的。而且,沒人說具有這些資質就不能互助合作了啊!所以,以論理的基礎來說,這兩位都沒把話題掌握好,最後有點雞同鴨講了:他們的理想其實是可以共存的。
ワイスマン教授看待事物的看法與我相同,較為負面,所以他才會覺得人們都不過是在歷史的巨輪中不斷滾動的倉鼠。エステル則總是從光明面來看世界,所以她討厭ワイスマン教授的說法。在這邊我得澄清,我個人也是站在ワイスマン的一方。反正我們什麼都不作,人們還是會互助,而且也確實持續沉淪在歷史的洪流中。但是既然有進化的可能性,若那確實是可能達成的,為何不這麼作?更具理性,其實不是我們所一直追尋的目標嗎?而且,人就算擁有自己所未想像到的潛能,但絕大多數的人都無法將這潛能發揮到具明顯差異的地步,甚至一個個都沉淪在溫柔鄉中,只知道尋求不勞而獲的生活;連發揮的,都只想著以這潛能來獲取安逸的未來(e.g.死於安樂)。為了脫離每日生活的汲汲營營,理性與知性在我看來反而會是助力。當我們擁� �足夠的智慧時,應該就能看破世間的流轉了吧。
エステル的想法也因此在我看來是較為兒女情長的,ワイスマン的立場較像是管理者。管理者總是抓住機會要求進步,而假如今天被「就算照這樣不改變,明天還是有飯吃。」潑冷水,當然是令人相當氣餒的。我不確定staff真正的本意到底是什麼,但細讀兩人這段對話之下,我想他們就算想支持的是エステル的立論,他們也找了個過於薄弱的理由。今天ワイスマン的態度謙卑一點,我想甚至可以說過エステル。
話說回來,最近的反派所持理由都不是「因為人類無可救藥的天性」之類,而是「讓人類更進化」。問題是,故事幾乎總在否定這種「謬想」之下結束。有時還真是越看越鬱悶,「正方」的立論過於薄弱,根本無法打動我。
所以,結論是,我是怪人(←汗),沒有資格批評他們美好的人生觀。

エステル的口頭禪「あ、あんですって~」似乎有點怪,粗俗了點(不怎麼淑女);雖然這可能會引起不少人會心一笑。
除了劇情需要(通常是為了對主角的重大打擊),重要人物幾乎都不會死。即使是壞人也一樣。這大概也是上面所謂安全的作法之一。隨便把角色砍掉可是會遭人非議的。

整個遊戲時間拖了超過一個月,雖然不記得有漏掉什麼重要的感觸,但還真是麻煩的東西。本作CG如上所述品質高,且水準相當平均,不會有不穩定的情形。只是,若要求全螢幕的事件CG…那想得美。
音樂整個拉出來三個多小時,曲數相當多,不過如前述,旋律真正好聽的並不算多,那種「聽到會回憶起故事中的情景,因而不禁多聽一下」的佔多數。OPED聽到最後流石に繰り返され過ぎた、熟了。因みに、前作の「星の在り処」もいい曲だ。系統部分,鍵盤支援本來就不夠(仕様)、skip過慢不說,能不當機就該偷笑了。換場過慢這部份,已經懶的提了。應該是記憶體的問題,這台只有384M。「既然這樣,為何不用PC玩?」因為,我希望躺在床上啊,最近越來越懶了。
就這樣吧,該說的大概都說了。近來面對未來可能還有不知多少的心得文章,突然覺得點到為止即可,不必要花太多時間闡釋。人生苦短啊。至於本作的最終評價…まあ、いいものだ。不提內涵,想沉浸於賺經驗值地獄的人請隨意(笑)。另外,雖然沒玩過FC,不過在結束SC之後的感覺是…FC大概沒必要再去動了。無論如何都想知道一下FC說了什麼的話,看一下限定特典「フォトストーリーブック~想いの軌跡~」即可。

Silhouette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Silhouette觀看原來的格式

Silhouette


Silhouette(シルエット)追憶、幻影、殘影、殘像、剪影、輪廓
這次令人泣き的程度較青い涙那時還弱了些,但因為以想述說的主題來說比季節の花嫁好很多,所以可視為CDPA奮發突起的作品吧。假如將CDPA三作喜愛度排序的話,應該是青い涙>此作>季節の花嫁。雖然有點進步了,可惜還是不能突破青い涙就是。
關於此作的受け度,青い涙那時的疑慮似乎有成真的跡象:韓國那邊的counter壞掉了不說,在日本的人氣似乎真的不怎麼高;連用Google.JP查「Silhouette」都快落到第二頁了。這對上市才沒多久的遊戲似乎不多見。而各討論區以及攻略、評論網站的反應也不熱烈:大多覺得這個作品只有劇本值得一提的樣子。重要的是玩過的人太少了。かなり残念です。遺憾的不是大家對這遊戲的看法,而是這看法可能招致的後果:CDPA該不會因為經費不足,就到此為止了吧?我真的不曉得這是不是和這家公司在日本人心中被定位成「韓國公司」有所關係,或純粹只是我想太多。但若是果真如此,以身為他國人的立場,這實在是很可惜的事。有太多劇本以及內涵都令我懷疑「以這種劇本竟然還能生存下去?!」的日本公司,卻都還活的好好的;假如真的僅僅因為這種� ��同種族/國籍的心結招致此作不被接受,我只能說遺憾,人性實在太偉大了。
閑話休題。本作在閱讀上最令人詬病的應該是重過ぎるsystem,尤其是剛剛才結束ゆきうた,そっちと並べて、systemがかなり重い。在影像切換的時候每按個鍵就要停個.5至甚至是兩秒的fade-in/out,這在趕時間的現代人來說是不能被允許的事。另一個障礙,是有時候翻頁後只有一兩個字…こりゃ印象的だね。因為實在太引人注目,而且不只一兩次,所以造成了許多人的不滿。較好的解決方法應該是利用空白的地方,將每頁字數加多點。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或許是字型、對話框設計等,與當初有點差距,結果造就許多「剛好多出一兩個字」的狀況。也有可能是一開始就沒注意這種狀況也說不定。
其他部分我沒有太大的怨言。雖然音樂普普,(或者能說是中上。但以我的標準來說,這樣子的旋律其實不值一提;因為這都是些處於陪襯地位的配樂。假如BGM也能像朱-Aka-那般的充滿個性,那我大概就能滿意了吧。)OP/ED也沒有青い涙那時動聽,但都還能接受。CG中人物身材的比例比起前兩作已經好很多了,而且漸漸浮現一種特殊的格調;假以時日應能成另一番氣象…假如真能繼續下去的話。很多人覺得CG還看不順眼,這我就不置可否。網頁上的封面和遊戲中有些差別(遊戲中比較順眼),不知這是不是大家不看好此作的原因之一。
主角的個性很明顯屬於悶騷型,明明有那個意思,卻不願明白表達出來。雖然不同,但假如純粹以表面的舉止而論,天使のいない12月を思い出されたぜ。倒是沒多少人覺得浩輔太閉俗(or避俗?不知道這個台語詞的國字該如何寫。)還是駄目的樣子就是。在天使一文中曾經說過,因為我本身就是這種性格,所以對這樣子的情節有相當高的認同度。雖然此作主角並不真的是從裡面冷到外面,但因為劇情安排使得他有和青い涙一樣坎坷的命運,所以我還能接受。(我果然有自虐性格?! (-_-))比起主角,信也の奴の方がいいじゃん?說實在,連信也為何會對主角產生興趣我也不是很曉得。我的求學過程中縱使有類似的情況,通常也不過是因為對方的一時興起或是憐憫表現。簡單的說就是那種對誰都好、樂觀大方的人。交流是有,不過成為死� �就有點…是故,不用說,對女孩子們,應該說對人類來說,信也這種個性才是比較正面的。的確,說起來柚月會喜歡主角實在是很奇怪的事。正如天使一文中所述(又來了!),這種個性基本上是爹不疼娘不愛,根本就不會和他人有太多交集。切っ掛けが無ければ、恋も実のれない。所以為了要讓故事發生,一定得製造一些意外。此作就是將這個「意外」當作終極ネタ使用,成為故事核心。若要說我對哪裡有所不滿的話,大概就是主角內心其實並不怎麼「冷」,而且,既然是孤獨者就應該有孤獨者的作風與孤獨者的結局才對。當然,這麼一來不過會造成另一個天使のいない12月罷了。主角的個性之所以如此(大切な人が出来ることに怖がってる),被設定成因為害怕再次與最珍愛的人分離,所以他選擇乾脆不與人有過深的往來。這種ネタ� �實已經過期了,過去一些Hgame已經用過。我覺得這樣子的設定有點戲劇化。若是真的問到年輕時那些有逃避與人交往傾向的人,他們若不是真的有自閉症或gene異常,恐怕也不會是因為害怕與人別離而故意不和人深交吧。人格的解離、重大打擊等的確有可能造成行為表現冷漠而異於常人,不過那和這類型的主角應該不太一樣。我倒覺得,害怕別離的人,會更嚴重的冀求著與人的交流、汲汲於和他人的聯繫才對。所以,他們的個性可能會更歇斯底里,而不是冷漠。當然,也可能有例外,例如真的很聰明,或是已經過度別離,早已看透世間的。只是浩輔看來並不太像。
繼上兩作後,MOONZERO顯示了他一直以來想呈現的主題:闡釋「愛(情)」是什麼。為何會有「愛」?人為何會視對方為最珍重的對象,相互冀求(需求)?這是個較個人化的探討,而不是「大愛」之類,較為宏大的題目。在青い涙,他頌揚了親情、友情等關愛,而此作中前大段則較偏向愛情,很明顯的可以感覺到愛情的比重過重。不同的是最後,辿り着いた答え人と人との繋がり。如同浩輔害怕別離,他人也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其根基就在相互的交流。人在活著的過程中,總是會和他人有所交集,甚至成為他人不可或缺的存在。我們需要回饋這種關係。這是我們之所以為社會性的動物之原因,也是每個人所不得不踏上的路。但這種說法總有點無可奈何,有點「我們就只能這麼活著」的感覺。就算天下無不� �的筵席,我們還是得一一將這些聯繫的網脈建立起來,歷經關懷、珍重與難掩的傷痛,成為我們走過這一生的紀念碑。…老實說這種論點已經有點老生常談,並且在上一段又陳述了一次,所以就pass吧。加上Fate/stay night中提過的合起來,愛需要互相的付出,或應該說人的感情需要互動、交流;而愛情還特別需要獨占(與一些我們不願意承認的感情),但因為人性本不穩定,所以以個人來說,付出不能要求,也不能期待回報。要求回報的付出若是沒能如願,只會淪落到自討苦吃。只是假如真的這麼想,就沒人想要付出了。
談完內涵面,接著來說說此作的題材與劇本。雖然一樣是学園物,但這樣的校園故事就令我覺得還好。因為這作品打一開始,長歸長,卻都圍繞在愛情的題材。很遺憾的現在還相當青澀的我對這種東西還沒有免疫力,所以還被唬得一愣一愣的。角色的結構與ゆきうた同樣,都是一位男配角(從不知幾年前就開始出現這種配置了)、眾人注目的女主角x1(這更舊!甚至可說數成的Hgame都有這種傾向,已經變成公案了。)、先生(這就不用提了吧!)等等。不過值得嘉許的是今度のバランスは大分よくなった。雖然還是有很多人覺得女主角兩三位之外,其他還是雑魚,但以我的看法,能脫離那種「除了女主角之外,其他都不足一玩」就已是一大進步,更何況他還對其他的角色鋪了相當長的後路,使得這作品的各角色路線甚至比AIR還均衡 。只是分岐過了的角色就幾乎不再出現這點,果然還是可以加強。(這是以「平衡」來說。其實分岐過之後出不出現,我並不太在意。也許因為玩過太多Hgame,我也有點順應性的情況出現了。←警訊!)與其他game相較,女主角台詞中「…のが初めてよ」のが多いな。這種句型帶著強烈的挑逗意味(笑)。日付はあったが、余り必要ない。只不過是為了標定時間點而用的。這使得這遊戲與其他相比,流水帳的感覺低很多。而此作跳著述說事情的筆法,常常事情說到一半,之後已經可以由玩家預見時就pass,也是其他遊戲中比較少見的。這種手法也表現得不錯。最後佳純再度出現的那一段,なんとなく岩明均の寄生獣の最後を思い出した。柚月畫得沒有文字中所表現的那麼美麗,這點是比較可惜的。而玩到最後發覺原來政府已經等了很久。雖然� ��對浩輔的養殖(!)屬於非營利的投資(這點就已經很奇怪了:這種作法根

相姦遊戯 (SOUKAN)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SOUKAN觀看原來的格式

相姦遊戯


又是個閒來無事解決的東西。(つうか、暇なのか、私は。本当は時間ないのに。)其實本遊戲非常的短,それに紛れもなくR指定だ。最近R指定似乎出不少。直接原因得歸功於LiLiTH、Gage、Berkana這些公司(不只,好多家。),間接的要素則是近來的玩家水平…なのか?反正我也只是拿來消遣一下,所以本來不怎麼在意。不過本作卻有些怪怪的因素隱含其中。
第一當然是「私たち、何も悪くない」って、這些推諉責任,把一切過錯歸罪到遊戲本身的傢伙。當然,這情況下也沒什麼好歸罪的,只是聽他們在那邊辯解總是覺得有點矛盾,甚至可笑。其實一切的根源都在他們把犯禁忌當做一種罪,無力改變的情況下,總是得要找出個替死鬼,只好推到覺得是直接原因的怪しい双六上。在我看來是鑽牛角尖,自己跟自己過意不去。這不禁令我想起最近才看完的人類手冊,假如能不將這種事情視做罪,那也就不會有罪惡感,以及之後的陶醉其中不可自拔了。
接著,則是角色們從「非力だから言い訳」漸漸轉成「開き直った」的過程。反正連最不被允許的都做了,該犯的也都犯得差不多了;被強暴時插入一次跟被插入兩次可以說沒啥差別,頂多就是五十歩笑百歩罷了;因此也就已經沒有必要矜持了。本作在這方面的描述特別細膩(心篭って…までとは言えないんだが),也讓我回味了一下「習得的無力感」。人實在很脆弱啊。不過,這也是人適應環境的方法。總不能到最後的最後,依舊不能面對現實吧。(從症狀來判斷,我也有點…或許不只是一點,這種傾向。)
本作的重點則在重複的行為在最後改變了人。人的意志總是沒那麼堅強,這在夫の前で犯されて…姉恋模様就提過了;要人屈服有時並沒我們想像的那麼困難,要人墮落就更不用說了。一旦習以為常,羞恥心、道德啥的根本就拋到九霄雲外了。因為,人是很容易像車輪前進一般因循苟且、日復一日的動物。之前怎麼樣,只要不是太痛苦,痛苦到怎的都令人無法適應,不斷的思慮這個環境的運作,那麼現在照著作就是了(令我想到昨天的日記)。これもどうしようもない人性だ。

一直沒注意到,Hgame在幹那檔事時出入的效果音聽起來似乎常常像是ポンプ啊?怪怪的。本作的声優算是相當努力了,雖然我總會聯想到他們在錄音室裡面到底是怎麼表現的。BGM沒啥特別處,中下吧。CG的話還能接受,但並不能說是很高的水準。系統感覺負載蠻重的,雖然打開工作管理員感覺還好。劇本…感覺上不是很差,也不算非常用心,不過在實用性上倒是夠的。

所以,看這作品最令我在意的還是那些推託之詞。這些傢伙還真是自找罪受。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本作的重點可能在能不能用吧。

2006年11月27日

ピアノ~紅楼館の隷嬢達~ ( TKYSK-PIANO)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TKYSK-PIANO觀看原來的格式

ピアノ~紅楼館の隷嬢達~


聽說本作在對岸的大陸很紅啊。事實上這也是我會動本作的發端,和彼女たちの流儀那時一樣,或許因為自己覺得時間變少了,所以就沒時間東晃晃、西逛逛,記憶中殘存的也僅剩下別人提到過的。結果就像在看廣告,雖然選擇變少,品質卻不見得比較高。其他原因尚有因為看起 來不怎麼大,以及シナリオ監修:山田一等(雖然シナリオ:万場拳這人我一點也不認識)。無論如何,我想那邊是過於緊張了:本作並不是個拿紅樓夢來作文章的故事。雖然的確用上林黛玉之名,以及像李香蘭這樣中文名稱(そもそも、この人日本人だぜ!其實我記得最清楚的是フジテレビ「さよなら李香蘭」的主題曲,玉置浩二所唱的「行かないで」。),但劇本中並沒有實際扯上紅樓夢的劇情,因此不如說是利用紅「」這個意象而已。把紅樓夢每天三柱香的人可能會受不了,但對於純粹將之作為一部小說的我來說,並不是什麼非得「深仇大恨」不可描述的大事。當然,因為我並沒完整賞析過紅樓夢,因此也不能說出本作到底是否有進一步的意指(或許本作真的引� �了紅樓的深層意涵也說不定)。但果真如此,我還是不覺得本作是為了玷汙這部中國小說而存在。
剛開始的劇情是很典型的館物語加上調教,這種題材在早期有一些著名遊戲使用,例如シーズウェア(這家公司不知怎麼了)的メイド物語。這種調教師的故事有一點很大的瑕疵:若主角會悲憫調教對象,那麼時間如此長的過程中,應該多會移情吧。尤其兩人間還有性關係,雙方都能堅持到最後而慨然分離恐怕不是常人所能成就的。這點按下不提,我比較在意的是本作中主角與各「奴隸」相處時所強調的、主人と使用人の間に身分の。這是一種從古老的時代就存在的動物天性,「服從」。當見到有某些動物,遇到比自己強勢的生物就退縮不前,甚至驚惶失措落荒而逃,不禁要覺得這該不會是我們難以擺脫的天性吧。在久遠的文化薰陶下,有很多人已經習慣被奴役的可能性;雖然我們大可說不管是哪 種制度都有其「可能性」,但社會階層還是特別為我們所熟悉,畢竟人並不真的是生而平等的。只是「努力不一定能打破這階層的藩籬」這回事意外的也已經內化成我們價值觀的一部分。本作所要申論的主題之一,就是「これは正しいのか」と。主角在劇中不斷反覆的觸犯這條界限,申訴「假如今天不是調教,你本可不必如此卑躬屈膝!」事實上都是因為兩者間地位的落差。對匠來說,他把這些對象視作具有對等地位的主體,而不是當作商品(物化成「東西」),因此才對誰都溫柔;但對這些女孩來說,他們把紅楼館的經歷當作天命―或是說天災―一般不可避免的命運,自然就覺得匠還會為他們設想,算是相當體貼的。雖然上位者這種體恤下位者的態度常常出現在劇本中,不過小� �中的(真實)世界卻教會了我們幾件事:會有這種表現的上位者可說是少數,並且通常僅見於初始期。就算剛開始成為上位者的人會有這種與下位者共通的同理心,但隨著時間流逝,要不是因為強大的規範束縛,發現自己的確可以為所欲為,要不就是因為其他既得利益者的告誡,「你想破壞行情嗎?」通常他們終究會失去這種悲憫心,而將下位者物化而不視作具同樣位格的「人」。另外,假如下位者不長眼,真的接受上位者「可以放肆」的「好意」,有朝一日上位者變質後,往往會受到加倍的懲罰。因此為了自保,最好還是乖一點。現代ACG劇本中主角常常是上位者,因此才會有這種甜蜜的感受。但現實(的人性)是殘酷的,金錢以及權力都會使人墮落,而人又是如此放不開已享受到的,並視之為理所當然。
匠的態度令我相當懷疑他到底具有什麼過人之處足以承擔「調律師」這項大任。原來他具有的天份就是精力旺盛(笑),自分の本能の赴くまま。雖然後來才知道他有吃過藥,不過假如不是他有天份的話,應該也不至於挑上他吧?
本作每位女主角都有些許的意涵在其中。
エリザベス・プランタジネット
親の恵みだけで生き延びるもの、裸の王様。フリクリ那時提過,現在有許多靠長輩過活的人,甚至已經造成社會問題。エリザベス原先也是依附父母,狐假虎威的人。不過這結局感覺上並沒讓他真正從這種依附狀態下獨立出來。最後他不過是換一個人依賴罷了。尤有甚者,那高姿態的態度其實也沒變。自分を見捨てない、可愛がって、存在価値を肯定するこそ主人として認めるの。そうでなきゃ、もしある日自分の存在を根源から否定するのなら、拒否するのかな?勿論だと思う。矢張り本性は変わらないんだ。否、変われないこそ「人間性」と呼ばれるのでは?そして、その人間性を受け入れる上、調律を行うのでは?それなら、失敗とでも言えるかな。
李香蘭
自由じゃなくても幸福。でも最後は矢張り自由を肯定した。
香蘭的路線本來有個內涵,「与えられた環境の中に幸せを見つけ出せ。」不過因為最後還是把自由擺在第一位,所以這層意義就被沖淡了。只是,雖然最後還是肯定自由的重要,我卻很在意中途冒出的一句批判:「身在凡事受到他人所牽制的世界中,我們到底又怎麼能說是自由了呢?」我們的思慮以及生活常常是跟著別人跑的,所以說我們沒有絕對的自由也不為過。雖然我們在像是喜歡的人或是要做什麼工作方面,現在或許已經不必再受到長輩的完全控制,但如同嬰兒畢竟不能自力更生,只要我們還注重「」,或是說明白一點,只要我們依舊被羈絆所制約,就不可能完全自由。在這層意義上,我們都只能在受限制的環境中尋求自得其樂的可能性。
對於匠的調教法,如上所述,我一直很懷疑,彼のしたことは、調教じゃなく、一人の人を愛しじゃないの?ここで、香蘭ルートはそれを証明した。以這種訓練法,香蘭的確「只」愛著他,而不能達成「(換一個主人就)忠貞於當下的主人」這種「完全的奴隸」狀態。打一開始這種訓練法就有問題了吧。要我們玩家完全不察覺,這只是騙小孩,自欺欺人的做法而已。
林黛玉
「人真的能完全只照著自己的意志,完全自由的活著嗎?」這議題再度被提出。其實,我們本是性情中人。
有句台詞令我愣了一下:這人姓黛名玉?不過設定資料的確是林黛玉沒錯啊…
林紅玉
無法完全自由活著的人們,每日浸淫於人際網路中無以自拔,不亦可謂另一種的奴隸?啊、這主題一連提好幾次到這裡,總該認同為本作最重要的議題了吧?
高城美羽
真の魔女。無償で、完全に尽くすの女と極めた愛。繼「真正的自由」後,本作主題二。真正誠摯的情感不要求回報,這已經在Fate/stay night等作品提過,跳過。
或許是因為光是調教無以超越許多前輩,所以本作暗伏了個轉折,竟然變成妹系作品了!山田跟妹系還真是分不開啊…気のせい?
音樂平凡,CG中上,或是說還不錯。音声亦是中上。系統雖然還算方便,但在操作上還是有可改進處。整部作品說來まあまあ吧。但假如一開始就被紅樓夢這keyword所制限住,那還是別玩的好。 最後,總覺得最佳ED就是ハーレムED…沒記錯的話,顔のない月也是這樣…
這次又是經過好段時間才來寫心得。雖然好像還有點東西,其實和作品本身沒啥太大關聯(汗)。

CARNIVAL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CARNIVAL觀看原來的格式

CARNIVAL


CARNIVAL(カーニバル)
對這作品網路上已有許多評論;像構造解析室-CARNIVAL或是『CARNIVAL』都有相當精闢的解說。其他族繁不及備載,大概因為本作相當引人深思吧。對於普通都會提到的,這邊多少省略一些。會接觸這作品,老實說是因為這些評論的關係。會拖那麼久才特地找假期來碰,原因也正是這些人說本作會造成人間不信。想說我本來就已經夠人間離れ了,假如因為這些作品將我怪人的部份明顯突出的話,那還得了?(笑)
所以,這之前僅從OHP看了一點介紹,之後就等到這時候才碰了。雖然我並沒意識,但很多人都注意到本作的OP製作精美,幾乎可以拿來當普通動畫的片頭。當然,我也看到說這是嘘的部份。的確,那倉嶋丈康作的OP雖然做得相當不錯,但根本是幌子,和故事內容從一開始就沒關係了(笑)。相反的,硬要說起來,故事剛開始就搞意識流,那種感覺還比較像月姫吧。什麼都沒準備,僅僅拿OHP上的介紹(順帶一提,介紹部份後來增添了點內幕,已經可以嗅出端倪了。)與OP就天真以為這又是個凌辱,甚至純情校園物的話,可是會吃上苦頭的。
這是個有點異質的作品。這句話可不只我在講,從各大評論站以及個人評價就能看的出來。最主要應該是那朽木主角群吧,在SINARIO#3明白的顯現出本作的主題之一,仮面。而這個優良的OP正可謂本作對社會所覆上的面具。不過,就算大家都察覺本作的特殊性,認為「人を選ぶ」,但大多數卻都評了高分;這讓我想到天使のいない12月在我們這邊的反應好像就沒那麼好了。與之相較,本作的接受度似乎高的多,大多覺得是個良作。事實上語句的描寫也相當不錯,值得學學。當然,以大多數人的角度來看,這樣的主角恐怕是難以接受的,自然也就不容易感情融入。多數的人恐怕還是比較認同於開朗、優秀的主角,最起碼想法不能過於負面,因為認真要將這樣子的個性實現在現實生活中,只是找自己麻煩� �了,所以大多數人都已經發展出具有「普通」反應的。閱讀這樣子的東西,對多數人來說,感受最深的恐怕還是角色們的狂気吧。有人說OP以及宣傳等這些動作是遊戲公司對作品的包裝,沒這麼做的話就不會有人買,我想就算沒這麼做應該也不至於沒人買,但以此法促進銷售量這想法…確實有其效果吧,或許不多就是。雖然我當時正因OHP介紹的原因而不打算下手,但到最後依舊去搞了一套不是?
繼續玩下去後,爆出的第二句話是「哇!這傢伙和我太合了。」相似度與天使のいない12月有得拼。之所以舉出天使一作為例,就因為那時候也覺得主角和我個性意外的相仿,而且這兩作品都是以主角本身作為故事最大的主軸。在Hgame界中,我還沒看過能將我這種…他人眼中消極至極的性格描述得如此淋漓盡致的。而且,作品的重點就是擺在這上面,也讓我更為感同身受。雖然同樣的作品還有很多,例如CROSS†CHANNEL,但那都僅有部分相似,有的甚至還充滿矛盾;我後來才發現,本作主角木村学(對於我)的趨近度已經超越天使一作,可謂我玩遊戲至今最貼近的。不管是他那人を避ける、不喜歡麻煩他人(也因此就算是面對應付不來的,也不擅於求助。但為了自己就能將事情做好,通常練就了� ��他人稍強的能力。)、悲觀甚至自滅性(例如覺得就算死了也沒關係。倒不真的是因世界少了我也不會有什麼變化。)的行為及想法,或是不懂得體貼人的舉止,甚至連運動嫌いな性格、被欺負的形貌(請參考てのひらを、たいように),簡直就是我的寫照。(汗:有那麼值得讓你如此興奮嗎?)不,我絕不是在自誇,只不過這樣子的東西真的很少見,除了讀我自己寫的東西有一點體會之外。另一方面,本作就像我自己在寫自己一樣,也再次讓我感嘆「啊,原來在別人眼中我是這樣子…」(其實對這種人來說,為了達到普通人的behave,平常就會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觀感了。最起碼,別太過火。)
学不時出一些奇妙的知識,例如和香織在浴室時出現其他國家拷問的方法等。不過另一方面他從綁架詠美開始的凌辱卻又意外的像色魔。對每個俘虜都嘗試以性的手段控制,這點未免過淺薄了。我想這應該說是為了劇情需要,不然以原先的個性說來,恐怕沒那種可能性才對。囚禁的期間該不會都是理沙在處理他們的三餐與便溺吧(最後看來應該沒錯)?而邊凌辱,思考起來又充滿論理性…有些人認為這代表了他的博學,甚至也是作家的。只是,總覺得就算只是與田中ロミオ相較,這都只算小角色。
下面以我的角度來解釋三段主線:
SINARIO#1 CARNIVAL:夏祭り/狂宴
這一段以剛開始對整個環境了解最少的学為視點,把故事結構大致解釋了一遍,算是個引導用的概論。
打一開始学就不斷口出怪言,讓人了解到他是個被隔離的傢伙,而且重要的是他並不以為苦。普通的人格在求學階段都需要得到某方面的認同,並且建造與人互動的普遍模式,藉以模擬未來更為複雜的人際交往。假如在這階段無法與週遭的人有適當的交流,(例如死黨或僅僅只是好友、朋友就夠了)將會影響到未來與人互動的模式。當然,極端一點的就是在讀小學前就開始有被人疏離的情況。其原因大多是因為這些個體本身的應對使然。他們或許從小就已經「不普通」了。這些人中當然不乏有学這種模式的,自發性與人疏離。而且原因正如其所言,面倒臭い。對他們來說,「很自然的融入人群」根本是天方夜譚,因為他們面對普通人都本能的懂得該如何應付之情境卻會不知所措,就像是混進鹿群的嬰兒般,大家都起身奔跑了,他只能張著大 眼。相對的,常人多具有面對孤獨的恐懼感,對他們來說卻甚至如魚得水。依一些現代的科學研究,我想在生理部份可以解釋為他們的基因同一般人有所歧異,造成內分泌失調(意思是和普通情況不同),加上與週遭不良互動的日積月累下,從習慣反應漸漸成為這些個體的性格。到這時候就很難改變了。
学的心結,他之所以到最都都覺得理紗不應該跟著他走,在於他知道對他這種人來說,和任何人在一起都只會造成對方的痛苦。既然這樣子,又何必當初?何況,正如其所言,和人在一起,就得顧及他人的感受,總有種不自在的疙瘩。
其他部分…色々語りたいが…自分の書いたものを読めば分かる気がします。
渡会泉的髮型與性格總令我想到ラブひな的青山素子啊。關於志村詠美志村麻里姊妹以及婦警高杉百恵,他們基本上都是插花用的,詠美雖然戲份稍微(真的只有一點點)重些,但實質意義不大。當然,要剖析還是可以的,像是詠美可以對他人心狠手辣,卻希望他珍視的,唯一的妹妹能活潑快樂的成長;這除了暗示他與理紗父親同樣不是徹頭徹尾的壞人(呼應作品的主題之一),不能一言蔽之外,也道出人總是呵護自己心愛的,而糟蹋與自己無關的,這種天性。百恵則象徵了公權力(甚至於是更廣泛的…),而他被架著跑的相貌則象徵容易屈服…?香織被凌辱,表示了見過ごしはいけない。當然還有很多,不過重點還是在主角身上。
SINARIO#2 MOTE-CRISTO:抗う/復讐
標題請參考Le Comte de Monte-Cristo。另外,金色夜叉應該也有點關聯,畢竟都是相似類型的劇本。順帶一提,泉ED有一慕提到金色夜叉的場景。
武算是学的黑暗面。学並不是因為膽小或是懷有恐懼才選擇隔離的。他也不覺得那些欺負人的有哪裡犯了「罪」。(いや、嘘。應該是指我吧。「我」不覺得才對。済まん、投射過度了。至於其原因,SINARIO#3中理紗有描述到。這邊過去的文章還有說得更清楚的。)但是他的內心並不真的能消解掉這些不平。尤其他覺得母親應該是慈祥的,無論如何總是從小費心在自己身上的人,有報不完的恩情。但他卻又無法承受暴力的苦痛,因此分化出了另一個人格。這個人格較為率直,想做的就去做,(感情上)覺得不高興的就直接剷除;結果也造成学一生揮之不去的罪行。因為学的思想就是那樣,當沒有需要珍視的東西時…「自分以外の全部を否定すればいいんだ」,這就變成武率直的想法了。
他們的現象劇中說是乖離性同一性障害,或是解離性障害,我們這裡有的稱解離性人格症,在未確認前診斷前有時稱作多重人格(但並不相同)。雖然有部份的確可以解釋 ,但我想雙重人格沒那麼便利吧,能同時聽到雙方的聲音,還能隨意志選擇要忘記的東西;普通はそんなに好都合なことないぞ。另外尚可參考schizoid,這也蠻像的。(ちなみに、裡面列的七項我全具備。有的還不需要我自己診斷,他人就直接指明了。コリャどうすればいいのだろう?←哀?)
武所言「子供は好きで生まれた訳じゃなく」到後來SINARIO#3理紗更擴張成了誰も悪くない的思想。他在知道理紗也是家庭暴力之下的受害者之後,態度改變的還真快。確か理紗もずっと苦しんで歩いて来たんだが、這裡的描寫方法有點簡陋,感覺不出武所感到的震撼。
SINARIO#3 TRAUMEREI:夢想
標題來自Schumann兒時情景第七曲。SINARIO#1若要解釋成他的作品,則應該是「Carnaval」才對。
然後是女主角九条理紗的心路歷程,的確有點人間失格的味道。本來以為他比学還要黑暗,不過看來沒那回事,沒有怨恨之心等,甚至還會懺悔,也不是ひぐらし那種恐怖的。毋寧說是溫馨吧,相對於那些連自己錯了都不知道,甚至知道做錯還死不承認的人;從「知錯」又有羞恥心(就算被罰也覺得是應該的)這點來講,理沙已經是能得到赦免的罪人了。對於這樣的女孩,本來應該開朗快樂的,卻因為管教方式迫其了解「當個乖小孩」這仮面的重要性,加上家庭內性侵害而使他蒙上陰影,進而讓他不得不以仮面面對親友。但他看到了較自己承受更大苦痛的学,在過去事件影響,同病相憐加上青梅竹馬的情誼之下,自然而然的親近学,並想保護他。OHP提出了個問題,假如你所愛的人是個殺人犯的話,你還會包庇他嗎?不可否認的確還是有人會為了所愛的人赴湯蹈火,但這是很不容易的。雖然我不覺得他有「為何要做到這種程度」如此奇怪,但他會袒護学,主要恐怕還是因為對他和学來說,法律,甚至殺人已經不是那麼重要的東西了。SINARIO#1的泉ED中,連泉都有這種感覺。
『CARNIVAL』說「この物語の根底にあるのは人間不信だと思う。」但我想可以修正成「人際關係的斷絕」,而且真正能這麼說的也只有主角。雖然学的心聲讓人有種他似乎將這世上所有的人物是做敵人的感覺,實際上說來那只是他不具有與人聯繫的天性,當人們有求於他卻無法得到回饋,將制裁加諸他的身上時,他所感到的反動。說得極端點,他不是「不信任」,而是因為他本來就沒想過「要不要信任」這種問題。這就像問你信不信任天氣或信不信任政治一樣。也就是說,他並不是因為懷恨等負面情感而不信任他人的。
至於理紗,他則是另一個極端:他極力的想要融入人群,但卻因為所受過的傷使他小心翼翼。理紗有幾張嘴角上揚的CG怪怪的,那其實表示了他不是以真心示人的人際交往術。對主角,因為他從小就看過学所受過的苦痛,所以特別的感到親近;又因為與之經歷過的事件,而懷有某種程度的責任感。因此他非常重視其他人的reaction,可以說他是在察言觀色下長大的。對他來說,学是世上唯一在其面前能夠敞開心胸的人。最後理紗所言「信じることはすごい大変なことなんだよ? 学君、私の言ってること、わかる?」就是指他對学完全信賴的意思。到小說中我們就知道了:学真的了解這句話的意思。どう言っても、これは愛じゃないんだが、同時にもっと重いものを感じえる。
從理紗的父親、学的母親起,皆罪を犯したと感じた。学與理紗會有「罰には弱い」的感覺,也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犯下了罪。這段劇情插入了基督教的教義述說,先是泉解釋這有點像是「全て神に任せる」,然後神父出來說明(抱歉,這段已經融入了我自己勝手な解釋了。)「悪いことをして、不安と感ずるのは良心。」「人を救えるのは神の愛だけ。人が苦しみを感じ、悔い改めるのなら、それでもう罪は償いた。」假如是這樣的話,倒也不失為一種不錯的判別法。只是,這樣一來就只對自己真的感到愧疚的人才有效了。當價值觀改變,人不具有「良心」時,感受不到羞愧的人有怎麼讓他們具有內心的煎熬?在這情況下,又怎麼能說他們有罪呢?所以,還是「信じるものは救われる」啊。這部份討論請參考彼女の願うこと。僕の思う こと。吧。另外,還很想說,他們懺悔也就算了;對那些因為他們的惡行惡狀而苦不堪言的人們,又該怎麼說呢?
這裡還有個重點:本作中誰も辛い、誰一人も悪人はいない。這主題之前提過,恰好也是穢れ無き世界的主旨。因為,這些行為表現才是人性啊。所以世上其實不能僅僅以好壞人來區分的。自然也沒有絕對的二分裁決。小說版出現了「世界雖然殘酷,卻如此美麗」的說法,對照上次在智代アフター所討論的,可以說本作較キノの旅更上層樓。
最後,兩人雖然攜手向前,但別忘了一方是存有憐憫心(其實是好人)的理紗,一方面則是去除現實殘酷面,相較起來存有赤子之心(?)的学人格。他們所希望的、所信任的,已經註定不能實現。他們的未來不怎麼光明,還是得要掙扎著才能活下去。另外,泉ED則更儚い,有如海上浮浪的泡沫。依照小說版,学還真的貫徹了他「理沙が望むなら、僕は人をやめて、神にでもなんでもなろう。」的諾言。雖然,他可能打一開始就知道這只會有個破滅的結局了。
SINARIO#1 CARNIVAL:TrueED再び
在SINARIO#3之後,再跑一次SINARIO#1會出現武對学道別的段落,發生於假想的幸福空間,也就是希望了;依構造解析室這時內部学的人格正統合中,而外面「真正的」学在對理紗說「理紗不能成為学的母親,学也無法擔當理紗的父親。」這句話到小說中終於呈現其本來的面貌。However,這裡暫時解決了SINARIO#3中「幸福は、馬の頭に釣り竿つけて、先っぽにつるしてったニンジン。」(幸好不是後面架著的藤條)的問題,認為隨遇而安,只要眼前沒有煩惱的東西就可以算是快樂了。假如光是前面的話,そりゃあんまりにも救いのない話だな。而且小孩子就說出這種話也太世故了。学之所以在隔天還是沒叫醒理紗,依我的看法只是� �為他明白這對兩人都沒有好處。但他是隨遇而安型的,既然理紗還是追來了,表示兩人的羈絆就是有這種程度,那麼就接受吧。總之,他們的決定就是相互攙扶(感覺像是理紗比較需要学?),船到橋頭自然直了。也許有人覺得学也必須要理紗,但我想就算兩個人真的會比較好,也不能說沒有就不行。
無論如何,光是看到這裡還是不足以了解作者真正要表達的。
對本作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作者瀬戸口廉也的同名小說。不,應該說為了了解本作的世界觀、作者的真意,一定要看才對(可惜我尚無緣入手。うう…這麼說來お返しCD的OST也沒機會了…),這樣才能了解他對這種個性所安排的結末。前半是洋一(理紗弟)與サオリ的追尋,並描述了七年之後的兩人。僅從『CARNIVAL』所描述的推測,学最後終於還是無法承受一直為理紗著想的壓力,維持與人相交最基本的感情互動反饋,就算持續以更厚重的面具來包覆自己也無法掩飾這份事實。也就是說,他已經無法愛人,也無法接受愛。不能喜怒哀樂,所見到的一切也只能從理性角度打量。理紗對於無法從之得到回饋的学,只能失聲痛哭。(請參考後面的說法。他真的實踐了「理沙希望的話,我可以捨棄人的身分,成為他所要的一切。」的責任。)最後,貫徹遊戲中對「幸福」的說法,現實總是殘酷的;学在終於能享受好不容易到手的幸福前自殺了。それも、何時か私が得る結末だ。不過,正如我所� ��過的,還是有其他的路可以選。同樣是對世上的一切不再執著,最起碼還能像修行人一樣啊。(好吧,我知道你想說「他頂多也只是不再具有對人的情感罷了,哪像你說的,連對其他東西都不再持有関心了?」是吧?OK.これは私だけのロマン。これで良いんだろう?←汗?)
話說回來,這些大概真的是我流的解說。聽カラッポ。nothing說,本作是作者小時候在養雞的籠子前將所生的雞蛋打碎,卻見到母雞將蛋連殼都吃進肚子的感觸;「這部小說有點像是在那籠子內發生的事。」換句話說学就是這麼被塑造成具有致命理性角色的。如此一來還有點他將角色「設計性的」(而不是自然而然的、しようがなくて)推進火坑的感覺。據看過小說版的人說,遊戲中關連到的人沒有一個後來得到幸福的。不過,依So-net blogややろぐ。的說法,学可能是覺得只有靠自己的死才能使理紗的人格從父親的陰影下解脫,得到真正的發展。(讓他真正有「自己必須要行動了」的感覺?)從這角度看來,理紗的母親九条香織還真的說對了:学能救理紗。
假如沒發生命案的話,学到底可不可能幸福呢?(若是)看過小說後,(應該)終於可以回答這個問題。要我回答的話…不,就算沒發生命案,学這種人還是不會幸福。大体、他的字典中根本沒有常人所謂「幸福」的定義。在他的觀念中,「幸福」已經被奇怪的敘述佔滿了。
看完小說不禁還會有個疑問:是不是泉ED對他來說反而較為幸福(或是說気楽)呢?畢竟沒有理紗在身邊,他不需再背負那沉重的責任不是?遺憾的,答案恐怕還是「No」。泉雖然和サオリ一樣算是positive的,但他與理紗一樣都會受制於学。尤有甚者,他倆的ED瀰漫著一股頹廢的氣氛,明白指出這樣的日子不會太過長久。結果終究如同学自己預言的,他不會有好下場。

OK.本作最重就是劇本,也只有這東西會讓人情不自禁有些話不吐不快。另一個令人注目的則是CG的川原誠,雖然他的畫不怎麼美形,評價與喜好因人而異;但在本作的表現則使有些人癖になりそう。我個人覺得還好,應該還可以有更好的配對吧。
接著是音樂Elements Garden,主要是上松範康的樣子?在Scarlett~スカーレット~就已經提過他們,而在這部他們也確實作的不錯,有好幾首曲風恬淡的鋼琴曲都值得一聽。OP令我想到SHUFFLE!的OP「Mirage Lullaby」前奏,這首我覺得還好,但有許多人迷上那種動感以及歌詞的樣子。
系統算快適,鍵盤支援望加強。不過那時代的系統好像大多都是這樣子的?音声有時會失蹤,不像是仕様;不知道是不是系統的問題。
凌辱部分如前所述,主角雖然還是講理講不停,而且一副莫可奈何的樣子;(一點也沒有樂在其中的感覺。之前元長柾木Sense Off的Hscene也讓人覺得過於理性了,但還不至於像他一樣感覺主角對行為不持趣味而像在辦公事。當然,更甭提「愛」或歡愉了。)但我實在有點懷疑真的有必要用這種方法嗎?在現實中會有效嗎?更重要的,依他的個性,會這麼做嗎?恐怕還是為了「H」game的頭銜才這麼搞的吧?

在這作品中我最能入戲的,還是主角学。構造解析室雖然提到這樣與玩家相異的主角個性能使玩家得到「俯瞰的な視点」,也就是說像旁觀者一樣看著具有主體性的主角;但對我卻莫如說正因為是這樣的個性才使我更徹底的融入。這算是一種自我陶醉,卻使得我的評論產生了偏差,也讓我忽略了一些東西。(主要因為我常常喜歡擅自擴張作者原先的意涵。舉例來說,本作重點可能是在理沙的仮面與他所受到的家庭暴力,但我卻不是很注意這方面。理沙在作品中真正的心結恐怕只是他與家庭的關係,但在我的評論下卻擴大成了與所有人類的。学的部份就更不用說了,我描述的過於理想化,也過於無所求了。雖然我相信在這種角度下當能獲得更高的價值,卻不是一定如此。)正 如前面所述,能夠寫出這種性格精髓的作品實在太少了。相對的,大部分人恐怕都無法同意這樣的思想;所以果真要玩的,請先考慮一下,假如沒有辦法體會到這層意義,那不如還是別玩的好。
撰文的此刻,★ 電脳ポトラッチ いじめられっ子は反社会的?這件案子在日本正在審理。為了追本溯源,他們查到嫌疑犯的高中時代是いじめられっ子。妙的是這成了判斷他犯罪的關聯之一。心の散歩道是這麼寫的:「從現在的她看來,恐怕在高中時代,她的同學就已經看出那人格缺損的部分了吧。他們大概也因為她而受過很多罪吧。」…何となく…我不禁打起寒顫。就是這個了,「三人成虎裁決法」!有沒有罪是一回事,拿這種方法定罪或是招來大眾的公憤又是另一回事。可惜的是這種方法只能成立在大家都將罪人視作另一種人種的情況下,也就是「我和他絕對不一樣!」的想法才能使人安心的說出「他有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可憐這些會招來恣虐之心的孩子了,這情況下所謂的「正義」總是站在人多的一方,而不是真的說起來比較有理的人獲勝。縱使� �會妨礙到人,但人們對out-group可是非常殘酷的,因為他們不會說話。(這裡當然不只是字面上的意思。假如你能引申到消極、不合群,那已經很不錯了。而那其實不只是種不在乎。)而不會說話終有一天會被定義成一種罪。

總務處網頁雜談 (stewardTalk)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stewardTalk觀看原來的格式

總務處網頁雜談


雜談(<辛酸史兼製作史話>呵 ^^)

這一次,大概算我第三個用了心的站吧。雖然沒一次美工成功的(笑)。第一個已經冰凍起來了(初級JavaScript實驗性質),第二個「アニメ主題歌歌詞」亦有點實驗性質(for CGI & JavaScript),但仍服役中,預計(一切正常的話)明年七月終止。總之,這對我是相當大的打擊,從國小起對畫畫就相當下手這回事(爆)。
之所以想用心,主要還是因為DHTML大行其道,不插一腳不行。這麼說來,我好像相當的不甘寂寞。

當初是因為總務長找了老師希望有人來作作總務處網頁,不巧我閒著閒著就聽命接了。
在努力整整一禮拜後(這是對外公布的數據。讓我仔細想想…應該有兩禮拜以上吧(苦笑))將基礎架構完成,而至5.25的現在,總共工作時數…說兩百也不為過(唉)無論如何,相信我不是隨便作作就對了。
唔,計數器好像怪怪的,每load一次加三。(呵,真划算^^;)找時間改成自己的好了。不過最近還有些困難。等權限回來吧。真的成的話,計數器應該是相當漂亮的(喔)…。
雖然沒美工可言,不過為了速度的提昇所做的努力應該是可以見的。圖形盡量簡化,所有近十張圖至今只有27K,所有圖形竟然比主頁加js兩文字檔還小!!(爆:我不會作得太過分了嗎?)結果,主頁的載入是六十多K,對數據機用戶,2kb/s下畫面出來時間約在20 sec.內?沒試過,盡力吧。
今天下午,最令人失望的是NS對DHTML的支援。總有點IE的環境比較嚴謹的感覺。雖然很久前也是NS派的,而現在是兩者皆可。不過,加了一段注解NS竟然就會當掉,實在是令人氣餒。嗯,「Netscape 網路玩家 4.5」,我會記住的(爆,記住幹嘛啊)。為了NS,也捨棄了較程式化的區段。就算如此,在某些時候NS還是會出問題。總之,盡力而為就是了。
在人手下工作,有時不能好好發揮,感覺也有點悶。還好,總務長已經相當注重在下的意見了,沒啥好抱怨的。拿人錢財還學東西,這機會可不是天天都有。對了,順帶一提,因我實可算得上「小氣」的性格(學院以來…有改了吧?),我當然是不買書的。不過電腦又是另一回事。
荒廢了三年。不,一生都在浪費中渡過吧。活著還真辛苦 (^^);;

看到這兒的客倌,您也是怪人啊(笑)。除了挖人過去的狗仔隊外,有幾個還這麼熱心得連製作心得都一字一字好好看過的呢?

不過,能承蒙您如此厚待,小生實在擔當不起啊。(爆逃)
喔、兩百了。喔、228。這算啥計數器啊(汗)。

2000.5.25下午

NS及IE4實在是…(¯▽¯)剛剛改了一下,暫時可用。現在的情況變成,這一頁專為NS4,IE4 & IE5設計,但well working的只有IE5。NS4通常得Ctrl-Alt-Del關掉隱藏的NS後重開一次方可正常顯示,IE4則是history處理有問題。唉、真是苦了(-_-);;

2000/5/29 02:35AM

IE4的問題剛剛又試了一下,只等回去再try了。呀、其實今天作作就不想再動的啊。

2000/5/29下午

改、改、改!算了,這沒啥大驚小怪的,反正就是改吧。為了對付彆腳的IE4,我也相對查出了令人頭疼的方法。IE4 user就知道了。
朝向盡善盡美中(能這麼說嗎? @_@)。

2000/6/7 04:58PM

化悲憤為力量?(爆)
死也不想動了。

2000/6/16 02:33AM


2004/9/16 11:06 紀錄補完計畫增錄。說實在現在回想起來,幫總務處作網頁的事件,大概是那個時期僅次於工讀生事件令我感到羞恥的了。說來我那時好像不但不要臉,還素行不良的樣子。這麼說起來,現在也是啊。我還真是不知羞恥的人。(-_-)
總之,這表現出了我也曾有過的青澀日子,以及我至今都還ずれている,以及某些方面非常不成熟的觀念。雖然這些都在一次次教訓中漸漸改過了,但卻無法改變曾發生的事實。

相姦遊戯 (SOUKAN)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SOUKAN觀看原來的格式

相姦遊戯


又是個閒來無事解決的東西。(つうか、暇なのか、私は。)其實本遊戲非常的短,それに紛れもなくR指定だ。最近R指定似乎出不少。直接原因得歸功於LiLiTH、Gage、Berkana這些公司(不只,好多家。),間接的要素則是近來的玩家水平…なのか?反正我也只是拿來消遣一下,所以本來不怎麼在意。不過本作卻有些怪怪的因素隱含其中。
第一當然是「私たち、何も悪くない」って、這些推諉責任,把一切過錯歸罪到遊戲本身的傢伙。當然,這情況下也沒什麼好歸罪的,只是聽他們在那邊辯解總是覺得有點矛盾,甚至可笑。其實一切的根源都在他們把犯禁忌當做一種罪,無力改變的情況下,總是得要找出個替死鬼,只好推到覺得是直接原因的怪しい双六上。在我看來是鑽牛角尖,自己跟自己過意不去。這不禁令我想起最近才看完的人類手冊,假如能不將這種事情視做罪,那也就不會有罪惡感,以及之後的陶醉其中不可自拔了。
接著,則是角色們從「非力だから言い訳」漸漸轉成「開き直った」的過程。反正連最不被允許的都做了,該犯的也都犯得差不多了;被強暴時插入一次跟被插入兩次可以說沒啥差別,頂多就是五十歩笑百歩罷了;因此也就已經沒有必要矜持了。本作在這方面的描述特別細膩(心篭って…までとは言えないんだが),也讓我回味了一下「習得的無力感」。人實在很脆弱啊。不過,這也是人適應環境的方法。總不能到最後的最後,依舊不能面對現實吧。(從症狀來判斷,我也有點…或許不只是一點,這種傾向。)
本作的重點則在重複的行為在最後改變了人。人的意志總是沒那麼堅強,這在夫の前で犯されて…姉恋模様就提過了;要人屈服有時並沒我們想像的那麼困難,要人墮落就更不用說了。一旦習以為常,羞恥心、道德啥的根本就拋到九霄雲外了。因為,人是很容易像車輪前進一般因循苟且、日復一日的動物。之前怎麼樣,只要不是太痛苦,痛苦到怎的都令人無法適應,不斷的思慮這個環境的運作,那麼現在照著作就是了(令我想到昨天的日記)。これもどうしようもない人性だ。

一直沒注意到,Hgame在幹那檔事時出入的效果音聽起來似乎常常像是ポンプ啊?怪怪的。本作的声優算是相當努力了,雖然我總會聯想到他們在錄音室裡面到底是怎麼表現的。BGM沒啥特別處,中下吧。CG的話還能接受,但並不能說是很高的水準。系統感覺負載蠻重的,雖然打開工作管理員感覺還好。劇本…感覺上不是很差,也不算非常用心,不過在實用性上倒是夠的。

所以,看這作品最令我在意的還是那些推託之詞。這些傢伙還真是自找罪受。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本作的重點可能在能不能用吧。

2006年11月26日

特別費

工作時聽到首長特別費的問題,突然想到,假如有一天人們發現只要是人就逃避不了「總是朝有利的方向看」這樣的問題,每個人都會犯下這種(照他們所言)沿用對他們有利的習慣的錯誤,(假如今天是當首長無給,每個月還得自費十萬,加上還搞成地位低下,撈不到油水的話,看他們不哇哇大叫才怪,誰會像現在一樣睜隻眼閉隻眼?)那麼大家會有什麼樣的覺悟?所以我才想,現行的民主實在不是個完美的制度,他同共產一樣,若沒其他配套措施,還是會栽在向利看齊的人性上吧。(念のために一応言っておくが、這邊的利泛指「好」的東西,而不單純指利益或權力金錢。)因此,我也想到了,可以寫一部小說,讓大家紛紛揭露上位者的瘡疤不可見人的過去。而當最後人們發現自己在相同狀況下也會做出一樣的舉動時(也就是說他們的告發形同指責人性,說極端點就是「身為人是種錯誤」),大家會怎麼想?而今,我比較有興趣的已經不是到底誰對誰錯或是誰應該受罰,而是這件事會怎麼被弭平了。想也知道,這些人之前只是隔岸觀火,但當燒到自己身上時,既然全部上位者都有份,到最後一定會大家都沒事的。台灣的民主法治還沒到達所有上位者都犯錯,而能將其全部繩之以法的程度。就算是媒體也會被操控吧,沒意外的話很快就不會有聲音了。所以說我們是容易被操控的愚民啊。現在看來大家可能會以「襲以成俗」來赦免這些上位者。說的更明白一點,就是「一兩個人犯錯,那當然是大錯。可是每個人都犯錯的話,那就不是錯了。」天知道這什麼歪理。假如有一天我們遇到這種事而能見到輿論要求所有上位者下臺,那我可真的就開眼界了。可惜,現行民主制度下不會發生這種事。
然後回來聽到陳致中「不排除會採取法律行動」。總覺得「前往xx法院(地檢署)按鈴申告」或「採取法律行動」這些詞對現代台灣人,尤其是政治人物來說已經成為一種作戲,其真正目的是「非如此不可表明自己的清白」的心態,因為我們強調自己是法治國家,因此法律就成了最後一道防線。但事實上法律通常沒有辦法解決問題,更有甚者,因為人性使然,法律會變質,進而保護壞人。所以他們真的要表清白,可不應依賴法律啊。法律對現在這些位高權重的人來說,許多時候只是種工具(手段)罷了。這還真是矛盾啊。とんでもないお茶目だ。

2006年11月24日

我想像中的日本 (imageJapan)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imageJapan觀看原來的格式

我想像中的日本


我想像中的日本

“想像”似乎是指一種不切實際,一種憑空捏造。
是理想,有時卻是基於現實。

對日本的最初印象,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日常使用的生活必需品,許許多多的“Made in Japan”;似乎就像個遙遠的理想國,一如不可幾的美國一般。後來智識漸長,倒是從來沒樂觀過。經濟上的無法比較﹑國際上身為一個叫做 ROC 國家的國民。 一般認為,日本在經濟方面是全球除了美國外第二大強國,而這也是她最大的特點。當然,我們知道的並不真的只有一個以“經濟大國”存在的日本。日本自古以來,一直以一個中國邊疆小小倭國,而不能得到具有大中國思想的祖先們普遍平等的尊重。大致說來,這也是先人們對四鄰不變的態度;畢竟當時中國的確有實力。中國招降某些種族,甚至攻打他國以一統天下或只是為了自保。但日本並不像有的國家,甘願做中國的屬國。遠在東海外的日本,仗著一水之隔;沒有受到太多中國來的武力侵犯,更不曾被統治過。但他們倒是對學習中國文化抱持著相當大的興趣;即使在中國將近亂世,也派留學生渡海而來,雖然海難不斷。一直到近代,這種單單對中華文化的景仰,才被定義成對一個優勢文化的努力學習。本來,對優勢文化的景仰在各種 情況中都是正常現象,不過日本即使吸收了他國的文化,心理上卻更加的異化了對方,並且還要把所吸收的,行以“日本化”。這方面一個顯見的例子是佛教與神道教的並存。神道教是日本本身自古傳下來的宗教,其內容包括一貫的創世紀神話。雖然有自中國經遣唐使傳入的佛教,卻沒有兩教間的爭執。佛教今日被利用在喪禮的超度儀式上;相對的神道教卻在如婚禮上展現其作用。婚喪使以不同的宗教,在日本人看來就像上菜市場講台語﹑在公司說國語一般稀鬆平常。其他方面也一樣,外國的東西在日本似乎很容易變質。遠藤周作是個常以基督教作題材的作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有敘述在禁教的時期還辛苦偷渡至日本的傳教士。不是他們的偉大。事實上,“有深度”的文學作品大多都以敘述殘酷的現實為主。西方傳教士到達日本,並沒達� �天主的使命。人民並不是全都排擠他們,除了官府的威脅,他們甚至還被招待得很好。問題是他們發現在日本的基督教變質了,他們的行為已無意義。最後,除了歸順幕府外,迷惘的他們已無任何可行之策略。「沈默」就是這麼一部小說。不只是日本人,外國人也認為日本在將所吸收之事物“日本化”上相當能幹。不過,竭盡所能翻新自己以期趕上他國的日本,對其他不如自己的,可就沒那麼好臉色了。現在的日本年輕人正迷著美國的文化。超越過日本的,他們以為非美國莫屬。據調查,年輕人知道臺灣的還不到一半。(詳細數字並沒記起來,不過相對於熟悉日本的我們,日本年輕人們已經和那些偶爾在新聞上聽到“臺灣”兩個字的美國人沒什麼兩樣了。)他們如日中天的流行歌曲有不少就流露出對美國的一種曖昧之情。相對之下,以日� ��為榜樣,一些臺灣趕流行的年輕人們;某方面來說,不過是一顆顆附庸的旗子罷了。當然,情形在“改善”中(我尚不能確定這是否是種進步);越來越多的日本人會對不如己者伸出援手,或是付以關注。但…似乎是這樣的,日本人會微笑著盡力與那些超越他們的齊頭,卻忽略掉(甚至是不屑)他們曾經超越的。 表面上也是黃皮膚﹑黑頭髮及蒙古人種的日本人,在成為經濟大國後,其他基於羨慕或是驚訝的人們(主要是美國人)出了不少專門討論日本人性的書籍。這些書的日譯本在日本國內大多賣得很好,他們對於其他國家對自己的看法比寫書的人更具好奇心。一本又一本的出版物,統稱“日本論”;內容也不乏有趣的,但其述說的大多不離他們對外人的表面和善﹑一心求第一,或是力求創新及抓住商機等。這種書看多了,一些定論便慢慢形成。雖然,就算日本人自己這麼說不一定是對的;不過既然眾人都這麼說,想必還是有其原因。成堆的書所要說的,歸納起來大致有下列數點(以我可以想起來的程度):
日本人的“和”:
大和民族,這個國度的人民們喜歡成群結黨。
除了家族的“閥”外,連學校﹑同鄉或雇主與員工間,人們都因具有某些相同的環境因素而產生凝聚。在現代的卡通﹑漫畫中就可以看到不少實例,表現出同群的人對不屬於自己團體的,有時時提防,以致不懷好意的傾向;而人們又是如何的極力追求歸屬於一個團體。
渴望第一:
非常明顯的命題。
日本經濟大多由勢力出奇龐大的財閥所主導;除了企業外,通產省具有主導經濟政策的作用。通產省,值得一提的事理面的官員;由於東京大學畢業生被公認為最優秀的學生,一些大公司或政府的主管部門通常是東大出身的。通產省就是個例子,不是東大的還很難擠進核心。當然,東大出身並不代表通行無阻,早稻田及慶應的畢業生也各建立了其勢力。
我喜歡舉的例子之一是松下電器,松下幸之助的故事。著名的松下企業,創始人松下是從無至有,辛苦將江山建立起來的。他的企業和日本其他許多大公司一樣,有一套特殊的組織法。這些組織法在現代化的公司中已被視為不可或缺,或者是大部份皆認同其具有提升效率的功用;就是公司歌﹑行動綱領等一些東西,使公司看起來就像軍隊。松下企業的初始,是由松下的組裝電器,接著慢慢求創新點子,把握商機並擴大公司等。一步步走來都是血汗。但是到了今日的松下,要求的就成了公司的守成。對“第一”懷有渴望的日本企業戰士們,成天想著提高競爭力的良策,期使自己的公司能力於不敗之地。個人早已成了公司的一個棋子,生活於無法準確判別是非的闇黑中。
個人為企業這種似乎是奉獻一切的行為,使得玻璃族(升遷無望的中年人,生命的意義只剩坐等退休金。)及公司裁員等現象變得特別注目。事實上,這不只是為了達成公司不敗的手段,也包含了利益的鬥爭。
希望得到第一似乎不是哪個人的專利。不過,像日本這麼明白的將這種渴望表現在自省中的可不多。這裡的“自省”是指包括動畫等的傳播媒介。“什麼?動畫也算?他們在製作時那裡自省過了?”請別問這種問題。起碼他們是有了自覺,還表現到讓我也能察覺的程度。無論如何,為了第一,他們有時會希望變得更強,要勝過他人。在卡通中這種鏡頭不少。當然不總是有第一可拿。有了最強的,其他就只能自第二排起。因此,心理上又出了“潛力”這種補償法。這是指相信自己潛力無窮,總有一日可發揮出來;“縱使輸了,論實力我還是贏你。”這樣的心裡主要是指年輕人,不過沒發現這種矛盾的可能不多就是了。只能說,這種心態被大量搬上螢幕後,已成為志村大爆笑一般的諷刺,或許大家已知道去避免了吧?
淡淡的哀愁:
這個標題有點奇怪。只不過是我的一種感覺罷了。
就像我們曾經感嘆鄉下農民多麼的純樸,對遠道之客皆殷勤相待;而今人心不古。從日本流出來的表面印象中,他們對其他人也是如此的親切。簡單的說,就是更純樸些。說不定是假象,因為他們對外人(群體之外的人)常先表以和藹的態度。閱讀日本的小說時當更能體會我以“淡淡的哀愁”稱呼的情境。像阿Q這種懷抱激憤之情的劇本在他們是不多見的。常常見到的倒是對生活的無力感,以平靜的語氣表現於文字間。當然乍看不一定多麼無力,這只是看多了的感想罷了。無論如何,光是那些平靜的敘述,就令人有一種較深沈﹑反省得更多的感覺。從源氏物語開始,日本人大概就具有這樣的心境了吧;直到近代的志賀直哉,夏木漱石以至川端康成等,作品中更流露出對人生如此的透視。這自然也對我發生了影響。最主要的原因,或許是他們 感情的不隨意外顯吧。對外人,甚至是家人,表面上總是要表現的漂漂亮亮的;形成民族性格後,連虛偽也被掩飾了。就像在沙林毒氣事件中,村上春樹對日本人竟沒因此發出一些批評的言論,反而不久便銷聲匿跡而感到不解,著了以訪問為主的 Underground。他們反而只是感情矛盾般的隱蔽一切。
不只是在日本,其他地區的大作品,即使雄心勃勃,仍免不了間或表現出此種無奈。
(註:或許應該改成物の哀れ
當然不只是這些,未來有時間又有機會再加了。而,這只是對部份日本人共通習性的一種見解,得特別強調的是並非每個日本人都是如此。若因此得罪某些人,我僅能以「這是我的偏見」對他們致上歉意。
除了這些定論,日本另有一些特色。例如,日本企業制度中,最著名的特點就是終身雇用制了。終身雇用制,顧名思義指的是員工一旦進入公司即終身待於其中。這個制度的發端,原因之一可能得考慮到日本是個講求人情的國家(和中國一樣);看他不好就把他踢掉未免太現實了。不過,光是人情的因素尚不足以使這制度持續下去。要終身雇用,必得要有相當的回饋。若深入探查,便可發現這種方式下的員工,的確以公司之利害為自己的事;他們認為,既然工作是一輩子的事,那公司若能賺錢,自己少不了也多分幾塊;基於利害與共,自然沒有不努力的道理。另外,好的公司自然挑選有名大學的畢業生;結果造成從幼稚園起,大家擠破頭想進好學校的現象。有點不正常的是,因為多數人大學畢業後便直接工作,而在公司中才算開始真正嚴格 的訓練;故大學的生活,有很多都盡情的玩樂。
除了同入公司的終生都一起工作,此制度下,升級也成了排隊的事。年資越高,主管的位置就有可能輪到。這是在沒更強的人競爭下;事實上,大多數人都在奉獻了幾十年後,淪落到坐在窗旁,毫無前途可言。主管的位子並不多,遑論部長以至社長的職位。
由於終生都在組織內,和公司鬧翻絕非良好生存之道。日本的工會,雖每年都會要求調薪,但不可能做到太多的要求。公司的福利是大家的,過度要求也無用。況且工會的領導還有機會升到主管位子,好歹要顧到自己的未來。雖然日本終身雇用制行之有年,但近年來西風東漸,跳槽﹑挖角的事漸多,而因前輩阻擋在前,優秀的人也不容易出頭。光是這麼雇用一些老得沒魄力的人,許多公司終於開始醞釀打破終生雇用制,甚至發話,這種制度不可能再用下去。
日本的小說除了某種哀愁外,也很入讀。不只是推理小說等時尚;提到曾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其引人入勝還在其上。起碼對我,幾乎是愛不釋手。這主要是因為,相對於日本的小說來說,歐美有些小說具有文以載道的精神,卻落於過分的強調其涵義。故,日本小說價值不一定高到哪裡去,但其生活化及較充沛的感情卻別有風味。這種僅僅是故事的描述,有時卻能造成閱讀者心境上莫大的改變,使得雖然看著平常的事物,也會似乎看到了什麼,難以形容的新感觸。
曾經有一種說法,吃要吃中國的菜,娶要娶日本的老婆(住要住哪國的已忘了);日本的女人向來以脾氣溫和出名,在中國最初對日本的介紹中便已有說明。這種特性一直到不久前都沒有異議,賢淑的日本女人,評價竟然還在中國之上。也許是傳統吧,或許也有中國傳過去的思想;畢竟我們對女子的看法是如此,而日本又曾受我們如此長時間的影響。近來聽說因美國男女平等及自由主義,她們已無如此的評價。光聽到“援助交際”這幾個字就知道情況大致如何了。不過,其實日本對貞潔這種東西似乎一直就沒我們那麼重視。
女子高校生是日本國內市場一個很重要的指標性消費群。近數十年來日本女子通常高校畢業後就上個兩年短大,再作幾年公司職員;接著結婚,二十五歲還沒夫君就被視為老處女了。婚後通常安分在家相夫教子,繼續上班的少之又少;因此公司通常不敢對女性職員行以太大福利。(大公司中,甚至盡量不顧用女性職員?)對女孩子來說,要瘋也只有高校以至就業這不到十年的時間。因為高校生有父母的撐腰,愛花多少就花多少;結果她們就變成一個指標了。前一陣子的電子雞,她們就幫了不少忙。女子高校生人手一雞,結果普通公務員也被挑起興趣,“什麼東西這麼好玩嗎?”只不過是一種無意義的回饋,就此造成轟動,此風甚至吹到這裡來。
對現代的日本,最令人感到驚異的該是年輕一代。老年人奮鬥的成果,這一代不費吹灰之力即唾手可得。許多奇奇怪怪的現象也都出現在他們身上:援助交際﹑女子高校生消費現象﹑真理教及小學生殺人事件等;我所認識的,則是卡通及漫畫中共通的模式。最明顯的就是追求第一﹑冀求”死黨”或是遊戲人生的態度等。村上春樹的作品雖然頗受歡迎,但既然在流行的表現媒介中出現了不同的模式,或許這才是他們真正的想法。仔細的觀察,這些卡通漫畫以至日劇等,幾乎都發展出了幾套的劇本。就像是變數填一填,新故事就出爐一般。
日本人不能脫離生活的團體,但其態度似乎一直被描述成戰戰兢兢的維持自己與他人的良好關係;換句話說,他們只是努力的維持,而不像是在享受人與人間的溫馨。他們可能擔心得太多了,有時候人與人之間便變得有些緊張。對外人表現可能殷勤的他們,也披著同樣的羊皮面對每個自己以外的人。這種對人世真正所持的寡陌態度,造成了許許多多的特性。
有時想想,臺灣就像是落後了十年的日本;差距漸漸地拉近,但有些他們曾經面對共的,我們人然需要去克服,不只是像泡沫經濟,連人性也一樣。一直參考著日本的我們,未來不知會如何?
應老師要求,以下列了幾個日本地圖的資訊。這些皆是 Internet 上可檢索到的,列出只是為了方便。其實在YAHOO就可以找到很多了,如:日本 YAHOO地圖集,請用 JIS+EUC 編碼;(在 Working Links 的漢字通可使用。)或是直接點取全國地圖(建議)。
JapanMap(EUC 編碼)不錯,JapanMap也可以;像MAPOO就很簡單了。
雖然日本有這麼方便的服務,在台灣仍只有像台灣電子地圖服務網有此類服務;而此站甚至未完工…

Review:

這篇報告尚會不時添加感想,只因最近時間不太夠,現在就只好做到這樣了。
老實說,現在談的都是一至三年多前接觸的事,只能希望不偏離大概;至於細節之真偽,也許就不那麼確定了。若見到有錯誤者,尚祈勿驚訝,mail me 或留言即可。
參考的書籍上百本吧,因為都是很久前的東西了;要詳細資料請再找我。Key-in 期間倒沒看過這方面書籍,因此沒什麼可列的。大多只是感想。
要將自己的想法以言語或文字等型態及意見或建議的方式表現出來時,多少會過分的產生偏激態度,走向極端。在眾人的反對聲中要奮力的維護自己的立場,這情形是很危險的。雖然打報告這種事不太像努力的伸張自己的正義,有時候人會有心內的假想敵;況且我還不習慣直接將所思搬上螢幕,感覺鍵盤會扼殺我的思考。偏頗之處在所難免,希望別造成太大困擾。
曾經在國小升國中時去過日本一趟。記憶中的日本,既像是窗外剛被雨水打過的葉片般清晰,卻又已漸行漸遠。猶記得當時就對這地方有著興趣,不知為何。後來瘋狂般的讀日本小說(不是指推理的,談到這個我什麼都不知道。)及日本論的書籍,是在大概三年前了。日本卡通盛行,我也被吸引;甚至想學學日文。那時候起,作了不少對日本一切的省思。今天打的這些,不過像自箱中挑出幾粒球,擺在櫥窗上展示。一遍又一遍的意見發表,使得每每提到日本,那感覺就像錄音機的循環放音般。很久以前的事了,如同從具有思想起,我就學會了被回憶掩埋。
在打入報告的過程中,愈發的感到了自己的脆弱,似乎是無可救藥的。
1998.6

2004/9/16 11:57 紀錄補完計畫增錄。可惜另一篇介紹台南的,電子文檔已佚失。

說佛 (OnBuddha)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OnBuddha觀看原來的格式

說佛


說佛

用這個題目實在會被人笑掉大牙,有的則會氣得要死。當然,還不乏覺得悲哀或不屑一顧的。不過,因為近期兩三次與妹的對話,現在的我實在(應該)也不能說是「完全沒接觸過佛教」了。所以,這個題目姑且說是「我所以為的佛教」吧,我想這應該就比較不會有異議了。(只會剩下「那個?不值一提!」的不屑態度。)對這種敏感的題目,還是小心為妙,實在相當的危險。
不過話說回來,會有那樣表現的人們,應該沒什麼機會看到這篇文章?所以還是請容許我在這大放厥詞的無理舉動吧。(一拜)

因此,先來談談資訊來源。妹讀的是,三年初級部畢業。(可惜教育部不承認學分,是故不具大學文憑效力。)聽他說他們比其他佛學院有更多鑽研經書的時間。這幾次的對話我盡量以客觀的方法提問。不過,這些當然不保證我所得到、所理解的就真的是純正的佛學。「你雖然說你想要問一般的見解,但我覺得你是要問的感覺啊。」如他所述,我只能「期望」是這樣
我大概提問了我有興趣的一些問題,其中或許也有不少是大部分開始學佛的人會有的疑問。無論如何,我得到了一個我所以為的結果。

簡單的說,我覺得佛陀所察覺到的,很大的一部分和我的想法是一樣的。當他悟道之後,聽說本來也沒有打算要出來傳道。但因緣際會,才造就出了眾多信徒與輾轉流傳成現在的佛教。(這部份事涉玄機,非常可能夾雜有不實的描述,甚至本身不過是傳聞,所以點到為止。)而他的本意其實很簡單,只是希望我們能看清世間的無常,我們所執著、所不能看清的,其實都不過是因為我們沒能將眼界放大,沒能「看開」。所以,他的傳道,主要希望大家都能看得更透徹,更清明。當你今天真的不會為想到的新點子被對手奪走而失望生氣,被撤職或裁薪也不為所動,甚至於當最近的親人逝世也能平和處之時,世上還存在有苦難嗎?人世本來就不是苦海。但當你不能看透,會為小事所動時,那萬般皆是苦。所以,他所說的「離苦得樂」之道,本來 就不是教人要在死後或來生求得正果,而是在當下就能極樂/涅槃。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就是這麼想,這些話是不是在經過我的口中傳出來之後,已經沾染太多我的味道(因為這實在太過於像是我會說的東西;事實上連阿含經中佛陀都多所提到死後的事。),但我確實聽到了起碼是類似的言語。
不過,我們之間仍然有決定性的不同,而這差異也有可能僅僅肇因於時代因素:現代的資訊比起過去實在是多太多了,而這一點除了使人類的眼界拓展外,竟也造成了所看到的「真理」的差異。也就是說,假如佛陀生於現代,他看到的,說不定也會是不同的東西。雖然令人感到悲哀,不過「佛」陀畢竟也是人,受制於當時算是顯學的婆羅門教(正如同我今天受制於佛教);他所看到的,就是身為一個人所能看到的。基於這一點,我想我可以猜測,若是人類的文明能順遂的發展(最近在預測時總需要加上這一句,也蠻可悲的。),在數千,甚至於數百年後(也有可能不必用到這麼長的時間),佛陀所諭示的真理,其一部分(我冒昧猜想是現在說來超自然的那一部分,也就是輪迴以及來生等等的那些部分。)將被� �學證明成偽,而這甚至無法被辯駁,就如同現今的基督教所面臨的狀況一樣。而我在這所說明的道理,也將在未來的某個時候被證明有誤。不過,我想即使如此,這些道理還是有其價值存在:其接近「真理」的部分。當然,把我說的當作是口氣狂妄的妄言妄語也未嘗不可,我也不會說「你們等著瞧,終有一天你們會知道我是對的!」(事實上我所說的理應有誤。)只是,我想這些話多少有其接近真相的部分,而這點應該是不能否認的。(說來,光是如此似乎也沒啥大不了的。那改成這樣吧:這些話,多少能給人帶來新的啟發;這樣的說法如何?)
以上那段包含了許多我新確認的部分,下面來解釋一下。首先是那「決定性的不同」。佛教的基本理念,是因緣/業的起與轉造就了世間萬象;諸法皆因緣起,並無自性,故說空性。因此,事出必有其因緣。但從我今早確認到的,這「因緣」卻不是某些人所想像的那麼死板,而會是類似我所舉過的例子:例如,當我今天被人所欺侮,假如我認知到對方正氣在頭上,所以會辱罵我,是遷怒,也是人性的一種,那這業就被消解了,也就不會產生我每次碰到對方都心想「君子報仇、三年不晚」的結果。(嗯…這個例子不是很好。)
但在我的思想中,「空」的真性,並不需要藉由果報與業的存在才能解釋。因此,就算今天種瓜卻得豆,縱使不若他們所謂基於人道層面的果報:「業縱使可轉化,終究還是不能憑空消失」,我依然可心平氣和的說「空」。我的解釋法很可能會被相關人士說成是另一種「斷見」,但我想將一切都算計得如此死板(把帳算得如此清楚)的果報論本身就不是個足夠自然的東西。或是說,即便因果的確存在,也絕不會是我們所想像或認知的那般。因為,假如像佛教中大多數人所說的那般,則「業」勢必需要累積到死後尚須償還。這樣的話,我們很可能必須再造出「來生」、「輪迴」等觀念來圓融這個理論。但我們看不到來生,也無法確定死後是不是會像我們所想像的那樣。(我完全沒有說「� �不到,就不存在」的意思。但假如只有極少數人在那裡張揚「我看到過!就是那樣子!」然後又有另一些人跳出來說「你錯了!是這樣子才對!」誰又知道或能分辨「真實」到底是長什麼樣子呢?)說得更殘酷點,真的要架構起一套那樣的系統的話,結果是只要是活過的人,就脫離不了輪迴:到底是誰規定作了壞事就只能再陷入輪迴,而福報積夠了、了悟了就能脫出的?當你一存在於這世界,當與人有往來時,那看不見的聯繫就只會越來越密集罷了。假如做壞事要償還的話,做好事的人不再多輪迴幾生等人家來償還,那那些被他幫助的人到底要把業還給誰?所以我們雖然有質能守恆定律,(在某方面來說,和果報有異曲同工之妙。)卻不允許某個東西今天變得更重了就能夠落跑;因為,這個平衡假如有缺口,就不能表現良好的存在。唯一一個解決方法是我們有辦法利用某些自然之外的手段來達到相加相減成為零。可惜,我們身為普通人,通常不會具有超自然的力量;我們能做的,頂多是盡量少和人接觸,以減少。而就算只有一個人,我們甚至還會被自己的人性絆住(如CROSS†CHANNEL中提過的)。即使一切都如我們意料之下順利的度過,也不可能準確的歸零。因為,我們儘管可以將仇恨轉為感激,也無法在所有情況下將親友轉為陌生人。所以,當我們一生下來,就已經是地獄了。要以一旦省悟就能脫離這些是是非非來解釋,我只能說當我們得在這世上隨著眾人玩遊戲時,既然會影響到他人,就已經不斷的造著業了。以普通狀況考量,這輪迴非得至死方� �,除非我們能引發超自然現象。至於那(人外的能力到底)是什麼?…どうかな。總覺得那不是我每天在這裡以這樣子的方法「悟」得出來的東西(啊不、這點應該是無庸置疑才對…),非得藉助些什麼「大宇宙的奧秘」這類型的東西才可能達到的境界(啊、這點就…)。因為我可能一生都不會有機緣得知這樣的手段,所以這裡也就沒辦法提供了。お許しを。假如想深究,可以試試坐禪之類的吧。那到底會不會得到「真理」呢,就等我有朝一日再來探究了。事實上我們看到的是什麼?是人世的確不存在「絕對的公平」,而因果律也僅僅發生於「我推石頭,石頭就會產生反作用力於我」這麼簡單的物理層面。從來沒有說「我殺了你,我就一定會有報應。」因為,掌管這部份的不是因果律,而是人道。即使將果報推到唯識的層面,我們所能確� ��的,也一直都是歸源於我們的心。而自然界,從來就沒有發出過任何聲音(俗話說「上帝不會說話」)。所以,我們不能拿出「當我捏死一隻蟲,假如蟲在臨死前想到前後的因緣,悟到這並不是值得去怨恨的,那這業就消解了。」這樣的例子,而應該說「的確,我捏死一隻蚊子,假如有慈悲心人士在一旁,可能會說我兩句;假如那隻蚊子是某人的寵物,那我可能有一天會被某人找上;但也不過如此而已,絕不會只因為因果論說『業要償盡』就無緣無故出現『因為我前世今生的行為,使我必須少一隻胳臂』這樣的後果。」我甚至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沒必要非將此行為套入「業」不可,因為事實上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是不會有「我們所想像的」報應的。而我今天也不會因為用蚊香或用手刀多殺了 一兩隻蚊子而造成什麼不同。(假如我多殺的那一隻會有鵬程萬里的發展那另當別論。當然,這有點宿命論的味道:那隻蚊子「本來預定…」等等。)再說得清楚點:就算真的有來生,誰能說我今天多宰了隻蒼蠅,造成的定是我某一個來生被人辱罵一頓,而不可能會是多賺幾萬兩金銀呢?果報論的弱點就在於他們舉的例子實在引入了過多的道德觀。而現實呢?就算落實在更基礎(物質)層面的果報論說得通,但大多數時候卻會落得混沌理論(希望我沒有引用錯)所預示的結果,大部分的變化都不會造成後來決定性的改變。佛教過分把天道擬人化了,致使出現「因為曾有一世殺太多魚,此生方被亂刀砍死。」這樣的解釋。不說玄不玄,光是那種解釋因果的方法就令我感到不妥。說真的,那不是「我們希望世界是公平的」所投射出,能讓大家� �心的說「世界畢竟是公正的」的假象嗎?但世界絕不是圍繞我們轉的。生活上,最好也是持著「消失了就一了百了」,縱使不一定會較為接近真實,但起碼會比較坦然吧。這樣的想法有點小乘的味道?不過,如我所說過的,重要的不是生死,而是不在乎生死:不論是否生死都一樣。

果報論有果報論的問題,緣起也有緣起無法解釋的現象。緣起指的是更基礎的道理:當有變動時就會有相應的反應。至於這反應會不會造成我們所期待的果報,那是另一回事。但,真正的緣起論,也就是「牽一髮而動全身」,連「死亡」的因緣都應該僅代表「死亡」這事件本身所引起的影響,而不是能將這生物此生一切行為轉持至「下一生」這種天方夜譚。(…好吧,這是「我希望」。)也就是說,緣起應該是種連人本身都被當作工具的理論。此外,這樣的理論依舊無法解釋「」這門事。Additionally,通常也不會有(偶爾還是會有)「到佛寺幫忙能消除業障」或是「佛祖保佑我考上第一志願」,甚至「到佛寺幫忙比到親戚家更有福報」;這些大多是心裡安慰。除了這些,依 據熱力學第二定律,緣起將會不斷的消耗,所以不管我們怎麼做,世界一定會變得更為紊亂,所能引起的變動也將隨著時間流逝漸漸變小。對這點緣起論基本上也保持緘默。更甭提「鑽石太陽電池:由光熱轉換成聲電的奇蹟」中提到,Uncertainty principle允許了物質與能量「無中生有」這種違反常識的現象。(雖然不確定是不是Uncertainty principle,但我確實在其他的文獻讀到基本粒子「無中生有」的可能性。)在許多方面,緣起論依然有其無法圓融說明的部分。
順帶一提,佛法中的「空」,我想和唯心論是扯不上關係的。這裡的空,由上面的解釋可知道是由「諸行無常」與「諸法無我」而推導出來的(能不能「涅槃寂靜」是另一回事),而不是指心的幻象啥的。

其實,就算並沒有來自緣起,我的確還是察覺到某些類似的東西。現實世界中,我們的確沒看到過「恆常」不變的事物。勉強要說的話,那也不過是極為鮮少的某些「道理」,而不是現象實體。所以,我們所處的這個環境,其實已經嚴格的限制了我們的行為。讓我們來定義一下「意義」的意義。何謂「意義」呢?當我們提到這個詞時,我們通常指的是存在過造成的回饋,或是與不存在相較,所造成的差異。(對當代的影響力或遺留的變革。這時通常也包含著「目的」的意味,例如:你人生的意義為何?)偶爾,還代表一種特殊性,「只有某個個體才能做到的事」等。以此來看,我們所謂「個人的存在」不過具有種狹隘而短程的意義。正如在< a>銀色~完全版~中所討論過的,縱使是如愛迪生,就算他對「現代」有很大的影響,但十萬年後呢?而這還不過是宇宙歷史的一瞬間。或許,連人類總體的「存在過」本身的意義都比這些大。正如同我們知道恐龍存在過,卻不會知道某隻恐龍做過如何偉大的事。即便他們也發明過電燈,然後在某文獻上記載了某偉大的恐龍達成了這項豐功偉業,那對考古學家來說的意義,恐怕還會比對大部分人來說更為重大吧。而我們卻無法保證這些,在時間的洪流沖刷下,最後是不是還能存在如一粒沙金那般的光輝。所以,假如我們不把眼界縮小,說「能影響後世(數十數百代)的人類」,那我們所追求的意義幾乎都是無意義的(因為最後終究還是不會造成變化)。…當然,假如「意義」的定義是回饋,那就另當別論,因為對這種定義來說,努力得到回報,這就已經具有十足意義了。只是,再好好的想一想,你真的能滿足於這麼膚淺的定義嗎?
這種說法並不追求「為何」世間無常,所以並不會在乎到底是緣起或是啥道理才讓世界具有這種型態的。但,其實這還不是「空」。以我的角度來說,我落實在佛教層次的「空」(稍後我會提到非佛教層次的。)是更為莫可奈何,就算是「」存在,都無法否認的概念。意思是,假如未來人類有辦法利用科技達到半永久的長生不死,甚至利用進化等手段,讓人在「概念上」都是永恆存在(例如將精神數位化等。就像是極樂世界,甚至於是神或佛吧─請容許我冒昧這麼說。),我們還是無法脫除這樣的性質。這點的精神在很早期,遺作那時候就說過了。作人生的意義那時也提了一次:就算今天,你真的能夠像皇帝一般有錢有勢,後宮佳麗三千,長生不老,おまけに有魔法加� �,要星星摘得到星星,要愛情就有辦法使人死心塌地愛著你;人民永遠無知,讓你即使昏庸無度也能舒適的活下去;世界繞著你轉,樹上長出麵包來;愛迪生的名號與事蹟在一億年後大家都還記得很清楚。我不是想說這樣會感覺有點虚しい。當然很多人會欣然接受這樣的環境。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我們之所以將這些視作「價值」,不正是因為我們在意他們嗎?因為在意,所以他們具有價值。當我們眼界永遠無法從這些慾望中移開時,我們所得到的就是有限資源的爭奪,與禪讓所造就的美德(其實那只是將利益從一方傳到另一方,真正以人性的角度來說,一點都不美好。其餘相關討論見Roman eines Schicksallosen。);我們所知道的就是以這些� ��值為基礎的生活。當你將焦點從那上頭移開,不再注重價值,不再在乎生命;權位財富於你如浮雲,甚至在有必要時,連眾生都無異塵土;那這些就不會對你造成拘束。有沒有長生不死,「常」是否存在都不會造成意義:因為存不存在對你來說都沒有差別。只是,這樣一來,世界也就沒有任何留住你的理由了。對你來說,這一切都是空。
只是,有多少人能接受呢?不如說,會口吐「你的想法未免太太太消極了吧!」的人佔絕大多數吧。何況,大部分人的確就是以此當作他們人生的目的。But,縱使如此,(其實這一點都不消極,因為我不是往負面想:我純粹只是想將世界看的更透徹罷了。)是不是還能有決定性的論證能否定這樣子的說法呢?或是說,我們除了將眼矇起來以外,沒有能夠活下去的勇氣

善惡果報在現代的我們眼中似乎不像是「真理」。所以我現在要說的(已經說過的),是不基於果報的「空」,而這可能還會比果報更玄。(說是這樣,在我看來還是蠻容易理解的吧。…或是說,我希望如此。)我很想說,請參考人生的意義一文,不過這裡還是簡單提一下吧。
人類文明至今已經不知演化出多少套人生哲學了。其間多少有差異。當然我們不能否定「好」的宗教、主義與人生觀大多建議人為善,並從積極面看待人生。但我們也不可否認我們所定義出的「善」、「好」並沒有一個完善的定義,也就是說我們大多只是將我們的希望、能讓我們快樂的東西當作是「好」的,而事實上卻沒有一個真正圓融的解釋,自然也就提不上探討其間的關係。但我們應當知道,天道其實並沒限制,甚至也沒規定我們應當如何做:那是人生哲學的執掌。所以,在現實並未定義出這樣一套「真理」之下,我們卻還一味的追求,希望能找出一套來,那我們所能發現的,也就僅僅有我們所看到的東西罷了。所以,我們所追求的這套理論,假如一定要印證在實際物質層面,最後只得落空罷了。因此,我們必須先要� �清自己所汲汲追求的,本來就不會是一套可以實證的理論─別妄想在自然界中找到基本公理來證明他(別再提什麼「可以從科學得到印証」了);這樣的話,我們的心就會坦蕩多了。因為,我們是用人道來實現這套理論。所以,這套理論並沒有定論,他會隨人性而有所不同,於不同文明下有不同的理論;甚至於正如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幸福」,對不同人就有不一樣的解答。重要的不是「哪個理論比較『對』、比較『強』」,而是理論只要能自圓其說,並為週遭的人所接受即可。以這點來說,有時還會造成沒有符合現實的現象。
所以,我所說的「空」,就是指我們無法實證這套理論的公正性:因為他不會是「真理」,而不過是可能套用了某些天道而呈現出,對人性作了最佳化的行為守則。假如硬要說其中所包含的不變性,我想就只有「因應人性而定」是真切不變的吧。但,我們絕不會以為光是這樣就是我們所要的東西。所以,畢竟是「空」。那這樣衍生出的人生觀呢?很有趣的,和佛教也蠻類似的:一樣會導致無欲求的結果。因為,當知道一切的行為,一切的思想都和我們的文化、經驗、肉體脫離不了關係時(所以沒有「絕對的理性」),那還會不了解我們的所作所為,諸如愛恨情仇,都是無用的嗎?而在了解到這一切後,就不再有必要爭執(有人或許會在此加上「為小事」,但其實大小又有何差別?),而對他人所產生的憤恨,自然也就能以� �人性本如此」來看待。這有點「同理心」的味道。別說這是基督教的「原罪」與「大愛」,因為縱使在某些行為上能這麼看待,但我們的基本層面是不同的。最起碼,對我來說世間無善惡。所以我說「人性」,不說「原罪」;原罪是配合他們那套,為了達成圓融而生出來的。而人性,卻不僅僅只有罪。

2004/7/22 23:37,8/1 12:10; 8/20 14:15佛教層次的空,2006/2/3 15:44緣起論的問題

However,絕大部分的人生哲學需要定義出應該作的事。那一個比較好的定義是什麼?這次我意外的得知佛教大致將其定作「心安理得」。稍微想一下,這是個很令我欣賞的定義。我之前過於執著在一個「可以讓世界大同」的善,以至於我沒看到善其實可以有其他的判定法,結果造成我無法作出定奪。
但若光只是「心安理得」是不夠的。因為,世上有太多你心安理得,別人卻坐立難安的事。例如穿得比較輕鬆出門,被雙親看到卻說是「邋遢」。對他們來說,這是不夠莊重。當然,這也許可以說是他們「看的不夠開」,不過真的(只)是這樣嗎?又,自己是否就「看開」了呢?因為歧異是如此的多,所以我們最好將善定義成「大家都心安理得」。
但即使將「善」定義成「大家都能心安理得」,不只是不能保證不能有爭端,甚至還是另一種「惡」。例如,假如為了大家著想,開發新的物品(或生活方式),這是「大家都心安理得」的「善」,但開發的後果或許造成資源的耗損,或許還會因為短見造成未來更大的災難。所以,這種定義縱使在合理性上比較說的通,但說到底卻不是個能夠令人「心平氣和」接受的定義。
那麼,再變成「大家『自始至終』都能心安理得」吧(好像越來越像Utopia了)?這不是僅僅站在自己狹隘的角度下的標準嗎?況且,除了全知全能外,如何能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達到這個標準?我們連自己的未來都掌握不住了。…當然,假如一直這樣加下去,最後或許真的能變成個我們想不出有啥毛病的定義,但別忘了我們每一次將條件限制(範圍縮小),我們所期待的「善」就越來越儚い,甚至於在大部分情況下都不會存在。但難不成就要因之證明「人世為苦海無邊」?別傻了。「苦」和「樂」一樣只是人的情感,本質也是空(所以我才不想提到他們)。的確,這樣子的說法可能不會影響那些擇善固執的人們的意思。那麼,假如終於找到了一個對「人類」來說的「善」,是否有必要考慮到對其他生物,以及非生物來說是� �也是「善」呢?
重要的是,果真有那麼一個狀況或是抉擇存在時,那已經不是「善」了:試想,假如有種方案能達到不是「雙贏」、「三贏」,而是「全贏」的地步,還有人會笨到不那麼作嗎?那已經叫做「利」而不是「善」了。而支配這世界的,的確就是「利」。這裡的「利」並不是「利益」或「利害」的意思,而是種叫做「我們(in-group)覺得比較好、比較恰當、獲得較多而損害較少」的選擇。探討到這麼深入的程度,已經不存在我們以為光明正大、落落大方、君子風度的善了。
所以,固然這是個令人欣賞的定義,可是「他不能造成世界大同」與「並無絕對的行為規範」(並不能定出「怎麼做絕對是『善』」)這些性質(真義)可別傳出去囉,因為這和我的言論一樣會造成世界大亂的(想太多了←笑)。
就這點來說,大道說不定是不能傳的。因為,每個人所看到的都不同,實行的方法也不一。縱使我k氏今天能夠在了解這個道理後,勉強還能維持常人看來「只是有點怪」的程度,卻不能保證「壞」人領悟到之後做「壞」事時不會作的心安理得。(好像有點「真理教」之類末世教派等的味道了,糟糕!)更糟的,說不定還會覺得「作完壞事要害怕?怕什麼呢?假如找你所說的,作了壞事就會受到處罰,那就像是買賣一樣,我做了,終有一天就有報償。假如沒有,那就沒有吧,不也賺到了嗎?」所以,以此說來佛教其實算是很安定的宗教,因為信佛的「惡」人總還具有「良心」,但以我的這種想法,縱使今天被人砍殺,我也會微笑而去啊。(…更不用說我砍人了。)
「善」的另一種定義是「利他」:使他人得利;說明白點是讓他人的喜好或願望實現,說簡單點就是行他人所欲;成人之美,甚至成全他人。另外,還有像「可以自圓其說的就是善」。つまり、今天假如有人能將「力量就是善」這個議題說的人人心服口服,那麼「力量就是善」就是善。不過這些各有各的弊病或漏洞,在這裡就不再深究。

佛教將一切都精算也就罷了(這還很可以接受),但還死命扯上人世價值觀的善惡,而這層次的不滅論本來就不像是存在。(起碼在當下的世界…這有點像是藉口,其實我只是要表達我沒那麼果斷罷了。←當然,是指表面上。不過既然連這句話都說出來了,自然苦心也就白費了。或許,真正的意涵並不包括我們所以為的善惡?)再怎麼說,讓天性狡猾的狐狸此生再這麼狡滑下去,還被你說「就等他哪一天悟到自己不應該狡滑」,這算什麼?(你希望他怎麼翻身?絕大多數都會越陷越深吧!這樣子的安排在絕大部分情況下只會造成惡性循環罷了。也就是說,這就算說得通,最起碼是個人性實驗的差勁示範。)或是說你嫌他不夠狡猾,所以此生一次� �個夠?當然你也可以找些理由來掩飾那更高等的存在的這種殘忍處置,假若你連這種機制都學基督教,判定為由那存在掌管的話。
基於人道層面的果報,我想可以用一種方法來做補救:不用凡俗的認知來「精算」行為,而用另一種方法來定義果報相依的系統。這樣的話,撲滅病媒蚊的那些衛生人員就不至於遭受消滅生命的報應,我們也不至於動不動就想到「這樣做犯戒」、「那麼做違法」了。佛教現行的作法好像是這樣?還有一種是將「果報」當作是種趨向,而不是必然性。趨向代表的是,當我們造了業之後,我們「有那個機會(潛力)」會得到應有的果;這就像努力就比較有機會能成功一樣,努力不保證能成功,甚至有時候(雖然機率極小)沒經過努力也可能成功。(這時我們通常說成「運氣」,這幾乎是果報所頭痛的最大問題:因為運氣不好精算,是故我們需要前世今生來圓融這理論。)也因此,有其可能性,卻不總是能保證一定會如此。意外多少是存� �的,而且維持人道層面果報的,多是人網,而非天網。而一切的終結,就在從這世上消失起。這樣的話,果報就不再需要靈魂、來生等來彌補此理論的不足了。很顯然的,假如把「精算」當作是種譬喻,像是老人家的得道者對沉淪中的我們諭示「別隨便打人喔。隨便打人的話,被你說的人也會生氣的打回來。」如此一般,那倒也說得通;只是這就有點「騙小孩子」的味道了。而且,萬千佛經中,到底還有多少是「騙小孩」用的呢?
因此,過於精算的果報論,是種制約,甚至是種圈套,用來「對付」「普通」人用的?それは、俺の感じた真実。
有一點得特別說明的,我並不是為了讓人想「喔,原來會不會有報應都要看機率啊!那我來研究一下怎樣比較不容易遭報應好了…」而提出這樣的想法。我純粹是為了希望使緣起與果報論能更圓融而提出來的。當然,有可能已經有其他人作過補救了(只是我沒打聽到),這樣的話就當我多說的吧。

佛教到後來被推的很廣,於是出現很多咬文嚼字之人。的確,有的是因為還摻雜了其他的道理,所以「不得不」變得龐雜。但,其實其本意是很簡明的。從來就沒人說要懂大智慧才能得其真義。
還有,因為科學的確能助我們發覺世界的真實面貌,所以別再說什麼「不會煩惱,連小智慧的功用也沒有了;所以不需要科學。」了吧!人畢竟是人,誰能保證數百數千年後我們不會見到更深更遠的境地?科學演變至今已經是最有力的工具,甚至能印證或使人參悟許多道理。不靠科學,難不成你想靠空想?

順便提到,佛教一直有個出世的制度,意在希望能藉之避開人世的誘惑。你猜對了,我想說這是種逃避。不過,我深切的認知到,這種手段的效率實在很好。假如想一直就這麼靜靜的度過餘生,還是到深山中過活吧。當然這不會是我的選擇。我連「活著」都懶。今俺はまだここに残される理由はソレだけ。

最後請容我再辯解一次,(不用提醒我,我知道沒人會諒解。)我希望自己並不是「為了反對(挑骨頭)而批評」;即使有那麼一點點是因為自己過去的想法而在比較之下批判了佛教,但我真心想作的,卻是「因為看到了有與現實不符之處,而提出指正與解決方法。」可惜,不能否認我的用詞有些已經失當,假如十年後回來看這篇,可能會覺得自己太過激動了。(雖然,那個時候再來修改此篇,在內容上的修訂有可能沒有在措辭上的幅度大。)而且,我並不能保證這次「取經」獲得的真的就是真義,很可能我不過是看到了些皮毛。舉例來說,或許哪天我對緣起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時,現在的困惑也能頓時開朗。只是,妹說他比較信服最早的經典阿含經,我想這樣多少也能比較接近佛陀的本意吧。(…也許是我問的� ��不夠多。)另外,雖然我嚴厲的批評了果報,但不可否認,佛教以人之力來約束的果報確實有其相當強的強制力,所以「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也因此有那麼多人就直接將它當作「天道」了。這裡所要提醒的,只不過是「雖然那約束力很強,卻並非絕對」;如此而已。

一樣(應該說在這裡特別要註明),歡迎批評指教。我知道這篇文章還有許多含糊不清處,這些都有待修正。不過在提出建設性的建議之虞,請讓我知道正在批評我,這樣我才有機會改過自新啊(笑)。
2004/8/1 13:52

註:下面列了些佛經或佛學的資源。

人生的意義 (purposeToLive)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purposeToLive觀看原來的格式

人生的意義


人生的意義?

這算是我從寫日記以來導出最大的結論了,為了引證,過程太過複雜,況且如今也無啥餘力再重打一次,所以往後斷斷續續再加增吧。這…沒錯,是意識型態的灌輸,尤其因為我相當的偏激,所以不同意的人十有八九,不想聽的當我廢話;相信我,您不用我說,讀到一半就會自動轉到下一個網站。
到底人生,或是說生命的存在有何意義?這是我們身為能思考的個體所幾乎不會錯過的問題。雖然有的人還在思索中,有的自以為找到了答案;無論如何,這問題的解答就和心智的個數一樣多,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答案;所以我在這最多也不過是統整一下比較廣泛而出名的說法。假如參考當下坊間一些積極正面的相關小品書籍,很容易得到這樣一個答案:生命就是要追求幸福。這「幸福」並不只是狹義的「對當下以及可能的未來感到滿足」那種的,而是包括物質、生理方面的,如創造美好的生活、滿足於自己的生活、事業家庭上的成功;有心理上的,如愛、無後悔、永生與來生;除此之外也包含精神智慧層面的(道、崇高的價值和目標),如自我實現、「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使全人類幸福)、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 命」。當然,以我的角度來看,這些不過都是「人會作最『好』的選擇」這基本條件延伸,不論是追求真理、求功名財富或滿足生理心理欲求、享受平靜的生活,都是當事人覺得「最佳」的抉擇。以這個角度來說,人生的目標是成為富翁或救世主並沒有差別。
所以在這裡簡單的簡單的說明結論。只要能自圓其說,又不違背事實(這裡面還包括符合已知的現實),並且能讓人們都同意的說法、理論、你說什麼就是什麼,都是人生的意義,都是「好」人生觀,以及好的主義、思想。而事實上自圓其說是很容易的,依照Gödel's incompleteness theorems,我們的體系(思想)要具有自完備性與一致性並不是能以自身證明的,而需要其他系統來cover。你問我,不是「真理」才是我們所應推崇的嗎?哼哼,這就是癥結所在了,因為我們總是只能自認為已經掌握真理。OK.所以,讓人死就是爛意義嗎?但當死能成為解脫,能解放當事人以至家屬時,這時讓他痛痛快快的離開不是更能讓人鬆一口氣?所以有是否能容許安樂死之爭。而對某些人來說,人生的意義則不在於生死。生也好,死也罷,只要 他心目中的目的達成就夠了。戰爭呢?為什麼偶爾只能以戰爭來換取和平?是該從頭到尾支持和平,或是逼不得已以衝突之後的勝者為王來換取平靜?因此,更「好」更「正確」的意義固然是全人類都認同的人生觀念,但很可惜的,這就像宗教一樣,你奉為寶的別人當屎看。以這種想法,就算全人類都信佛信基督,我還是只有表面順從。因為,不同的意見太多了;像是佛教也很好,不過不是每個人從小到大生活環境都能過得像佛陀或活佛一樣,具共同的成長歷程,悟到相同的事。
而在這個表面之下,隱藏的是更為黑暗的基礎。(套句普通人的話是這樣。但其實在我來說是光明喔。)為何只要說得通,阿公阿媽都是對的?這表示了只要能夠達成妥協,不存在標準答案。人文世界中,符合所需的答案太多了,不像自然科學或人腦中概念的數學。而另一方面,考慮到究竟是什麼基底能讓人如此隨心所欲建造時,令人不太想承認的現實就浮上檯面。C++OOP中有種虛擬函數,只是宣告了個形式,接下來的內容愛怎麼發揮就怎麼發揮。只有這種函數能讓人如此自由。基本上,假如基底本身就有些東西,亦即有些先天的限制,是不能讓人愛怎麼建就怎麼建的。更好的例子,則是Gödel's incompleteness theorems。也就是說,如同亞里士多� ��所言,我們所能作的並不是掌握自然界背後那終極的「道」,而只能藉由排除法,求得個看起來最合乎道理的規則。人當然能相信自己具有神性,但「相信」並不能帶來真實,因為當一切合乎常「理」時,我們唯一能作的,還是抉擇。而這已經被證實受到我們的過去以及環境太多的影響。從上一段我們發現這些最基本的限制的確存在,但也不過是能自圓其說,又不違背已知的事實,並且能讓人們都同意;而這到底表示什麼?這些東西完全沒回答我們對人生的需求及探求。假如濾掉毫無關係部份,剩下的就是空無。因為啥都沒有,所以隨人說。那就像建房子,只要建起來能遮風避雨,遇到地震不會倒的就叫「好」房子。
讓我們再說得清楚一點。的確,世界上存有多采多姿的事物,(美妙不美妙是另一回事,因為這是需要藉由「心」去論定的。)但若是說到我們所追求的那種意義,卻是不存在的。因為,存在本身不需要意義。所以論到我們所追求的那種意義,我們所得到的只是空無,因為我們連基準點都沒有辦法抓住。沒有立足點,自然無法再去說有沒有、存不存在。只是,我們的思維卻會冀求著存在的意義,並且將所有行為合理化:因為我們就是這麼認識世界的。
話就點到而止。再看上面的條件。「符合事實」,還包括一些必然的準則,例如生物及自然都朝向自以為「好」、「有利」的方向發展。不說大自然,光生物界就很明顯,尤其是能自由思考,具有「我只做自己以為好的事」CPU的人類,只希望過更好的生活。你以為行善有多偉大?假如沒有「行善是好的」先入為主,誰行善啊?同樣的,假如不是「為惡有利」的想法,壞人也都不見了。這也點到而止即可。
來批批假佛教—假如那些人一如我所想像的那麼膚淺的話:就算今日世界不「空」,永恆存在;就算大家終能成佛或是享極樂,那對我仍是無意義。舉個小例:有一天,鄰居中了一億,他很高興,但那又與我何干?我還是活下去,就這麼活下去。想法較為簡單的:鄰居中了一億對我無意義。同理可推鄰居得到Nobel Price,自我實現,當了總統等。假如鄰居給了我五千萬,這就有意義了嗎?不,給就給吧,生活過得更好?更好就更好吧。那又如何了?OK.角度放寬點,置生死為度外的人:鄰居的將軍下令殺我?那就殺阿,我就死了罷了,這整件事仍是無意義。將眼界加寬,就算有佛在享即樂度眾生,有個全能的神閒來無事捏泥巴,我們及神又算什麼?這一切都不構成意義。除非,除非將眼界縮小,開始計較一些東西:「永恆對我很重要」,永恆成� ��意義。「生命很重要」,具有精神價值;人命成了重要意義。自我實現很重要,於是那成了人生追尋的意義。錢…懶得說了。當眼界放寬一切都不計較時,永恆、極樂、靈魂及神佛都已不具意義。當然,假如這種狀態就叫「佛」那我是無話可說,(應該不可能…以我所知極為表面的佛教。)不過事實上就是:這一切都是無意義,即使無因果無善惡,空還是空。(上次在火車上聽一位法師講,佛教必不能無因果,據我所知也是如此。)
有些人相信有位公正的裁判,會讓人的一生吃的苦與享的樂(耳に障るなら、「幸せを感じてる程度」に変えても良いぞ。)相同,所以他們人生的意義就寓於「先受苦,後享樂」。姑且不論這到底是對是錯,我們先來看看有關「有意識」的神是否存在的議題:雖然對「意識」的定義可能千差萬別,但以「我們所希望」的神來說,這大部分是指「具理性與人性」。而現在科學已經證明,人之所以能作出判斷,具有「理性」,其實和我們這副臭皮囊脫不了關係。也就是說,沒有絕對的、且是我們所熟知的「理性」這回事,我們都受制於過去的經驗與現時的生理狀態。很顯然,以這個角度來說,如希臘雅典神話中具愛恨情感的神不過是人們想像中的造物。以另一個角度來說,姑且不論某些無神論者「假如神真的存在,為何他們都只存在於� �說經典內,而不顯現在現在的我們眼前?」的言論,讓我們來想想,果真有一個「絕對理性的神」存在,那他應該如何作抉擇?例如,天堂與地獄,或是輪迴轉生真的有必要存在嗎?而他又應該如何應付看似純真,其實不過是為生物性所侷限的祈禱?以這個角度來說,假如神真的有辦法deal這些事件,他絕對不是我們所想像的,一個具有「人性」的神;也就是說,他的抉擇方法不會依照我們的「常識」。因為,以人的做法來說,有太多問題無法自圓其說。例如,大家都知道有時候善意的謊言對於處理事件來說是比較「人道」的作法。但,一個不能撒謊的神,是否能達到「善意的謊言」這個結論?人性是由生物性加上人格特質而成的,對人來說,這是無解的。也許有人說,「只要心懷善意就好了」,そも� ��も、絕對的「善」到底存不存在?那又會是什麼?我們至今都無法說明。要找出解答,除非褪去人性。另外,我們現在已經有好幾個版本的神了。包括佛、道、基督、天主、回(伊斯蘭)教等等雜七雜八一堆。哪個版本才是真實?假如我們有辦法將各大教(神、佛的部份)精神層面統一,那真的就能說是「真理」了嗎?岐異將會不斷,因為這本來就是公說公有理的東西。所以,一個具有「意識」的神,其存在不能自圓其說,起碼在「我們所希望」的神這個範疇內。那不同解釋方法的神呢?我想,這就得要看到底把「意識」作何解釋;這問題就和問「神」到底存不存在是一樣的。
那麼既然我們不能冀求一個祈願能「上達天聽」的神,甚至於無法確定來生或天堂地獄的存在,「先苦後甘」的行誼到底還有沒有意義?假如我說「那完全不能達到『後甘』的預期」,使大家產生「這樣的話,我不如來當個享樂主義者吧。」似乎也是個罪過。以較為達觀的看法,「先苦」雖不能期望「後甘」(本來就不能這麼條件交換了),但還是有其價值存在;這就像「假如世界上大家都是善人」的情況一樣。只是,有效果歸有效果,千萬別期望那有多明顯。
就因為事實是這種狀態,所以想如何自我設限,如何創出種「自我的意義」,只要符合基礎遊戲規格,都是可行的。人生也才這麼數十百年,不這麼做,活著還有啥意義?而這基礎遊戲規格,我叫他做「天道」,(反正神已經成為空殼,這個性質相近,借來用。)亦即「神」或「(假佛教的)佛」,你愛稱啥就是啥。這觀念有點像「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因之,我的解答就出來了。這種情況下,就算真的有靈魂,真的有具意識的神,稍加修改理論仍是能成立。雖然這問題到我離世大概都不會有個了結,但最起碼現有理論及所知現實強烈指向永恆的靈魂及具意識的神不存在。
同樣的,以現實面來說這也只是個可能(我用詞一項不喜歡專斷)符合遊戲規格的說法,想聽就聽,(應該是不會有才對,現在人們大多具有自己的思想了…吧。)只是部份聽不進也請參考一下,我非常歡迎有興趣的人來信討論。
2001/9/22 11:25PM(~1700字) - 11/8 11:07PM,2004/6/20 9:6「有意識的神」,2005/5/18 22:46生命就是要追求幸福(間斷加增修改中)

有時,我也會想,既然我會得到這樣子的結論,世界上比我聰明的人那麼多,為什麼現在卻幾乎看不到這樣子的主義流傳?我只能簡單的猜測,那可能是因為幾種原因:知道的人覺得這太簡單了、覺得世間的人沒必要知道(知道了又能如何?對人來說,不如不知道。)、覺得人們還沒能力處理這樣的思想(要為所欲為,也得先有相當的認知與覺悟才行。像是地球少女アルジュナ中的「抉擇」說,假如被不清楚的人斷章取義,說不定會以為我是世紀大魔頭吧。)。也或許,就算有人說了,也沒人覺得這是真的。
當然還有種可能,這是只有我才會導出的結論。所以,沒其他人發現是應該的。你想的沒錯,我壓根兒就沒想過「結論是錯的」。因為,假如我真的錯了,也不應該是現在,而理應老早就發現了。(或是應該說我乳臭未乾。)另外,縱使我有錯,我也不是不會改變自己的立論的…吧。(最近連說這句話的自信都沒有了。)只是,我之所以還活著,除了因為活著與死去都不再有差別外,或許就只是為了賭上這些微的可能性罷了。…這樣說會不會過於矛盾呢?

2004/5/6 7:14,8 22:32

※有些人會覺得這根本是虛無主義的論調,但這裡並不認為生命是痛苦或結果是悲觀的;更不認為我們有權或應該以強力的行動實証。因為這樣的行為只會造成Hebert Spencer相對於Darwin適者生存理論所造成的後果。

2006年11月23日

未来にキスを (KF)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KF觀看原來的格式

未来にキスを


KISS the FUTURE
這部…攻略中及結束後的評價差異恐怕是至今所玩game中最大的了。假如在半年前,大概又有數千字的心得會跑出來吧,不過現在就算了,時間不大夠的樣子。
一開始到2/3,我都一直懷疑著,這真的是那個人作的嗎??記得那時還沒這麼糟的。此作真可謂之「雛ちゃんの唄声2」,不但系統是同一個東西,連故事題材與進行模式,最重要的是連H的比重及設計都差不多。結果我在校園的部分幾乎全skip:這麼白濫的對話,實在看不怎麼下去。這令我有點迷惑,沒記錯的話我相當的期待這塊啊;這大概只可能有兩種可能:一是有人推薦,否則就是上一作作的不錯,我勝手に把期待度調高了。再翻一翻其他人的評價,「搞不懂是什麼東西」;看來是後者的樣子。
一直到接近結局時我才看出此作為何有人看不懂了。其實前面大半都是幌子,此作真正用意大概是探討愛情的本質。其幾個劇本的涵義…以我的角度:
飛鳥井霞
愛是奉獻一切,具有歸屬感與獨占性。
柚木式子
要的是真正的戀愛,而不是為了戀愛而戀愛,以及被拘束的生活。
守里椎奈
從按照固定模式動作(世間や家族に支配され)的行尸走肉,到具有決斷力及行動力、自由的人。
神澤悠歌
去掉距離感的戀愛,就不再令人心動了。
"GENESIS"
未來,人將把他力本願的愛情轉為自力本願。只有出於己身的東西才能不依靠他人,才得「圓滿」。
愛情到底是什麼?我到現在也沒思考過。不過總覺得死命的從愛情本身去討論,不如從人的感情旁推側敲,一次解決來的快。此作嚴格說來並不全是討論愛情,而其有關愛情的部分也和仿間多數書籍一般,不過是探討愛情的表徵。也就是說,要問大象是什麼,卻得到「鼻長、耳朵大而薄、身體壯碩、腿粗、公的有長長象牙」這樣的答案。這種歸納式的解答總令人覺得有些遺憾。
However,裡面的確是點出了些許有趣的結論。說主角在自走するシステム外,是指玩家存在在遊戲之外的世界,所以存有自由選擇的能力嗎?不過,玩家終究還是被玩家所在的世界所制限著啊。而FUTURE到底是暗示著未來的我們,或是…也許元長柾木真的從現代年輕人的交往中看出了什麼,並嘗試表達出來。可惜我並不確定未來的愛情是否真的會形同幻象,我們為了不再受傷害,只愛內心中現實的倒影(所以出現"Hello,world."中的Visual idol也沒啥大驚小怪的)。畢竟,現階段的我還是個了解恋の儚い而不願意伸出手的人。不過,假如未來大家都能理解佛在己心的意義,這何嘗不是令人高興的事。
skip很久,把程式蓋住會快些的樣子?程式還是Visual Art's 1997那套,就不多說了。這套如今已經有點陳舊囉。CG普普,音樂中等稍上。聲優表現和螢子有得拼,不過終歸是中下。BGM表現的比上一作差。(同一人作的嗎?)
相信我,對絕大部分人來說,就算你們喜歡這部作品,你們喜歡的也不會是原作者元長希望被讚賞的部分。

A Message to Garcia (AMessagetoGarcia)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AMessagetoGarcia觀看原來的格式

A Message to Garcia


致加西亞的信

這本書譯自A Message to Garcia有史以來全球最暢銷圖書第六名。(雖然名單上的有不少和思想控制沾上邊。話說回來,這份list尚需要更新,看來本書已經被擠下去了。)關於書中人物的精神對現實生活所能產生的影響爭議頗大,一方面有太多的人翻閱過,在強迫或是真心有感之下寫過正面的讀後感;而另一方面正如書中所述,有許多人認為這本書有種古怪的目的,並不是純粹為著人們的精神層面的成長而作。我想,他們都沒有錯。要解讀這這本書,需要少一點偏見, 以及不同方向的解讀。
這本書表面上的內容其實很簡單,美國總統William McKinley需要個人隻身送信給戰區的GarcíaWagner上校推薦Rowan中尉。他接下任務二話不說克服萬難達成任務凱旋歸來。就這麼簡單,本文部份可以不用讀了;其實真的要看的話,書中所附的評論還較為有趣些。那麼,這本書到底有什麼值得推崇的?一部光是教人家要聽話、當愚民的書(應該說是文章的評論)被說成灌輸之作不是應該的嗎?下面讓我們站在雙方立場來看看:
這本書是為管理者而作的嗎?YES!
對他們來說,利益以及前途至上;他們的確要不擇手段求得最有利、忠誠度最高的人。說他們勢利,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所以這根本不算什麼。可惜的是,說到最後這本書也沒告訴我們要「怎麼」去找,或是要改變自己使這種人自動聚集到身邊,甚至使原先不是的人各個都變成Rowan第二?只知道要求別人,卻不知道反省己身(不知道要作專案管理以及其他),不但因此造成許多人誤會(或者不只是誤會?)本書只是管理者用來強暴底下人的工具,也讓這本書的整個歷史聽起來就像個騙局。
這本書是為個人而作的嗎?YES!
搞清楚,這裡不是贊揚忠誠。這本書之所以有價值,也不是因為Rowan呆版的敬業或深深感受到的榮耀為人所稱頌。我們看重的並不是他送信的過程,而僅僅是上面所提到的那幾句話以及其體現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這本書之所以有用,主要是因為白金律:不只是同理心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是人所欲者施於人。這麼做的時候他們就會高興,有可能回饋於你(但請別當作「一定」),甚至信任你(雖然得花上一大把時間,經歷許許多多的事件。),將你視作in-group(視同己出),以至將重要事項託付予你,和你同享歡樂(…與苦難)。第二個則是因不移的恆心毅力以及盡全力皆可幫助人升遷。注意,這裡一點也沒提到忠誠或是道德操守、責任心等。會有那樣的表徵大多只是結果,而非原因。因為上司不喜歡被問東問� ��,所以就別問。他喜歡自主性的完成任務,所以依白金律你就這麼做,同時還可以吸取做事的經驗。上司要成果而不是作白工,那…同時,請別忘了大家都喜歡有責任感的人。而你給人的印象,主動積極、遇事先試了再說(相對於推諉或因不能滿足而埋怨、由懶散的天性而推託或找藉口,因而不能成事。)等都在為未來鋪路。記住:人在作,人在看。因此,所謂「你能不能送信給García?」其實就是指有沒有這些特質(以現在這個時代,倒不如說成覺悟。)了。
當然你可以說這邊連責任心也拖下水很不好,人本來就該自發性的對自己所作過的事,對自己的工作有負責之心。但是本書被討論的焦點根本都集中到「服從」上了,這才是大家所爭議的。那麼以我的看法需不需要有自發性的責任感呢?當然要!不過這東西是怎麼來的?沒有足夠的覺悟(教訓或是同理心等等)怎麼會生出這樣的東西呢?你難不成會期待每個六歲娃兒都知道要對自己所作的每件事負責嗎?
所以,這是洗腦?YES!
有沒有用?有!
但是,這本書的價值並不端賴本書作者的意思。如同Elbert Hubbard所言,他一開始根本不知道自己寫這篇文章有什麼引人注目的,或許他的本意只是要稱讚Rowan這個人。不說其他,僅僅提出內涵的話,這篇故事本身對我一文不值。其這百年來之所以會如此的流通,幾乎都拜那些看了以後極為興奮的主子所賜。(這也就是會造成誤會最大的原因。或者說,十九世紀前半是思想鉗制的時代?)而今藉著廣泛的討論,更重要的是大家看他的態度:很遺憾的大家並不是如此看他的。而,若真的有人抱持上面的觀念而依舊說本書寫的好,我只能請他注意本書用詞不當使人誤會,(例如這句:「文明,就是為了焦心地尋找這種人才的一段長遠過程。」言過矣。我倒覺得真正開創時代的,是那些有著不同凡響頭腦� ��人。他們有著不一樣的真知灼見,繼而創造出下一代凡人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技術。書中這種說法於此可謂一種…褻瀆。這種人頂多只能維持住和平的型態罷了,無法創新,甚至很多時候會因為只知固守不知變通或只會服從不能擇善而誤事。又像是說長官很辛苦這段,我很想問:你們真的以為這樣的述說方式可以打動滿腔怨懟的員工?要下屬心甘情願執行這些空洞標語無異要牛彈琴。)又不解釋原因;光是要人照著作,這只是另類的愚弄人罷了。請別說不需要知道太多,或是因為說太多也沒用,反正作了就是好。現在的我們已不能光以愚忠取勝。假如甚至還說出「環境和條件都是均等的」這種話,那我只能說欺負人也要有個限度;你以為人真的是生而平等,甚至生後也是平等的嗎?那我們就不會時時尋找命理與風水師了(當然這不是重點) 。另外,其中沒提到若盡了力卻沒成果的下場以及國家方面應有的後備方案,(例如Rowan壯烈成仁的情況下該如何解決。另外,若真的發生這種事,類似的勵志書籍主角恐怕就不會是他了。這倒可參考地政季刊,顯然這對許多新的勢利Rowan將是一大冷水。)也沒說明Rowan一行實際產生的影響,(我知道,這些人想說的不是成果,而是「你就給我做就對了!」是吧?!但我的重點是「假如明知有更好的方法,難道也不允許提出?」)再加上對McKinley帝國主義思想的背景造成Rowan需要幹這項工作隻字未提;(好吧,我承認有點離題了。這句刪掉。)所以這種洗腦的傾向又更明顯了。
不過,也正如上面所言,這樣的作法的確有其成效。沒有人不歡迎會自我犧牲(付出)的人。這就像看到郵箱中被塞入百萬元卻能不為所動一般。因此,只要搔對癢處,不管是戴高帽或是口蜜腹劍,都一樣有效果。
所以,以我的角度看來,這本書就算有用,也不是表面上大家所說的那樣吧。而那些說本書是另類思想控制的人恐怕是說對了,因為有太多利用本書的上級,使得這真的變成本嫌疑很大的書。
這次有許多話是要說給我自己聽的(雖然自己也提出了許多反辯),不但措辭強硬,而且有些地方強詞奪理。(苦笑)
2006/6/29 16:45

viewerCount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viewerCount觀看原來的格式

viewerCount


瀏覽次數排名:請稍等…排序及構成中

人類手冊 (Handbook_for_Mankind)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Handbook_for_Mankind觀看原來的格式

人類手冊


คู่มือมนุษย์(人類手冊,Handbook for Mankind)

網路上有這部的電子書。雖然佛使比丘1993才逝世,不過因為這算是宣揚佛教的文章,況且就其本身及譯者的態度來說,毋寧說很期望將本作公開才是。因此並不曉得這樣做是否恰當。我自己則是無意間發現本作,拿起來翻翻還蠻中意的,就入手了。是的,我並不是因為要完整了解佛教的企圖,而僅僅因為看到其中某些段落與我的理念相合,這才看下去的。因此要說我也是那種「只看自己想看到的」之人亦無可非議。只是我相信本書的立場可以代表佛教,如此而已。
話說這本書已經碰了大半年了,這次因為停電沒事做才得以結束,其實是蠻諷刺的。不然,可以說是機緣吧。本書為泰僧佛使尊者的演講紀錄,由曦比丘等翻譯。簡單說一下本書給我的啟示,可能是再度驗證信佛並不是代表給予人某種特權(就如同其他宗教或世間一般的佛教所宣示的),而不過是告訴大家既然能放棄,就別執著;訴說應該改變自己審視萬物的態度。除了這點,也請別期待其他任何外力的救贖。就算開悟,身體上的能力和一般人還是一樣的。所以打一開始就別期待有什麼神功啥的。ま、有很多已經是我自己的話了。下面我的心得可能說成我流注釋比較像恰當。

第一章提到「萬物皆是無常、苦、無我」,本來想找碴「要看心態」的。一直到很後面才了解到,這是一個定義,就像我定義「利」常常指的是「所有我們認為的事物」,這裡的「苦」也不單是苦痛等等。不過要看心態也沒錯。我執致苦。不執則不苦。執,則縱有常亦苦。或者說,僅是使心安理得無罣礙即可(這是「」吧)。
「三法印」一章提到戒條的五個共同原則,這令我想到「和」到底是天道或只是人的抉擇的問題,以及為何應行世間人所謂之「善」。通常這類問題我總是會降低層次,審視是否其他動物也有類似的制約。不過,當論到弱肉強食的自然界時,我只能悻悻然說根本沒有打心底的關懷存在。因為其他生物並不存在「同理心」這東西,而這才是人類慈悲的起源。他們所有的,只是動態平衡罷了,假若那是演化的話。因為在物競天擇下,並不一定就會招致滅絕的後果。不過這假如不是天理,當很難為人所接受吧。
接著他提到,輪迴不應理解為超自然的來世,而應解釋為「欲→行→果報」而果報再致生欲,如同一種永動機的loop,這實在太卓越(應說是合我意)了!也就是說,輪迴根本不是什麼神秘莫測的東西。而我之前也說過,人們之間的感情,如婚姻、親情友情等等,大致上都是這樣的(例如School Days就提到「永動機」)。這麼說來,「地獄」也應該識時務的理解為「身陷苦痛的焦灼心態」囉?やるね。
於「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為」一節總結,我想到道德僅限制「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僅僅控制行為,的確不是治本之道。但要宣揚佛教也別那麼明目張膽嘛。恥ずかしいぜ。我想大家的目的都不過是要使人感到幸福,雖然有許多真的「感到」幸福了,不過有很多人窮其一生都無法得到所謂真知灼見就是。(如同其所言,「宗教有三種」。)只是,我們畢竟無法否認白癡,也算是種幸福。

「三增上學」一章說明「定」的含義,這部分讓我有種當頭棒喝之感,可真是一語驚醒還在討伐佛教甜夢中的我了。是的,因為一直想「反」,所以就沒考慮到有其他的可能了。還真是糟糕啊。假如成佛悟道並不是代表離世索居,而是大道之隱隱於市,除了沉靜的心,還得了解一切應該怎麼應對;非出世,而是融於世俗的,那的確也是種很好的解釋法。這也讓我體會到,悟道是深切體驗而生看透之心,這需要過去以及制御心。只是,我還是相當懷疑,假如沒有歷練過,就算習得「慧學」了,像是商業上的know-how恐怕還不是我們能簡單看破的。� ��就是說,就算悟道,假如不是超自然的經驗,恐怕不會懂得宇宙學或是量子力學等等的知識吧。當然可以說在日常生活中不會用的這些東西,而商業上的know-how某些時候也可以用人際關係來cover;但光是能發揮自己所有的潛力,並且看破離合人間,我想對於工作上是不會有太大幫助的。較佳的可能性是能說服上司「這麼汲汲營營於爭權奪利到頭來還是場空」,不過總不可能總是那麼順利。換句話說,今天就算悟道了,依舊有可能被同時代大部分的人所憎恨,並且在歷史上被抹黑成罪人。唯一的慰藉(當然悟道就不會有這種心態了,我是指對同路人來說,例如親友。)不過是自己其實坦蕩蕩。而這在世人眼中和普通的惡人又有何不同?更糟的是,同樣是悟道的人,固然在最根基的,例如對世間為空的看法上互相認同,但在涉� ��世間的部分,假如還是要跟從世間的制度,那麼隨個人歷練不同,卻有可能產生不同的見解。畢竟悟道歸悟道,在日常中我們還是得以環境的規則來玩這遊戲;行有餘力再拖人下水。而對這人世來說,「正確」可不只一種啊(如同有人說人文科學沒有標準答案)。僅僅是悟道的我們,不知道所有的真實,不一定會曉得何者才能帶來最大「利益」。光是什麼才叫「利」(世界大同,或是生活方便進步?),是不是真的要依照世間的遊戲規則追求「利」(這恐怕要視情況而定),以及何者最有利都要爭論半天;更何況沒有超能力的我們不知道自己所做的是不是真的能達到目的(悟道後還是有可能缺乏know-how,也不能保證得到天時地利人和,沒有意外發生之類。);假� �衡量自己的能力,應該選擇別淌這貪混水,是否又不會被輿論攻擊(縱使心安理得)。悟道並不表示無所不能,僅是具有另一種態度,最多也就引出自己本身的潛能罷了。這對習佛的表面效度來說是種頗大的瑕疵。當然我不是說佛教就不好,只是如同我之前所言,人情本來就是個無解的題目,硬要去附和他,也不會得出在根基上有建設性的結果罷了。或者,當然大家都能在空地上建起自己的房子,但要議論「何者才是房子」,不過是種無謂之爭。(參考人生的意義
有關「慧」,這裡說到「厭倦離欲」,我想不如說是無所謂的心,即使被囚禁其中,亦不生波瀾。

行蘊一節提到「我思故我在」,乍看之下似乎否定了靈魂之存在,甚至在見清淨一節還更清楚的說明了一次。但這種說法不怕被攻擊「桌子也是誠意整體而存在的,分解到最後當然什麼都不剩啊!」或是有些人惱羞成怒「靈魂本來就是超自然的東西,切也切不開!其實根本切不到!」嗎?人總是需要希望的,就算是矇騙也好。まあ、反正我也頗為同意就是。

洞察真理一節要我們注意善亦不值得執取,假若時時刻刻被「要行善」所牽絆,那亦是種苦。這點也是長久以來我所喜歡拿來當藉口攻擊我們所認知的普通佛教的,不過很顯然悟道之後這都不是問題。這也和我之前的主張一樣,我甚至以為善惡只是人們自己畫地自限的遊戲規則。善或許可說成是自在,這和戒清淨一節提到戒的定義―平常很有關聯。什麼樣的行為叫做「平常」,這和身所處的世界有很大的關係。印度的「平常」就和我們這邊的「平常」有些許出入。
佛陀.阿羅漢一節中對悟道者的描述與我的想法頗類似。假如我沒認知錯誤的話,這有一點人間樂土的感覺,也釋種對「為何他們仍有作動」的解釋。悟道之後雖然仍就有作為(會賺錢維生等),但那(金錢)並非目的,因此也就不會汲汲追求。因為,對他們來說,人生的目的早就找到了。第六章「自然止觀法門」讓我覺得有部分態度我似乎也已經� ��有。不過,假如真的那麼簡單,又何必出家呢?我想是覺悟問題。因為入世真的太過繁忙了,假如不是對這套很有相關體驗,能非常容易感悟(俗稱慧根)的話,很容易為雜務所影響。出世的環境較清幽,也比較容易專注。

第九章「佛教與人類」中佛教起因一節提到佛教有各種角度,這令我不禁想起自己也喜歡拿瞎子摸象來比喻真理(在彼女の願うこと。僕の思うこと。有提過一次)。我想不管是一座山或是大象,我們要說的都是同一件事。不過他提到「深淺不同」,這的確是角度之外另一個問題。
接著他在「佛教?非佛教?」一節又批判了一些我也察覺到的,現在佛教的怪現象。假如其所言為真,那我的理解(這些行為不正確)應該也是對的。
宏觀佛教一節說到由心理學的立場看佛教,阿毘達磨俱舍論「比起現今的心理學說更為深奧、更加精細。」很有比較、甚至自誇的味道嘛。關於佛教有關心理的部分,我只聽說過唯識(參考BAUS Newsletter - 佛教唯識學的對象理論),聽說分析到內心一絲一毫的思緒動轉。詳細並不知情,因此也不便置喙;例如說「這是唯心論」,或者「其源起應為合理化緣起論所謂萬般皆空」等。
哲學與科學觀的部分我倒是不甚認同,只要是在他的用詞方面。假如他能將「哲學」、「科學」換成像是「傳說」、「常識」等等的,我相信會更好。雖然知道他要表現的是一方依靠人們主觀判斷而無基準,另一方則可客觀反覆驗證而基礎穩固;不同於一般人,阿羅漢形同學過科學的人,見到日蝕也不致驚慌失措;但哲學與科學的地位這麼比喻並不怎麼恰當。另外,如同在說佛中也說明過的,假使宗教僅止於形而上或是人生態度等等的範疇也就算了,但若連自然科學的領域也要涉足,我覺得這會有自由心證的嫌疑,也就是黑卒仔吃過河了。科學演變至今除了實體上的應用外,甚至有打翻某些宗教領域假設的可能性(例如有朝一日我們或許能證實靈魂的存在與若存在其性� �)。

最後「佛教理想中的司法者」是我對本講稿評價最差的一章。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理想過於高遠又縹渺,這一章突然現實的起來,固執擁護佛教的言詞也しばしば。看到「…你們,應時常理性地觀察佛教的原則,才能…」這樣的句子,我還真想說,把「應」改成「可以」不是比較好嗎。世上解答不會只有一種的。
到用婆羅門來比喻法官,以及「婆羅門族不肯與其他種姓結婚,除了是同等的婆羅門族,有相同的美德而不會成為履行責任的障礙。」就真的怪怪的了。有些句子感覺上還真像是為了這些不太可能成佛或出家之人所定之便宜(希望他們未來依舊支持佛教)辦法。…或許是我想太多了。

無論如何,除了最後一章以及那脫線的附錄之外(這附錄在我看來跟本不及佛使比丘的境界),本書與我的見解非常契合。一部分的原因也在佛使比丘與我相同不喜神怪之習行。本來會對本書有興趣就是因為對書中說法感到共鳴(通常其他會出手的狀態是雖然不同意,但是講起來似乎很有條理。),因此所看到的恐怕大多還是以「我想看到的� �為主。希望別因此導致太多誤讀才好。(話是這麼說,其實可想而知應該很多。)至於我過去對佛教的見解(應該說是誤解?)可見說佛。這次還是拖太久了,雖然有邊看邊作筆記,但因為都只有三言兩語,有很多根本就忘記要說什麼。索性就跳過了。
2006/11/19-20,22 22:51

4m レビュー

本文章轉載自Colorless echo
請到4m觀看原來的格式

4m


因為閒來無聊(…唉),裝了三個game來玩玩。這片兩三禮拜前被當成同人來賣時我還有點驚訝,早在一年多前就從網友RURI那聽說了這東西。灌起來後,才體會到為何會被當作同人來賣。
原畫已有月姫的程度,好像有點頭重腳輕?而音樂部份實在應該大大誇獎──假如說這是同人的話。其中有幾首不錯,風格也合我意,已經有商業公司的程度了。劇本的氣氛不錯,可惜好的就只有那個「楔子」,初始構思而已。選項過多,故事太短沒能好好發揮。罪大惡極的是那個系統。這次犯的錯可比義母大多了。義母是大象的話,這東西就是超鯨魚了。系統要看到load那麼重,又不具親和力的(連CG mode都沒有!)Windows下只能說是不知從哪挖出來的化石。偏偏連公司都不見了,找不到哪有patch。(恨~)
啊,雖然說用這樣的系統再好的劇本我都玩不下去,不過沒能盡力發揮,還是有點可惜啊,這題材。所以,就當作同人程度吧(笑)。